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别,小宝宝也不例外。可是小宝宝们对自己的性别却不是很了解,而对性的好奇又常常使他们喜欢去研究性别问题。这时候,伟大的父母就要承担起指导师的角色,和宝宝一起解决SEX问题!

PART1:大人眼中,宝宝竟然成了“小流氓”?

文文妈:有一天,我3岁的儿子和他的表妹躲到房间里,两个人脱光了衣服,也不知道在干什么。这事被孩子爷爷撞见,气得不得了,大骂孙子是个“小流氓”。

涛涛妈:有一次我带2岁的儿子在街心花园中散步,儿子突然蹲下来,从一位女士的裙子下边向上看,我“嘘”了他一声,赶快不声不响将儿子抱起来逃走。没想到,儿子从此对女士的“裙底风光”产生了兴趣,看见穿裙子的阿姨就非要冲上去看个究竟。

嘟嘟爸:当幼儿园老师一脸严肃对我说,“你儿子简直就是个‘小色鬼’”的时候,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小子,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躺在小床上玩小鸡鸡,还紧闭双眼,脸涨得通红,就像手淫一样。

珍珍妈:我们家珍珍最近几个月在晚上刚刚入睡时或早上刚刚醒来时,常常会突然把两条大腿夹得紧紧的。反复“擦动”,就像我们成人的性高潮。

通常我们在提到“性”这个字的时候总是和“性爱”联系起来,而忽略了“性”的其他内容,所以当宝宝出现上述情况时,我们往往不知所措,是我们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对才让宝宝学会了这些吗?当孩子看见父母做爱时…

其实,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个发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心理和性生理的发育也是贯穿始终的。由于我们的社会对“性”的道德有许多规范。因此,我们对宝宝谈性,总是采取回避、掩饰、撒谎和哄骗的态度,其实性本来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除了悉心照料宝宝的起居外,足够的关爱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性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各种信息,然后逐步确认自己的性别和性角色定位。

PART2:正确引导宝宝的性心理发展

只有了解了宝宝性心理的发展过程,我们才有办法区分宝宝的行为是否正常,也才有办法正确地引导宝宝,让他(她)知道关于性的真相,性的快乐。

0—3岁宝宝性心理发展表

口欲期:0—8个月

表现及解析:婴儿的嘴唇和口腔是具有强烈快感的部位,嘴唇的感觉极端的敏锐,当和母亲的乳头发生接触之际,婴儿会感觉极度的愉快。

你可以做的:你可以把孩子紧抱在怀里,一边喂食,一边轻轻摇拍,低吟细语;当孩子发现嘴能带给他们愉快时,他就将手指和能拿的到的东西都往嘴里放,即使不能吃,也会给他们带来愉悦,这种愉悦的感觉不能被强制剥夺。

肛欲期:1岁半左右

表现及解析:这一时期,排泄活动成了幼儿快感的主要方面。1岁左右的女孩在小便时经常自己发笑,男孩子则更注意小便时的实际动作所造就的快感。

你可以做的:父母要逐渐引导孩子学会自己控制大小便,到厕所或痰盂去排泄,不要任其自由,否则他会失去真正成功的满足感,长大后对自己的自制力、成功欲都会有影响。父母要耐心、愉悦地教育他们。

阴茎崇拜期:3岁左右

表现及解析:这时期,幼儿会发现身体感觉最好之处就是生殖器官。幼儿期是一生中第二个激烈变化的时期,是幼儿好奇心旺盛期,是他们试图独立的阶段,然而也往往是要受到父母压抑、禁止或惩罚的阶段。

你可以做的:当孩子抚摸自己的性器官时,很多家长会板起面孔怒斥,这会使孩子从小养成对性器官的罪恶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像讲其他器官一样以平和的态度告诉他们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使他懂得这些都是身体不可缺少的有用部位,要学会爱护和保护他们。另外,可用讲故事或做游戏等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PART3:BABYSEX终极解秘

当我们知道了宝宝性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真相后,我们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宝宝呢?现在就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吧。面对孩子难以回答的性问题

亲爱的,让我们先结成联合战线吧!

你和老公的意见并不总是一致——你在家里,会和大家一起谈论性的问题,而他在家里,从不谈论性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你们在此问题上的不一致?

教孩子有关性的知识是父母双方的职责。孩子需要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学习有关性的知识。但是在很多家庭,与孩子谈论性的问题似乎只是母亲的责任。对孩子来说,从父母双方了解有关性的问题是有益的。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孩子知道,性在你们家是一个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而且会使他们知道无论是男人或女人都可以谈论这个问题。

身教胜于言教

事实上,对一个人来说,他(她)早期通过非语言、非正式的方式所接受的性教育往往是最为重要,而且是终生受益或受害的(假如那早期性育不当的话,就可能贻害终生)。

对婴儿进行性教育,最重要的是婴儿出生以后,马上就要开始把新生婴儿当成男婴或者女婴来加以养育,以确定孩子的“性角色”。性别的分化,对于婴儿来说虽然只具有生物学意义,但是对于婴儿是按照男孩子的行为规范来养育,还是按照女孩子的行为规范来养育,这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了。

精选阅读

为何四成儿童幼小衔接不顺利?


“即将从幼儿园毕业,你家孩子做好准备了吗?”最近,在广州商业区,随处可见这种幼小衔接班的招生广告。随着小学招生期的临近,不少大班孩子的家长很纠结:“我儿子就知道吃和玩,怎么看也不像个要读小学的人。”

近年来,家长对“幼小”衔接越来越重视:数学、英语、语文、珠心算……怕孩子上学跟不上,恨不得把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都教给孩子。但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呢?家长们又理解多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心孩子趴在起跑线上。”采访中,专家如此断言。

40%儿童幼小衔接不顺利

“孩子只要进学校就撞墙,说要自杀。”去年9月刚“晋升”为小学生的浩浩令妈妈张女士很担心。张女士最后“招供”———原来入学前的那个暑假,她给浩浩请了个家教,帮他“恶补”语、数。“想必孩子是被逼怕了。”张女士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家长像张女士一样把“幼小”衔接理解成提早教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孩子是否已经在有计划地学习汉语拼音和算术?”上周,带着问题,记者走访多家幼儿园大班,而家长的答复几乎都是肯定的。一位奶奶称,孙子读的是公办幼儿园,老师没有教数学和拼音,但周围的孩子都在学,于是家里花了一两百元给孙子报了个拼音班。

“早在一年前,我们就做过一项关于幼小衔接的调查,调查显示: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40%会出现幼小衔接不顺利。”陈老师就职于越秀区一所重点小学,作为多届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陈老师体会很深:“我们发现,许多孩子自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特别胆小、孤僻,甚至上课尿憋急了宁可尿湿裤子也不举手请求上厕所。有的孩子上课不会听讲,作业不明白也不问;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别人稍碰一下就告诉老师……”

家长重识字忽略习惯培养

老师们强调,出现“异常”的不只是学生,家长的“病征”更严重。“记得一次让孩子们做《家庭成员的属相、年龄、兴趣爱好》的调查,但很多孩子没交,原因是家长跟孩子说写拼音、做算术题才是作业。”林老师是广州天河区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开学之初,如何让学生按时交作业成了她最头痛的事。

她曾对一年级新生做过一项口头调查:“晚上爸爸妈妈和你们都做些什么事情?”有的小朋友答妈妈教他写字,有的答去学珠心算……“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角色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快乐’开始变得不那么简单。”林老师说。

林老师介绍,还有一种家长主张“让孩子撒开来玩”,“不要求幼儿识字、算术,同时也忽略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一做法似乎也欠妥。”

老师们认为,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就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等。

幼小衔接关键做好四个过渡

那到底该如何让大班的孩子积极向小学新生“靠拢”?

上周五,在华师附属南国实验小学的“幼小衔接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校长一次又一次提醒幼儿:“小朋友要记得:手放脚上,背挺直,眼睛看讲台,脸上带笑容”———这是他们成为小学生前上的第一课。

记者观察到,此次“幼小衔接”活动一共包括四个部分:一年级小状元汇报学习生活、语数英课堂教学观摩、学生参观校园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让幼儿提早体验小学的学习生活。

活动还没开始,只见小朋友在老师的鼓励下,逐一上讲台表演,并自觉在讲台边排起了队伍。但是他们很快就暴露了“天性”,东张西望,站起来伸懒腰,讲话……在上语文课时,一名小朋友甚至不打招呼就走出教室上洗手间,其他小朋友们纷纷效仿,课室顿时空了大半。

而这些状况在南国小学的张校长看来很正常,她说:“幼儿在幼儿园较为自由,到了小学则需要系统的学习,因此幼小衔接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幼儿守纪律,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这对日后的学习很重要。”

在“幼小衔接”的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不断重复着纪律要求,并以各种教学游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让小朋友顺利完成了课堂学习。“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次转折,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输,往往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习惯上。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上学。”张校长说。

据张校长介绍,南国小学正与华南师范大学进行幼小衔接———“培养幼儿创意表达”的课题研究,并提出了谈话法、观察法、倾听法、模仿法等十种方法。“这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她说,“希望幼儿在成功过渡为小学生的同时,既学会了守纪律,又不失去原有的童趣和创意,这是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

同时,张校长也指出,幼小衔接对家长亦是重要时期,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家长都对孩子升入小学感到压力,一名家长说:“小朋友要学习守纪律,我们也一样,要准时送他们上学,要指导他们学习和做作业,本来我们工作就忙,真有点担心做不好。”张校长表示,为了让家长提前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在每年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学校都会为家长举办培训课,帮助他们更快适应。

最后,张校长总结,幼小衔接重点是做好四个过渡:“心理过渡,培养独立意识;物质过渡,不与同学攀比衣着;习惯过渡,我是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纪律;能力过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成长中的宝宝为何没大没小


在成长历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总会有一些言语举动,超出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度,表现为无礼、霸道,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不可爱。“没大没小”就是这些举动中的一种,尤其是当孩子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更是让家长觉得难堪。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逐步指导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个性鲜明的好宝宝。

行为一:直呼家长姓名

虽然有的家长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但是从传统育儿观念来看,直呼姓名会显得对长辈不尊重。造成此种行为表现的原因刚开始都是来自孩子的模仿,尤其是在孩子语言学习阶段,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很快会被孩子习得。当这个称呼从孩子口中蹦出的时候,大人会觉得好玩,甚至呼应孩子,无形中便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渐渐就会形成习惯。

爸妈应对:语言学习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要以称呼对方“爸爸”、“妈妈”来引导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养成了直呼家长姓名的习惯时再来引导。当然,孩子偶尔直呼家长姓名,要视当时的情境而定。比如孩子兴致很高,有点小调皮也是可以接受的。

行为二: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三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加强,开始有自己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表现为不听话、跟大人对着干。尤其在公开场合有此种行为表现时,会让大人很失面子,下不了台。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很多是来自孩子对大人的不满。不满的原因比如:受到了委屈、与大人观点不一致、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受到大人奚落、存在误会等。

爸妈应对:针对不同的原因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关键是看“理”在哪一边。如果的确是父母“无理”,比如父母说话出尔反尔、言行不一致,那么父母非但不能批评孩子,还要反思自身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无理”顶撞父母,父母要视无理取闹的程度,分级别采取措施。最高级别:厉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进入此级别的父母基本自己也已经失去了理性);第二级别:以严厉的口气和态度批评孩子,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第三级别:父母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把孩子晾在一边;第四级别:父母以柔克刚,用慈祥来化解孩子的冲击波。不管采取哪种级别的方式处理,最后都要进入一个环节,那就是在事后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该起“无理顶撞”事件中“肇事方”的错误所在,提高孩子分辨是非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行为三:对老人不尊重

如果说孩子对父母有点忌惮,不敢轻举妄动的话,那么有时在对宠爱他们的老人身上,往往会有不尊重的举动。祖辈和孩子之间都是隔代亲,祖辈对孩子的亲往往是没有原则的,这样让孩子不断地单方面索取祖辈对他无私的爱,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不懂得珍惜。渐渐地,孩子稍有不满就会发泄到祖辈身上,表现得没规矩。

爸妈应对:首先,要做好尊老的表率,有意识地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老人的尊重。

其次,和老人达成共识,结成统一联盟,明确必要的规矩,让老人把爱放在心里。

再次,利用家庭日、生日会等活动契机,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祖辈的尊敬和关爱,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

行为四:举止不文明,人来疯

这种行为较多出现在公开场合或客人到访时,孩子变得很兴奋,行为举止和平时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不懂礼貌,乱说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来疯”。孩子有“人来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平时出席这样场合的机会太少了,太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了;或者是平时受到的约束太多,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给了孩子彻底发泄一下的可乘之机。

爸妈应对:事前,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父母可以在出席活动或客人来访前,和孩子做一次交流,提出礼貌举止的要求,也就是打预防针和约法三章。

事中,如果孩子出现“人来疯”的举止,父母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孩子,以免在客人面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可以用眼神或语言提醒孩子注意举止,告诉他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

事后,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孩子明白下次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看待孩子的“流氓”行为呢?


小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知识的过程,好奇之心是小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进步的一种方法,但是面对小孩子们的一些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待与回答呢?

4岁孩子妈妈的疑惑:孩子怎么玩起了性游戏?

情景故事:

听到4岁半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听了专家的话,阿华就不那么害怕了。原来,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这种行为并不表示他变成了“坏孩子”,反之,这是可能会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正常反应。事实上,孩子的“性游戏”分为几种,阿华宝宝的这种属于“探究式”,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有,比如男孩子和女孩子们互相看对方是怎样小便的;男孩子们互相比“看谁尿得高”等等。孩子的“性游戏”还包括“侵犯式”和“友爱式”。早教网

“侵犯式”性游戏通常发生在男孩子身上,比如,4岁的明明在公园里玩,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过来,就冲动地跑过去抱住她亲了一口。这种行为往往被家长呵斥,而其实明明的行为完全符合此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明明的行为或许是看了类似的影视片而模仿,或许是出于对小女孩的喜爱,或许是由于顽皮。

“友爱式”的性游戏则表现为孩子们互相玩耍着“过家家”、“结婚”的游戏。4岁的晶晶和冬冬高兴地玩着“扮新郎新娘”、“过家家”。晶晶将纱巾戴在头上,冬冬抱晶晶并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晶晶也亲了一下冬冬,然后“新郎”、“新娘”上了床。冬冬说:“我们生个小宝宝吧。”晶晶把布娃娃放在裤腰里,然后取出来说:“我当妈妈,给宝宝喂奶,你当爸爸,带孩子玩耍……”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6岁孩子妈妈的疑惑:小孩子也会手淫?

情景故事: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阿晴的儿子小北今年6岁了。阿晴最近非常苦恼,因为小北没事总喜欢玩自己的“小鸡鸡”,阿晴先是制止,可是效果不大。

专家支招:

婷婷和小北的这些行为的确属于手淫。很多妈妈对孩子摸弄生殖器或以其他物品摩擦生殖器存在很多的疑问,其实这是儿童性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教授解释说,人的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发展不是到了青春期才突然出现,而是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出现摸弄生殖器的行为。而这种兴趣在孩子上小学后会逐渐消失,直到青春期后的复苏。

胡教授建议家长,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以任何强化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吓唬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如果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既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又要注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生活中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扩大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画画、唱歌、体育活动等有意义的事情上。早期教育

性教育越早越好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在“金宝贝”亲子教育机构举办的儿童性健康教育讲座上说,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陌生而敏感的话题,但研究表明,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应该越早越好,而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性心理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家长逐渐认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专家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必须而且只能贯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孩子的心灵成长是有规律的,而家长适时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因此,幼儿的性教育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教育,必须首先从理解孩子做起。

对幼儿的性教育上,在理解的同时,还应该有交流。据了解,其实幼儿时期,孩子可能会遇到很多关于性的问题,比如电视镜头里的亲密场面、小动物的交配动作,甚至可能是无意中看到父母的夫妻性生活等等。总体来说,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持有不隐瞒的态度,适时给予解答。让孩子了解性,不会使孩子“变坏”,反之,越隐瞒和抑制,反而越容易出问题。家长还应注意,对孩子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懂得生命、爱与尊重,学会珍惜自己。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会产生良性的效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爱看大人洗澡或是玩一些有关性方面的游戏,家长们往往就会感到惊谎,其实小孩子们玩这些是属于正常的性心理发育,因此专家指出,父母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反应而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发展!

北京六成儿童成宅童


宅童六成儿童变宅:北京六成儿童成宅童与虚拟人物成最好朋友

调查显示,60.87%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下。32.48%受调查的儿童平均每天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花费1-3小时。

此次调查对象为2-14岁的儿童,截至记者发稿时,参与调查的人数达到了8070人。

调查显示,41.41%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有1-3个玩伴或好朋友;“一个也没有”的占6.67%;对于“他(她)平均每天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花多少时间?”的问卷调查,32.48%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会花费1小时至3小时;16.95%的家长表示孩子花费的时间会达到3小时以上。

对于“孩子平均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多少?”的调查,27.91%的家长表示为半小时以下,32.96%的家长表示为“半小时至一小时”;仅有8.25%的家长表示能达到三小时以上。

另外,针对“你会把孩子托付在朋友家,或让他单独去朋友家做客吗?”的问题,49.67%的家长表示“偶尔,但不会时间很长,也不会经常”;12.13%的家长表示“不是不得已绝对不允许”;19.78%的家长则表示“从来不许”。

对话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

小时候“宅童”长大或变“啃老族”

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很快出现“宅童”

新京报:现在的“宅童”越来越多了,“宅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温方: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很快就出现了“宅童”的问题,因为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宝贝,全家人都围着这一个人转,造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在家长身边才是最安全的。

新京报:还有其他原因吗?

温方:再有就是现在家庭条件太好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齐全,孩子完全被一些电视、游戏所吸引,也是孩子们“宅”的原因之一。

新京报: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宅在家里是为孩子着想?

温方:这就是家长的误区,看着自己的孩子乖乖地在家里,一些家长一开始还感到很欣慰,见人就夸“你看我家孩子多乖啊,也不爱出门瞎溜达”,但等到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就会慢慢发现问题。

核心提示:宅童六成儿童变宅:北京六成儿童成宅童与虚拟人物成最好朋友

“宅童”多以自我为中心

新京报:会出现什么问题?

温方:多少都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一般这种宅在家里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行为习惯,到了学校后,同学之间必然会出现摩擦和矛盾。

另外,还有一些孩子不知道该怎么与人交往。在学校,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不合群的孩子,下课时,自己躲到犄角旮旯里独处。

新京报:这种隐患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影响?

温方:一旦“宅”习惯了,又没有家长及时引导,甚至能发展到20、30岁还“宅”在家里,这样的人群由于没办法适应这个社会,常常会出现“炒老板”的事件。比较严重的,就是小时候是“宅童”,长大了变成了“啃老族”。

别以安全为由不让孩子接触社会

新京报:对于家长,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温方:3岁之前,儿童不会出现问题,因为那时儿童还没有自我意识。3岁之后有了自我意识,就会出现各类问题。很多家长常常以社会不安全为由,不让孩子太早进入到社会是个误区,其实安全因素是客观地衡量学生适应的标准,家长百般呵护,只把阴暗面告诉孩子,只能让孩子觉得社会不安全。其实,社会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不安全,只是某个阶段某个地方存在不安全因素。

宅童六成儿童变宅:“宅”事1

闫女士没想到,一年后,金杰、汤姆、安吉拉这些虚拟的人物,成了女儿最好的朋友。

中国儿童中心教育活动部部长王秀江博士:如果不想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家长们应先主动改变自己的习惯和行为。不要对IPAD、IPHONE有太多偏见,很多父母并不知道IPAD可以调节保护视力的光线,而苹果商店里有不少早教游戏软件,设计几分钟的限制,既能让孩子在互动游戏中学到知识,又能限制孩子每次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

虚拟人物成女儿最好朋友

两岁半的小姑娘知微笑着伸出手,刚碰到对面小朋友的手背,就条件反射似的收回来,把脸贴在姥姥腿上,自顾自地说,“我想去那边玩儿呢”。

对面的孩子坐在童车里,敷衍地叫一声“妹妹好”,继续低下头玩手里的汽车。

留下两位隔代老人不约而同地感慨,“现在的小孩,太独了!”

这是小区里常见的一幅画面。

虚拟朋友

知微家住在一个新建小区,业主多是30岁上下的中青年、上班族。他们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孩子们多数时间和祖父母呆在一起。

知微是姥姥带大的。因为妈妈闫女士工作忙,晚上经常加班,知微甚至只习惯于跟姥姥一起睡。

就在前夜,闫女士出差回家。她悄悄走进女儿和妈妈的房间,把给女儿的六一节礼物——两条连衣裙摆在床脚。

昨天一早,听到女儿起床的声音,闫女士赶过去笑着问,“乖宝宝,有没有看到妈妈买给你的礼物啊?明天是六一儿童节,穿上漂亮裙子,妈妈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女儿却从正在给穿衣服的姥姥怀里挣脱出来,仰着小脸问,“妈妈,我不想出去玩,我想金杰,金杰刷牙了没有,我要给它喂点心呢!”

金杰是苹果手机和IPAD里会说话的小猫。一年前,下载这款苹果商店里推荐的儿童互动游戏软件,闫女士只是简单地想,“也许女儿会觉得有趣,还能锻炼孩子说话动手的能力”。

没想到,一年后,金杰、汤姆、安吉拉这些虚拟的人物,成了女儿最好的朋友。电子屏幕那端,欢快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形象,古灵精怪的发音,对于孩子来说,显然比户外灰蒙蒙的天,似熟非熟的邻居小朋友,更有吸引力。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交往尴尬

同一单元不同楼层,知微爸爸熊先生的前同事吴女士的女儿小贝是同龄孩子。两家曾一起吃饭,一起去早教班体验,一起去游乐园,大人们希望两个孩子成为好朋友。

但事与愿违,两个孩子却怎么也亲热不起来,小贝在妈妈的鼓励下唱儿歌时,知微却扭过头,去找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拼图。

知微对数字很有兴趣,跟姥姥走在小区里,她常常指着路边停着的汽车,念车牌。一个傍晚,邻居小姐姐的妈妈偶然看到,就让自己女儿也来念。小朋友念漏了一个“5”,没想到,知微竟生气地把小朋友放在车牌上的手指拉下来,大声嚷着“你没念5!没念5!”

摔跤之后

而另一次,姥姥带着知微在单元楼下的门厅前玩儿,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想和知微抱抱,没想到用劲有点大,知微没站稳,瞬间从身后的楼梯上滚下去。因为是屁股先着地,台阶也只有五六层,知微摔得并不严重,只是手肘上划了一道隐约的红痕。可小朋友的父母赶过来,把自己的孩子训得大哭,不停跟知微姥姥赔不是。

姥姥尴尬地把知微带回家。早已不觉得疼的孩子又坐在电脑前,津津有味地看起《天线宝宝》。爸爸心疼地反复看着女儿的胳膊上微微鼓起的红痕;在厨房,60岁的姥姥低声对女儿说,“孩子碰着磕着,她爸爸嘴上不说,我脸上也挂不住,这隔代的责任太大了,我担不起!”

宅童六成儿童变宅:“宅”事2

进入幼儿园,外婆才意识到,孩子似乎出现了交往障碍,极度不合群,无法与同龄孩子共处与交流。

北京东四五条幼儿园园长戴晓萱:对于交往中的正常现象,比如孩子之间的争执,家长承受力较小,而特别担心孩子受欺负,因而会采取远离态度。家长应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之间的交往,遇到问题时应更多反思自己孩子的原因,促进矛盾的化解,培养孩子同伴间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

“另类天才”入园需特别看护

5岁的宝宝(化名)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和外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看护宝宝的责任,就落在外婆身上。

宝宝的“宅”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宅”,“宅”主要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由于职业原因,外婆对于居住区外界的卫生环境充满戒备,很怕孩子在小区活动中感染疾病。

出于卫生环境和宝宝健康的考虑,外婆在宝宝入幼儿园之前,几乎不让他与任何孩子接触。出去玩也要选没人时。宝宝生活在一个成人包围的世界里。

极度不合群

幼儿园配专门老师

直到进入幼儿园,外婆才意识到,孩子似乎出现交往障碍,极度不合群,无法与同龄孩子共处与交流。为此,幼儿园在孩子刚入园期间专门配备了一位老师,专门看护这个有点另类的小朋友,单独坐在班里一个专座。

“这孩子有极强的自尊心。”曾看护孩子的老师说,由于口齿并不特别清楚,宝宝很少开口说话,更不要说与小朋友交流。因为吐字不太清晰,老师对他的话是半听半猜。“开始孩子还会重复,但只要重复3遍,老师还是没猜对,他就闭嘴不说了。”

对于班级的集体活动,类似“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宝宝不仅不表演,甚至连来也不愿来。家长希望孩子融入集体,尽力与孩子协商,才勉强来半天。

求知欲强

知识积累有时超过老师

但是这个在幼儿园封闭的孩子,一回到家中就变得活跃起来。幼儿园从不开口的他,回家愿意给外婆表演儿歌;而对于家长教授的科技与自然知识,他也兴致盎然,表现出极高的求知欲和执着精神。

进入中班后,宝宝的知识积累逐渐显现出来,有些方面甚至超过老师。一次在讲授海洋动物时,老师讲到一种动物,宝宝说这种动物有毒,老师不是很确定,而宝宝坚持认为没错,并要求老师当场确认,事实也果如他所说。

交往障碍

对老师关注会冷对待

从托班到小班,再到中班,尽管交往能力仍旧不强,但宝宝渴望交往的意识已逐渐提高。有时,他会在午饭后突然把饭盒从桌子上胡噜到地上,只为引起注意。中班时,偶尔也会主动拿着玩具碰一下小朋友,希望与别的孩子一起玩。

但对于老师的过度关注,宝宝则表现出特别不适。老师特别的鼓励,他甚至会突然收起笑容,而表现出完全不在意的状态。有一次,因为园长的特别关注,还踢了园长一脚。

在对宝宝的交往能力培养上,老师不断尝试,也不断调试着把握合适的肯定方式和力度,鼓励孩子融入同龄人的集体。

进入大班,宝宝偶尔会与同班同学说话,同时也更愿与老师探讨最近从书中学来的知识。值得肯定的是,宝宝的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几乎每周都要带领孩子到户外活动。孩子书本学来的很多知识,在户外活动中得到验证,也加强了他对知识的理解。但这类户外活动仍旧是大人陪同。

儿童手淫,宝宝为何“手痒痒”


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有这样一些举动:有些男孩子经常用手玩弄阴茎;女孩子时常伸手摸外阴;有的孩子在突出的家具棱角上摩擦生殖部位;有的骑在某种物体上向前和左右扭动身体;有的将物品塞进裤子里等等。而心理学家这一切表现都称之为“儿童手淫”。

儿童手淫在6岁前各阶段的表现

·婴儿期间:

健康机灵的孩子总是怀着很大的好奇去触摸生殖部位,通过触摸很自然地体会到一种快感,但是这又不同于成人的性行为;

·3~6岁:

这是手淫发生率比较高的时期,在手淫时他们往往面部充血,两眼圆睁,脸颊潮红或出汗,并常伴有轻声的哼哼和不规则的呼吸声,一般每次几秒至几分钟不等,父母事后观察会发现孩子外阴充血,分泌物明显增多。

孩子为何“手痒痒”

许多人认为只有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少男少女和成人才可能发生手淫,那么小的孩子就会手淫简直不可思议!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它的存在原因的。

1.经常逗弄孩子的敏感部位

有些孩子手淫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从小生殖器频繁地受到刺激。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部位,对刺激的感受力比较强,人们称之为“快感部位”,如嘴唇、面颊、乳头、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特别是生殖器和乳头,如果经常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甚至会引起孩子对生殖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性欲望。

有些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经常触摸孩子的外生殖器,特别是喜欢逗弄男孩子的阴茎,一边逗弄一边开心地哄笑。生殖器在反复受到刺激产生快感后,即使成人不去逗弄,孩子自己也会去抚弄以寻求快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抚弄生殖器的嗜好和习惯。

2.不良的卫生习惯

有些父母关于孩子的卫生、清洁观念存在误区。他们总以为做好孩子脸部、手部、脚部和身体的清洁工作就足够了,往往忽略对孩子生殖器官的关注。事实上儿童的生殖器官是很敏感的,它会因不卫生而受到刺激,这时孩子就会用经常抓挠的方式来消除不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快感,进而形成不良的手淫习惯。例如,孩子有蛲虫病、小女孩外阴部的湿疹或炎症、男孩子因包茎引起的包皮炎症等等,这些病症都会引起外阴部发痒,于是小孩子就用腿摩擦止痒,如此反复,会形成习惯性动作。

3.情感得不到满足

孩子的手淫行为也与环境和心理因素有关系。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关心不够,和孩子关系比较疏远,

感情比较冷淡,缺少亲密的身体接触和言语呵护,这就会令孩子通过自身刺激来求得安慰,通过手淫得到一种暂时的孤独情绪的排放,结果日久天长就养成了这种“自慰癖”的手淫习惯。

父母需重新认识儿童手淫

发现自己孩子有“下流”动作,父母自然而然会表现出高度的焦虑、紧张和不知所措。同时,解决方式也很简单粗暴,不是训斥,就是打屁股。有些父母甚至还会担心手淫会引起孩子“肾亏”,其实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对孩子很不公平。

儿童手淫不是什么品德问题,由于儿童生理和智力发育均不健全,所以,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的手淫行为都不是出于性的目的。虽然孩子手淫行为的种种表现和性行为很相似,但有本质的差别,幼儿很单纯,他们没有性的观念,也没有第二性征出现和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所以他们不可能利用手淫达到性高潮,也不会有排精的现象发生。

所以,父母应该明白,儿童手淫不会给孩子带来疼痛和器质性的损伤,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但是,这并不等于儿童手淫的问题可以被父母所忽视,相反,如果孩子手淫次数偏多,父母应多加重视了,因为习惯性的手淫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头脑昏沉,身体疲乏,进而诱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减退等不良反应。所以,父母应尽可能帮助儿童改掉手淫这一不良行为习惯。

纠正儿童手淫有对策

1.不要惩罚和责骂孩子

有些父母常用恐吓和处罚的办法加以阻止,结果惩罚无效,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焦虑和惊恐不安,形成怯懦、敏感、自卑或孤僻等性格,这样更有可能使孩子从手淫中寻求安慰,使手淫的次数更加频繁。所以当发现孩子有手淫的习惯时,父母最好不要点破,而应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给他新颖的玩具让他玩、给他讲有趣的故事或者和他一起做游戏等等,这样使孩子没有机会去手淫,在紧张而有趣的活动中,逐渐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鼓励孩子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把精力投入到积极的活动中去。

当孩子独处时,最容易发生手淫,让孩子和同伴一起活动,多参加群体游戏,游戏中个体行为受到群体的约束,孩子就不会去注意自己的生殖器官,从而忘掉手淫。

3.注意培养孩子的性卫生习惯

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每天晚上在睡觉前都要清洗外生殖器,保持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以防止疾病的产生。若发现孩子有不正常反映应及时加以治疗,例如,孩子如果经常在会阴、肛门处抓痒,应考虑孩子是否有蛲虫,可在孩子睡熟后,用手电筒照照肛门周围,如发现小白线样蛲虫,应及时采取措施驱虫;如果发现孩子外阴处发红或包茎内发红,可以采用高锰酸钾溶液为孩子泡洗。

4.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孩子手淫常在睡前和醒后发生,因此,不要让孩子过早睡觉,待孩子疲倦了,有睡意时,再让他上床睡觉。孩子睡醒后,要让他立即起床,如果他醒着不起床而在被子中玩耍,极易去抚弄生殖器,发生手淫。

5.父母应尽可能和孩子多接触

进行感情交流,为孩子提供轻松、愉快、有教养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温暖,只要孩子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减轻内心的紧张与孤独,那么用手淫去满足情感需要的自体刺激行为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6.不要给孩子穿紧身衣裤

紧身衣裤容易使会阴或阴茎受到刺激而诱发手淫,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应给他们穿宽大的内衣。

宝宝刚入园为何易生病


宝宝刚入园为何易生病

专家解释:刚入园的宝宝生病主要的原因,小孩子的免疫力差、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1、6个月之前的婴儿,需要靠母体内的抗体来维持自身的免疫,防止疾病。6个月以后,小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生病来建立自己的抗体和免疫系统。但是由于6 个月到一岁半甚至两岁都是在家庭中养育,环境比较小,交叉感染和传染疾病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在6个月到两岁之间的生病率并不高。但是这个时候小孩子体内的免疫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宝宝一进入幼儿园,这个弱项就表现出来,在几百个小孩子共同生活的集体环境当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上百倍增加,生病就变得非常容易。

2、由于小孩子还有个入园适应问题,所以在入园后有一段时间小孩子处在高发病状态。

解决方法,尽早完善宝宝的免疫系统

专家表示:对此现象,爸爸妈妈莫着急,应和幼儿园配合,建立宝宝自己的“防御”系统:

1、要有意识到把病控制在有发病但是体温不要到39度以上,感染不要到肺部严重感染,要控制在轻度感冒、低烧的情况下,不仅不用太多的忧虑,而且要意识到这是在成长期间,每一个小孩子都必须经历的。

2、必须帮助小孩子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而自己免疫系统的建立,只有一条途径———生病,有抗原才有抗体,才建立自己的抵抗力。所以在幼儿园阶段,经常生病是一个大多数人要面对的规律。

另外,幼儿园老师要意识到护理质量的高低,会使疾病有差异,护理不好,会使生病的概率人为地增加很多。幼儿园和爸爸妈妈应该好好配合,把抵抗力下降的因素解决掉,同时还要注意小孩子的营养。如果配合好了,小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病,加强运动、加强营养,小孩子的体能会越来越好,疾病会越来越少,上中班以后生病就会越来越少,大班和小学基本上就不会生病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抗体的产生能力也逐渐增加,通常,孩子在3岁以后,机体抗病能力较3岁前会有明显的提高。但初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接触的人群也相应加大,对于更多更广泛的病菌,宝宝身体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免疫机制,因此这段时期的宝宝也会比较脆弱,很容易生病。

丙种球蛋白是预防感冒、提升免疫力的万能药吗?丙种球蛋白具有一定的抗御疾病能力,但仅对预防甲型肝炎、麻疹有一定预防和减轻病情的作用,并不具备预防感冒、提升免疫力的功效。另外,长期反复地注射丙种球蛋白,不仅会使自身合成丙种球蛋白的能力受到抑制,降低抗病力,还有可能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如果宝宝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是体内缺乏VitA、钙、锌等营养素,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提升方案:

● 减少压力已有研究指出,承受压力愈大愈容易感冒。教导孩子放松的技巧,适当安排活动,别让压力压垮孩子的免疫力。

● 少吃含糖食物 糖会降低白细胞的活力,削弱它们对细菌的反应能力。

● 多和其他孩子接触根据200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研究,13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幼小时即和较年长的手足或托育机构里的小朋友相处,日后罹患气喘的几率减少一半。此外,通过接触其他孩子,暴露在感染原下,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反应,增强他的免疫系统,降低对过敏原起反应而引发气喘的机会。

● 天凉慢添衣服耐寒锻炼是提高宝宝对寒冷反应灵敏度的最有效方法。没有经过寒冷锻炼的宝宝,反而更容易感冒。一般来说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单衣就行了。

宝宝刚入园,为何易生病?

从一个在父母照顾下的宝宝,过渡到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孩子有一段磨合期。磨合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并且与婴幼儿时期家人对孩子娇惯的程度有关。一般刚入托的小宝宝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⒈精神方面:精神紧张,经常哭闹、睡眠不安、夜间惊醒哭闹喊叫,一般女孩子比男孩子明显,这是因为宝宝离开家人的保护,刚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失去安全感。

⒉饮食方面:食欲下降,平时在家饮食没规律、不定时吃饭、挑食的孩子更明显。有些孩子自己不会用餐,必须别人喂饭,到幼儿园以后更不适应。

⒊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冒:由于精神紧张、哭闹不安、睡眠不安、饮食不佳、造成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加上秋天又是冷热变化无常的季节,再加上幼儿园孩子多容易交叉感染。所以宝宝去幼儿园以后,体质偏弱,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冒发烧.

对刚入托的宝宝应该倍加呵护。在精神上应该注意多安慰,宝宝哭闹时不要斥责,或用“去托儿所”等语言恐吓。对刚入托的宝宝应该按时接宝宝回家,告诉宝宝“如果不再哭闹,第一个接宝宝回家”,使孩子有安全感。千万不能因工作忙,晚接孩子,只剩宝宝一人等在幼儿园。这样经过几天,孩子对新环境慢慢熟悉了,对阿姨产生了感情,而且幼儿园孩子多,玩具也多,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很多宝宝主动要求去幼儿园找小朋友玩。

在饮食方面应该多给易消化、有营养的饭菜,多吃水果蔬菜,注意补充水分、维生素和纤维素。不要怕宝宝在幼儿园吃得少,每天回家后给孩子加餐,吃很多鱼肉油腻的饭菜,反而不易消化吸收。孩子回家之后鼓励多喝水,因刚去托儿所的宝宝不会主动要水喝,阿姨按时喂水时,宝宝不喝,这样哭闹厉害再缺水,就容易咽干上火。

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但要遵循“春捂秋冻”的谚语,不要过早穿太厚的衣服。一旦宝宝有感冒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不要耽误成气管炎和肺炎。对刚入托哭闹厉害或连续生病的宝宝,不要“三天打鱼、二天晒网”,还是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渡过困难和磨合期。大多数宝宝最终是能够喜欢幼儿园生活的。

5招缓解入园焦虑

1、提前几天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接触老师和新环境,减少陌生感。或老师前期进行入户家访,让幼儿从本能上接受老师、信任老师。

2、家长在家中先将孩子的生物钟尽可能调整得与幼儿园一致。

3、将孩子特殊的生活习性与老师进行沟通,以便老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照顾。

4、以愉快的语气跟孩子描述幼儿园的生活,或通过文学作品、童话故事向孩子传达与大家一起生活的意义与趣味。

5、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让老师准确了解孩子的需求。

四成父母成“孩奴”有些钱可省


本报3月8日讯奶粉几百元一罐、纸尿裤100多元一袋、早教课100元一节、幼儿园2000元一月……不管你愿不愿意,一旦孩子生下来,就成了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在兼做“房奴”、“车奴”的同时,不少70后、80后父母还成了“孩奴”。

孩子出生后经济捉襟见肘

长沙市民张女士的房子买在富基世纪公园,女儿一岁多了,从出生到现在已经花费了2万多元,夫妻俩月薪加起来只有8000多元,孩子出生后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张女士以前还经常去美容店做做美容,现在连买件衣服也要犹豫半天,生怕一不小心就预算超支。

而家住芙蓉区的刘女士从孩子一出生就辞掉了在广州的工作,一心一意做家庭主妇,现在女儿已经12岁,家里生计全靠丈夫每月几千元的工资维持。“也曾出去工作过一两个月,但是女儿的成绩看着降,只好又辞了。”刘女士说,她的人生,全寄托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了。

一项1万多名80后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四成以上的80后正在做“孩奴”,并且同意“养孩子比供房还贵,养个孩子就是孩奴”的观点。很多家长把养孩子的投入称为“无底洞”,从0岁到6岁的学前阶段,奶粉、尿布、辅食、水果、早教、医疗、玩具、衣服、保姆、保险、旅游都是不小的开支,算下来,很多人都达到了五六万元。

专家五招教你摆脱“孩奴”

“‘孩奴’最常唠叨的几个问题就是奶粉钱、保姆费、营养费、教育费和置衣费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省的。”

长沙市心理协会秘书长、周南中学老师刘正华认为:一,可以尽量母乳喂养,省掉奶粉钱;二,不要请保姆,孩子由自己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三,以食代疗,自己做营养食物补充孩子营养;四,让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减少去医院的概率;五,网购孩子的衣服。

同时,兴业银行理财专家任先生建议,在要孩子之前就应有计划地专门做一些储蓄,不论数目多少,都要考虑生孩子的手术费用、孩子出生后的基本开支、休产假带来的家庭收入缩减等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