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老师的评价。家长最好不要只满足于家长会和每学期一到两次的家长通知书,前者时间有限,后者篇幅有限,都很难全面深刻地反映孩子的情况。有条件的家长,最好能每月与各位老师接触一次,与班主任的接触主要是了解前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下一步的教育措施,与代课老师接触主要是了解第四个方面。接触老师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最好能参考上述各方面事先制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提纲,逐项了解。

②定期抽查孩子的功课。比如检查背诵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抽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点。

首先一定要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种善意的关注,而且对他是有价值的,消除孩子的担忧和疑虑,取得孩子的配合。

二是检查的方式要多样化,检查的项目也要全面,以确保检查结果的科学性。可以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注意不要只看完成量,还要看质量,例如选择题要确定孩子是否是蒙出来的;也可以从其他资料中抽出少量题来让孩子限时完成,还可以让孩子给家长讲课。三是抽查可以经常进行,但面对面地检查不宜过多,每门功课每周有一到两次就可以,弱势功课也不宜超过三次,至于让孩子给家长讲课,每周一次足够,但要鼓励孩子经常给自己讲课。

四是检查后要与孩子分析探讨,明确优点与缺陷并达成共识,想出对策,还要定期与老师一起分析并商议下一步的做法,最好能把检查结果整理、归类并保存下来,定期复查,不可查完了事。

③分析考试情况。

分析考试情况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笼统地看成绩,要与孩子逐道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督促孩子解决。失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知识掌握不扎实,也可能是审题失误或者步骤、表述不严谨,还可能是心态的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对策,只有找对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可能会帮倒忙。

④通过孩子的同学了解情况。有时候,同学和朋友对他的了解比老师和家长的了解更真实更细致,所以这个途径一定不可以忽略。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最好不要很正式很直接地问,免得对方产生某些顾虑而不敢全面客观地反映情况,而且可能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反感,多和孩子的同学聊天,从只言片语中进行分析判断。而且一定不要用这些信息对孩子说事,这样的事只要一次就足以失去这条途径了。

⑤要结合具体的主客观情况了解分析。要有比较全面科学的参照系,在比较中分析,不要只看树木不见森林。当然,选定参照系和比较时要人性化。

zj09.com小编推荐

帮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因此,父母对孩子除了做物质上的准备,如书包、文具、水壶、手绢等物品之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并且必须要当成家中的一件大事来办。

首先,告诉孩子上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懂得更多的事情。也要引导孩子懂得学校的学习与幼儿园的游戏不同,不能视课堂学习为儿戏。应该集中精力听讲,认真细心地完成作业,学习结果要达到标准要求,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教育孩子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告诉孩子怎样正确对待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争取在班集体内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引导孩子对集体生活、对老师、同学和学校产生向往和期待。

第三,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熟悉一下校园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在家里也要帮孩子布置出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角,让孩子在家中先体会一下成为小学生的新鲜感受。

孩子从一开始能否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如何。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育工作,孩子上学就不会发憷,就能为孩子的学习、进步打下稳固的基础。

入学前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将面对一种生活的转折——从幼儿世界的游戏生活转为类似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面临这种巨大的转折,孩子常会出现许多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在入学前,家长为孩子做足心理准备工作是使孩子顺利实现这种转折的关键所在。

◆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

常见到一些家长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再闹,等你到了学校,让老师管你!”也有一些家长,尤其是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家长,常常很轻率地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和老师,说学校教学质量不行,或说老师水平不够等。这种负面评价使得孩子还未入学就与学校和老师有了抵触情绪,怎么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呢?

适当的作法是:多跟孩子讲讲自己当年上学时高兴的心情,介绍一下学校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当孩子再像以前一样向你提出一些好奇的问题时,可以在解答之余顺便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还有好多好多这种有趣的知识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起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好奇和向往。

◆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在孩子入学前几个月,家长最好制定一个与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来上一段时期的预演。

在学习习惯上,入学前的一段日子应增加孩子安静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如剪纸、捏人、写字、画画等,以便入学后能尽快适应课堂学习。

◆训练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是从幼儿期就该开始的。在孩子即将成为小学生时,应特别考虑他是否已具备如下一些在集体生活中必需的独立生活能力,并进行强化训练:

1.孩子会自己走进厕所大小便吗?会自己穿脱裤子吗?会自己擦屁股吗?

2.孩子能认清自己的东西吗?会将自己的文具收拾起来吗?会自己削铅笔吗?

3.孩子知道自己家的地址和父母的姓名吗?知道学校的校名吗?认识从家到学校的路吗?

4.孩子能简单回答别人的提问吗?在集体中(不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能明白老师交待的事情吗?

5.孩子会扫地、擦桌子吗?

6.孩子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吗?需要别人帮助时能把自己的要求说清楚吗?

一般说来,孩子做好了如上的心理准备,就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如果发现孩子某一方面心理准备不够充分,那么,在入学前及入学的最初阶段,就需要特别留意,及时“补课”了。

家长帮孩子做好考前准备有诀窍


对于那些已经开始上学的孩子们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很多的孩子都会不知所措。尤其是那些刚开始上学的孩子,他们听到考试一词就很慌张。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为考试做准备呢?

学会有效使用测试卷

测试卷是一张写上了关于一些特定的主题或者是一般的主题的问题的试卷。有些时候,在试卷的最后会写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答案。学生经常在学校使用测试卷来测试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孩子们怎样才能开始在测试卷上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或者是将问题解决呢?

首先,你可以让你的孩子做一个测试,试卷是孩子从学校带回家的。检查他们做完的章节和没有做完的章节。然后让孩子将剩下的章节都做完。如果你确定他们将所有的阅读和习题都做完了的话,你就可以让孩子修改他所做的题了。让孩子对着答案自己进行修改。很多的教育类的网站都会提供你正在找的每一个主题的答题表。

多做不同种类的联系

当你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做主观题或者是答案很长的题目的时候,一些主观题练习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他们总是喜欢做一些快速有效的习题,这样他们就不会在做习题上花很多时间了。选择一个主题和章节。习题会有一些选择正确答案的选项。这些在做之前都要做一定的准备。让孩子做一些多项选择题。通过做多项选择题,他们就会知道他们心里的答案到底是对还是错。

迎接考试小贴士

1.做时间表,并严格按照时间表来为考试做准备。

2.将重要的笔记、公式或者是定义做好标记。这样,在下次孩子要复习或者是查看的时候就会一目了然。

3.必须要注意健康。只有保证身体的健康,孩子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4.不要对测试产生过多的压力。只有放平心态才能将自己的真正水平发挥出来。

5.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学习。

6.对难题不要感到恐慌,给这些问题多一些准备的时间。

7.不要忽视那些简单的题目,那些题目也要做好准备,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积累分数。

孩子将要入学家长应做什么


据《文汇报》报道: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上了学我就长大了”的观念。孩子上幼儿园时不想去就可以不去,但进小学后,不去上学就会耽误功课。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把上学当成一个转折点,从此不能任性而为了。家长应利用孩子对上学充满渴望的心情,经常给孩子提一些要求,对孩子的一些缺点进行纠正。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说,就是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坐得住、听得懂、表达得清”。比如看电视时,要求孩子坐下认真地看20分钟,再给孩子提提问题,看看孩子听懂了吗,听听孩子的回答,听他是否表达得清楚,口齿是否伶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定时看书、定时喝水、定时入厕的习惯,这样将有利于让他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校园中儿童的地位不像在家庭中那样,孩子不仅要收敛以自我为中心的作风,还要养成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品德,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父母不能给孩子灌输“不能吃亏”的观念,而应教育孩子礼貌待人,让孩子尽快地适应新的集体,这对他们学习兴趣、良好性格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初入学的孩子往往稳定性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应尽量避免在旁大声讲话或看电视,最好坐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看书,既能起到督促作用,又创造了学习气氛。小学一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因此,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并给予辅导。

孩子将入学家长应做什么


孩子上幼儿园时不想去就可以不去,但进小学后,不去上学就会耽误功课。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把上学当成一个转折点,从此不能任性而为了。家长应利用孩子对上学充满渴望的心情,经常给孩子提一些要求,对孩子的一些缺点进行纠正。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说,就是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坐得住、听得懂、表达得清”。比如看电视时,要求孩子坐下认真地看20分钟,再给孩子提提问题,看看孩子听懂了吗,听听孩子的回答,听他是否表达得清楚,口齿是否伶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定时看书、定时喝水、定时入厕的习惯,这样将有利于让他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校园中儿童的地位不像在家庭中那样,孩子不仅要收敛以自我为中心的作风,还要养成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品德,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父母不能给孩子灌输“不能吃亏”的观念,而应教育孩子礼貌待人,让孩子尽快地适应新的集体,这对他们学习兴趣、良好性格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初入学的孩子往往稳定性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应尽量避免在旁大声讲话或看电视,最好坐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看书,既能起到督促作用,又创造了学习气氛。小学一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因此,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并给予辅导。

做好学前准备工作很有必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之前帮助孩子做好学前准备工作是保证孩子学习顺利的基础。

孩子从入学开始,就面临着三个巨大的转变:从家庭到学校的环境转变,从被宠爱呵护到被约束要求的氛围转变和从子女到学生的角色转变。这还只是三个主要方面,由此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转变,例如作息习惯、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这些转变往往令孩子们无所适从。所以,提前帮助孩子做好适应这些转变的准备,对于孩子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多数家长的做法缺少持续性和全面性,所以效果经常不明显。

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们无法快速适应上述转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但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不少家长就只是与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只是嘱咐几句了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小学与幼儿园的环境氛围有很大的区别,对孩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而言,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样的角色转变也有相当的难度。比如,不少初中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被老师安排得满满的,甚至课外时间也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们只需要照做就可以了。可一到高中,越来越多的自习时间和课外时间是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的,这本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做法,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学情差异很大,教师很难完全统一孩子的学习安排。但不少孩子就是因为无法适应这一转变,手足无措,有的白白浪费了时间,有的安排不合理,使学习事倍功半。

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最主要的是设法让孩子明白这一系列转变,最好能想办法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这些转变,并对这些转变产生兴趣和憧憬。比如,我们在孩子即将进幼儿园时,就经常在孩子面前念叨幼儿园如何好,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老师会教多少知识,小朋友们在一起如何开心,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要去幼儿园了,你要去面对老师了,在玩之外,你还有新的事情要做了。有的家长会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带孩子们去玩,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些转变。这都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一般而言,这一类孩子在入学时不仅没有抗拒哭闹的情况,反而充满了期待。

但在孩子上小学时,家长们的这种耐心和细致逐渐消失了,往往只是嘱咐几句: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家长们似乎觉得孩子应该可以适应这些转变了,其实不然。比如说,在幼儿园,对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要求得并不很严格,首先是难度低,绝大多数知识是以识记为主,即便有理解的也很简单;其次,孩子的时间非常充分,基本感觉不到压力。小学就不同了,教学计划安排得非常紧凑,课程表排得满满的,从语文的基本语法和数学的四则运算开始,理解性的东西越来越多,能力型的题也越来越多,孩子很容易产生不胜负荷的感觉。又比如,从小学开始,对纪律的要求比在幼儿园要高得多,偏偏孩子在这一阶段的自主性和叛逆性越来越强,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有些孩子由反感被约束发展到反感老师,进而反感学习。

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仍然要做足工作。

迂回方法诱导孩子好好学习


在心理上,用第三个人的语言来说服对方的方法,被称为后光效果。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引导孩子的学习中,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厌学的孩子也是如此。父母要改变孩子的厌学行为,就需要掌握孩子的一定心理,善于运用他人来对孩子进行督促和鞭策。这常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多数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充满敌意,主要是由于父母总是用学习做理由命令他们。父母总是严厉地命令孩子去学习,即使孩子还很小,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这个时候,如果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插进来一个第三者,那么孩子对于父母这种强制学习的教育方法的抵触心理也就会降低。

比如,奶奶对孩子说:你妈妈说,如果你能再用功一些就好了。这样的说法对于孩子的触动要比妈妈直接冲着孩子大声喊快去学习效果要明显得多。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奶奶或者家里的亲戚做父母的替身,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很快对这个替身也产生抵触情绪。

因为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其实奶奶只不过是替妈妈来催促自己学习的。而且,和孩子关系太亲近的人说话的说服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所以,父母还需要在这方面多想想。下面这几种方法可能会对您起到实际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