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不乖”更多地是指向父母

首先这个“乖”和“听话”的概念并不是那么的清楚,怎样才算乖呢?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成人自己的感觉,对同一个孩子,肯定会有的人说乖,有的人说不乖,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感觉自己孩子乖的父母可能焦虑会少一些,而感觉孩子不怎么乖的父母也许焦虑就会多一些,所以我觉得,当我们说某个孩子乖不乖的时候,其实关心的倒并不一定是孩子本身,而更多的是孩子的父母。换一种说法是“你们带这个孩子累不累啊?”因此,与其说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倒不如直接说想要一个让自己更省力的孩子。

“乖孩子”是在怎样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我国,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让孩子能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没机会接受教育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没钱的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多赚点钱。最为典型的问题是很少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总觉得是自己的一部分。其实,做父母的也许远远低估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成长的力量,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这种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孩子的爱,可是这样的爱太多并且转化成对孩子行为的干涉,就会演化成另一种东西,那就是控制,以爱的名义控制。

而且,很多父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以至于失去了自我,“我都是为了孩子!”几乎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其实这句话对很多父母来讲,会是一个自我欺骗的谎言,你活着只是为了你自己,即便你确实为了孩子付出很多,那还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自己的“良心”和价值观。

“乖不乖”并不重要

作为父母,你不需要刻意为孩子做太多,当你把自己调整好,家庭和谐,孩子自然而然会成长得好!那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力量。

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一部分,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犯错误的机会和权利,我们都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不要把你的好强加到他身上,要相信孩子并对他有信心,那么他们都会是好孩子!至于乖不乖,那不取决于孩子,而是取决于你,取决于你的自信心和你的抗焦虑能力。

不要试图用过多的言语去教育你的孩子,孩子很聪明,他更会从你的行为中学习。不要一直担心这个社会会怎样影响孩子,最好多考虑一下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影响。

为人父母,当你把自己调整好,把自己的家庭调整好,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成长为好孩子,乖不乖本身就不是问题!

相关推荐

孩子吃饭不乖怎么办


许多家长常会发现,一顿饭下来孩子没吃几口、吃饭时不专心,尽管爸妈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威胁利诱,宝宝还是一口饭也不肯吞进嘴里,看在父母的眼中除了生气之外,更多了一些怜惜。

关乎“权利之争”的问题

家中的宝宝不肯在吃饭的时间里乖乖地吃饭,与父母本身的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肚子饿了,便想吃饭”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饿了,就不会有不肯吃饭的问题,因此,宝宝“拒绝吃饭”的理由多数来自想与父母做“权利之争”。由于父母对孩子不肯吃饭的行为不了解及不放心,聪明的孩子们便会抓住父母的弱点,以不吃饭的行为做为与父母交换条件的筹码,欧姿秀老师表示,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应该具有: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及理解孩子的行为能力,如此才能正确的因应孩子不肯乖乖吃饭的问题。

父母应该避免的态度

父母除了不要让孩子察觉自己对他不肯吃饭的行为产生担心及焦虑的心态之外,也应该避免出现以下的态度:

1、家中存放过多的零食:

如果孩子无时无刻都在吃零食,一到应该吃饭的时间,孩子自然就吃不下饭,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2、放任孩子边吃边玩:

孩子边吃边玩的结果,便会延长吃饭的时间,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刻到了,宝宝却因此而还不饿,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吃饭了。

3、不愉快地吃饭时刻:

许多的职业父母在自己赶着去上班或是工作忙碌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要求宝宝吃快一点,如此便会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4、以利诱的方式对待:

父母如果以利诱的方式叫孩子吃饭,久而久之,便会让孩子以“吃饭”这件事当作交换条件,造成孩子成就的价值观。

让孩子喜欢吃饭的秘诀

1、大人本身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惯。

2、固定的开饭时刻

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饿了,也不要再给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

3、减少正餐之外的食物

虽然零食的给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却不可过量,尤其垃圾食物尽量不要给予,才能避免孩子因多吃了一些零食,造成“本末倒置”吃不下正餐。

4、促进孩子的食欲

孩子肚子不饿当然吃不下饭,若父母只一味地强迫孩子进食,反而会造成反效果,试着促进孩子的食欲,如:增加他的活动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饿了,自然不会抗拒吃饭。

5、选购孩子喜爱的餐具

孩子都喜欢拥有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替孩子买一些图案可爱的餐具,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如能与孩子一起选购更能达到好效果。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变化

在饮食均衡的条件下,父母可以多种类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单纯的米饭、面条。例如:有时以马铃薯当成主菜,再配上一些蔬菜,也能拥有一顿既营养又丰盛的餐点。

7、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

例如:上市场买菜、帮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甚至可询问孩子的意见,请孩子协助您一起做饭,孩子不但能有参与感,同时也能因而了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样步骤,进而更喜爱吃饭这件事。

8、为吃饭增添趣味性

在喂孩子吃饭时,加入一些轻松、活泼的语气,让吃饭不再只是吃饭而已,将吃饭时刻与方式变成有趣的事情。

采访撰文\余静雯

宝宝吃饭不乖怎么办?


宝宝吃饭不乖,怎么办?许多父母常会发现,一顿饭下来孩子没吃几口、吃饭时不专心,尽管爸妈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威胁利诱,宝宝还是一口饭也不肯吞进嘴里,看在父母的眼中除了生气之外,更多了一些怜惜。

关乎“权利之争”的问题

家中的宝宝不肯在吃饭的时间里乖乖地吃饭,与父母本身的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肚子饿了,便想吃饭”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饿了,就不会有不肯吃饭的问题,因此,宝宝“拒绝吃饭”的理由多数来自想与父母做“权利之争”。由于父母对孩子不肯吃饭的行为不了解及不放心,聪明的孩子们便会抓住父母的弱点,以不吃饭的行为做为与父母交换条件的筹码,欧姿秀老师表示,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应该具有: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及理解孩子的行为能力,如此才能正确的因应孩子不肯乖乖吃饭的问题。

父母应该避免的态度

父母除了不要让孩子察觉自己对他不肯吃饭的行为产生担心及焦虑的心态之外,也应该避免出现以下的态度:

1、家中存放过多的零食:

如果孩子无时无刻都在吃零食,一到应该吃饭的时间,孩子自然就吃不下饭,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2、放任孩子边吃边玩:

孩子边吃边玩的结果,便会延长吃饭的时间,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刻到了,宝宝却因此而还不饿,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吃饭了。

3、不愉快地吃饭时刻:

许多的职业父母在自己赶着去上班或是工作忙碌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要求宝宝吃快一点,如此便会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4、以利诱的方式对待:

父母如果以利诱的方式叫孩子吃饭,久而久之,便会让孩子以“吃饭”这件事当作交换条件,造成孩子成就的价值观。

来自:大洋网

看完我终于知道孩子“不乖”的原因了


在论坛里看到一个爸爸发帖诉苦:我的孩子不到3岁,最近经常和我爆发冲突。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挑战我的底线。特别是在吃饭,穿衣,洗澡这种事情上,他是绝对“不”字当头。

他对食物的态度,让我担忧他是否能在这世上生存。这个碗舀到那个碗,就是不好好舀到嘴里;

穿衣服也不配合。我把他赤身裸体抱到阳台上,十度左右冷风吹一会儿,再问他需要穿衣服吗,方才愿意配合。

吃饭,避寒不应该是生物的本能吗?为什么对我的孩子来说会这么艰难?

真想对这位爸爸说,别焦虑上火,孩子并没有失去生物本能,只是他的执拗期到了而已。

相信很多妈妈都会对以下场景有印象:

孩子到了某个阶段,开始有强烈的自己动手的意愿。

比如零食一定要自己开,否则就要再开一袋;

有人来做客,必须是自己开门,要不然就会闹着让客人出去,自己再开一次门;

如果在堆积木的时候有人出手帮忙了,一定要推倒重来;

……

类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孩子看似无厘头的任性和胡闹,其实都是有缘由的。

2-3岁的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

他们开始依靠自身的内在秩序来做事,因此会拒绝来自爸妈的帮助,因为这帮助会打乱他的秩序感。

而秩序一旦被打乱,孩子就会感到不舒适。

伴随着秩序敏感一起而来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小时候吃多少穿多少都是父母来决定,等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后,发现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真实意愿。因此,孩子开始不听从父母的意见,变得顽固执拗,不管做什么事都非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可。

很多妈妈都会感慨:孩子真是太喜欢胡闹了,任性得不行,说什么都不听。

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孩子,就是通过反抗大人的意愿,来发展自我意识。

建立了内在秩序,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的孩子,会在3岁左右进入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时期,大人越是提要求,孩子就越是执拗,甚至发展到开头那一幕,孩子以不愿意吃饭不愿意穿衣服的方式,来抗拒来自爸爸的要求。

有时候爸妈放任不管,孩子反倒会乖乖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是以自己的方式。

看着孩子在大哭大闹后,还是做了之前要做的事,就觉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该怎样面对执拗期的孩子?

执拗期的孩子任性胡闹,又不知好歹。

即便头疼,也要接受,因为这就是3岁孩子的正常成长表现。

父母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

01保护孩子日渐强烈的自我意识

执拗期的孩子,说什么都不听,这是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了。根据孙瑞雪所说:“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儿童正常发展,他会在7岁后逐渐感知和发现自我中心以外的疆域,为走出自我做了准备。”所以父母要耐心保护孩子的自我意识,静等孩子走出自我。

02放手让孩子独自去做事,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给孩子独立做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大事小事都自己说了算,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给孩子做出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命令、不得不做某事的。这样就不会激起逆反心理。

03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并且加以引导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有时候父母不接纳孩子的执拗期,认为没啥大事。

但如果孩子暴躁的情绪得不到引导,事情只会愈演愈烈,就像文章开头那个不愿意穿衣和吃饭的男孩一样。

该怎么引导,才能让孩子发泄出因为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引发的暴躁沮丧的情绪?

相信WhenSophieGetsAngry-ReallyReallyAngry《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里,菲菲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感悟。

因为在抢玩具的时候争不过姐姐,又得不到妈妈的支持,菲菲很生气。

压抑不住怒火和咆哮的菲菲,跑出了家门,爬上了山。

她看看石头,看看大树,又看看羊齿草。

她听见了鸟叫。

她感觉微风轻轻拂过她的头发。

她注视着水里的微波。

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当菲菲置身于开阔天地中,才领悟到在外面的世界里,个人情绪的有多么渺小。菲菲的坏情绪,就在这潺潺溪流和微风中被“稀释”了,于是她又高兴地回到了家中。

菲菲回到家以后,得到的是家人的欢迎,是爸爸的笑脸,还有妈妈大大的拥抱,而不是父母的说教和指责。

由此可见,对抗怒气的方法之一,是疏导——

只有正视它的存在,才能任它在广阔的天地中自行消弭。

孩子发脾气时这样处理,等到了孩子的执拗期,疏导也是处理孩子执拗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因为孩子在执拗期的时候,他是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的。

所以不要试图去讲道理,倒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孩子哭出来,喊出来,或者是像菲菲一样到大自然里去发泄情绪。

接纳孩子的执拗和任性,给孩子发泄的机会。

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在执拗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总结

当执拗期的小孩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和体系后,他们开始有强烈的意愿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

于是我们就会抱怨说:孩子开始变得不乖了,越长大越不乖。

这就是我们家长普遍会犯的错误了:很少教小孩判断对错的标准,而是直接要求小孩听话。

“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培养听话的孩子,要孩子听话,这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的观念。听话的孩子好带,能省去许多麻烦,长大后执行力强。但“听话”的孩子在家长的指挥下放弃了童年的欢乐,早早地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所以很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

孩子的苹果

不一定非是红色的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当然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孩子不但不盲目地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他怀疑的问题,他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而这个“无所畏惧”依赖于平时一个宽松的环境,假如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环境,他不敢说。我们只要从小告诉他一个原则,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