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告状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为什么喜欢告状呢?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们处理的最多的最常见的问题应该就是孩子告状的行为。

不要问包子麻麻为什么知道,因为家里有两只一大一小的小包子。

尤其是只大包,动不动就投诉:妈妈,弟弟抢我玩具了;妈妈,弟弟推我;妈妈,弟弟拿我东西吃……然后小包呢,因为还不会说话,就懂不懂哭鼻子,朝着麻麻嚷嚷。

有时候大包子还会说幼儿园里那个小朋友做的不好,她就告诉老师了……每每听到包子这么说,包子麻麻都有些担心,害怕把包子引到坑里去了。

因为包子麻麻会在生活的小细节上教会包子很多生活技能,可能会比幼儿园的某些小朋友稍微知道的多一丢丢,所以她会很不客气地指出同学仔有些不合理的行为,或者直接跑去告诉老师。

真的担心她会演变成金手指!!!

这个告状的原因,结合包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包子麻麻基本总结出几点:

1.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二孩或者多孩家庭,大孩子向家长抱怨小孩子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而父母的精力一般会更多放在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因此大孩子会希望通过投诉、告状的方式获得关注。

2.感到自己更加优胜

典型的小孩子的心理,其他人做的不够好,而我做的好,比他懂得更多,我比他更加优秀。

3.证明自己更加懂规矩

“老师,小明没有把玩具放好”,“老师,小花乱扔垃圾”,“老师,这个小朋友没有排队”……我可是知道要遵守规则的哦!其实,自己都不一定做的到,就是想要让老师知道自己懂很多。

4.希望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妈妈,弟弟抢我玩具了”,“妈妈,这个小朋友没有轮着玩滑梯”……潜台词就是我要玩玩具,我要玩滑梯,你帮我去要。

5.验证是不是每个人都得遵守规则

“妈妈,弟弟已经看自己爱看的电视好久了”,“妈妈,爸爸又在玩游戏了”……为什么我只能看一集电视?小弟弟可以多看吗?爸爸能够总是玩游戏吗?

6.想大人来解决问题,不习惯自己处理

有的孩子习惯了什么都要大人出面,不懂得也不愿意处理和其他孩子的冲突,转而向大人求助。其实,大人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合,孩子间的一个小物品交换可能已经可以解决问题了。

当告状演变成一种行为习惯的时候,孩子很大可能因此被同伴排斥,而且不能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甚至缺乏主动的能力和自信。

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作为家长或师长应该怎样引导呢?

相当部分家长和老师认为,不理会孩子这种告状行为即可。甚至有的会对孩子的告状行为进行呵斥、训到和禁止。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处于困惑和无助的境地。

作为和孩子日常接触最多的家长或老师,可以在每一次的告状中让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时候可以自行处理,什么事情需要大人帮助。让孩子分清大事还是小事,同时要明确告诉孩子涉及安全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告诉大人。

另外,在孩子告状的时候,告诉孩子这类事情的处理方式,鼓励孩子尝试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棒棒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作为家长,请务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少评论他人长短,用积极正面的行为引导孩子。因为孩子处事的方式就是学着大人的,也就是你的处事方式。

相关推荐

孩子秩序敏感期是怎么回事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许多个敏感期。比如秩序敏感期,那么孩子秩序敏感期是怎么回事?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提问,有父母说他们的孩子两岁半了,平时玩小车都要一字排开,弄歪了就发脾气。问哪里有比较好的心理医生能治他的偏执和强迫症啊?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可以理解,但这对父母明显是过度担忧了,因为结合孩子两岁半的年龄,这正是幼儿的一个特殊的时期,秩序敏感期。在这个时期,一定量强迫行为的出现是正常的现象。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秩序敏感期是什么?

秩序敏感期是幼儿成长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人类秩序感培养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间的秩序有着强烈的需求,表现的秩序感比大人都严苛许多。因此对宝宝的一举一动都十分上心的新手爸妈就很容易错误地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而感到焦虑不安。

秩序敏感期都表现些什么呢?

一般而言,秩序感分为内外两种,内部秩序感出现的较早,表现为婴儿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感知与支配,例如当爸爸试图给孩子翻身,就可能会破坏了婴儿对当时秩序的控制感而引起嚎啕大哭。

而外部的秩序感,体现在有了一定行动能力的幼儿,尝试控制外部环境,特别是3岁左右,就有可能存在强烈的追求事物秩序化的需求,例如他的玩具必须从小到大摆放,或者茶杯里只允许装茶水而不能是其他饮料等。

这些都体现了幼儿秩序感的建立,而秩序感的建立其实也间接体现了孩子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育。

值得注意的是,秩序敏感期幼儿的家长如果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打破了幼儿世界中的秩序,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安、迷惑甚至焦虑状态。

为了孩子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我们可以积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

一、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规则意识

在父母与孩子的这个微观系统中,熟悉的环境与亲密的亲子关系更容易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培养对外部环境的信任感。

二、建立必要的合理的规则

秩序感是孩子日后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秩序的基础,因而作为引导者的爸爸妈妈,要注意这个时候建立的规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

三、引导孩子去建立“秩序感”

与其被动地突兀地发现孩子的新“秩序”,特殊情况下又不得不去矫正,倒不如一开始就引导孩子,给他建立秩序的小空间,例如可以告诉孩子他可以随意支配他的玩具,在一个特定的范畴内孩子可以自主掌控,避免爸爸妈妈不得已的“矫正”下与孩子的对立关系。

最后要说的是,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阶段,而常被误判的儿童强迫症是一种非常严肃的病理状态,强迫症的诊断绝不可以仅仅凭借网络平台中的科普信息草草就下了判决。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秩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怀疑强迫症的可能时,请务必去专业的正规医院进行诊断。

婴儿的气质是怎么回事?


婴儿的气质各不相同,对于不同气质的宝宝,父母要采取相应的教养策略,比如对于一个正在向电源插座里塞东西的宝宝,如果他是个适应能力强的孩子,父母只要向他讲清楚道理就行了;如果他是个容易分心的孩子,则只能转移其注意力;如果他是个固执的孩子,父母只好把他转移到另一个房间,才能使他远离危险。那么,婴儿的气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婴儿气质的9个方面

对于婴儿的气质,不同的研究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心理学家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儿行为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的9个维度,根据他们的观点,婴儿气质应该包含以下9个方面的内容:

1、活动水平

指宝宝在睡眠、饮食、穿衣、游戏等过程中身体活动的数量。

2、生理活动的节律性

指宝宝在吃、喝、睡、大小便等方面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3、注意分散程度

比如玩耍时,用其他物品去吸引他,他是否容易分心。

4、接近或回避

指宝宝面对新情景、新的刺激及陌生人时,是主动接近还是表现为退缩。

5、适应性

指宝宝对新环境、新刺激的适应能力,能否适应及适应的快慢程度如何。

6、注意的广度和坚持性

如宝宝对自己喜欢的玩具是否能玩很长时间,玩智力玩具能否坚持到最后独立完成。

7、反应的强度

比如宝宝感到饥饿时,是放声大哭还是低声抽泣。

8、反应阈限

比如婴儿期的宝宝对声音的反应是否迅速,大一些的宝宝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混在一起是否在乎等。

9、心情质量

指积极、愉快情绪与消极、不愉快的情绪相比较的量。

你的宝宝属于哪一型

专家根据婴儿气质的9个方面的表现,还将婴儿气质划分以下三种类型:

1、容易型

这类婴儿在吃、喝、睡、大小便等方面很有规律,也较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新事物及不熟悉的人。宝宝往往对父母及照顾者的哺育有着积级的反应,容易得到父母的关爱。

2、困难型

这一类的宝宝人数较少,他们时常表现为大声哭闹、烦躁不安或爱发脾气。在饮食、睡眠方面也缺乏规律性,常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活动,常常情绪不佳。养育这类宝宝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3、迟缓型

这类宝宝的活动水平低,情绪总是不太愉快,不像困难型的宝宝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表现出安静、退缩的样子,往往逃避新刺激、新的事物,对外界环境及生活变化适应较慢。

值得年轻父母注意的是,这类宝宝的典型行为特征出现得较晚,易被父母忽视。在婴儿早期,他们可能仅仅是对洗澡、新的食物表现出不感兴趣或不配合,他们的逃避行为也只是以一种安静的方式出现。时间一长,也许有的父母会因为宝宝过于“胆怯”和“无能”而强迫宝宝去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做反而会增强宝宝的逃避反应,压力越大,宝宝的反应越强烈,亲子关系就会出现紧张“局势”。

也有一些父母会为自己的宝宝“胆怯”和“逃避”而担心,采取过度保护的办法,不让他去适应或接近新环境、新刺激,这样做也会使宝宝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受限制,影响宝宝心理的正常发展。

孩子上课不专心是怎么回事


友:我儿子5岁,上中班,老师反应他上课不专心,好动。可他看动画片,看别人打电脑游戏又特别专心。我想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茅于燕:从介绍可知孩子不是患了注意力不集中症,因为他对许多事注意力又非常集中。

想要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与教师保持联系,知道孩子在哪些课上不专心。很可能是听不懂、不会做,因而没有兴趣而不专心。比如学数,他不懂数;学画画,他画不像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补课,让他跟上班上的小朋友。也可能他都会了,因而不专心,可以教育他帮助不会的小朋友,当个小老师。

2、对老师讲的内容没有兴直趣,不是不会,也不是会了,而是根本不关心,心里想着自己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激发他想长大、想当大孩子的心理,大孩子是什么都应该学,都要会的,所以你也要好好学习,专心听讲。

3、他已经5岁了,一般的话都会回答了,可以和他谈话,了解他不专心、好动的原因。是不是不喜欢这位老师、是不是刚上课前玩的游戏还没有玩完,心里惦记着。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教育,如对老师有意见,也可以把他的意见婉转地对老师谈,改变师生关系;如老是惦记着上课前的游戏,则应该和他讲道理,上课时一定要好好上课,下课后再玩。

4、对他所做的好行为,应尽量表扬,树立起他的自信心。特别要让老师表扬他的好行为,这样可以密切师生关系,他上课时会听老师的话,专心听讲。

孩子出现咬人的行为是怎么回事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居然学会了咬人。那么孩子出现咬人的行为是怎么回事?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咬人的行为,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会经常见到。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行为就会大声的训斥和打骂孩子。其实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并不是孩子恶意攻击,有的时候他们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记得在小麦2岁多的时候也出现过咬人的情况,那个时候我观察到孩子出现咬人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是带有情绪的。等孩子冷静后跟孩子沟通,发现孩子当时只是随口的咬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幺咬人。

我想很多父母都碰到过孩子咬人,咬东西的情况。那么,孩子为什么会随口咬人呢?

其实孩子咬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长牙时孩子牙龈发痒发痛,孩子会咬人;

2、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发泄情绪会咬人;

3、孩子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性反应。

那么,当孩子出现咬人行为时,应该怎么做呢?

1、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在孩子咬人那段期间,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软硬不同的食物,或者准备一些能够咬或尝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去享受。

2、给孩子提供稍硬的食物

正处于长牙期的孩子,牙床会感觉很痒。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硬的食物让孩子练习咀嚼,例如磨牙棒或者磨牙饼干。这样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咬人现象的发生。

3、不要训斥和打骂孩子

有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爱咬人是因为正在处于口腔敏感期,因此,当较小的孩子喜欢咬人时,父母常常会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巴。所以,父母一定要应以为戒,切不可训斥孩子,打骂孩子,可以对孩子这样说:“这样咬妈妈会把妈妈咬痛的,妈妈会生气的”,并且把咬伤的地方给孩子看,激发他的同情心。

4、恰当引导,慢慢改正

面对孩子咬人的行为,父母千万不能不闻不问。如果孩子养成了咬人的习惯,后果会非常严重。要纠正孩子这种行为,父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耐心的慢慢指导。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很强的记忆力,父母要坚持不懈的提醒他不能咬人,慢慢的,孩子这种行为一定能改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