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会有另外的方法——无须为孩子的生活承担所有的责任,不需要制定规范也不需要强迫孩子,就可以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正面的深远的影响。我把这第三种方法称为“零吼叫教养”,它强调的是专注于安抚我们自己的焦虑。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孩子大吼大叫,可是所有的父母都在跟冲动奋战。我们也许会吼叫、使用强制手段,甚至使用暴力,我们也许会疏于照顾他们、闪躲他们,甚至不想管他们。这些其实都是情绪化反应的各种表现,是不同形式的吼叫。本书将对所有这些反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本书认为:要使自己能积极地影响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控制好自己。

“我需要的是如何让‘我的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而不是‘我’!”你也许会抗议,但如果你继续读完本书的第一篇,你就会发现“零吼叫教养”是为了让你更无私、更成熟、更具备为人父母的能力,具备那种你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来自于你的影响力。现在的重点是,你必须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做好掌控,也就是说,你必须从控制你自身开始。

你必须对你的孩子、配偶、家人和朋友负责,而负责的方式就在于如何看待、感受和对待他们。

要使自己能积极地影响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控制好自己。

我希望你能够大声地说出:“我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对我的孩子负责,不论他们表现如何我都能正确回应!”

同样,焦点还是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唯一可以完全控制的人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行为恰当,就算你的孩子不规矩,你也完全可以让局势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零吼叫教养”。

在本书中,你会读到一些和你同病相怜的父母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很平常,比如如何在夜里哄婴儿睡觉;也有很夸张的,比如“妈,我刚刚出事了”这种让人胆战心惊的情节。这些状况会让你感到焦虑,甚至会让你焦虑得怀疑“不知道能不能应付得来”。但是别着急,这本书会帮助你,让你树立崭新的信心,无论你的孩子是幼儿或青少年。要成为“零吼叫父母”,必须有强烈的自主性,无论旁人怎么做,你都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做到的吗?我们希望他们有自主性,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是,如果我们不以身作则,他们就永远也做不到。所以说,这个教养方法与我们自身相关多过与孩子相关。

这就是本书的第一个理念:你能够为你的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学习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第一步,就是摆脱“为孩子负责”的模式。

一旦你把焦点转向你自己,你对自己的了解就会不断地加深,甚至会远远超出你原本了解的。例如你很容易被别人触怒,却总是天真地希望别人“危险勿近”;或是很多你一直努力想教给孩子的人生课题,其实自己都还没学会。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并不代表自私,只要放开心胸,就会发现自己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而这就是“零吼叫”的价值所在:睁开双眼,让自己走向成熟,同时,你也可以带领孩子让他们变得成熟。你得把帽子戴好了,因为这将是一条颠簸不平的路。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头上那顶可笑的帽子。

相关阅读

零吼叫的真谛:应对情绪化反应


我辅导的一名客户曾经目睹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女人在一家咖啡店排队时,她的小女儿一直趴在自动弹回的门上玩。

那位母亲再三地恳求(加上多次的威胁)之后,终于破口大骂:“如果你再不放开那道门,我就会让你在所有人面前难看!”

真讽刺。这就像我不堪回首的“漂亮帽子”故事一样,谁才是真正应该感到难堪的人不言而喻,这就是冲动的代价。四下看看,你会常常看到人们失去理性,你会常常看到父母向冲动屈服。

看看这种情境是不是很熟悉?某一天在公司里,不知怎么搞的你把调色剂洒到了新买的长裤上,然后你接到女儿的电话。“嘿,妈妈,你在哪里?你半小时前就应该到了的。”

糟了,今天是你去接孩子放学的日子。虽然你满脑子想着要回家换套衣服,可现在却必须赶去学校,而且还必须去超市买食物,否则今晚只好吃这星期以来的第三次披萨了。你发动车子,但车子没油了。你接了孩子,然后去超市(但你把购物清单忘在办公室里了),然后孩子们开始疯了似地吵着“要这个,要那个”,你也开始对他们大吼“住嘴”和“我说过不行”。

这些吵闹不休的可爱的天使们在你大叫的时候可能会安静一会儿,可是他们的情绪也跟你一样紧张,而且他们可没想要跟来超市。当你终于到柜台排队结账时,最小的孩子看到那些摆设得跟他视线差不多高的、亮晶晶的糖果(聪明的销售手段或是可恨的阴谋?),然后孩子们又开始吵着“要这个,要那个”了。更要命的是,你前面的那位太太还在用一大叠的折价券付账。

这时你不是让步就是抓狂。但是,如果你向一个孩子让步了,那另外的孩子也会跟着起哄。如果你已经答应了一个孩子,还妄想拒绝另一个的话,那你就准备应付一场“公平之战”吧,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平等概念。绝大多数父母就算已经对孩子让步了,十有八九最后也会抓狂。

“现在就给我闭嘴!”

“你们两个为什么就不能安静一点?我们马上就回家了!”

“如果你们不马上闭嘴,我就会让你们在所有人面前难看!”

有时候这些“动听”的话语还会加上扯手臂、拧耳朵的动作,或是可怕地挥舞手指。如果场面再火爆一点,甚至还可以看到打耳光或是掐脖子呢。

在保罗莱瑟(PaulReiser)演出电视剧《为你疯狂》(MadAboutYou)之前,他曾主演了一部不太红的电视剧《两个老爸》(MyTwoDads),在剧中他饰演的是一位青春期少女的父亲。每当我看到有父母用“指”责的方式传递他们的愤怒时,我就会想起当时莱瑟在电视剧里做的,一边教训女儿一边不断地挥舞着手指。

不过当他教训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停了下来,看着手指问:“我什么时候长出了我父亲的手指头?”

他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顶可笑的纸帽。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精神错乱吧?一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却期待着不同的结果。你回想一下,你的惊慌与抓狂真的对事情有所帮助?

通常我们的冲动式反应恰恰会导致我们最害怕的那个后果,而那就是代价。把它想像成一条宇宙法则:每当我们向焦虑屈服,就会使那个我们原本希望避免的后果发生,冲动的反应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每当我们向焦虑屈服,就会使那个我们原本希望避免的后果发生。

几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就是这个法则的最佳例证。而且,它还展现了冷静的力量,也就是“零吼叫教养”的真谛。

任性宝宝的教养方法


◎模特宝宝/李梓扬

看看一下的场景,我们该怎么做:

任性之:喜欢唱反调

场景:旺旺在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

错误的做法:妈妈大声叫着旺旺把电视音量关小,在屡叫不听的情况下,一个箭步走到他身边,抢走遥控器自己强行关小音量,还顺手在地上吵闹的旺旺屁屁上重重地打了两下。

结果:旺旺吵闹得更凶,撕心裂肺的哭叫,死拽着妈妈,一定要拿到遥控器。拗不过他的妈妈,只好把遥控器给他。

正确的做法: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给他一个轻柔的暗示,然后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任性之:安静不下来

场景:丁丁从小区游乐场回到家后,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这样一来,不但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

错误的做法:大声喝斥丁丁,要他停止这种无休止的蹦跳。并警告他,如果再这样跳下去,晚上不给他吃他最喜欢的鸡腿。

结果:丁丁依旧在蹦蹦跳跳,而爸爸已经火冒三丈,准备逮着他好好的“教训”一番。

正确的做法: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任性之:人来疯

场景:威威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错误的做法:爸爸拿走威威手上所有可以丢的物品,严厉地训斥他太不礼貌。甚至因为威威不听训斥而打了他掌心几下。

结果:威威在爸爸转身后,拿起身边的拖鞋朝着前方扔去,正好打在爸爸的身上。

正确的做法: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由此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任性之:淘气包

场景:2岁的超超对玩水特别感兴趣:用手指去抠水龙头,堵住出水口,让流出的水溅得到处都是。如果你给他香皂或者洗手液,他还会不断地玩这些有趣的“玩具”,直到把一整瓶的洗手液挥霍干净。

错误的做法:妈妈禁止超超去厨房、厕所任何有水的地方,不许超超接近水。

结果:超超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溜去玩水。不但把自己全身弄得湿淋淋的,还把厨房弄了个“水漫金山”。

正确的做法:如果是夏天,让他玩玩水也没有什么关系,冬天怕他把衣服弄湿而着凉感冒的话,不如干脆就给他穿上小雨衣、小雨鞋,给他机会玩个痛快。玩过几次之后,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他的兴趣点自然就会转移到别的地方,这个玩水龙头的事件也就不会再带给父母烦恼了。

任性之:小霸王

场景:晖晖是出了名的“小霸王”,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不说,就连去小区游乐场玩滑梯,也要一个人霸占着两条滑道。谁要跟他争,他就会用力地打对方,就连对爸爸妈妈也是如此。

错误的做法:爸爸强制让晖晖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和滑道,不理会他的哭闹,只是制止他打人的行为。

结果:晖晖下次再去玩滑梯时,依旧霸道的占领着整个滑梯,谁来抢就用尽全力打他。

正确的做法:当孩子出现霸道的行为时,可以把孩子放在一个安静的无人区域中,但要在父母视线范围内,不理孩子任何的哭闹行为。在孩子情绪渐渐稳定后,与孩子尝试沟通,并且讲述不可以霸道的理由。

任性之:心口不一

场景:嘉嘉性格比较内向、害羞。和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如果一开始没赶上他们的速度或是进度,就默默的离开,什么也不说,把失望憋在心里。问他怎么不去试试参与,他就会嘴硬地说:“我还不想玩儿呢!”

错误的做法:妈妈听了嘉嘉的话后,带着嘉嘉离开游戏场地。

结果:嘉嘉恋恋不舍的离开游戏场地,之后性格更加内向,不愿意主动去结交小朋友。

正确的做法:如果你家有个这样紧张和心口不一的孩子,你就要成为一个细心的父母,在他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好好揣摩他的心理:“他说不想玩,其实是怕被小朋友拒绝。”然后,你可以带着他去小朋友那一起问他们可不可以参与游戏。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孩子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结交朋友。

对于3岁内的宝贝来说,他很难预计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宝贝因为任性而导致的一些行为常常会给父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有耐心,细心观察宝贝的动向,随时发出预警,以防止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孩子的任性,《孩子宝贝》提醒您:

1.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孩子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

2.对孩子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孩子,助长孩子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还须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一致。

3.在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孩子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

4.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孩子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

让宝宝更好的背唐诗的方法


儿童背诵唐诗时,家长应采取的措施

一﹑刚开始可选背浅显易懂的﹑短小的绝句.这样容易引起儿童兴趣.

二﹑最好让孩子看着文字先念他听,即使不认识字,也可以让他有一个什么叫字﹑什么叫诗的概念.个别简单的汉字,可以教给他.

三﹑准备一个小本本,最好背一首,抄一首,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四﹑如果孩子读了小学,学会了汉语拼音,可以买一本带汉语拼音的诗歌读本来背.这么做一举多得,既可以复习汉语拼音,又可以扫除背诗时不认识的汉字的"拦路虎",还可以不用爸爸妈妈给他念,培养孩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难懂的地方,给以简单扼要的解释.

很多家长让孩子从三四岁开始背古诗,但这时候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也没有长期记忆的能力,这时候大量背诵古诗不会使孩子长大后文采飞扬,反而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让宝宝更好的背唐诗的方法

1、初学背诵唐诗,应该由从宝宝熟知的事物开始。例如《静夜思》中的月光、霜、明月都是宝宝熟知的事物,宝宝容易记住,甚至还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因此很容易就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2、背诵唐诗,适宜亲子共读,一可增进亲子感情,二可让宝宝因为有大人的陪伴而喜欢背诵唐诗。其实宝宝(尤其是独生宝宝)无时不刻希望有爸爸妈妈陪伴,父母完全可以利用背唐诗的时间与宝宝共享欢乐时光,进行友谊比赛,看看谁背的又快又好。

3、及时回答宝宝的问题。其实宝宝的好奇心很重,他一定会问很多问题,比如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家长在让宝宝跟读几遍后,先用简单的语言把诗词的主旨大概解释清楚,如果有书本,可以配合图画予以说明。然后要针对个别宝宝不太熟悉的词语进行重点解释。例如《静夜思》,就要对“故乡”“疑”“举头”“思”等进行详细的解释,这样宝宝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宝宝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4、设法寻找或者适时利用唐诗的意境让宝宝更进一步领悟诗词的含义。例如带宝宝看幼儿画展,就可以背诵《画》;如果在和宝宝去乡下,可以背诵《悯农》;如果春天和宝宝去草原,当然就可以背诵《草》和《敕勒歌》了。

害羞宝宝的性格成因和教养方法


1.受到创伤或气质使然

先天胆小、谨慎、性格内向的宝宝会自觉表现出控制、抑制自己的行为,他在与人交往时容易退缩。这点气质决定,实在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如果是一段时间对自己不够自信、经常说“我不会”或“我不行”的宝宝也可能会不合群,这二者注意区分。

2.亲子关系不良或父母影响

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比较内向退缩,不爱与人交往,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宝宝“学而时习之”就是人之常情了。当然,如果你对宝宝过度保护或者撒手不管,造成宝宝的依恋或者安全感极度缺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会比较紧张而出现交友退缩现象,所以宝宝不合群的父母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3、难觅知音或老师不理

那些被老师忽视、冷漠的宝宝,经常处于压抑、孤独中,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在集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集体归属感,对老师、同伴及他人失去兴趣,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变得退缩。小伙伴是宝宝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一个有好朋友的宝宝会在交往中学会与朋友交流,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强,朋友会越来越多,走到哪里都不会害怕。而一个没有朋友或者总是在同伴交往中受欺负的宝宝则会越来越封闭和退缩。

教养方法

1:培养宝宝自信心

对于害羞、内向的宝宝,多鼓励他,允许他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与周围不同年龄人的交往。如见到奶奶、爷爷主动打招呼,看到小姐姐在骑车,鼓励宝宝也去试试。对宝宝要尊重,关爱而不溺爱;多鼓励和表扬,但不过分夸耀。参与宝宝的娱乐游戏,和宝宝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对宝宝提出的合理具体的要求,要积极满足并加强指导,帮助宝宝实现目标,增强他的自信心。

2:创造机会并用谢技巧培养孩子交际能力

帮助宝宝选择合适的小伙伴。经常带宝宝出去和小朋友玩或者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引导宝宝与人交往,使宝宝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婴儿期的宝宝就会主动与其他宝宝交流,他会盯着对方看,朝对方微笑并咿咿呀呀地说话,吸引对方注意。一岁左右的宝宝就会表现出交往行为,如微笑、打手势、互相模仿对方的行为等。这些都是最初积极的交往行为,对成人后的社会交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带宝宝走出家门,多给宝宝创造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扩大宝宝的社交圈和社交经验。

3:重视老师的作用

年龄越小的宝宝,受老师的影响就越大。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就要注意观察宝宝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良性的、积极的。

一旦发现宝宝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幼儿园,就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交流,使老师多注意宝宝,鼓励宝宝,并指导宝宝的社会交往行为,增强宝宝的自信心。这样,宝宝才会越来越喜欢老师,越来越喜欢幼儿园,从而就不再退缩了。

孩子本应该是和伙伴一起玩得废寝忘食的,但是独生子女和邻里不相往来,让很多孩子习惯一个人的童年,一旦接触到其他孩子,却变得呆若木鸡,不知如何和其他小朋友玩,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上诉观点并不全面,家长须根据自己的情况教育宝宝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