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三类问题,令早教事半功倍。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掌握三类问题,令早教事半功倍”,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度过了第一年忙忙碌碌的养育期,我们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跟不上孩子的成长脚步了,带给我们的挑战也与日俱增——

喜欢说“不要”、“不行”,跟家长对着干,一点儿也不听话;

约好了去商场时只买一件玩具,结果还是看到喜欢的就赖着不走,哭闹;

家里买了不少书,但就是不爱看,只对玩具或电视感兴趣:

……

面对第一个问题,有没有想过你的批评教育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激起更高一级的反抗?

面对第二个问题,有没有想过你的妥协只会令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

面对第三个问题,有没有想过你的做法永远只会让你的希望成为一厢情愿?

看到这里,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可能不经意间犯下了很多的错误,我们甚至会对随后的一连串提问感觉惊讶,原来这些看上去理所当然的做法居然会对孩子产生这样的影响!但我们并非教育专家,如何能够准确把握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如何预知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掌握最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如何找到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利工具?

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复杂,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只需将其归为三种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找到所对应的解决办法,就可以轻松踏上早教之路。

第一类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

一向听话的丁丁2岁后突然变成了“拧脾气”,最喜欢说“不要!”“不行!”,家长说东,他说西,什么都要和家长对着干,一点也不听大人话,让人又着急又生气。

这类问题十分常见,家长最容易把它们当作孩子的缺点,要么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要么产生紧张或焦虑情绪:爱打人、抢玩具、认死理、怕生人、爱逞强⋯⋯殊不知,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代表着孩子在某个年龄段某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家长错过它,就会丧失这种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日后要想再弥补,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严重的将永远无法弥补。就像问题中的丁丁,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敏感期,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在2-5岁期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叛逆”。如果家长把这种“叛逆”作为负面问题来对待,并且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态度,则不但不能够令孩子变得听话,反而会压抑了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影响其今后完整人格的建立。

布奇专家总结:这类问题非但不是坏现象,反而是提醒家长: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正处于最佳发展的敏感期,属于“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只是尊重它,找到正确的方法对待它,使用恰当的工具解决它。

第二类问题——的确是问题的问题

4岁的牛牛撒谎了。明明是自己吃饼干弄脏一地,问起时却一口咬定不是自己做的。

这类问题常出现于成长在专断型、纵容型或放任型家庭中的孩子身上:不爱看书、电视迷、任性、不自信、怕困难⋯⋯你可知道,每一个问题,孩子都在期待着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待。遗憾的是,更多的家长选择了讲大道理、甚至是训斥,放纵等消极手段,喜欢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无视孩子自身成长特点,往往事倍功半。这些不正确的方法只能使情况越来越糟,恶性循环,孩子们成了家长和亲友眼中的“问题儿童”。就像问题中的牛牛,大部分家长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品质出问题而选择讲大道理,甚至是训斥或恐吓,其实,面对这类问题,树立一个正确的行为榜样才是最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方法。

布奇专家总结:这类问题是因为受到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引导或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如果不在入学之前解决掉,那么可能会在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成为绊脚石,属于“的确是问题的问题”。

第三类问题——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爸爸妈妈带着2岁半的朵朵去饭店用餐,刚一入座,就听到孩子着急地说着:我的餐具呢?我的餐具呢?

这类问题最容易被家长忽略,被当作是孩子的正常表现或有趣的行为而失去培养机会。家长们仔细回忆一下,就一定能够发现:照镜子、过家家、涂鸦、自言自语、喜欢夸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场景是经常能够见到的。面对朵朵的要求,家长可能会当作孩子饿了,或者对餐具好奇,不会敏感地认为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出现,也不是只有你的孩子才有的表现,而是所有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殊不知,朵朵要餐具并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使环境有个完整的感觉——她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她想和大人一样,有一副自己的餐具。而如果你知道了这一秘密,则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把握住这一时期,培养孩子养成诸多良好行为习惯。

布奇专家总结:这类问题最容易被当作正常表现而被淹没,但如果你能够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从孩子看似平常的表现中发现可以培养的能力,则相当于拥有了一辆让你能够轻松驰骋赛场的拉风赛车,向成功早教迈出比常人更快的一步。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段,事半功倍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段,事半功倍》,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呢?如何正确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呢?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呢?让我们分析分析吧!

下面给各位家长提供了一些建议性的资料,以供家长参考。

一、学小提琴的适龄期

小提琴演奏是单手拿琴站立演奏,自己要想演奏出好音乐,对手及指头尚小、力量不够的3-4岁幼儿来说,过于勉强。早教网,因此,建议学习小提琴的年纪为5~6岁较适当。

二、学钢琴的适龄期

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宝宝是不宜学钢琴的,因为要学习钢琴需要宝宝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码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也包括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如区分音乐的高音、音色、单调等,还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

因此,一般的儿童学习钢琴在2-3岁时,效果无法期待,6-10岁开始学,想成为钢琴家又慢了一点,在3-5岁时最好让孩子先听好的音乐,欣赏好的音乐,一般4-5岁开始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技术指导,学钢琴比较适宜。当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提早或推迟些。

三、学绘画适龄期

由于孩子在1岁或1岁多已会“涂鸦”,2-3岁开始对形状、颜色产生兴趣,4-5岁开始对实际事物、经验过的事物有了认识并画出,5-6岁时,不是画看到的东西,而是画认识的东西,此时的孩子观察力、想象力、甚至表现欲都很高。因此,从2岁半到3岁孩子最纯洁的时候开始,最为适宜。

四、学戏剧的适龄期

所谓戏剧,就是使用自己身体所有的器官、机能来表现,从发声、发音练习开始到音乐、古典、芭蕾等,要有广泛的训练才可。这些训练可以配合年龄及身心发展情形分别进行,所以从3岁到成年,只要有志于演戏,任何时候都可以说是“适龄期”。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要做个有心人,时刻观察,早教网,另外还要尽可能多地让宝宝接触新鲜事物。只有让他接触了,并乐意长时间去接触其中某一些,就大致可以判断宝宝爱做这些事情。比如你可以带着宝宝画画,跳舞,搭积木,滑滑车等,宝宝更加乐于玩滑滑车,那么宝宝的兴趣爱好就是玩滑滑车。当然了,兴趣爱好也离不开家长的引导,比如画画,宝宝没耐性,如果爸妈陪着他一起画,还要比谁画得好,宝宝会坚持下去的。

孩子升小学需掌握的三大能力


孩子升小学需掌握的三大能力

告别三年的幼儿生活,大班的孩子们步入了小学。小学相对于幼儿园来说,要求孩子们更具有独立性、自理性,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对于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更为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劳动等任务。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家长除了要给幼儿鼓励外,还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您所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吃饭、穿衣等等。其次还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这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还需要带什么东西?”“老师还有什么要求?”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孩子在您的指导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了。

二、培养幼儿与人大胆交往合作的能力

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交往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家长们要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结交伙伴,使孩子在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另外要教育孩子学会谦让,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敢于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要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转化为活动的动力。为此,家长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任务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家长可以通布置一些家务劳动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如,把菜择干净,把地在几点前扫干净,作业在几点前写完等等,家长不仅要把任务交待明确,而且要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让幼儿逐步形成习惯。

总之,随着时间的临近,孩子还有不久就要上小学了,家长要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三岁小儿问题多


孩子往往以模仿成人的行为试验着他们内心的想法。小男孩往往试着模仿爸爸刮胡子,小女孩也会尝试仿效爸爸站着小便。

关于学习和性认知之间的关系,也许有的父母早就知道了。假如孩子从父母的训练态度中接收到性是“脏”的信息时,必然会影响他性心理的发展。

不可否认,父母在孩子学龄前时多半会感到烦恼,因为他们发现,孩子经常互脱衣服,相互观察生殖器,甚或“扮医生”。以成人的标准来看,这一类的行为近乎性骚扰。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对这类行为的解释与成人大相径庭。学龄前儿童对于自己,以至于别人的身体都好奇。这种观察彼此差异的行为,只不过是他们发展“性”认知的自然现象而已。

我们对父母的忠告是:不要过度反应。因为“过度反应”会使一种本来无害的活动,逐渐加入“罪恶”和“羞耻感”的成分。其实当孩子的好奇心被满足时,他们多半会放弃那种探索活动。

对“性”固执地感到兴趣的儿童,可能隐藏着沉默抗议的内在含意。这种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譬如:趁着休假的机会,不经意地指出生殖器,说出它的名称,并且为他们解说男孩和女孩的生殖器官有何不同。

很多父母认为,三岁的小孩根本无法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真是这样吗?根据研究发现,到了这个年龄,他(或她)已对两性问题开始诧异和苦恼。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大胆地跟孩子解释,例如告诉小女孩,她没有阴茎是正常的;小男孩也应该了解,两性的不同是有其目的的。这种信息的传达,基本上并无色情,它应该和头发、眼睛或皮肤的颜色一样地容易讨论。

回答孩子关于性的问题(三)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回答孩子关于性的问题(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婴儿的问题

六岁的小男孩发现幼儿园的老师在结婚以后,肚子渐渐地大了,问道:

“为什么结婚以后会生娃娃?”

“妈妈也一样呀!所以你才会生出来。现在你已经长得这么大了。”

但是,这么小的孩子并不容易接受这样的说法。因此,不妨以动物来说明,孩子会比较容易了解。比如,可以以孩子的偶像熊猫来向孩子说明。

“熊猫的爸爸、妈妈也会生下熊猫娃娃。”

孩子问道:“为什么一定有两个人呢?”

这时,只要坦率地回答:

“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妈妈的肚子就会变大,而生出娃娃来。”

如此回答即可。

“娃娃是怎么形成的呢?”

以下有两种回答方式,请比较一下。

“爸爸和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就会开花,生出娃娃来。”

另一则是:

“因为爸爸、妈妈很想要个可爱的娃娃,于是神就把娃娃放在妈妈的肚子里。然后,妈妈就生下了娃娃。”

“为什么不马上生出来,要在妈妈肚子里住那么久?”

“刚开始时很小,不能不住在肚子里面,所以要等到大一点再生出来。”

前者的回答方式,大概是在阅读过有关性教育的书籍后所做的答复。不过,对于孩子而言,“种子”的说法未免过于现实,这种说法并不太美。后者的想法似乎比较恰当。这种说法表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娃娃是在双亲的爱和期盼下生出来的,孩子听了这样的回答后,心里会觉得非常温暖。

当孩子问道“为什么我会被生下来”的问题时,可以依照这位母亲的方式来回答即可。我们有很多家长为避免尴尬,大多会开玩笑式地回答:“你是我们在桥底下捡回来的。”这种回答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很难过,甚至很孤寂。大人认为这只是开玩笑,但是幼儿还没有开玩笑这个概念,他会很认真地考虑父母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是在经过谨慎考虑后再回答为好。

四岁的男孩问道:

“我从什么地方生出来?”

“妈妈的肚子啊1”

“那么,我怎么进去肚子呢?”

这时,母亲实在是无法回答了。

相同的问题,五岁的男孩问道:

“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

“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有没有剥开妈妈的肚子?”

“医生告诉妈妈‘就要生出来了!’之后,你就从妈妈的婴儿通道生出来了。”

“咦!有这样的通道啊?我真想看看。”

“只有娃娃生出来的时候才有,这是娃娃出生的专用通道。医生知道这通道,就让娃娃从这里生出来。”

后面这位母亲把医生说成是娃娃的保护者,能够灵巧地让婴儿生出来,还是应该会觉得非常安心。

至于孩子问“是怎么进去妈妈的肚子的呢?”可以告诉他:“神利用魔法放进去的。”如此回答即可。依照孩子年龄的不同,回答的方式也不也样。不过,基本上,要用美丽的言辞,简单的回答。

三岁的男孩在爸爸洗澡时,看到爸爸凸出的肚子,说道:

“爸爸,你的肚子好大哦!是不是要生娃娃了?”

“男人是不会生娃娃的。”

“为什么呢?”

“因为乳房太小,无法喂奶。”

这三岁男孩的第二个问题,爸爸似乎回答得很牵强。而对于三岁的男孩而言,想要理解似乎比较困难。因此,只要想孩子说明男女的角色不同即可。

“因为爸爸要上班,会比较忙,所以生孩子是妈妈的工作。不论在哪一个家里,都是由妈妈来生娃娃。爸爸的肚子是因为吃了太多的饭而发胖的缘故。”

四岁的独生女问道:

“我想要一个漂亮的娃娃,不过我能够生吗?”

“必须要像妈妈一样,长大成人以后,和爸爸一样的人结婚之后,才可以生娃娃。”

“那么,我要生五个娃娃,就要结婚五次才可以了。还有,我的乳房只有那么一丁点大。”

“恩,不过,你只要结一次婚就可以了。现在你就不可以挑食,什么东西都要吃。这么一来,会长的强健,你才会有较多的孩子。还有,你的乳房才会变大。像这样才可以喂奶。”

这位母亲非常仔细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但是,有些母亲在孩子问及这些问题时,会笑着说:“你还这么小……”或是:“你在胡说什么?”这样的态度会令孩子觉得很沮丧,或莫名其妙,所以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态度。此外,当孩子说:“我要生五个娃娃,所以要结五次婚才可以吗?”母亲可以明确地告诉她:“只要结一次婚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并不是在问有关结婚的问题,因此,只要这样回答就足够了。

回答孩子关于性的问题(四)

宝宝进幼儿园三大常见问题


送宝宝进幼儿园,家长不仅要做好宝宝的心理工作,还要灵活的处理宝宝进园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小编在此为妈妈总结三大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早晨赖床怎么办?

赖床不一定是宝宝为了不去幼儿园而想的“招数”,父母有必要先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

原因一:没睡醒如果因为入园打乱了宝宝的作息,宝宝因此没睡够,就需要重新调整作息了。如果已经叫醒了孩子,又不能再让孩子继续睡时,那就要采用一些“温柔”的方法了。

解决方法:

1、给孩子一点时间。“那你再睡一会儿吧,等‘大肚子’定时器饿了叫唤的时候就起好吗?”

2、利用音乐的魅力。给孩子放一些平时爱听的歌曲,音量适中。让轻松、优美的音乐声唤醒宝宝的“好心情”,然后再要求孩子起床。

原因二:宝宝想给自己放放假,在家休息一下。

解决方法:

1、用宝宝的“好朋友”激励。如:“你的小兔宝宝早早地就跟妈妈说要去幼儿园了,还说等你醒了让你去幼儿园找它呢!我们快点去找小兔子吧。”

2、请宝宝帮忙。如:“妈妈想请宝宝帮妈妈找一找妈妈的牙刷和杯子,妈妈找不到了,你来帮帮妈妈好吗?因为你的眼睛特别棒。”

3、礼物分享法。“妈妈给你买了新的小贴画,今天你当小老师发给小朋友,他们一定很喜欢的。”

如何让宝宝快速记住老师的名字?

解决方法:

尽快记住老师的名字,会让宝宝对陌生的幼儿园产生“熟悉感”,也便于和老师之间进行沟通。这里有几个有用的方法你可以试试,问问宝宝老师的外貌特征:“哪个老师最高?哪个梳小辫子?哪个最瘦?”借助于形象去记忆,宝宝会感到很轻松,也很亲切。老师的性格特征比如:“哪个老师最爱笑?”借助情景记忆,“早上谁问你‘早晨好’来着?下午是哪个老师带你们去玩的?”

宝宝常尿裤子怎么办?

解决方法:

宝宝自己不会上厕所、不知道或不敢叫老师、玩“疯”了忘了……都可能是宝宝发生“状况”的原因。不妨记住下面的“三要两不要”:要用亲切关爱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有大小便要告诉老师,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帮助他。尿湿了裤子也没关系,老师会帮他换上的(当然,提前要和老师沟通好);要给宝宝穿着有松紧带的裤子,便于穿脱;要告诉老师宝宝大便的大致时间和平时如厕的次数,请老师随时提醒宝宝如厕;不要因此训斥宝宝,要知道,已经很沮丧的宝宝最不需要的就是“火上浇油”;不要宝宝不尿湿裤子了要鼓励,但尽量不要当着众人的面表扬,有些敏感的宝宝会因此自尊心“受伤”。

让宝宝上早教班必须掌握的四步骤


上早教班有用吗?有必要吗?许多妈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又对早教班持怀疑的态度;有的妈妈上了早教班,却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关键要素,让宝宝的早教课事半功倍。网友宝妈总结出上早教的四个阶段,应该准确把握的因素,给各位妈妈参考。

第一步:思考权衡期

在小宝同学出生前,宝妈就讨论过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

宝妈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非常清楚0-6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心智发育、性情习惯的养成等等,都在这个黄金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

宝妈:什么是早教?早教教什么?学什么?衡量标准是什么?

广义的早教是指0-6岁的婴幼儿教育,甚至涵盖胎教。其中0-3岁又被称为“早教黄金期”。

0-3岁这一阶段是孩子感官发展、语言发展、肢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敏感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确实非常重要。很多家长认为,早教是教知识或者对智力的开发。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对早教的一种误解。早教跟知识性教育不同,它是最大程度地丰富宝宝的体验。早教不在于灌输什么知识,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合群、自信、健康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引导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衡量早教成功与否的标准绝非是孩子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古诗等等,学会了生字,不一定代表孩子感知觉灵敏,手眼协调特别好,听觉特别好,成功的早教应该是全方面的,比如嗅觉、爬行、感知觉、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体格达标。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天性都有所差别,无论是早期教育还是今后的学习教育,重要的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孩子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与人格。

其次是注重培养学习的方法。这是一个人最基础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恰恰在0-3、3-6岁为关键阶段。授之予渔远比授予鱼重要。

宝妈家的七大早教关键词条:

1.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成功早教的必要条件。

2.统一。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尽量保持一致,最好有个“领头羊”。

3.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比上亲子班更重要。从怀孕时起,早教随时随地都在进行。

4.以身作则。家长要先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教子。品格教育与智力教育同样重要。在幼儿时期建立的道德观会影响人的一生。

5.发掘和赏识。每一个孩子都很独特,每个孩子的学习途径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是动作学习的,有的是视觉学习,有的用情绪学习,有的用情感学习,有的用味觉来学习。要努力发现挖掘孩子的特质,而不是把孩子跟别人进行横向比较。

6.认真规划宝贵的亲子时光。给孩子报早教班不仅仅要花费金钱,更要占据亲子时间,尤其是宝宝在身心发育关键期内,一定要找教学质量非常过硬的早教机构。

7.只选对的,而非贵的。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阳光雨露蓝天白云。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也都是不需要钱的,比如爱,比如游戏。

结论一:家长在家进行早教必须注意科学性,而上早教班亦绝非把责任“转嫁”给老师,家长同样要随时跟进,注意科学早教。

第二步:尝试选择期

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是否要上早教班因人而异。宝妈之所以选择和孩子一起上早教班的原因有三:

我们较看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希望小宝能够保持活泼好奇独立自由的天性,希望他开朗、自信、善良、勇敢、勤劳、耐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就是环境问题。我们家目前住的地方是独栋高层,没有良好的社区环境供小宝游戏和社交,整天让孩子关在家里跟长辈在一块太憋屈。我们夫妻俩平日都忙,没有专门的时间来陪小宝玩儿,每周1-2小时的早教课就成了我们仨最快乐的亲子时光,用小宝爸爸的话来说就是:“去学怎么玩儿!”怎么和孩子玩儿,如何在游戏中学习,这可是门大学问呢。

教育是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保持一贯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早教对孩子帮助不大。这也是我们选择一套系列早教课系统地去学习的原因之一。

结论二:边学边选,冷静思考希望从早教班中获得什么,最看重什么。

第三步:行动坚持期

小宝同学8个月左右正式上早教班。

在近一年的学习中,我们一家三口都有所进步。宝爸说的好:“早教班是教我们怎么和孩子玩!”

宝妈认为,最好最贴心的早教老师一定是爸爸妈妈。在孩子幼小时,绝不要吝啬时间来陪伴他们。

关于早教,愚以为去哪里上花费多少并不太重要。而和谁在一起,由谁来上课,孩子是否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早教的精华就在于亲子相伴学习,缺席的父母实在不够称职。

教育贵在坚持,一贯性非常重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可想而知。

结论三:父母是孩子最适合最贴心的早教老师,用心做“好土”,就是最好的早教。

第四步:总结反思期

凡事都有利有弊,现在宝妈学会反思。

1.时间因素:

和孩子一起上早教是需要花许多时间的。我们家离早教班不近,且不算上课那45分钟,光来回路程就要一两个小时。如果您平时要上班没空陪孩子去,就只能占用周末周日的时间,这样一来全家的计划都要随之调整。再有,小孩子的作息时间是会年龄增长而变化的,有时与上课的时间正好冲突,需要经常调整,毕竟早教班不是咱家开的,哪能想啥时上就啥时上哦。教育贵在坚持,舍不得时间换不来亲子间共同成长。

2.人的因素:

我们上早教班以来,前后换过不少老师,都很优秀。宝妈自己也是老师,知道身为任课教师的甘苦和重要性。要把握亲子课质量有三大因素,一是目标——到底想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家长与早教中心的目标一致是最好的;二是执行——到底是由谁来陪孩子上课?是什么样的人给孩子上课?这些人真心爱孩子么?还是出于更多其它目的?三是主体——是孩子自己想玩(学),还是您逼他玩(学),还是你们一起玩(学)?

3.“有用”和“无用”:

许多父母都希望早教是立杆见影的,但我们并不这样看。所以无法提供具体的“指标数据”给您,比如孩子上了早教班就会怎么怎么样啊,学会了哪些技能或知识啊。这类话是早教机构营销用来忽悠“急功近利”的家长很管用,但却违反了教育的本质。

早教总结:

关于教育,“人生下来是一颗种子,一种潜力。他还不是现实。而这是特别的,非常特别,因为整个存在只有人生来是一种潜力;其它动物都是实际的。一条狗生来是狗,它一生中保持一样。狮子生来是一头狮子。人生来还不是一个人,人是一颗种子:他可以成为,他也可以不成为。人有未来,其它动物没有未来。所有动物天生是完美的。人是唯一不完美的动物。所以成长,发展才有可能。教育是潜力与事实之间的一座桥。教育是帮助你发展你种子中的形态。”

“真正的教育将抽出隐藏在你里面的东西——神已经作为礼物给你了——只是发现它,显示它,让你发光。而这个词的意思甚至更深:「教育」这个词来自educare;它意思是将你从黑暗带到光明。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从黑暗到光明。”

老庄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有用或无用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可是,我们在说“有用”与“无用”的时候,常常是以某个确定的标准而言的。以这个标准看是有用的,换了一个标准却不然。譬如,一桌美味大餐,对于满足我们的口腹欲望是有用的,然而超过胃部承受的限度,对于我们的健康却可能是没用的。很多时候,我们固执于某一种标准,由此而形成了目光的短浅与心灵的狭隘。这个世界最流行而最危险的观念是什么?答曰:“有用”与“无用”。请小心谨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平等却弱小的独立生命。

最后,之所以绕开“有用无用”之类话题,是因为我们不希望仅仅用简单的量化指标来评价一个人的成长。如果非要说有啥用的话,当时我们带孩子去上早教的三个主要目标都实现了:社交,学玩,系统化。

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他(她)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达到每个成长里程碑。

上不上早教班,都不会造成什么天大影响或后果,无须忧虑。

相信孩子,请给他们足够的爱和时间。

入园新生三大问题要关注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入园新生三大问题要关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转眼间新生入园已经一个多月了,照说小朋友们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可此间中秋节和国庆长假却让宝宝们又开始恋家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副园长吴冬梅说,对于幼儿园新生,最困扰的就是不适应集体生活而产生分离焦虑情绪,而入园一个月里,宝宝的饮食、交往等各种问题也在幼儿园里凸现出来,值得家长关注。

案例1

分离焦虑:长假后上幼儿园就哭

“女儿上幼儿园快1个月了,这几天上幼儿园之前总是哭,并且哭得很厉害,感觉好像特别害怕幼儿园。老师说,女儿在幼儿园表现还可以,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早上在幼儿园哭一会就好了。可是孩子回家之后稍有不顺心,就哭个没完,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程程的妈妈问幼儿园老师,女儿这样实在让人伤脑筋,她是不是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或者心理有了阴影?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副园长 吴冬梅:入园意味着孩子踏入社会,开始集体生活,这种生活不比在家里为所欲为,孩子在这个集体中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从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但这个转变的过程,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显得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孩子对爸妈非常依恋,所以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就会显得相当无助,因此,绝大部分的新生在幼儿园有郁闷、焦虑、紧张等情绪,可是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发泄自己的不满,唯一的方式就是哭,通过哭闹来缓解内心的分离焦虑。

还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不哭,一回家却动不动哭鼻子、发脾气。其实,这也是一种发泄内心情绪的方式,当孩子说不出自己的不满时,就期望得到父母加倍的重视和关注。

一般来讲,新生的分离焦虑情绪会持续1-2星期。由于情绪紊乱,有的孩子回家后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症状,比如胃口很好、疲惫想睡觉等,家长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饿了,哭得厉害没睡好。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在幼儿园情绪紧张,回家之后,能让自己彻底放松了,所以食欲好,睡觉香。专家建议:

(1)一定要让孩子有发泄不安情绪的途径,和孩子多谈谈幼儿园的新鲜事。

(2)坚持送园,哪怕孩子小感冒,不要随意打乱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规律。

(3)心理越安全,分离焦虑就越弱,多与孩子肌肤接触。

案例2

幼儿园大锅饭:挑食更严重

阿珊的宝宝现在三岁四个月,长得虽然白白胖胖,但在饮食上却还是让妈妈伤脑筋,孩子不喜欢吃青菜,就算是把青菜做成菜泥也不吃。现在上了幼儿园,老师也发现宝宝挑食的毛病,她就连菜汤里的一丁点青菜都要挑出来。

吴冬梅解释:

“宝贝啊,今天想吃点什么啊,奶奶给你做。”相信这样的话长辈们都很熟悉。这种有求必应的生活方式让小朋友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食物,很容易形成偏食、挑食的习惯。因此,专家建议,在家里给孩子提供的食物,要尽量丰富多样。

另外,“观察和模仿”是孩子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家长在饮食方面应做出好的榜样,比如介绍膳食时可以说,“哇,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呢?” 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挑食,无意间当着孩子的面说自己不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孩子自然会受到家长的影响。专家提醒,莫让自己对某种食物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要做出好榜样。

案例3

咬人:新生交往沟通方式

才入园一个月,优优已第二次被小朋友咬了。晚上洗澡时,妈妈发现宝宝的手臂上又有牙印,问他是不是被人咬啦,他也说不清。妈妈问老师,老师说他确实被咬。回家后,妈妈告诉优优,别人咬你,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他支支唔唔说不上来。事实上,优优性格内向且胆小,妈妈担心宝宝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心里甭提有多不痛快。

吴冬梅解释:孩子被打,痛在家长心里。吴冬梅认为,家长如果发现新入园的小朋友被抓了,被咬了,不必过于介意,可以交给老师处理。遗憾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身上的抓伤非常在意,找老师评理、控诉、责骂,甚至会帮孩子出头,教训咬人的小朋友。

吴冬梅说,孩子的行为要比语言发育早,摸、抓、揪、咬是他们的主要沟通方式,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喜欢你还咬你,但由于不知道轻重,自己不会控制力量,出手重了就伤着人了。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被咬了,被抓了,就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

如果经常挨打或攻击其他小朋友,就值得注意了,最好让老师在私底下处理,让孩子们懂得如何交往,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胎教早教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