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独一代”的80后,现在大部分已为人父母。面对“独二代”,许多还被人视为孩子的新爸妈们,有时候会束手无策,有时候甚至因采取措施不当而给孩子带去一些不利影响,有的索性将养孩子的任务全权交给了父母。

部分80后不会养孩子,急煞了他们的父母。

80后媳妇不懂照顾孩子婆婆直摇头

“孩子都5个月了,还一点做娘的样子都没有。我媳妇长得蛮好,但带孩子真的让人看了只能摇头。”2月25日,网友“六弦之音”向记者大倒苦水。

“六弦之音”说,媳妇今年25岁,自孩子生下来后,媳妇就没怎么管过,除偶尔心血来潮逗逗孩子,似乎一切都与她没什么关系。“孩子刚出生两三天,她就拿着个手机,对着孩子猛拍,那个闪光灯闪得我们老年人都觉得刺眼,小孩就更不用说了。”“六弦之音”说,媳妇生了孩子后,还是按自己的性子行事:月子未满,就天天坐在电脑前上网,把孩子的小床也移到了电脑边;孩子刚出生,产妇要吃得清淡点,她要么不吃,要么就对着自己的母亲大喊大叫,说她妈妈存心不让她吃好,还说吃那么多肉,要胖死的。

更让“六弦之音”难以接受的是,前段日子,她外出一星期回家,发现孙子变成了红屁股,媳妇竟然还不知。后来,她一问,气不打一处来。“我不在这些天,她白天上网,将孩子放小床里,怕孩子冷,就在小床下面放了取暖器,一天吹七八个小时,晚上她让孩子和自己睡,开了电热毯,她给孩子换尿不湿又不勤,结果孩子拉湿了,下面的取暖器一吹、电热毯一加热,相当于孩子的屁股一直处在蒸发的热气中,能不红屁股吗?”

手忙脚乱的80后父母不少

“你的孩子会带下一代吗?”“你知道怎么养育孩子吗?”记者访问了9名刚荣升为祖父母的老人和21名初为人父母的80后,发现80后父母在养孩子方面,手忙脚乱的还真不少。

“我女儿今年25岁,去年生的孩子,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带,都是我们弄的,孩子哭了,她只知道对着孩子喊‘不许哭,睡觉、睡觉’。”50多岁的钟先生说,面对刚降生的孩子,女儿不敢抱也不敢给其穿衣服,给孩子洗澡时,叫她扶一下,她都扶不住,让孩子滑入澡盆。前几天,她拉孩子出去玩,自己在前面走,孩子从后面的拉车里掉出去了,她还不知道(当时孩子没哭),好在旁边一位老人及时提醒。

“他们带孩子完全是按自己想的来的。”邱先生的孙女三岁,儿子和媳妇在养孩子方面没有任何顾忌,孩子几个月大就敢喂她冰淇淋,孩子说渴了,嫌弄凉开水麻烦,就让其喝牛奶,致使一段时间,孩子便秘,且胃口也变得很差。

“刚开始看到这个软软的小东西,很恐怖,不知道怎么办”、“孩子刚生下来,怎么喂奶费了很大的劲,刚开始怎么弄都会压着孩子的鼻孔,把我妈吓坏了”、“我是80后,养孩子没经验正常呀。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最大的法宝是有什么不懂就上网查询,或者看网上一些辣妈写的帖子,照样画瓢,马虎马虎能应付,但这毕竟是纸上谈兵,有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孩子刚出生时,我觉得应让孩子多晒太阳,于是就将窗帘都拉开,让其在阳光下睡觉,结果孩子白天大部分时间都醒着,一个月下来,孩子还是很瘦,后来医生说小孩刚出生,最大的任务是睡觉”“我们父母都在外地,自己在金华带孩子完全是门新学问,孩子一哭,偶那研究生毕业的丈夫就急忙翻书,就像做实验一样”、“上回我家小果发烧好几天,我吓得哭了,不知怎么办好”……

在“女人缘”QQ群,21名80后母亲说起养育孩子,有一大堆困惑,大家纷纷表示,由于以前没接触过,加上平时很多事情都由父母承担,养育孩子手忙脚乱就不足为奇了。

专家:养孩子也是门技术

“现在开车有驾照,养猪、养鸡需技术、要证书,就是养人不要任何‘技术’。”厉励是金华健儿育婴师培训部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接触一些80后家长。“有些家长连自己的饭都不会做,怎么为宝宝做营养餐?连自己的生活起居都没有规律,怎么来培养宝宝的生活习惯?”厉励说,许多80后父母在生孩子之前,不仅一点育婴知识和技术都没有,更无从谈育儿知识了。他认为,要改变这个现象,在没有当上父母之前,趁早学一点育婴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很有必要。

“养育和教育孩子是件很有难度的技术活,而多数家长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其实在孩子出生前,家长就应该学习一些养育和教育知识。”高恬是贝因美高级育婴讲师,每年要对4000多名年轻父母进行育婴培训,每次讲课结束了,还会有好多父母拉住她问问题,内容涉及“孩子病了,家长怎么护理?什么情况下送医院?什么情况下物理降温”、“孩子偏食、认生怎么办”、“得了湿疹怎么解决,注意些什么?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后应该吃什么补充”等,高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都不难,只是需要家长平时加强自我学习和积累,有时间也可以参加一些机构组织的培训。另外,也需要一些长辈的放手。长辈放手了,小辈要自己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自然而然会想办法去学习。

父母必读的27条育儿良言

做好父母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你往往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这里的建议也并不难,但它们来自美国PARENTS杂志庞大的专家顾问团,绝对值得听取。

1、许个愿:

不用时时刻刻都以孩子为中心,但是每周要拿出一两个小时来,满足孩子几个愿望,别分心、别烦心,哪怕做一个已经让你腻烦的小小游戏。一定要记住孩子需要你的陪伴。

2、让“我爱你”成为每一天的前奏和尾声:

我们总是认为爱是应该有行动去表示的,但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去表达,我们还是要常常虚实结合一下。

3、精挑细选宝宝用具:

别以为多多益善,恨不得把整个地球都塞给宝宝,那样只会过犹不及。给孩子挑选玩具和儿童器材要格外注意材料和功能,多和其他用户、专家交换意见;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的性能,观察宝宝怎么玩儿,并给予适时的指导。

4、逃离现场:

如果孩子正在因为什么人或事闹个没完,从后面把他抱走,太多的正面“接触”有时只会让局势升级。

5、浪漫絮语:

将约会和独处进行到底,在孩子面前也不回避亲密,不要吝惜对你的另一半说:“我爱你”。(在孩子面前甜蜜的窃窃私语只会让他感到父母的美好与亲密,这就是爱的教育)。

6、别急于惩罚: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杯子,渴望被爱、关注、谅解和尊重盛满。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大便干燥带来的挫折感、批评等都会让这个杯子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如果孩子淘得有点过,先听听他的解释,拿点时间观察,考虑一下哪种反应或许有实际效果。有时交流比批评和惩罚有效得多,而且他让你和孩子更接近。

7、别为孩子挑食紧张:

孩子不会让自己饿死的,最好多给孩子的饮食来些花样,少食多餐。再有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你有多爱吃蔬菜。

8、先行动、后商量:

当孩子淘气惹祸的时候,先果断采取行动,以后再“心平气和”地交流此事,因为在气愤当中很难公允,容易有狡辩。

9、亲密昵称:

给宝宝起个小名,可以表达宝宝的一个特点,昵称可以反映你和孩子之间的独特联系。昵称多的孩子也是获得宠爱多的孩子。

10、将暴力倾向扼杀在萌芽里:

不要让孩子打你或者踢你,哪怕你了解他生气了或是有挫折感了。你要立刻阻止他(当然不能以暴制暴了),并告诉他:“你不可以打爸爸妈妈。”

11、教孩子简单的儿歌或诗词:

节奏和文字的声律是很好的启蒙材料,对以后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12、别让宝宝在你的怀里入睡:

宝宝困了,打着哈欠,这时候把他放到小床上,让他自己学会安静入睡。

13、承认错误:

对孩子说出:“对不起,我把事情弄糟了”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是这是人和人交往的一部分:承认自己的错,也谅解别人的开始(即使是宝宝)。

14、在小小挫折中提高抵抗力:

你是不是曾一度想让孩子生活在天堂里:没有失望、挫折、压力、眼泪、时刻都围绕在爱的光环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就错得有点儿离谱了,因为你所做的恰恰是把恐惧、痛苦、失落这一切的“慢性毒药”亲手包上了厚厚的“糖衣”,送进了孩子的口中。当“阵痛”来临的时候,你能一直为孩子准备好“止疼片”吗?不,他们需要自己止痛,自己疗伤。请相信他们吧,其实他们结实着呢。

15、避免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做了件错事,你说了100遍也不管用,那么就别再给他第101次警告,不妨想一个办法,使他改正得更容易些,更有趣味些。比如他总是把衣服乱扔在地上,那么就钉一个合适他身高的衣钩,并且做好榜样,好奇的他一定不会让你再一次失望。

16、避免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做了件错事,你说了100遍也不管用,那么就别再给他第101次警告,不妨想一个办法,使他改正得更容易些,更有趣味些。比如他总是把衣服乱扔在地上,那么就钉一个合适他身高的衣钩,并且做好榜样,好奇的他一定不会让你再一次失望。

17、允许孩子探险:

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磕磕碰碰,或是把东西翻得乱七八糟,但这是孩子学习的捷径,我想每一个父母都不会剥夺他们宝宝“自学”的机会。

18、叫醒孩子:

叫醒孩子有时比等他自己起床要好。早晨叫他,中午他或许会比较容易睡个午觉;下午叫醒他,晚上他可以睡得更好。

19、禁止孩子说坏话:

怨恨、嫉妒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养成的。别让孩子在你的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尤其避免理由不充分的厌恶。要使孩子学会发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寻找共性,尊重他人的特长;学会体谅别人,而不是挑剔他人。

20、转移注意力来制止淘气:

孩子淘气的时候,不一定每一次都要义正词严,试试可以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忘记捣乱。比如说:孩子把盘子里的菜乱搅,弄得哪儿都是,这时你若递给他一杯奶,或许比批评更有效。

21、鼓励建立友情,而不是哗众取宠:

你不能指望自己的孩子人见人爱,这一不可能、二不必要。鼓励孩子广交朋友、慎交朋友,不要试图过多插手他的交往,不过倒是可以多听听他对小朋友们的评价来了解孩子与其他人相处的情况。

22、让孩子理解人们各有所好:

宝宝可能特别喜欢某个东西,比如说甜食,而你喜欢青菜。把这种差别明确地告诉孩子特别重要,这样孩子就能慢慢理解:萝卜茄子各有所好,深刻了解这一点将受益无穷。

23、别让儿童发育数据干扰你:

爱因斯坦5岁才会说话,他可不是笨蛋噢!孩子的发育有不同的节奏,别太心急。时机一到,孩子一定会给你信号:我要开始爬了、走路了、认字了。

24、不吝惜也不滥用夸奖:

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内部奖励机制”,真正做得好时,就得有点鼓励。可以把你的夸奖改变一下,别说:“我的宝宝真棒,妈妈给点奖励!”,而是说:“做得好!可以奖励一下自己。”

25、让孩子自己做作业:

家庭作业是孩子的,不是你的。如果你总是插手,他就会形成依赖,什么难题都想求助于人。

26、偏向而不偏袒:

如果你对情况了解不够,不要当“魔鬼代言人”或“正义使者”,孩子不需要像法官一样公正毫厘不差的爸爸妈妈。比如说,孩子说:“我们的老师太坏了!今天她当着小朋友的面笑话我。”你如果不了解来龙去脉,不要说:“你肯定捣乱老师才批评你。”孩子同样需要理解,请不要由于你的无心而伤了孩子的心。

27、一起做菜:

让孩子一同决定买什么和做什么菜,可以的话,让他给大厨打打下手,孩子的胃口说不定会更好,自己的劳动果实当然倍感珍惜噢!

相关推荐

早教知识:小孩学祖父母骂脏话,怎么办?


若仅是小孩子说脏话的难题,能解决的方法可多了。但应对小孩子“学长辈说脏话”的难题,对父母而言——非常是另外饰演媳妇儿人物角色的妈妈,就非常让人抓狂了!

在这里情况中,我们要先注意到2个重中之重:

零~三岁,更是語言萌芽。孩子骂粗话时,这一“脏”自身是别人所授予的实际意义,因而父母应对孩子说脏话的反映就很重要。父母若选用“有心态的反映”,比如,瞪大眼和孩子说:“你从哪里学得的?”孩子对这句话粗话的印像便会置入到他的脑海中里,变为一个关键的记忆力,长此以往想改就难了。

孩子学长辈说脏话,挑戰的是公婆与媳妇儿中间的难题,及其磨练夫妇是不是能协作解决这种难题。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理当不只在妈妈的身上,即然是公婆,那么就得问一问老先生的观点,一起好好地沟通交流相互的家中修养观。

因而,这名妈妈何不试一下以下作法:

在孩子骂粗话时下,先别着急着解决,去洗个碗、看个电视机都好,已过三十分钟上下(也不适合长时间,以防孩子忘掉),再把孩子叫回来好好地问:“这话是以哪听说的的?”、“并不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假如孩子的思索逻辑性都还没很清晰,就简易的告诉他:“之后大家不要说这话啰!”

假如孩子现有基础的思索工作能力,就简易的告诉他原因:“由于这话假如给他人听见,他人将会会认为你一直在骂脏话喔!”若孩子说:“但是祖父都那样说。”那么就告诉他:“由于我们大家是一家人,因此了解祖父并不是在骂大家。”在这里之中还记得把握一个标准:别和孩子说到长辈的说闲话。

如果你用“淡定从容”的方法告知孩子后,给他们大概一个星期的考察期,看一下这一状况是不是消退。若状况早已转好,就不要以便公婆的这类习惯性来危害几代的随和吧!但假如孩子還是一直学公婆呢?那便是父亲该派出的机会了。

爸爸是这类情况中,最合适出马和父母沟通交流的人物角色。当妈妈要请父亲出马时,干万要还记得,能够 把烦恼倒在丈夫的身上,但還是要丈夫把握“优良沟通交流的标准”。在社会心理学上,我能提议挑夜里、大伙儿一起吃了特色美食、腹部正饱的情况下,这时候是人的大脑代谢数最多愉快生长激素的情况下。坚信以便孩子好的相互信心,一切会圆满解决的。

警惕“独二代”的教育误区


著名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此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华妇幼健康大会”上提出,今日的中国已经步入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时代,而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独二代”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

据2008年数据推算,中国30岁以下独生子女达到1.6亿,占到30岁以下人口的近30%,非独生子女子女也大都兄弟姐妹较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独生子女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独生子女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孙云晓说,今日的中国开始了独一代养育“独二代”的全新时代。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中国“独二代”的养育出现了三大误区:

第一,独生子女隔代抚养成风,忽视亲子依恋情感。在许多城市家庭里,祖辈挑起养育“第三代”的重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10年3月的《文汇报》介绍,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70%左右孩子接受隔代养育;上海0—6岁孩子中88.9%由祖辈抚养;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已占到总数的一半。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忽视因性施教。孙云晓说,在讨论孩子发展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是独生子家庭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孙云晓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孙云晓说,对于“独二代”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这也是我们坚持10年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的深刻结论。

第三届中华妇幼健康大会由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医院协会联合主办,旨在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推动妇幼健康事业发展。

独二代:把孤独消灭在起跑线上


“娃娃亲”,不为结亲为交友

曾经是包办婚姻代名词的“娃娃亲”,现如今却被思想活跃的80后年轻父母们重新搬上台面。不过,同传统的“娃娃亲”不同,这些年轻父母们喊出了“不为结亲,只为交友”的口号,旨在为独生子女找个伙伴。

一日,在一场家庭聚会上,赵小姐和父母讲起4岁女儿可可的趣事。她说,可可在自己所在的小区认识了许多新的小朋友,有个脸蛋圆圆,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叫乐乐,可可自己特别喜欢跟他一起玩,时间长了,大人们起哄来、起哄去的,说是两家不如做亲家吧。

其实这种为小孩子扮家家订“娃娃亲”的现象,已经在一些80后父母中成为趣谈。一位准妈妈告诉记者,她已经怀了7个月的身孕,单位里最近孕妇扎堆,有三四个人都要生兔宝宝,于是私底下,几个要好的同事就聚在一起开玩笑,“如果我生女儿,你们家儿子可得给我当女婿呀。”或者还会杀出个第三方在中间“拉郎配”,生怕自己的儿女在成人以后步了父母的后尘,一不小心成了“剩男”“剩女”。这位准妈妈说,其实,这样的叫法多半是出于玩笑,没几个人会真的信以为真。“大家也就这么一说。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大人们的掌中宝,但是他们身边却不再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特别孤独的一代。”于是,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突发奇想,想到通过订立另类“娃娃亲”的方式,来加强大人之间彼此的联系,给孩子们找到合适的玩伴,倒不失为一种破解独二代孤独症候群的对策。

除了这种亲朋好友之中的“娃娃亲”,还有些80后父母开始热衷通过网络给孩子们找玩伴。记者登录了几个著名的母婴网站发现,类似于这样的“网络招亲帖”并不在少数。这些由父母代劳在网络上贴着照片的宝贝们岁数不等,多以0至2岁为主。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将孩子的照片上传至网页,并填写好宝宝的自身情况,甚至有一些好玩的“交友标准”等等,煞有其事。一位叫“露露”的网友告诉记者,“孩子一个人太可怜,帮她找个住家附近的小伙伴,以后两家人可以一起活动了。”她刚刚为自己一岁半的女儿在网上发帖找朋友。“我们就都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可怜,家里全是大人,根本没有同龄人一起玩。”一位“80后”奶爸告诉记者,“其实就是帮儿子找个小伙伴,最好是个小姑娘,让孩子从小学会怎么照顾人。”

记者发现,在一家网站关于“娃娃亲”的社会调查中,参加调查的1020位网友中,有33%的人认为“娃娃亲”最大的好处在于“缓解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不过,对于“娃娃亲”的利弊,42%的网友认为“说不准”。然而,还有一些父母亲,因为小朋友的社交圈也建立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大人们之间相约去团购,去上早教课,彼此之间也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一个小区内的妈妈们从素不相识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小姐妹。

拼养,为孩子寻找大锅饭

为了让自己的小孩不至于像当年的自己,一些80后的父母可谓用心良苦,也让另外一种看起来有点类似“拼车”“拼房”的新型养育方式有了鲜活的土壤,它的名字叫做“拼养”。

“为了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我想找人‘拼养’孩子,周末有事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放在对方家里,孩子还能有玩伴。”在上海一家大型外企上班的李小姐通过丫丫网论坛试图为自己4岁的小孩找个类似的家庭“拼养”。她发帖没多久,就收到了很多的站内短信。许多想法类似的妈妈也在询问“拼养”的具体事宜。她表示,“拼养”主要考虑的还是信任和安全的问题,如果真的可以实现,会签一个保障性的安全文件,把孩子活动的范围限定在家里或小区里。记者在一些小区论坛上发现,不少女白领也发出了此类“拼养”的帖子。有网友表示愿意做这个尝试,可以先从邻居开始试试,还有网友说,孩子被爷爷奶奶溺爱太厉害,应该跟小区里的孩子一起“拼养”,养成从小合群的性格。

或者,很多80后父母还在怀念着小时候的时光,父母所在单位里的同事都住在一个家属大院,左右邻里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放暑假或者周末,小朋友们扎堆,不是跑到一个同学家里做作业,就是在另外一同学家里集体吃着大锅饭。在当年的时候,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是生活里都是小伙伴,从未觉得孤单。也许,是出于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补偿心理,也许,是更想训练独二代们的社交能力,一些80后的父母们便尝试着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寻找最佳答案。家住浦东的黄小姐,她和自己所在小区里三四个同龄孩子的父母关系都不错。于是他们几个就商定好,有时谁家大人周末有事,就把孩子暂时寄养在另外几户人家里,孩子们有了伴,玩得很开心,大人出去办事也放心。黄小姐说,这种感觉,就有点像我们小时候住在家属大院里的邻里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也更有人情味了。

以群治独,育儿方式莫儿戏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顾晓鸣认为,“娃娃亲”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80后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圈子去寻找门当户对的子女社交圈。也许,80后父母之间订“娃娃亲”,可能仅仅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半玩笑式的口头约定,而非契约式的约定。值得回味的是,如今80后父母对于婚恋问题的认识变得更为开放,早已破除了早前父母包办婚姻的迷信色彩。最近,在日本热播的剧集《震撼鲜师》反映的正是日本当下高中生的婚恋问题,值得人们去关注,去思考。

同时,顾晓鸣教授指出,80后父母也不能对这样的问题过于儿戏。这毕竟还涉及到了儿童的性教育、社交能力以及今后成年后的婚恋观。如果只是广义的社交,这样的“娃娃亲”听起来无害,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家长真的过早地将婚恋提上了幼年子女的成长日程之中,产生负面影响。“在动画片《蜡笔小新》中,5岁的蜡笔小新就已经开始谈恋爱了,这是涉及儿童性心理教育的问题,而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过程。如果大人过于起劲,可能也会对孩子产生诱导。并不是吃了劣质奶粉,就会引起孩子们的性早熟,类似娃娃亲这样的成人游戏也会造成孩子们的性早熟。”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娃娃亲这种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如果是单纯的“以群治独”,为子女寻找“玩的伙伴”,父母的心态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一定要避免将其扭曲化、庸俗化。

“如今,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进入婚育高峰期,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80后一代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能力采取区别于上一代的养育方式。而因为80后独生子女一代,正是孤独的一代,从小就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因此他们也更加渴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远离孤独,也最了解独二代子女的需求。

那些尝试新做法的80后父母大都属于知识型家庭,往往通过网络还有各种媒介去探索新的子女教育的方式。在杨雄的早期研究成果中,他就提出了“以群治独”的概念,他说“拼养”有些类似于早几年在北京出现的“星星河”现象。独生子女家庭之间彼此之间建立家庭联盟,为了让子女拥有伙伴,几个家庭依次轮值做庄负责共同照顾几个孩子。

先不论这两种新鲜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这已经说明了如今的80后父母具有更加超前的教育理念,更具有开放的心态,只是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恐怕还需要专家深入研究。

2022最全早教知识:年轻的父母要如何培养独二代


我国目前大多数家庭的形式都是4-2-1,即4个老人,父母2人和1个小BB,这样家庭模式的孩子我们俗称为“独二代”,就是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独二代的宝宝教育方式有区别于其他时代宝宝,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说明下照顾独二代宝宝的注意事项。

首先,独二代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照顾,这是毋庸置疑的,家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们,但是对于独二代宝宝,我们可以宠爱,但是不要溺爱,不要什么事情都采取“包办”政策,孩子有必要获得一些自我实践的机会,锻炼身心,家长应该灌输给宝宝这样一个生活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次,不要给宝宝太多的限制,从成长的角度看,独二代的家庭关系比较单一,他们的同伴少,更没有机会在家庭模式中获得跟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即使是在青春期叛逆的时候,但是孩子总有个逆反心理,越不让做偏要做,一味的限制他们就好像是紧闭的闸门,若是有一天推开了闸门,那凶猛的水势往往无法控制,孩子容易剑走偏锋。家长不要总是以安全为由将孩子放在家中,应该鼓励孩子交朋友,也可请朋友和他的宝宝来家中做客。

另外,年轻父母要有正确的心态,既然有了宝宝,就要端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注重跟宝宝的情感交流和亲子感情的培养,如果妈妈们觉得自己还有加强的地方,多看些育儿书籍或是参加一些亲子教育班,多和宝宝在一起,多与宝宝交流,自然就会多一份责任感和耐心。

最后,理智对待早教班,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也体现在宝宝的教育上,早教班,学前班等络绎不绝,且客源数目可观,其实早教的目的在于丰富宝宝的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性。但是很多年轻父母会对独二代宝宝有更高的期待,加之当今社会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爸爸妈妈不免有拔苗助长的心态。其实我们应该理智对待早教之风,报一个经典的早教班远胜于报十个,让宝宝自由发展,切勿拔苗助长。也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宝宝身上。

总结:独二代享受更多家人疼爱的同时,也背负了相应的压力,虽然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孩子孱弱的身躯不能过早的背负心理压力,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到快乐的童年,帮助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