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已经2岁4个月了,妈妈给豆买的书也已经够充填一个小书架的了。妈妈一直深信,让孩子以书为友,是我能给她的受益终身的礼物。值得欣慰的是,豆豆现在很喜欢看书,而且最近已开始对认字有了兴趣了。

《摸摸小动物系列——小花猫》,《摸摸小动物系列——小白兔》,21世纪出版社发行。

这是豆豆最早的两本书,尽管是属于撕不破的,但被她8、9个月时啃得边沿都烂了。从周岁内理解了故事,会找出书中的各个角色,到1岁半会背,她现在也还有兴趣看看。

小手撕不破系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会飞的象》《兔子和刺猬》,朝华出版社的《绝妙的护身法宝》、《丹顶鹤的一家》、《小花猫哭了》、《小白兔画白菜》、《聪明的乌龟》、《朋友多真快乐》等。

《婴儿大世界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有《乖乖宝宝》、《巧嘴宝宝》、《车王宝宝》、《顽皮宝宝》、《自立宝宝》等十本,每本一般有5个故事。记得豆豆周岁前后最喜欢让人念《巧嘴宝宝》里的儿歌,百听不厌,后来(会说话后)有许多就会背了。故事都不错,很有教育意义,现在都也很爱听。

《儿童精品故事乐园》,延边大学出版社。

共25本,有40多个故事,大多是些我们小时听过的老故事,如狼外婆、乌鸦喝水、龟兔赛跑、三个和尚、神笔马良、守株待兔、小兔乖乖等,一般每个故事11页,内容比较简单,印刷也不错,适合小孩子,豆基本都是在1-2岁时读的,也有一些有名的卡通的内容,如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聪明的一休、狮子王等,这些只能是片段,内容极不完整,有些失于简单,但豆豆很喜欢看。

《小熊维尼经典故事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

共有6本,《别和陌生人说话》、《百亩森林走一走》、《一起去上学》、《跳跳虎搬家》、《身体检查不可怕》、《小豆的保姆》。这套书非常不错,套用介绍中的话,它能让孩子“获得成长的经验,与人和睦相处,懂得关爱别人,学会保护自己,变的勇敢开朗,快乐地走进小学校

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豆豆有好几次检查身体总是不配合,大哭大闹,被护士戏称为“污染”(哭声太大了),看了书后那次查体简直乖极了,还说“豆豆象小熊维尼一样,检查身体不可怕!”

《小熊维尼礼貌书》,人民邮电出版社。

有《聚会篇》、《礼仪篇》两本,是“一套教孩子们怎样跟别人相处的书”,教给孩子的是“相处之道和礼貌知识”,不错,最近从当当上买的,豆正喜欢着呢。不过,故事比较长,太小的孩子不容易接受,大点的孩子看可能更好。

《斑比宝宝》,人民邮电出版社。

共9本,是“专为0-3岁幼儿设计的智力启蒙画册,荣获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优秀幼儿读物奖”,是这一个月以来豆豆的最爱,天天要看,每晚必读,形象画面和印刷都精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嘟嘟熊》系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书印得很精美,我对嘟嘟熊的故事感觉多少有点说教,可豆豆挺喜欢的,这书挺形象地教了孩子很多东西,倒省了家长空口说教了。

《我的第一本英文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

共24本,是豆豆自己看《婴儿画报》上的广告要的。我从当当上找到的,目前看了有10来本,内容比较简单,中英对照,倒是进行双语教育的好教材,尤其是附赠的CD,有书中全部内容,FLASH的,带发音,中英文都有。

《孩子的第一本认知图典.经典儿歌》,吉林美术出版社。

是大开本的,经典英文儿歌,绘图非常精美,印刷也很好,中英对照,可惜妈妈不会唱,没真的起到作用。不过,好象不少儿歌在《唱歌啦》中有。中文翻译得也不错,朗朗上口。

《小熊维尼阅读成长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

豆现在有两本,《森林里的夜晚》、《小豆旅行记》,豆豆也挺喜欢的。

《儿童目击者》,知识出版社。

我买的是第一级的,3-6岁,共6本。不错,都是照片,真实感极强,内容也可以,2岁的孩子也能接受了。

好孩子故事丛书《宝宝睡前故事》,光明日报出版社。

全套十本。内容可以,印刷不错,但形象比较卡通化,不很真实。曾陪豆度过了不少睡前亲子共读的时光。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比较经典的故事,每本有十个左右的故事,豆是1岁半以后看的,大部分内容可以接受,但有的故事不喜欢,根本不要听,象《小红帽》之类,不喜欢听有大灰狼的。

《宝宝睡前故事集》(1)、(2),接力出版社。

本是在当当上买迪士尼英语的时候随手订的,可没想到豆很喜欢听。是给妈妈看的,几乎无插图,从豆1岁8、9个月的时候开始给她讲,没几个月都讲完了,开始一次听一个,后来就要听3、4个才肯罢休,倒学了不少的大人话,成语。

延伸阅读

蜘蛛的腰怎样变细的


古时候,有两个邻近的村子,叫基摩贾夫村和摩摩贾夫村,这两个村子的居民都为他们每年举行的盛大节日而自豪。基摩贾夫村和摩摩贾夫村的庆祝会都是在同一个时候举行的。住在这两个村子周围的人,都分头到这个村子或者那个村子去参加庆祝会。因此这两个村子之间就发生了激烈的竞争。

每个村子都想在自己的节日庆祝会上超过另一个村子。在庆祝会的最后一天,通常都有一次盛大的宴会,邀请所有的来宾饱餐一顿。

蜘蛛巴卡雅那是一位出名的老饕。他老是饿着。只要一看到吃的东西,他就非吃不可。可是他再没有比在基摩贾夫村和摩摩贾夫村一年一度的节日宴会上吃得更多的了。有时候他到这个村子去吃,有时候又到那个村子去吃。

但他即使是狼吞虎咽,大嚼一番,吃完了还是照样饥肠辘辘。

有一年,巴卡雅那决定要把基摩贾夫和摩摩贾夫两个村子的酒席都吃到,这样他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但是这两个村子相隔一段距离,从这个村子到那个村子,路上得费些时间,而且又无法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开始吃酒席。

为了能吃上两个村子的酒席,他想了一个法子。他雇了两个人帮他的忙,还买了根长绳子,长得可以从基摩贾夫村拖到摩摩贾夫村,然后把它截成两段。他把一根绳子围着腰系上,把绳子的一头给一个人拿着。他把另一根绳子也照样系上,把绳子的一头给另外那个人拿着。然后他告诉他们,一个到基摩贾夫村,一个到摩摩贾夫村去。要是摩摩贾夫村开始吃了,在那儿的人就拉拉绳子。要是基摩贾夫村开始吃了,在村子里的那个人也拉拉绳子。这样,巴卡雅那就可以知道哪个村子先开始吃。他就可以赶到哪儿去吃个饱,然后再赶到第二个村子去继续吃。

这两个人就各自拉着绳子到基摩贾夫村和摩摩贾夫村去,而已卡雅那却站在两个村子的中间。巴卡雅那对自己这个办法颇为满意。在他等待的时候,他不禁想起那宴会上准备好的饭、羊肉、牛肉和鸡等好吃的东西。

时间过去了,已卡雅那还在等。可是从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都没有信号,他简直等得不耐烦,要发脾气了。不过,最后总算有了动静。摩摩贾夫村的宴会开始了。正好在同一个时候,基摩贾夫村的宴会也开始了。巴卡雅那雇的那两个人就开始拉绳子。他们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所以使劲地拉。他们劲使得那么大,巴卡雅那要先上哪边去都不行。他只能站在一个地方顿脚。

这两个人不只气力大,又都是那么倔强、固执。因此也就一个劲儿地拉。围在巴卡雅那腰上的两根绳子也越拉越紧了。摩摩贾夫村和基摩贾夫村的人们吃顿酒席花了好长的时间。最后他们吃完了。直到这时候,那两个人才不拉绳子。他们回到和巴卡雅那分手的地方,看到他躺在地上直哼哼,气都喘不过来。他们给他解开绳子。但是他的腰已经给绳子勒细了,他上半身肿起来,下半身也肿起来。

从那以后一直到今天,巴卡雅那就有了一个小细腰。人们一看见那个腰,就会想起那时候巴卡雅那打算同时到摩摩贾夫村和基摩贾夫村去吃酒席的情景。

父母虚夸的对宝宝的坏处


人们常说多夸夸孩子可以使小宝宝更加的自信,但是多夸并不代表着乱夸,家长们要要有针对性的夸奖,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虚夸宝宝容易使孩子们产生那些的坏处吧!

父母的虚夸让她陷入困惑之中

13岁的楚蓉快要小学毕业了,她近来总在闹脾气。她拒绝爸爸妈妈翻阅她的书本,拒绝将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每当爸爸妈妈有一丝询问的意思,她就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我们知道升学考试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常常会安慰她,鼓励她。但是越鼓励,她好像越是听不进去。”楚蓉的妈妈非常担心女儿的情况,她不明白,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排斥父母的关心。早教网

临床诊断:没有根基的称赞往往比批评更具有杀伤力

经过深入沟通得知,从小楚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都是最好的评语,无论她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夸奖她做得好。小时候,楚蓉喜欢在纸上涂鸦,每次随手画出的作品,都会被爸爸妈妈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展出来供一家人欣赏。虽然在绘画班的时候,老师很少表扬楚蓉,但是爸爸妈妈都会在家里弥补课堂上缺失的那份鼓励。好像无论做什么事情,在爸爸妈妈的眼中,楚蓉都是最棒的。因此在楚蓉自己的心目中,她也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上学以后,骄傲的她经常会听到同学说自己:“她总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其实她什么都不行。”难道,真的是自己根本就不出色。她带着这个问题去问妈妈,妈妈的回答是:“别听同学瞎说,我家楚蓉就是最棒的。”而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楚蓉发挥的不好,名次比较靠后。在咨询室里,楚蓉哭着说:“我根本就不是最好的,我再也不相信爸爸妈妈了。”

过度的鼓励,容易导致孩子自我膨胀

家长的态度、评语就像是摆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镜子,孩子总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形成“我是谁”这样的心理概念。因此镜子反映出的内容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极为重要。

楚蓉的自我概念建立在爸爸妈妈不断的鼓励之中,因为总是受到夸奖,所以楚蓉始终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最棒的孩子。父母的这种鼓励就像是在孩子的面前立起了一面凸透镜,而楚蓉则像是一只站在凸透镜前的小猫,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老虎。以往,当遇到失败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会帮她归因于外在条件,所以楚蓉的自我界定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她都会认定凸透镜中的人就是自己。但是,她从来不知道,自我的真相是什么。而一旦她发现真实的自我与爸爸妈妈告诉她的那个我有很大的差别时,这个结论对她的打击将会是难以承受的。

没有根基的夸奖,让父母失去权威

每个人的自我概念都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之上,而这个他人不仅仅是指爸爸、妈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之外成员的评价将会越来越重要。由于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本身就会因为标准不同而导致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的评价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父母的评价性语言与来自外界的评价性语言越是具有一致性,孩子就越会相信自己的父母,而一旦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与外界差异过大,孩子的心中就会画出一个问号。而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称赞缺少依据性,甚至有些敷衍,他们对父母的信任感必然就会有所下降,甚至影响到亲子之间的关系。

育儿建议:坦诚以待,帮助孩子建立可延续的自我认同

孩子是很容易接受妈妈的评价的,妈妈客观、全面的评价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能够用积极乐观、不骄不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走出鼓励的误区,给孩子客观具体的评价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需要不断的鼓励与夸奖,结果导致不敢批评孩子,甚至不敢说实话。其实,孩子的成长应当是在不断的自我矫正过程中度过的,如果缺少真实的评价,就会使得孩子走入自我认识的盲区。

作为家长,在像孩子反馈意见的时候,应该采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孩子应当改进之处。例如,当楚蓉的绘画作品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家长所作的不应该是一味地弥补夸奖缺失,而是应当以“我们一起看一看,如何让这幅图画变得更美……”等方式,指导孩子的绘画技艺,提升孩子的绘画感觉。

同时家长在赏识孩子的时候,应该具体描述孩子的什么行为得到了赏识。因为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具体,因此父母要善用建设性的赞美,少用评价式赞美。比如,孩子画了一幅好画,父母要避免用评价式的言语:“啊,画得好美,你真是一个小画家!”这种评价比较极端,会让孩子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像蓁蓁妈妈就会很具体地赞美:“宝贝,你的颜色用的很好,蓝色和红色混在一起的颜色太美啦。”她会具体描述蓁蓁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在哪一方面还要发扬光大。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赞美和激励,还提高了认知水平,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描述事实远胜于空洞的赞美。早期教育

注意区分鼓励和称赞的区别,给孩子最真诚地鼓励

很多的父母认为他们称赞孩子就是鼓励孩子,他们没有认清称赞可以是鼓励,但是不等于鼓励。表面看来,称赞和鼓励是在相同的过程中产生的。这是因为称赞和鼓励二者都注重再积极的行为。其实,称赞是鼓励的一种,是以竞争为基础,获胜者才能得到,是有最好的意思。事实上。父母亲再称赞孩子时的心态是:如果你做我认为好的事情,你将会从我这里得到承认和重视(有价值)作为奖赏——称赞是想用外在的建立来激励孩子。但是鼓励是对孩子的努力和改进而言,不管这努力和改进多么微小都可加以鼓励。圆圆想参加手工比赛,每天都在认真地练习。她对妈妈说:“妈妈我可能不行,铮铮剪的小兔子可好看了,我一定赛不上。”圆圆的妈妈对圆圆说:“我记得,前两天你剪出来的图画还没有这么漂亮,宝贝,你已经进步很多了。”妈妈的鼓励让圆圆很开心,也更有信心了。

同时,鼓励使用的时机也是有区别的。鼓励是在孩子表现低落的时候也给予,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或者当他们面对失败时,父母也可加以鼓励。但是称赞就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称赞和惩罚一样,是控制的方法。

称赞时候等于鼓励,可视以下情况而定:

父母的目的:如果你真诚的意愿视鼓励,而不是要控制他,你的赞美就是鼓励。

孩子的目标:如果孩子寻求称赞是为了要大人注意他,那么赞美反而会把孩子教成没有主见、具有依赖性。如果孩子倾向于追求权力或报复,赞美反而会使他们挫折不安,原因使他们心中想要做的使反抗和摆平。

孩子接受赞美的方式:如果孩子对这个称赞本来就没有期盼或要求,那么这个赞美就是鼓励。

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加上价值判断。很多的时候我们用使用积极的判断和积极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显示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见,而不是帮助孩子相信自己

本网站小编总结:有人把家长的夸奖比作是一面镜子,孩子们总是喜欢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因此镜子反映出的内容对孩子自我的概念建立是极为重要,但愿父母们都能够摆正这面镜子!

太多的鼓励就像太多的糖


今天的年轻的一代爸爸妈妈吸取了很多崭新的教育观念,他们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要不厌其烦地夸,不遗余力地夸,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用鼓励强化它。”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的好行为就是这样巩固下来的,因此他们鼓励孩子的口吻总是夸张得像一个捡到珍宝的戏剧家。

单凭多多夸奖,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人见人爱”的天使吗?在“赏识教育”的发祥地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阶层的父母,在反思“过分鼓励”的害处,太多的鼓励就像太多的糖一样,要知道,你若想让孩子知道“糖”的美,就不要让他掉进糖罐出不来。

太过高调和夸张的鼓励是无用的。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哦,今天早上你表现得像一个天使!”对于小于5岁的宝宝来说,这样“抽象”的鼓励毫无意义,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为像“天使”,哪些行为又成了爸妈的“骄傲”。既然鼓励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宝宝的好行为,那么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我们会发现,一旦我们指出孩子的哪些行为“有进步”,孩子以后会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他就会自觉自愿,我们的养育过程就会“省力而见效”。具体到某一个细节的鼓励往往是低调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动帮妈妈铺床,我真高兴,谢谢。”“你主动帮妈妈摆放碗筷,下楼时主动搀扶爷爷,真不错!”低调而具体的鼓励听上去随意而亲切,明白地告诉孩子:“这是应该养成的行为,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忙,这很自然。”

具体而低调的鼓励,听上去才不会很“假”。

过分的鼓励引发反感和不安

相当一部分父母误解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他们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来,甚至认为,“孩子本没有这些长处,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认,自然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事情果真有这么简单吗?孩子对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清楚得很,他会怀疑父母这样夸他是有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为了让我乖乖就范才这么说,他们很虚假。”为了表扬“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赞扬越多,就越顽劣。心理学家H?G?吉诺特发现,“幼儿受到过分表扬,反而会引发反感和不安。”对了,一旦孩子发现父母的鼓励带有“哄骗”性质,他有可能抵触心理越严重。

过分的鼓励令孩子受不了挫折和批评

心理学家H?G?吉诺特通过幼儿园中400名幼儿的行为心理调查发现,那些在3岁之前受到父母夸张式的鼓励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适应得很慢,容易情绪低落,人际关系也不佳。“因为超乎寻常的夸奖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永不会错。这样他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时,会很受不了。”因此,在家受到无微不至夸赞的孩子,经常到大班快毕业时还没有喜欢上幼儿园,他也会时不时产生这样的困感,“为什么我把玩具捡回抽屉里,妈妈就会夸我‘真了不起’,老师却会批评我没有把玩具一样样收进纸盒里呢?”家庭教育对孩子鼓励的“过分慷慨”,事实上与幼儿园的鼓励原则形成双重标准,这让孩子感到迷惑,从而更有可能乐意呆在家中,而不愿意留在集体活动的场景中。

一个在生活中听惯了好话的孩子,未来与伙伴的相处也将是艰难的,因为很明显,同龄孩子不会对他的点滴“好处”,有父母一般热烈的鼓励性言辞。

多动的宝宝的心理透视


敬敬的爸妈快40岁时才有了他,所以敬敬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里关注的焦点。全家人百般溺爱,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就连每天洗澡的水都是爸爸亲自用温度计试好的,误差与专家建议的温度几乎不超过1度。

随着敬敬渐渐长大,敬敬的爸妈对他更是百依百顺,事事迁就,可各种问题也不断呈现出来。敬敬变得难于管教,很不听话,送到幼儿园后,老师也反映他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不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其他事物所吸引,总喜欢动来动去,经常乱扔东西,很难安静不下来。后来,敬敬妈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才发现,原来敬敬是多动症。

敬敬为何多动之心理透视

现代科学认为,多动症不属于一般的“疾病”,它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与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有关。

通常,多动症宝贝在出生后的各个阶段,都有特殊表现:

新生儿期:宝贝有神经不稳定的表现,如难于入睡、入睡后睡眠不稳定、易惊醒,易兴奋、有时又表现出嗜睡。

婴儿期:宝贝好动不好静、抱在怀里也不安宁、爱哭、好发脾气、气质类型属于难养育型。

幼儿期:宝贝的多动症状在这个时期尤为明显,走路不稳、乱奔乱跑、不听大人的话、做事注意力易分散、乱扔玩具,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

产生多动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很多,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或长辈很容易溺爱宝贝,这也是多动症儿童比例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像本文例子中的敬敬,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却忽视了培养他形成好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宝贝随心所欲、娇生惯养、自控力差,并引发了多动症的情况。

引发多动症的其他心理原因

1.家长过于冷漠

有的宝贝处在经济贫困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不良环境中,也会导致多动症的发生。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和关注宝贝,宝贝也缺乏玩具、图书等成长所需要的物品。这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贝,容易产生行为异常、性情孤僻、学习困难、多动等情况。调查显示,多动症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

2.家长过于严厉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缺乏基本的早教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对于宝贝要求过于苛刻,这样很容易导致宝贝心理过度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多动症状。如果此时,家长认为宝贝是故意不听话,采取暴力管教方式,就会更为加重宝贝的多动症状。

应对宝贝多动行为的专家建议

1.鼓励法则

鼓励一般是以精神或语言的刺激为主,促使宝贝自愿、主动地去尝试或重复那些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比如,他听家长的话去做一件事了,就及时表扬他,增加他这种行为的产生。

但此法单独使用往往效果不明显,要配合其他办法共同使用,而且要经常使用。

2.奖励法则

除了鼓励之外,当宝贝出现了符合规则的好的行为习惯时,也要适当奖励。这样,可以让宝贝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促进他进一步形成好习惯。

奖励的方法也可投其所好,多种多样的,比如宝贝喜欢汽车,就告诉他每次做得好,就可以得到1分,做得不好就减去1分,当累计得到5分时,就可以给他买一辆小汽车。随着汽车的增多,宝贝自己也会有成就感,而这些良性的感受会促进宝贝的自控力提高。

3.塑造法则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多动症宝贝的专注力。找些他感兴趣的事,如画画,给他规定每天要坚持一定长的时间,时间可从短到长。

比如,从5分钟开始,根据宝贝的表现慢慢延长,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是慢慢延长。开始由家长陪伴宝贝,待宝贝可以达到了,就让他单独完成。这种方法要配合着鼓励及奖励法一起进行,当宝贝做得好时,就及时鼓励并适时奖励,强化他坚持做事的兴趣和决心。

4.处罚法则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宝贝的某些不良行为。对宝贝的不良行为的结果或表现,给予不愉快的刺激,让宝贝感知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欣赏和认可的,父母不喜欢。

但在使用处罚法时,家长要注意让宝贝明白你是爱他的,要帮他改正错误,并没有其他恶意。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多动脑筋,不可采取大骂或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常用的处罚方法推荐——

指出不足给予批评

家长要直接、清晰地指出宝贝的错误在哪,正确的是什么、他的行为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家长在说话时,语气要严肃,态度要认真,让宝贝感知到,你真的不喜欢他这样。

取消计划

如果宝贝做得不好,经过警告后也不改正,就取消一些他喜欢的计划,比如说礼物或外出旅行等。让他明白,他要为他的行为承担不愉快的后果。

计时隔离

让宝贝自己在某个角落或房间单独待一会儿,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可能失去大人的喜欢或关注。但注意要掌握好隔离的时间,对于小宝贝来说时间不宜过长。

消退法则

所谓消退法,就是对宝贝的行为不理不睬,不过分关注,让其自然消退,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比如,宝贝大发脾气或挤眉弄眼时,如果家长训斥或大骂他,反而会让他愈演愈烈。这时,要对他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只是轻描淡写的引导,这样他的不恰当行为反而会消退。

你的宝贝是否有多动症倾向?——家庭小测试

1.反手实验

让宝贝两手手心向下,拇指置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两手食指靠紧放在桌面上;此时让宝贝将两手反过来,手心向上并小指靠拢。如此这般在“原位”上反复翻动并加速,翻手动作笨拙,摆动超过一个肋部宽度者有多动症倾向。

2.点指实验

让宝贝一只手握成拳头,另一只手用拇指依次接触其他手指,可按照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如此反复几次,然后换另一只手做同样的动作数次;也可以从反方向开始,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顺序,或双手同时重复以上动作。宝贝动作不协调,出错多,可能有多动症倾向。

3.指鼻实验

让宝贝先用左手食指再用右手食指,轮流指自己的鼻子尖,睁眼指5次,再闭眼指5次。动作笨拙,错误次数达3次以上者,有多动症倾向。

温馨小提示:

本家庭测试只起到辅助检测作用,如宝贝有多动症倾向,家长要带宝贝到医院去做正规检查,不可自己随意下定论,以免影响宝贝的正常心理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