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面对孩子性观念的萌发,父母不要谈“性”色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性意识开始有所萌动,在这个时候,家长要加强引导,不要一味回避,以下让一个家长用亲身经历向您说明,怎么让孩子明白接吻的意义。

在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家人正在观看一部电影,忽然画面出现了男女主角接吻的镜头,而且这个镜头延续了挺长的时间,儿子本来在旁边玩耍,突然他注意地看着电视荧屏,然而指着这个画面问到:“妈妈,他们干嘛呢?”我当时一下楞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儿子的问题,这时,孩子的爸爸回答到:“让你亲个够!”这一下儿子似乎听懂了,因为他那个时候最喜欢听尹相杰和于文华合唱的《纤夫的爱》这首歌,歌词里有一句“让你亲个够!”已被儿子记熟了。

这件事之后让我开始思考,当电影电视里出现爱情甚至性的描写的时候,应该怎么对孩子解释呢,看捂住孩子的眼睛吗?换台吗?搪塞孩子么?我觉得这样回避都不是办法,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大方方把握这次和孩子谈“性”的机会。

在儿子10岁以后,常常喜欢和大人一起收看一些电影,特别是CCTV-6的“佳片有约”。每当有一些描写男女激情的画面时,我会主动的和他进行交流,告诉他:这个叔叔和阿姨之间产生了爱情,相爱的两个人需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这种情感,所以他们会接吻、拥抱,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啦。儿子听到这些,也会很自然地和我交流。

每当电视里出现这样的画面时,我都很注意观察儿子的反应,他表现得很平静,从不大惊小怪,也不会扭扭捏捏。我觉得这和我平时对他的引导有关系。我只想让我的孩子明白:爱情是人类一种很美好的感情,相爱的两个人之间会有肌肤之亲,这是很美好的事情,没有什么可羞愧可回避的。

小编说:这个妈妈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正确的引导,对于孩子性观念的萌发有多么重要。家长要放松心态,顺其自然,不要一味回避,否则将矫枉过正。

相关阅读

父母不要扼杀孩子的善心


接儿子放学回来,一群孩子在小区里玩耍,儿子便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等在楼下,突然儿子跑过来,放下手中的书包,对我说:“妈妈,我去帮一下小区门口修车子的老爷爷,他正在收拾东西回家,东西太多,会收到很晚。”我点头,去吧。

儿子轻快地跑了过去,远远地我看到,他帮着修车的爷爷把车胎、盆、板凳等一一送到车上,又一个小朋友也想加入进去,但刚一伸手,便被远处的妈妈喝斥住了:“回来,别摸那个,脏死了!”孩子瞅瞅妈妈,然后回到妈妈的身边。于是妈妈对她一番教训。

我看到,儿子一边帮着修车的爷爷收拾东西,一边与爷爷说着什么,偶而两人咧开嘴笑。收拾完东西,儿子跑到我面前,伸出两只黑乎乎的手让我看,一个劲冲我傻笑,告诉我老爷爷夸他是个好孩子,还挥动着手里的一个两端凹进去的木块,说是老爷爷送给他的,他要转送给奶奶用来缠线。

儿子快乐地讲述着他刚才的工作,满脸的兴奋,他说老爷爷可以早一点回家了,明天有空的话,还帮他收拾。

尽管我一再躲着他的脏手,我的白衬衣上还是被他摸上了好几个黑手印。我并没有恼火,白衬衣脏了洗一洗就干净了,如果孩子的善心没有了,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我很庆幸,我给了孩子善良的机会,也同样希望所有的父母都不要扼杀孩子的一颗善心。

孩子的教育往往就在这些一件件的小事之中,不同的父母给了孩子不同的教育,有的孩子善心就此泯灭,而有的却得到发扬。

面对孩子成长父母怎么做


对成长有帮助的10件事

0~3岁,这是一段充满惊喜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进步。要知道,他的成长你可不能仅仅是旁观者。在下面这些最佳的时间里,去参与、去倾听、去鼓励,相信你一定能给他最好的帮助。

0~2个月,他喜欢和你亲密接触。你把他抱在怀里,看着他,轻轻抚摸他……这种安全而平静的感觉他会非常喜欢。

3~5个月,告诉他你在干什么。当你给他换尿布时,做抚触时,喂他吃奶时,抱他晒太阳时……跟他说话,告诉他你在干什么,你要干什么,保持你说话的温柔语调。

8个月,他可以有个朋友了。想办法给你的小婴儿创设和其他宝宝交往的机会。尽管最初他们好像彼此都不愿多看对方一眼,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他越来越高兴与小伙伴在一起,然后试着做和小伙伴同样的事情。

9~15个月,给他一个爬行的空间。让他可以自由地到处爬,甚至可以带他爬一会儿台阶。你会看到他不停地爬上爬下,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

12~15个月,扩大他的视野。如果你总是把他放在一个熟悉的、你认为绝对安全的地方,他就永远也不知道别人是为保护他而设立了界限,这反而会让他的探索变得不安全。

18个月大,可以让他帮你做些家务。孩子各方面的技能都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比如做家务。当他兴致冲冲地来帮忙的时候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多对他说“你比妈妈做得都好”。

2~3岁,重组他的语言的“板块”。他的词汇量扩大了,但是词序可能混乱,前后颠倒,你需要帮助他重新组织语言,更准确地“说话”。

2~3岁,教他照顾自己。3岁左右,大多数宝宝都要上幼儿园了,在此之前,你需要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东西,并且学会等待。

3岁开始,邀请小朋友到你家玩。聚会最好在孩子熟悉的小朋友之间举行,在生活中教他如何同大家分享。

3岁以后,慢慢脱掉“超人妈妈”的外衣。3岁以前,你在孩子心目中肯定像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一样,没什么不好,这会让他感到安全。但是3岁以后,你应该慢慢地让孩子明白,其实,我们就是我们,一个普通的妈妈,我们不能使时间倒流,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动物都来陪他玩,我们也不能让春天永远不走。我们的孩子需要在现实中成长。

在对孩子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父母做好宝宝成长的辅助工作。

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夸奖孩子


因为我这些天也很忙,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对儿子的关心。我让儿子自己玩,饿了渴了就到冰箱拿东西吃。

天黑时,儿子捂着肚子走到我身边说:“爸爸,我的肚子好疼。”我一想肯定是因为冷落了儿子,所以小家伙变着法子来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觉得好笑,便伸出大手揉揉他的肚子,又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说:“我家小齐最乖了,你是小男子汉嘛,是最勇敢的,让爸爸好好工作行不行?到周日了我带你去海底世界玩。”小齐高兴地回了自己的房间。

等我终于忙完了工作,忽然听到儿子在哭。我连忙跑去他的房间,只见儿子捂着肚子直叫疼。我抱起他直向医院赶。医生说可能是肚子受了凉,再一问儿子,果然是因为一个下午吃了很多冰冻东西。

抱着儿子我开始反思:第一固然是因为没有看好孩子,结果他去冰箱拿东西吃,又没经过加热;还有个更大的错误,本来孩子来对我说肚子疼,却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反而夸奖了他两句,让孩子即使疼痛也忍住不再出声。

在平时教育上,对孩子多多夸奖,似乎没什么不对,还可以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以此激发他上进。但当孩子有了病痛,遭受了挫折,我们一味地对他说“勇敢”、“坚强”、“不哭”之类的字眼,为了得到我们的笑容与表扬,孩子就会逞强去忍受,这样一来,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孩子都是不利的。

看来教育孩子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夸奖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学会正确夸孩子。

让孩子变笨的3个父母无心之过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异于常人。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