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你的孩子爱“告状”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几天前,一位四岁宝宝的家长向记者反映:如果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你告状,这可真的让她有些不知所措,她说,她对于宝宝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要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真是有些两难。针对这一问题,锦州市一家早教中心的早教老师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

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wwW.zJ09.com

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相关知识

早教启蒙:孩子爱告状,你该怎么办


假如孩子无缘无故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儿向你告状,这是否让给你一些手足无措:对他的告状很关注,怕孩子培养无缘无故就告状的习惯性;没去理睬吧,又怕孩子确实碰到了难题,受了欺压,简直左右为难。孩子爱告状该怎么办?

摄像镜头一

孩子爱告状该怎么办?幼儿园玩具里有两个小荡秋千,过了一会儿Owen急急忙忙冲过来对我说:“老师,Lily不帮我玩。”Yong听见了也冲过来说:“老师,Rose都不帮我玩。”我掌握状况才知道,原来是Lily和Rose2个孩子在玩秋千,Owen和Yong也想玩,就对着2个亲妹妹叫:“要我玩一会儿”“要我玩一会儿呀”但是2个亲妹妹不同意,因此2个侄子就跑来要我告状来啦。

摄像镜头二

幼儿园中班的主题活动地区里,孩子们都会玩着小玩具,忽然听见晓东高声喊到:“老师,莫华将我的立交桥弄塌了!”老师掉转头去,冲着莫华说:“不必打搅晓东,自身玩自身的。”过了一会儿,晓东又喊到,“老师,他又欺负人”……这时候老师看过她们一下就忙自身的来到。

实际上,父母和老师并无需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乎。孩子喜爱主要表现,是童年期的一个特性,很一切正常。殊不知,这一时期,孩子的自觉性沒有非常好地发展趋势起來,依靠心理状态还情况严重,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都不强。因而,当她们应对日常生活的一些难题的情况下,很当然地就想起找成人去处理。

因此当孩子告状时,最先你需要清晰孩子为何要告状。

●为渲泄焦虑不安心态而告状。有的孩子与小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憋屈,而向成人告状。这事实上是孩子渲泄焦虑不安心态,降低焦虑,以做到心理平衡的全过程。

●举报别人,期待成人对他的是是非非分辨做出毫无疑问。告状表明孩子拥有一定明辨是非的工作能力。但孩子一直先见到他人的缺陷,即便这种缺陷难以发觉。

●孩子告状是以便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孩子碰到难题常常不知所措,她们便告状,而求成人协助解决困难。

●追求完美个人表现,想从成人那边获得毫无疑问的点评和益处。

●做不对事想推卸责任,免遭指责和处罚。

●妒忌别人,妄图运用告状来抵毁他人,背后议论。

●受成人点评规范危害。许多成人都觉得温驯、聪明、循规蹈矩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而这些好说爱动、求知欲强、有自身想法的孩子则常受到限制,乃至斥责、责怪,使她们害怕“越雷池”一步。因此,稍有“越轨”个人行为的儿童马上变成被告状的目标。

当孩子笑容满面地跑到你眼前又要告状时,是不是你马上就觉得头的大小呢?不要着急,那样的情况下你需要理智一下,一步步来处理孩子的难题。

◆用心聆听 要以重视、了解孩子的心态用心聆听。一般状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和老师不可以随意敷衍了事,那样对孩子是没礼貌、不重视的,会使孩子更感憋屈。孩子爱告状该怎么办?父母应细心聆听,并从孩子的视角去重视和了解他。

◆弄清事实 听完后孩子的叙述,接下去便是要弄清事实,协助孩子寻找处理的方法。父母能够 适度地宽慰孩子,但不可彻底毫无原则地坚信自己孩子得话,更不可找其他孩子父母争执,只是应当激励孩子讲出事儿的全过程。假如孩子一时说不清,父母能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回忆一下产生的事儿。

◆对症治疗解决 搞清楚了客观事实的实情和孩子告状的缘故以后,应依据实际的状况选用不一样的处理方法。

教孩子学好解决矛盾

针对三岁之上的孩子,成人早已帮她们解决过许多难题了,何不让孩子尝试解决小孩子间的矛盾。

孩子爱告状该怎么办?当孩子告状时,应尽可能激励孩子自身解决困难,千万别诸事大包大揽,不然会培养孩子的依靠心理状态,还会继续促长孩子只看他人的缺陷,不要看他人的优势,挑拨离间等不良习惯。孩子学会了自身解决的方式,之后就不容易无缘无故就告状了,并且对他未来面对困境、解决困难也是有协助。

爱告状的小朋友


孩子告状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应不应该?父母们该如何解密孩子的小心灵,又该如何应对和正确地引导他们呢?

“舅妈,弟弟今天自己拿了一根棒棒糖!”“老师,李皮皮刚才在厕所打了我一拳!”……类似这样的告状,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并不陌生?四五岁的孩子时常会“顶着状纸”就冲过来,向你认真地叙述他的小朋友今天都干了什么“恶事”!

不管你打算如何“受理”孩子们的告状,你都应该了解:事实上,在孩子告状的背后,在他们自己的小心灵中,自有着他们的想法和心思。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许更能使家长帮助孩子解决告状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获得更加健康和灿烂的心情。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就可以……

莉莉和妈妈在公共汽车站等车,她看见旁边也有一个差不多四五岁的小女孩儿,而她发现这女孩儿竟然化了红嘴唇,好像还涂了红脸蛋。尽管莉莉根本不认识人家,可她还是冲着妈妈大声地叫出来:“妈妈你看!她化妆了!你告过我,小孩子是不能化妆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对平日里爸爸妈妈给他们立的规矩特别敏感,如果别的孩子违背了这些他们熟悉的规矩,他们就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孩子的心里,规矩应该是大家都遵守的,怎么能有例外呢?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你可以告诉孩子,虽然我们定了这样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别人不这样做就是错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个丰富而复杂的东西,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即使是规矩也是千差万别的。齐齐妈就说:“每当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较真不休时,我就告诉他:‘别的小孩如果做的不好的话,他的爸爸妈妈会来解决他的问题,你不用担心。如果他做错了,他的家长会纠正他的。’这样齐齐就会觉得很满意了。”

我委屈……

妈妈和小姨在厨房准备饭菜,特特和表哥悠悠在屋里东跑西跑玩儿打仗。闹哄哄的屋子突然没有了声音,不一会儿,特特挂着眼泪溜到厨房,对妈妈说:“妈妈,悠悠哥哥拿着冲锋枪不让我玩儿,他老要我当坏蛋,他打我……”

四五岁的孩子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可以很忘我、很开心,可是当出现分歧、意见不合或者不够友好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处理了,尤其是当自己感受到了压力、委屈的时候,他们就会向家长求助,希望能得到大人们的“干预”。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宣泄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过程。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首先你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认真并关切地倾听他。之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去解决问题:“那么下面你打算怎么做呢?”如果孩子对你的提问仍然没有答案的话,你可以提供给他一些怎样去自己和小朋友“谈判”或讲道理或解决问题的建议。你要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是有这样的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够积累起这些经验,将来独立解决问题了。

小雅的妈妈就做得特别理智和智慧:“小雅说幼儿园的冬冬老是跑过来冲撞她,很讨厌。我一边教导着女儿要包容原谅淘气的小男孩,一边又鼓励羞怯的女儿:‘下次冬冬要是再跑过来撞你,你就闪开,哈,他一定会扑个空!’女儿听着很好玩儿,还和爸爸演练起来,开心得早就忘了委屈和难受。第二天她回来说,她没有闪开,而是好好地和冬冬说‘你以后别撞我了,我们好好玩儿吧!’他们就这样和好了!”

我检举,我揭发!

“妈妈,我昨天看见邻居家的小姐姐把吃完的西瓜皮扔到了窗外!”“老师,薇薇在午睡的时候偷偷和赵晓敏说话来着!”灵灵总是像个小侦察兵一样,一旦发现了别人的“不轨”行为,就立即报告。并且她对此觉得很得意,总是还要追着问妈妈:“妈妈,他是不是做得不对?我是不是说对了?”

孩子的这种“检举”“揭发”性质的告状,正面地讲,其实是表明他们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够对他人的行为做以“好坏”“对错”的评判。他们在告发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的是家长及长辈们的肯定,从而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希望告诉给家长“我知道怎样做是更好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是较为普遍被家长和老师们烦恼并担忧的就是,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孩子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错误,不仅难以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也使他不能对自己身上的缺点予以足够的重视。

如何“受理”此类告状:欢欢的爸爸就说:“我其实特别怕欢欢的这种告状会逐渐演变称一种爱打小报告、不厚道的行为和心理。可我同时又觉得,如果对于他的这种揭发不好行为的告状置之不理的话,会挫伤了他的这份正义感,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性情。所以,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我会让他描述一下事情的具体情形,让他告诉我怎样是更好的、是对的,然后针对他正确的地方给予表扬,主要是鼓励他将来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好的、正确的方式去做,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对的”的东西的兴趣上,而不是和他一起去强调告状本身和别人如何做错了上面。如果被告发的是认识的小朋友,我也会从他们的身上取出一些欢欢没有的优点,教导孩子虽然别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同时也有你所没有的优点。我同时特别注意遏制欢欢会产生那种因为嫉妒或故意贬低别人的心理,而告恶状的心理,因为这就是绝对不健康的了。我觉得,在我的重视和细心引导之下,欢欢在每次类似情形的告状之后,并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傲慢喜悦,而是心态平和地还能继续与小朋友玩耍。我很高兴。”

Tips

正如欢欢爸爸所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更是一种可怕。善意、关怀、热心的孩子,总是可塑和更加健康的。因此,在我们有意减少孩子恶意告状的同时,有些必要的“状”是要提醒孩子,那是必须告的。

当你看到别的小孩儿在玩儿一些危险的游戏的时候,比如玩儿火、玩儿电,要尽快告诉大人。

当你看到有人受到威胁的时候,最好能立即通知老师、家长或者警察叔叔。

当你看到有小朋友在哭泣,而又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时候,他可能是需要帮助或者生病了,你应该告知老师或父母这件事。

爱告状的孩子是怎么回事


爱告状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为什么喜欢告状呢?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们处理的最多的最常见的问题应该就是孩子告状的行为。

不要问包子麻麻为什么知道,因为家里有两只一大一小的小包子。

尤其是只大包,动不动就投诉:妈妈,弟弟抢我玩具了;妈妈,弟弟推我;妈妈,弟弟拿我东西吃……然后小包呢,因为还不会说话,就懂不懂哭鼻子,朝着麻麻嚷嚷。

有时候大包子还会说幼儿园里那个小朋友做的不好,她就告诉老师了……每每听到包子这么说,包子麻麻都有些担心,害怕把包子引到坑里去了。

因为包子麻麻会在生活的小细节上教会包子很多生活技能,可能会比幼儿园的某些小朋友稍微知道的多一丢丢,所以她会很不客气地指出同学仔有些不合理的行为,或者直接跑去告诉老师。

真的担心她会演变成金手指!!!

这个告状的原因,结合包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包子麻麻基本总结出几点:

1.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二孩或者多孩家庭,大孩子向家长抱怨小孩子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而父母的精力一般会更多放在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因此大孩子会希望通过投诉、告状的方式获得关注。

2.感到自己更加优胜

典型的小孩子的心理,其他人做的不够好,而我做的好,比他懂得更多,我比他更加优秀。

3.证明自己更加懂规矩

“老师,小明没有把玩具放好”,“老师,小花乱扔垃圾”,“老师,这个小朋友没有排队”……我可是知道要遵守规则的哦!其实,自己都不一定做的到,就是想要让老师知道自己懂很多。

4.希望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妈妈,弟弟抢我玩具了”,“妈妈,这个小朋友没有轮着玩滑梯”……潜台词就是我要玩玩具,我要玩滑梯,你帮我去要。

5.验证是不是每个人都得遵守规则

“妈妈,弟弟已经看自己爱看的电视好久了”,“妈妈,爸爸又在玩游戏了”……为什么我只能看一集电视?小弟弟可以多看吗?爸爸能够总是玩游戏吗?

6.想大人来解决问题,不习惯自己处理

有的孩子习惯了什么都要大人出面,不懂得也不愿意处理和其他孩子的冲突,转而向大人求助。其实,大人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合,孩子间的一个小物品交换可能已经可以解决问题了。

当告状演变成一种行为习惯的时候,孩子很大可能因此被同伴排斥,而且不能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甚至缺乏主动的能力和自信。

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作为家长或师长应该怎样引导呢?

相当部分家长和老师认为,不理会孩子这种告状行为即可。甚至有的会对孩子的告状行为进行呵斥、训到和禁止。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处于困惑和无助的境地。

作为和孩子日常接触最多的家长或老师,可以在每一次的告状中让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时候可以自行处理,什么事情需要大人帮助。让孩子分清大事还是小事,同时要明确告诉孩子涉及安全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告诉大人。

另外,在孩子告状的时候,告诉孩子这类事情的处理方式,鼓励孩子尝试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棒棒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作为家长,请务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少评论他人长短,用积极正面的行为引导孩子。因为孩子处事的方式就是学着大人的,也就是你的处事方式。

孩子爱告状的行为到底好不好


孩子爱告状的行为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大部分孩子喜欢告状呢?面对爱告状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接下来看看这篇文章,看看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一位二胎妈妈说现在大宝5岁,二宝3岁,只要两个娃从幼儿园回来,家里就没有片刻安宁。两个人经常互相告状,不是哥哥说弟弟抢他的乐高积木,就是弟弟哭诉哥哥欺负他,这位妈妈也被折腾得很心烦,不知道该怎样公平公正地处理兄弟间的争吵,也担心孩子们爱告状会影响他们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

其实不只是多子女家庭中会遇到这些困扰,即便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当他成长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喜欢告状的现象。

爱打小报告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总是不那么受欢迎,尤其是到了小学,可能会遭到同学的排挤。

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几年前甚至在微博里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因为班干部就像是老师的奸细,总爱打小报告。

不过也有人认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样处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求助大人。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喜欢告状?这种行为到底好不好呢?

3-6的孩子告状的现象特别普遍,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也称为道德实在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表现为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他们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孩子爱告状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有了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有了基础的是非观,这是孩子道德认知发展的表现。

一般来说,孩子告状背后的动机主要有四种:

寻求肯定

有时候孩子们会跟父母或者老师说:

“XX在玩手机”,

“XX刚刚偷吃了一块蛋糕”。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大人对自己是非观的肯定,和对自己表现很好的赞扬,他们的潜台词是“我知道玩手机是不对的,我刚刚表现得很好"。

寻求关注

还有一部分孩子喜欢告状,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关注,他们认为当他们向大人告状时,能够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让大人停下在做的事情关注到自己。

寻求帮助

本质上来说,孩子告状是因为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帮助和引导。

有时候是他们看到了其他人遭受不公,想要帮助别人,比如有些孩子会说“XX把XX的画给撕坏了”;

有时候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者被欺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寻求发泄

当孩子对某个人产生不满或者愤怒的情绪时,可能会通过告状来发泄和报复。

比如在幼儿园某个小朋友被别人指责不好好排队,当他发现指责他的人开小差的时候,也会向老师告状。

当孩子告状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要知道孩子单方面的描述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所以不要急着下判断,或者当审判官分个是非对错。

我一般会先耐心听孩子说完,如果涉及到其他孩子,会想办法把双方都叫过来,听听两个人是怎么说的。

对于告状的孩子不要偏袒也不要指责,因为无论你是家长还是老师,孩子通常是出于信任才会向你“告状”,他相信你会是公正的。

然后我会问问他们自己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情况来决定大人怎样来引导。

为什么最好不要直接干预孩子之间的纷争呢?因为我们最终要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事无巨细都为孩子安排和处理好,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以后一遇到问题就只会找爸爸妈妈。

那么具体怎样做呢?

比如,两个孩子因为争抢玩具打了起来,其中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告状说另一个人抢他的玩具。

当我们听完双方的描述,对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就可以问问他们,“现在玩具只有这一个,但是你们两个都想要玩,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如果孩子们自己能想出一些办法,比如“每人玩5分钟,轮流玩”,“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先玩”等等,那么大人只需要引导孩子达成一致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孩子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也想不出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大人需要提供的帮助可能会更多。

这也是来自于教育学中很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脚手架”概念,成人的支持和帮助总是取决于孩子的进步,从而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当孩子能够自己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不会总是告状,依赖父母来解决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