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保留着儿时的日记本,我想你一定会被当年的自己“蠢哭”吧。看似毫无意义的流水账、满篇的拼音、鬼画符般的插画……虽已破旧不堪,却悉心珍藏着;如同展开它,就能回到童年一般的珍藏着。而如今已经为人父母的你,有没有也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如果有,那么本期《剧说》,

小编就和你一起聊聊——家长究竟该不该看孩子的日记。

剧说第8期总第8期编辑/金晨

看了《虎妈猫爸》,我想你应该还记得这样的剧情:茜茜主动要求写日记的举动让“虎妈”毕胜男开心不已,不仅马上给茜茜买了漂亮的笔记本,还要辅导茜茜,教她如何写日记。而一向认为孩子应该自由快乐成长的“猫爸”罗素显然并不满意妻子检查茜茜日记的举动,为了让女儿能够有自己的“小秘密”,罗素便与茜茜一同上演了一场“真假”日记。

你有过被偷看日记的经历吗?

雨墨是个刚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听话懂事的她最近也学会了和妈妈“冷战”。而原因就是妈妈偷偷看了她枕头下的日记本。妈妈为此也疑惑不已,“为什么孩子的日记能给学校老师看,却不能给我看?”

雨墨的回答,你一定不会感到诧异,“我们同学都有两个日记本,一个是交作业用的,一个是写秘密的,你看了我的秘密!”这样与《虎妈猫爸》雷同的剧情,我相信有不少的家庭都上演过。

日记——私人空间的开启or写作的启蒙

如果问度娘“如何写日记”,你能轻易的找到一系列的教程:如何选择题材?如何整理思路?正确的格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小编十分疑惑:日记的题材、格式,究竟哪种才是对的?

·日记是孩子内心世界的逐步显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心中的“秘密”也越来越多。或许这些“秘密”在你看来,太过小儿科。我们固然知道“日记”原本有着正确的格式: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等。而这样统一的格式,甚至是“应试”的格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论是自身学习还是老师教导,孩子将来一定会学会。但当孩子发挥着自己强大的想象力,正在日记本上“尽情挥洒”时,难道真的要跟孩子说,“你的格式错了吗”?

趣味心理测试:你的私隐密封度指数有过高?

心情烦闷时,会想要找个地方散散步,释放心情,走在怎样的路上是让你觉得最能帮你释放心理压力的呢?

A.市中心最繁华的大道,霓虹灯下让热闹的人气赶走郁闷

B.蜿蜒曲折的近郊山路,像人生路一样,有崎岖也有好风光

C.少有路人的空旷大道,任你独自思考不受打扰

D.悠悠乡间路,让干净的空气洗涤你的心情

解析:

A.私隐密封度70%——表面上看起来张牙舞爪活泼开朗神经大条的你,人际关系很好,朋友多,也很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但是其实你的内心不像你的言行那么open,相反,你是一个有事都自己藏在心里的人,虽然平时你很喜欢和周边的人分享生活点滴,但是重要的事情你都会默默藏在心底,缄口不谈。

B.私隐密封度50%——应变能力强,喜欢新鲜事物寻求刺激,好奇心重的你,由于你应变能力和聪明才智,不会轻易被人揭露私隐,倒是你喜欢去挖掘别人的私隐就是了,建议你有时候对别人的事情不要太好奇,八卦别人八卦多了小心对方以牙还牙。

C.私隐密封度90%——你个性独特,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为伍,能让你打开话匣子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从来也就对八卦之人划清界限,加上你大部分时间你都保持着低调神秘的气质,对自己的情况从来不张扬,所以很难被人挖到私隐,不过有时候也会因为而“高处不胜寒,心事无人知”而黯然哦。

D.私隐密封度30%——其实对于你而言,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私隐不私隐的问题,善良的你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你总是相信人性本善,而且你本人本生也就活的很透明,没什么藏着掖着的事,你也不喜欢带着面具做人。善良是好,不过,还是要注意保护自己哦。

疑问:孩子的日记该不该看?

小编在“大连新闻网”上看到一组相关数据调查:发现仅有8%的家长认为孩子有隐私权,应该尊重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没有权利随便翻看孩子的日记或信件;还有20%的家长虽然认为不应该偷看孩子的日记,但是因为想多了解孩子,所以还是会忍不住翻看;还有部分家长有翻看孩子日记的习惯,认为这是掌握孩子思想动向的最好途径。

·专家观点: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准则,开始尝试独立,这首先表现为在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拥有独立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里存有孩子的隐私、自信心、思想、表现欲等。

父母习惯性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那么孩子的一切,作为父母的都要知晓。但是,孩子之所以把他们的隐私藏在心里或者日记本中,就是不希望有别的人来分享他的秘密。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孩子私人空间的“入侵者”。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查阅。这说明,即便是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书信等也是违法的。家长偷看孩子的隐私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还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从而引发尖锐的矛盾,产生连锁反应。这样,家长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困难了,孩子不仅对父母失去信任,还会因为失去安全感而产生抑郁、焦躁等情绪,甚至出现性格扭曲等不良后果。

所以,为了保护孩子,就要保护孩子的隐私,这才是聪明的家长应当采用的办法。

想更进一步了解孩子?不如换种平等的方式!

1.与之保持“安全距离”

案例:雯雯妈在一次打扫房间时,无疑发现了孩子的日记本,想起雯雯最近总是背着自己打电话,妈妈知道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第二天,雯雯妈递给孩子一把锁和一把钥匙,并告诉雯雯:"如果你有了小秘密,就把日记本锁在抽屉里,爸爸妈妈一定不会偷看你的日记"。雯雯接过锁和钥匙,暗自庆幸自己有这么开明的家长。

·用偷看或强硬手段来了解孩子的隐私,而无视孩子的感受,不仅伤害亲子关系,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时候不妨对孩子表明立场,表示尊重孩子的隐私,并协助保护孩子的个人空间,减少孩子的疑虑、不安,使孩子信任家长,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2.尊重,从敲门开始

家长经常告诫子女进入别人的房间要敲门,但是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却很少敲门。当孩子还处在婴儿期的时候,孩子的所有事都是父母决定的。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则,孩子又怎么能在父母的引领下养成好的习惯呢?

·尊重孩子的隐私,可以表现为更多的细节,如:父母进入子女的房间应该先敲门;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整理或移动孩子的物品事先征求孩子的同意,等等。这些细节,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当做大人一样的尊重。

3.守护孩子,不如培养TA的独立意识

有的家长在知道孩子有小秘密后,心理落差很大,认为孩子已经不把自己当“守护神”了,孩子已经不再是父母臂弯里的小宝宝了。其实,孩子有了小秘密,正是孩子长大了的表现。

·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试着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且要相信孩子,理解和包容孩子在成长中的“萌傻”做法。父母应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让孩子在问题中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朋友的姿态出现,不能采用发号施令的方式,一定要让孩子在融洽的气氛中放松身心,与父母进行心灵的交流。

小编对你说:“家长该不该看孩子的日记?”——一直以来都是答案显现却又争论不止的话题。而对于每一位看或不看孩子日记的家长来说,一切的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小编想说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虽然都与你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但终究在孩子成年后要脱离你的臂膀去独自飞翔。心理上的关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能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锻炼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的一种方式。

“做孩子的朋友比监护人要强。”——《虎妈猫爸》

栏目编辑:金晨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个“匹诺曹”?

看完《灰姑娘》,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嘿,老头!请大胆说出你深沉的父爱

酷爸俏妈——走进孩子的朋友圈,你会教TA正确的社交方式吗

酷爸俏妈——面对曾经失败的婚姻,我该如何摆脱恐惧

虎妈PK猫爸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是未雨绸缪

虎妈猫爸——你写的汉字拿得出手吗?

扩展阅读

宝宝跌倒该不该扶?


两三岁的宝宝,走在路上摔倒,是常有的事情。宝宝摔倒后怎么办?很多妈妈都为此而纠结过。这些妈妈都是关注宝宝成长的细心妈妈,她们担心扶了宝宝会产生依赖心理,所以不想扶;不扶吧,又担心宝宝受委屈,要是让宝宝觉得妈妈不心疼自己,会影响亲子关系。

走路对大人来讲,是通向目的地的一种手段,而对宝宝来讲,是学走路、促进腿部肌肉生长发育、增长智能的一种方式。大人跌倒了,会自己检查一下有没有伤着,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就好了。宝宝跌倒了呢?他会哭、会趴在地上、会害怕、会观察大人是否关注他,面对这种情况,妈妈该怎么做呢?

1.摔了一小跤

称职的父母应该是敏感的,善于观察的。当孩子跌倒时,如果并不严重——比如在家里木地板上、地垫上、泥土地上摔倒,家长应该不动声色,观察一下。大惊小怪地“哎呦”一声,孩子可能就哭起来了——其实本身并不疼,是被家长的反应吓哭的。

首先妈妈要认清摔跤对宝宝来讲并不是一件大事,如果妈妈不扶,宝宝自己也能起来。这个过程对宝宝来讲是一次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宝宝会意识到,走路并不是迈开双腿就能平稳地进行下去的事情,而是跟周围的环境有关。

有了这类经验后,宝宝走路的时候就会多察看周围环境、多察看路面是否平整,从而调整前进路线、前行姿势、前行方向。如果宝宝有了在泥泞、不平路面摔倒的经历后,会明白自己应付不了这么复杂的情况,就会张开双臂让妈妈抱抱。

学步的宝宝,他的走路是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的,他要通过走路学会走路,这要靠他自己去摸索、尝试。这种反复尝试直至成功的经验让宝宝认识到自己具备掌握身体、把握环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宝宝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

如果妈妈总是牵着宝宝的手,或者宝宝一摔倒妈妈就赶紧跑过去抱起来,宝宝虽然少受了皮肉之苦,但是体会不到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快乐,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以后就养成了无论什么事情都仰仗大人、信服大人、藐视自己的习惯,独立性、自信心都会很差。

所以,当宝宝摔倒时,没有什么大碍,宝宝也没有撕心裂肺地大哭,妈妈还是不要扶为好,毕竟是宝宝自己摔倒的。

如果宝宝恰逢生病或处于遇到挫折的心理娇弱状态,妈妈激励他爬起来,他不愿意,妈妈可以温柔地询问一下:“宝宝,要妈妈帮忙吗?”当宝宝同意后,妈妈可以把宝宝抱起来,亲一亲,让宝宝在怀里撒个娇,就会连同宝宝刚受到的委屈都一起抚平了。

老一辈人习惯于把责任归罪于地面,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在教宝宝将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样的宝宝,长大后承担责任的能力可能就会欠缺。所以,妈妈还是对宝宝说:“看着地面,慢点走,别急,长大了再走快!”这样的叮嘱对孩子来讲是最实用了。

有的时候,宝宝摔倒后并没有哭泣,而是看到妈妈心疼、惊慌的表情后才开始哭泣的。妈妈还是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地面对宝宝的摔倒,轻轻地说:“起来,宝宝,妈妈等你!”或“宝宝可勇敢了,自己就起来了!”

2.摔了一大跤

学走路的宝宝,如果确实磕着碰着了,妈妈一定要尽快把宝宝抱起来,帮助宝宝揉揉磕着的地方。有伤口的话,尽快为孩子消毒、包扎。这样,摔跤这件事才不会留给宝宝可怕的印象。

如果这时家长态度冷漠、严肃,坚持让宝宝自己站起来,宝宝被疼痛和流血惊吓,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不要觉得宝宝哭了,就是懦弱的表现。当宝宝哭泣的时候,妈妈可以一边安慰宝宝,一边帮助宝宝擦去泪水。哭过之后,宝宝的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就释放了出来。

孩子该不该打(上)


打屁股

责打是父母纠正孩子行为的一种方式。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打孩子也能被误用、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责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1、生气时绝对不要打孩子,那样会有危险。

2、一般而言,打屁股的对象是学走路的娃娃和学龄前的孩童,有时候读小学的孩子也包括在内。到8岁或11岁之后就不应该再打孩子。青少年则绝不要用责打的方式。

3、小孩子如果公开反抗,这时就应责打。如你吩咐学龄前孩子过来他反而跑掉了,就是公开地反抗。

4、打屁股是纠正的方法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种方式可用。一遇到状况就要慎选纠正的方式。

5、打孩子屁股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不要用手揍孩子,那样表示你不尊重他。要把孩子带没有第三者的地方,依步骤而行。但如果孩子只是9—18个月,而且才刚刚开始学习什么是“不可以”,这时就要一边说“不可以”,一边打他的手背,让小孩把痛和“不可以”联想在一起。

(1)找没有第三者的地方,不要让孩子在别人面前难堪。

(2)问他:“我们的约定是什么?”或“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在纠正他以前,先确定他是否了解你以前对他的教导。

(3)问“你做了什么?”,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并且要他学会承认自己做的事。这点非常重要。

(4)告诉他你爱他,向他解释是因为爱他才打他。对他说:“我爱你,而且我要帮助你下一次不再犯错。”

(5)打他。很快地打几下屁股,并且打痛。孩子愤怒的哭叫声会变为软化、让步的哭声。

(6)打过以后,立即安慰他,抱住他,再向他保证你是爱他的。父母之中谁打孩子,谁就要负责安慰,不要由另一个人来安慰。

(7)如果有必要,让孩子做恢复补偿的工作。

妈妈到幼儿园去接梅梅回家,梅梅不愿穿上雨衣。她一面跺脚,一面坚决地说:“不要!”妈妈答应如果她乖乖合作就给她买棒棒糖,但梅梅还是坚持不穿雨衣。妈妈就威胁说不带她回家,而且还假装往外走。梅梅还是无动于衷。

妈妈最后只好回头把她抱到车上,雨衣还是没有穿上。到了车上,妈妈已经火冒三丈,直骂梅梅是个坏小孩。

妈妈想让孩子听话的方式是贿赂地(棒棒糖),还威胁孩子,而事实上她是不会照做的,这样妈妈就输了;同时妈妈不应该口头上攻击孩子的人格,应批评的是孩子的行为本身。

小明与小君在屋里捉迷藏。他们跳上窗台,一不小心就把妈妈最喜欢的一盆栽芦荟碰到地上打碎了。妈妈很心痛她的盆栽芦荟被完全摔坏了,火冒三丈,抓住孩子又打又骂。过后妈妈在客厅里掉眼泪,小明与小君在整个下午都躲得远远的。

盆栽是孩子无意中打碎的,应告诉孩子怎么做(训练),而不应该发怒。孩子学会怎么做以后就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因此需要的是教导训练而非纠正,更不该是惩罚。孩子已会当妈妈生气的时候躲得远远的,能学会因此不在屋子里乱跑。(转下文)

下一篇:孩子该不该打(下)

该不该对孩子凶


孩子不听话,只有凶管用,难道我要一直吼?总是不听话?只有我们发脾气他们才会畏惧我们?其实并不然,不要给孩子留下阴影。

对,你的感受是对的——如果你很凶地对待他,就像你担心的那样,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另外一方面,也是你纠结的,要变得很凶他才会听话,因为如果你不凶的话他就会想,哦看来这个事儿也没什么要紧的,你看妈妈都没有凶起来——这样你就必须变得比上一次更凶,他才会听你的。这样的话,你们两个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你会对他越来越凶,而他就会想妈妈怎么这么凶对我这么差,所以这个互动模式是一定要阻止的。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你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守住防线。一开始你不凶的时候,你用了一个普通的威吓,但你没有守住这个威吓,你威胁他之后并没有实施这个威胁,那么之后你只有用更凶的态度才能吓住他。

比如你们在公园玩,你叫他走:「不要再玩儿了,要不然回去没饭吃。」他根本不当回事,因为他知道妈妈只是说说而已,回去肯定会给我饭吃。那么这样一来,你只有用很凶的态度才能吓住他。

但想象一下,你真的践行了这个威胁——你今天没有按时回来,我真的就不给你饭吃。一顿饭不吃,其实对孩子对健康并没有多大影响。但这样的话,就可以给孩子一个「妈妈言出必行」的印象,这样哪怕你实际上是平静地把话说出来,也可以达到同样的震慑效果。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重点是改变反馈模式,如果你不需要,跟孩子的互动模式就不再是态度上(「凶」)的一步一步升级,问题转变成了——能不能说话算数。你可以一点都不凶地平静地说出来:「如果你怎样做,就会有怎样的后果。」他如果真的没有听你的话,那么就要实施后果,而不是只靠态度来吓他。这样来几次,他就会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对你的期望矫正过来了,也会和你更合作。

所以归根到底呢,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诉诸情绪,而是要讲道理。不要用生气、愤怒来表达,而应该很平静地把道理说出来。

不要觉得两岁七个月的孩子就听不懂道理,他其实也在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也在归纳外界的规律。

如果在他的印象里,妈妈是一个最后要靠凶来表达自己的偏好和想法的人,他就只会对你的凶、对你的态度进行反应;但如果他觉得妈妈是一个言出必践而且讲道理的人,那么他就会回应你的说话内容本身。

所以只要建立了「言出必行」的行为模式,哪怕不「凶」,也可以和孩子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孩子左撇子 究竟该不该纠正?


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称“左撇子宝宝更聪明”,但是很多爸爸妈妈看着孩子总是用左手又十分不习惯,同时还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帮助孩子纠正。那么,究竟左撇子宝宝更聪明,是真还是假?又该不该纠正孩子左撇子呢?一、什么是“左撇子”?

有研究称,世界上有11%~13%的人习惯用左手,我国“左撇子”占总人口的6%~7%,近1亿人。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左撇子,比如政治家拿破仑、奥巴马,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等等。因为擅长左手,左撇子用吉他、二胡等乐器,弦都需要反装,剪刀的握孔、刀刃与普通剪刀相反,电脑键盘上的数字小键盘区要从右边挪到左边……这些工具往往都需要特制。

二、孩子左撇子,有哪些利与弊?

我们往往会由于社会、文化、心理及环境的影响,总是急于改正那些惯用左手的孩子们。应该承认,左撇子在日常生活中也的确会遇到一些不便,因为大多数人使用右手,因此大多数生活用品和设施是为右撇子设计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左撇子的大脑右半球占主导地位,而大脑右半球的作用又侧重于情感、直觉、和艺术思维,所以更易遭受情感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左撇子的人更易患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据研究,左撇子的人自杀企图高于常人3倍,并且更容易发生各类伤亡事故。有学者为此做过调查,发现在运动受伤中,左撇子较右撇子高出20%;家庭意外伤害中左撇子高于常人49%;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人中左撇子竟比常人多85%。看来,父母应该提醒左撇子的孩子从事各种活动时一定要比常人更加小心,也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另一方面,左撇子也有其自身优势,左撇子具有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区作用的能力,使他们在许多领域胜人一筹。左撇子擅长直觉思维,具有艺术天赋;在对神经反应要求很高的对抗性体育项目上,左撇子可以发挥其右脑“神经短路”的优势,快速攻击对方,出奇制胜;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左撇子更加引人注目,据美国霍布金斯大学的学者研究,在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当中,左撇子几乎比常人多一倍。

三、左撇子宝宝更聪明,是真还是假?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名家大师是左撇子,比如爱因斯坦、牛顿、达芬奇、贝尔盖茨等,但专家表示,民间的“左撇子比较聪明”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四、孩子左撇子,一定要纠正吗?

左撇子是怎么形成的?国际上没有确定的结论,认为是天生的或者受产后的日常生活影响的都有。据专家介绍,虽然很多家长看孩子左撇子会很不舒服,但左撇子是一种正常现象,不纠正没什么问题,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用左手有什么不好。左撇子智商正常,做事情都可以完成得很好,对未来的发展也没什么不利影响。如果孩子被强行矫正,可能会导致语言中枢混乱,造成孩子口吃、唱歌跑调等问题,如果用打骂的方式纠正孩子,还可能会让孩子对使用左手产生罪恶感,引发不自信等心理障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