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我和弟弟不一样?”当孩子天真地开始问这些有关“性”的问题时,身为父母的您,是随便捏造一个答案,还是丢下一句:“不要随便乱问。”其实父母可以自然、不暖昧的态度回答孩子,才能灌输孩子纯正的“性”观念。

一、坦然面对孩子“性”问题

如何对孩子谈“性”是许多父母的困扰。专家表示,幼儿约在二岁时,即可以自己分辨性别,是男生,还是女生?而在此阶段,其实幼儿整个心理发展的成熟过程,是配合着他本身身体的成长而有所不同。

心理学大师佛洛依德性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一至三岁幼儿,性感觉最先出现在口唇、肛门及尿道等排泄器官。从出生到一岁左右,婴儿对于唇舌附近所有的触觉和压觉都很敏感,会借由吸吮手指产生快感,也可由母亲喂奶的动作中,受到刺激引起性兴奋。得到满足的婴儿,有助于正常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缺乏满足的宝宝,生理上除营养不良外,心理上将产生智力不足、不信任他人,及对人生感到悲观的想法和行为。

而一岁到二岁间的幼儿,对于肛门附近肌肉活动的感觉和触觉快感,像膀胱的膨胀、直肠内的便意,及粪便排出的快感都会感到快乐。大约二岁半左右,孩子逐渐会把兴趣集中在生殖器上(如阴茎);孩子有时会暴露这部分并探究,且经由此举动得到快乐的感觉。此时的孩子很重视性器,开始经验到失去的强烈恐惧;这种惧怕使得“恋父”、“恋母”的情节在小男孩、小女孩身上出现了。

等到三岁以后,幼儿的性好奇心更加明显了,此时父母应同心协力、运用智慧,共同负起幼儿性教育工作。

二、教导孩子正确性知识

既然孩子会有性的问题,做父母的又应如何启齿与孩子谈性的问题呢?专家指出,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许多孩子因一时的“性”好奇,而犯下错误。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谈“性”问题。此外,平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时提醒孩子如何适时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坏人的伤害。

1.按孩子年龄回答问题

如果孩子问你:“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此时你可以简单地回答孩子:“你是在妈妈肚子里面长大的。”按照孩子年龄回答这个问题,但不需要把一些细微部分,向孩子解释清楚;但也不可以对孩子随便搪塞了事,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很愿意回答孩子所问的问题。

2.拿相关书籍给孩子看

可以利用故事书,如动物生态、图鉴等向孩子解说,透过故事书里动物生态的宝宝,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且利用动物亲子关系作为题材,告诉孩子一些自然生态孕育子女的奥秘。

3.利用洗澡(或亲子共浴)时,向孩子解释

帮孩子洗澡或亲子共浴时,都是教育的好时机。基本上年龄小的幼儿,不会问太尖锐或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亲子共浴时,由于坦然共对,在幼儿成长时期,很自然就会问以这类问题:“妈妈,为什么你的比较大,我的比较小?”“妈妈,为什么我有鸡鸡,而你没有鸡鸡?”……

当孩子问到这类问题时,可以很自然地告诉孩子性别的差异、年龄的不同。如“因为妈妈是女生,而你是男生,男生才会有鸡鸡”。态度越自然,越能面对,孩子由妈妈的态度中,进一步了解及影响对性的看法。

三、注重隐私养成好习惯

此外专家还指出,以自然方式跟孩子谈“性”及“生儿育女”的情形时,大人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且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常提醒、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以免受到不肖之徒的伤害,这包括:

1.父母在穿衣、更衣的时候,应注意到个人隐私的问题;而且父母本身的亲密关系和举动,也要有所避讳,以免孩子错误联想,有样学样。

2、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身体,如“不让陌生人随便触摸自己的身体”……

3、对于孩子有不当触摸身体行为及举动时,父母应予以制止,并向其解说此行为不当的原因:“有礼貌的孩子,是不会随便把裙子掀起来,也不会乱摸身体的……”

4、如当孩子有玩脱衣服游戏等不雅观的行为时,不应立刻采取高压政策,强迫孩子停止或处罚孩子,而不予以解释问题症结所在,此举动容易引来反效果。

5、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找出一些有趣、更吸引注意力的事,来转移孩子的目标;平常假日或空闲时间,可以带孩子到郊外和公园,接触大自然或增加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不要让幼儿只待在封闭的室内空间,接触面越广,可转移注意力的事件越多。

四、以自然正常态度面对

家庭的性教育是从出生即开始。专家指出: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者,以自然、正常的态度,教导孩子正确的性观念,不要放弃自己的权利,而让一些不合格的误导者,教坏你的孩子,让他对“性”有错误的想法和观念。

当然,在灌输孩子正确性教育前,自己先有纯正思想,而后才能教导孩子纯正观念,依照孩子年龄,提供适当的性教育,使孩子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吸收性知识。做好幼儿性教育工作,才能让孩子的人生有个健康、美好的开始。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正确引导孩子度过“性蕾期”


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一个性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教育不当,可使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受到挫折,产生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正确引导孩子度过“性蕾期”

在“性蕾期”,幼儿的性心理可有以下几个特点:

性好奇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有男女性别的不同之后,可能会产生好奇心,很想看看异性的生殖器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行为,不应该打骂孩子,否则女孩容易因此产生“性罪恶”的观念,成年后易出现性冷淡,男孩会产生逆反心理,成年后容易出现“窥阴癖”。

性骄傲

当男孩发现自己有一个“小鸡鸡”而女孩没有时,有些男孩会有意在大人面前“炫耀”,如在亲友面前把小便射得高高的,以显示自己有个“小鸡鸡”而骄傲。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也不应打骂,可平静而自然地提醒孩子不要当众小便。如果处理不当,孩子的逆反心理压抑下来,成年后易出现“露阴癖”。

幼儿手淫

3岁左右的孩子往往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可从玩弄生殖器中获得快感,造成手淫习惯。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不良习惯,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打骂指责。这样做,往往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容易使孩子因心理受打击而产生“性罪恶”观念,成年后阳痿或性冷淡往往与此有关。

性别认同混乱

3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应明确告诉男孩,长大后会像爸爸一样是男人,告诉女孩,长大后会像妈妈一样是女人。切忌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样,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样,否则可能使孩子出现性别认同混乱,成年后出现同性恋、异装癖、易性癖。

如何对待孩子的性活动

孩子的性活动是无意识的、不稳定的,甚至是盲目的,父母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纠正。不要让孩子和父母同睡一床,以避免因父母在睡眠中无意触碰到孩子的性兴奋区而诱发孩子的性感觉。

应丰富孩子的活动,使之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孩子的多样爱好,使孩子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上,如绘画、玩智力游戏等。

尽量减少环境中诱发性活动的刺激,父母自己行为需检点,孩子的内衣内裤应宽松些,不要让孩子从事有可能刺激性感区的刺激,如爬树、抱枕头等。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适当地传授一些性的常识,在平时谈话中多加引导,可运用故事、比喻等方式来说明生育、恋爱等方面的现象。

当父母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互相观看、相互触摸等性游戏时,应及时加以阻止,但要注意方法,不要训斥、打骂,而要说明道理,正确引导。

如果孩子确实克服不了这种不良习惯,影响了正常生活,父母应与医生联系,共同查找根源,消除隐患。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并没有怎样深思熟虑,更没有什么恶意想法,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使之对于所提的问题耿耿于怀,牢记在心。

2、应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女的生殖器,并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它,不能随便玩弄。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要超过孩子的好奇范围和理解能力,就具体问题回答,不要过深过细,应当通俗易懂,充满自信。

3、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应在语气中表现出权威的、结论性的含义,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总之,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在语言和表情上应做到恰到好处、自然大方。

为什么不要将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

从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都是有害的。心理学家认为,性别角色大约在孩子三岁前就已经形成。

因此,三岁前的环境、抚养方式、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性别心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父母给男孩着女装,按女孩来抚养,很容易导致男孩把自己看作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表情、举止、打扮上,他就会努力模仿女孩,成为女性化男孩。许多性心理的病态正是由此诱发的。一些青年男女长大之后仍然爱穿异性的衣服、追求异性的打扮,以至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变态心理学中叫异装癖。另一些男女性成熟之后,不仅没有萌发对异性的爱慕,反而爱慕与自己同性别的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同性恋。上述情况说明,身体方面的性别和心理方面的性别并非必然重合,在特殊条件下,甚至可能是相反的。

父母千万不要出于个人的心愿而无视自然的事实,不要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不要把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应尊重孩子的性别,按照孩子的身体性别的要求来培养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否则容易贻误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看待性


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给玲玲洗澡,玲玲听到洗澡水哗哗的流动声,总是条件反射似地先小便一次。今天她却非常特别地站着小便。妈妈问她为什么,玲玲说:“幼儿园的男生都是站着尿的,为什么女生要蹲着?”妈妈说:“那是因为男生长着小鸡鸡,所以他们可以站着尿而不会把裤子尿湿。”谁知玲玲紧接着问道:“为什么男孩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两个奶子而爸爸没有,幼儿园的同学说我是从妈妈的胳肢窝出生的,是吗?”妈妈吃了一惊,立即说:“这么小就问这种问题,羞死了,等你长大后就会知道了。”

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看待性

妈妈的这种回答是不会让玲玲满意的,通常宝宝在二、三岁的时候会对“性”产生好奇心,他们想了解为什么男孩子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奶而爸爸没有,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许多有关“性”差别的问题,如果大人对他们采取隐瞒或回避的态度,孩子心中会产生“性是不可以知道的”观念,并对“性”产生不正当的好奇心。

那么父母怎样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呢?首先要肯定的是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应该给予他明确的答案,蒙混过关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家长的态度如果十分暧昧,吞吞吐吐地顾左右而言他会让孩子产生不可捉摸的想法,从而越发对“性”感兴趣,只不过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而已。尤其是二三岁的孩子,他们已经能分辨出家长是否真诚地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他从父母的表情中看到的是谎言,纵然表现出听懂的样子,也会心存疑虑想去探个究竟。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用不着给他讲解说明,这是一种不恰当的想当。父母可以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来讲解生命的起源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别,以淡然的心态来面对,千万别强制不允许他,这种过敏行为反而引起他的好奇心。许多大人存在着“性是不洁的东西,不应该让人知道”的观念,当电视里播出有关“性”的镜头时,许多家长拿起摇控器就转换频道,也不对孩子作任何解释,其实没必要这样敏感,你可以用带孩子去洗手等方式转移话题,如果他看到了也不必大惊小怪,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就可以了。在孩子幼小时接受的观念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不要把上一辈的想法再通过我们施加到孩子的身上,让他们放松地去接受新东西,父母起到从中指导的作用就行了。

正确看待孩子,性模仿≠性早熟


0-6岁的幼儿并不真正理解大人的世界,拥有奇怪、复杂甚至是过分成人化的行为,也并不代表他们提早拥有了成人的性意识,他们的行为及语言只不过是对大人的一种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年轻的父母应该区别孩子身体上的性早熟与由于模仿而来的“性”意识。其实,性早熟毕竟是少数,家长如果把孩子的模仿行为,当成是性早熟而加以恐吓、训斥,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

案例一:

小健上幼儿园中班,今年才4岁,可现在总是把“老公”、“老婆”挂在嘴上,小小年纪便已懂得“谈情说爱”。有一天,小健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约小雪跳舞,可是她不愿意,还说她喜欢班里的另一个男生,对我没兴趣。”小健还紧张地问妈妈,怎么可以让女孩子喜欢。

李季点评:中班男女孩子的“夫妻相称”和“谈情说爱”,虽然有朦胧的性意识的萌芽的成分,主要是一种同伴之间喜欢的情绪和友好的行为。这种喜欢和交往行为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早恋”。不要将它成人化神秘化或恐惧化。告诉孩子如何才能被同伴,包括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欢,以及如何去表达自己对同伴的喜欢。

案例二:

某幼儿园,男孩女孩都共用一个厕所,一直“相安无事”,但这学期却突生风波。4岁的女孩玲玲和小丽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于是每次上厕所要轮流把风。任凭门外的男孩如何急叫,把风者都振振有辞地表示:“男孩和女孩是不可以一起上厕所的。”

李季点评:如厕、睡觉、洗澡等,是幼稚园小朋友视觉认识男女不同最直接的场所。男女生自发捍卫“自己的权利”是异性意识萌芽的体现,同时,也是男女孩子群体性交往的一种方式。教育者一方面应该尊重小朋友的民主意愿和行为;另一方面引导认识孩子行为背后的“理由”是否合理。教育智慧是,把自发对抗引导为友爱协商解决问题,过程中渗透异性交往教育。同时,不要让孩子憋着。

案例三:

5岁的小东“追求”女孩子的手段相当高明,平时献殷勤,如帮女孩子擦汗、替她从别人手中抢玩具……遇到节日尤其是女孩子生日时,小东还会送巧克力和玫瑰花,一旦逮住机会,就会拉一下小手、亲一口脸蛋。

李季点评:5岁孩子“追求”女孩子“手段之高明”,表现有如电影中的“情圣”。这类行为大都来源于对“韩潮爱情”影视作品的似懂非懂的理解和模仿,或得益于大人们平时有意无意的相关“鼓励”。正常的性意识发展还没有足够的理性让儿童有如此成熟的行为。因此,它仍然属于小朋友表达喜欢的范畴。大人所要做的,主要还是让孩子喜欢人不能强人所难,重要的是要别人喜欢自己。

案例四

一天午睡时,小豪“啊,嗯”的声音把老师惊了一跳,老师发现小豪的被子已经被他在翻身时踢掉了,整个肚子露在外面,老师轻轻地走过去帮他盖被子,猛然发现他把内裤脱到了膝盖上,“小鸡鸡”正骄傲地抬着头呢……起床后,老师把小豪叫了过去,说:“今天老师发现你的内裤脱到膝盖上了,怎么回事呀?”“舒服,我在家睡觉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他不以为然地解释道。

李季点评:儿童的自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幼儿园小朋友有时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只是满足一种舒服和放松的感觉。关键的是,不能让孩子对此感到神秘感和羞辱感。大人的大声训斥,讥笑,指责为坏行为等做法,都会造成孩子对此更强的羞辱感、压力感、好奇心和神秘感。

专家观点:

性模仿≠性早熟

袁爱玲:以上案例表面上看个个构成了性早熟的事实。在众多影视镜头的刺激下或许真的有些性意识早萌发,但我总的看法是成人对他们的这些行为过分敏感,并附加了成人的理解。因此,家长或老师对待这类行为不必过分敏感,更不能恐吓、训斥,甚至打骂,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成年后的性恐惧、性冷淡,甚至罪恶感。我之所以认为上述案例中的行为是“非性”的,一是有模仿的因素,因为幼儿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见到什么方便模仿的行为、动作等会不加选择地去模仿,甚至越是不让他模仿,就越想模仿,并非荷尔蒙的作用。二是幼儿还没有建立是非标准,不知道何种行为是,何种行为非,好奇心的驱使就去做。

对上述行为采取怎样的策略对待呢?

首先,不制造神秘感,避免激发他们更大的好奇去窥探或尝试。

其次,控制儿童不宜的电视节目镜头,没有这样的刺激,就不会过早地出现这样的反应。行为主义原理(S—R)告诉我,要想去掉反应R就必须先去掉刺激S。

再次,当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镇定地告诉他们,你不喜欢看到这样做,喜欢看到怎样做。成人不能只指出什么是错的,而不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这样不能有效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李季建议:

1。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行为看作是不良的性意识;

2。及早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性启蒙教育,早期性教育有利孩子性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3。幼稚园性教育以群体生活的友爱交往和认识男女身体器官差异,消除神秘感,形成快乐幸福心理和学会身体性器官安全保护为主要内容;

4。早期性教育应该是发展性的,而不是防范性的;

5。早期性教育家长不要过于关注,要顺其自然,在生活中自然进行,贯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6。早期性教育要以形成孩子幸福快乐的群体交往观,让孩子懂得生命、爱与尊重,学会珍惜自己为主要目

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看待性


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给玲玲洗澡,玲玲听到洗澡水哗哗的流动声,总是条件反射似地先小便一次。今天她却非常特别地站着小便。妈妈问她为什么,玲玲说:“幼儿园的男生都是站着尿的,为什么女生要蹲着?”妈妈说:“那是因为男生长着小鸡鸡,所以他们可以站着尿而不会把裤子尿湿。”谁知玲玲紧接着问道:“为什么男孩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两个奶子而爸爸没有,幼儿园的同学说我是从妈妈的胳肢窝出生的,是吗?”妈妈吃了一惊,立即说:“这么小就问这种问题,羞死了,等你长大后就会知道了。”

这种回答是不会让玲玲满意的,通常宝宝在二、三岁的时候会对“性”产生好奇心,他们想了解为什么男孩子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奶而爸爸没有,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许多有关“性”差别的问题,如果大人对他们采取隐瞒或回避的态度,孩子心中会产生“性是不可以知道的”观念,并对“性”产生不正当的好奇心。

那么父母怎样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呢?首先要肯定的是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应该给予他明确的答案,蒙混过关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家长的态度如果十分暧昧,吞吞吐吐地顾左右而言他会让孩子产生不可捉摸的想法,从而越发对“性”感兴趣,只不过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而已。尤其是二三岁的孩子,他们已经能分辨出家长是否真诚地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他从父母的表情中看到的是谎言,纵然表现出听懂的样子,也会心存疑虑想去探个究竟。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用不着给他讲解说明,这是一种不恰当的想当。父母可以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来讲解生命的起源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别,以淡然的心态来面对,千万别强制不允许他,这种过敏行为反而引起他的好奇心。许多大人存在着“性是不洁的东西,不应该让人知道”的观念,当电视里播出有关“性”的镜头时,许多家长拿起摇控器就转换频道,也不对孩子作任何解释,其实没必要这样敏感,你可以用带孩子去洗手等方式转移话题,如果他看到了也不必大惊小怪,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就可以了。在孩子幼小时接受的观念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不要把上一辈的想法再通过我们施加到孩子的身上,让他们放松地去接受新东西,父母起到从中指导的作用就行了。

孩子对性的好奇与正确性教育


孩子对性的好奇与正确性教育

孩子的性教育

英国的汉斯·克莱特和美国的心理学家苯斯塔因研究了怎样回答孩子有关出生的提问。苯斯塔因给3周岁到12周岁的孩子提出了“宝里来”的问题。结果孩子对此问题的想法并没有大人想象的那样深刻。孩子对性的好奇心只停留在“爸爸妈妈为什么比我个子高”的程度而已。孩子在12岁以后才明白生孩子需要爸爸妈妈里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才行的道理。

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澡堂里有个5岁左右的女孩和年轻的妈妈在愉快地聊天。“妈妈,天花板上掉水滴了。”“那是蒸汽。看见蒸汽了吗?那是蒸汽掉下来的缘故。”“为什么掉下来?”“因为天花板是凉的,蒸汽升到天花板上接触到凉的东西,就变成水滴掉下来了。”“妈妈,你看有那么多的水滴!”

这时,孩子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妈妈,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年轻的妈妈马上环视了一下周围,然后装做没听见。孩子又问:“妈妈,是不是从肚脐眼里生孩子呀?”这下妈妈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马上回答,“是呀,是从肚脐眼里生出来的。”“肚脐眼那么小也能生出来吗?”“是呀,就是那样。”

养育孩子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其中关于出生的问题父母觉得最不好回答。有些家长觉得不好意思,有些家长担心这样孩子会太早熟,会犯错误。

孩子对性、出生以及结婚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弗洛伊·德认为,人对性感兴趣是出于本能(潜意识里的本能),是谁都会有的欲望。

最近英国的汉斯·科利特(hanscolet)和美国的心理学家伯恩斯坦(Bernstein)研究了该怎样回答孩子有关出生的提问。伯恩斯坦向3周岁到12周岁的孩子提出了“宝宝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结果孩子对此问题的想法并没有大人想象的那样深刻。孩子对性的好奇心只停留在“爸爸妈妈为什么比我个子高”的程度而已。孩子在12岁以后才能明白生孩子需要爸爸妈妈身体里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当然有些在幼儿园里接受性教育的五六岁孩子会使用精子、卵子等词语,但这就像叫好朋友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单词而已,不能真正理解精子和卵子要通过性交才能结合。

对于伯恩斯坦的“宝宝是从哪里来”的提问,3岁的孩子一般会回答,“从商店里买来的。”“工厂里造出来的。”5~6周岁的孩子会回答:“宝宝是在妈妈身体里的婴儿房里长大后才可以出来。”7周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明白生孩子必须得有爸爸,但并不是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生理学知识。我孩子的二姨快要生孩子的时候,5周岁的多英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是姨夫的种子进到姨妈的身体里变成了孩子。”当大人再问姨夫的种子怎么钻进姨妈的身体里时,孩子用手指在姨夫的肩膀上捋一下,又移到姨妈的肩膀上,再用手指捋一下,最后把手贴到姨妈的肚子上,然后说:“就是这样啊。”

儿童专家认为,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同样,孩子对“出生”的理解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展的。所以不用害怕告诉孩子宝宝是怎么出生的。

正确对待儿童的性游戏


具有性色彩的游戏活动称为性游戏活动。

儿童入学前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活动,其特点之一是模仿成人的一些活动内容。比如玩“过家家”,男孩扮演父亲角色,女孩做妈妈,将布娃娃当孩子,并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等。这都很正常,对培养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十分有益的。

但有的成人不注意性教育,平时的性活动和夫妻亲昵情景没有回避孩子,于是儿童在玩“过家家”中就加入了性活动的内容,称为性游戏。

性游戏可使儿童过早地有了性体验,这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往往使他们日后性草率,缺乏自尊自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成人要关注孩子的游戏内容,一经发现有与年龄不符的游戏内容,要正确引导,用有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内容去替代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切忌批评、训斥,以免导致儿童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产生。

同时平日要注意阻止一些有性色彩的影视、图片、照片对孩子心理上的刺激,使他们保持纯真的稚气。

当孩子太小的时候,如何让孩子正确认识到“时间观念”


前言:我小孩现在五岁八个月了,我现在发现他好像做什么事都很慢,拉拉扯扯的,比如要他写作业,他好像也没怎么听到,几乎做什么都得再重复一遍,有时好几遍啊,好像做什么都不用心,做作业也是慢的很,起床也是慢腾腾的,我好好和他说过好多次,可还是这样,真费口舌,他总是这样,我火时真的会打他,可也不管用,都不知道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

胜胜妈妈:我家胜胜今年4岁,他是个特别慢性子的人,而且经常不是好好认真地做一件事。比如画画,我给他买来好几本幼儿学画的书,他不肯看着画,而是喜欢由着自己乱画一通。

我陪他游戏吧,好好的棋子他不当棋子,而是把棋子当小人,给他们排队上课,真是哭笑不得;他还很喜欢发呆,有时候跟他话说一半,他已经“神游”了……都说孩子在玩中学,但我感觉我家孩子是在玩中浪费时间。

鲍老师的回答:所有的家长都爱孩子,可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却不懂自己的孩子。我们总是习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填塞给儿童,以“成人本位”的教育去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是很可悲的。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灵是按发展阶段的顺序,而慢慢转变、逐渐成熟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的“塑造”功能,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态拔苗助长,梦想着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间成为画家、音乐家。这都是不对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个性特点,做父母的要给予充分的理解。胜胜妈妈觉得孩子画画不照着书本画,乱画一气,但实际上,他并非乱画,儿童画其实能反映出孩子自己的思考、表现和冲动。家长这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同样的,棋子对于4岁的胜胜来说,不理解它的用处和意义也是正常的。他把棋子想象成小朋友小伙伴,也是多数孩子乐于做的事情。家长不应该指责孩子,而是可以把自己也融入孩子的“故事”中,才能跟孩子更好地交流。谁说棋子它只是“棋子”呢?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禁锢孩子的想象力。

有一种理论是说孩子有自己的理性休眠期。儿童大概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才会产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在这之前,很多孩子不能真正地接受成人世界的大道理,但是他在表面的幼稚之下隐藏着极其丰富的、有意义的生活,那是与成人生活不一样的儿童世界。就像破茧而出的蚕蛹,它在化蝶前并非是在浪费时间,而是作为蛹,在悄悄地忙碌地做着建造新生命的工作。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宝宝效率提高的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