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艺培养
2021-05-17 孩子才艺培养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如何培养善于交际的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培养善于交际的孩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此可见,家长“感情用事”将引起孩子不擅社交,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发明显,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并加以培养———
要注意加强对孩子的情感联系
比如,定期跟孩子进行交流、从事某项活动、一同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等等,家长只有和孩子建立感情,才能使孩子获取探索世界所需要的自信心和坚强感。另外,在家长的感召下,孩子才会主动去认识世界,探索问题。这种情感不是溺爱,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就会过分依恋家长,自我封闭。
教育孩子理解、关心他人
理解、关心他人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出事、不惹事就行,管他对别人如何,结果造成孩子人际关系冷漠。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应该具备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家长要教育孩子理解、关心别人,激发孩子善于与人交流思想、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愿望。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
孩子没有玩伴就不会有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小朋友玩,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认为这样吃亏,那样会学坏等。如果发生纠纷,家长要指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孩子的过失,应教育孩子宽宏大量,学会原谅别人;自己的孩子错了,则应启发、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从而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
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孩子与人交往,能够逐渐发展孩子的心理能力和社会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延伸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父母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让孩子学习与陌生人说话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事实是,只有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父母应该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
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两者同样重要。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添麻烦,您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礼物去小朋友家,这样既周到、也礼貌,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
现代父母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想时刻保持一个整齐完好的家。所以,父母们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来家玩,最多也是在小区里简单交往。如果父母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处理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引导孩子购物
3至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例如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妈妈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
如何提高孩子的交际潜能?
儿子刘恒今年5岁,在家里能说也能闹,但一出家门,就完全变了个样,不和院子里的孩子一起玩,去幼儿园也是一个人待在一边自己玩玩具。妈妈很着急,为什么在家里很活泼,到了外面就那么内向?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呢?
专家介绍,孩子的人际智能,随着心理的发展表现不同:1岁以下的宝宝,正处在行为能力的萌发期,对人和物的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一时期,无需大人教,就愿意与人沟通,见到喜欢的人会伸出手要抱,也会冲着陌生人笑。然而,1岁过后,人际智能会出现“倒退”现象。孩子似乎变得沉默了,除了在家里活跃些外,不愿与陌生人多接触,在新环境里他会表现出木讷、不能适应的状态。这种变化并不是坏事,因为孩子的倒退和羞怯恰恰表明他长大了,认知水平比以前更加成熟,自我意识的萌发让他能区分自己与别人。
心动力教育研究中心的李广斌老师介绍,很多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社会的不断接触,孩子的这种“沉默”会改变,其实不然,如果家长不有意识地引导和纠正,只会使这样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到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导致交际能力较差。孩子为何“双面”?教育专家介绍,刘恒这样的孩子,除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外,还会表现出不愿上幼儿园、自我意识太强、自私、自大等等,导致孩子出现“双面”性格,主要和家庭环境有关。
独生子女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小朋友在一起玩,总是有大人照顾自己,不会与同龄人相处,同时家长的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和自由,使得各种自我服务技能不能很好发展。另外,家长过分宠爱孩子,什么要求都满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孩子不愿意与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或是很蛮横地抢别的小伙伴的玩具或零食,都是人际交往能力过弱的表现。
改变“双面”有方法
儿童3至6岁是性格养成的良好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环境。比如,多带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比如公园、小区花园,鼓励他和同龄人游戏,在游戏中锻炼孩子与朋友沟通、交流的能力。家里来了客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接待。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有机会也要适当地带他参加各种聚会,让孩子学习与大人打交道。这样,见的人多了、自信心也强了,孩子在人前也就显得落落大方。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相互学习怎样相处。不要为了安全问题、怕麻烦等,就把孩子圈在家中。在生活中也可以随时锻炼。带孩子上街,鼓励孩子问路。坐公汽,让孩子去买车票等。
最后,家长也要经常给孩子灌输“分享”、“讨论”、“团队”的思想,引导孩子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如何说、如何做。秦女士的孩子以前经常抱怨小朋友不和他玩,秦女士一问,知道是儿子的表达不讨人喜欢。比如说,他想要玩别人的赛车,就直筒筒地来一句:“把你的赛车给我玩!”其他孩子自然不买账。于是,秦女士引导孩子换一种说法,说:“我想玩玩你的赛车,保证不会弄坏。我也可以借一样玩具给你,我们交换好吗?”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孩子既和小伙伴搞好了关系,又玩到了玩具。
如何对待孩子的交际问题?
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年龄较小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龄稍大的,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等,也可以让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围巾之类。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家长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的交际信心。
除了上述培养渠道之外,在对待孩子的交际问题上,家长还要努力克服这样三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无所谓培养不培养。其实,交际作为一种能力,是后天培养逐步形成的,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实践。二是认为能说会道不算本事。与心灵手巧一样,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事。
在当今社会上生活,谁也离不开“说话”,难以想象,一个连话都不会说清楚的人,他能在这世上“顶天立地”。三是认为交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不良者交往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适度的、与志同道合者、与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促进学习,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际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碰撞,在频繁的碰撞中,双方往往可以获得启示,获取灵感,得以共同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断言:一个人事业之成功,30%取决于才能,而70%则取决于其交际能力的大小,即能否与人、与人群进行十分妥善的协调。那么,如何锻炼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呢?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亲戚、朋友或邻居家串门、做客。使孩子尽量多结识一些朋友,包括异性小朋友与成人及老人等忘年朋友。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与结交众多形形色色的朋友中学到更多知识,增加主动结交的胆量,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更为开朗、活泼、大方、合群,并逐步养成文明礼貌、谦虚与尊重朋友的良好品德。
促使孩子多参加活动。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旅游、探险、参加夏令营等,争取让孩子多参观展览、观看演出、参加游戏竞答、竞猜、演讲或上台表演节目等活动,从中让孩子接触到尽可能多的陌生人,在观察世界时锻炼交际能力,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故意让孩子单独出面
凡是让孩子单独上阵的机会都可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他们敢于在任何时候表现自己的才华,与别人相处不羞涩。比如到小朋友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孩子出远门不让大人陪送,安排孩子去送封信、打个电话,让孩子独自在家迎接并招待客人。特别让孩子代替父母去串门拜访,看望一个病人,去给某个长辈过生日,故意让孩子代表家长去送一份礼物,去给家长开点药,去为家庭购买物品等等。
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家长一道去,孩子是附属,充当“配角”的角色,不用应付,也没有压力,因为此刻交际的主角是家长。如果让孩子自己去,孩子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总之,让孩子见见世面,让他们既可尝到经过自己努力后的甘甜,也让他们遭受点挫折之苦。
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怎么与人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长可经常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进行辩论;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得做必要的纠正,及时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多给孩子锻炼机会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觉一新的地方去,让孩子感受新的环境。在旅游中,假如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去买车票、联系住宿、购买游园门票,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通过与陌生人打交道,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环境的应变心理素质。旅游结束了,孩子的见识广了,与人的谈资多了,还能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不少的话题。
总之,经常担心孩子安全而不让孩子出去见世面的做法一定要改正,要想让孩子增强交际能力就一定要从小开始锻炼和培养。
春节是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良机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孩子能接触到的人从原来只有同辈的“一字形”交友转变为各年龄层的“十字形”交友,这对孩子来说是学习人际交往、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时机。尤其对于一些沉迷网络的孩子,更是帮助他们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交际的绝好机会。在迎来送往中,孩子们要学习哪些交际礼仪呢?
打招呼有讲究
问好要具体到姓当孩子与客人打招呼时,不要简单地说“你好”或“过年好”,而要加上具体姓氏,让人感觉更受重视,如王阿姨好,李叔叔好等。
要有目光交流许多孩子在问好时面无表情,也不看对方,会给人敷衍的感觉。问好时要面带微笑注视对方,跟对方有目光交流。
行礼要正对被问候者除同辈外,问候长辈不要仅点点头,应行礼,行礼时不能侧着身要正对对方,以腰部为中心而不是头部低下,行15度至30度礼即可,这样不会给人匆匆而过的感觉。
话题切入有窍门
客人进屋后,孩子可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水、拿糖果等。大一点的孩子不要一头扎到自己屋里不出来,最好跟大家一起聊聊天,丰富阅历。
说天气好切入谈谈最近的天气,或不同地域的天气等,是老少皆宜的话题。
谈新闻越聊越多如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对方的看法,话题可能从一个到另一个,展开得越来越多。
聊兴趣有利交流如彼此的运动爱好、流行歌曲、健康时尚等,可能会让你找到共同爱好,或收获更多有趣的事情。
话旅游增长知识即便没出去旅游过,也可谈谈自己知道的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或请对方谈谈旅游时的见闻等,有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此外,一些明星、流行电影、名人、畅销书作家等也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谈资。
注意:聊天时,要学会倾听,除与同辈或更小的孩子聊天外,孩子与他人聊天要70%时间在听,30%时间在说,且在说的时间里要70%时间在问,30%时间发表言论。
餐桌礼仪有禁忌
幼儿不要提前开餐即使是幼儿,也不要在他人都没动筷时提前享用餐桌美食,或就餐时把喜爱的菜拽到面前。
吃完就离席不礼貌许多家庭都有这种现象,聚餐时小孩子吃完了就会说“我先玩去了”,或家长看孩子已吃完就催其“吃完就下桌吧”,这样做不但没礼貌,也让孩子少了博文广纳的机会。除特别幼小或吵闹的孩子,孩子即使吃完饭也最好坐在餐桌前听听大人聊天,实在不爱再坐的,也要向席上各位打招呼后再离开。此外,孩子吃饭时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入座;不要用手抠牙。
最后,客人走时孩子要学会跟家长一同送客。
外出做客守规矩
如果是到别人家做客,按门铃之后,要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在门口安静地等待主人开门。进门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受到招待时,孩子要学会说声“谢谢”。小一些的孩子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同意,玩过之后,要把东西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