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来了客人也带着小宝宝,你的宝宝是否会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常常将玩具箱拖到一边,自己在那里玩,而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宝宝“小气”,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小气”背后的原因

进入两岁以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我”和“你”的概念。他非常注重“什么是你的”和“什么是我的”,并以此来确认自我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分享”常让宝宝感觉到“失去”或者“被侵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宝宝们常常极力捍卫自己的所有权,如果这种愿望不被理解,他们会更加不安,更加激烈地拒绝分享。

试试这样做:

1、尊重宝宝的所有权

尊重宝宝的“物权”,无论是玩具、食物还是书籍,只要是许诺给宝宝的,就由宝宝来支配,让他相信自己真正拥有自己的东西,而拥有的表现是“自由支配”,可以决定是否分享。分享是以“拥有”为前提的,没有人可以分享自己还没有拥有的东西,没有“拥有感”的分享不是真正的分享,而是父母的支配。强制的“大方”会使宝宝难过、生气、产生危机感。这种方式会剥夺孩子的需求,让他感觉自己的需求不重要,间接影响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妈妈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在宝宝不肯分享玩具给小朋友的时候斥责他,“自私”、“小气”这些字眼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反向强化了这种行为模式,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加小气。

2、为宝宝做出示范

身教重于言传。引导宝宝学会分享,家长首先要是真心乐于分享的人,在日常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将分享的概念传达给孩子,比如当宝宝玩弄大人的笔记本的时候,可以对他说“这些都是妈妈的东西,妈妈愿意和你分享”;再比如当宝宝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们可以鼓励宝宝(或暂时代替宝宝)问那个人:“你愿意和我分享吗?”这样的经历多了,宝宝就会认识到:东西固然是属于我的,也是可以分享的。

3、分阶段进行分享训练

第一阶段,通过在家中和宝宝玩游戏,让宝宝相信玩具分享后能够重新回到自己手里。如:向他借走一样玩具答应他5分钟后还给他。慢慢宝宝就会知道东西是暂时离开自己,过一会儿就会回来。

第二阶段,引导宝宝尝试和小朋友们进行交换玩具的游戏。如大家交换玩具3分钟后归还,让宝宝感受自己既能享用别人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玩具。进一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并使他体会到分享的价值和快乐。

最后,组织宝宝们做集体活动,游戏最好选择需要团体协作的项目,如一起搭积木。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孩子们自行协商出分享的规则,从中体会出合作互利分享的好处。

延伸阅读

早教:如何让宝宝从此不再野蛮


幼儿的侵犯个人行为,如打架、骂脏话、占有这些,一直是个令诸多爸爸妈妈头痛的难题。因为幼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欠缺基础的社会发展专业知识,因而要改正幼儿的侵犯个人行为,只是告诉她们不应该做什么叫不足的,还务必使她们明白哪些个人行为更适当,更可接纳。如何让宝宝从此不再野蛮?

1.造就一个不利侵犯个人行为的自然环境

与成年人对比,幼儿的个人行为更加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危害。实践经验,在一个拥有 各种各样的玩乐机遇和挑选标准,充足的玩乐時间、原材料和房间内、户外的室内空间,及其适当的氛围操纵的自然环境中,幼儿的侵犯个人行为可能大大减少。另外,有方案地进行各种各样主题活动,对避免侵犯个人行为也拥有 非常好的实际效果。有教育意义的語言体会、木偶戏、喜剧片等,能够 协助幼儿塑造起恰当的道德观念,进而管束自身的各种不良行为。如何让宝宝从此不再野蛮?

2,出示能显示信息协作功效的案例

为幼儿挑选协作的小玩具、主题活动、手机游戏和图书,给他出示协作的机遇,激励她们参加。应用例如“我很喜欢你们俩一起搭房子的办法”或“大家大家都来清扫,干起來就非常容易多了”的语句,来表明协作的必要性。

3.协助幼儿掌握她们的感情

愤怒感经常会造成 侵犯个人行为。大家应协助幼儿明白,而且学好寻找更颇具全局性的办法来看待他们。实际上,愤怒感是难以避免的,不应该否定;但对愤怒之中而造成的侵犯个人行为却不可以认同,由于那样做并不可以造成积极主动的結果,总是造成 大量的侵犯个人行为。但是,在协助当事人少年儿童寻找理想化的处理侵犯个人行为的办法时,认可愤怒个人行为则是合理的。比如,说“我可以看得出你对有希子很憋屈,由于她不和你一起玩足球,可你不应该拧她。要告诉她,我好想能到我玩一会儿!”

4.不必忽视侵犯个人行为

不经意产生的侵犯个人行为并不都会造成矛盾。比如,小强将会推了小斌一下,而小斌未作进一步的反映就快速离开。在这类状况下,置之不理可能是最方便但是了,由于遭受进攻的幼儿沒有产生一切埋怨。殊不知,忽视侵犯遭受却传递了侵犯个人行为将被默认设置的信息内容,結果只有使这类个人行为大力加强。

因而,碰到这类状况,大家应开展干涉,确立表明这类侵犯个人行为是不可以接纳的。一个办法是协助受害人维护保养自身的支配权。“告诉小强你被推的觉得怎样”,或“告诉小强不必推你”,让小强了解他的个人行为不是适当的。另外,大家还应当为将会亲眼看到了这类遭受的别的少年儿童,饰演一个关键的,对于此事十分关心的人物角色。如何让宝宝从此不再野蛮?

5.教给有效的語言表达手法

操纵侵犯个人行为的一个合理办法,是来教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 使幼儿讲出自身的念头,而这经常可以防止产生侵犯个人行为。因为很多幼儿不善于表达自身的观念,因而她们毫无疑问将从这类具体指导中获利。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说:“告诉贾森不必打你,由于这会导致损害”,或“贾森,告诉李松你喜欢什么”来协助她们,进而使幼儿把握处理侵犯个人行为的随机应变办法。

6.用讲理的方式正确引导幼儿

来教幼儿本质的自我控制办法是关键的。比如,不必一味斥责多占领新鲜水果的幼儿,而应当提示她们,“你拿了那么多新鲜水果,别的小孩就无法得到她们应该的一份,便会饿肚子。你想一想,那样做对不对?”相比处罚来,讲理更有利于幼儿豁达开朗,提高使命感。

7.操纵惩罚的時间

应对犯了侵犯不正确幼儿的一个办法,是让她们终止主题活动,坐着桌椅上2、3分钟,或将她们与活动场地分离。但务必留意,惩罚的時间不必过长。当幼儿准备好再玩时,应准予她们回家,以防她们造成青春期叛逆,对之后的个人行为导致负面影响。

如何让宝宝从此不再野蛮?综上所述,所述方式对改正幼儿的侵犯个人行为是合理的。殊不知,因为幼儿的侵犯个人行为经常是因各种各样恶性事件忽然产生的,因而没办法制订出一种井然有序、一成不变的方案来多方面防止和操纵。因此,在选用所述方式处理幼儿的侵犯个人行为时,大家还应对于不一样的状况,去积极主动寻找更比较满意的防范措施。

教孩子不再小气的好办法


案例:2岁的亮亮是个聪明的宝宝,虽然性格有点内向,但是比较乖巧,大家都很喜欢他。可亮亮却有一个让人很无奈的缺点——“小气”。早教中心根据主题安排的活动,老师让宝宝们带一些小东西到学校,有吃的也有玩的。每到这个时候,亮亮总是什么东西也不带,即使爸爸妈妈给他带来了东西交给老师,他也会不停地哭,只有将东西放在自己的身上才放心。

在游戏的时候,亮亮从来不愿把自己手里的玩具从来不愿给别的小朋友玩,无论老师怎样跟他讲道理引导他,都没有什么效果。老师感到很无奈,爸爸妈妈听了老师反映的情况后,担心宝宝会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也担心他的“小气”,不利于他未来进入幼儿园、融入集体生活。

小气的表现

“小气”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征,儿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小气”的宝宝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与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

小气的原因

宝宝为什么会形成“小气”的性格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宝宝身边的人“小气”的行为对宝宝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父母及其他家人过于溺爱宝宝,使宝宝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的行为习惯;独生子女缺乏与其他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能体验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宝宝一些正常的要求不被满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你的好办法

1、模仿与榜样

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宝宝的想法和行为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力。所以为宝宝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愿意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把好吃的食品拿出来和别人一起分享,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让给别人等。父母还可以在宝宝熟悉的群体中,给他寻找一个慷慨的榜样,让宝宝多与这些宝宝或成人交往,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宝宝便会不知不觉地学会慷慨待人。

在宝宝面前积极主动地帮助困难者,也可以让宝宝明白爸爸妈妈乐于帮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者与受难者,家长除了做好榜样,还应鼓励宝宝解囊相助。如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给贫困家庭的宝宝,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受灾地区或需钱治病的人,让宝宝从小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抚慰。

2、进行分享训练

宝宝慷慨待人、富有同情心,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从教育宝宝孝敬父母、愿意与家人分享开始,这需要父母创设情境。在家里,父母不要老把宝宝当宝贝溺爱,百依百顺不说,什么也不让宝宝去做,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紧着宝宝。而应适当让宝宝一起做家务,好吃的东西每人一份。这样,宝宝的内心就会感到,爸爸妈妈每天为我付出很多,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有宝宝的内心产生触动,才会产生孝心。

3、利用电影、电视、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慷慨的形象教育、熏陶宝宝也是一个好方法。

在文学人物真善美的影响下,宝宝会逐渐地、不由自主地产生慷慨待人的意识。

4、给宝宝提供练习分享的机会也非常重要。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宝宝提供一些机会,如买回的糖果让宝宝来分,并送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手中;在小区花园和玩伴一起玩耍时,不能“独霸”游乐设施,主动让别的宝宝一起来轮流玩。当宝宝表现慷慨时,父母应及时称赞宝宝,对他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使他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促进宝宝慷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父母还可以鼓励宝宝先把自己的玩具给伙伴玩,当宝宝也玩到其他宝宝的玩具时,就会明白懂得分享的人,并不会“吃亏”。

因此,要想让孩子变得大方不小气,还需要父母好好引导和鼓励,特别是做个大方乐于分享的父母也能给孩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让宝宝不再乱扔东西


友:我的孩子在家时,常常把玩具乱扔,你跟他讲道理,夸奖他能干,他不听;你跟他说,再扔,以后就不买了,他还是扔;就是打他,他最多当时好一会儿,但是过一会儿还是要扔,而且是故意的扔。这种情况,大概是从二周岁的时候开始的。我想请教专家,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如何教育好他?

不知你孩子现在几岁了。你只是说他从两周岁的时候开始的。如果现在是两岁半,那么问题要简单些;如果是四岁了,那么问题要复杂多了,因为一种行为习惯愈长久就愈难改。

儿童故意扔东西,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1、得到反馈。东西扔在地上会有响声,会变形(破损,压扁,支解等),他喜欢;

2、得到注意。他扔了玩具,家长一定要来管,一边替他把玩具放回原处,一边还要说教,偶尔还会打几下(不会重的),间接地等于给他注意了,这比无人理睬要好得多。

针对这些原因,我想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不予理睬,让玩具散在地上,他要玩的时候找不到,这时再和他一起收拾,放回原处,使他有对比,知道哪种结果(散在或放在原处)是好的,慢慢地改正扔东西的习惯。

2、把不良行为变成好行为。针对他有把玩具扔在地上的行为,可以用几个大纸盒,让他把玩具扔到纸盒里,对他说:“某某想睡觉了,你把他放到盒子里,好吗?”“某某找不到家了,你让他回家(即纸盒,可以贴上彩色纸或包装纸)好吗?”。以后玩具不再放到架子上,就放到盒子里,玩时从盒子里拿,美其名曰:“回家”和“出来玩”,三五岁的儿童喜欢事事有归属,盒子这个归属比架子温馨,孩子可能会喜欢。

3、做几个硬纸板的靶子,上面贴着大灰狼,大狐狸的形象,让孩子用小布包(内装沙子)投掷,美其名日:“打坏蛋”,把他喜欢扔东西的行为转移到正当游戏上去。他的这种投掷行为有了“出路”,可能就不再扔东西到地上了。

4、如果孩子已经三岁、四岁了,可以给他讲家里要有秩序(什么东西放在哪儿要有规定)的道理。玩具玩完了,用完了,放回原处,下次再玩、再用,就能马上拿到。也可以通过故事讲出这个道理。

5、经常和孩子一块儿整理玩具架,整理好了,一块儿欣赏。美的感受能力要尽早培养。

6、当有一天孩子主动收拾玩具了,哪怕只放好一两件,就要大大表扬。表扬对巩固行为有很好的效果,受到表扬的行为容易再出现。

5招让宝宝不再“守口如瓶”


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爱说话,做父母的肯定会着急的,所以要想办法引导孩子,让孩子爱上交往,喜欢和别人说话。

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在外面碰到熟人,不会主动打招呼,也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沟通,有时弄得我很难堪。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也发现他说话不积极。我怎样做才能让他爱说话、多说话?”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中,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能力的发展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儿童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掌握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技能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必须能够辨认不同情境的特征,必须使自己的语言适合于不同的情境,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适宜而有效的行为;

2.如何进行交流通常没有严格的规则可以遵循,这与词汇以及语法的学习大不一样,孩子很难分辨如何以及何时表现不同的行为;

3.某一种交流情境所需要的有效的交流习惯,往往不同于其他情境,孩子根据不同情境做出言语上的调整也是有困难的。

当孩子在成长中遇到这些困难时,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在交往中就会出现一些退缩行为,比如不想与人交谈,不愿开口讲话等。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找到影响孩子交流的主要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通常,激发孩子言语交流的主动性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给孩子营造轻松、无压力的交流环境

轻松而无压力的环境是孩子喜欢说话的前提。孩子不愿意说话的时候不要逼迫孩子讲话,以免引起焦虑和紧张。孩子讲话时,父母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言语错误。有证据表明,经常被纠正言语的那些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的语言发展得慢。而且,经常被纠正言语的孩子会渐渐失去说话的兴趣和信心。

2.为孩子提供充分讲话的机会

父母仅仅与孩子交谈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交谈的质量。父母和孩子交谈时,不要把孩子仅仅当成一个倾听者,要多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要耐心倾听孩子讲话,不要急着代替孩子把话说完,要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对孩子的话做出积极应答。在这一过程中让孩子逐渐体会到语言的作用,习惯于表达以及学会如何表达。

3.父亲要和孩子多交流

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交流能力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和母亲相比,父亲更能促使孩子去调整和拓展交流技能,可以为孩子与不熟悉的人谈论家庭生活之外的话题提供支持。因此,父亲要多和孩子交谈,为孩子通往外部世界搭建“桥梁”。

4.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逐步扩大孩子的眼界,会让孩子在观察周围事物和人们的实际活动中,逐步增强他们的交流体验。在此过程中,让孩子经常讲述发生在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并加以鼓励,既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会激发孩子言语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借助其他表达形式激发孩子言语表达的主动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语言之外,绘画也是他们表达思想情感、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经研究发现,语言和绘画的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当孩子不想用语言表达时,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经历或者身边的事情用画笔画出来。在此基础之上,请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图画,也是激发孩子表达欲望的一种好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