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12岁,午餐的时候和我谈起了他未来的生活。

“我以后到美国挣了很多钱,我要盖一栋大房子,有四层楼,住房一层,健身房一层,厨房一层,有中餐和西餐的厨房,还要有一层是自由活动的。”

“我和爸爸不需要一层楼了,给我们准备一间房就行了”我自作多情。

“不行!”儿子很快回答了我,而且很干脆。

“为什么?”心想他也太不够义气了,我养他到这么大,一间房子都不给我!

“万一我老婆不高兴,我就麻烦了。”天啊!还没有讨老婆,就.....我强忍住没有喷饭!

“我们只住几天,行吗?”我依然想从那栋小洋楼里要一间房间!

“不行”拒绝得非常彻底!

“那我和爸爸来美国看你住在哪里呢?”还是自作多情要去他那里!

“住宾馆。”

“太贵了,你出钱哈。”

“AA制”儿子早就想好了。晕!!!!儿子的西式思维是怎么来的呀!

“我们是用人民币来消费的,和你的美金AA制,我们出不起怎么办?”

“那我就请你们嘛!”还是不让我住他家!

“请我们住希尔顿酒店?!”

“可以!”

“要花好多的钱哦!你出得起吗?”

“你们是不是巴不得我前途一片暗淡,挣不到钱,咯是?!!”

“有钱也要节约嘛,我们就住在你家算了。”

“婆婆、奶奶都不住我们家,所以你们当然就不能和我住在一起了,生活习惯不一样,你和爸爸又吃不来西餐。”儿子理由充分,再次拒绝了我的请求!

“等你有孩子了,我们来帮你带孩子,你就有时间工作,挣钱了。”

“不行,你们不会讲英语。”儿子一本正经,丝毫没有玩笑的意味。

我知道在整个过程中,儿子始终是非常认真的在和我谈话。

我败下阵来,转而对老公说:“我们去给他当长工还得先学会说英语!”

老公回我:“这是你自找的呀!我们还是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吧,现在挣点钱,老了就进养老院了,不要靠儿子是最好的,我老了才不去麻烦我的儿子。”

我问儿子:“我们老了你帮我们交养老院的钱,我们进养老院。”

儿子的回答依然干脆:“可以!”

我对老公说:“以后就到养老院吧,包死、包抬、包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胡萍:独立研究人,(美国)东西方性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独一代当父母育儿经验听谁的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二代独生子女饮食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受访独生子女的育儿经验受同龄人影响最大,而对父辈的育儿观念只是有选择地借鉴。

29岁的杭州姑娘馨子看到报告后,松了一口气。原来一向听父母话的她,唯独在养孩子上想完全依照自己的理念,为此挨了父母不少数落。

现成的《报告》被馨子拿来作为与父母谈判的依据,结果皆大欢喜,二老终于答应做回“开明”的外公外婆,尽量少干涉。

而记者也在3天里对杭州的年轻父母们做了一个微型调查。结果证明,在养孩子问题上,两代人的隔阂确实不少。而年轻人更倾向于与同龄人交流,甚至通过网络请教育儿方法,对长辈的经验之谈大多不以为然。

和父母公婆约法三章

网友“花仙子”,25岁,两年前毕业于杭州某重点大学,一年后结婚。

两口子是典型的85后,啥事都要上网“百度”,自从5个月前有了身孕,更是到处搜罗育儿方面的资料。

当然,家中“四老”是看不上这些资料的。理由是,放着老一辈的经验之谈不用,还上网找什么资料,岂不可笑。

但小夫妻俩早已达成共识,隔代带孩子很不妥,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带孩子。所以,两人表面上对4位长辈恭恭敬敬,但对于“谆谆教导”却是一耳进一耳出。

准外婆早早就在忙着手工缝制尿布,可是女儿似乎并不领情,一句话“我觉得尿布不太卫生,宝宝以后还是用尿不湿比较好”,成了两代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最后,两口子把四老都叫到了家里,开了个家庭会议。两人提出,在养育宝宝一事上,有些事可以听长辈的,但必须“约法三章”。

“我和老公作为宝宝的父母,应该是第一责任人,所以养育孩子,应该先尊重我们俩的意见。老人家固然经验比我们丰富,但未必完全正确。而且,按照自己的理念带孩子,对我们两个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人生经历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孩子一起成长。所以,我认为长辈不能‘剥夺’我们作为父母的权利。”

网友调查:30位网友中,19位赞成和父母“约法三章”,认为事先跟父母界定权责,一家人有了默契,才能在孩子教育上各有分工。

有7位网友表示家庭和睦最重要,没必要设那么多条条框框。只有4位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就算父母公婆最终同意小两口的提议,但未免太伤老人的心。

拉来朋友一家“刺激”父母

大鹏,32岁,国企员工。两夫妻都是外地人,女儿1岁零5个月。落户杭州后,大鹏已经退休的父母也搬到了杭州。

用大鹏的话说,家里二老是典型的“上一辈人”,勤劳、刻苦、严谨。当然,最让大鹏“害怕”的是父亲的严厉和严肃,“动不动就要上纲上线”。

拿教育孩子这件事来说。女儿妍妍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看到什么都好奇,要上前“动手动脚”。大鹏认为,多动手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好事。即使女儿碰了脏东西,他也不斥责,而是给妍妍讲脏小孩的故事,并带她洗手。

妍妍爷爷的态度就不同了,“娃娃的好习惯要从小抓起!”一看到妍妍又去抓不干净的东西,爷爷就会毫不留情地一把打掉,妍妍一下子眼泪汪汪。

大鹏从小也挨过不少棍棒,长大后的他虽然很清楚,父亲这是为了自己好,但他还是从心底排斥这种体罚的教育方式。

大鹏和父亲谈了好几次,要用“爱的教育”代替“棍棒教育”,父亲皱着眉头,显然不屑。“没有我打你,你能有今天?”

说服不了固执的父亲,大鹏想了个办法:邀请好友一家来做客。

朋友小A留过洋,有个4岁的孩子,在教育上比较开明。不过,这也是“斗争”来的,因为朋友的一再沟通,二老才任由两夫妻管教小家伙,不再插手。

“那天,家里的气氛很愉快。看得出来,朋友一家三口的相处方式带给我父亲很深的触动,实例远比我的话有用得多。”大鹏决定,以后多请朋友来做客,“顺便我也好向他取取经。”

网友调查:网友“安若”十分欣赏大鹏搬来朋友当“救兵”的办法。这一回,30位网友中,几乎一边倒支持大鹏。但大家同时指出,偶尔听父亲的,允许他给宝宝一点“脸色”看,对宝宝的成长也是有益处的。

“不光要‘爱的教育’,适当时候也需要‘严厉教育’。”网友“三文鱼”是位初中老师,“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有个性,家里有个人怕怕也好的,不过要掌握好度。”

“平民教育”还是“精英教育”

几个案例里,芳芳目前遇到的难题恐怕是最棘手的。为了孩子的入园问题,芳芳快跟父母闹僵了。

事情源于芳芳的儿子宽宽到了进幼儿园的年龄,家附近虽然有配套的幼儿园,但声名一般般。芳芳觉得无所谓,可芳爸芳妈坚持要让外孙读名牌幼儿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芳芳是一名公务员,父母也都是本地的公务员。从小到大,芳爸芳妈“执行”的都是精英教育,芳芳读的是民办小学、民办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二老经常说,芳芳就是他们人生最满意的作品。

如今有了外孙,二老把对女儿的关注转移到了外孙身上,主动提出带孩子,一方面是希望芳芳和老公能全身心顾好工作,不要太劳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对小外孙也实行那套成功的精英教育。

9月孩子就要入园了,一个多月前幼儿园开始报名。芳爸芳妈看不上小区配套幼儿园,宁可路远也要送孩子进名牌幼儿园。

可芳芳在这件事上却出乎意料地寸步不让。“我不想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回想童年,全是上不完的补习班、兴趣班,虽然看着风光,但真的太累了,现在想起来还很遗憾。”

芳芳的愿望很简单,给孩子一个简单、快乐的童年,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加上她最近在看《现代家长》一书,其中一篇《在美国看洋媳妇教子》更加坚定了她“放养式”教育的念头。

“上幼儿园不用在乎名牌与否,孩子过得开心,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就好了。再者离家近,接送也方便。”芳芳坚决反对父母的决定,并强调“我身边同事、朋友的小孩,也没见非要挑什么名牌幼儿园,现在不都被教得很好。”

眼看幼儿园报名即将截止,名额又紧,芳爸芳妈干脆“先斩后奏”,托了关系给小孩在一家名牌幼儿园报了名,并且放话:“上下学都由我们来接,你们不用操心。”芳芳被气得无话可说。

网友调查:这回,大家的意见出现了明显分歧,只有8人明确表示,孩子入园、入学问题必须由自己来做主,父母最好不要插手太多。

13人认为,上名牌幼儿园没什么不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现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芳爸芳妈的做法也说不出有哪里不对,无非就是强势了些。

另外9人表示,如果自己处在芳芳的位置,会很难做出选择。

●幼儿园老师有话说

年轻父母带的孩子比老一辈带的更自我

养育孩子,听父母和过来人的,还是由着自己,或者听同龄人的?二者带出来的孩子又有何明显区别?

杭州行知幼儿园的韩老师,接触的都是00后的孩子,普遍感觉如今的小孩自我多了,而这和目前很多孩子是年轻父母自己带有关系。

“我班上一个小男孩,5岁。入了园后,一看邻居家的孩子跟他不是同一个班,就很不高兴,自己来找我要求换班。”

“我跟他说,你可以认识更多新朋友,不是更好么?小家伙回了句,我喜欢谁就要和谁在一起,你们不让我们一起,我就不吃饭。没想到那天中午,小家伙说什么也不肯吃东西。”

韩老师说,她留意过班上每个孩子的家庭。“那些比较听话的孩子,大部分是老一辈带的。比较有个性的,或者特别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的孩子,基本上是年轻父母自己带的。”

●网友声音

隔代教育的优势 

◆老人有他的细心和经验,在生活起居上照料得非常好。

◆与有工作压力的父母相比,祖父母在心态上要平静得多,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老人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能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

隔代教育的劣势

◆过度宠爱会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观念陈旧,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当父母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时,祖父母往往会出面干预,使得年轻父母无法及时矫正子女的缺失。

如何分工

◆小孩只有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严父慈母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才能真正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对现实中的孩子来说,和睦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滋养。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父母确定的。比如,什么地方不能让老人娇惯,什么地方应该让老人宠,什么时候该让孩子多与父母在一起,这应该是父母与老人事先讲好的“约法三章”。

◆老人不能过多地包办孩子的日常起居,如果让孩子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有一致的价值观,年轻父母最好先取得共识,然后再影响长辈配合管教。例如,孩子若对长辈出口不逊,这是不能当成孩子不懂,不该计较;或孩子讲话可爱,大家说说笑笑就算了。

新一代长辈的育儿法则(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现代的妈妈们都怕让长辈看照孩子耽误了他们的教育,因此长辈与年轻父母们之间的育儿分歧也总是不断,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有关新一代的长辈育儿法则,绝对的不亚于现代的父母!

变身网上冲浪新手!

怀孕初期,妈妈就远离家乡来照顾我。因为我怀的是双胞胎,反应大得连喝口水都吐,到后来竟然发展到吐血,现在想想都觉得恐怖。妈妈为了保证我营养的摄取,开始学习上网冲浪,搜索起营养菜谱来,然后根据菜谱来改善我的伙食。

反应没那么大了,我大着肚子开始上班。妈妈听说手机是很大的辐射源,所以不让我多用手机?。但有时需要联系,怎么办?妈妈竟然要求我帮她申请一个MSN账号。从怎么登录,到怎么打字、怎么发信息,妈妈一点一滴地学着……

键盘这东西,对妈妈来说实在是个很难驾驭的新玩意儿,字母的排列顺序没有规律,要想打个字就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找,妈妈本身就是老花眼,输入一个字得费老大劲。这也算了,因为妈妈口音的关系,想要输入的字有时候怎么也拼不出来,总不是她想要的那个字,那个急呀……电脑这头和她对话的我,每次都眼巴巴地看着MSN显示“xx正在输入中……”,等了很久很久之后才看到一两个字蹦出来。真不容易呀!

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我顺利生下了两个宝宝。妈妈升级为姥姥,时尚依旧,但重心开始偏移,开始关心宝宝的健康与饮食,同时兼顾月子里的我。上网搜集资料,埋头研究育儿书籍,与同龄的奶奶姥姥们积极交流,一样都不少……亲子网

从“咬姥姥”到“亲姥姥”

最让我佩服的是,时尚姥姥的有些育儿理念竟然超级时尚,让我这个整天泡在育儿网站的新手妈妈都自叹不如!

萱萱在长牙期间,很喜欢咬人,姥姥首当其冲,胳膊上已经被萱萱咬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每次被萱萱咬,姥姥总是无奈地说:“萱萱你怎么又咬人了?看把姥姥的胳膊咬成啥样了?”而不懂事的萱萱只是迷茫地看看,然后转身自顾自玩去了,下次依旧还是张口就咬。我们虽然很心疼姥姥,但孩子还这么小,根本没办法和她沟通。

姥姥立刻行动起来,她上网查、翻书、请教别人,知道了在宝宝做“坏事”的时候,大人不能总是说“不要这样,不能那样”,小家伙根本不懂什么叫“不要”和“不能”或者“不可以”,他们只看到大人的反应,不管是大人的反应是赞许还是反对。大人过激的反应反而会让孩子乐此不彼地一再重复错误的行为,会让孩子更加兴趣盎然。

所以,后来每次萱萱准备下嘴咬的时候,姥姥就笑眯眯地对萱萱说“亲姥姥”!呵呵,你猜怎么着?萱萱真的改成亲姥姥,就算她的小牙齿已经接触到姥姥的皮肤,也会变成“亲亲”。而姥姥为了锻炼她的小牙齿,就运用网上的方法,把胡萝卜削成“手指饼干”的形状,让萱萱和骞骞拿着磨牙,纯天然、绿色健康的“磨牙棒”!

从此,姥姥的胳膊不再伤痕累累,而萱萱和骞骞也咿咿呀呀地“咬”得欢!

“这是鸡蛋,不是蛋蛋”

一岁之后,萱萱的语言能力发展得超快,很会鹦鹉学舌,大人说什么,她就能跟着说什么。

每天早上,我都让他们自己剥鸡蛋壳,再把鸡蛋吃掉。我拿着鸡蛋做示范,总是跟他们说:“来,跟妈妈一起剥蛋蛋、吃蛋蛋。”久而久之,萱萱和骞骞也指着鸡蛋叫“蛋蛋”。

姥姥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她拿着鸡蛋,对萱萱和骞骞说:“我们一起吃鸡蛋!这是鸡蛋!”然后,转身对我说:“以后不能跟他们说这是蛋蛋,应该教他们正确的读法,这是鸡蛋。不要自己觉得好玩就让孩子们说什么手手、脚脚、蛋蛋什么的,应该一开始就教给他们正确的读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语言发展!”

我非常惊讶!姥姥比作为妈妈的我更专业,知道宝宝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停滞在叠词中,语言的学习要从正常的词汇开始。亲子教育

儿歌高手

萱萱和骞骞很喜欢听儿歌,姥姥就常常上网搜索好听的儿歌,反复听,还把歌词抄下来,学会了就唱给两个宝宝听。这对姥姥的记忆力是很大的挑战!虽然儿歌简单易记,但要做到常变常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常常在我们回家之后,我们接手看护宝宝,就能看到姥姥一边炒菜,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还在用功记儿歌呢!每次看到姥姥为了宝宝儿这么努力地学习,我和宝爸都特别感动。

骞骞晚上入睡很成问题,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很多时候萱萱早已经呼呼大睡了,骞骞还在床上滚来滚去。姥姥就把新学来的儿歌唱给他听,一会儿是这一首,一会儿又是另外一首,伴随着音律悠扬的儿歌,伴随着姥姥温柔动听的嗓音,骞骞很快就进入梦乡了。

对于姥姥来说,她的育儿理念很简单,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懂宝宝的心思,要懂宝宝的需求,和宝宝一起玩,和宝宝一起笑。宝宝的成长点滴都渗透着时尚老太的育儿理念。

本网站小编总结:不管是新手的父母还是老一辈的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非常的卖力,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进步着,甚至比小孩子更加的努力与用心!

日本小学生挑衅中国 你们这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


的确,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如“拿起表扬的武器”“蹲下身子跟学生讲话”等,强调家长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学生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这本无可厚非,但一味片面强调,则未免失之偏颇,倾向溺爱,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只能说好,不准说“不”,“缺点可以原谅”“不足情由可原”“错误再所难免”。

娇纵便成为绝大多数家庭抚育孩子的主要方式,而学校也成了娇惯学生的地方,处处对老师设限:不能大声训斥,不能不让学生进教室,不能罚站。以至于有些老师一批评学生,学生就常用一句话反问老师:“我怎么了?”有的甚至还对抗老师:“你还想不想干了?”孩子听不得批评,这样的孩子“没有缺点”,谁也说不得,一说就跟你急,就离家出走。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虽然老师、家长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角色的混淆,或者说失去严格的管教,教师应当受到的尊敬贬值了的教育是失败的,也是可怕的。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帝王尚且把勇于批评指正他过失的魏征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听的进逆耳忠言,广纳善谏,出现了大唐的繁荣。

毛主席在改变党的作风建设时,还提倡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何况我们呢?现在的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不能吃苦,听不得批评的话,难怪在中日学生夏令营越野比赛中,日本下一代能公开的向我们挑战:“你们这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结果呢?中国中学生输了!原因何在?经不起挫折与打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现在提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再联系现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的挫折教育、苦难教育等,我们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反思一下呢?一个心理素质低的人是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的,一个日本高中生在参加高考后,听说自己没有考上,就服药自杀,结果被救过来以后,又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原因是他听错了,可是这所大学的校长听说他自杀的消息后,又取消了他的入学资格,原因是一个心理素质不过关的高中生是不符合大学生的入学条件的!

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家长又坚持“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观念,便滋生了“问题学生”的温床,不是就有因为班主任不让学生穿出格衣服而被炒吗?不是就有初中学生联合离家出走吗?不是就有学生反抗老师批评而将老师打倒吗?更严重的,不是还有与家长“顶牛”甚至儿子弑母吗?难道我们身边没有此类事件吗?难道我们的校园真是一隅和平的港湾,平安无事的净土吗?答案不言自明。

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棵小树长成栋梁之才,还少不了剪枝,更何况人的成长?!孩子成长的过程如同一棵小树的成长,小树成长的过程还要把不必要的枝桠锯掉,而孩子的错误一味任其自然生长,缺点不敢指正。那将错就错下去,是很危险的。这个树枝子怎么长都不能锯掉,而现在没有锯,更没有拿锯的人,就象坡里无人管理的庄稼,爱怎么长就怎么长,虫子咬,长出了杂草也不予管理,只能是一片荒芜,颗粒无收,怎么能长出好庄稼呢?!

“严师出高徒”是人尽皆知的古训,这种严不仅是教学上的严格;也在于管理上的严格。但是我们要把批评教育与体罚与变相体罚分开来,批评不等于体罚、棍棒教育,更不是伤害、皮肉受苦,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而是一种基于全面关心与真正爱护基础之上的高难度教育技巧,他体现了父母与教育者的爱心与真正负责任的态度。要特别小心的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学生难堪。

批评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的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人,或是社会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逃避选择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是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

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办。让孩子为自己过失负责,不要犯了错没有意识到,那是可悲的!我们父母不要过多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例如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真讨厌,都是地不好,把我们宝宝弄倒了”。

上学的书包都是爷爷奶奶收拾,孩子自己什么东西没带,孩子就怪“都是奶奶不好”,奶奶也说:“是我老糊涂了,不怪我孙子”。孩子老是把责任推给别人,长大了怎能承担自己应担的责任?!父母包办的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我们的教育观念要转变,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现代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不是尊重,明明你行我却觉的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象!

片面强调人格的平等,氛围的宽松,而没有相应的严格管理机制约束不规行为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然导致问题发生。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的广大家长和老师也应从此作出深刻的反省!试问:“连一句批评的话都受不了的学生,在踏上社会之后怎么经风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严格管教势在必行!

撰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与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以赏识与激励为主,但不可忽视批评在教育中的作用,应坚持表扬激励与严格管教并举,决不能顾此失彼,误导孩子步入迷途;希望广大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辉煌壮丽的明天,采取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把我们的孩子全部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独生子女的下一代教育成问题


人们常说现在的90后都是在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吃不了一点苦,现在一批90后也当上了父母,在教育时的措手不及和错误就显现出来了。不仅是他们,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的在教育和照顾孩子方面都让人担心,因此有太多需要学习的。据2008年数据推算,中国30岁以下独生子女达到1.6亿,占到30岁以下人口的近30%,非独生子女子女也大都兄弟姐妹较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独生子女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独生子女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国“独二代”的养育出现的三大误区: 第一,独生子女隔代抚养成风,忽视亲子依恋情感。在许多城市家庭里,祖辈挑起养育“第三代”的重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10 年3月的《文汇报》介绍,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70%左右孩子接受隔代养育;上海0—6岁孩子中88.9%由祖辈抚养;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 孩子也已占到总数的一半。第二,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忽视因性施教。孙云晓说,在讨论孩子发展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第三是独生子家庭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孙云晓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本网站小编总结:养孩子是件辛苦的事,不仅要照顾他们的身体还要想着怎么教育才好。这种角色的转换让从小被捧在掌心的独生子父母们没法适应,自身心性不够成熟才更加依赖隔代教育给自己带来的自由时间。

教育孩子:隔代人之间的争辩


什么是隔辈教育呢,随着时代发展,有一些年轻家长或者是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教育称之为隔辈教育。

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国人总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少家长不允许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孩子只能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是决不允许与父母拌嘴、争辩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其实,父母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同父母争辩并非坏事

1、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2、爱的表示

俗语说,相亲相爱,才会相互逗弄。斗嘴是向对方表示,你对我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与世无“争”,他就是向周围的人表示,你们对我无所谓。

3、应付冲突的训练

安格拉想学骑马,但是她妈妈反对。妈妈说:“我要对你负责”。安格拉反驳说:“萨比内的父母也对她负责,但他们允许她骑马。”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4、有助于找到界限

“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妈妈劝儿子卢卡斯。9岁的卢卡斯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法斯博士说,卢卡斯的这种挑衅是在试验他的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同这个倔头倔脑的阶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机会学会估量自己。争辩是摆脱儿童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帮助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刺激智力的发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儿子一个人的时候


我不知道天下的父母是不是都像我们这样,常常将儿子一个人丢在家里或者丢在其他地方。

印象中,从儿子出生后第三个月起,我就常常和他单独相对,一般情况下,我会一直和他在一起,但是,有时候难免会出现我必须离开他为我们准备膳食或者做点其他家务。

在他小时候,我将他安置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迅速地完成计划好的事。他有时候会哭,我知道他一定在想妈妈;有时候却沉溺在他自己的世界中来不及顾及我。

上了幼儿园以后,我们曾经多次在周末将他丢在邻居家,有邻家的小朋友和他玩耍,他大多会乐不思蜀,偶尔也会因为时间太长想妈妈而闷闷不乐。最近,我和先生工作上的繁忙又使他常常处于一个人的境地。

冬季的夜色总是降临得很快。几天前,刚刚接他回到家,他就拧开台灯,自己写作业了。我淘米烧饭,发现家里没有了蔬菜,就和他说我要出去买菜。临出门前,告诉他:“妈妈带了钥匙,爸爸要加班,别人敲门不要开……”就直奔菜场。很快我就从菜场回来了,刚要进家,发现院子里还有几件早上晾出去的衣服没有收,就开始收衣服。

这样,在院子和走廊之间来回了两次,其间,似乎听到儿子言语了一声,我没有顾上回应他。收拾停当,正掏出钥匙准备开门呢,发现门已被拉开了一条缝,我心里一紧,赶紧喊两声:“儿子”,还好,儿子在门口开腔了,灯光从门的缝隙中透出来,使我一下子感觉到家的温暖,顾不得多想,一步跨进家门,儿子看到我回来了,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我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怎么没写作业来给我开门了呢?”

儿子从身后拿出一样东西举起来,说:“我听到门口有动静,就喊你了,你为什么不答应我呀?这样我还以为是坏人在我家门口呢,你看,我还拿了这个东西,准备开门抓坏蛋呢!”我这才看清楚他手上拿的东西,原来是一个瘪瘪的小热水袋,我一愣,他却也看明白了,大笑起来:“哈哈,我刚才一紧张,怎么拿了这个东西打坏人呢?”

这个热水袋当然抓不了坏蛋,门口还有一根木板呢,那才是揍坏蛋的武器!儿子还在那里大笑,我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滋味,这个小宝贝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了应该具有的安全意识,真令人高兴,可是,他是不是过早承担了一些不应该承担的东西呢?先生回家后,我将这个小情节讲给他听,外表刚毅的他竟然也为儿子的“勇敢”动容。

工作的变迁使我的周末也变得异常忙碌。上午带儿子上围棋课后,就接到公司的电话,要立即到公司开会,我只好带上儿子到单位去了。儿子很喜欢到我单位去,可以玩好多游戏。可是这一次,我没法陪他玩,我要开会!我将所有的游戏都在桌面上建了快捷方式,这样他可以直接从桌面上进入到他想玩的任何游戏中,然后,叮嘱他:“妈妈要开会了,就在隔壁的房间里。你一个人在这里玩,我将办公室的门关上,不会有其他人来的!”然后,大大的办公室中就剩下他一个人。会议室中已经有好多人了,我赶快加入到同事的行列中。

会议快结束时,我似乎听到隔壁有动静,就悄悄退出会议室。开门后,发现儿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大大的办公桌后,已经关了机器。看到我来,委屈地要哭。我抱着他,问他是不是害怕?是不是想妈妈?他的眼泪还是没有忍住,大颗大颗地滚下来,呜咽着说:“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我不会捣乱的!我听到风拍到门上的声音,像有人在敲门……”

我心中忽然涌起一阵酸楚,真后悔将儿子一个人丢在满是计算机的办公室中,游戏算什么?它能够慰籍儿子的孤单和恐惧吗?我将他带到会议室,告诉他要乖乖地不要闹,告诉他男子汉不要害怕,妈妈再也不会将他一个人丢在一堆机器中间!

儿子长大了,他说出了小时候无法表达的思想。是的,他不怕坏蛋,他甚至可以用小小的热水袋对付他们,但是他却最害怕亲爱的妈妈不要他!

怎样教育好“独二代”


现在的家庭独生女的占有多数的部分,他们集大人的宠爱与一身,因此很容易养成了许多不良的性格及习惯,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才能够教育好“独二代”吧,以下的文章对于管教独二代很是管用!

特点一:4-2-1的家庭模式。

独二代宝宝的家庭模式一般都是4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2人和1个宝宝。

从成长角度来讲,“独二代”的家庭关系更单一,他们不知道“舅舅”、“姑姑”为何物,也不知道“表哥”“表妹”。更没有机会在家庭获得与同龄人相处以及在同龄人和成年人之间周旋的经验,没有机会向兄弟姐妹学习和借鉴,即便是在青春期叛逆最需要的时候。

对策:早早让宝宝进入社交圈。不要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多多请社区里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到家里做客,鼓励孩子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交朋友。平时在电视里,动画片里,看到小朋友有矛盾的情节,还可以和宝宝讨论,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早教网

特点二:独生子女做父母,准备好了吗?

月月是一个半岁宝宝的妈妈,她半年前生下女儿,就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北京帮自己带孩子。她常感到自己和女儿就是妈妈的两个孩子,基本上妈妈负责所有的照顾小婴儿的工作,而自己还是要经常出去约会、跳舞,回到家还要在妈妈面前撒娇一会儿,然后再逗一逗孩子,烦了就到一边去干自己的事。月月感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怎么也不如自己的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心里酸酸的,同时又觉得孩子是个负担,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策: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既然做了父母就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做出父母应有的牺牲。如果妈妈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可以在奶奶,外婆等的协助下,多和宝宝在一起,多与宝宝交流,自然就会多一份责任感和耐心。

特点三: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一岁娃居然报名三个培训班,一年动辄近万元的“高价早教”受到年轻父母的追捧,一些包尿布的宝宝也在各展台间穿梭,课外教育正向低龄化发展。这些想象已经屡见不鲜。的确,当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父母会对独二代宝宝有更高的期待,加之当今社会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爸爸妈妈不免有拔苗助长的心态。早期教育

对策:让宝宝自由发展,切勿拔苗助长。也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宝宝身上。

本网站小编总结:独三代的宝宝将来往往需要担认更多的责任,但是希望家长们不要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强加给孩子,更不要将孩子托给父母与老师,而自己当甩手掌柜,所以教育好独二代还需要父母们多留心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