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许多方便。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自行车已成为上学时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此外,骑自行车本身还是一项体育运动,它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大好处,并有利于肌肉锻炼,对学生健康有积极意义。但是,有些型号的自行车或附件配置不合理,如车座过硬、过高或过窄,车把过高、过低,女性使用男式自行车,或骑车姿势不良等,均可造成自行车病。

自行车病的主要表现为,外阴部皮下组织增生、硬变、肿大,并有疼痛不适与排尿不畅等;可压迫、刺激尿道上段、外括约肌与前列腺,发生尿频、尿液淋漓不断等“膀胱排尿梗阻症”;出现两手麻木、乏力以及轻度肌肉萎缩,书写、用筷等动作不准确等“尺神经麻痹症”。

骑自行车也要讲究卫生,车座不可过高、过硬,车座前端应略低于后端。车把不要低于车座,避免骑车姿势前倾;车座过窄、前端高于后端,对会阴部压迫最大,故车座宜宽、软一些;女性不宜骑男式自行车;长途骑自行车时,中途要适当休息,不应连续骑车。发生自行车病症状,应暂停骑自行车,对局部进行热敷,或用1:1000的高锰酸钾液洗涤会阴部,症状严重或出现炎症者,应及时就医。

亲子网zj09.com延伸阅读

儿童自行车就要这么选


时光飞逝,小小的人儿逐渐长大。他渴望和大人一起行动,三轮童车已经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他迫切想要和父母一样骑自行车。这么小的要求,我们快快满足他们吧。

相比之下,儿童自行车的车轮比三轮童车的大,车速也容易加快,翻车、遭遇事故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因此,选购时切记检查安全性能。此外,选择一个有维修服务信誉良好的商店也很重要。

(1)产品安全标志

与三轮童车一样,请选购有质量检验证书的童车。

(2)刹车

让孩子将手放在车把上,假如手指的第一关节够不到刹车,那么说明刹车或者把手过大,应换另外车型。其次,确认刹车的性能是否良好。

(3)把手、车铃

确认把手的粗细和防滑性能。如果上面沾有黏胶,买回去后要擦拭干净。

(4)拉手

目前的儿童自行车座位,附带推杆或拉手的逐渐流行开来了。拉手的作用在于危险时刻可以从后面扶孩子一把,同时也方便搬运。

(5)辅助轮

辅助轮需要一定的离地距离,一般为1 - 2.5cm.以防转弯时翻车。

(6)车篮

为了安全起见,建议选购能够贴合车身的车篮。可能的话,选购没有刚眼的树脂产品较好。

选购儿童自行车 3大事项要留心


骑自行车可以让孩子开心快乐之外,还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这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那么在给孩子选购自行车的时候,父母们要注意一些事情。例如看看自行车是否硬件够强,安全设施是否齐全,零件是否松懈,或者是否合格等等。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安全有效的自行车,这些都是父母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注意车子的轴承

有的车子在骑行的时候并不好骑,也就是说车子的轴承可能会没有那么润滑,阻力较大,孩子的用脚蹬的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另外有的自行车质量较差,其中的轴承并不是钢铁的,而是塑料的,这便会更加使得自行车的安全系数降低,很容易在骑行过程中导致轴承断裂,车子翻到,导致孩子受伤,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选车的时候要注意轴承。

2.座椅是否合适

家长们在选择自行车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座椅,看看是否可以调整高度,离手把的距离是否合适,最好选择座椅可以调整高度的款式。这样方便孩子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如果孩子过一年长高了,座椅还是可以继续调整,让孩子始终舒适的坐在上面。另外把手距离座椅的长度也很重要,如果远了孩子会够不着,车头便会不好控制,很容易摔跤,所以家长们需要综合这些因素来给孩子选购自行车。

3.轮胎质量

父母在给孩子选购儿童自行车的时候还要注意轮胎的质量,外胎要花纹清晰,内胎要质量过硬。这样在孩子骑车的时候可以避免打滑导致孩子摔伤,而内胎的质量良好可以避免孩子骑车的时候胎爆。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曝晒很容易导致胎爆引发事端,所以家长们要注意观察询问轮胎的情况。另外在孩子每次骑车之前,父母要检查一下车胎是否良好,是否有气,如果没有气了,要及时打气,保证轮胎出于正常状态。

2个月宝宝亲子活动推荐:蹬蹬自行车


2个月的宝宝玩什么亲子活动好呢?小编推荐蹬蹬自行车的亲子活动,能锻炼宝宝的腿部力量哦!

游戏名称:蹬蹬自行车

适用年龄段:2个月第4周

材料准备:无

游戏功能

1、训练宝宝的肢体运动智能

2、锻炼宝宝的腿部力量

3、促进亲子感情

游戏玩法:

1、让宝宝面朝天躺在地板上或者床上。

2、帮助他来回蹬两条腿,就像骑自行车一样。

3、大人拿一个会发出有趣声音的玩具放在宝宝的脚边,让宝宝踢到它,发出声音。

4、宝宝的双腿在大人的帮助下,上上下下,宝宝会喜欢这种感觉。当大人拿来玩具,宝宝脚蹬玩具,发出声音后,他就越发喜欢蹬着腿玩。这样,宝宝的腿部力量就得到了锻炼。

小提示:

帮助宝宝双腿做自行车运动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要保证在宝宝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孩子玩游戏能治“心”病


在孩子头上接3个传感器,让孩子在电脑上边听音乐边玩游戏,就能达到逐步治疗儿童青少年各种精神障碍的目的。目前,这种“游戏式”人机互动治疗仪器——生物反馈治疗仪已在京城用于精神科临床治疗,使用它的就是近期在北京率先单独开设儿科病房的安定医院。

思想开小差也是多动症

12岁的男孩小峰患有注意缺陷型多动症已有6年多,他的多动并非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脚爱动,而是在课堂上常走神,听不进老师讲课,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要写3个多小时,智力正常的他学习很差。虽然他经常一动不动地趴着,但却不能在3分钟内安静地想一个问题。

在与小峰及其父母谈过话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量表测试后,安定医院儿科精神科主治医师崔永华为其设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家庭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每次治疗后还教给家长家庭自我训练的方法。

“小峰第一次做生物反馈治疗时,提示其注意力差的红灯一直闪个不停,但到第10次已能集中注意力,第20次就能安静地坐25-30分钟,基本能达到上课学习的要求。现在,小峰状况挺好不用吃药,学习成绩已达中游。”崔永华说,这种治疗每20次为一个疗程,每周不能少于3-4次。每个疗程结束,电脑会根据治疗者每次的测试结果出一个趋势报告,给孩子增强治疗信心。

互动游戏训练孩子控制力

生物反馈治疗仪由一台安装了专用软件的电脑和3个传感器组成。这套软件设计了很多拼图、射箭、篮球、滑雪等孩子能互动参与的有趣动画情节,还配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治疗时,医生会将传感器的一端分别接在两个耳垂和头顶的百汇穴上,另一端与电脑相连。

“通过这3个传感器,治疗者的脑电波状况就会实时反映到治疗程序中。孩子的精力越集中,脑电波就越平稳,射箭、投篮、运球等过程就越流畅和准确。反之,越是急躁就越影响游戏的成绩。”崔永华说,这些游戏是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些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控制力,使其经过条件反射不断强化治疗效果。

学习差可看精神科医生

“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习不好简单地归结为不好好学习,其实很多孩子是有心理疾病。有的家长即使认识到孩子的精神状况有问题,受‘精神病等同于疯子’这种错误社会偏见的影响,不敢带孩子去看精神专科医生。”安定医院儿科主任郑毅说,我国儿童精神病患者人数已相当于美国精神病人的总和,但人们缺乏正确的就医观念。

“有些家长不科学地带孩子就诊于普通儿童内科、儿童神经科或普通心理咨询门诊,而这些非儿童精神科专业人员往往缺乏相应的督导机制,易导致患儿的病情延误,从而酿成悲剧。”他指出,我国目前仅有150名儿童精神科医生,且分布很不均匀,如安定医院已拥有6位儿童精神科高级医生,而有些省市在该专业尚为空白。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吗?有了孩子还可以继续和他玩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吗?有了孩子还可以继续和他玩。一说到小时候玩的游戏,都是满满童年的回忆,下面这些游戏,你小时候玩过几个?

1.拉大锯

也许是妈妈,也许是姥姥,拉着我们的小手,来回摇着、唱着——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摇啊摇,要到外婆桥……”

听出地域差别了没?

2.荡秋千

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荡啊荡——最简易安全的秋千,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

3.同步走

宝宝的小脚踩到妈妈的脚面上,宝宝被妈妈带着走过来走过去,比自己走省劲多了。妈妈可是很累哟。

4.抬“花轿”

妈妈和爸爸的手握在一起,形成一个方形的“轿子座”,抬着宝宝四处走,还可以上下一颠一颠的,真有点像坐轿子呢。

5.盲人摸象

一个人把眼睛蒙上当盲人,另一个人当大象。“盲人”摸到哪里就说:“这是大象的头。”“这是大象的耳朵。”(事先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效果会更好)

6.节节高

第一个人先伸出一只手的大拇指,其余四指呈抓握状,第二个人也伸出一只手的大拇指,其余四指则握住第一个人伸出的大拇指,之后两个人的另一只手依次像刚才一样叠加,游戏循环进行,即不断把最下面的一只手抽出叠加到最上面。

7.捻捻转

找一个小一点的药瓶盖,橡皮的、硬塑料的都可以,在瓶盖的正中间扎个小眼,把牙签插进去,这样一个简易的捻捻转就做好了,当然也有卖现成的。

8.轱辘轱辘

“轱辘轱辘剪子,轱辘轱辘锤……”

在胸前作绕线动作,接着分别做出不用的手指动作。如“轱辘轱辘剪子”,就是在绕双拳后,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样子,“轱辘轱辘一”,就是在绕拳后伸出一个手指头……看似简单,孩子可能会玩的乐此不疲。

9.弹杏核

杏核随意地撒在桌面或光滑的地面上,用食指向前拨动一个杏核去碰击其他的杏核,看谁弹得远。小时候玩具少,这些天然的物品都被开发来做玩具。

还有把杏核两面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只手把乒乓球抛起来,趁乒乓球落地弹起的时间,把若干杏核翻面后再接住乒乓球。小学生放学后经常几个同学一起玩。

10.纸飞机

纸飞机有好几种叠法,要想飞得又高又远,也是个技术活呢。小男生们很喜欢炫耀自己的飞机。你会叠几种呢?

11.数字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拍手歌有很多很多版本……也会随着时代加进新的内容。你小时候说的拍手歌是什么?现在孩子说的又是什么?

12.老鹰捉小鸡

一大帮小朋友一起玩才有意思,一人当老鹰,一人当母鸡,母鸡后面跟着一队小鸡,都拉着前面人的衣服。老鹰要捉小鸡,母鸡就要拦着它,保护小鸡不被捉到。排在后面的总是要比别人多跑很多路……

13.一网不捞鱼

两个人拉起手做“网”,小伙伴们鱼贯从网下穿过,“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就捞小尾巴尾巴尾巴……”最后那个“鱼”字一出口,正好经过“网”的小朋友就被捉住了。

14.玩火柴棒

小小火柴棒非常简单,但却非常神奇,千变万化,不仅能拼搭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还能拼出不同的数字,多样的物体形状,还有一些奇妙动脑筋题目,令人百玩不厌。

移动2根,让等式成立,挑战一下自己吧!

火柴现在不常见了,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比如牙签、吸管等等。

15.走高跷

用两个高度相同的罐头盒或者其他的小桶、木块,绑在脚上,就是“高跷”了。虽然不算高,但要走稳了也得小心翼翼的。

16.挑棍

把一大把冰棍棍往地上一撒,然后开始屏息静气地一根根拾起来,如果碰动了别的棍,就换人。谁拾得多就算赢。以前那种细的冰棍棍最适合玩这个游戏。

17.二人三足行

两人并排站着,用绳子将两人挨着的腿绑在一起,这样往前走,动作不一致就会摔。通常这是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看哪组先到终点。

18.炒黄豆(翻饼烙饼)

两个人面对面拉手,“炒、炒、炒黄豆,炒完黄豆翻跟头”,或者“翻饼烙饼,油渣馅饼”一边说有节奏地向左右摆手,当念到最后一句时,举起一侧的手臂,从手臂下钻过,翻转身体成背靠背状。然后继续念儿歌并再次从手臂下翻转,还原面对面的姿势。

19.冰棍化了

小时候一大帮孩子在院子里玩,一个人追,其他人跑,被追者快被追上时就可以说“冰棍”然后站立不动,追的人就不能再追,等他离开后,再说“化了”然后继续跑。

类似的游戏还有:

20.木头人

大家一边走一边齐声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谁的立场最坚定。”然后全体保持说最后一个字的姿势不动,谁先动谁输。有些孩子故意做出一些搞怪的姿势逗趣,旁边的人还得忍住不笑,不然就算输。

其实,小时候玩的还有很多:翻绳(挑花线)、七巧板、踢毽子、丢沙包、跳格子、下飞行棋、斗兽棋、陆战棋、打扑克二十四点……不花钱或者花很少钱,就能带来无穷的快乐!

现在,这些游戏的魅力依然存在,趁着国庆假期,和孩子一起玩起来,爸爸妈妈也可重温儿时的快乐。

有5种游戏,它能帮孩子集齐5类缺失的专注力| 你不点一下吗?


1专注力不足会遗传吗?

很多父母都在担心,说自己专注力不够好,会不会遗传给孩子呢?对于这个问题,要区分开来说,1.一般的专注力缺失和遗传没什么关系。

2.但是如果严重点上升为ADHD(注意力不足多动症)的话,根据2010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研究结论来看,多动症是会遗传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于普通的专注力缺失还是严重点的多动症来说,它们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改善的!

比如说比尔盖茨,小时候就特别好动和调皮,于是,外祖母就经常带小盖茨去下跳棋,还给他讲故事,引导他读书。所以,比尔盖茨通过下棋和读书就练出了很好的专注力,他小时候最爱的是那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常常几个小时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巨作,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里面。所以,合理的引导和训练,完全是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专注力的!

2专注力不足的表现形式?

很多人说孩子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这个三分钟其实是一个虚词,根据台湾儿童发展联合评估中心的研究结论来看,专注力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

1.一般性专注力的时间长度是3岁大约15分钟,6岁大约30分钟,9岁大约45分钟。

2.而高阶的专注力(比如玩拼图、积木、写作业等),时间长度则是3岁约6分钟,6岁约8分钟,9岁约10分钟。

专注力不足有下面的表现形式,1.容易忘记事情2.容易分心3.啰嗦、多话、常打断别人、爱狡辩4.上课不专心,喜欢到处走动,坐立不安5.读写困难,包括写错字(常多一划或者少一划),阅读时候会跳行或者无法理解句意6.做事拖拖拉拉7.缺乏组织能力,无法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具体表达或者规划出来8.逃避需要持续性动脑的工作(比如写作业)

3如何提高专注力?

如果有上述专注力欠缺的症状也不要担心,专注力完全是可以后天训练的。台湾的职能治疗师张旭铠先生就将专注力分为5个类型。

1集中型专注力

集中型专注力指的是孩子遇到刺激就会有反应,比如当一辆车子从身旁经过,孩子会立即反映出车子经过,这就是集中型专注力的体现。

如果集中型专注力缺乏的话,可以通过听一听、拍一拍的刺激反应游戏来训练,比如可以跟孩子玩这个游戏,当小朋友在听音乐的时候,如果听到鼓声,就要拍一下手。借助这种刺激反应的游戏,来帮助集中型专注力的提升。

2选择型专注力

选择型专注力指的是,在众多目标中,选择性只注意其中一项目标。比如家长经常说小朋友看电视时,怎么叫都没反应。这其实就是一种选择型专注力的缺乏,又或者因为刺激来源强弱,导致小孩忽略家长的呼唤。

面对选择型专注力缺乏的儿童,可以采用“在适当的地方挑出适当的玩具”这类游戏,比如给孩子一盘混在一起的红豆、绿豆、黄豆,要求孩子将红豆挑出到一个碗里,绿豆挑到一个碗里,黄豆挑到一个碗里,如此反复的训练,能提高孩子选择型专注力。

3交替型专注力

我们在做一件事,其实不是单纯的一件事,而是一连串事情的表现。

比如像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写作业,而是牵扯到看课本、写字、打草稿等好几件事情,必须在这些动作中做转换,才能完成写作业这项任务。再比如说玩乐高,这里面又牵扯到看说明书、选积木、拼搭等事情,才能完成一幅作品。

也就是说,当孩子在从事一项工作的时候,如果接到一个指令,TA能迅速投入到这个指令中完成新工作,之后再顺利返回原来的工作,这些就是一个良好的交替型专注力的表现。当孩子缺乏交替型专注力的时候,一般可以运用多种颜色的串珠组游戏,比如让孩子排列红黄蓝、红黄蓝的颜色规律,并视孩子的接受程度,可以逐步增加颜色组合,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专注于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加以记忆、分析并作以适当的回应。

4持续型专注力

持续型专注力指的就是个体能维持注意力一段时间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记录孩子持续型专注力的时间,比如当孩子在玩游戏时,记录TA能专心玩游戏的时间,以此知道孩子专注力的长短。如果时间越长则表示孩子持续型专注力越来越佳。

想提高持续型专注力的话,可以玩迷宫的游戏,给一张迷宫图和一支笔,让孩子在5分钟内从入口找到出口。通常专注力不佳的孩子很快会果断放弃,这时候就需要家长陪同,带着孩子观察迷宫路线,或者用手指先画一遍,之后再让孩子用笔走迷宫。如此就可以训练孩子持续型专注力。

5分配型专注力

我们的外在环境就是遭受到一连串不同的刺激,并会因为刺激的不同做出适当的注意力形式,比如孩子在课堂上,需要一边听老师的讲话,一边看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边做笔记,这就是一种分配型专注力的表现。

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场景中使用持续型专注力,也就是说一直盯着老师的讲话,一直等到老师讲完再做笔记的话,是很不容易跟上大家的进度的。

针对这方面训练,可以在孩子从事持续型专注力比较久的活动时(做游戏、看电视等),当孩子专注的时候要求TA回答问题,比如“你在玩什么游戏?”、“电视里讲的什么故事?”,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让孩子处理适当的专注力分配,达到分配专注力的提升。

有输赢的游戏


“你又输了吗?”

“……”

“偶尔地也赢它一次呀!”

“……、

“你老是输,不觉得窝心吗?”

“……”

“真是个窝囊废。”

“我才不是窝囊废哪。”

“输了也不觉得窝心的人,当然是个窝囊废啦。”

“输了也挺有意思么。”

“所以说你没出息。”

“可是我玩得很有意思。”

“输了应该感到悔恨!”

“我不感到悔恨。”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游戏免不了有输赢。输赢不是目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无论赢了还是输了,都感到有意思。这就是儿童心理。

然而,大人却不行,特别计较胜负,往往忘记了重在参与的意义,甚至还向孩子灌输斤斤计较输赢的意识。

从表面上看,孩子的游戏似乎也是计较输赢的,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真的计较输羸,其证明是,即使输了,还要再玩,而且玩得很开心。

大人只要一输,玩兴便丧失殆尽,儿童却满不在乎。他们玩儿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游戏。游戏本身就是目的,游戏便是这样一种活动。大人似乎应该学一学不以胜负为目的的儿童心理。

妈妈的高招:

大人应该在儿童的感染下,不计较胜负。

着眼点应放在游戏本身上,跟孩子说:“你玩得很好呀!”至于胜负,附带问问就可以了。大人不计较,儿童就松了一口气。若是孩子在游戏上也表现出竞争心,那么对待其他“学习”岂不更变成一个竞争主义者了吗?如果斤斤计较和与人攀比,这种人生就会变得乏味无聊。游戏之中得到快乐,人生之中也有乐趣。做父母的应该领悟到这个意义。

儿童的生活与游戏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因此,对这二者都不要去计较什么“胜负”或讲什么“优胜劣败”。

如果一个人被迫为了竞争或胜负去做某种事,那么,他将成为竞争和胜负的奴隶。人被迫去充当手段、工具是可悲的。希望父母平时就能很好地思考有关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

不花一分钱就能带娃做的事,居然能“包治百病”?


周末带CC去释放洪荒之力,回来发一朋友圈,收到了好多妈妈的共鸣。

松田道熊在著名的《育儿百科》中贯穿始终的思想至少有两条:

一条是尊重孩子,尊重他身体发展的规律,尊重他天然的喜好,尊重他作为独立人的存在;

另一条,就是要养一个健壮的孩子,每天至少要带孩子出去户外运动,你可以不给他做好吃的,也要去户外,时间能长则长。

今儿就来聊一聊,成天被大家当成口号喊的“生命在于运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国民体质!”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给孩子一个好身体

这个想必不需要多解释,适当运动可以强化心脏,强化肌肉,增加机体的柔韧性,锻炼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和应变能力。

另外,丰富的生长激素也是刺激孩子长高的要素。生长激素一个是睡觉的时候很高,另一个就是运动的时候会明显增高。

给孩子一个好大脑

哈佛医学院教授瑞迪在其论著《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首度公开革命性的大脑研究。

通过美国体育改革计划、真实的案例与亲身经历、上百项科学研究证实:运动不只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孩子更聪明、更快乐、更幸福!

敲黑板啊!同学们!

孩子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

多巴胺能够传递“快乐与兴奋”的信号,促使注意力集中,有助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能够让人高度集中精神,从而增强孩子的专注力。

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是通过运动和感觉来认识环境,通过肢体的探索来了解世界。血液循环顺畅,更有利于智力的发挥哦。

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多进行户外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性格养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户外活动看似是简单的玩耍,实际却是孩子克服一个个困难得过程。

球怎么样才能踢准?走哪样的路才能少摔跤?

这在起初,都不是容易的事,但当宝宝克服了困难完成了某个运动,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心理研究早已表明:这类直接而强烈的成功体验,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会极大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另外,户外活动多的孩子,一般都比较阳光开朗,“情商”比较高,有更多交到朋友的机会,也更容易交到朋友。

这非常锻炼人际关系,可以为今后入园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打下杠杠滴基础。

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

与大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心中的压力不会得到释放,长时间不到户外运动,慢慢地就会出现心理、身体和行为上的障碍。

比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近视、肥胖症,具有攻击性、抑郁、烦躁不安、焦虑、强迫性举动等问题。

如果能够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就不会缺乏自我认同,不会精力无处发泄。

以上症状都会在大自然中得到缓解和改善,如果能让孩子尽早接触大自然,一些症状甚至都不会出现。

给孩子一个好胃口

格拉斯哥大学的生理学家约翰-梅里调查显示,“以前一个三岁大的婴儿吃得要比现在的孩子多25%。”

所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孩子却吃的越来越少。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就是运动量太小了。

C妈前两天写过一篇《小的不喝奶,大的不吃饭,家有吃饭困难户的速来围观》,为什么那么多吃饭难,需要喂的孩子?想想三五十年前,吃都吃不饱的年代,还用追着喂饭么?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

但是,为吃饭发愁前不妨想想,洪荒之力不释放出去,卡路里得不到燃烧、能量得不到消耗,孩子又怎么会吃得下去?

让不爱吃饭的娃爱上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出遛!

给孩子一个好睡眠

适量的运动还非常有助于睡眠,这一点作为大人的我们应该感受深切,但是注意不要过量,如果宝宝玩的太累,过犹不及,晚上一样不能睡好。

带娃释放洪荒之力,好处既然这么多,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怎么运动?

1岁以前,接触自然就是最好的运动

1岁以内的新生儿虽然还不能独立活动,但户外活动对他们来说一样重要。

这时的他们处于人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迅速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户外运动要以各种感觉器官的刺激为主。

可以带他们去听大自然声音、触摸各类物体、观察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注意运动的物体等。

1岁之后捡树叶、玩沙子、上下台阶

1岁之后宝宝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开始喜欢自己探索世界。

捡树叶、捡树枝、玩石头、玩沙子都是他们喜欢的,还可以顺便练习精细动作、手眼配合。

上下台阶、跑、跳也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的运动,不过此阶段宝宝身体协调性还没有发育好,经常会跌跌撞撞,尽量选择比较安全的区域,做好保护措施,放手让他们玩耍就好。

2岁之后各种运动以及社交培养

2岁后,孩子的各个系统基本协调,奔跑、跳跃基本都没有问题。

扭扭车、平衡车、滑板车也都能Hold住,只要能给他机会,完全不用担心他们自己释放洪荒之力的方式。

此外,这个阶段孩子的情商开始迅速发展,他们对于外界和陌生人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这个年龄的儿童非常不愿独处,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可以帮他们设计捉迷藏、踢球等集体户外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等意识。

适量运动小贴士:

如果运动后孩子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虽然有轻度的疲劳,但没有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等不良感觉,就说明运动量比较合适。

运动时家长可以经常摸摸孩子的后颈,如果发现有微汗了,就应该稍做休息或减轻运动量。

C妈说

小人需要释放洪荒之力,作为成人的我们又何尝不是。

一天工作的辛苦,带娃的艰辛,如果能在晚饭之后,全家一起来个饭后散步,谈谈心、走走路,看孩子在疯,听我们在笑,好似一切不爽就能烟消云散,元气满满的迎接明天。

所以,即便是白天不能时时带娃出去High,那么每晚的饭后遛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心动不如行动,约上老公,就从今晚开始吧!

本文参考:《育儿百科》、《运动改造大脑》、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