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的童话故事
2021-05-14 养成好习惯的童话故事 良好习惯童话故事 良好习惯的童话故事3大要点培养宝宝观察好习惯。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3大要点培养宝宝观察好习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察,是不是用眼睛看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要学会完整有效地观察事物,或许还需要用到宝贝的鼻子、耳朵、手甚至嘴巴,自然还包括宝贝的大脑。要让宝贝从小就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不仅仅是引导他去看就OK的事情,还需要更多别的。
生活场景描述
10个月的丁丁坐在小推车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到一根头发丝。他立刻对这根头发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家伙用小手捏捏头发丝,然后将头发丝捏起放嘴里舔舔,拿出来,将其放在小推车面前的挡板上拍打几下……就这样,丁丁不断地重复着这些动作,一副乐在其中的摸样。在一边擦拭柜子的丁丁妈猛一回头,发现丁丁正往嘴里塞头发丝呢。丁丁妈赶紧掰开他的小嘴,将头发丝拽出来扔了。丁丁嘴里的头发丝被妈妈“抢”走了,立刻不高兴地哭闹起来,那摸样看起来十分伤心。妈妈十分困惑,一根小小的头发丝,他怎么就会喜欢到这种程度呢?
宝贝观察的习惯与生俱来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类似丁丁这样的行为随时都会发生在我们的宝贝身上。实际上,这就是宝贝观察习惯的萌芽。可以说,宝贝观察的习惯从他一出生就开始养成了,下面这些常见的情景就是最好的说明:
新生儿对人脸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清醒的时候,不管谁的脸凑近他,他都会好奇地看着这张脸。当妈妈的脸靠近宝贝时,他会显得更为痴迷而充满热情。
随着宝贝的视觉发育成熟,他对周围越来越多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他正盯着某个东西“发呆”。
当宝贝小手变得越来越灵活之后,他会拿起他喜欢的某个玩具或者小手触及的其他物品,放在眼前翻过来掉过去地看,并时不时地将这个物品放进嘴里啃啃,在周围的物体上敲敲,或者将这个东西扔到地上,捡起来,继续扔,乐此不疲。
宝贝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换了新的居住环境,他可能就会在夜间哭闹,变得比以往粘人等等。
当身边突然出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几个月的宝贝就会表现出一种紧张感,显得比较怕生。虽然每个宝贝的表现都不太一样,但是他们都能通过他的身体语言或者表情敏感地表达出一些信息,让成人意识到这个陌生人的来临搅乱了他内心的宁静。
……
所有这些都说明,宝贝对他视力所及的一切都十分敏感。可以说,观察是宝贝赖以生存的一个基本能力,它与生俱来,并不需要我们挖空心思去培养。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只是保护并且引导他更好地观察,帮助他保持观察的习惯而已。
宝贝观察事物的特别之处
与成人不同,宝贝观察事物会有他的一些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全方位地观看事物
物体的任何一个侧面对宝贝来说都是非常神奇的,因此,他会好奇地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一个物体。这就是为什么当他手里抓到一个玩具的时候,他常常会两只手不断地倒过来掉过去地看,相反并不急于以“正确的方式”去玩这个玩具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他的玩具,周围的其他物体,他逐渐整合出了他看到的每个物体的特性。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他才能学会不管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都能一眼就看出,他眼前的这个物体究竟是什么。
2.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除了用眼睛看之外,宝贝还有他更多观察事物的绝招。那就是调动其他感觉器官的积极性,从视力之外更好地感知事物。因为有这种需求,一旦他手里拿到某个东西,他就不会仅仅停留于去看这个物品了,他还可能会用小嘴去啃一啃,用鼻子闻闻,用小手拍拍,拿起这个物体在其他地方敲敲打打,把这个物体扔到地上等等,通过这种全方面地感知,宝贝才能更好地了解他接触到的每个物体。
3.对“垃圾”有特别的偏好
如同前面事例中的丁丁一样,几乎每个宝贝都对他视野内发现的一切有着浓厚的兴趣,连那些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值得他去探究的小东西,诸如头发丝、小线头、小碎纸片、一片偶尔飘过来的小树叶、一根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树枝、几粒细沙、一颗烟头……他一样好奇得不行。并且,令很多父母苦恼的是,越是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显眼的脏脏的东西,他们似乎越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有的宝贝会在某个阶段着迷地收集类似烟头、花瓣、小石子、枯树枝一类的小东西,根本就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训导,固执地将这些东西纳入囊中,时不时摆出来痴迷地研究一番。而且,他们的双眼似乎格外锐利,常常是不经意间扫视一下就能准确地发现目标。
帮助宝贝保持观察习惯的策略
既然宝贝观察事物的习惯与生俱来,为什么越长大,他们对身边的很多事物就会变得越来越淡漠,显得越来越粗心,丧失了观察的良好习惯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打压了他们这种观察的热情,或者没有对宝贝观察的习惯进行科学的引导。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宝贝观察的好习惯呢?
1.尊重宝贝观察的心理需求
实际上,像小石子、枯树枝、沙粒、小线头一类的小东西都是天然的物品,不会给宝贝的健康带来特别的危害。相反,寻找这些小东西、玩弄这些小东西还是锻炼宝贝观察力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比如,当宝贝手里握着一个小石子的时候,他可以观察到这个石子不同侧面的形状,它的颜色,质地,粗糙度,它在不同光线背景下的反光,它掉落时在地面滚动的情形,掂在手里的重量等等,这诸多的特性都可以被宝贝轻易地观察到。因此,与其禁止宝贝接触这些东西,不如将他的小手清洗干净,尊重他发现收集这些东西的癖好,满足他的这种心理需求,这对他观察习惯的保持会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2.引导宝贝更为细致地观察
观察的机会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除了尊重宝贝那些特殊的观察的需求之外,我们也可以引导他更为细致地去观察一些事物。如果宝贝喜欢捡拾小石子,我们就可以跟随他的这种兴趣,在外出的时候跟他一起去捡拾小石子:“嘿!看看,我捡到一圆圆的小石子呢!你能找到一个比我这颗还小的小石子吗?”当妈咪和宝贝双眼对视的时候,不妨来上一句:“哈,我看到你眼睛里有一妈咪呢!你看到妈咪眼睛里有什么吗?”转动一下身子,你眼睛里的投影也会跟着改变,于是,这项观察的活动就可以无限地拓展开了。
3.在变化中创造观察的机会
没有比看到有变化的事物更令宝贝兴奋的了。一根小线头或者头发丝,它可以在我们双手的作用下变出无数的形状和花样,永远都不会重样。因此,当宝贝手里捏着一根小线头时,难怪他会对这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东西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了。如同宝贝玩线头或者头发丝的游戏一样,两个或者多个事物组合起来,给某个事物施加一个作用力,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气候条件、在运动过程中观察……许许多多的可能造就了太多观察的机会。如果总是这样引导宝贝去观察,他观察的动力就不会消失,而他观察的习惯也会永久保持下去,自然也就不需要我们在他上学之后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你要细心点,要认真观察”之类的话了。
相关阅读
宝宝吃饭好习惯要从小培养
一些宝宝吃饭的时候,一会儿爬到沙发玩积木,一会儿又跟随着电视画面又蹦又跳,一会儿……一顿饭下来,动辄就是一两个小时。每当这个时候,父母家长总是会觉得无力,为什么我们的宝宝吃饭习惯如此不好?怎样才能培养宝宝吃饭好习惯呢?宝宝吃饭好习惯,要从小培养。
1、创造安静的用餐氛围
有的家长为了让不听话的宝宝吃饭,就打开电视机,趁宝宝盯着节目时,就把饭塞到宝宝的嘴里,认为这种办法可以让宝宝多吃一些。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开电视、玩游戏、人多吵闹,都不利于宝宝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更不利于喂养者和宝宝之间的交流,更会降低宝宝对食物的味觉敏感性和饥饱能力的控制性,增加肥胖趋势。
父母要培养宝宝专心吃饭的习惯,要关掉电视,把宝宝的玩具收起来。在刚添加辅食时,可以提前给宝宝喂饭,慢慢过渡到全家一起吃饭。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有些父母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边说话,那么宝宝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养成不专心吃饭的坏习惯,所以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2、让宝宝参与选择合适的餐具
妈妈可以带着大一些的宝宝去选购餐具,让他置身于五彩斑斓的小碗、小勺的世界,让宝宝熟悉他的新朋友。而且,对于自己精挑细选的小碗,宝宝肯定会爱不释手,这样可以增加宝宝吃饭的兴趣。经过愉快的引导和示范,不仅宝宝能乖乖地坐下吃饭,说不定还想自己动手呢。
提醒各位妈妈,给宝宝选择餐具时一定要注意,勺子的大小要适合宝宝的小嘴,最好一勺子就是一口;碗和盘子的容积要适中,且放在桌上比较稳当,以免溢出或打翻。
3、固定吃饭的时间和地点
不要延长吃饭时间。宝宝的吃饭时间和大人一样,每餐吃20-30分钟,只要宝宝专心吃饭,这么长时间就足够了。对于喜欢边吃边玩的宝宝,妈妈要控制他的吃饭时间,时间一到,即使吃不完也要把饭菜拿走,让宝宝知道饭菜是过时不候的,要专时专用。
最好能固定宝宝吃饭的位置,并且最好能设在大餐桌旁边,这样每次饭菜一上桌,宝宝就知道要吃饭了。而且不能过于迁就宝宝,要让他知道,吃饭是有固定位置的,跑来跑去就吃不到东西。
4、鼓励宝宝自己动手
很多家长在看见宝宝用手抓饭吃的时候,最常说的就是“别碰,脏!”这样的话语。这实际上是阻止了宝宝学习自己动手的冲动。
宝宝在1岁左右时,就有了自己动手的强烈愿望。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吃饭时常常有抢勺子的举动。如果宝宝想自己动手吃饭,就让宝贝好好享用吧。但宝宝精细动作还不协调,常常会弄洒饭菜。这时,妈咪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多加干涉和指责,而应该鼓励宝宝自己吃饭,并在旁边给予适当的帮助。宝宝自己吃饭,不仅能改掉边玩边吃的坏习惯,还能促进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吃饭时一定要把宝宝的手洗干净。
温馨提示:一岁前后的宝宝好奇、贪玩又没有耐性,妈妈如果用强逼的方法让宝宝进食,只会令宝宝产生与妈妈对抗的情绪,所以让宝宝吃饭千万不能用强迫的方式。但是一味的迁就又容易让孩子养成边吃边玩、吃饭时间太长等坏习惯,所以聪明的妈妈要把握好尺度。
家长要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
朵朵最近已经不满足于整天躺在床上,很想起来玩,也非常热衷于环视她周围的环境,这些变化陈蓉和方建业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陈蓉上升到理论高度提议:美好的视觉冲击能陶冶人的,小方同志,为了保证女儿“满眼秀色”咱们一起努力吧!方建业毫不示弱:“那我们就开始吧!”夫妻二人一起动脑动手开始为朵朵营造整洁优美的室内环境。
(插入营造室内环境)
出生4个月后,宝宝在吃奶的时候不是很专心了,会突然丢下奶头转而看其他人在做什么,或者会很温柔的看着妈妈,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如得到妈妈的回应,他会很专注的看妈妈几分钟,之后才会想起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吃奶。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个让人激动的事实:我们的宝宝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和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已经开始观察环境了,并且乐在其中呢!
☆不可小看宝宝的观察能力
4~6个月的宝宝,白天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有更多的时间东瞧瞧西看看,他已经不满足单纯的看,开始观察探索事物,获取信息!
这时,宝宝的头能自由转动,视野扩大,手眼协调能力加强,对人们的活动、周围环境及事物开始感兴趣。宝宝的调节焦距的能力已经和大人差不多了,虽然他对复杂的图形观察力还是很弱,但他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总是喜欢关注复杂图形的区域。仅仅是这种求知欲和勇气是不是就很值得我们钦佩呢?
☆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
这个时期,父母要利用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这一特点,认识世界,有意识地在婴儿各种感官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宝宝观察周围环境、认识世界。观察可以从室内向室外、从人到物循序渐进。
◆从兴趣入手。父母找出宝宝最爱看的东西让他学习,才能容易学会。如宝宝对妈妈的眼镜感兴趣,总喜欢盯着看,还试图用小手抓住它,妈妈可把眼镜摘下来拿到他的眼前,再让他的小手摸摸,然后对着宝宝一字一顿的说“眼镜”,再把眼镜戴上,指着它说“眼镜”,这样不断的强调宝宝就会认识这个事物。
◆注意语言引导。平时做事也最好是对孩子边做边说,特别是对他日常接触的事物、经常看到的物体均可用语言强调,如“鼻子”、“奶瓶”、“水”、“香蕉”等,并可告诉宝宝这些事物的颜色、形状、作用等,训练宝宝逐渐听熟这些名称,将词和物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扩大了宝宝的认识范围,而且还可以促进宝宝语言理解能力。还可以鼓励宝宝在听到物名后不但用眼睛看,而且要用手去指,指认物名是宝宝出生5~6个月的训练重点。开始时扶着宝宝的手去指,去触摸,慢慢地让宝宝自己去做,以促进手眼脑的协调发展。
◆多到户外观察。宝宝最喜欢到室外观察了,花草树木,大汽车、小动物都会大大的吸引他的眼球,我们可用语言和动作引导宝宝观察。在户外时要尽量指引宝宝看较远距离的物体,来发展小儿视觉,看看蔚蓝的天空、漂浮的彩云、公园里五颜六色的鲜花……让孩子从小接触绚丽多彩的颜色,能给孩子产生一个良好的刺激,促进孩子大脑发育,使孩子更加聪明、机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丰富优美,多抱孩子到室外去“见见世面”吧!
您知道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看”的颜色会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情绪得到均衡,行为变得灵活、协调。
余博士温馨提示
1.美的环境能给孩子美的享受,可陶冶孩子的性情。家长应尽量把孩子的生活环境布置的安静整洁、丰富多彩。
2.婴儿多接触和观察大自然,对促进身心发育很有益处,应多带孩子到色彩缤纷的户外去培养他的观察能力。
3.培养观察力与语言能力要结合。语言能力的发育过程是先听懂后才会说的,指认物名是练习听声音与物品的联系,记住看过的东西。
4.宝宝观察能力发展并不都是均衡的,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发展较快,有的宝宝就慢点,不要以此来判断是否聪明。
培养宝宝良好睡眠习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培养宝宝良好睡眠习惯”,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正常3个月以上小儿大多数能一夜睡到天亮,小部分有入睡困难或夜间醒后哭闹。其原因有环境因素(不良的睡眠习惯)或先天因素(难抚养型气质或对刺激敏感性高)有关,但主要决定于环境因素。即使先天因素的小儿也可以通过良好的睡眠习惯克服睡眠差的问题。
下面是睡眠卫生原则:
1、睡眠环境安静和较暗,室温不过热;
2、严格实行入睡、起床的时间,加强生理节奏周期的培养;
3、卧床时应避免饥饿,上床时或夜间不宜饮水过多,以免扰乱睡眠;
4、小儿最好单独睡小床,研究证明单独睡比和母亲同床睡能睡得更好;
5、使小儿学会自己入睡,不需抱、拍摇着或含着奶头入睡。由于睡眠周期决定小儿夜间会醒,学会自己入睡的孩子夜间醒来会自然又入睡,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如睡前养成要哄或含奶头的习惯,夜间醒来也要求同样条件,达不到时就哭闹;
6.睡前1~2小时避免剧烈活动或玩得太兴奋;
7.白天睡眠时间不宜过多;
小儿睡眠好坏不仅影响小儿健康和智力发育,也牵动父母和全家的精力和情绪。年轻的父母应学会使小儿睡好的艺术。
培养宝宝好习惯 父母要身体力行
父母的任何言行举止都会通过模仿与感染的心理机制传给孩子,并可能成为孩子的习惯。
模仿是人的特点,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性。就是仿效别人的言行、举止与行为而使自己产生相类似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模仿是人类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七八个月的婴儿就会开始模仿成人表情与动作,稍后就开始模仿成人的语音。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幼小的孩子模仿父母的优秀品质与行为,模仿父母的良好习惯。
孩子的模仿种类,通常分为模仿动作、模仿表情、模仿语言。
所谓模仿动作就是重复仿效别人的动作,特别是成人富有生动性和戏剧性的动作,更容易被幼小孩子模仿。比如有的孩子走路的姿势和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几乎完全一样;有的孩子说话的样子、思考的样子和父母一样,等等。
模仿表情是效仿他人的表情。一位父亲和人说话时经常眨眼笑,眨一下眼,嘴笑一笑,他的女儿也逐渐从她爸爸那里学会了,和同学或别人说话时也眨眼笑。
模仿语言就是效仿别人的语言。不少孩子说话口气和他(她)的父母特别是和他(她)的母亲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说:有的母亲常说,越烦你有什么毛病,你就越有什么毛病。孩子也跟着模仿,对别的孩子也说:越烦你有什么毛病,你就越有什么毛病。这就是一种语言的模仿。
在孩子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他们能模仿良好的动作、表情、语言与习惯,也能模仿不良的动作、表情、语言与习惯。因此,父母的语言、表情、动作与习惯对孩子的语言、表情、动作和习惯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以身作则,使自己的良好语言、行为与习惯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在家庭生活的早期模仿自父母的良好行为、良好动作、语言表情与习惯,对以后孩子的成长将发挥重大作用。
在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人的时装、发型等都是模仿对象。父母良好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必将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父母不良情绪与不良习惯必将通过模仿机制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些和家长一样的坏毛病。
模仿分为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越是小的孩子无意模仿就越多。有的父亲总在抠鼻子,他的子女模仿他的动作,结果也经常抠鼻子。有人说这是遗传,不是,这是后天模仿而来的。儿童的模仿大多是无意模仿。
我们现在重视学习成绩的结果,重视考试的分数,但忽略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对人终身有益,一个不良习惯的形成对人终身有害。有些习惯甚至会直接影响考试分数高低。
我建议,父母要像重视孩子学习成绩那样,重视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在工作中省时、省力,减少错误,提高效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使工作井然有序,都会提高工作效益,提高工作质量。例如有人有珍惜时间的习惯,有人却养成了浪费时间的习惯。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在知识经济时代,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的价值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父母要用自己的良好习惯去影响教育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习惯、讲卫生习惯、诚实习惯、礼貌习惯、负责任习惯。要努力引导孩子克服吃零食、不卫生、马马虎虎、办事不认真、说谎、说脏话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