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精英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些妈妈说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希望孩子太优秀。

lydia发帖:

一个14岁的中学生马上能上大学,因为老师批评她上课看课外书,留下遗书跳水自杀了。一个那么小的花朵,还没有感受多少人生的美丽,就黯然凋谢了。她写遗书说压力太大,一个孩子没步入社会能有多大压力,她的压力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有太多超前的东西。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可我不希望他总是拔尖的。山顶上的人是孤独寂寞的,而我不愿我的孩子内心那么孤独。在他没有成人独立前,我希望他能和大多数孩子一起成长,每天有时间和小朋友嬉戏,愿意和我作游戏、给我讲他的故事,有兴趣全家一起出去郊游和运动。总之我要他健康、快乐!!

佳怿妈妈回帖:

同感,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只希望我家的囡囡能开心、健康地成长。就像牛牛妈说“山顶上的人是孤独寂寞的,而我不愿我的孩子内心那么孤独。”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的成长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价,我宁可我的宝贝是个平凡的人,只要她人格健全,品德良好,快快乐的成长,就可以了。

宝贝含含妹回帖:

对啊,很烦那些在我耳边传授育儿经的朋友知道她们都是好意但是不喜欢她们老是说怎么怎么样孩子的成绩才好谁家的孩子成绩又不好了好像评估孩子的唯一标准是成绩好!

黑蝶儿回帖:

孩子将来优秀不优秀恐怕我们做父母的是决定不了的,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潜质,我希望孩子做好自己

huang_1219回帖:

我觉得只要身心健康就好,做个平凡的人,也会有幸福的人生,并不一定优秀的人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apanya回帖:

赞同!健康,正常,然后快乐,就可以了。做家长的应该自制,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去引导,但是不能越俎代庖。

我家宝宝不爱吃饭回帖:

还没有那么优秀,已经退缩了,听起来咋有种特害怕成功的样子,呵呵,其实哪家都希望自家的孩子真的是个宝啊,优秀与否人与人的眼光也是各有千秋的,在中国大陆这边很多家庭把重心放在学习成绩和早期教育的开发上.比如很多各性化的兴趣学习班层出不穷.有利必有弊.我的看法很简单不要去刻意的去追求,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去发展.当然也不是放羊式的不管了,只是说让孩子生活的轻松一点,把很多都看的淡一点.

游乐儿回帖:

现在每个家庭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想力所能及的给予孩子最好的。身边有很多孩子才三岁就硬逼着去学钢琴舞蹈的,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不想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亲戚朋友经常炫耀他们的孩子多大的时候就认识多少字数到多少数,然后反问我家的孩子会多少了,我都一笑置之。我从来没有去正式的教过她们加减法,也没数过她们认识哪些字,只有在有疑问的时候我会告诉她们。有天我问她树上有9只鸟飞走3个还有多少,她能迅速的回答出,然后我再问她再答,那一刻我很欣喜,因为我没有教过她们这些,这纯粹是她们在玩中观察学到的,我认为比掰着手指头一个个数强!我觉得下一代的孩子压力会更大,所以我想快乐的童年就应该是在玩中渡过,玩也能增长很多见识。我家的孩子在她们自己没表露出对哪方面感兴趣的时候我不会强加她去学这学那,我的希望就是她们可以健康的快乐的长大,有爱心.....我也不追求她们成为最优秀的,只想她们有个快乐幸福乐观的人生。

延伸阅读

孩子的十大不希望(上)


父母们似乎每天都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实际上,孩子们在成长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学家们把他们这种没有用语言表达的心里话归纳为“摇头的心意”。

请不要听见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往往觉得很烦,但如果只是拿个玩具或食物给他,并不能满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说话。成人了解孩子,就得付出观察的时间,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许哭”“老实点”之前,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的伤心情绪。

请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时,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中,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发现:“只有在我调皮的尝试中,父母亲才注意到自己。”这会引起孩子层出不穷的负面行为,令成人觉得如今的孩子更加调皮。

请不要指责我“笨蛋”“愚蠢”,而不告诉我应该怎样做

“真笨!”是一些父母指责孩子的口头禅,即使心中并非真的那样想,却经常随口而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显现出的自我评价是从周围人的反应中建构出来的,如果他常听到“差劲”“笨拙”等字眼,使得他对自身的价值不够乐观,而在尝试新能力的表现上大打折扣。

请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儿童对养育的环境并不熟悉,又不了解照顾他的人,这种经验对幼稚的心灵无疑是一种创伤。因为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去那里了,更担心父母一去不回。怕生、黏人、常有恐惧感的孩子大多经历了这样的早期生活。

请不要常给我糖果、玩具、书籍来代替你自己

父母们在家里经常做一些儿童不能参与的工作,或者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忽略孩子。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时间,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讲故事的妈妈和能够与自己游戏的爸爸。

孩子的十大不希望(下)

孩子的十大不希望(下)


请不要强迫我吃你认为好吃、该吃的东西

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觉得孩子的吃比其他问题都重要。饮食,原本为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过多的时间精力,而使丰富的环境尝试相对减少,对于孩子生活目标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请不要今天亲我、赞美我,明日打我、责备我

有的父母情绪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情绪恶劣时,就会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经历了这种强烈的外界情绪感受,会产生很大的不安。

请不要在我过多任性、无理表现时,反而放松给我的约束

孩子有时会表现出任性、无理取闹,如果成人不坚持已经告知孩子的原则,以后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争取他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带来育儿上的困扰。要知道,安静的孩子是来自权威式的家庭。这里的权威不是指专制,而是允许孩子表达意愿,而最后的决定权是在父母的一致决定上。研究表明,这种形式的家教对孩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颇为有效。

请不要哄我、威胁我,给我不能实现的诺言

有的父母觉得:“反正孩子不懂,哄哄他就算了。”或是恐吓孩子:“再不老实我就把你交给警察!”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言行的不信任感。

请不要只问我为什么打架,为什么哭,而仍忙于你的工作

孩子发生自己的小问题时,成人容易马上做出指责的反应。然而,家长生硬的态度,常令孩子感觉自身问题的渺小,往往出现自卑心态。所以,留心观察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检讨亲子之间相处的各种可能,是现代父母应该用心的地方。推荐文章:怎样把握爱的尺度

是不是我对孩子太严厉


友:我的女儿三岁八个月了,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看我的眼神好象很害怕我。是不是我太严了,把她管坏了,我对她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是我该怎么管?她说话慢,可是每次说“我、你”,还有说一件事时,开头总要重复好几遍,好象小口吃,每次我都告诉她:想好了再说,可还是不能纠正她。再就是她不会时,就说:“我不会,你替我做”。不愿学。

在家里只有我打过她,都是任性的时侯。不打她,她根本不听你的,打完以后,你问她改不改,为什么打她,她都能说出来。看得出来,她也害怕。是不是我不对,每当我看到她以胆怯的眼神看着我,我心里就很难过,必竟她还小,是不是我压抑了她,她才不愿学。请问我该怎么教育她。

茅于燕:我认为你对孩子不爱学习原因的分析是正确的。试想一个人在受压抑的心情下,怎么有头脑学习呢?

你对她严管、你打她,从你的角度讲是恨铁不成钢,是为她好。但是,你对一个三岁八个月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太不了解了,你用要求一个四、五岁儿童(甚至更大)做的事来要求她,显然是错误的。

你说她“好像小口吃”,实际上这个年龄的儿童语言能力还不很好,在你的“恐吓”下,一句本来还可以说清楚话,也说不清了。人在情绪紧张时,思维就会混乱,会出现许多异常行为。你又说她不会时,就说:“我举,你替我做。”她不愿自己做,也是怕做不好挨你的骂。

在她任性起来,好像“非打不行”,打了她就听了,这实际上是因为怕再打而抑制了。

总之,她的这些行为是由于你的不当的教育而产生的。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改变她这种胆小怕事、受压抑不学习的赞美,你可以这样做:

1、参看一些讲儿童心理发展的图书,对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年齡特征(特别是三岁、四岁、五岁儿童的年龄特征)有一些了解,这样你才不会对自己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些图书在图书大厦就有卖的。

2、要懂得一个温馨的、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多么重要,因此不要使家里充满火药味,不要用抑压来求得听话、这种安静是多少痛苦换来的。

3、要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比如创造性、不爱学习、说话不浏等)绝对不是一两次说理就可以解决的,要有耐心、要宽容,有问题(如小口吃、不爱学)可能还是自己过于严厉造成的。

4、另一方面,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好行为、有进步的行为,也是培养、教育的好方法。表扬好行为,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对自我评价,造成良性循环。

孩子太自私 让我无法忍受


你的宝贝是否希望你放弃手头所有的事情,只陪在他身边;而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不许任何人染指;还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要求并且需要立即得到满足……在这种时候,你总是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呢?他们真的很“自私”吗?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每个妈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小天使,有开朗的心,爱笑的眼睛。所以就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还会常常不讲道理,自私到让人无法忍受。

自私事件之一:“别打电话了!”

电话铃响了,妈妈拿起听筒还没说几句话,2岁的孩子就开始在身边吵闹,甚至还想抢过话筒自己说。孩子们似乎希望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即使是电话来的时候,他们也总想方设法剥夺父母通话的权利。

*孩子真的很自私吗?这可能是大人永远也无法了解的感受——对2岁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了父母的重视和爱护他们就几乎无法生活。因此当电话铃响起的时候,孩子立刻就意识到:“我又要自己待着了。”更糟糕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让他不高兴的状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比如,电话铃响起之前,妈妈可能正在给孩子讲故事,或者爸爸正打算带孩子去游泳,而当大人拿起话筒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担心,到底还能不能听故事或者去游泳。

*父母应该怎么办?我们当然知道接完电话后,还会继续刚才中断的事情,但是怎样让孩子也相信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在接电话之前就告诉孩子说:“我现在接个电话,几分钟以后就回来,到时候我们再接着玩!”渐渐地,孩子就会形成经验,爸爸妈妈是信守诺言的,电话铃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渐渐地,孩子也开始学会独自一人玩一小会儿。

自私事件之二:“这些都是我的!”

小孩子通常会无情地拒绝与别人分享玩具,更别提把布娃娃借给其他小朋友了。他们会用双手甚至双脚保护自己的东西。无论其他孩子想和他一起玩玩具小汽车,还是吃了他的一块巧克力,他们都会大发脾气。

*孩子真的很自私吗?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学会成年人很看重的“分享”这项美德,做父母的只是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当初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这一点的。孩子从2~3岁的时候,开始逐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并且逐渐认识到周围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一部分,而是分成“我的”、“你的”和“我们的”。这样的认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父母该怎么办?拥有某些东西和感到安全,能使孩子愉快而且自信,因此他们要保护自己“占有”的东西。我们要做的是使他们明白所有的东西不都是他的,帮助他们区分出不同情况下,物品有的可以分享,有的不能。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这些意识:“我绝对不把最喜欢的布娃娃借给别人”;“妈妈刚刚给我买的巧克力,虽然属于我,但是可以给别人吃一块”;“我在沙坑里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也可以用我带来的小铲子,但是当我回家的时候要带走”;“院子里的那个秋千不只属于我,住在这里的人都可以坐在上面玩”等等。当孩子越是清楚什么东西属于它,什么可以分享,什么归大家所有的时候,他就越能采取正确的态度。

自私事件之三:“你马上就给我买那个!”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很没有耐心的。当他们脑子里想到了什么的时候,无论是冰激凌、洋娃娃还是去游乐园,都要求立刻就实现,才不管这个时候妈妈要赶在超市关门前,买好全家人明天的早餐,爸爸必须在今天完成他的述职报告。当孩子们的要求没有即刻得到实现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叫、发脾气、哭泣。面对这种处境,我们不禁问自己:“这个孩子难道连五分钟都不能等吗?”

*孩子真的很自私吗?在这种场景下,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帮助孩子学会有耐心,要让他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立刻都能出现在他们眼皮底下。当然,做父母的也应该理解,等待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孩子需要一些具体的体验,才知道“一会儿”是个什么概念;他们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变得有耐心。而即使这样,他们有时候仍然会表现得很不耐烦。

*父母该怎么办?让孩子事先明确规则,对于培养他们的忍耐力很有帮助。告诉他们“在爸爸下班回家之后、和你玩耍之前,必须要先把西装换掉”;告诉他们“现在不能去奶奶家,因为我们必须先把明天要吃的东西买全”告诉他们“在我们去游乐园之前,需要把洗好的衣服晾起来”。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坚持按照对孩子说过的顺序去做事,无论他们是否有意见。虽然孩子会不高兴,但是父母必须表现得很冷静,暗示孩子你完全理解他的感觉,但是这样的安排是不能改变的。孩子慢慢就会知道,虽然有的事情会被推迟,但是不会被爸爸妈妈忘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