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3个核心习惯是关键。这三大核心习惯是:阅读习惯、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其中阅读习惯甚为重要。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科普书籍等。以一名低年级学生为例,如果他能坚持阅读30分钟,而不去 吃东西或喝水,就鼓励孩子每天这样阅读下去,以后肯定受益匪浅。

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专家认为,这需要家长们的耐心。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部分情节念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读,并鼓励孩子把读后的感受说出来。无论孩子最后说的如何,都对他表扬和肯定。长此以往,阅读终将变成孩子的日常习惯。

此外,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也非常重要。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并积极帮其解答疑问。如果孩子不爱提问,家长就要多问孩子,由此,慢慢地转为孩子自己主动开口提问。

zj09.com小编推荐

选蒙氏幼儿园须考察三大问题


蒙氏幼儿园要看教师证书

据资深学前教育专家李莉介绍,蒙氏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最初是帮助智力残障儿童的一种教育,后来,经该理论的创始者——蒙特梭利进行改进,开始面向正常儿童。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兴起了蒙氏幼儿园或蒙氏班,很多老师认为有了蒙氏教具就是蒙氏教育了。其实,蒙氏教育的精髓是“尊重儿童”和“认识儿童”,教师能否真正驾驭蒙氏教学是蒙氏教育是否正宗的关键。

据从事蒙氏教师培训的范老师表示,在蒙氏教育中,老师看似只起到辅助作用,其实,他们要在孩子动手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了解每个人的特殊需求,给每个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有些人觉得蒙氏班的老师基本上是摆设,谁都能干,其实这种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转型”被允许“蒙氏”要正宗

据部分区教委学前处负责人表示,亲子园和幼儿园是两种不同学前教育模式,针对人群也不同。亲子园主要针对0至3岁幼儿及家长,在训练孩子的同时,更主要是培训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对于亲子园转型为幼儿园的情况,主要是缘于入园难的现实应运而生的现象。一般知名的亲子园不会涉足幼儿园,刚刚建起的亲子园为打知名度,可能会以这种方式招揽生意,前提是,只要符合幼儿园办学条件,这种转型是可以的。但是,针对这种打蒙氏教育招牌的幼儿园,有关专家提醒家长,一定要分清所谓的“蒙氏”是否正宗。

选蒙氏幼儿园须先考察资质

选择蒙氏班或蒙氏幼儿园的家长,需要考查带蒙氏班的教师是否经过培训、是否有“蒙氏教师资格证”,并要看是否由权威机构中国国际蒙特梭利教学研究会、中国国际幼儿教育研究院联合颁发的证书。

另外,合格的蒙氏教师首先必须性情温柔、态度谦恭、做事严谨,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幼儿教育基础理论和丰富一线教学经验。

链接:

入托故事:公立园“落榜”投奔亲子园

入托故事:三年换两所幼儿园,有苦有乐

公立幼儿园PK升级亲子园

亲子班有利于配合幼儿园教育

选择幼儿园最好先带孩子试课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


由于孩子在学龄前已经进行过初步的启蒙教育,所以刚入小学孩子就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上课能认真听讲,放学回家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由于孩子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觉性,也使我们做家长的较为省心。

小学低年级学习阶段学习科目不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业余时间。我们正好利用这一时间为孩子进行知识充电。在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我们想方设法适当地对孩子进行一些带有娱乐性及知识性的课外游戏教育诱导活动。如我们在上海出差时,看到一种塑料气球地球仪,我们马上买回来让孩子在业余时间玩。这种地球仪可以用来当皮球玩也能把它当做一种地理教材,我们就指给孩子看这是哪个国家那是哪个大洋。由于把教和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很感兴趣,在短时间内,孩子就能熟练的说出地球仪上的地形及国家的名称,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地理知识。

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求知欲也越来越强。对有彩色插图的图书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利用节假日经常带孩子到新华书店根据孩子的意愿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图书,供孩子学习阅读。有机会时,我们还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风景名胜地区旅游。如去泰山、曲阜、孔府、孔庙等名胜领略人文景观,一方面让孩子在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自然风光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另一方面也通过旅游给孩子讲解有关自然、历史知识,特别在参观孔府、孔庙时向孩子讲述孔子的故事,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给孩子树立榜样,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阅历。我们还经常不欠时机地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锻炼孩子的各种应对能力。如参加青少年宫举办的春蕾杯知识大赛时,由于发挥得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她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区、市的数学竞赛,曾经获得区一等奖、市二等奖的好成绩,并被评为郑州市三好学生。

培养孩子正确的交往习惯


满足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情感需求,无论是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还是心理智力发展,性格品质教育都大有益处。温馨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培养孩子们友爱互助,热悄待人的优良品质,帮助孩子成为活泼开朗,天天向上的人。

同伴交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很多家长对此没有给以充分重视。孩子想找小伙伴玩,父母怕他们在一起闹纠纷,又怕自己的孩子受其他孩子的欺负:孩子们在一块打闹,父母又担心孩子会出事;还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会跟其他的孩子学坏。总之,出于各种各样的顾虑,都影响了家长对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鼓励。其实这些顾虑大多是不必要的,即使孩子在外面吃点亏也没关系,孩了迟早是要走向社会的,哪个大人也不可能永远守在孩子的身边,只有在相互交往中,孩子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也有利于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作父母的要帮助孩子多交朋友,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让孩子邀请邻居的孩子到家里来玩。当孩子的朋友在家里时,让他们单独在一块玩,不要对他们的吵闹表露出厌烦的情绪:多带孩子去少年宫、游乐场或其他孩子较多的场合;大人们还应结合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实际,给孩子一定的指导,要让孩子明白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要理解并尊重别人,不要讥笑别人;在游戏玩耍时要互相谦让,爱护弱小,团结互助。

孩子的控制力比较弱,情绪也不够稳定,所以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容易发生争执。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家长不必急于评判是非,而是首先要先观察一下,如果他们仅仅是争论,那么就让他们先争论一会儿,不要急于进行干预,因为孩子之间的争论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如果他们的争执发展为橄烈的争吵,则先想法平息他们的争吵,再心平气和地了解争吵的原因,给以适当的教育或指导。

要鼓励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小孩子与大孩子一起玩,小孩子可以从大孩子那里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促进小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一起玩,则可通过自己对小伙伴的关心和爱护,培养起自己的贵任感和自信心。

有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玩耍时,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或者怕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受欺负,因此就教孩子“谁要是敢碰你,你就狠狠地踢他、咬他!”还有的父母自己要强,要求孩子也要强。有一次我在坐班车时。看到车上几个四五岁的孩子玩的正欢,其中有一个小男孩,跟在其他几个孩子后面跑来跑去,但是那几个孩子却对他不太理睬。就在这时,小男孩的父亲一把拉过小男孩,啪的就是一把掌,并且边打边骂:“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人家不理你,你还那么贱。”其实这样做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做父母的首先要认识伙伴交往对自己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孩子与小伙伴们融洽相处。如果孩子在和小伙伴相处中出现问题时。家长需要认真地观察,找出问题的原因,想出对症解决的方法,化解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用成人化的方法去处理。上面说的小男孩所遇到的悄况,可能是他平时很少和那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他们对他不认同;或者由于小男孩自身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成人化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不受同伴的欢迎:当然也不排除那几个孩子有意冷淡。对此做家长的一定要仔细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千万不能采取上面那位家长的作法。

家长对孩子正常的伙伴交往一定要持鼓励的态度,给以积极的评价;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不要充当纠纷仲裁者的角色,只是教给孩子一些是非观念,交往的正确方式等,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付孩子的伙伴不能太挑剔,要尊重孩子的伙伴。如果真的碰到不好的孩子,注意对他的教育和引导,若没有效果时,则大人可想法中止自己的孩子和他交往,但绝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孤立起来。

孩子上小学,三件事情多注意


在上小学的时候,BB们基本已经具备了几项基础的能力,甚至他们已经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态度,这个学习阶段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之路。那在孩子上小学的这个阶段,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重要的时期,父母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1.嘘寒问暖

孩子离开了他从小一直依赖着的家庭圈,在学校一切都需要自己来,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很多孩子不善表达,也就置之不顾,殊不知,放任下去的结果就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孩子的影响也越来越坏,孩子不开口。爸爸妈妈就要主动问,如果你发现孩子总是闷闷不乐的,或者脾气时好时坏,就要多问问孩子,并且积极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2.养成好的习惯

首先是时间的安排,宝宝还小的时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孩子的作息无法规律,但是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就可有自己的作息计划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要让孩子从小就珍惜时间,这对他将来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好处。其次,要让孩子上课时认真听讲,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想成绩不好都难。然后,让孩子爱上读书,并且学会独立地思考,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这种模式下,孩子们很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要让他开动小脑筋,他会变得更聪明和智博哦!

3.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一般到小学这个阶段的孩子,性格就会变得明显起来,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父母要多抽出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帮助孩子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和不良的性格。如果家庭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带孩子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见得多了视野自然就开阔,心思自然也就打开了,那又何愁性格会不好?此外,父母也可以多给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他广交朋友,朋友多了,在朋友圈中能玩得开了,自然就会有一个好性格了。

小学是一个阶段,我们没必要需要孩子多么好,其实不管他们在小学阶段表现的如何,爸爸妈妈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家是他们永远的避风港,在这种氛围下的孩子,想成长的不好都难!

对待“告状”的孩子须慎重


对待“告状”的孩子须慎重

孩子“告状”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现象。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成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三是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四是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或惩罚;五是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对待“告状”的孩子,必须持慎重态度。

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或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告状”的孩子,这可能使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补救,而且会混淆孩子的是非界线,挫伤孩子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并给其他儿童带来消极影响。

如果鼓励孩子“告状”,则儿童会争相模仿,什么鸡毛蒜皮的事也告到老师、家长那里,孩子独立处理一些小朋友之间的小纠纷的能力会被削弱。更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子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监视他人行为、检举揭发他人的极不正常的心态。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告状”呢?

一是要使孩子体验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的快乐,会耐心善意地帮助别人,也会高兴乐意地接受别人的帮助。

二是在游戏评价时,应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成果及取得成果的过程上,集中在称赞别人的优点和成绩上。

三是少数经常无故欺负同伴的孩子,要进行批评教育,千万不能迁就。

四是对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及时予以正确的处理,若置之不理或处理不公,就会使孩子感到迷惘、沮丧、打击其积极性,损害自信心。

五是要防止有些孩子因寻求表扬或怀有嫉恨而乱告状的行为,以免滋生不良心理,导致孩子人格的畸形发展。

六是常给孩子以自己解决争端的机会,启发孩子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肯定来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矫正告状行为。

孩子入小学的4大错误观念


孩子上小学,作为家长,有些无趣要尽量避免哦!

错误观念1:盲目追求名校

【案例】今年强强要升小学了,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强强父母托人找关系,花高价才把强强送进了某省级重点小学。可是学校离家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此强强每天都得比别的孩子早起一个多小时。而强强的父母也因为每天由谁自责送孩子上学的事情而争吵不休。一年过去,孩子瘦了不少,老师还反馈强强上课常常打瞌睡,学习效率很低。

【点评】

孩子上小学了虽然是个小大人了,但各项生理特点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作息规律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仅仅为了孩子能上有名气的小学,而耗去孩子大量的精力、家里本不丰厚的经济资源,以及家庭的和睦,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在为孩子选择学校这一点上,家长要综合考虑,除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近入学也要考虑在内,让孩子轻装上阵,才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错误观念2:入学前大量补课

【案例】嘉嘉上幼儿园时就拿过不少钢琴比赛、书法比赛的大奖。要上小学了,嘉嘉父母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给孩子“加餐”——大量补课。可是,上了小学的嘉嘉非但没有体现出优势,班主任还常常跟嘉嘉父母说,她很多英语发音难以矫正,上数学课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重复,也不愿意认真听课,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

【点评】

在很多家长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就代表着知识的承接和过渡。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会为孩子上小学做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但是,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点或者全部。孩子提前学的内容也要有选择,不然与小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冲突,有时甚至存在不一致,那只会搞混孩子的正误判断,也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小学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列于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两项加以培养,保持孩子对知识探索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

错误观念3:入学而适应,家长来包办

【案例】贝贝是爷爷奶奶的心肝。自打贝贝上了小学,回家就愁眉苦脸,爱发脾气。原来老师每天留下的作业,忙坏了贪玩的贝贝。爷爷奶奶开始发愁了,他们觉得孩子刚入学,不用所有事情都自己做,让孩子不开心。于是爷爷奶奶当起了贝贝的“陪读”,模仿孩子歪歪扭扭的笔迹做完了半个学期的作业。贝贝开心了,可是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点评】

小学是孩子系统地学习各科知识的开端,是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一定形式的、定量的课后作业是小学教学的延伸部分,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包办会影响孩子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影响。

在教学方式上,幼儿园和小学有较大的差异,家长要“硬下心肠”,帮助孩子适应这种差异,树立学习的信心。

错误观念4:小学教师而如幼儿园教师尽责

【案例】玲玲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幸好幼儿园的陈老师对玲玲特别照顾。上了小学,一个班有四十几个同学,班主任对玲玲生活上的照顾也不如幼儿固的陈老师。玲玲感到很失落,性格越发孤僻内向了。玲玲的父母觉得这是小学班主任的错,她没有幼儿园陈老师那么尽责。

【点评】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教育者,也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照料者。在小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在教学而非保育。其次,幼儿园和小学在班级人数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这和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发展特点——独立性渐渐增强是互为因果的。对于玲玲这样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应加以引导,使她将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转向朝夕相处的同学身上,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隔代带孩子的习惯培养


情节描述:

第一天上学,他刚踏进活动室时,被我们活动室的美丽环境所吸引,他觉得幼儿园很新鲜,也很好玩,幼儿园的新鲜感充满他身体的每个细胞。他开心,快乐。我感到很欣慰,心里嘀咕着,哎,到底是外地人,家里肯定是放养惯了,用我们平湖话说就是“这个孩子利郎来”。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吃好午饭吃水果了,孩子们一个个都等着我发葡萄,想不到他不声不响跑过来,小手就往我的水果篮伸,一手抓了一把葡萄。我急忙问:“你干嘛。”他一脸带笑的看着我,不说话。于是我就开始说教开始了,我说:“吃水果,应等老师分过来,而不是自己先拿来吃了,这样很不礼貌,知道吗?”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脸上是一脸的傻笑。

开始吃葡萄了,我就有意识地注意他,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吓一跳,那有这样吃的孩子。只见他往嘴巴里塞葡萄,边吃边往地上吐葡萄皮和葡萄籽,一点卫生习惯都没有。我阻止他都来不及,地上已经是一地的葡萄水和葡萄皮,还有他的手臂都在滴葡萄汁,真是狼籍一片。

到了放学,我就与他的家长交流他们孩子今天在幼儿园的这种表现,家长说在家里知道垃圾网垃圾桶里丢的,怎么会在幼儿园这样呢,我听了就说有可能还不习惯吧。

评价分析:

外地的孩子都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所以他会在老师分发水果时,自己已走过了自己取了,他想老师是分给我们吃的,我也应给有。出现这个现象,我自己也有责任,对于一个新生,我应该在分水果之前就应先提示一下,让他有这个意识,小朋友一起吃东西,应要等老师分过来,如果都过来自己拿,人太多了,这个篮子会抢坏掉的。

外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孩子在老家都是由老人领着,大家都知道,隔代带孩子,老人怕孩子有什么事,对宝贝的父母交代不过去,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就这样,长久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所思所悟:

其实我们知道,习惯伴着孩子的成长,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也会伴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我们中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到了现在的新世纪第二代独生子女已诞生了,两家并为一家,从几年前的一家四口人围着“小皇帝”,变成六口人围着家里的宝贝转了。有的家里还出现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争着要带领那个含在嘴里怕化了,藏在口袋里怕疼了的小宝贝。两家老人为了攀比谁带孩子带得好,就在对孩子的吃上,穿着上比,还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就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穿衣服,吃饭等自理上都一手包办,孩子那还有什么卫生习惯要培养??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做家长的错,没有给孩子机会去做,孩子生下来本来就是一张白纸,白纸上需要我们家长去勾画那幅美丽的画,做家长的我们要引以为鉴。

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做,但孩子孩子还小,需要我们家长争取去引导,有的家长是让孩子自己去做,但孩子做错或做的慢就要去批评孩子,这样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出现不敢去做,变成胆小的现象。家长我们既要放手让孩子做,又要正面去引导孩子去做,好习惯就是这样培养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