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家林林10个月,前段时间几乎都能用勺子往自己嘴里送饭吃了,全家人特高兴。可最近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试着用勺把饭送进自己的嘴里,而是把饭粒撒到桌子上,然后用手从桌子上抓饭粒吃。我们都觉得这样太不正常了,请问摇博士这是孩子能力退化的一种表现吗?

摇博士指导建议:

孩子的能力并没有退化,而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林林的家长看到这种现象认为孩子的发展不正常,说明家长还不太了解孩子不同阶段能力发展的顺序。其实林林所表现出的这种变化,反应出了孩子手部动作开始向更为精细化的手指动作发展过渡,他已经能用手指去捏饭粒了,虽然还不那么准确、有效,但这一变化较其以前用勺的动作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一种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在吃饭前要宝宝把手洗干净,保证卫生。

既然林林已经表现出用手指捏小物品的兴趣,你不妨经常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手指捏物的游戏,更好的发展林林的新能力。下面准备了一个练习两指捏的游戏供参考,当然你还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编一些宝宝更喜欢的游戏和他一起玩,让宝宝的手指锻炼得越来越灵活。

游戏名称:捏葡萄干

游戏目的:让宝宝练习用食指和拇指捏细小的东西,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大盘子,葡萄干。

参考玩法:1、把清洗好的葡萄干放在大盘子里面,妈妈和宝宝都把手洗干净。

2、妈妈示范用食指和拇指将捏葡萄干捏起,让宝宝也来试一试。

扩展建议:1、除了葡萄干,大人还可以把小卡片、有颜色的线、小扣子等放在床上,请宝宝捡起来给妈妈。

2、宝宝如果会用食指和拇指把小东西捏起来交给妈妈的话,妈妈一定不要忘记抱起宝宝亲亲表示鼓励。

爱心提示:游戏完毕,务必把东西全部收走,以防大人不在时,宝宝发生呛噎。

人物介绍:

摇博士是

成长阶梯推出的虚拟人物,集合了

聘请的多位专家的智慧,根据“成长阶梯0~6岁儿童能力发展评测”结果和测评用户提出的问题,给出科学的育儿指导意见。

相关知识

顶嘴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孩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小家伙突然不听从你的号令,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其实这是孩子比较正常的成长表现,起码他是在证明给你看,他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

一般来说,顶嘴现象的发生有如下几种情况:

没顾及孩子感受:比如孩子正在玩的兴头上,你却让他立即停止去睡觉;

缺乏足够的交流:孩子觉得父母是在干涉自己,就会顶嘴发表自己的意见;

溺爱的结果:被溺爱的孩子对长辈有恃无恐,语言上产生顶撞就不足为怪了;

反面榜样力量:如果父母经常和家庭其他成员顶嘴,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加以运用。

面对“顶嘴”,试试以下方法:

减少溺爱举动

如果真是因为溺爱造成孩子顶嘴,那只能是从治根开始。只有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驱除了,顶嘴现象才能减少。最好是全家形成统一战线,如果孩子不听话,明显是不讲道理的顶嘴胡闹,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让他承受后果。而当他变得讲道理听话时,则要用鼓励的言行强化他的转变。

营造民主气氛

营造足够的民主气氛,谁说的有理就听谁的。并且鼓励孩子随时讲出自己的感受,随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别怕你会没有威信,其实你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反之,如果总是以“大”压小,长期下去,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用心倾听想法

如果孩子顶嘴,做家长的先不要动怒,而是心平气和地倾听他辩解的理由,如果孩子说的有道理,就别端着家长架子不肯让步。这个时候,如果你强硬地把孩子堵回去,而不疏导,他日孩子长大些,会更顶嘴。

用童话故事引导

如果孩子顶嘴的动机的确不妥,不妨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来引导他。比如孩子最喜欢的童话人物是小王子,你就可以编一个小王子顶嘴的故事来教育他,遇到不同意见时要用正面的语言跟爸爸妈妈讲出来,如果孩子最崇拜奥特曼,你也可以拿奥特曼做主角,这样会有很强的说服力。

给孩子过度时间

有时候,孩子在玩或看电视的时候,大人如果下令他停止,马上去弹钢琴或睡觉,孩子一下子不能从原来的活动中脱离出来,就会顶嘴。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比如告诉他:“妈妈现在去刷牙,等刷完牙你就要关掉电视了啊!”或者告诉他,分针指到哪个数字时就要去弹琴了。你告诉他这些后,就要坚决执行。孩子会发觉其中规律的,一旦成为了规律,成了他的一个习惯,再执行起来就不困难了。

宝宝的用手习惯是天生的


英国科学家对1000个胎儿进行了超声波扫描后发现,这些胎儿在发育到15周的时候,有90%会吸吮右手大拇指,只有10%吸吮左手大拇指。研究员对其中75个胎儿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中的60个偏好吸吮右手,15个偏好吸吮左手。

在这些胎儿出生后成长到10到12岁时,研究人员调查发现,60个在胎儿阶段吸吮右手的孩子习惯用右手;而在15个吸吮左手的胎儿中,有10个仍旧习惯用左手。

另一项研究还发现,胎儿发育到10周的时候,也就是在吸吮手指之前,便开始挥舞手臂,而大部分胎儿都喜欢挥舞右臂,其中使用左右手偏好的胎儿比例与成年人大致相同。这种偏好要持续到24周,此后胎儿因体积变大,无法再在子宫内活动了。

此次研究负责人彼得·海珀说:“超声波扫描结果并不说明胎儿的大脑能够控制自身活动,因为胎儿大脑与身体的神经连接到20周后才能形成。另外,对大脑皮层尚未发育的胎儿扫描显示,在15周时他们也会出现用手偏好。”海珀认为,这更说明了该阶段胎儿的活动不受大脑控制。他猜测说,很可能是胎儿的脊髓周围形成了一种区域反射弧,这种反射影响着20周之前胎儿的活动。

孩子爱吹牛是自信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自我夸耀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健康心态的表现。在一个充满爱的安全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总是自我肯定。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所做出的成就时,他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心满意足,也许他值得夸耀的成就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只是画完了一幅画,或者出去玩的时候排在了队伍的第一个,可他却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你:“我画得多有意思呀!”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擅长这个,但不擅长那个,他只能想到“我做得很好”。

直到上了小学,孩子才会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弱点有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不过,如果孩子显得有些过度自我关注,也可能导致极端化,这个时候家长要进行正确引导。

自信的孩子才懂责任心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头脑聪明却不会关心别人而且没有责任心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很显然,那个时候社会上横行的就只有权势和诡计了。

有一次我刚要出门上班,电话铃响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电话说把招贴画留在家里了,让我赶紧给她送过去。当时只有立刻送过去才赶得上在课堂上使用。我就匆忙地往学校赶去了。但是,三年级的教室在三楼,如果我上楼去找的话,上班就要迟到了。正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认识我女儿男孩。男孩说:“我帮你送上去吧。”我再三问他:“你能送到她手上吗?”他说可以。

但那天晚上我回到家,看到女儿一脸的不高兴。“妈妈,我没拿到招贴画,你说,怎么办?”孩子的眼泪都流了出来。当时我就后悔了,后悔没有亲手把画交到女儿手上。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那个男孩为什么没有把招贴画交到女儿手中呢?如果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该会很明确地表明“可以”或“不能”吧。但那个孩子为什么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呢?我正在想这些的时候,女儿说:“妈妈,他可能是没有自信心才那样做的。”

“你为什么这么想?”

“可能是害怕老师说他。老师有时候还会打孩子的。你说,他怎么敢进别人的教室呢?妈妈,你不要责怪他了,他也挺可怜的。”

女儿说得对。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那么,孩子从小就应该有“我做得到”的信心。“妈妈,我可以自己洗碗。”“我可以按我的想法画画。”“我可以自己剪纸、抹胶水。”孩子会再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孩子在自己选择食品或玩具的过程中也可以树立自信心。自己选择,并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不就是履行责任的态度吗?

我们国家的孩子经常是大人在旁边时表现很好,可是一旦没人看着他时,就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甚至连借来的东西也不按时归还。

如果一个国家想发展成一个互相协作的美好社会,那么每一个国民都要品行端正,有足够的责任心。而责任心小时候如果没有养成,长大以后就很难培养了。父母应该努力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社会上我们常看到一些实力虽然差些,但很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上、人际关系上比实力强却没有责任心的人强很多的现象。

我曾经对一些母亲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她们在孩子的身体、智力、情绪、社会性中最重视哪方面的发育,当时,这些母亲不管所属社会阶层和年龄如何,都把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当成首选的目标。而在英国,母亲最重视的是孩子的社会性发育。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再三思考的问题。人们极力动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却不重视与品德相关的教育。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头脑聪明却不会关心别人而且没有责任心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很显然,那个时候社会上横行的就只有权势和诡计了。哪怕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但能在平凡的事情中感到幸福,在对待小事情时负起责任,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温馨美好。

因为要上班,我经常雇保姆做家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过各种人:有的人毫无理由地对雇主怀有敌对心态,还有人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不遵守约定,弄得我没地方托付孩子,无法按时上班。

在各类人中最让我满意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能遵守约定的人,她们假如不能按时来,也会提前告诉我,然后另外安排时间再来;还有就是那种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人,她们什么都往好的方面想,连邻居都会夸她们好。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好坏跟学历、社会地位是没关系的,经济上富裕与否和社会地位高低也是不成比例的,正直、有责任心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希望将来的世界更美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在家庭里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吧。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很聪明,都能学到高技术。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聪明并不能决定一切。既是一个孩子不具备高技术,拥有高情商和高信赖度也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自言自语是孩子孤独表现


“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言语。

幼儿的游戏言语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独自在家里游戏,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言语。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

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据研究,约有15%~3O%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地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也可能延续至10岁左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