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知识

2020-09-22 胎教的知识 胎教知识大全 知识胎教

3岁起,开始灌输“钱”的知识。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3岁起,开始灌输“钱”的知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宝宝很多生活习惯和特质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很多潜能也是从这段时间逐渐形成。所以理财,也应该从3岁开始逐步开展。如果不懂理财,就算是金山银山也有用完的一天。因此从小培养宝宝的财商,增强他未来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比直接留给他物质财富更重要。

3岁的宝宝并不能完全理解金钱的作用,但他对任何事都非常感兴趣,好奇心非常重,喜欢观察和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大人对周围世界和金钱的态度,潜移默化的也开始影响着宝宝。宝宝在观察模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家长从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灌输一些关于"钱"的知识了。

1.用游戏认识“钱”的作用

父母可以和宝宝做“买卖”游戏。宝宝和妈妈分别充当售货员和买家,把家里的玩具、书本等等东西摊开,让宝宝叫卖。宝宝会很乐于地模仿小摊贩的声音扯开嗓子喊“快来买罗,特价了,谁要啊”妈妈就可以问问,“这书多少钱?”宝宝张口就说“10块。”妈妈说“太贵了,便宜点行不行?”宝宝很容易就妥协了,可能立刻就会说“那好吧,就给1块钱吧。”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让三岁宝宝知道钱可以买到东西,而且还可以讨价还价节约用钱,节约可是理财的最基本的知识。在给钱的时候,既可以用手指代表钱,还可以制作一些纸片写上1元、5元、10元、20元、100元,让宝宝找钱。这样还能帮助宝宝认识数字,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

2.让宝宝认识钱币,认识钱的价值

小朋友都喜欢坐摇摇车,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教宝宝认识钱。比如教宝宝认识一元硬币,可以用来坐摇摇车,其他的东西就不能拿来坐摇摇车。等宝宝认识硬币的重要性后,就可以把硬币作为偶尔的奖品,在宝宝表现不错的时候,奖励一下。在平日的财商教育中,可以多利用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特点,让宝宝尝试着像大人一样在平日常去的店铺或超市里买东西,有目的性的引导宝宝正确的消费观念。

3.简单判断钱的大小

3岁的宝宝也许能从1数到100,但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大。比如在买卖的游戏中,开始叫卖10块钱的书,在遇到减价的要求后,可以一下子减到只要一块钱。分不清楚大小,对于3岁孩子来说是正常的,父母就需要耐心的教导。慢慢教孩子知道不同的物品,价钱的不同。比如妈妈喜欢的书或者厚的书,可以卖贵些,不喜欢的书或者薄的书,就可以卖便宜些。把自己做的纸币按面值做成不同的大小,面值越大面积也越大,也能帮助宝宝分辨钱的大小。三岁宝宝还听不懂太多的道理,对金钱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即可,深入的培养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开展。

精选阅读

如何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


近段时间来,被就业、被代表在成人的世界里成为热炒词语,而在孩子的世界里,“被竞争”也被越来越多的提及。

被竞争,意味着被强迫接受竞争意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本来是没有竞争的意识的,但是家长们无意中的语言或行为却把孩子卷入了竞争当中。该怎样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该给孩子灌输什么样的竞争意识,如何让孩子在竞争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才是当今父母必须学习的课程。

到底是谁想当班长?

小非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新小学生每回跟父母去亲戚家,长辈都会对她说:小非去争个班长来当当啊。

最近,她问妈妈:妈妈,你是不是也很喜欢我当班长?妈妈说:没有啊。你知道当班长是干什么的吗?小非说:帮老师干活。妈妈听了说:对,当班长是多了帮老师干活的机会,如果你想帮老师干活,可以去争取,如果争取不到,也没关系,你还多了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妈妈对“班长”不是很在意,但小非却说要争取,她认为当班长就可以帮老师干活了。

怎么看待竞争是关键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对于以前孩子多的家庭情况,现在孩子的竞争意识是比较薄弱的。不过,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竞争意识,只是他们竞争的舞台移到了外面,比如学校里。相比家里兄弟姐妹的竞争,外面的竞争有更多的压力。

但是,竞争就会有输赢,赢了高兴,输了呢?在这种情况下,从小给孩子灌输一种什么样的竞争观更有利于他们成长就很重要了。输不起,当然是不好的,退缩一样的不可取。让孩子们不害怕竞争又能正确对待输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被竞争”是孩子社会化的开始,也是孩子成长的开始。

父母的得失心不要太重

画家、著名美术教育品牌杨之光美术中心校长杨红,大儿子13岁,小儿子10岁。她表示,竞争不管对大人还是对孩子,参与很重要,因为有时竞争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在对孩子灌输竞争观念上,首先家长自己不要得失心太重。

杨红曾亲眼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妈妈带孩子去参加一位钢琴大师与孩子的交流活动,可能是没被看到的原因,有一位孩子举手举了很久也没得到发言的机会,他的妈妈就很生气,骂孩子,说为什么不举高一点,就在那畏畏缩缩……这位妈妈的得失心就太重,而没注意孩子的自尊心,更没想过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根据孩子特点确定目标

孩子有什么活动想参与时,杨红总是鼓励,说只要孩子有兴趣,参与玩一下也是很好的,并不要老是给孩子提到输赢这回事。

当班干部也一样,孩子自己觉得能做好、能把自己力所能及地发挥出来就可以了,而不是非得当班长。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班长,有的小朋友的性格适合监督,有的适合发号施令,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分工也不一样。而且,一个班也只有一个班长,在学校做不了也没关系,家长可以用其他方式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做“厅长”,让他管理家里的客厅等。

竞争不是让孩子嫉妒别人

孩子刚上小学的若凡说,作为家长,让孩子积极参与竞争是对的,但是不应该把“第一”当成竞争的唯一目的,而更应该注重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培养的良好品质,如遇事冷静、沉着、性格开朗等。这些个性品质比“第一”重要得多。

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就要让孩子明白只有与嫉妒告别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竞争的胜利,取得优秀业绩。妒忌心理是人与人相处,人与人竞争中存在的一种阴暗心理。对孩子来说,危害性很大。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竞争美德。

一味鼓励也不是正确方法

章女士的女儿已经上高中了,她在鼓励孩子参与竞争时,有一套自己的准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做家长的不能每次都不问理由地鼓励孩子去竞争,而要先了解孩子擅长的是什么,优点在哪里,再根据孩子所喜爱并擅长的方向进行鼓励。”章女士说,如果孩子在竞争过程中失败了,要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一味地说好话鼓励孩子。

孩子有健康的竞争意识,意味着他的心理素质也达到一定水平,对他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帮助,他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并在其中找到乐趣。

孩子的斗志不能“激”出来

心理咨询专家、艺术治疗师于东辉表示,在竞争的环境里,家长要重新给孩子建立、灌输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孩子积极向上地成长。

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有几点要注意,竞争教育不能损害孩子自尊心。有的家长爱对孩子用“激将法”,说:某某做得那么好,就你做得这么差……以挫败孩子的自尊来激发竞争力的做法是不行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从而做什么事都退缩。

帮助孩子从失败中找问题

在竞争中要培养良好的心态,其中,父母的心态要先摆正。对竞争,不能光赢不输,因为竞争就会有输赢,不管输了还是赢了都是正常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从今天的失败中找到问题,有所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就是要培养孩子遵守竞争的游戏规则。每一个游戏都有它的规则,参与的人都要遵守,这样才能玩下去,竞争也一样,不能走偏门、走捷径去达到成功的目标,要让他认识到竞争成功是靠实力、努力做到的。

让孩子在竞争中学会宽容

现实生活中,部分在竞争中失败的孩子,往往会流露出不高兴的情绪,会对获胜的一方充满敌对情绪,表现为不再和对方交朋友,甚至怂恿别的伙伴孤立他。这点也反映出这些孩子还未能积极、正确地面对竞争,这就要求父母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要提高孩子的竞争道德水平,教育孩子在竞争中要学会宽容。让孩子明白竞争不应该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

培养孩子正确面对竞争,赢了自然高兴,输了也要输得起,有勇气重新再来。

孩子应该在3、4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筷子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应该在3、4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筷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许多的工具都是我们独创的,有的延传至今,其中筷子就是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到三四岁还是由父母喂饭或是只会用勺子,其实3、4开始学习使用筷子对宝宝是有好处的。原来,他们认为使用筷子能帮助孩子提高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还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新食物。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也是牵动着肩、肘、手腕、手指间等各部位的30多个大小关节和上臂、前臂、手掌、手指等处的50多条肌肉的运动,尤其做事以右手为主的人更是如此。管理和支配手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所占的区域最为广泛,尤其是大拇指。这些手部关节和肌肉只有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才能完成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反过来,这些关节和肌肉夹取食物的动作,又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三岁以后,正是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学习使用筷子,既可练习手指的各种动作,又可促进大脑发育,从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是训练手脑并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外,这时的孩子也不满足用小勺进餐,喜欢模仿大人吃饭的动作,有用筷子的要求,家长正好因势利导,让孩子学用筷子进餐。

对初学用筷子的幼儿,专家建议:

1.选用竹筷,因为方形竹筷易夹住食物,而且无毒、轻便,易握紧。

2.食物选用爆米花,很轻,上面有沟槽和裂缝,容易夹起来,又会刺激孩子去练习。

3.允许“作弊”。可在筷子尖上缠一根皮筋,增加摩擦力。如一时夹不好,家长也不要责怪,对由此产生的吃饭时间延长、食物撒落等情况,应给予宽容———这一点特别重要。本网站小编总结:现在商场里也有小孩子的练习筷,在孩子最开始使用筷子时可以先用练习筷,当宝宝的掌控能力好一些了就给他们换儿童筷。因为宝宝的手掌较小,不能使用成人筷子,这样不利于宝宝形成正确的拿筷姿势。

爱惜粮食从娃娃开始抓起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爱惜粮食从娃娃开始抓起”,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生活优越,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的孩子挑吃,一些未曾经历过艰苦日子的或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随意浪费粮食,在公共食堂的剩饭剩菜,常令人揪心。

据网上消息,全世界还有10亿多人在挨饿,每分钟饿死24人。也许很多人都知道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然而真正从骨子里想到要爱惜粮食的人又有多少呢?值 “粮食日”之际,把爱惜粮食的种子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并通过教育孩子,辐射到每一个家庭,是有必要的。以下是对孩子的一些启蒙教育的方法。

看农民春耕秋收的VCD。他们在烈日下一锄一镐挥汗如雨地平整土地、播种、插秧、收割和看着天气晒谷子的片断,让孩子知道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仍然这样艰苦地劳作着。也让孩子知道利用现代化的插秧机、收割脱粒机和烘干机等现代化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激发孩子自觉探索的欲望。如在近郊的幼儿园,带孩子实地观察,则效果更好。

利用幼儿园种植园地种玉米、豆子等,学习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肥料,也可让孩子用沙、泥和营养水作无土栽培,对比种植结果,培养孩子对植物的关爱之情。

在网上下载视频,如石灰岩山区、沙地、干涸裂开块状的黄土等,植物枯黄,没有动物,没有半点生机。当孩子看到非洲一些国家数以万计的人,没有粮食,挣扎在死亡边缘,孩子瘦骨如柴的躯壳, 让人触目惊心,震撼着孩子的心灵,他们喃喃地说:“好可怕,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引导孩子看纪念长征的电视剧《陈庚大将》中有关粮食片断:孤儿九斤半因年纪小尚未被正式认可为红军,他在过草地的时候不但拒绝别人赠送的粮食,而且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粮食分给那些伤病员和抬担架的战士,他的干粮袋里一直是鼓鼓的,并且还经常背着大家“偷”嘴。直到九斤半饿死在草地上的时候,大家才发现,他的干粮袋里放的是一块布满牙印的烧焦牛骨。当孩子看到这里,眼圈都红了,觉得自己什么都有的吃,每天放学爸爸妈妈还带着自己喜欢的食物来幼儿园接自己,真是太幸福了,以后不浪费粮食,帮助有需要的人。

把孩子进餐的情形和幼儿园泔水桶的剩饭拍摄下来播放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每个人掉几粒饭,每个班吃剩几勺,就会积少成多。当孩子看见自己洒饭粒镜头,开始前仰后翻捧腹大笑,不以为然,接着看见盛满泔水桶的剩饭剩菜都目瞪口呆,嚷道:“太多了,好浪费啊!”

让孩子学习古诗《悯农》;学习进餐方法的顺口溜,如:小小手,真灵巧。一手拿勺,一手扶碗。挺起胸膛,轻靠桌子。一口饭,一口菜。不洒不漏,送到嘴边。唱爱惜粮食的歌曲;绘制认识的粮食及制品;听有关粮食古今中外的故事;还可以在校园举行有关爱惜粮食的画展或文艺表演作宣传,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一个“粮食日”几个教育活动的效果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节约粮食意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典范,像雷锋那样“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我坚信爱惜粮食的种子是会在孩子幼小心田发芽、开花结果的!

4岁开始的“恋父、恋母”情节


4-6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他“恋”,第一个目标是他的异性亲长,又名恋母(恋父)情结。这种情结在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被压抑于潜意识内,以后不但可表现为恋上长者,而且还可能成为各类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与内源性抑郁症)及其症状表现的心理根源。

教养守则:温馨快乐的家庭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好孩子的性楷模

父母要处理好彼此的关系,给孩子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就很容易成为承受父母一方或双方愤怒和怨气发泄的对象,因为年龄太小,社会经验缺乏,孩子缺乏正确判断事情缘由的能力,常常会把父母之间关系恶劣的原因归结到自己头上,长大后变得缺乏自信、胆小怯懦、性格软弱和行为退缩,或者内心闭锁、精神抑郁,严重的甚至可能自杀。

同性父母是孩子性别意识形成的楷模,异性父母则是孩子学习与异性相处的楷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起着无法低估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都应该积极配合,共同养育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当孩子年龄大了以后,异性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则要注意分寸,不要过度亲密,以免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教频道

儿童性启蒙:从0岁开始


几个妈妈关于孩子早熟的问题头疼不已,她们在QQ上展开这样一段对话。

邀月:“前段时间我儿子问我:男生和女生睡觉就可以生宝宝,爸爸和妈妈睡生了我,为什么我和妈妈睡没有宝宝呢?搞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啊!”

憧憬:“我也很想找这方面的知识来看,有一次,我跟孩子出去,看到狗在交配,他对我说它们在交配呢。当时我都愣住了:才9岁,就懂啊?!”

我为卿狂:“我家小女也是。有次说到人是怎么来的,她竟然会说是精子跟卵子的结合,弄得我都不知怎么说才好!”

岁月如歌:“我儿子问我怎会有BB?我说人结婚了就会生BB,他说,那肚子怎么知道要生BB啊?!”

傲雪寒梅:“我儿子情人节那天问他爸爸为什么不送礼物给妈妈呀?他爸反问他,那你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呀?他说,我是妈妈的儿子不是她的情人哟!他爸问他,啥叫情人呀?他说就是两个人要亲嘴,要睡在一起的那种呀!你说现在的孩子哪学的啊?!”

“抱着睡,好像结婚呀!”

儿子4岁,经常说要和妈妈结婚。前段时间天气冷,奶奶给他洗完澡,因为怕着凉,于是就搂着他睡,但没想刚躺下,儿子就笑了起来,满脸害羞地对着奶奶说:“抱着睡!好像结婚呀!”我一听有点哭笑不得——这是三四岁小孩子说的话吗?奶奶也被小家伙吓了一跳,赶紧推开孩子:“羞死了!羞死了!”儿子见状,委屈得哇哇大哭。

童心解密:研究发现,两三岁的宝宝已对两性问题开始诧异和苦恼了,学龄前的孩子更是热衷玩“结婚”或“医生检查身体”等性游戏,这其实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年轻的爸爸妈妈此时要具备基本的婴幼儿性知识,给宝宝讨论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差异;当孩子模仿电视或者电影里的成年人,要告诉他大人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含义,当然,大人也要注意平时的亲近方式是否适合孩子。当发现宝宝做“结婚”或其他“性游戏”时,不要粗鲁责骂或惩罚,使孩子觉得“性”是脏的,自己做了很坏的事,对今后的性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0~1岁:认识自己身体。从8个月开始,父母就要引导宝贝认识自己的身体。比如根据宝贝的理解力很自然地向他解释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功能,并以关爱、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宝贝的身体,让他正确地了解并对待自己的身体。

1~2岁:了解男女的区别。1岁半以后宝宝就能注意到男女身体的差别,可让同龄的男孩女孩一块洗澡,让他们识别彼此的生理差异;随着语言的发展,宝宝会开始询问与性别有关的词汇,此时不要用其他名称来取代或回避孩子,应该科学正确地告诉宝宝相应部位的名称,让孩子感觉到与身体其他部分一样自然,满足他的好奇心。

2~5岁:正确对待私处。当孩子进入性蕾期,可能会当众碰触自己的生殖器或玩“性游戏”,此时不宜呵斥或以“羞羞”等词来制止孩子。这会让孩子对身体产生不好的评价。大人越自然地对待孩子的这些举动,孩子就越能自然地接纳自己的身体,接受自我。告诉他,哪些是属于他秘密的、不能暴露的地方,要如何保护,还应给孩子穿宽松的衣裤以减少刺激,并增加有趣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

性启蒙:从0岁开始

孩子咋懂这么多?

我和网友谈论关于孩子性教育的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知道那么多,敷衍一下就可以了;有些家长认为那是无师自通的事情,根本没必要给孩子说,也免得尴尬。但我认为随着社会上青少年性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孩子的性教育问题实在刻不容缓。还好,我和老公都是学医的,家里有足够的书本资源让女儿了解人体、了解生命的起源。

女儿7岁那年,我们给她看了《人体解剖图谱》,女儿因此了解了男女的性别差异。但对于孩子对生命过程的疑问,我们总觉得无从下手,也陷入了父辈们那样的尴尬境地。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朋友发来孕产视频短片,我如获至宝。

晚上我邀女儿一起看视频。刚开始,女儿显得有些拘谨、不自在,当她看见妈妈们挺着大肚子忙忙碌碌时,亲昵地搂着我说:“妈妈当初也这么辛苦。”我忽然觉得我们母女的心一下子贴得很近。女儿静静地、认真地观看片子。当看到一位妈妈躺在手术台上做剖腹产时,女儿惊讶地睁大双眼,我就趁机把生女儿时的刀疤给她看,女儿小心翼翼地摸着伤口问:“妈妈,痛吗?”我笑着摇摇头。女儿哭了:“妈妈为我真受罪,我一定好好孝敬妈妈。”

后来,女儿更想知道她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的,我就拿出《生理学》,给她讲关于生命的起源,当孩子知道千万个精子中只有一个和卵子相结合才诞生一个“我”时,立志要好好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做一个非同一般的人。

孩子们的青春应该是最快乐无邪的,但孩子们对生理发育的错误认识会给他们心理带来压力。我觉得作为父母,应该多学习,并利用多种传媒手段,通过观看和讨论一些教育短片,把健康的性观念、性知识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妈妈经:

我教女儿认识性

三四岁的宝宝会嚷着要结婚、还会模仿接吻、入洞房,大点的孩子又成天追问“我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会生宝宝”、“精子怎么和卵子结合的”等令人瞠目结舌的问题。面对这些“敏感”的话题,家长们应该如何解答呢?面对事事都很好奇的孩子,家长们如何才能坦然招架呢?

对父母说:

儿童期的孩子,大多会发现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从而激起他们极大的好奇心。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问题: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结婚等。当孩子有了困惑向您求助时,并不代表他开始变复杂、变坏了。其实孩子需要的答案很简单,远没有我们成人想象的复杂。你越是极力回避,越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应用科学的知识为孩子揭开性的神秘面纱:如逛动物园时,为孩子讲解动物交配知识;或给孩子看一些胎儿在子宫内发育的科普图片和性教育书籍,向他科学地解释生命的奥秘,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知道怀胎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

对孩子说:

当爸爸妈妈对你的问题支支吾吾回答不清时,不是他们不想告诉你,而是有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他们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没有人告诉他们。不如把你的看法和你已经得到的知识直接与他们交流。另外长辈的态度可能会让你气愤,但是长辈们的建议通常还是比较合理的,你可以给他们的态度适当地提出意见。

婴儿早期教育从0岁开始


新生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看见亮光就会把头转向亮光之处;听到巨响的声音就会哭叫;当奶头接触他的嘴唇时就张嘴吸吮。这些都是本能反应,是对外界事物的无条件反射。

为了生存,宝宝还必须学会适应新环境的一些本领,于是,他就在已具有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开始主动地探索他生活的小世界,在接触各种事物中,感受到各种刺激,并在不断地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

每当宝宝哭时就有人抱他,久而久之,他就学会了想要人抱就哭。

听见成人发出”嘘嘘”声他就会排尿。

看见奶瓶知道要吃奶等等。

就这样,宝宝每天都大量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和研究,就像一个勤奋而聪明的”小科学家”。所以说,婴儿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婴儿的潜在能力

视觉

新生儿对光的刺激十分敏感,对光线的明暗变化会作出反应,如闭眼时开了灯,他就会有所反应。出生3周左右,他就学会注视视野中出现的物体,并追随物体转移视线。被称为”智慧之窗”的眼睛能获得外界80%的信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在能力,将有利于智力发展。

听觉

对正在哭的刚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摇铃,他会马上安静下来,眼睛也睁开来。这说明新生儿能听声音。3~4天后,婴儿则能逐渐学会分辨不同的声音。如,一种声音连续响两次,将婴儿的头转向左边给他吃糖水,几次以后,婴儿听到这种声音就主动地向左转头。满月后婴儿能集中注意力听声音,当听见成人说话声时,就停止哭而期待成人出现在他面前。

触觉

新生儿的触觉很发达,对冷热的刺激特别敏感,如对牛奶及洗澡水的冷热都有反应。婴儿一般都是通过嘴和手去触摸感知外界的刺激,婴儿早期触觉的发展与长大后手的灵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若是让婴儿睡在宽松的睡袋里(夏日穿衣裤),手脚和身体不受束缚,双手能从袖洞中伸出触摸各种东西,眼手能协调一致活动,不断地探索,婴儿的学习潜力将进一步发展。

嗅觉

婴儿的嗅觉比较敏感,能分辨不同的气味,如闻到奶香气味,会露出笑脸并将头转向奶瓶。若闻某些刺鼻的气味就转头避开。

味觉

婴儿还能区分不同的味道,喜吃甜水,不愿吃酸水、苦药。因此,父母可以让婴儿闻闻花香,肥皂香等有气味的东西,还可以给婴儿尝尝甜、咸、酸及无味的食品,以增强嗅觉、味觉方面的能力发展。

交往能力

婴儿出生就会笑,这是”生理性的微笑”,是与生俱来的。慢慢的,婴儿会学会对人脸和玩具微笑,这是他产生了社会交往的需要,转变为”社会性微笑”。他喜欢被人逗引,有人接近他就笑,离开他就哭,和他讲话会”咯咯”的发音应答。婴儿还特别依恋母亲,早期交往能力在妈妈搂抱、爱抚、笑笑、玩玩中得到发展。

模仿能力

新生儿从2周起,就学会模仿妈妈的面部表情,如模仿妈妈伸舌头、张嘴。妈妈经常训练,宝宝就会跟着模仿,稍大时宝宝学会模仿拍手、摇头、挥手再见等动作。婴儿最初学会的本领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

以上事例都说明婴儿出生后就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父母应该为宝宝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实施合理的早期教育,使宝宝主动探索外界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正确的给孩子灌输社会安全注意事项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何正确的给孩子灌输社会安全注意事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来进行。在教育方法上,老师和家长师可采取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以及游戏的方式,从正面引导和随时进行教育,让孩子能够安全度过童年.对孩子进行的安全教育

前辈妈妈经验谈:

成宇妈/成都/教师

成宇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每次走到桌子尖角旁边的时候,我都有意识的拍拍桌子尖角,然后指指成宇的头,告诉他如果撞到这里,脑袋会疼,一次、两次都没有什么反应,到了第三次他走路经过那里的时候,他也会学我的样子,去拍拍那个尖角,然后指指自己的头,嘴里说:“疼、疼”。

游戏法

老是用说教的方法和孩子讲安全,也许孩子会感到厌倦,所以如果用游戏的方式,孩子可以从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就学到安全知识,还不容易遗忘。

前辈妈妈经验谈:

月月妈/湖州/信贷员

月月有时会提出的一些奇怪又危险的念头,我都会及时加以纠正,并告诉她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现在在游戏玩耍中,她也会问我:“妈妈,这样会不会有危险呀?”这说明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了。

阶段法

不同年纪的孩子接触的危险范围不一样,提早或延迟的灌输孩子安全意识都不理想,应该根据孩子实际的活动能力,可能遭遇到的不同的危险状况,分阶段给予适合的教导,并应该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讲述。

前辈妈妈经验谈:

都都妈 武汉公务员

我经常和都都玩警察叔叔的游戏,假装他的洋娃娃在马路上被汽车撞倒了,然后他就假装打110报警,警察来了,就说伤的怎么样啊,快叫救护车吧,接着就是救护车来,都都又扮演医生给娃娃检查伤势和包扎。做的游戏多了,都都对基本的安全救护常识也就掌握了不少,这可比拿着书本教他有意思多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安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树立起安全意识,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不要强制简单的说不让孩子怎样,应该告诉孩子利害关系和后果,告诉孩子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家长有多担心而不是生气。

胎教的知识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