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补课,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a.确实有需要才补,不要把补课作为自我安慰。有的家长也认为补课肯定比不补要好,至少能温习巩固,这实际上是错误的认识。复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还要意识到补课绝对不能代替课堂,千万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上面。

b.恰当选择辅导老师。请孩子的代课老师补课的好处是老师对孩子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也可以避免补课与课堂讲授的无效重复,但代课老师可能工作繁忙,时间上未必能保证。专职辅导老师的情况恰好相反,而且与代课老师的风格与思路总是有所不同的,也许会更适合孩子。老师的授课风格很重要,看看孩子是需要耐心细致的风格还是需要大刀阔斧的风格。

c.一起补课的学生不宜太多。学生越多效果越差。因为补习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在这个环节上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需要,人太多老师就顾不过来了。一般而言一个老师辅导2~3名学生最佳,既可以保证效果,又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切磋砥砺。

d.补课的时候不要被动地学习,一定要在复习的基础上向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让老师明确自己到底需要补什么,是全面补还是重点补,是补知识还是提高能力,是复习巩固还是深化拓展。要求提得越明确越细致,效果就越好。

e.补课的过程中仍然要注意走好预习、复习、练习的步骤,不能觉得补课就是复习的一部分。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宠爱孩子要有个度


现今,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庞大,几个大人整天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对于双独夫妻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孩子在大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了,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爸妈心中说是小皇帝,小公主,小祖宗绝不为过,他们对孩子的疼爱可谓是捧在手心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对于孩子的要求,绝对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在他们看来,孩子的要求又不高,而且有条件何不满足他一下呢,岂不知,他们这种想法会导致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对孩子无限的满足与过度的呵护反而更易养出不孝子的。

笔者小时侯听奶奶讲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对老员外,老来得子,夫妻俩高兴的同时,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疼爱有加,真可谓说是含在口里就怕化了的那种,儿子所提出的要求,哪怕是无法办到的事情,也必须想方设法弄。有天,孩子突然说想要吃天上的星星,这下夫妻俩可为了难,看着泪流满面的孩子,夫妻心疼极了。后来,父亲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在一根竹竿的一头绑上一个蒜头。然后在院里摆了一张大桌子,老头吭吭哧哧的爬上桌子,举起竹竿对着天空中的星星捣了两下,结果慢慢的爬下告诉孩子星星给摘下来了,孩子吃到大蒜,忙说星星不好吃,再也不吃了,事后,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好吃懒做,恶习满盈,父母辛苦一辈子的家产渐渐被他败干败净,而父母老了,再也无力帮他置家了。孩子看到父母再也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就三天两头把老子老娘拉出来打骂一番。还诅咒这两个老东西咋不早点死。儿子如此不孝,而且还当众打骂老子,谁之过?

再如凭窗听海发的一个讨论话题里提到的一位母亲,因为夫妻离异,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千依百顺。不想儿子却因为母亲没有给他买想要的牛仔裤,威胁不上学,甚至辱骂母亲“生得贱”,甚至还推搡她。儿子只所以推搡她,辱骂她“生得贱”,这个结果还不是她自已一手造成的。难道就因为夫妻离异,就一味的觉得对孩子有愧疚感,采取有求必应的弥补方式?岂不知,这样做既害了孩子,也伤了她自己。

孩子这样的坏习惯当然不是天生就有的。很显然,妈妈平时对孩子的百依百顺,一味的忍气吞声,养成了孩子这样蛮横不讲理的性格。妈妈本意是想补偿孩子,让孩子能生活得更舒心更开心,可却忘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上的给予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思想上的教育。但愿这位母亲能从这件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方式上的不当之处,及时改正。更希望这位孩子能体谅妈妈的良苦用心,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对此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观念:是生者,是养者,但绝不是一个无限付出者。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盲目的满足,要看是什么要求,合理否。也不能一看到孩子哭闹就采取妥协态度。要学会和孩子淘通,给孩子讲道理,让他们明白父母不是万能的,什么事都能办到的,也有父母办不了的事情的。

给孩子的选择越多,孩子的幸福感越低?


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能提供给孩子的选择越来越多:数不过来的玩具、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美食……然而孩子的快乐幸福,会因为选择更多而更快乐吗?

不!选择越多,孩子可能越不快乐

在某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正在安静地荡秋千,这时他看见旁边的滑梯上没人,哒哒哒地跑过来玩滑梯,

再看看对面玩跷跷板的小朋友走开了,小男孩赶紧又抛弃了滑梯,冲向跷跷板……

这时另一个小女孩过来玩秋千了,小男孩看到后赶紧从跷跷板上下来,冲向秋千,不让小女孩玩。

小女孩不依,小男孩推了她一把,小男孩子的妈妈生气极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你这样贪心的吗?”小男孩哇地一声哭了!

其实小男孩不是贪心,而当选择比较多的时候,孩子就难以从这些选择中得到100%的快乐。

比如,荡秋千的时候,孩子可能在想“等下我要去玩滑梯”。玩滑梯的时候看到跷跷板了,又打起了跷跷板的主意。最后,看到有人来玩秋千了,孩子突然又想起了秋千的好:“我不玩跷跷板了,我要荡秋千!”

众多的选择,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他的快乐也被打了折扣,幸福感反而被降低了。

假如孩子能选择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他只能玩秋千或者玩滑梯,那么不管是玩什么,他都能尽情地享受其中的快乐。

选择越多,孩子的专注力可能越低

选择更多,还会带来一个坏处,那就是孩子的专注力会更低。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研究中,他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

结果第2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组孩子画的糟糕得多。

随后,研究者们让孩子们从中选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接着再试着说服孩子们放弃这支笔选择另一样礼物。

结果第二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所选择的笔。

我们常常以为,给孩子提供越多的物质,孩子就会越幸福,实际往往相反!太多选择,反而会让孩子在选择前面乱了方寸,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得到之后也更不懂得珍惜。

避免过度选择,爸妈应该怎么做?

玩具不多不少,刚刚好。

过多的玩具,不仅容易让孩子分心,而且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不利。

那么,到底应该给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

美国弗吉尼亚学者认为应该是5个。原因是,当玩具少于5个,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但如果数量超过5个,孩子就容易出现分心,而且还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

玩具不多不少,孩子在可选择的范围内,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玩具,反复研究、琢磨、思考,创造出多种新的玩法,这时玩具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有的妈妈可能要纠结了,到底给孩子留哪5样玩具好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几类玩具堪称经典,对孩子的成长最有意义:

1)拼装类玩具(积木、雪花片):样式简单、玩法多变,小宝宝大宝宝都能玩;

2)运动型玩具(小球、推车):除了好玩,还能促进孩子动作发育;

3)涂鸦类玩具(画笔、彩纸):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画家,能发挥孩子无限的想象力;

4)毛绒类玩具(布娃娃、玩具熊):会被孩子赋予生命,童年最初的玩伴;

5)音乐玩具:(玩具小鼓、玩具钢琴):让孩子细心聆听不一样的声音。

衣服也别贪多,少而精才是最佳选择

假如,你是一枚爱败家的妈妈,看到好看的童装会完全没有抵抗力,家里的衣服都已经堆积成山了,还是忍不住给孩子买买买。

那么,当你看到满衣柜、满房间杂乱的衣服时,你是否会觉得自己太冲动、太缺乏理性了?

日本曾有心理学者建议:

4岁以上的孩子,每个季节的衣服无需超过5套,甚至更少,完全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同时,给孩子提供的鞋子,不需要超过3双(含家居拖鞋),帽子别超1顶。

也许有的妈妈会说:“我家孩子还小,5套完全不够啊!”那么能少即少,尽量精简,可满足实际需要即可。

尤其是不能因为贪便宜而给孩子购置过多的衣服,看着家里一堆廉价、质量差的衣服,你真的会很抓狂。

一个整洁的房间,能让孩子更专注地投入到玩耍和探索中来。而生活在一个堆满衣服、玩具的空间,更容易让人感到烦闷压抑,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更容易暴躁发怒,缺少耐性。

举一反三

“多则惑,少则明”,除了玩具、衣服,我们在给孩子提供的其他物质时,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每一样物品都物尽其用,发挥它最大的用处,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才会更多。

给几岁的孩子选择兴趣班好?(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有心想给孩子报,老公说没必要,理由是有必要现在学到小学阶段吗?过早了吧。学的太多不一定是好事。但是据教授课程老师讲,学了这个后,6岁以后将来学琴类的课程会很轻松。

误区之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家长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之二: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家长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家长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再者,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之三: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之四: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中的教育

有些家长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其实,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利用水、阳光就能做些科学小试验,比如用镜子聚太阳光,点燃一根火柴;在水中放上铁和塑料,观察水的浮力;这些一样是学习。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观察天气的变化、溪流的走向、认识各种动物、植物,这又是一堂多么生动有趣的自然课呀!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兴趣本来就是变的,所以他一时的兴趣并不能代表他永久的兴趣。很多时候,他的兴趣不能算是兴趣,只能算是好奇,一旦他的好奇心满足了,他的兴趣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给孩子报这种班有时候确实挺冤的,毕竟你和他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兴趣消失。

爱孩子就别给孩子“瞎补”了


“目前,儿童补充微量元素现象十分混乱。”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专科主任刘喜红对记者说,首先一些基层的儿科医生、儿保医生没有严格根据临床指征来做诊断,随意给药,给一些不该补的孩子补了。

正常饮食,不会缺锌

尽管缺锌能导致婴幼儿厌食、生长缓慢,成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皮肤伤口愈合慢等问题,但锌作为一种微量元素,每天的需求量并不大。

据介绍,0—6个月的婴儿每天只需要1.5毫克锌,7—12个月的婴儿为8毫克,之后随年龄增长,对锌的需求量缓慢递增,到14—18岁时增至最高量19毫克。一旦过了18岁,人体对锌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每天只需要摄入11.5毫克就够了。

锌在很多食物中都存在,因此李惠明教授认为,只要正常饮食,就不会出现缺锌问题。“只有长期严重偏食、素食、营养不良的人才有可能缺锌。

补锌保健品很多

如今,“补锌”已成为人们继补钙之后,关注的又一热点话题。不论是发育期的儿童、怀孕的妈妈、忙碌的白领,还是体质大不如从前的老人,似乎都在想着法子“补锌”。于是,市场上各式各样的补锌药品和保健品也开始不断翻新。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地区一家药店了解到,该店共有10余种补锌产品,而且都卖得不错。据售货员介绍,针对儿童或老人的补锌产品卖得最快,占了销售总量的六七成。

是否缺锌,医生说了算

对于不缺锌的人来说,额外补充有可能造成体内锌过量,从而引发代谢紊乱,甚至对大脑造成损害。据李惠明教授介绍,服用锌过量会导致人出现呕吐、头痛、腹泻、抽搐等症状,并可能损伤大脑神经元,导致记忆力下降。

专家强调,缺锌不严重时,药补不如食补。最好的方法是多吃动物肝脏、瘦肉、蛋黄和鱼类等富含锌的食物。如果要服用补锌产品,则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不能与牛奶同服;二是不能空腹服用,应该在饭后吃。

此外,体内锌含量过高,可能会抑制机体对铁和铜的吸收,并引起缺铁性贫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过量的锌很难被排出体外。”

那么,如何才能确认自己是否缺锌呢?齐可民教授提醒,社会上一些关于儿童头发黄、有多动症倾向;成年人老睡不好、记不住事就是缺锌的说法,其实都很片面。要明确是否缺锌,最明智的做法是到医院做个血锌化验,听从医生的诊断。

本网站小编总结:还有更多的孩子是由家长自己“下诊断”的,家长自行购买补充剂,这更容易出现滥用。刘喜红强调,只要是孩子出生体重正常、胎龄正常,可以正常饮食,身体健康,就不需要额外补充微量元素。遗憾的是,目前大家对此一直处于一种错误的认识中。

如何给孩子选择奶粉(情人节专题)


前言:凡是有关宝宝的产品,家长们都要多注意,尤其是在为孩子选择奶粉上,家长们更是忧虑重重,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比较合适,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奶粉的选择方法吧!

迷茫:不知选什么奶粉好?

作为新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健康成长。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实现起来也总遇到困难。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食品来源,但生活中,很多妈咪因为客观因素无法给宝宝母乳喂养。选择配方奶粉成了妈咪的头等大事。“奶粉门”事件后,很多妈咪更加迷茫、困惑。有的把目光向国外奶粉转移。

本栏目做调查统计,80%的妈咪不知道如何给宝宝选奶粉,更有甚者,为选到适合的奶粉,给宝宝尝试的奶粉品种有8种之多,国产奶粉、“洋”奶粉都尝了个遍。幼儿疾病

刘女士的小孩晨晨快4岁了,在晨晨断母乳后,喝的配方奶是三鹿奶粉,后来“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刘女士心惊肉跳,唯恐晨晨患肾结石。经检查,晨晨没有出现问题。后来,刘女士给晨晨喝圣元奶粉,另添加辅食。前段有传闻圣元奶粉导“致性早熟”风波,使得刘女士的心又像拨浪鼓一般。后来,刘女士每次去选购奶粉时,在柜台前总要犹豫好久,“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选?”干脆购买2种以上的奶粉,交替着给晨晨喝,但那颗悬吊着的心,依然没有放下,“我真担心有一天,又会报道出问题奶粉。”刘女士的迷茫,正是大部分妈妈的迷茫,频发的奶粉问题后,对各种奶粉都产生信任危机。

选择:国产奶粉VS“洋洋”奶粉

尽管“洋”奶粉价格比国产奶粉要贵,购买渠道也麻烦,但依然有很多妈咪不厌其烦,通过托国外的朋友邮寄,或网上代购的方式购得“洋”奶粉。

“被这几年的新闻给吓倒了,所以一直没敢买国产的奶粉。”俊熙妈妈就是一个典型,自俊熙出生后,喝的一直就是牛栏和美素,她说,她周围的朋友购买的奶粉,大多数都是国外品牌的,所以有一直不曾尝试过国产奶粉。而且,“俊熙很喜欢喝国外奶粉。”

在准备断母乳时,小麦妈就做足了选奶粉的功课。她在超市或婴幼儿用品店的奶粉柜台前,逐一对比:不同品牌奶粉的配方比较、同一品牌在不同阶段的配方比较、不同品牌在同一个阶段的配方比较……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只为选最合适宝宝的。后来她又发现,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的奶粉,都有成分的高低,但基本都能维持宝宝成长所需营养。所以,她不再在配方上纠结,平常多注意给小麦添加辅食。倒是奶源问题,一直担忧。她说,“奶源不好直接影响奶粉质量。高品质的奶源才能生产出好的奶粉,可靠的奶源才能从源头上确保奶粉的安全健康。”

也有一部分妈咪对“洋”奶粉并不感冒,她们认为,适合欧洲幼儿体质的“洋”奶粉,并不一定真正适合亚洲体质的幼儿,很多洋奶粉所含的微量元素的成分,比国产奶粉要低。一位妈咪对比配方发现:欧洲奶粉,含钙铁较少;日本奶粉,含锌较低;美国奶粉,容易导致发胖;羊奶粉,缺乏维B。此外,售后麻烦、购买不方便、价格贵、真伪难辨等,这些原因让部分妈咪还是力挺国产奶粉。

据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刘医生介绍,国外对于配方奶粉的研究时间早于国内,理论基础与实验数据相对于国内较为有优势,故对于一些特殊成分:如DHA、AA,均在国外奶粉中率先添加。国内配方奶粉,在产品研发与生产方面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目前国内品牌产品在主要营养素指标上与国外产品大致相同,无明显差异,价格方面具有优势。

建议:合适宝宝的就是最好的

不管妈咪们怎么选奶粉,都离不开品牌影响力、奶粉配方、宝宝适应情况等这些要素。从调查数据中得知,妈妈群内妈咪购买的奶粉,排名在前5位的奶粉品牌是雅培、美赞臣、伊利、牛栏、多美滋。之所以选择这些奶粉,大都以宝宝适合情况为标准。“奶粉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宝宝的奶粉才是好奶粉。奶粉的价格再高,品牌再响亮,都比不上宝宝吃得健康好。”儿童疾病预防

那么,怎么样才知道适合宝宝呢?身为医生的洋洋妈说:“首先是看宝宝吃了奶粉后,是否便秘、腹泻;体重和身高是否正常增长。若宝宝食用一种奶粉,睡得香,食欲好,眼屎少,无皮疹,证明这个奶粉适合宝宝。”另一位妈咪告诉记者,越接近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越好。

“母乳始终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因为目前市场上无论哪种配方奶粉,均是以母乳为参照蓝本,且至今没有一种配方奶粉能达到母乳中各种营养素的理想状态。”刘医生说,大部分的妈妈其实不是真正母乳不够,而是由于喂养姿势、喂养行为不当及社会因素影响造成的母亲自我感觉母乳不足,当确实存在母乳不足需要进行人工喂养时,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经济水平,选择自己能承受的产品;

2、不同年龄阶段的合适产品,如大脑和视神经发育阶段注意添加了DHA、AA的产品,厌食儿童选择针对该种情况的特殊奶粉,早产儿选择早产儿奶粉,苯丙酮尿症患儿选择低苯丙氨酸奶粉并控制饮食,腹泻儿童或过敏儿童均应选择相对应产品;

3、在同等条件下,选择大型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4、一次购买奶粉不宜过多,最好每月购买,以免受潮变质或污染。

本网站小编总结:奶粉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之中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们都不知道应该为孩子选择那一品牌的奶粉,相信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就会明白了,祝愿你的小宝宝能够健康成长吧!

给孩子选择正确的退烧药(本网站推荐)


前言:如果孩子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剂量也适当,但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要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这样才能保证机体通过散热达到退热的效果。

小儿退烧药的合理选择一直是儿科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记者从国际儿科大会上了解到,目前临床应用的小儿退烧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其他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它们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在会上,各国医师对如何正确而合理地用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交流中关于药品不良反应部分整理如下,以期引起使用者注意。

阿司匹林:“头痛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不了解药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按这句顺口溜为小儿用药,就可能会出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引起用药儿童出现瑞氏综合征后,医生们对这一老牌药物的用药安全更加注意了。1975~1985年,瑞氏综合征在北美高发,1980年达到了高峰,其致死率约为30%。因此从1986年起,在所有儿童用阿司匹林的包装上已提出警告。该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据悉,此综合征在我国并不多见。

此外,阿司匹林还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延长出血时间、过敏反应等。

在过敏反应中,以哮喘较为常见。

安乃近:由于其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年安乃近用得少了。1977年该药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27个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安乃近。

对乙酰氨基酚: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过量应用此药会引起肝脏损害。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

布洛芬:该药也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但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要注意小剂量给药,切忌反复多次使用退热过度,引起体温陡降或腹泻。

幼儿园的孩子也补课?(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大家都说小学一年级起步学的拼音和加减数字都又多又快,现在公立的园又不交,小孩子以后跟不上大家的课,隔壁额邻居都在给孩子补课,万达里面好像一个月几个周末也要收费2000左右额!现在我们的儿子也要上大班了,可回来就是看动画片要么就是iPad上玩游戏。大家都来讨论下今年要不要给他转到私立的幼儿园读一年大班阿?这个手续好办吗?

强行灌输只会拔苗助长

家长没有必要在大班阶段填鸭式地猛塞知识,来应付小学的入学测试,而是应该调整好自己和孩子的心态,自然、放松地面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涯。郭宗莉说,家长强行灌输孩子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反而会拔苗助长,让孩子惧怕入学;如果家长提前灌输他们很多小学才教授的学习内容,反而会影响他们上课的听课效率。

一般有资质的幼儿园大班都会开设与小学衔接的课程,如认拼音、识汉字、做加减、念英语等。孩子如果将幼儿园所学知识统统掌握,已经足够为小学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孩子最爱玩、也最该玩的时候,他们天生有能力在玩耍中学习,不该扼杀这种天性,牺牲玩乐的时间而接受枯燥的课堂教育。

补习班的作用只是一时

有些补习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给宝宝猛灌生字,做大量的加减运算,表面上看上去成果斐然,宝宝会念了许多字,会算了好多题,但爸爸妈妈看不到这种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一时的,因为宝宝并没有真正理解、吸收。他只是记住了这个图形发这个音,那一串符号后应该写那个数字。

其实,宝宝对字或数的认识都是由形象思维慢慢发展到抽象思维的,只有他脑中积累了一定的实物、场景、对书的概念才能融会贯通、真正掌握。而这需要长期、持续的培养,不是短期临时的补习班可以做得到的。而幼儿的思维方法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无论是教授汉字还是算术时都要引入实物,和具体的活动相结合。

学前教育家长作用更重要

“小小孩”仅靠其在一堂课上所学所会其实很少,重要的是让父母了解掌握自己宝宝的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在生活中“因材施教”。比如带宝宝去一次超市,他可以学到好多生字,做好多加减运算。生活才是宝宝最好的课堂,并不需要专业的教具或正式的教室。这个阶段应该让宝宝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可以在他脑中形成“学习是快乐的”这种观念,帮助他愿意学、喜欢学。而并不是真的要教会宝宝多少东西,如果让宝宝从小就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本网站小编总结:现在的幼儿园是怎么了,平时你要安排兴趣班也就算了,现在连暑假也要开兴趣班,虽然嘴上说是自愿,但是家长说不参加兴趣班老师明显很不高兴,幼儿才上幼儿班暑假就要被剥得了,现在什么世道啊。能不能还孩子一个自由的暑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