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学兵:校园暴力的危害有哪些?

谢斌:校园暴力的发生,无论是对受害者还是对于目击者来说,都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创伤。

1.由于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承受能力极差,如果目睹了血腥的场面,心理受到刺激,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在暴力现场表现得呆若木鸡、丧失应对,过后,还会不断地回忆这个场面,经常焦虑、恐惧,长时间如此还会导致抑郁等精神障碍,有的人甚至几年、几十年后仍I曰噩梦连连,闪回当时场景。

2.如果学校中经常发生校园暴力,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在学校的生活缺乏安全感,甚至对学习本身产生恐惧心理。要么逃学,要么结交各种帮派小团体以保护自身安全,这其实反过来又增加了校园内外发生各种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3.孩子经常处于校园暴力的环境下,如果其模仿能力非常强,就很可能习得这些行为。那么,他以后遇到问题时,也很可能通过暴力去解决。如此一来,他就可能由受害者成为一个施暴者。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过早入托孩子有暴力倾向?


有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过早入托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造成自闭、暴力倾向等问题。

个案

姓名:多多,年龄:4岁半

入托年龄:1岁2个月

多多1岁刚过就被送进幼儿园读全托。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多妈妈表示没有发现多多有暴力倾向,“有时老师会投诉说他欺负别的孩子,但是情况也不多,三四次吧。”她最担忧的是多多不喜欢呆在家里,“他一回到家里就发火,老是吵着要回幼儿园,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多多妈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不会再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算苦一些也应该自己照顾孩子。”

专家观点:太早入园不利于孩子发育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将2岁以下的幼儿送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对一的照看是最为理想的。”但是对于过早进幼儿园会让幼儿具有暴力倾向的说法,他表示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而且幼儿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把幼儿长时间地放在托儿所中,特别是群体中,可能会培育他们的攻击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父母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如果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让孩子提前上幼儿园,父母应该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因为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顾,不但会阻碍身体发育,对其心理和性格成长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他也表示,对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好的幼儿园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足够的爱才是重要的

婴幼儿最好由母亲专职照顾,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压力和竞争日趋增强的今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大多数父母都被迫选择的事,而该什么时候送,很多时候会受到诸如工作、经济和照顾孩子的人手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尽管孩子过早入托会产生暴力倾向这种观点还有待证实,但也给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钟,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照顾和指导,但却不能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任何一所学校或任何一个老师。努力赚钱让孩子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记住,被无数例子证明的一个事实:在爱与关怀下成长的孩子远要比仅仅在物质中成长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丰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心、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过早入托的孩子有暴力倾向?


有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过早入托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造成自闭、暴力倾向等问题。

个案

姓名:多多,年龄:4岁半

入托年龄:1岁2个月

多多1岁刚过就被送进幼儿园读全托。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多妈妈表示没有发现多多有暴力倾向,“有时老师会投诉说他欺负别的孩子,但是情况也不多,三四次吧。”她最担忧的是多多不喜欢呆在家里,“他一回到家里就发火,老是吵着要回幼儿园,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多多妈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不会再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算苦一些也应该自己照顾孩子。”

专家观点:太早入园不利于孩子发育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将2岁以下的幼儿送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对一的照看是最为理想的。”但是对于过早进幼儿园会让幼儿具有暴力倾向的说法,他表示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而且幼儿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把幼儿长时间地放在托儿所中,特别是群体中,可能会培育他们的攻击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父母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如果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让孩子提前上幼儿园,父母应该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因为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顾,不但会阻碍身体发育,对其心理和性格成长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他也表示,对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好的幼儿园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足够的爱才是重要的

婴幼儿最好由母亲专职照顾,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压力和竞争日趋增强的今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大多数父母都被迫选择的事,而该什么时候送,很多时候会受到诸如工作、经济和照顾孩子的人手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尽管孩子过早入托会产生暴力倾向这种观点还有待证实,但也给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钟,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照顾和指导,但却不能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任何一所学校或任何一个老师。努力赚钱让孩子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记住,被无数例子证明的一个事实:在爱与关怀下成长的孩子远要比仅仅在物质中成长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丰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心、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如何预防幼儿园冷暴力?


冷暴力,顾名思义,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种,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父母要注意了!你的孩子是否遭遇老师的冷暴力?

小米长得文文弱弱,说话细声细气,在家是个爱哭鬼,常常无缘无故就掉“金豆豆”,一哭就上气不接下气,因此全家人事事都顺着她。因为搬家的原因,转入新家附近的一个幼儿园。入园一月后,小米开始不肯去幼儿园。一问之下才知道,小米害怕园里的一个老师,因为这个老师从不跟她说话,一看到小米就拉下脸。但平时接送,这位老师都会跟小米妈打招呼,不像无礼的人。小米在园内总是安安静静地,从不闹事,小米妈妈左思右想,也找不出老师不喜欢小米的原因。小米妈妈没有意识到,小米遭受“冷暴力”了!

冷暴力的危害:

无论是谁对孩子施于冷暴力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孩子会因此变得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对所处环境里的氛围异常警觉。长期下去,宝贝会变得过于敏感、不自信或刻意曲迎他人。也有的宝贝学会了冷暴力方式,变得很冷漠,没有一般宝贝的喜怒哀乐,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

如何辨别孩子遭遇了冷暴力?

1、在一段时间里,老师有没有跟孩子说话,有没有提问孩子。

2、有没有疏远和冷落孩子,对学生爱理不理。

3、发现孩子一旦做错事,不分青红皂白,立即劈头数落或言语威胁。

4、做游戏、搞活动等集体活动时,老师和大人将孩子“晾”在一边。

5、家长提起老师,孩子拼命逃避,不敢说起老师。

6、老师批评过度,从不认可孩子,甚至全盘否定孩子的一切。

如何预防冷暴力?

1.善用“沟通”这把金钥匙

家长多跟幼儿园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感情。教育是双向的,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亚于幼儿园,所以要预防冷暴力,家长也要跟幼儿园有一定沟通,家园配合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家庭教育跟幼儿园教育不协调就很难提高孩子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孩子在家里老是被宠爱,成为“小霸王”,什么东西都跟人家争吵,屡教不改,如果在幼儿园更甚,老师拿其没办法,那么所谓的“冷暴力”就有可能出现了。

2.让老师喜欢上孩子

家长要多点教育孩子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一个孩子遭受到老师的冷暴力,或多或少都跟孩子自身的言行有很大的关系。试想,一个活泼、乖巧、乐于助人、团结同伴的孩子一般不会让老师忽略的,因而家长要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孩子要懂得分享、谦让、合作、帮助、尊重别人等等,这些为人处事的原则要教会孩子,让孩子赢得老师和同伴的喜欢,冷暴力从何谈起?

过早入托对孩子的危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全托的五大潜在危害


全托是寄宿制幼儿园的称谓。由于国外没有全托,国内也没有相关的发展性研究,对全托的利弊判断也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这给父母的选择造成很大的困扰。虽然父母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但毕竟一生就这么一次,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在选择时权衡和斟酌是必要的。

1、人格症结

发生机制:入学初和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幼儿的分离焦虑、的生理和心理的无力感象时刻悬在幼小心头的利剑,并成为埋在部分同学人格潜层的炸弹,只要外界条件允许就会爆炸。在心理学界有关早期情感经历对以后的预测和解释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精神分析学派上,其有效性已被心理诊断和矫治临床所证实。

由于幼儿的亲子依恋水平很高,且时间概念没有或模糊,他们时时期待父母的到来,最后变得无望。再加上幼儿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部分幼儿并不能完成老师给施加的教育干预任务,无力感体验特别强烈。脱离学校以后他们会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验进行家庭抛弃和自己内部因素的归因,极力回避和补偿这种缺失,使行为带有症结基调,并形成人格价值眼镜,一旦条件满足,他们就在精神上炫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空间越来越狭小,使触发症结并转化为心理和行为障碍的诱因遭遇几率越来越大,回避和预防症结的产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发生时段:未来他们脱离基础教育以后。

表征预测:人格机构中情绪和情感的极化,精神障碍。

危害指数:★★★★★

2、行为退行

发生机制:幼儿园的老师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行为特质,他们会不自觉地在生活和教学表达形式上投射出来,加之幼儿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之间,缺少不同年龄和行为样板供效仿。幼儿的年龄和行为定向的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被压缩,行为风格被定格,使他们表现出和全日制孩子相比更幼稚。

在这种最初的外表行为退行的同时,他们的内部认知模式和心理需求也同步退行,并逐渐演化为退行基调――行为退行人格化。他们在与父母或社会上的人接触时倾向于使用婴幼儿的反应模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没有跨出自己的舒适区。而成人在评价孩子时本能地带有欣赏娃娃心理反应,尤其是父母还会感觉到宝宝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更近,对他们的行为给予默认和支持,强化了他们的退行反应。

全托的惯常单一的特殊经历作为一种印刻可以固化到他们的认知体系中,当他们以后受到情感冲击或情境相似时,就会启动这种行为退行来保护自己,应付情境变化。由于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年龄特点,外界会给予负面评价,这又会加剧他们的行为退行。

表征预测:心理年龄滞后,对父母撒娇、玩具、服饰和语言等行为幼儿化,用孩子的行为方式作反应。

发生时段:初中以后。

危害指数:★★★★☆

3、习得性退缩

发生机制:在很多人看来,幼儿在全托学校会变得很有合作性,其实这只是教学情境下的假象,他们变得更退缩和被动。作为一个班级单位,老师始终控制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是绝对的权威。

孩子在园内的行为形式主要是游戏色彩的活动,同学间直接交流比较充分,很快同学间就会产生明星儿/领导者,由他来主宰活动。一个班级或一个活动中只能有一个领导者,其他的孩子只是配合,缺乏自主性,形成习得性退缩。

习得性退缩表面上好像是很遵守课堂和活动纪律,实质上是全托幼儿园对他们主动性的剥夺,他们是不打算和没有能力去表现。这在全日制幼儿园中也存在,但孩子可以在回家后演示在幼儿园学习到的本领和知识,在父母面前主动性和控制性得到发挥,使学习动机内部化,对结果评价也是内部奖赏,补偿了他们的效能感。

老师为教学的连续性,游戏教学更象是师生对话,老师不喜欢因幼儿的个人主张打断教学。在小学阶段会表现为集体回答,但在幼儿园阶段限于孩子的智能差异,只能由明星儿代劳。这无形中巩固了明星的权威性,削弱了其他孩子的思维追踪主动性。加上形成性测验的缺乏,时间一长他们就表现出心不在焉。

如果某个幼儿企图反抗组内领导者的统治,他要承受来自老师的制止和同伴的威胁,退缩是最安全的。有的老师采取相反的策略,当发现退缩的幼儿就给予鼓励。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表扬和特殊关爱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为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努力做得退缩。

小学以后主要是非游戏情境的以知识性教育为主,需要儿童主动的内部操作。此时,全托形成的习得性退缩将成为他们学习问题的表征。

表征预测:注意力问题,少没有复习技巧,没有主见,遇事随大溜。

发生时段:入园后。

危害指数:★★★☆☆

4、替代性依恋

发生机制:我们把幼儿对家庭成员和情境的安全感需要和应对模式成为依恋,它是幼儿成长背景和高效学习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亲子间可以很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判断,相互间可以因材施教和高效受教,是相互间一对一的标――靶。

入园后学生会把对家庭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和学校环境中,这对完成学校教学是有积极作用的。在校学习过程中,随教师的更换和学习内容的进阶,这种依恋对象和安全底线也随之变动,促使他们认知不协调。部分全托幼儿园主张让孩子称老师为妈妈,制造出更抽象的替代依恋,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伤害更严重。

10个月左右就已经建立起固定的依恋,并在家庭亲子互动中得到巩固。幼儿为适应幼儿园环境而表现出的不稳定的替代性依恋,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情感指向上朝不保夕。为缓解这种认知不协调,他们马上回转化为对情境的依恋。即他们会变得顺应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变得很听话或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把标和靶合并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成人化的机器行为,形成对事不对人的情感反应模式。这种发展过程越过了,亲子依恋中的行为规则试误过程(老师是见错必纠的),而这在家庭是通过亲子依恋前提下的撒娇、游戏性反抗和条件交换等形式来平和地完成的。

未来的生活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过早的替代性依恋不但会使他们制造更多的人际羁绊,而且也使他们失去心理缓冲空间,一旦人际失助,则会引发行为的崩溃。

发生时段:入园中后期。

表征预测:行为过早达到习俗水平,行为刻板、偏执、市侩,恃强凌弱,少情感变通,亲情淡漠。

危害指数:★★☆☆☆

5、不良同质促进

发生机制:幼儿和成人一样,在学校里他们伙伴间会形成社会促进,以便形成共同价值,减少因个人价值引发的冲突。在行为和价值认知养成上,行为主义强调的环境互动可以解释全托的不良互动。

寄宿制幼儿园的学生成分和其他寄宿制学校一样,在生源上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无论幼儿园以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来策划教学,生源基本上是在家比较调皮、家庭忽略教育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调皮的孩子有先天的特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塑造的。但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既得经济利益前提下的全托幼儿园,学校的控制方向难免会发生偏离,这在客观上默认了学生间不良行为的存在。

构想并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是他们的天性,在学习上他们彼此相差很小,于是他们把炫耀的目标指向财富的占有和支配方式上,彼此相互攀比。那些被欺负和感觉到有压力、没有谈资的同学就被迫构想,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真实。为了维护自己优越感,他们彼此促进,逐渐脱离学校的控制目标。调皮在孩子身上,集中体现在对别的孩子的肢体侵害和对学校管理的违抗上,这方面也存在同学间的不良相互促进。

发生时段:入园中期以后。

表征预测:过度消费,霸道,自卑或厌弃家庭,嫉妒和敏感,在校行为取向不在学习上,参与违纪团体。

危害指数:★☆☆☆☆

提示:

全托托出的心理心理危机还有很多,它们只有在幼儿园以后才会发生。但全托的经历并不是与以后的心理危机一一对应的,这个经历和个人特质一起只是必要的条件。统计学上的心理疾患可以解释这两个条件,社会文化的评价可以解释全托经历。

优教应该优在内容,而不是在途径和方式上与大多数人不同;情感是天生的,也是他们的基础能力,早期情感经验很重要;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合理性的,不需要代理机构来修理;人格的发展是联系的,越过和延迟同样是错误的;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非线性的因果连接,不要给孩子增加变数。

比起打骂,这种暴力更伤孩子的心


“冷暴力”是社会上悄悄蔓延的“流行病”,很多的家庭都可能存在着这种“无声的对抗”。

夫妻间的冷淡、放任、漠不关心,不仅伤害婚姻幸福,更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敢袒露心声

夫妻间的冷漠无话,让家庭环境无比压抑。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不敢对父母讲真心话。

长期的家庭“冷暴力”会导致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让孩子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悄悄藏在心里。心灵的小秘密也找不到分享的出口,孩子就会越来越自我封闭。

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首先要有亲密的夫妻关系,其次才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先改善和伴侣的相处模式,才能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性格过于敏感

夫妻双方冷战时,可能会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做饭时只做自己的,甚至分床睡觉。父母的这些行为会传递给孩子一些不良的信号,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的情感危机。

此时,看到父母之间的剑拔弩张,孩子会变得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父母的情绪,变得多疑又胆小。

这样敏感的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关注别人的眼光,做事畏首畏尾,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患得患失。

影响人际交往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通过冷漠无视来解决问题,会让孩子养成冷漠的个性。

久而久之,每次遇到事情,孩子都会选择僵持、拖延,不懂得采取积极解决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善于逃避、不负责任的性格,容易被同龄孩子疏远孤立。

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冷静而不是冷漠,夫妻争吵后平静下来用心交流问题,共同解决矛盾,才能让孩子学会直面问题。

刻意讨好他人

夫妻冷战让孩子变得很警惕,他害怕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成为父母吵架的导火索。

为了缓和气氛,孩子会刻意讨好父母,变得比同龄人更成熟懂事。一旦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会通过努力讨好他人去获得爱,成为一个常常被欺负的角色。

当孩子在家的时候,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如果矛盾暂时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也不能在孩子面前争执和摆脸色。

越来越不服管教

冷战时,父母总会不自觉忽视孩子的感受,使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港湾”也变凉了。

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会越来越叛逆,比如:故意不写作业、和同学打架、顶撞老师。其实孩子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愤怒打破僵局,让父母重新关注自己。

当夫妻感情不和时,必须控制好彼此的情绪,不然受伤最大的是孩子。

孩子的性格,与家庭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即使成年后也很难摆脱幼时所受的影响。

夫妻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无声的对抗”,其实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和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未来更幸福快乐。

不要让你的孩子遭遇冷暴力


孩子做错事,逮着就是一通猛打,家长都知道这么做,可能让孩子更叛逆、更自卑,甚至心灵扭曲。但是,如果孩子不管做什么,家长都冷漠对待,或者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其内心世界不管不问,其实是一种“冷暴力”。它对孩子的伤害,成年后很难消除——

两次提拔之前他都临阵辞职

在单位领导宣布提拔任命之前,郭磊(化名)又一次突然辞职了,很快,他又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再次从底层做起。这已经是短短两年里,他第二次在明知道要升职的情况下,却莫名其妙地辞职了。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周围同事感觉纳闷,更让做父母的恨铁不成钢,气得几天不愿跟他说话。

“人不仅对失败有恐惧,对成功也可能过于恐惧。”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耿耀国博士说,《圣经》里有个叫“约拿”的人,据说上帝要他到尼尼维城去传话,这本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可是,当理想即将成为现实时,他却产生了畏惧,他害怕自己不行,就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称为“约拿情结”。

显然,郭磊出现了“约拿情结”。心理学家分析,在我们小时候,由于自身条件、能力有限,容易产生“我不行”等消极念头,假如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成长机会,这些念头可能一直伴随,甚至影响一生,尤其当成功接近时,恐惧心理更明显。

父母只关心学习成绩让他不断“惧怕”成功

难道是从小缺乏安全感导致了郭磊的“约拿情结”?“我不是害怕成功,而是讨厌成功。”在心理咨询室,郭磊道出了其中缘由。原来,上初中之前,父母都特别疼爱他,关心无微不至,然而,一切在升初中以后彻底改变。

“他们只关心我学习的好坏,我和同学相处咋样,心情好不好,就统统不管不问。”为得到父母的好脸,他拼命地学习,成绩也确实不错。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又有点恨父母:为什么他们不能像其他同学的父母那样嘘寒问暖?好不容易熬过十年寒窗苦读,成绩优异的郭磊理应顺利考上大学,但他在高考时却突然高烧不止,而考试一过,烧就自然退了。可想而知,这次考试一败涂地。但是,他却死活不听父母让他复读的意愿,自己找了工作。后来,他靠努力赢得领导赏识,可就在提拔前一天,却出现前面所说的“辞职”一幕。

“长期以来,父母对郭磊态度冷漠,对他的学习成绩过度关心,这种‘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让他在潜意识里对父母产生愤怒和报复情绪。”耿耀国说,之所以他在每次提拔前辞职,就是对父母把他的成功当“面子”的一种报复。

没有父母的关爱孩子易缺乏自信

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采取“冷暴力”式的交往方式:有的对孩子态度冷漠,常常爱答不理;有的对孩子期望过高,经常把孩子批得一无是处;有的则和郭磊的父母一样,只关注学习成绩等。

“不管是哪种家庭冷暴力,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人格发展。”耿耀国说,对孩子态度亲近、温暖,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他充分自由,这种交往方式,亲子关系最好,对孩子成长也最有利;反之,对孩子态度冷漠,又控制严厉,就最糟糕不过了。

“如果青少年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甚至得到的是冷嘲热讽,很容易产生‘同一性危机’,会缺乏自信、情绪抑郁、控制力差。”耿耀国说,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与他所认为的别人对他的判断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从小和他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从他们那儿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这些孩子会把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要求加以对比,形成内部的同一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作为权威,总是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旦父母对自己态度漠视、没有反馈,或期望过高、评价太低(比如说自己这不行那也不是),或冷嘲热讽、大批特批等,就会导致同一性危机和混乱,有的人就会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导致退缩性人格,而有的却胆大妄为,甚至无法无天、触犯法律。

合理期望、积极沟通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他充分自由

显然,杜绝家庭冷暴力,关键是看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怎么把握好控制和放任、温暖和冷漠这两种“度”。

“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少开口说爱,多是以‘期望’式的方式传达爱意、影响孩子。”耿耀国说,这种方式不是不好,如果期望合理,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获得必要的自由,但前提要看,这是什么样的期望。首先,家长的期望要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不能不切实际;其次,期望要全面一点,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智力,要多一些社会性目标,比如期望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或善于和人相处的人等。

此外,家长要了解孩子,用平等的沟通代替冷嘲热讽、批评甚至威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个人选择;注意观察孩子的特长,及时鼓励孩子好的改变;对孩子的缺点、弱点,不能拿人格说事,要就事论事,多引导,多帮助。

“家长还要给孩子留有充分的成长空间。”最后,耿耀国提醒,一些家长控制孩子自由成长、急功近利的强制做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甚至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