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过程中,宝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很多让父母疑惑“为什么会这样”的言语和行为,比如4岁多的宝宝竟然说出一些类似“老婆我爱你”的成年话。宝宝在公共场合上的一些“没大没小”行为更是让父母感到非常难堪。宝宝的行为举止超出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度,表现得无礼、霸道,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这个小孩一点都不可爱”。

在游戏中培养宝宝良好行为习惯

1、直呼家长姓名

我们在美剧中经常会看到外国的小孩直呼父母的名字。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一直都认为直呼长辈姓名是没礼貌的行为,尽管一些家长对于小孩直呼自己的名字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这种“没大没小”行为刚开始都是来自对他人的模仿,特别是在孩子学习语言的阶段,他们很快便学会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当家长听到孩子对自己的称呼,觉得好玩并且给予孩子回应,孩子便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当,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强化。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出现孩子直呼家长姓名的情况,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告诉宝宝直呼长辈姓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然后引导宝宝称呼家长要用“爸爸”“妈妈”,叫别人要用“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对于孩子有意为之的呼喊,家长可以先不理睬他,等他正确称呼你了,你才对他做出回应。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2、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宝宝到了2、3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你会发现以前宝宝都是很听话的,现在却总是和父母唱反调,妈妈叫他往东他便偏要往西。宝宝对人对事开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诉求,因而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他们往往通过这些叛逆行为来表现自己已经是个“小大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

在公开场合中,宝宝的这些对抗行为让父母难以下台,因而对孩子呼喝责备,却让事情更难解决。如果家长能够抓住宝宝的心理特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或许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你可以这样做:对于宝宝的无理行为,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大哭大闹,最好就是以冷处理的方式,把他撂在房间里让他独自冷静反省;如果宝宝只是有点情绪失控,家长不妨以柔克刚,给他一个拥抱,宝宝很容易在妈妈爱的抱抱中平静下来;如果宝宝表现得真的很过分,家长也可以以严厉的口气和态度批评孩子,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让他知道已经到了爸妈容忍的底线了。

正确应对宝宝的恼人行为

3、对老人不尊重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有着一定的家长威严的,因此在家长面前也不太敢做一些“出格”的行为。但是爷爷奶奶对于孙子孙女百般溺爱,这样让孩子不断地单方面索取祖辈对他无私的爱,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不懂得珍惜。渐渐地,孩子稍有不满就会发泄到祖辈身上,表现得没规矩。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孩子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老人家身上,或者在行为上肆无忌惮,家长要立刻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要求他向对方道歉。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于他的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是非常反感抗拒的。事后,家长还应该对孩子刚才的行为做“思想工作”,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他言行的错误,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另外,家长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尊老的表率,有意识地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家长还可以利用家庭日、生日会等活动契机,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祖辈的尊敬和关爱,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

4、人来疯

每次家里有来人做客的时候,宝宝都特别的兴奋,行为举止和平常很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有时候叽叽喳喳地乱说话,不懂礼貌。宝宝的“人来疯”表现可能由于平时出席这样场合的机会太少了,所以他太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关注;或者是平时受到父母的约束太多,现在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孩子便把握这个机会尽情地发泄一把。

你可以这样做:在家里来客人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一次“教育”工作,给孩子提出一些礼貌举止的要求,做好约法三章。平常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他人家里做客,或者教育孩子一些接待客人的方法,比如学会叫人、给叔叔阿姨倒茶,孩子有了更多接触外人、招待客人的机会,便逐渐形成礼貌待客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出现了“人来疯”的举止,父母还是尽量不要在众人面前严厉批评孩子,以免挫伤他的自尊心,家长可以用眼神或语言提醒孩子注意举止,告诉他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开总结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他指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改进宝宝的待客行为。

相关知识

7大宝宝常见表情巧妙应对方式


孩子有很多表情:打人、咬人;哭;撒娇;害羞等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表情三、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表情四、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表情五、摸生殖器

2岁多时,豪豪开始时不时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从小带大他的爷爷奶奶认为,男孩子嘛,都是这样,长大自然就好了。有时爷爷甚至还以此当众逗乐。3岁多上幼儿园后,老师渐渐地发现了他的问题,这才引起父母的重视,但似乎已经来不及了,耐心说服、批评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软的硬的都用过了,豪豪却只不过将原来的公开行为转为地下。白天躲在没人的地方玩,晚上入睡前或早晨醒来后躲在被窝里玩。更糟糕的是爷爷此时仍不以为然,有时父母教育豪豪,爷爷还充当其保护伞。

儿童心理分析: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过程,所以,孩子对性的探索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七八个月时,豪豪的小手就应该偶尔摸到过自己的生殖器,不过这时,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样,他完全是无意识的探索。慢慢的这种探索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欲和性幻想的驱使;他们只产生感官上的愉悦反应,而不会引起各种复杂的情感反应。

不过,探索精神再值得嘉奖,我们还是有责任引导孩子选择恰当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就不再是小事一桩了,家长有必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尽早纠正。

表情六、执拗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分析: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子写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担心写不好,因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会拒绝,继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甚至惩罚,他就会以他的执拗来表示反抗。通过这个例子,应该了解,孩子的热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

表情七、偷窃

不少孩子都有过顺手牵羊,偷拿东西的行为。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采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骂,而收效却甚微。其实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反应过度和“姑息养奸”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儿童心理分析: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导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幼儿园的孩子拿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要花钱来买,不懂得不付钱,不打招呼就随便拿东西是错误的。他们还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与“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义的“恋物”而已,所以当家长发现他偷拿东西的时候,不要给予过多的责怪。此时的拿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偷”。但是大人应该通过这件事告诉他:“设法让他意识到偷窃是错误的。

如果你没有经过同意或没有付钱就把东西拿走,就会给别人造成损害,别人会很伤心。”

如果孩子从超市悄悄带出了糖果,父母要带着孩子把糖果还回去。如果他已经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带到超市,让他向店主道歉,并替他还钱。再次带他去超市时,就要多注意他的行为,看看他是否又将喜爱的东西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时,对他说:“每一件东西都有价钱,妈妈只有把钱给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让宝宝注意到你付款的细节。也可以让宝宝拿一件小东西,在收款台前,让宝宝自己付款,加深宝宝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对于父母嘱咐的事情常常一转脸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下次他们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的吼叫、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必须反复和宝宝讲道理,让他明白这种事情的危害性,他才会逐渐改进。如果宝宝的表现良好,家长则可以在房间里为他贴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扬和鼓励。

0~4岁宝宝有哪些常见行为?


宝宝的哪些行为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咬指甲:男女宝宝均可发生,且程度不一,重症会局部出血引起甲沟炎,经常咬指甲的宝宝会伴有睡眠不安、抽动等表现。

吮吸指甲:是婴儿期常见的现象,宝宝2岁左右会随年龄的增长消失,如果没有消失就是不良行为,其实是宝宝内心孤独的一种表现。

口吃:宝宝说话时语言中断、重复、不流畅。多在宝宝3岁前发作,宝宝多没有生理上的缺陷,主要是心理上的问题

言语发育延迟:宝宝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宝宝迟缓,发展也较正常宝宝要缓慢,此类宝宝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

夜惊:宝宝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慌失措,表情痛苦,多伴有出汗症状,多发生在睡后两小时内,醒后不记忆。

3~4岁的宝宝最常见哪些现象

入睡困难:宝宝临睡前不肯上床,即使躺下也很难入睡,直到很晚才勉强入睡,是宝宝渴望与父母在一起但没有得到满足的后遗症。

拔毛癖:宝宝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或者是拔其他有毛物体的毛,是宝宝寻求心理安慰物的一种表现攻击行为,,宝宝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多表现为:打人、骂人、抢东西等,攻击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依赖行为;幼儿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很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退缩行为宝宝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这种宝宝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分离性焦虑:宝宝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极度嫉妒焦虑的反应,是恋母情绪的征兆。

神经性呕吐;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宝宝具有癔症性格,以自我为中心,暗示性强,以女宝宝多见

孤独症: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的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某种动作,多见于男宝宝。

神经性尿频: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是尿量不增加,尿常规也正常,排尿可由每天的6~8次增加到30次左右,但排尿量很少。

偏食: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幼儿中很常见,在城市宝宝中更为常见,约占25%左右。

性识别障碍:宝宝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左右的宝宝。

教你摸透4大儿童常见行为


虽然我们努力去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和心理,但还是有很多要大人无法理解。究竟这些普遍的儿童行为都代表怎样的心理含义呢?

宣言1:我喜欢动来动去!

小孩说:跑跑、跳跳、抓抓、翻翻……我每分钟都在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别着急,我长大就不会了。

解读:从整体上来说孩子的抑制机能要比成人的弱些,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经常处于弥散性的紧张状态,动作控制常常不精确,当然控制住自己也不那么容易。

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恰好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早年是通过感觉动作来发展的,他要通过看着、摸着、动着……同时大脑转着,发展他的运动和思维。建议大人给他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尽量让他多活动。

宣言2: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

小孩说:我喜欢躺在地上吐瓜子、看蚂蚁搬家……你说我的世界很无聊?可是我很喜欢做每件事,其实,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呢?

解读:让大人觉得无聊的事情,说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总在重复某件事,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让人感到乏味;二是大人觉得简单的事情,孩子还在做。

把石头扔出去,它会滚,还挺好玩,再试试还会滚下去吗?真的滚下去了,真好玩!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他在观察理解,建立一种秩序,也是一种练习。这种看似无聊的、简单的重复其实就是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的练习。这种重复对孩子整个发展过程都是有好处的。

宣言3:发呆是我们小孩的招牌动作!

小孩说:我喜欢发呆,这样就可以在想像的世界里唤来超人,把讨厌的阿姨变没……这些事只有小孩才懂,大人非叫我们把梦幻和真实分清楚,那我们的故事就越来越少了,怎么办呢?

解读:孩子都有这个特点,有的孩子更明显一些。这类孩子内心世界相对丰富一些,不需要外部刺激就可以想像很多事情出来。他们有时候沉溺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里,给大人很多误解。

和这类孩子相处,最好的方法就是顺藤摸瓜。顺着他说的事情去问,可能会很容易地走进他的世界。其实,如果你把大人的成见放下后,就会觉得他的世界真的很令人吃惊。

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世界遇到问题的话,也是很容易退到幻想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些安慰或者平衡。比如他在幼儿园里出现适应问题,或者交不到朋友,就可能会幻想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这是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大人不是要纠正他,而是要帮助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宣言4:我喜欢“尴尬”的事情

小孩说:鼻涕味道怎么样,我想尝一尝;上完大号,为什么妈妈每次都冲走?我一定要找机会摸一摸……我只是好奇而已,为什么妈妈叫我讨厌鬼?

解读:这些令我们大人尴尬的行为,有的表现了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面,有的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有的只是他不知道如果和别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

大人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界限”:什么是能让别人看见的,什么是只能在家做的,什么是自己做的,什么是要同别人一起做的……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阻止孩子“不雅”的举止时,你都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不要试图一两次就见效,你需要反复提醒他:“我知道你喜欢玩这些脏东西,但是大便里有太多细菌,你必须扔掉,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在你认为必须遵守的规则上,不容讨价还价。帮助孩子记住这些,也在帮他如何同别人生活在一起。

5种常见宝宝不安情绪的应对方法


宝宝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不管心情不好、生病、还是肚子饿了,小宝宝只能用哭闹来表达情绪。透过本文的介绍,就让我们来教你如何解读「宝宝的语言」,安抚他不满的情绪。

状况1:生理需求

【常见原因】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太冷、太热等。

【行为表现】宝宝多半会以哭泣来表达他的生理需求,有的宝宝可能会选择放声大哭,有的则可能小声呜呜哭泣,表现委屈的模样;或是躁动不安,扭来扭去。

【妙招】

1.妈妈先想一下是否又到了该喝奶的时间,或是以手指轻轻拍宝宝的脸颊,看他有没有急着寻找妈妈乳房的反应;同时,检查尿布需不需要更换。

2.如果问题出在尿布湿了或肚子饿,通常只要更换完尿布或喂了奶,宝宝就会停止哭泣。

3.另外,摸看看宝宝手脚会不会太冰冷,看情况加件衣物;如果脖子、头发渗出汗水,可能是宝宝因为太热而烦躁不安。

重点叮咛

排除宝宝的生理需求,通常宝宝就会露出满足愉悦的表情,只要家长再陪他说说话、抱抱宝宝,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啰!

状况2:病痛

【常见原因】肠绞痛、感冒、皮肤搔痒、尿布疹、鹅口疮、长牙等。

【行为表现】如果每天某个时段固定啼哭,哭时可能伸直双脚,且宝宝末满3个月就会怀疑是肠绞痛作怪;另外,有感冒或身体其它病痛时,宝宝可能会哭哭睡睡或持续性的啼哭,也可能出现身体其它方面的不适症状,家长可以先从外观察觉原因。

【妙招】

1.先观察宝宝是否有病理上的问题,例如:发烧、皮肤发炎、尿布疹等。如果感觉异状就要带宝宝去看医师,并依照医师指示用药。

2.如果医师怀疑为肠绞痛,家长可以透过腹部按摩来减缓宝宝的不适。或帮宝宝涂抹一些防胀气的药膏,减缓不适感。

3.如果喝奶就哭或胃口明显不好,就要留意可能是鹅口疮或喉咙发炎,让宝宝不舒服,可以改喂凉一点的牛奶或食物,并带宝宝给医师检查。

4.放一些轻柔的音乐,缓和宝宝的情绪,多让宝宝休息、睡觉,增强体力。

5.让宝宝泡泡澡、拍拍宝宝的背、或帮他轻柔地进行身体按摩都有助缓和宝宝的不适。

6.长牙中的宝宝,给予一些冰冰凉凉的固齿器也会有帮助。

重点叮咛

张兆良医师表示,小宝宝难免有生病的时候,有的宝宝生病时显得虚弱、没精神,有的宝宝则是大吵大闹想发泄身体的苦痛,只要经医师确认过病因,家长无需太过担心,不要因为无法停止宝宝的哭泣就生气或焦虑,随着病情好转,宝宝就会慢慢展露笑颜。不过,如果宝宝出现哭泣、食欲很差、呕吐、活动力明显减弱、感觉神色不对,就需要再次就医,确认是否有其它问题。只要宝宝的哭泣可以很快安抚,甚至逗弄后会露出笑容,则可以放心,再观察即可。

状况3:疲倦

【常见原因】想睡觉、玩累了、刺激过多。

【行为表现】

1.每个宝宝性格不同,有些宝宝睡觉时间快到了,会习惯先哭闹一番,才肯安心睡觉。

2.有的宝宝则会不停地揉眼睛,对大人的逗弄露出没兴趣的表情。

3.最明显就是拚命打呵欠,眼皮沉重的快要关上了。

【妙招】

1.回到宝宝习惯睡觉的床上或房间,帮他换尿布或放固定的催眠曲,让他准备睡觉。

2.关掉电视或吵杂的音乐,或离开人多的地方,让情绪缓和下来。

3.调降室内冷气温度或空调,让宝宝冷静下来,轻声对他说话。

4.喂他喝一点水,准备休息。

5.喂母奶的宝宝,也可以让他喝些母奶,对于情绪安抚有很好的作用,通常很快就会睡着了。

6.轻轻拍宝宝的背,用稳定的声音告诉他,累了就赶快睡觉吧!

重点叮咛

1.妈妈通常可以从宝宝习惯的表情或反应,察觉宝宝是否累了、想睡了。

2.让宝宝停止活动并回到熟悉的床上,通常哭闹一下,宝宝就会睡着了。

3.妈妈应该建立宝宝固定的生理时钟,时间差不多就准备让宝宝睡觉,不要等到宝宝累得哭闹时才休息。

状况4:缺乏安全感

【常见原因】看不到母亲、突然被声音惊吓、陌生环境、摔倒等。

【行为表现】

1.只要母亲一离开就大哭,母亲一回来又恢复正常。

2.突然出现声响或受到惊吓时,宝宝常会大哭,爬向大人身边或伸手要大人抱。

3.如果处在陌生环境,通常是表情紧张,眼睛直盯陌生朋友或四周环境。

4.学爬或学站中的宝宝,有时会被自己摔倒的举动吓得哇哇大叫。

【妙招】

1.将宝宝抱紧,然后安抚宝宝的情绪。

2.如果是因为母亲离开而哭泣,可以对宝宝说话,让他了解情况,拍拍背安抚他。

3.妈妈下次如果要到其它房间,可以不停对他说话,让他听见妈妈的声音。

4.如果是被声音吓到,可以带他去看看发出声音的物品或地方,让他碰碰发出声音的物品。

5.在陌生环境中可先抱着宝宝,不要急着把他交给别人,让他先四处看看熟悉环境。

6.给他一个玩具或一点小零食,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

7.有机会多带他出去走走,慢慢解除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的担忧。

8.准备一个触感舒服的安抚娃娃,放在宝宝身边或用一条大毛巾把他稍微包起来,让他觉得有安全感。

重点叮咛

当宝宝觉得不安的时候,通常会以声音,例如大哭或大叫,希望引起妈妈或照顾者的注意,尽快回到他的眼前,大约六个月左右宝宝也开始出现怕生的反应,所以,这是正常的表现,此时最好立即让宝宝得到响应,降低他的焦虑,久了就会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同时,以愉快的语调让宝宝放松心情。

状况5:无聊

【常见原因】寂寞、厌烦、没人理他、没办法表达想法等。

【行为表现】

1.有的宝宝习惯有人陪,只要视线中没有看到人就开始哭。

2.有的时候是因为一个人躺久了太无趣,决定大哭吸引注意力。

3.或是进行一项不感兴趣的活动,以哭泣或厌烦来抗拒。

4.有时也可能因为想法没办法达到而生气,例如:抓不到某个玩具、吃不到奶嘴等。

【妙招】

1.如果总是要找人抱的宝宝,可以先开口对他说说话,拍拍他的身体,不要他一哭就立刻马上抱起来。

2.给他一个新鲜的玩具,或抱他离开原来的环境,让他转移注意力。

3.注意他的需求,解决他的问题,例如:把玩具交给他。

4.陪他说话或播放儿童故事CD、透过热闹音乐,吸引他的注意。

5.转换环境,带他出门去,把他放在推车里,让他出去看看外面的人。

重点叮咛

宝宝无聊的时候也会闹脾气,想要大人多陪陪他、抱抱他,带他去找点新鲜事物,有时间的家长当然就尽量陪他做些活动或体操,不然就需要准备几个新奇有趣的玩具,交替拿出来,让他忙得不亦乐乎,没有时间哭闹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