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小气并非是小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大毛病,应该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环节。但是,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如果任由甚至鼓励宝宝小气,会对宝宝情商与人文性格的良好发展存在不利影响。长期以往让宝宝形成一种小气的性格,严重者会影响宝宝长大后的人际关系的培养。

因而,从人文教育角度而言,小宝宝过分的小气这需要父母和老师加强教育引导,以帮助小宝宝塑造良好的人文性格。

针对孩子小气,父母可以经常邀请朋友们的或邻居们的孩子来家中玩。引导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呀,食品呀与小朋友分享。开始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他玩腻了、不要玩的玩具出来,以后逐渐鼓励孩子拿出最好的东西与朋友分享。

同桌时,平时家里有东西吃,不要归他一个人吃。一定要按家人分出几份,他只能享受其中的一份,千万不能让他多得。不然,他就会越来越变得自私、小气。在他明确了家庭“共享”的规矩后,可以有意把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那份,让他送去。鼓励他经常做这种事。做了,就要大肆表扬。要知道,孩子是十分喜欢听好话的。孩子不是因批评而进步,而是因表扬而进步。表扬可以有效强化的孩子们的行为和意识。

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可以相信孩子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小气”也会变成“大气”了。

相关阅读

教孩子不再小气的好办法


案例:2岁的亮亮是个聪明的宝宝,虽然性格有点内向,但是比较乖巧,大家都很喜欢他。可亮亮却有一个让人很无奈的缺点——“小气”。早教中心根据主题安排的活动,老师让宝宝们带一些小东西到学校,有吃的也有玩的。每到这个时候,亮亮总是什么东西也不带,即使爸爸妈妈给他带来了东西交给老师,他也会不停地哭,只有将东西放在自己的身上才放心。

在游戏的时候,亮亮从来不愿把自己手里的玩具从来不愿给别的小朋友玩,无论老师怎样跟他讲道理引导他,都没有什么效果。老师感到很无奈,爸爸妈妈听了老师反映的情况后,担心宝宝会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也担心他的“小气”,不利于他未来进入幼儿园、融入集体生活。

小气的表现

“小气”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征,儿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小气”的宝宝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与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

小气的原因

宝宝为什么会形成“小气”的性格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宝宝身边的人“小气”的行为对宝宝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父母及其他家人过于溺爱宝宝,使宝宝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的行为习惯;独生子女缺乏与其他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能体验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宝宝一些正常的要求不被满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你的好办法

1、模仿与榜样

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宝宝的想法和行为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力。所以为宝宝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愿意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把好吃的食品拿出来和别人一起分享,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让给别人等。父母还可以在宝宝熟悉的群体中,给他寻找一个慷慨的榜样,让宝宝多与这些宝宝或成人交往,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宝宝便会不知不觉地学会慷慨待人。

在宝宝面前积极主动地帮助困难者,也可以让宝宝明白爸爸妈妈乐于帮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者与受难者,家长除了做好榜样,还应鼓励宝宝解囊相助。如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给贫困家庭的宝宝,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受灾地区或需钱治病的人,让宝宝从小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抚慰。

2、进行分享训练

宝宝慷慨待人、富有同情心,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从教育宝宝孝敬父母、愿意与家人分享开始,这需要父母创设情境。在家里,父母不要老把宝宝当宝贝溺爱,百依百顺不说,什么也不让宝宝去做,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紧着宝宝。而应适当让宝宝一起做家务,好吃的东西每人一份。这样,宝宝的内心就会感到,爸爸妈妈每天为我付出很多,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有宝宝的内心产生触动,才会产生孝心。

3、利用电影、电视、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慷慨的形象教育、熏陶宝宝也是一个好方法。

在文学人物真善美的影响下,宝宝会逐渐地、不由自主地产生慷慨待人的意识。

4、给宝宝提供练习分享的机会也非常重要。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宝宝提供一些机会,如买回的糖果让宝宝来分,并送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手中;在小区花园和玩伴一起玩耍时,不能“独霸”游乐设施,主动让别的宝宝一起来轮流玩。当宝宝表现慷慨时,父母应及时称赞宝宝,对他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使他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促进宝宝慷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父母还可以鼓励宝宝先把自己的玩具给伙伴玩,当宝宝也玩到其他宝宝的玩具时,就会明白懂得分享的人,并不会“吃亏”。

因此,要想让孩子变得大方不小气,还需要父母好好引导和鼓励,特别是做个大方乐于分享的父母也能给孩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怎样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自身行为的影响。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的教材。

3、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不置可否,甚至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加严重。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同伴,或将自己的食品分给同伴后,得到的是家长的训斥,这会造成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的无谓牺牲。如:好吃的菜先让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让孩子挑……这种无谓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作为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1、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小气行为,家长不必担心,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等过了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会发展需求转强,他会要求同伴和团体接受他,自然开始有了借别人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家长应适时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

2、做孩子的楷模。邻里交往、同事往来时,家长应以自身无私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

3、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要教育孩子做到:

(1)学习分享。这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品尝,应具有尊敬长辈的美德。当家中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当孩子知道对方玩过以后会还给自己或是自己也有过玩他人玩具的体验时,自然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并感到快乐的。

(2)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来,因为他长大了,不再需要了。让他亲自把东西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地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家长如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而懂得分享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则孩子将会努力使自己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学书法让孩子不再浮躁


都说字如门面,写得一手好字可以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正是认识到了这点,家长开始重视孩子书法方面的培养。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等都开设书法班,大大小小的私人书法培训机构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不少人直接追随名家。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门艺术。青少年学习书法应从小打好基础,了解我国这一传统艺术。

写字先理解字的特点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在温州墨苑书法培训学校,孩子们认认真真地书写着。

大部分家长让孩子来学书法,是为了让孩子字写得漂亮点。而成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兴趣,修身养性。吕永生教书法十几年了,他说当孩子会理解文字时,就可以培养开始练书法,一般经过四个多月的练习,基本可以写出工整、规范的汉字。

单纯练习一笔一画,是件枯燥的事情,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吕永生会把基本笔画形象化,如把钩比喻成尖尖脚,把横比喻成桥,让孩子从笔画和结构方面了解汉字的特点。

要从临帖中学会运笔

从握笔、坐姿到基本笔画,再到结构、章法;从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学习书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基本功的训练,临帖很重要。尽量临摹各个名家的字体,从中学会不同的运笔技巧,且勿心浮气躁。

对于刚开始练基本笔画的学生,临摹古代书法家的字帖有点难,所以吕永生编了一套字帖,将基本笔画融入汉字,帮助孩子练习。“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学习书法最终的途径,还是临摹古代名家作品。”

提起笔心自然静下来

开始只是想让孩子的字练得好一点,没想到她学了书法后写字都坐得端端正正了,上次老师还夸她作文卷面很整洁。他女儿现在读小学三年级,从一年级便开始练毛笔,现在开始学钢笔字了。

练书法,人要坐直、笔要握直,久而久之,孩子便练得腰杆笔直,近视眼也少了。此外,每写一个字都要求一气呵成,这就要求孩子写一笔一画都要认认真真。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在运笔中,他的心自然而然地会静下来。坚持练习书法的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不会过于浮躁。

10招让孩子不再痴迷电视


我们无法阻挡电视、电影、音乐潮水般地向孩子涌来,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选择和帮助他们理解接触到的信息……

据一家外国调查机构公布的数字表明:一个孩子平均每年在电视机前消磨1500小时,即每周28小时,也就是每天4小时。听到这样一组数字,完全有理由使父母产生忧虑感。孩子过分沉迷于电视,不仅会影响视力,而且许多电视剧和影片中的粗俗语言和暴力镜头,很可能会污染到孩子的心灵。

十种方法可助父母与电视争夺孩子

1、制定一些强制性规定,例如:白天不能看电视、每天可以玩半小时电子游戏、或仅仅在周未才允许玩电子游戏。

2、孩子睡着后,在他的床边放一件有趣的玩具,或一个蓝球,使他一睁眼就可以去做户外活动。

3、把VCD、电视机、录像机的遥控器放在孩子不易拿到的地方。

4、使用电视节目报,看有意义的电视,防止无目的地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

5、父母要把电视频道锁定在适合儿童看的非商业性频道上,劝说他们放弃那些儿童不宜的节目。

6、当孩子去小朋友家看电视时,要让对方父母知道你们对音像节目的限制。

7、与孩子分享电视节目的快乐,共同探讨节目内容,并以积极的点评抵消电视媒体的消极影响。

8、在对孩子接触媒体做出规定时,你要做出解释:“这部影片宣传暴力,太恐怖。”“这个电视剧对你不宜。”要尽可能选择有益无害的节目。这样将有助于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传媒,防止全盘吸收。

9、询问孩子如果一周不看电视他将干些什么,如果孩子不知所措,就意味着他离不开电视。帮助孩子重新发现其他消遣方式,如音乐、读书、户外活动等。

10、让孩子“挣”看电视的时间,比如:读1小时书,可“挣”半小时看电视时间或玩半小时电子游戏。

小贴士:管教电视宝宝,父母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太热衷于对孩子观看电视做出限制

让孩子与电视、电子游戏或通俗音乐绝缘是不现实的,也有违儿童心理健康,特别是当你的孩子逐渐长大,独立性越来越强时。

2、不和孩子讨价还价

制定的合理规定一定要坚决执行,否则,你会逐渐丧失威信,制定的规定也就会徒而无用。

3、吃饭时不要让孩子看电视

这可能是你们家庭唯一聚会的时间,不要让电视破坏了你们家庭成员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