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的孩子3岁,男孩。他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年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作为男孩子我觉得他应该接收父亲的影响和方方面面的言传身教,而我又是一个非常女性化的人,天生敏感,易伤感等等,我很担心我的这些缺点会影响孩子。一个男孩子更应该开朗、乐观、向上,而他现在已经很象我了,不知如何能纠正因父亲不在家而对孩子造成的这种负面影响。

答:对于孩子(包括男孩女孩)的教育,父母双方应共同负责,绝对不是男孩子更应受父亲的影响和方方面面的言传身教(女孩子也一样需要),也不是男孩子更应该开朗、乐观、向上(难道女孩子不应该开朗、乐观、向上吗?)。你这样看待男孩子女孩子的差别,可能不太合适。由于你个人的特殊情况(爱人长期在外工作),教养孩子的重担将落在你一个人身上,确实是很辛苦的,但是,由于你的爱心、你的责任感,相信你一定会把孩子教养好的。

父亲不在家,你可以做这样一些事,使其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1)让孩子有“父亲不在家,但父亲爱我”的思想。常常要父亲寄照片,写信,打电话来,表示父亲存在,父亲爱他,不要一走就无消息了。

(2)父亲要尽可能一年回家几次,在家的时候尽量和孩子在一起,让他们彼此多了解对方,这样,当爸爸走了,一定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对他会有益处。

(3)在平时谈话中,多谈谈关于爸爸的事,也常常写信,打电话,寄他的照片给爸爸,使孩子心中有爸爸。

(4)从介绍中可见你对自己性格的敏感、易伤感等已有认识,这是很好的,希望你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要让这样的性影响他。

(5)思想要开朗、积极、不要总是耽心由于父亲不在家而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孩子的独立性也会因为父亲不在家而增强,碰到的问题更多地要自己独立处理,也有一点好处。(茅于燕回答)

延伸阅读

与宝宝长期分离如何培养亲情


年轻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其它原因,有时会选择把宝宝放在外地的奶奶家或姥姥家寄养,等宝宝三岁时上幼儿园再接回身边。但是,三岁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阶段,宝宝很难认可父母。当父母接宝宝回来时,父母们常会感到宝宝不适应新的环境,常会作出以下反应:

1、刚回到自己家,不停地哭闹,不爱吃饭,也不愿玩。执意要离开家里。嘴里说着:“走,走……”。

2、不愿亲近父母,表情冷漠,感到很畏惧。

3、对于家里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在家里呆头呆脑,不知所措。

由于宝宝从小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缺乏亲子感情。把宝宝接回家后,就要努力培养与宝宝的感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和宝宝亲近,消除陌生感,逐步建立感情。

父母要积极给宝宝爱抚并与宝宝交谈。多抱抱宝宝,抚摸他的头、脸和身体等,让宝宝感到舒适愉快。同时还要多和宝宝交谈,如亲切地叫着宝宝的名字给他说:“宝宝今年两岁了,爸爸妈妈都想宝宝了!”“宝宝真乖,爸爸妈妈最喜欢宝宝了!”“宝宝饿了吧?妈妈去做好吃的!”

多陪宝宝一起玩。宝宝都喜爱故事,父母可以买一些既有意义又有趣、色彩鲜明的图书和他一起看,讲给他听。宝宝喜欢到动物园玩,父母就多带他去,一边玩,一边讲动物的故事。这样,宝宝逐渐对父母产生感情,就会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了。

2、向寄养人详细了解宝宝的生活习惯和带养方法,尽量保持一致。

比如宝宝原已习惯在早饭后大便,就不要硬让他在起床后马上大便。强制宝宝改变习惯,会使他不适应、不舒服,情绪更加不好。如果发现宝宝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最初不要断然令其强行克服,待熟悉以后再逐步纠正。

3、要给宝宝创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保持积极的情绪,这样,宝宝也会受父母的感染,情绪愉快、安定。另外,父母对宝宝同样都要付出爱心,及时满足宝宝的需要并鼓励宝宝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宝宝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宝宝生活在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里,会觉得很幸福,很安全,对父母的感情也会加深。

虽然父母有时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需要把宝宝寄养。但是,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如果有条件,父母尽量亲自教养自己的宝宝。

男孩的性教育妈妈轻松教育


妈妈要通过非语言行为向男孩传递正面的信息,如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忠诚、共同承担家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为人、做事的原则,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建议一:建帮男孩建立正确的性别观

虽然人的性别在受精的一剎那就决定了,但是在心理层面上,性别的心理发展是从3岁至成年的这段期间,在青春期达到高峰。

3岁左右的孩子,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可是也会好奇地询问,为什么女生要穿裙子留长发、玩扮家家酒,而男生穿裤子、留短发、玩骑马打仗的游戏,这是儿童的性别心理发展的开始。在此阶段,妈妈要注意两大原则,一是让男孩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二是要男孩对身体的各部位有正面的意象。

满满今年6岁,还有一个小妹妹。满满上幼儿园的时候,妹妹出生了,妈妈告诉他,“女孩子以后要生宝宝的,男孩子就不一样了。”毛毛问:“女孩子是怎么生宝宝的呢?”妈妈指着自己的肚子回答:“从肚子里呀!”因为看着妈妈的肚子大起来又小下去,满满似乎明白了妈妈说的话。

自从家里有了妹妹,满满更加懂事了。他知道自己是男子汉,有责任保护妈妈和妹妹,他说:“所有的女人都爱哭,因为电视里的女人都爱哭!”男人坚强、不爱哭,女人软弱、爱哭,需要被男人保护,这是满满最初的性别观。

研究表明,作为独生子女的男孩,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户外运动少,喜欢在家里看卡通片、玩电脑,习惯了跳跃式、非逻辑思维方式,不懂感受周围的人、事,容易变得自私冷漠。一些男孩到了婚龄,心智仍然像个孩子,根本没有“肩膀”的意识,担当不了重担。因此,妈妈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应该越早越好。

建议二:自然地告诉男孩性知识

妈妈让男孩认识自己的身体,不必像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严肃正统,在生活里有很多自然的方式。比如给男孩洗澡时,可以告诉他身体每个部位的名称以及功能,把洗澡变成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在公共场所需要换衣服时,告诉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换,应找一个有遮蔽的地方,因为身体中有些部位是隐私的。这样自然地让男孩了解到自己的性别,并认识到男女的区别。

棒棒今年3岁半,是个非常聪明的男孩,特别喜欢观察事物并提出问题。对于“性”,他还没有具体的认识,但是偶尔会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他问妈妈为什么自己要坐着上厕所,妈妈告诉他,男人和女人身体不同,妈妈没有“小鸡鸡”,所以不能站着小便。

对于孩子提出的性的问题,妈妈总是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这些都是自然的东西,让孩子对身体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妈妈会大方地提到“乳房”、“阴茎”等字眼,就像告诉他这是苹果,那是香蕉一样自然。当然必须同时告诉孩子,人的身体有些部位是隐私,隐私是不能裸露在外的,否则将会很难为情。

妈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给男孩正确的引导。其实,男孩关于性的提问,就和“今天晚上吃什么”一样,是非常单纯的。妈妈只需要一个很直观的回答,太多太深入的解答,反而会让男孩思路混乱。

建议三:对男孩进行性道德教育

早期性教育,关系到男孩身心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心理、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性道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性道德是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内容概括为:性道德规范;正确的爱情观、贞操观和生育观。它的核心是爱与尊重。

妈妈要教育男孩尊重自己和别人的隐私。隐私的概念应该从开始进行性教育时起就灌输给男孩。妈妈要告诉男孩,生殖器是人的隐私部位,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看或摸这个部位。

妈妈要通过非语言行为向男孩传递正面的信息,如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忠诚、共同承担家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为人、做事的原则,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亲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


中国式“父教”到底“缺失”了什么?

父亲的教育像给孩子补钙

“养不教,父之过”,是《三字经》里的一句话,它强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担负起重要责任,也说明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5年,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土耳其家庭教育专家加利斯也指出,子女出生之后到入学之前,是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而刚强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加利斯说,身为父亲者如果能够在此阶段对子女付出更多的爱心和关怀,可以使子女建立自信和开放的性格,也有助于子女对应外界不同环境的变化。他还表示,以协助子女的人格成长而言,一位尽责父亲对子女的照顾,较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可以增加25%到30%的正面成效。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中男人的应酬越来越多,教育子女的重担似乎落在了女人肩上。据《人民日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可见,男人在教儿育女方面的付出还远远不够。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那么,作为父亲,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影响孩子呢?

首先,父亲应该教会孩子坚强。母亲是水,她滋润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温柔;父亲是山,他支撑孩子的信念,使他们学会刚强。正如东子在《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中所说,母亲的教育像给孩子喂红糖水,而父亲的教育像给孩子补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要父亲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孩子的刚性自然会滋生出来。

其次,父亲应该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他们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母亲可能会骂他们一顿。而父亲可能会和孩子一起去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孩子把玩具装好。父亲往往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

再次,父亲应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男性往往爱活动,他们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而且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采取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身体就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

当然,父亲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下下棋,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带孩子做做手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等等。

总之,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女人的事,男人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影响力

好爸爸首先是好男人

许多父亲认为,自己工作赚钱养家就是“养儿”。其实,在孩子心目中,所谓的“养儿”是指父母和孩子经常生活在一起,在情感上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的行为。没有给孩子富足的精神生活就是“不养”孩子的父母。而且在孩子的生活理念当中,“不养”的父母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的,所以他们会在“不养”的父母面前犟头犟脑,表现得特别不听话。这就导致了教育的失败。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最根本的方法是多多顾家,把更多的感情留给家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同乐,同思,共同探讨孩子的所思所感。

也有一部分父亲不受孩子欢迎,是因为他的行为习惯不被孩子认可,比如搓麻将打扑克,不讲究卫生,说话开粗口,对长辈不孝敬等等,不能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导致孩子对父亲的管教不服。这也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孩子需要善良、勤快的妈妈做榜样,孩子的生活起居需要妈妈的照顾,但独生子女家庭的妈妈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孩子生活照顾得过分周到,对孩子管教得过分细致,导致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锻炼,男孩子的性格变得女性化。所以孩子很需要一个好爸爸做榜样。需要父亲的智慧、宽容大度、幽默、责任心、同情心等良好个性品质的熏陶。

父亲该如何教养孩子,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要做个好男人,具备好男人的良好个性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给孩子一个好榜样。第二,多与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第三,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比如生活能力、自主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幽默风趣的性情等。

父爱有利于人格健康

我的女儿今年15岁了,读高三,各方面都很不错。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费尽了心血,有成功,有挫折;有喜悦,有苦恼。说句掉男人的底子的话,我在女儿的婴儿期,胳膊都抱疼了。一有空,就带她到公园乃至田间地头。躺在床上,教女儿背古诗、儿歌。讲故事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直到自己随便编造也没有办法为止。教育孩子很辛苦,但总体来讲,是一种幸福。

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一股脑儿全推给母亲,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我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二、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有人认为男孩子由父亲带,女孩则应该由母亲带,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如果只实行母性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的生活状态。

三、有利于孩子对生活的全面体验。如果一个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儿国,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一个人形成畸形性格,与他儿童时期对世界的片面观察有密切联系。母亲更容易溺爱、迁就孩子。父爱则相反,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亲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失去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长大以后,碰到一点问题都会不知所措。

至于父亲怎样教育孩子,我认为主要做到:以身作则,创造环境,沟通交流,期望鼓励。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造环境则没有引起很多人足够的重视。孟母三迁,讲的就是环境的重要。很难想象,一个在麻将桌旁长大的孩子,以后不爱打麻将。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交际、表达能力和民主的习惯。成功的人都是鼓励出来的,也是父母期望出来的。

父亲的教子育儿经(亲子教育专题)


前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育儿经,有的父母支持孩子们出国学习,但是有的家长却不愿意将孩子送出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成功父亲的教子育儿经吧,对于这样的教育你是什么看法呢?

为逃避教育制度送孩子出国

就如同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到北京出差,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太糟糕,他不准备让孩子上普通的学校,想送到私塾类的学校读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送到国外读书,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到外国生活?他回答说不愿意,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喜欢这里的朋友圈子;第二,愿不愿意接受和独生子女远隔重洋几年见不了一次面的局面?他说也不希望这样;第三,让孩子从小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后,再让孩子回到中国来工作和生活,孩子能不能适应会不会开心?他马上就明白了,说自己光想到怎么样让孩子接受一种比较好的教育,但没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我说你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意见,就让孩子从小脱离这个教育制度,实质上就是嫌洗澡水脏了,把孩子一起泼掉。让孩子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回头又希望孩子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比如要孝顺父母等等,这可能吗?

我看到并听说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了。我一个朋友的孩子9岁时被送到国外读书,现在20岁了,世界观和父母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香蕉型”黄皮肤的西方人,孩子和父母都很痛苦。亲子网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想让孩子中学阶段就去留学,总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希望孩子以后幸福,却没想过这样做的后果。

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朋友圈里得到了很多赞扬。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合力的结果,但是现在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水准下降,网络和媒体传播很多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相当不利。学校教育也的确存在很大问题,小学中学本该是普及教育,大学是精英教育,中国的现状则刚好相反。中学的分数教育导致把最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到最优秀的学生身上,搞什么奥数班实验班重点班,一个中学培养出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就认为成绩巨大,忽略了大部分成绩普通的学生,所以中学是精英教育模式。大学反而是普及教育,大量扩招导致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所以大学倒是真像普及教育模式。既然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存在缺陷,家庭教育就成了关键。父母自己都没下工夫去好好教育孩子,我们怎么能去责怪学校和政府呢?

初中时让孩子住校

有助于顺利度过叛逆期

儿子不到1岁时我下海创业,创业之初非常辛苦,但我有一个理念,就是赚再多的钱,如果儿子没教育好,我的人生就谈不上成功,所以每个星期六加班工作,周日陪儿子玩,基本上雷打不动。亲情也需要时间去培养和维护,保持好和儿子的沟通,一直不间断很重要,断了几年再来就可能接不上。

孩子上初中时是和父母关系最特殊的阶段,因为这是孩子心理叛逆最严重的时期。我的经验就是找个环境好管理好的学校,让孩子住校。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实际上还是小孩,对父母挺依赖的,但又以为自己长大了,想推翻父母亲的权威,如果在家住就往往容易嫌父母啰嗦烦人,容易和父母吵架,但住校一个星期回家一次,见了父母很亲热,来不及吵架又要回学校了,有助于平稳度过叛逆期。

我儿子小学阶段都是自己一个人睡,初中住校后回家可怜巴巴拿着铺盖要到我们房间打地铺,我们只好把床扩展成3米多宽,让儿子周末跟我们住一个房间,一直住到他上大学了才回到自己的房间睡,不过还不让我们拆掉大床的加铺。我这个初中住校的经验经过了很多朋友家庭的验证,对孩子度过叛逆期的确很有帮助。

高中让孩子按照

“木桶理论”去学习

我儿子学习成绩中等,想考上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难度很大。我跟他讲,高考就是“木桶理论”,6门课就是6块木桶的木板,最短的木板决定你的高考成绩,也就决定了你的命运。一门课90多分了,想增加几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而另一门课60来分要提升到80多分则相对容易得多,所以高考复习就是不停将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找出来,加高它,当这个“木桶”所有的木板都不短了,成绩也就达到比较理想状态了。另外,“木桶”的底就是身体,比一圈的木板更重要,为什么很多考生高考成绩还不如平时成绩,不是智商问题,是高考复习实在太累了,身体状况下降,自然发挥不好。6块木板的黏合剂是心情,一定要把高考的过程变成轻松快乐的过程。

我儿子从高二开始按照我的“高考木桶理论”去复习,不断找出自己的短板去加高,成绩一步步提升。同时他每天坚持练陈氏太极拳,保持了旺盛的体力;喜欢玩魔术,边备战高考边练一些自己喜欢的魔术节目,和同学们一起成立魔术社作表演,保持了心情的快乐。

离高考还有半年的时候,他找我说他的字写得太难看了,估计会影响成绩。以前我们说他的握笔姿势不对字难看,他一直不愿承认也不愿改变,现在终于承认了。按照一些专家观点,字难看的人考试每门课平均可能会被扣2~3分。也就是说,字写得难看等于“木桶”的每块木板都有一些“虫眼漏洞”。亲子教育

我们一起上网寻找解决方案,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个专门教人怎么把难看的字写好看的专家,在北京办培训班,只要一天时间就可以改变写字习惯。一个周六下午,我准备了行李在学校门口等着,放学时儿子背着书包飞奔而来,我们直奔机场飞到北京,周日上了一天的写字课程,晚上飞回广州,星期一上课写作文时老师发现我儿子的字体已经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人真想做一件事情其实并不难,就怕不下决心去做。

高考成绩出来了,儿子如愿以偿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我们父子俩很有成就感。儿子说:“爸爸,我这次不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设置一个理想的目标,然后用几年时间去一步步逼近目标,最后实现目标。”

用“金刚钻”理论指导大学学习

儿子高考之后,我建议他去街上摆摊。他去了,回来后明白,其实城管执法还是非常文明礼貌的。我告诉他,广州有上万名城管每天在执法,偶尔一次发生了冲突打架,报纸网络就会报道渲染,而平时99%正常的执法却没有新闻价值,所以你看到的很多并不是社会真相,你亲自去体验几天才会明白。很多愤青实际上并不了解真相。

我儿子上大学以后,我告诉他高考的“木桶理论”结束了,读大学要用“金刚钻理论”:你可以很多门课都是“短板”,及格了就可以,但一定要有一两门强项,也就是自己的“金刚钻”,样样都不错却没有一样特别强的人,找工作比不上有“金刚钻”的人。现在社会很缺乏创新能力,我劝儿子训练自己的创新精神,如果到大学毕业时手上有10项专利证书,找工作比一个研究生文凭管用多了。于是我儿子开始不断思考不断发明,现在大二了,已经成功申请了6项专利。

儿子只要在家,早上就一定会早起,和我一起去爬山,再回家一起打太极拳。记得我儿子18岁生日那天早上,一个冬季的下雨天,相当阴冷,我们父子还是打着伞去爬山锻炼,看到山路蜿蜒曲折,山上浓雾弥漫,我说今天是你18岁生日,很有意义的日子,我们一起作首诗吧,结果我们一人一句写了首诗:冷风携雨扑面寒,山路盘旋入云端,脚下就是通天路,父子含笑共登攀。

本网站小编总结:不同类型的父母教育小孩子有着不同的方法,做为家长要找出适合自家的孩子育儿法才是重要的,但愿更多的小宝宝们都能够接受到合理的育儿法则,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外国男孩教育面面观


2002年的秋天,俄罗斯总统普京收到了一封孩子的来信。孩子在信中说,总统戴着安全帽不好看,希望总统以后不要再戴安全帽。原来不久前普京总统到一个石油公司去视察,他按规定戴上了安全帽,那位孩子在电视中看到后,认为普京戴着安全帽不帅气,所以写来了这封信。

普京当即亲自给孩子写了回信,信中说:“亲爱的伊凡诺维奇,收到你的来信我很高兴。我也知道戴着安全帽不好看,但那里是生产现场,如果不戴安全帽就会出危险,按规定必须戴安全帽。我觉得一个人的脑袋比脸更重要,所以我想了再三还是戴了,你说呢?”

※这个世界上比帅气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脑袋,比如安全,比如生命……

美国造币厂位于华盛顿特区,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地方也对外开放,供人参观。在老布什当总统期间,有一天他收到一个男孩写来的信,信中说,学校组织他们参观造币厂时,他发现墙上有幅作广告宣传的漫画,画的是—位绅士模样的男人撑着一把只有半片的雨伞,递给身边的胖太太,胖太太惊讶得几乎要跌倒,旁边还有一句话:“一半对就意味着全部错!”那个男孩认为这句话不对,已经对了一半,为什么会意味着全部错呢?在这样重要的地方是不应该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误的。

老布什回信说:“亲爱的孩子,那幅画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我小时候就见过,那时我也觉得这句话有问题,但我现在不这么看了,所以你认为这句话不对是因为你是孩子和学生,长大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对和错之间的距离只有一点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跨过的。

1983年11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的办公室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叫比利,只有7岁。比利得了一种绝症,医生说他活不过10岁,但小比利的心中有个理想,就是当美国总统,里根知道这件事后,就把他请了来,他决定让小比利当一天美国总统,自己则给比利当“助手”。里根向“小总统”介绍了总统的日常工作和职务范围,然后为小总统服务,部下呈来了文件,小总统就请“助手”参加讨论,意见统一后,由里根签章。

一天过去了,小比利非常满足但又有些遗憾地对里根说:“可惜我不能天天当总统。”里根说:“不要紧,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个消防队长,但到现在还没能实现呢。”

※重要的是要敢于做梦,我们能梦想的,就能实现。

在美国的新泽西,有一位愚钝无比的小男孩,无论老师如何努力地教他,他仍然无法学会从1数到10。无奈之下,老师决定请他的父亲来学校一趟,好好沟通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父亲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竟然如此差劲时,老师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愤怒的父亲立刻把自己的孩子叫了出来,当着老师的面大声呵斥道:“你这么大了,连从1数到10都学不会,将来长大能有什么用?”

这个学不会10个数字的孩子眼珠飞快地一转,笑嘻嘻地说:“我可以做一个拳王争霸赛上只需要数到9的裁判。”

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布鲁斯。富兰克林。在今天的美国体育界,谁都知道布鲁斯。富兰克林是全美职业拳击运动史上最伟大的裁判!

※其实,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潜能,有时候,不甘心往往是最好的动力。

《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里的成绩从来都没有进过前一半,而且作业本总是很不整洁。老师觉得他已无可救药,同学们也把他当做嘲弄的对象。他12岁时,班上有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才。

※别人的嘲笑只会让懦弱的人止步,对于男子汉来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前进的方向。

2001年5月21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返回母校耶鲁大学接受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布什对母校的同学发表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的成绩是A,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去当科学家;如果你的成绩是B,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去当企业家;如果你的成绩是C,那么我还要恭喜你,你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职员;如果你的成绩是D,那么我就要很遗憾地告诉你,你只有去当美国总统了。”

※不要轻易被失败过滤,更不要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否定自己。

美国人眼中的优秀男孩:

具有技巧和知识,能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解决某一问题;

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坚持性强,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反应性好,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积极反应;

有理智的好奇心,能从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能够提出新问题;

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和进行争论;

机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的词汇;

思维灵活,能够及时摆脱自己的偏见,用他人的正确观点看问题;

思想灵活,能够形成许多概念,善于掌握新的较深的概念;

具有独创性,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想象力强,能够独立思考;

能把既定的概念推广到比较广泛的关系中去;

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

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对照参考一下自己,看看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男孩子?如果哪一项不符合,开始从现在开始做出改变吧~

如何培养最杰出的男孩


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在家长心目中,理想的男孩是勇敢的、坚强的、有竞争能力的、果断的、有控制力的;理想的女孩则是文静的、纯洁的、漂亮的、温柔的、顺从的。

不可否认,男孩与女孩相比,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关注某一物体的时间比女孩短,但态度更为积极。

男孩从很小开始就不大在意别人的声音,不管是谁,他们就是不听别人的话。

男孩生来就喜欢挑衅和冒险,好胜心更强。

男孩从小就急躁易怒。

男孩感到压力、要求独立的时间更早。

……

这种差异要求家长因材施教,要根据男孩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

但现代社会是男女平等的社会,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趋向缩小和接近。因此没必要完全把沉着、理智、勇敢、温柔等这些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且本该为人类两性所共有的美好品质贴上性别的标签。

所以,家长应学会采取合理的、适度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不要嘲笑男孩子哭鼻子,不要嘲笑女孩子风风火火。只要他们身上表现出了值得肯定的品质,都要加以鼓励,鼓励女孩坚强勇敢又耐心细致,教育男孩要果断机智又温柔体贴,使其人格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针对男孩教育,本书为家长们提出了培养杰出男孩的四个方向:

方向一不要害怕男孩的调皮捣蛋,给他定的规矩越少越好

男孩一般都很调皮捣蛋。父母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父母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的行为。

特别是中国父母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在父母管教过严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男孩,往往性格懦弱、没有主见、遇事慌张。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只知道被动地去生活。如此一来,父母成了鸟笼,而孩子却成了笼子里的鸟儿。

其实,父母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攀爬、探索、尝试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爸爸妈妈们不要束缚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给予男孩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打破常规,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方向二男孩要“穷”着养,不要让他生活在“温室”里

要把男孩培养成坚强的男子汉,一个重要的观念是“男孩要穷着养”。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现在儿子受“苦”,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我们这里所说的“穷”养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让父母减少对男孩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经历、多一些锻炼,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概括起来,“穷”养男孩我们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让男孩过点“苦日子”。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家长们可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给他们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要不然,就把钱存起来,等儿子长大,有了正常的金钱观后再给他也不迟。

第二,让男孩体验挫折感。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男孩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做为父母,就必须让儿子遭遇“挫折”,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第三,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育人大忌。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男人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有创造力吗?所以,父母要从男孩的童年起,就教会他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

方向三从小培养男孩的责任感,让他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

男孩从小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将来怎么会对家庭、对事业有责任感呢?因此,男孩责任感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身边做起,让男孩明确责任感。男孩们有什么样的责任和责任感呢?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应使男孩知道:在幼儿园和学校尊敬老师、爱护同伴、收拾玩具与学习用品,在家里帮着爸爸妈妈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是有责任感的表现。总而言之,要培养男孩责任感,首先得让他们明白自己有什么责任,责任感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另外,家务劳动是培养责任感的最好时机。可有的父母却认为让男孩干家务活会影响男孩的学习;也有的父母认为让男孩干家务活是委屈孩子;还有的则认为劳动不用学,男孩长大了自然会做。

试想,一个对家务活不管不问、一窍不通的男孩,长大了怎么能掌握维持生活的本领呢?体验不到干家务辛苦的男孩,怎么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呢?所以父母要把引导男孩参加家务劳动当做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教育来进行。

父母可对家庭劳动的时间、内容都做明确的要求,让男孩都有自己明确的责任,而且监督执行。可以让男孩承担一两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可以让孩子帮忙抹桌子、扫地,平时,孩子用的小手绢、穿的小袜子都可以让孩子自己洗;照顾老人;稍大些的男孩可以帮家里买一些小物品等。

当然,男孩做得好要及时给予表扬,这可以激发男孩做家务的欲望,更能让男孩在家务工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一种形式,让男孩有了参与家庭建设的机会,从而培养了男孩的家庭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得男孩融入到父母的劳动中,责任感的培养就落到了实处。

方向四鼓励男孩走进集体,多与人交往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团队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然而,在独生子女比例骤增的今天,每一个男孩好胜心都很强,都想胜过他人。遣憾的是,这些男孩大都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爱,学会生活,并找到自己的归属。他们向往拥有一个能让自己放松、能给自己任务、能让自己感到自豪的集体。

但很多家长似乎意识不到这一点。现在独生子女增多,男孩失去了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机会,等男孩有了自己的活动能力之后,家长们又出于安全的考虑,总是把他困在家中。有的父母为了使男孩不添麻烦,将其关在屋子里。

这样做的结果,男孩因为从小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缺少交流经验和处世知识,长大了就不善于和人相处,不善于交际,羞怯腼腆,甚至孤僻、不合群。

如果男孩被父母剥夺了集体生活的权利,那么他肯定是一个不会处理团体关系、缺少团体意识、将来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的人。

家长应该鼓励男孩参加团体活动或游戏,在活动中,鼓励男孩担任团体领导,锻炼男孩的组织能力和统筹能力。多让男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游戏中不但能够锻炼他的团体合作意识,还能够训练男孩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能力,男孩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活泼,容易与人相处。

本书以上述四个方向为指导,放弃了长篇累牍的理论叙述,转而关注男孩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100个细节。

这些教育细节,涵盖了读书、修养、社交、气质、能力等方方面面,简洁生动,具体实用,为家长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善于抓住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抓住教育良机,因势利导给男孩正确的引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信家长们能掌握这些卓有成效的教子方法,把自家的男孩儿培养成一个杰出的男子汉。

教育孩子父亲的角色与母亲不同


父亲对孩子产生影响是在孩子稍大以后。母亲的本性并不完全适合社会再生产,而更适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孩子多是通过父亲这扇窗子来了解这个他将要进入的人类社会,因此,父亲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

父亲育儿的特征

母亲能跟孩子同频交流与发展,孩子一岁的时候,母亲能用一岁的眼光看孩子,孩子五岁的时候,他能用五岁孩子的心理与孩子一起玩。父亲的心理是凝固的,只能用一种眼光看孩子。不管孩子是一岁还是五岁,他认为应该怎样就是怎样,也就是说,父亲在孩子七八岁以后才介入教育。比如,两岁的孩子在哭,爸爸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妈妈就不一样了,能弄明白孩子是饿了还是凉了。

父亲育儿的作用

一方面父亲要在家里、家外创造一个包括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环境,给母亲一个安心育儿的心情。家庭中男女分工协作,如果女性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过多地考虑经济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就会失去自己正常的心理。

另一方面,孩子越小母亲的作用越大,孩子慢慢长大到五六岁的时候,父亲的作用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母亲更多地代表自然、生理、心理。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秩序的世界,他懂得社会上的竞争规则与价值标准。对社会的分工、变化,父亲的感受要深一点,孩子通过父亲的肩头走向社会。母亲不同,母亲的本性并不完全适合社会再生产,而更适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孩子多是通过父亲这扇窗子来了解这个他将要进入的人类社会,因此,父亲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

孩子越来越大,对外界的认识要把握得越来越准确,只有父母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不是靠母亲或母亲单打一行为。

历史上寡母抚养的孩子成才率特别高,那是因为寡母不仅给孩子以代表生理上的一级,还有寡母直接参与了社会生产,知道社会的发展动态和人情世故。

既然寡母抚养的孩子特别容易成才,父亲应尽量让母亲去教育孩子?

不是这样的,人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成才的问题,还有一个人的和谐发展的问题。往往寡母抚养的女儿,事业很成功,但在以后组建的家庭生活中大多都很不美满。这些女孩子从小没有跟父亲在一起生活过,她不知道同男人如何相处,因为她的母亲不能随便和男人交往,她自己也不可能同男人交往。于是就容易把男人想象的太好,或者把男人想象的太坏。

孩子是两人的,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是一人说了算怎么办?

谁说的对就听谁的!可怕的是真理掌握在家庭中的某一个人当中,而他(她)不是家庭中的权威,这样的结果会比较糟糕。一般来说孩子的性格就像家里说话算数的那位。在某种程度上讲,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上的,父母有多高,孩子有多高;父母能走多远,孩子才能走多远。

因为空间或时间的关系无暇顾及孩子,像你这样的爸爸如何让孩子感受父爱?

爸爸对家庭、孩子除了提供物质基础外,另一种责任就是要把自己在社会上拼打的酸甜苦辣,人生体验传达给孩子,用宝贵的经验去滋养孩子的心灵。我女儿已经八岁,不在身边,但是我已经作好了让孩子与自己在一起生活的计划,对孩子的要求、期望通过妻子的影响孩子,在妻子的口中,经常会听到你爸爸希望你怎么样做,你爸爸是怎么样做的话,等等。

提出让女性回家你是不是赞同?

让女人回家的理由,我不赞同。他们把教孩子是当作副产品,关键是要把位子让出来。相反,男性应该在职位紧张的状态下,把职位让出来给女性。另一方面,阶段就业、弹性就业,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社会应该对孕期、哺乳期的妈妈负责,社会应该对母亲发工资。等孩子长大了,社会要给母亲的二次就业创造条件,要走出家庭回归母性,而不是走出家庭抛弃母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