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妈妈可能没有想到,给女孩子讲《灰姑娘》等童话故事,会使她们性格软弱,甚至影响她们将来的心理健康。

灰姑娘,会让孩子更软弱?

英国《卫报》报道:瑞典认知心理治疗会议发表报告指出,看《灰姑娘》过多,可能会影响女性的心理健康。受《灰姑娘》等童话故事影响深的女孩,长大后即使被自己的爱人虐待也只会保持沉默,因为她们误以为忍耐、怜悯和爱可以改变自己的另一半。

英国德比大学的心理治疗师史密茨访问了67名感情受过伤害的女性,其中有61人是连续遭受感情创伤。她们相信忍耐、同情和爱可以改变伴侣;相反,没有受过伤害的女性都认为忍耐、同情和爱不是改变另一半的积极方式,与其继续受到伤害,还不如早日离开。

史密茨通过对照两组受访者研究发现:婚姻受伤害的女性对《灰姑娘》及其他童话故事中的顺从女性角色都极其认同,总相信会有白马王子或英雄相救。女孩子如果长期以这些角色为榜样,长大后必然会受到很大伤害。她们不明白,问题的核心是自己救自己。

史密茨表示:我们在孩童时期通过故事里的人物来认识自己及与别人的关系,如果长期保持这种弱者思想,长大之后就很难改变。她建议家长给子女讲故事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榜样,这样就能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立的习惯,让他们明白自救的道理。(来源:搜狐母婴)

相关阅读

怎样教养软弱的孩子


友:我女儿现在20个月了,经常有同龄或比她小的孩子打她,她从不还手,只要不疼,她就没反应,只有被打疼了,才哭着说谁打她。但有人抢她东西时,她却从不相让?女儿是软弱还是不懂事?

茅于燕:儿童天生有不同性格,两个极端的可能容易占强或随和依赖,绝大多数是中间型的。你的孩子可能偏于随和依赖这一端的。如果教养得法,两端的儿童未来都一定会有良好的性格。教养随和依赖型的儿童可以这样做:

首先接受她这种性格,不要在思想上就觉得他软弱,怕被别的儿童欺侮。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是有强型的或弱型的区别,但在成人(教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下,他们会逐渐适应,成为好伙伴,并不是一定强者一定欺侮弱者,有时强者还会保护弱者呢!

其次要带孩子串门(孩子才20个月,还不到上幼儿园年龄),多接触小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使她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这种经验会使她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同伴。当然如果同伴打她,她应该告诉家长;如果有人枪她的玩具,他有权利保护,也告诉家长。这样,家长会主持公道,批评打她的小伙伴,并善意地要回被抢走的玩具,她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交往经验。

第三,表扬好行为。如果孩子能正确保护自己的玩物,善意地要求同伴还回来,而不是枪回来,则要大大表扬,这表明她的社会化进程又前进了一步。

让孩子更主动


一个小女孩对他的父亲说:“爸爸,今天下午来了一位客人,他问我几岁?”爸爸说:“下次如果有人问你几岁,你就告诉他‘两岁’。”父亲伸出两个手指头,要女儿反复说了好几次“两岁”。又有一次,客人问小女孩“你有多大?”小女孩回答说“不知道”,爸爸告诉她:“‘多大’就是‘几岁’,‘几岁’就是‘多大’,所以你要说‘两岁’。”隔了不久,邻居问小女孩:“你爸爸钓到的鱼有多大?”小女孩得意洋洋地说:“我爸爸钓的鱼有两岁大!”

类似这种举一而不能反三的孩子不少。如何能使孩子茅塞顿开,化知识为智慧呢?

1、引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使孩子有主动求知的好奇心,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触类旁通的智慧。

2、容许错误:允许他主动尝试。

3、以鼓励代替责难:父母的话语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暗示作用,多给孩子鼓励对启迪他的智慧将有无穷的妙用。

4、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孩子:孩子遇到疑难时,引导他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灌输教育下的孩子只会照单全收,而不会产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与智慧。

由谁带 孩子会变得更聪明


专家研究后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就显得无计划。

从教育内容来看,在知识的传播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

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风情民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是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让孩子大胆学骑自己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在孩子参加有一些危险和复杂的事时节,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

从教育方式上来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衔,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衔,看的不多,零食却吃的不少。

早教:适时奖励,孩子会更棒!


Nathan的妈妈感觉孩子五岁多了,应当塑造他一些协助家务劳动的习惯性。因而,妈妈给Nathan分派了黄昏扔垃圾的每日任务。最初几日,Nathan很愿意地把塑料袋取出去,但每一次返回屋子里,妈妈都已经忙着整理饭桌,沒有顾得上留意他。已过几日,妈妈发觉Nathan刚开始不太想要去扔垃圾了。

Nathan的妈妈意识到,这将会是由于Nathan沒有获得父母的激励和关心。因而,妈妈对Nathan说,之后你每一次去扔垃圾,都能够获得一张小纸贴,假如总计到15张,妈妈就带你出去出游一次。自此,每一次Nathan倒完废弃物回家,妈妈都不容易低头做好自己的事,只是会告诉他:“Good Job!”自此,Nathan一直很愿意地协助妈妈做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事的家务活。

Nathan的妈妈一直要想塑造孩子一种积极主动的个人行为。依据行为主义的基础理论,一切一种积极主动的个人行为,假如要获得合理地不断,就必须积极主动和立即地意见反馈,这类意见反馈对所期待的个人行为起一种加强的功效。而奖励更是那样一种积极主动加强的方式。

奖励孩子的基础方式能够 分成三大类,即精神奖励、主题活动奖励和化学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包含对孩子的个人行为表明激励、毫无疑问、令人满意、赞美和赏析等,也包含对孩子的积极主动行为出关心,比如对孩子笑容、相拥、拍肩、抚摩、欢呼等;主题活动奖励包含与父亲、妈妈一起去生态公园玩,去郊游,到楼底下守候孩子打篮球,一起玩游戏等;化学物质奖励则包含给孩子买零食、食材、书、杂志期刊,也包含给孩子一些零用钱。那麼,大家应当如何奖励孩子才可以充分发挥更强的实际效果呢?

最先,在三种奖励中,精神奖励对孩子是最重要的,也是父母应当最常选用的奖励方法。精神的奖励,使孩子感受到自身被父母认同和接受,孩子不但从而造成满足感,并且还提高了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亲子游中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孩子造成归属感。这针对孩子的心里健康特别是在关键。

因而,父母针对孩子积极主动的个人行为和点点滴滴的发展,要立即地发觉,并把自己的赞誉之情表现出来,就算是对孩子一个命中的笑容或互相拍打手掌心,都是给孩子产生十分愉悦的体会。一切物资供应的奖励,都无法替代父母对孩子的笑容、相拥这种表明关怀的身体语言。而针对父母来讲,精神的奖励也是最“成本低”的奖励方法。

次之,不一样奖励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 合理地提升奖励的实际效果。尽管精神奖励是大家青睐的一种奖励方法,但假如仅有精神的奖励,实际效果难以长期。因而,Nathan的妈妈每一次除开会对Nathan说“太棒了!”还每一次会给孩子一张他所钟爱的小纸贴。这张静纸贴是一种方式的化学物质奖励,而当Nathan总计了一定总数的纸贴,就可以获得一次主题活动奖励——出游。

这三种奖励方法既存有一种奖励水平上的递进关系,也存有一种相互依赖关联。比如,假如父母给与孩子化学物质奖励时板着脸孔,其实际效果就远远地不如保持微笑地将礼品送至孩子手里。仅有三种不一样的奖励方法互相有机结合时,才可以对孩子可以维持相对性较为长期的诱惑力。合理地维持所期待的个人行为的长期性,就是培养少年儿童优良习惯养成的基本;

最终,奖励充分发挥的是导向性功效,奖励的总体目标个人行为还要反映开拓创新。奖励的目地是激起孩子主要表现一种期待的个人行为,当这类个人行为慢慢变化为习惯性时,对这类个人行为奖励的頻率就可以慢慢降低,还可以将持续性的奖励改成间隔性的奖励,这时候,父母对孩子奖励的总体目标能够 慢慢迁移到塑造一种新的习惯养成。比如,假如Nathan每日都习惯性去扔垃圾了,就已不必须每日都给他们一张纸贴。

能够 将奖励的总体目标迁移到“每一次做了手机游戏后能整理自身的小玩具”。父母根据设置奖励的总体目标个人行为、奖励的次数与水平,正确引导孩子发展的方位,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实际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