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的男子汉——你来决定这件事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男孩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很不听话,很叛逆,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家长越让他向东走,他却偏偏向西走。

但是,如果家长告诉他,“你来决定这件事”,男孩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很感动。

自己做决定,这是最让男孩引以为傲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男孩认为,父母让他自己决定一些事情,是父母对他能力的认可,是父母对他莫大的信任,因此,没有男孩愿意辜负这种信任。于是,这种信任便转化为了男孩努力做好这些事情的巨大动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几乎从不对孩子说“你来决定这样事”,尤其是对那些他们认为很难管教的男孩。因为在家长的观念里,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决定事情的能力”、“让男孩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很可能会变坏”……于是,中国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从“吃、穿、住、行”到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

其实,家长因为“孩子小”、“男孩会变坏”……而剥夺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力,这种做法纯粹是家长在杞人忧天。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事实也正如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面对困难的时候,6个月大的男婴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女婴却通常借助哭泣等手段。当然,这些不同只是性别上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男性更喜欢实践,喜欢尝试与竞争,他们喜欢在这些过程中的思维与创造的乐趣。

当家长告诉男孩“你来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这种乐趣就开始了。

小勇和爸爸一块在公园玩,忽然,他很想爬上旁边的那棵苹果树,于是他向爸爸请示。爸爸看了看那棵树,对儿子说:“去吧!”说完继续低头看自己的报纸。等儿子朝那棵树走去时,爸爸开始用心地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只见小勇在树下仔细地看了一会儿,便有点笨拙地慢慢向上爬,好不容易爬上树的主干,他却用脚去踩一条很细的枝干。眼看那条枝干就要被踩断,爸爸的心快要提到了嗓子眼了,刚想跑过去接住将要从树上摔下来的儿子,没想到,这“小家伙”却忽然对那条细枝干失去了兴趣,继续向主干上爬……

小勇玩累了,兴高采烈地跑到爸爸身边。这时,爸爸收好报纸,一本正经地问儿子:“儿子,你在爬树之前,在树下看了半天,是不是在看树上有没有苹果呀?”

“不是,爸爸,我在考察"地形",看看这棵树从哪个角度最容易爬上去。”小勇很认真地说。

“你刚才是不是差点把那条小细枝干踩断,从树上掉下来呀?”爸爸用开玩笑的口气说。

“哎呀,爸爸,我只是想试试那条枝干结不结实,我才不会真去踩它呢。”小勇有点自豪地说。

“你小子很聪明呀,知道故弄玄虚了!”爸爸高兴地摸着小勇的头说。

小勇虽然并不知道故弄玄虚是什么意思,但从爸爸的表情中他读出了很大的肯定。

任何一个男孩都是很聪明的,虽然他们有一种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去冒险的特性,但他们在冒险之前还是会对事情做一定的分析。看,小勇爬树的例子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小勇在爬树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观察,还获得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可能有关力学、生物学,等等。而家长的态度则关系到男孩能否顺利获得这些知识,如果因为担心而加以阻拦,那么这个男孩就丧失了这次机会。反之,如果男孩真的会掉下来,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男孩自己的选择,他将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来。

给父母的建议

爸爸妈妈们,想让你们的男子汉独立,就请放开你们的手吧!找一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试过几次你们便会发现,“你来决定这件事”具有神奇的力量,你们的男孩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自由。

方法一:不要阻止男孩想尝试的那颗心

小杨杨告诉爸爸,他要一个人到外面去。爸爸没有阻止他,让他自己走出了家门。但爸爸还是担心儿子,于是他放缓脚步,尾随孩子出门。

杨杨爸爸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莽撞,他已经能够在确认安全之后穿越马路。从此以后,杨杨爸爸便开始了“独自旅行”教育,在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还鼓励儿子“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

经过这些教育,杨杨小学四年级时就能自己买车票、订饭店,独自一人出去旅行了。

每个男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他认为很新鲜的事物都跃跃欲试。然而,家长都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的呢?每种不同的态度所产生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男孩:“我家的孩子这么大了,自己都不会做饭,我要是不在家,他只能饿着。”而另一些家长却骄傲地说:“我们家孩子很懂事,他什么都会做,就算我出差半年,他也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这时,不用深入解释,想必家长们也应该明白了。前一种父母往往是对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他们的事事包办让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坏习惯;而后一种父母往往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他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尝试的喜悦,并坚信孩子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小男子汉最容易被这些话所打动:

“你来决定这件事。”

“如果你认为是对的就去做。”

“这件事取决于你自己。”

“这是你的选择。”

……

方法二:倾听小男子汉的心声——“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一个小男孩起床后,开始叠自己的被子,但动作很慢,家长看到了,便抢过来帮他叠。从此,男孩就把叠被子看作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个小男孩刚开始学说话,但学得很慢,这时,妈妈在一旁便急不可待地代言。从此,这个小男孩就对说话产生了畏惧心理。

男孩也有一定的弱点,他们的发育要比女孩缓慢,他们学会爬行、站立和走路都要比女孩晚;男孩的细微动作协调能力差,因此他们需要有耐心才能把被子叠好;男孩的语言能力相对女孩要差一些,学说话得慢慢来。但是,不了解这些的父母往往会把事情搞得很糟,就如我们上面所列举的事例一样。

家长们需要知道:由于小男子汉存在一定的弱点,再加上他们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没有成熟,所以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仅仅是帮助而已,并不是一切代办。伟大的儿童行为学专家蒙台梭利所说的“Helpmetodobymyself”,表明了孩子的心声,意即“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是的,父母的帮助能使孩子少走很多弯路,而孩子自身的实践才是他成长的根本。

方法三:鼓励你的小男子汉去探索

对于男孩来讲,他们的思维里充满了奇奇怪怪的东西,他们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很奇怪的行为:

把皮球当做“保龄球”来打;

把玩具汽车拆开再装上;

把跳绳绑在双杠上当“秋千”;

……

面对男孩这些奇怪的行为,家长们不应该制止,而应该去鼓励。因为好奇可激发探索的兴趣,而探索是创造发明的开端。对于男孩来说,他们更富有个性,喜欢张扬与众不同的做事方法,而这种与众不同就是创造。所以,不要说你的男孩的行为怪,要知道,那才是他真正的智慧!

扩展阅读

早教科普:激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财富


孩子需要激励,犹如花儿需要灌溉一样。激励不仅是培养孩子求知欲的营养剂,而且是消除孩子厌学情绪的重要手段。只要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由衷的激励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使学坏的孩子悬崖勒马;使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激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好方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励孩子的实际行动。”

有一位艺术素质很高的学生考音乐学院的时候意外落榜,这使他感到非常懊恼和沮丧。家长不知如何是好,便向孩子的老师请教办法,老师说需要用激励的方法。后来,家长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字条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压在了孩子书桌的玻璃下面:“卓越人才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这张字条对这个学生的震动很大。从此,他把贝多芬的这句名言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激励着自己不断奋进,第二年考试终于如愿以偿。

过世界名流回忆幼年时期的文章,从这些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这些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被大人激励、称赞说:“你狠聪明!”、“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物。”比如旅日围棋高手林海峰,他回忆幼年的时候说,由于他母亲相信了看相人的话,经常对他说:“你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因此他便不知不觉中便以大人物为目标,而终于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暗示的效果”。这种暗示对小孩子尤其能发挥奇效,往往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美国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童年时就受到非常严格的家教和非常热情的激励。他的父亲常年在军中,他所有的学习及人格观念的养成,都来自母亲。母亲每晚在孩子上床时,都会在麦克阿瑟耳边说:“你将来长大要做个大人物!”有时还会强调:“要像你爸爸或劳勃将军一样。”其实,麦克阿瑟的父亲与劳勃将军在战场上经常是对抗的,这一点母亲不在乎,她告诉麦克阿瑟,只要为了自己的国家大漂亮的仗,就够了。

麦克阿瑟上军校时,母亲为了敦促他上进,还特意搬到了学校附近住,这样她每天晚上就可以望见儿子房中的灯光,而儿子在她的激励下自然勤奋异常,自然也就有了后来的辉煌成就。

总结:从以上的一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的激励的。孩子因为激励而投入精力,一步一步跨越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成功,直至最后才能取得人生上最大的辉煌。

宝宝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


宝宝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经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

但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英国心理专家5日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也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专家呼吁,应该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允许孩子无所事事

0~3岁,是父母安排期。帕特里克·奥唐纳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过去15年来,他一直研究“建构式游戏”行为,即父母或大人对孩子的游戏和生活的指导行为及其影响。“孩子天生具有游戏和探索的天性,在3岁之前,这种行为一般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以便帮助孩子发掘兴趣,帮助他们学会语言。”奥唐纳说。

3岁以后,是孩子自主期。父母不能当“卫星定位仪”。3岁以后,孩子就会开始对社会活动感兴趣。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们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希望融入孩子间的社交活动,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除非他们发现没有玩伴或活动的限制太多。

而5岁~6岁更是孩子们自主社交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不喜欢过多和父母或兄弟姐妹们待在一起,而更喜欢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玩耍。

奥唐纳说,这时候,那些喜欢分秒看着自己孩子的父母要注意了,不能时刻充当“卫星定位仪”,监控孩子。

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无聊”有助储存能量

拉里指出,一定时间的“逃离”和创造力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候。“无聊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储存了能量。无聊和‘虚度光阴’能让孩子充分休息。”拉里说。

拉里称,父母不要每时每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而要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给孩子们自娱自乐的自由。

奥唐纳对现代英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父母过多安排孩子活动的教育模式,已经令英国青少年养成了需要别人领导和不会自己作决定的性格。奥唐纳发现,15岁以下的青少年普遍没有自信,无论去酒吧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带头人”,直到17岁或以上,一些年轻人才拥有自主作决定的能力。

给父母的七条建议

1.多带孩子去公园,特别是乡村公园,让孩子接触树木、溪流和大自然。

2.带孩子去有天然游泳池的海滩。

3.在自家的后花园进行烧烤活动,孩子们爱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

4.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在客厅和厨房里帮忙,比如打扫之类。

5.在假期里,允许孩子整天穿着睡衣,允许他们饿了才吃东西而不一定定时进食,允许他们晚上到屋外去看星星等等。如果你实在不能忍受自己的小孩整天无所事事,那么,请至少在假期的一半时间里让他们拥有悠闲的生活。

6.尝试带孩子去一些“冒险乐园”游玩,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让他们尽兴而归。

7.无论在哪里,请不要总是试图安排自己的孩子。

早教知识:溺爱孩子是一种软暴力


在加拿大,有一所体操运动院校,每天黄昏训炼完毕时,普遍父母陪着秃头、赤足、只穿吊带背心超短裤的孩子从院校里出去,虽然寒气袭人,但非常少双方父母见面为孩子拎鞋、带帽、披衣。“美国人养孩子很‘粗’!”它是大家亚籍父母碰面时百说不腻的话题讨论。

“粗养”便是不以孩子有意生产制造用心关爱,不以孩子出示太过溫暖和享有的自然环境,无需父母的替代包办代替替代孩子品味生活、接纳艰难困苦和品味挫败的机遇,只是将孩子作为弹性很强的性命,塑造她们难能可贵的自立和跋山涉水本能反应。“粗养教育法”中长大了的孩子,自小就培养了学会思考、不害怕痛苦、承受挫败和英勇博击的“苍鹰性情”,具备较高的社会发展情商智商和挫败商。

“粗养教育法”如果放到我国,毫无疑问会遭受父母和社会发展的明显抵制,觉得“父母太残酷、惨无人道”,不明白教育法则,不考虑到孩子的感知力。大家的“细养教育法”,父母用细致逻辑思维将孩子发展中的暗潮艰险等阻拦都善心“清扫”了,用细致念头将孩子可以承受痛苦的机遇都清除、夺走了,孩子的发展营养元素仅有“精粮”和营养丰富的蛋白、糖分等,而欠缺黑色食物、绿色有机食品和五谷杂粮的滋补养生,导致营养结构失调,产生人格特质缺“钙”,性情缺“钢”,工作缺“铁”,不具有竞争能力和战斗能力,干事儿都瞻前顾后,小心谨慎。

幼儿“娇惯孩子压根并不是爱,只是一种软暴力,本质不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真实的人”。让孩子临时苦一点,这不是错,只是一种聪慧,为孩子造就勇于拼打的“粗放型艳阳天”,人生道路才有更宽阔的人生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