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1-05-08 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胎教没反应

9招帮孩子克服“做事没耐心”。

4岁以上的孩子,很少有没上过兴趣班的,但真能坚持下来、把兴趣发展成为特长的却不多。下面几个小点子或许能帮你提升孩子对兴趣学习的热情。

足够的耐心和执著

当他们遇到困难、经历失败而情绪不稳定、焦躁、退缩、放弃等现象时,父母要耐心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孩子稳定情绪、建立自信心、克服眼前的障碍。

让孩子尝到“甜头”

成就感是孩子在兴趣学习中得以坚持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学围棋的孩子总是输棋,积极性就会被挫伤,但是,假如让他有输有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此,父母最初和孩子下棋,索性先让他几步,等他棋艺提高后再“公平竞争”;另外,每走一步,不催孩子,启发或给些积极的暗示,使之获得茅塞顿开的快乐,这点“甜头”一定要让他品尝到。慢慢地,孩子不仅喜欢下棋,也能平和地对待失败了。

伙伴激励

和小伙伴共同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妈妈们不妨联合起来给孩子报兴趣班,比如两个孩子一起学画画、下棋或跳舞。因为有固定的“伴儿”,孩子很容易把上课看成是欢聚的时刻,心向神往。

亲子同学

学龄前的孩子,对老师的话领悟不到位,爸爸或妈妈最好和他一起听课,记下要点,回家后扮演老师的“助教”,每天“陪练”,有了父母的参与,孩子更容易持续下去。

“少吃多餐”

无论是弹钢琴、拉小提琴,还是拉二胡、弹琵琶,都属于“慢工出细活儿”,“辛苦”不言而喻。为防止孩子腻烦,父母需要在练习之前和他商量当天的内容:复习一支曲子、一个音阶或一个指法基本练习;把这些内容分两次完成,每次15分钟、20分钟,逐渐延长;也可以每次练40分钟,中间休息几分钟。在决定练什么和怎么练这个问题上,孩子因为有发言权而心情舒畅,接下来的活动自然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彰显成绩

学画的孩子如果能经常看到自己的“画展”是一件令他们骄傲的事,而骄傲也会衍变成动力。因此,妈妈最好在家里辟出一面白墙,专门展示孩子的作品,并定期更换,而将其新作与老作品比较,则能更清楚地帮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学习的愿望也更强了。

如果孩子学音乐,这个方法也很灵验——将他们所弹或拉的曲子录下来,一家人共同欣赏,隔一两个星期再把这首曲子重录一次,让孩子明白只要继续努力,下次会更好。

用自己的兴趣感染孩子

兴趣培养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的身教更具有精神上的鼓舞作用。如果孩子能在耳濡目染中延续了父母的爱好,兴趣学习就容易转化成孩子自觉的行为。

适度压力很必要

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学习的过程可能有些枯燥,但这恰恰为孩子提供了“压力训练”,有机会认识到“努力”的价值,感受到荣誉、骄傲和成长,这是必要的挫折教育。而懂得什么叫执著坚持也是兴趣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他们必备的素质。

“功夫在诗外”

将周末的休闲活动与孩子的兴趣学习巧妙结合起来,比如一起听音乐会或在家里欣赏名家们的演奏光盘;看歌舞表演、看画展、或观摩体育赛事,既是放松、也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环节。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的才艺学习当做自己的爱好,孩子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扩展阅读

怎样帮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怎样帮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人物、事物、情景产生恐惧,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心灵特别稚嫩,很容易就会受到挫折。家长如果及时发现了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加以抚慰,就能帮助孩子的心理免受伤害。

对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

1、日常生活中克服孩子恐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感情交流。美国心理学家肯特说:“保持家庭气氛和谐,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你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嘲弄、吓唬孩子,而应鼓励、支持孩子”。

2、对孩子的要求不宜反复无常。如果一会儿要求孩子这样,一会儿要求孩子那样,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做对、做错都将会受到指责,于是就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要求要规范,要一致。

3、防止对孩子溺爱。由于对孩子过分疼爱和保护,就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调查表明,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4、家长对孩子不要喜怒无常。有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好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会使孩子害怕父母,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受罚等,终日心神不定、畏畏缩缩,表现为恐惧、多疑、敏感。因此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5、不要过分责怪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做错事后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他们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既指出错误的危害,又表现出成人对孩子的宽容,使孩子感到批评也是为了爱他,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了。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在1~3岁的时候,会进入艾里克森所提出的自主、羞怯或怀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自主地探索环境以及尝试新事物。比如说,他们会开始试着自己用小勺吃饭。然而,有些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怕孩子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便会把小勺从孩子手中拿走。类似的做法看起来确实省了不少事,然而这却是造成孩子依赖行为的根源。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如果遭到父母一再地干涉,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折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而这也意味着孩子们掌握新技能的时间会被人为地推迟。这对儿童独立性的发展自然是相当不利的。

在4~6岁的时候,儿童迈入了另一个新的里程碑,即自动自发、退缩内疚阶段。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此时父母对其新的目标给予支持,儿童自发的责任感便能得到发展。因此,要扭转孩子的依赖心理,就要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叠被子、扫地,等等。如此便能增强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摆脱凡事都要依靠父母的习惯。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做事慢,因此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如此一来,不但养成孩子依赖的心理,更容易让孩子丧失对家务的参与及责任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他人的行为,并对其产生认同。因此,如果能够善于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孩子摆脱依赖及促进其独立自主,也能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在学龄前,儿童所认同的对象是父母,当孩子出现模仿家长而产生自理行为的时候,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比如说“宝宝真棒,已经可以自己穿衣服了”,类似的话会让孩子产生自豪感,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入园前帮孩子克服心理恐惧


杰仔下个月就要上幼儿园了,带了他3年多的奶奶长出了一口气:以后你再敢调皮捣蛋不听话,就让老师关你小黑屋。老师可比奶奶厉害,有的是治你的招。

这本是玩笑话,可说多了,杰仔一听幼儿园三个字就吓得直哭。妈妈带儿子去幼儿园面试,还未到幼儿园门口,杰仔就生离死别般的嚎啕,说什么也不肯进去。

这种表现也正常,也不正常。正常的是,几乎每个孩子入园前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惧”;不正常的是,杰仔的恐惧感超强了些,原因应该就在奶奶大肆渲染的“幼儿园铁腕管理”上。奶奶夸张了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相离的一面,给杰仔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股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杰仔入园后的“不应期”会特别长,各方面的适应和发展也会远远落后于同龄小朋友。所以,杰仔父母的当务之急就是先保证奶奶不再“吓唬”杰仔,然后抓紧入园前的时间,分阶段地解决他的心理恐惧。

想方设法树立幼儿园的正面形象

父母若只是笼统地讲老师和蔼可亲、上课生动有趣等等,孩子会认为是要哄他去幼儿园才这么说的。有效的办法莫如请一名比孩子大一两岁的幼儿园小朋友—最好找那种“迅速适应型”的孩子,来陪孩子玩,顺便告诉孩子幼儿园究竟是怎么回事。孩子对孩子的话特别信服,比如宝宝问:“幼儿园上课时真的不许拉屎拉尿?”小朋友就会告诉他:“上课前老师会提醒小朋友上厕所,不过你要是突然想上厕所,举手告诉老师就可以。”再比如宝宝问:“午睡睡不着老师会不会骂?”小朋友也会实话实说:“最好能睡着,下午做游戏才有精神;如果睡不着,只要不吵到别的小朋友,老师就不会骂。”此外小朋友肯定还会教宝宝从幼儿园学会的歌谣、舞蹈、体操,还有画小鸭子画大象的本领,还会炫耀地告诉宝宝幼儿园还有好多好多的玩具和小人书、好大好大的沙池……如果他是在宝宝报名的那所幼儿园就读就更好了,未入园就交上小伙伴,对正诚惶诚恐的宝宝无异于一枚定心丸。

帮助孩子预习幼儿园要求的独立生活技能

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大小便、洗漱、穿脱鞋袜衣裤及独立午睡等,如果孩子尚未掌握,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要循序渐进,把目标分解得越小越好,以便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比如穿脱衣裤,入园前半年就可有意识地开始训练,扣钮扣、拉拉链、穿鞋并扣上鞋襻等,每达到一项,可在墙上的“宝宝进步表”上贴上五角星。

若是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达不到某项技能,可暂时放下这一项,改为训练其他。千万别给孩子造成“达不到目标老师就会讨厌你”的印象—事实上,所有这些生活技能,入园后生活老师还会花一两个学期的时间加以训练,目前抱着“预习”的轻松心态好了。

帮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和分享

观察你的孩子是否有不愿分享的倾向:他是否坚持在别的小朋友上门前藏起心爱的“大吊车”?邻居孩子想看他的图画书,他是否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宠溺小孩的家庭往往对这些现象一笑了之,认为是宝宝年龄小、不懂事。其实这种种以自我为中心毛病的存在,对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极为不利——如果孩子不懂得分享,不知道同龄伙伴应互相谦让和帮助,他就会游离在一个快乐的集体之外,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霸王龙”。因此,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要及早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容忍和接纳他人,教会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对方小朋友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幼儿园实地热身期不宜过长

相当部分幼儿园在开学前,都会为新入园的宝宝提供“热身”机会,时间一般为2-5天。在此期间幼儿园实施“半日入园制”,家长可以“陪读”,帮助初入陌生环境的宝宝熟悉环境、熟悉老师、熟悉幼儿园的大致作息制度。但“热身”毕竟是一个过渡期,时间不宜拖得太长。有些宝宝的“入园不应期”较长,“热身”过后仍哭闹不休,陪读的妈妈心软,会要求宝宝不在幼儿园午睡,不参加下午的活动。一位从事幼教工作30多年的老师指出:“宝宝入园明显有一次心理断乳,在这个关节上是一定要狠狠心的。无限期地延长热身期,等于父母与宝宝一样,有意识地回避心理断乳。父母的心疼和迟疑一旦被宝宝看破,宝宝的哭闹纠缠肯定会越演越烈。”这位有经验的老师认为:“热身三天就足够了。额外要求拉长热身期的家长不仅对自己孩子的适应不利,对全体幼儿也有负面影响—一个孩子中午被接走了,别的小朋友马上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这对老师的统一教学和管理相当不利。”

这位老师还提醒家长:由爸爸送园可能会更好一些,千万不要出现宝宝一哭、妈妈就哭的场面。把孩子一送进门就离开,这样孩子才会强制自己去适应新环境。到幼儿园门口“偷看”孩子的表现实在是不理智的行为,要相信孩子的“入园恐惧”会由老师来疏导,相信老师比你更有办法。

帮助孩子克服强迫症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帮助孩子克服强迫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真正的强迫症在幼儿期并不很常见,患儿多数起病于6岁以后,但可早至1岁时起病,男略多于女。

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出现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如有的孩子强迫自己反复数窗栏杆的数目,有的孩子睡前翻来覆去地把自己的衣服、鞋袜按一定的格式摆好,有的孩子反复洗手等。

强迫行为表现为重复、刻板、仪式性行为,但行为本身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任何有意义的结果,有的孩子还可能有明显的情绪焦虑不安,若强行控制,则焦虑情绪会更加严重。这类孩子一般智力正常,或高于正常,常常是一些很善于思考的孩子,并无其他精神异常。

造成的原因有:突然的精神创伤,或长期高度的精神紧张,以及严重的身体疾病,环境的重大变迁等。此外,还有些孩子先天素质不良,如过于拘谨、胆小、呆板、思考过多等也可成为诱因;对孩子教育不当,如过于苛求,对生活制度过于刻板化要求等也是原因之一。这类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多为性格不良,有强迫症或强迫性素质,或其他精神异常者。

预防措施有:要从小注意性格的培养,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生活在愉快幸福的家庭氛围中。对于那些先天素质不良的孩子,爸爸妈妈应经常抽出时间陪伴他游戏、学习,鼓励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对孩子不要过多要求,爸爸妈妈有性格不良者,尤应注意。

对患有强迫症的孩子,主要采取心理治疗,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病症的信心,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及文体活动。

治疗期间,爸爸妈妈要全心参与,正确对待孩子的病态,既不要过分焦虑,过多地担心,也不要采取强迫的手段横加制止或体罚,因为这种态度会使症状加剧。

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