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大附属幼儿园苏爱秋主任,每年都进行一次园内儿童实验。她把裸体男女像挂在大、中、小班的教室里,结果发现:3岁的孩子就可以区别男女的差异;5岁孩子才明显表现出敏感的态度,并做出表示“恶心”的反应。因此,苏爱秋认为,当孩子未产生男女有别的疑惑或好奇心时,即4岁之前,是可以用男女孩子“共浴”或与异性父母同浴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关于男人与女人有什么区别这类问题的。

孩子和同性或异性的父母在公共浴室同浴,正好是创造性教育的环境,让孩子自然地觉察到男性和女性、成人和孩子在生理发育上的不同,父母还可抓住时机,进行适时、适度的性别差异的教育,使孩子牢固地树立起男、女性别差异的观念和良好的性意识。美国一位幼儿教育学者说得好:“在孩子还在学前年龄时,父母在家中稍微赤身裸体是很好的性教育,可使孩子对性与身体构造有较放松而健康的态度,不过待7、8岁以后,就该保守一点了。孩子到了7、8岁以后洗澡时,也许希望把浴室的门关起来,就尊重他这隐私吧!父母们也该这样了。”

zj09.com小编推荐

幼儿园到底该教孩子什么?


幼儿园到底该教孩子什么?或许,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问这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当中最主要的东西?”

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幼儿园。”

“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

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专家观点

多关注孩子情感和习惯培养

“过早教给幼儿知识,如同一把剪刀,将孩子想像的翅膀剪掉,使他们由天鹅变成了家鸭失去了天空,得到了池塘。”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曲虹打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幼儿教育是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孩子将来要为此付出很高的成本。

幼教专家孙毅表示,童真童趣和玩耍游戏是幼儿的权利,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就是玩,幼儿园教育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致力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

小孩子该不该男女同厕


目前我省大部分的幼儿园都实行男女同厕的“一厕制”,造成现在幼儿园“男女同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部门在设计幼儿园布局标准时,每个班只设立了一个卫生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的性别意识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那还沿袭原有的“男女同厕”是否合理呢?

【观点交锋】

幼儿园男女同厕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大多数幼儿园都是这么做的。家长和幼儿园的负责人对此看法不一。

赞成之声:幼儿没有性别意识

观点一、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在二至六岁之间,一般这些孩子的心理都很单纯,对性别差异的意识非常朦胧。许多家长肯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下解手,为什么不能接受幼儿同厕呢?

观点二、5岁之前的孩子头脑中基本没有性别概念,这时如果人为地将厕所分开,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过早造成男女同学心理上的性别隔阂。而且幼儿园的厕所即使分开男女,对孩子来说,也仅是A和B的差异,没有性别差异。

观点三、我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好像是男女同厕,我没怎么留心过,小孩懂得什么,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反对之声:孩子早熟应该分厕

观点一、我的孩子现在5周岁,已有明确的性别意识,给他穿女孩子的衣服,他就不乐意。有一次我带他去洗澡,走到澡堂门口,儿子就是不进去。实际上社会对5周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赋予了明确的性别角色。

观点二、幼儿园大班、中班里有很多孩子已表现出较明显的性别意识了,孩子们上厕所时常自动地分成两个阵营,男孩一队,女孩一队,一些孩子已经感到男女同厕的尴尬了。

观点三、幼儿园男女同厕是一种过时的做法,调查表明,现在孩子的“性成熟”期大大提前,幼儿园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做法。即使大多数家长没有提出异议,幼儿园也应该尊重家长的个别要求和孩子的个体差异。

第三种声音:

观点一、分不分都无所谓

我一直都没留意过幼儿园的厕所男女有没有分开的,儿子回来也从来没有提及过。其实幼儿园小孩那么小,性别意识并不强,厕所分不分开都无所谓的。可能因为我的是儿子吧,据说女孩子比较早熟,可能女孩子的父母会希望男女分厕。

观点二、男女生隔开就行了

在幼儿园目前所具备的设施下,一下子实现男女分厕比较困难,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方便。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男生女生之间用一堵墙隔开但不设门,老师站在中间可以两边兼顾。这样,既可以避免男女共厕,同时也方便老师进行管理,这种方法在目前条件下尚算可行。

观点三、依年龄而定

托班和小班的幼儿分厕没有必要,但到了中班特别是大班要分班,一方面幼儿有了性别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的生活。

小结:幼儿园“男女同厕”是否合理在针锋相对的争执之中,但是“男女分厕”也悄然而生。

幼儿园回来最该问孩子什么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市区某幼儿园作了一番小调查,结果发现,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一位庞爷爷:“外孙自去年上小班后,每天都是我负责接送。”谈及接孩子离园时的交流,庞爷爷说:“还真没想那么多,就是下意识地问他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啊等,要么就是问他学了什么,老师教的儿歌会不会背啊之类的问题。”旁边的一位孙奶奶则告诉记者:“我孙女上大班了,她独立性很强,也很聪明,每天都会向我展示她学到的新本领,所以我每天就会问她,老师教了什么,学会了没有。”

[老师建议]

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个案推荐]

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别人?

女儿:依依,小班;

家长:杨妈妈

“你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做事啊?”当依依的妈妈有一天这样问时,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没有。”妈妈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妈妈又一次这样问她,这回依依没有迟疑,直接回答:“没有。”第三天,当妈妈又把同样的问题提出来时,依依似乎早有准备:“帮了,我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妈妈表扬了她。此后,依依特别喜欢在班上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师经常表扬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觉得特别开心,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让宝宝分清男女的概念


近日来,关于幼儿园年幼的孩子入厕时该不该“男女有别”?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几十年来,我国幼儿园习以为常的做法开始遭到一些家长和幼教专家的质疑。与此同时,一些条件优越的幼儿园里,“男女分厕”或是类似于分厕的做法已经悄然开始实施,对于幼儿园孩子的性别教育也在关于“男女分厕”的争论中逐渐展开。

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但是,育儿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不仅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而在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是对3-6岁幼儿性别教育的关键方面。

大部分的幼儿从3岁开始就会对“我”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大就会提出一系列与性有关的问题,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样进到妈妈的肚子里去的?”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出于质朴的好奇心,同时,也反映出人的性认知和性意识的形成从小就开始了。

然而一直以来受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当3、4岁幼儿对性疑问最多的时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以及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往往采取回避或训斥的方式匆匆结束与孩子的交流,而有些幼儿对摆弄自己的性器官发生了好奇时,因未得到成人的正确引导与及时的干预而形成习惯性的动作……诸如此类的问题行为,如未及时地给予矫正,会使孩子从小对性就埋下“性羞耻”“性焦急”和“性神秘”等等的阴影,到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形成扭曲的性心理,也可能发展成为性心理障碍。

因而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同心协力,做好幼儿性别教育,才能最终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链接:

幼儿性别教育之家庭篇

幼儿性别教育之幼儿园篇

幼儿弄不清男女之别


随着身体和感情的发展,孩子会发现身体中最具快感之处即是生殖器一带。此时,我们要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让他有罪恶感。这时期的他最需要我们给予爱的指引,让他确知愉快的感觉对感情并无伤害。

不论我们说得多清楚,都无法教导孩子认识性别的不同,孩子依然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有阴茎。性别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是项重大而神秘的事。一旦他们发现了这个基本差异时,就会感到害怕,胡乱加以诠释。

女孩会以为她的阴茎是丢掉了,或因为她不乖才被拿走,以示惩罚;等她长大一点或者乖点时,就会再长出来的。男孩也会依此类推,认为既然女孩子的阴茎会不见,他的必然也会。这种心理恐惧,父母不可把它当成笑话,说给别人听,而应该帮助孩子了解男女的器官差异。

我们应对女儿说:“有时女孩子发现自己没有阴茎,会感到恐惧,你会不会呢?”或者可以对儿子说:“有时男孩子看见子孩子没阴茎,会很害怕,你会不会这么想呢?有些男孩以为:这种事既然会发生在她身上,那么也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其实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不同的,她们生下来就是这样子,这样将来男孩子才会变成父亲,女孩才会变成母亲。”

当孩子发现男女身体结构的不同点时,正是强调说明差别的好时机,千万别含混过去。你可以这样回答:

“对了,这就是男孩和女孩最大的不同。你有阴茎,所以你是男孩,长大以后你就变成父亲。”

“你是女孩,所以你有阴蒂,你长大以后就是母亲。我很欣慰,你能注意到女孩是一个样儿,男孩是另一个样子。”

话要说得清楚明确,才不至使孩子把性别的特征弄混淆了。

“亲子活动”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亲子游戏专题)


幼儿园亲子游戏推荐:1、蚂蚁搬豆

1. 请幼儿三个三个组成一组,扮成蚂蚁。(第一个幼儿站立,两手作触角;第二、第三个幼儿分别弯腰,双手抱住前面一个孩子的腰)

2. 请一组组的“蚂蚁”排好队行走,注意互相的配合,不摔跤,不踩到别人。

3. 设置一定的距离,在终点放置一些物品作“豆子”。请“蚂蚁”从起点到终点,再返回,比赛搬豆,看谁搬得快。

随着孩子的成长,所感兴趣的领域也会越来越不同,越来越丰富。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变化,对孩子关心的内容表示出兴趣,并陪孩子一起开心地玩耍。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呢?是昆虫等小动物吗?还是画画呢?还是读故事书呢?父母应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并陪孩子一起去做。不要试图去引发或是压制孩子的好奇心,要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并对孩子的问题或是行动给予反应才是好的方法。亲子游戏

当孩子好奇的事情越来越多,想说的话也越来越多时,父母应多予以倾听,并说一些“是吗?你居然连这个都知道啊?”或是“你好奇的东西可真多啊”一类表示惊讶和赞许的话。  

亲子共处要符合孩子的年龄标准,这里说的年龄标准不止是指生理上的年龄,也包括情感上的年龄。有的孩子喜欢玩不符合自己年龄的玩具,有时也会执着于某一件东西。对于孩子的这些举动,父母不要去试图纠正,应积极参与到孩子喜欢的活动中,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时光。  

父母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应该是在什么年龄段,而应该去配合孩子喜欢的活动。孩子做什么游戏时更开心呢?父母怎样和孩子说话,孩子更喜欢呢?和孩子对话时,父母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孩子更乐于接受呢?陪孩子做什么时,孩子会感到幸福呢?对于这样的问题,父母要随时自问,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才是温馨快乐的,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  

(文章来源于 本网站) 温馨小提示:http://www.cn0-6.com/parents/Admission.html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父母该问些什么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市区某幼儿园作了一番小调查,结果发现,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一位庞爷爷:“外孙自去年上小班后,每天都是我负责接送。”谈及接孩子离园时的交流,庞爷爷说:“还真没想那么多,就是下意识地问他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啊等,要么就是问他学了什么,老师教的儿歌会不会背啊之类的问题。”旁边的一位孙奶奶则告诉记者:“我孙女上大班了,她独立性很强,也很聪明,每天都会向我展示她学到的新本领,所以我每天就会问她,老师教了什么,学会了没有。”

[老师建议]

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个案推荐]

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别人?

女儿:依依,小班;

家长:杨妈妈

“你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做事啊?”当依依的妈妈有一天这样问时,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没有。”妈妈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妈妈又一次这样问她,这回依依没有迟疑,直接回答:“没有。”第三天,当妈妈又把同样的问题提出来时,依依似乎早有准备:“帮了,我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妈妈表扬了她。此后,依依特别喜欢在班上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师经常表扬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觉得特别开心,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