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总是发觉孩子成长得非常快,生长发育的变化使孩子需要的游戏、玩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家长也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自己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们常常重视的是:孩子讲话的时间;孩子走路的时间;孩子的饭量与消化功能;孩子辨别人的能力;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表扬与赞美孩子。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孩子创造力、想像力、自立与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手的精细动作与肢体运动协调性的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规范孩子语言与个性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与训练;鼓励孩子建立合理的期望与目标;父母个人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溺爱对孩子产生的潜在危害。

我们需要做到和懂得的是:我们要继续学习孩子此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与需求,了解适合孩子需要的玩具与游戏。

给予孩子时间:孩子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如:讲故事、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摆积木、阅读图书、玩耍等,在这些共同活动中,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能力在一点一点地提高。

观察、发现、培养孩子:此阶段的每个时期,孩子在语言与表达、动作与协调、想像与创造、独立与自立等方面,都会发生我们难以估量的飞跃。如果我们不了解或理解这些,并过多地加以限制孩子,往往会制约孩子未来创造与想像能力的发展、阻碍孩子动作与协调性的发展,孩子未来很难自立或独立,孩子的性格与表达能力也可能发生扭曲。

用符合本阶段儿童能力的玩具启发与培养孩子:我们常常为孩子购买玩具,却而不了解它对孩子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家长通常给孩子放一堆玩具,让他自己玩,原因是我们没有时间。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与我们自己都不利,原因很简单:我们放弃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指导孩子的机会、激发孩子想像力与创造力发展的机会、与孩子交流情感的机会。

教育故事: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我儿子2岁生日时,他非常喜欢一辆白颜色的摩托车玩具,我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然而,我却忽略了利用摩托车玩具启发自己儿子的想像力与判断力,例如:摩托车与汽车、卡车等其他车辆的区别,或者为儿子讲解车辆的普通知识。我更多的做法却只是让孩子自己盲目地玩。直到我儿子4岁时,他对我说:“妈妈,您没有我聪明,您不了解摩托车,也不知道摩托车的每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看,我知道它们!”我面前的儿子,已经将摩托车拆散了,他的小手中握着摩托车的主要零部件,并开始给我“上课”!面对儿子给我“上课”,我沉思:原本应该两年前我给儿子“上课”,而我却忽略了,并放弃了启发孩子的机会,尽管他知道了摩托车与其他车辆的区别,然而我耽误了孩子两年的时间。

我相信,很多父母有与我相同的故事与体验,我们都很内疚与遗憾。但我们不希望类似的“故事”再次发生在那些计划怀孕的夫妇身上,那些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的父母身上!

扩展阅读

幼儿期道德的发展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判断,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在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给予奖励;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给给予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但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宝宝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单明了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励和督促。比如,当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折花就是不乖。”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幼儿期依恋的发展


一、幼儿期依恋的表现

一岁到两岁的时候,宝宝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宝宝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的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两岁以后,宝宝的依恋则表现为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宝宝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他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二、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对宝宝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A型宝宝似乎没有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

幼儿期语言的发展


幼儿期语言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岁~一岁半)这个时期宝宝对成人语言的理解发展比较快,但本身主动说话的能力发展得较慢。

第二阶段(约从一岁半~三岁)宝宝主动的语言发展迅速,句子的结构也更加复杂。

一岁半以前,宝宝主要说的是一两个词,比如宝宝可能会用“帽帽”来表示“我要戴帽子”。这些词不能很好地表达宝宝的意思,而且发音也常不清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岁半以后,宝宝的词汇量明显增加,词类范围明显扩大,可以说多个词组成的句子。虽然这些句子开始时很简单,也谈不上什么句法规则,但毕竟宝宝开始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之后,句子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字数也越来越多,表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到两岁时,宝宝逐渐能表达一些特殊的意义。1、时间。比如,他会说“我刚刚洗过手”,“今天是星期天,不去幼儿园了”。当然他所表述的时间可能与实际不相符(比如“我只睡了一分钟”,事实上他睡了三个小时);2、人际关系。比如,宝宝对他的姑姑说:“你悄悄带我去上街,别告诉你哥和你嫂子”;3、年龄。两岁以前的宝宝能说出自己几岁只是因为父母曾反复教他,而两岁以后,他已经初步理解年龄的含义。比如,宝宝把饭撒在地上,妈妈批评他时,他会说“我还小呢”。虽然他还搞不清楚究竟两岁大还是三岁大,但已经有了笼统的年龄大小的概念。4、开始表达美与丑的内容。两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注意美的东西和丑的东西。比如,每当妈妈穿上好看衣服,他就会说“妈妈真漂亮”。

等到宝宝到两岁半左右的时候,他们几乎能够表达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

语言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为宝宝学习社会经验,为形成道德品质提供了基础。因此,父母要积极鼓励宝宝学习语言,多给宝宝说话的机会。比如,经常和宝宝谈话,说歌谣,讲故事等;积极地回应宝宝的话,不要置之不理;多教宝宝学习一些词汇;当宝宝的语言中出现错误时,不要加以取笑,不要故意重复他的错误,而要给以正确的示范。

幼儿期的孩子也有逆反心理


许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在中学期间会经历性情急躁、不听话的“逆反期”。但武女士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似乎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教他往东他偏向西,父母教育他时不是瞪眼就是顶嘴,要么装耳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多孩子都会经历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岁至5岁时的称为“第一逆反期”,12岁至20岁时的称为“第二逆反期”。处于逆反期的孩子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一些极端逆反的孩子还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和与周围人的关系,让家长束手无策。

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以前作为婴儿在父母的怀里玩一些游戏,但是到了这个时期他们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如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系鞋带),活动的范围增大了,很多事情愿意自己做。随着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他们对成人的要求、惩罚等常会表现出执拗、逆向而行。

要让反抗期的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的责任很大,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注意与孩子在情感上进行真诚、耐心地交流,孩子发生逆反行为的时候先要充分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再说行为问题;2、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即使孩子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尤其不要当众责怪;3、养成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换彼此想法的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