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

2020-07-24 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 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 怎么进行胎教

请多给孩子进行尝试的机会。

一位朋友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不满三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进去。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美国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

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

孩子的错误大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侮弱小等,一旦放任,以后就难以收拾。

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却是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帮孩子打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魏先生的女儿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魏先生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魏先生要女儿自己清理碎片,并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魏先生的女儿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慢慢地开始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个学习的过程,父母不能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而应该多创造机会去锻炼孩子。

zj09.com小编推荐

父母要多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要多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记得有一天我高高兴兴把女儿从幼儿园里接出来,这时有位家长怒气冲冲对我说:“看你们家女儿,把我们家孩子抓成什么样了!”

那个孩子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指甲划痕,我转身问女儿:“是你抓的吗?”女儿“哇”的一声,边哭边往家里跑。

我向人家道完歉,匆忙赶上女儿,强压怒火对女儿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主动承认。”

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她只顾低头走路,我厉声吼道:“你听到没有?”女儿抬起头,眼里噙着泪花把手往我面前一伸:“我手指甲都被我咬光了,怎么抓人?”我的头“嗡”的一声,这才想起女儿从小就爱咬指甲,十个手指头经常啃得光秃秃的,一般不会把别人抓出伤痕来。

我内疚地把女儿揽在怀里,轻声说:“对不起,爸爸错了。”

现在,我常常提醒自己,多给孩子一次辩解的机会。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使用家长的强权。

多给孩子一些辩解的机会,多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不要武断的给孩子下结论,这样会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

父母要多给孩子学习爱的机会


女儿渐渐地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有一次,她问我:“妈妈,爱是什么?”“就是我们喜欢你,你也喜欢我们。”“哦!”女儿听了,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她说:“妈妈,我觉得爱也是你们帮助我,我也帮助你们。”我非常高兴,女儿懂得关心、体贴别人了。

是啊,爱是什么呢?曾经有人说,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我想,当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一定会感受到自己是“伟大”的。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

记得有一天,先生外出培训学习了,患了感冒的我带着刚上完古筝课的女儿走到楼下,想想回到家还要为孩子洗澡、准备点心、做家务……真有点受不了了。便对女儿说:“妈妈今天太累了,要是你爸爸在家帮忙就好了。”“妈妈,没关系,有我呢!”回到家,我坐在沙发上休息。

正在我使劲地揉着太阳穴的时候,女儿拿着清凉油跑过来说:“妈妈,擦擦吧。”说完,她爬上沙发,认真地帮我擦,还关心地问:“舒服点了吗?”过了一会儿,女儿说:“哦,对了,你还应该喝药!”说着,她打开药柜,翻出一包药,就直奔厨房了。虽然我有点担心,但我没有阻止她,算是给她一个“爱的机会”吧。

一会儿,女儿端出一杯橙色的冲剂。显然她是用冷开水冲的,杯底的橙色颗粒还清晰可见。我问:“你冲的是什么药啊?”“就是我生病时,你冲的那种。”“哦,是小儿感冒冲剂。”女儿关心地说:“妈妈,你喝完药休息吧,我自己洗澡。”于是,她自己找出换洗的衣服和干净的浴巾去洗澡了。看着她有板有眼地洗澡,我好欣慰。

女儿洗完澡,还从浴室里端出一盆水,说:“妈妈,你也洗洗脚吧。”那样子,十足像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看来广告对她的影响也是蛮大的哦。女儿知道爱妈妈了!我觉得,被女儿爱,被女儿关怀的感觉真好。

事后,孩子的爸爸说:“你还挺会享受的嘛。”是的,我在享受着女儿的爱!

对于父母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而在这其中,孩子能感悟到,自己去关心别人,比接受别人的爱更快乐。然而,有许多父母,却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

当孩子心中刚刚萌发的爱的火花一次又一次被父母熄灭后,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因为他们得到的老是:“去,去,去,大人的事你不懂。”“谁要你做这个?去玩你自己的。”“你做不好,让妈妈(爸爸)来吧!”

年轻的父母们,请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吧,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爱,懂得爱。

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让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回报的人!

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多去尝试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多去尝试”,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儿童在婴儿期,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一旦进入幼儿期,儿童会逐渐脱离母亲的控制,什么事都想自己试着干。

“妈妈,我自己洗脸。”

“妈妈,我来擦桌子。”

……

许多妈妈每逢听到孩子这样说,总像没听到一样,照例不让孩子干这些事情。因为妈妈知道,孩子洗脸会洗不干净,有时还会玩起水来;妈妈怕孩子擦桌子弄脏了新换的衣服;妈妈更怕耽误时间,每天一早送孩子上幼儿园时,穿衣穿鞋妈妈一手包办,怕孩子穿得慢,系不好还得重来。

替孩子完成了大大小小的“任务”,在妈妈看来,这是应尽的义务。因为好心的妈妈疼爱孩子,怕孩子失败,因此一味地取代,结果让孩子失去了许多尝试的机会,反而增长了依赖性。妈妈过度给予帮忙,时间长了孩子会失去做事的信心,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会自卑,长此以往,孩子永远也不会自立。

兰兰刚满3岁的时候,看到了笔,就拿起来在纸上画了许多歪歪扭扭的线条,有时连书上也画满了,衣服上也出现了道道。妈妈并未因此而训斥她,还特意拿来许多纸让孩子画,还试着教孩子画圈圈、方块、三角等。孩子有了兴趣,妈妈因势利导又送她到少年宫学画。孩子大胆地尝试,失败与成功互相交织,从中获得了两者的平衡。

当然,给孩子尝试机会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体验。

一般3岁的幼儿,最有兴趣的是扣钮扣和折叠自己脱下的衣服。如有条件,父母最好给孩于准备属于他自己的衣柜,让孩子折叠并整理自己的衣服,还可准备各式各样的带钮扣、拉链的衣服,让孩子练习。

4岁的幼儿,让他们在具有穿衣服的能力基础上逐步尝试系鞋带。父母可以将一条布带拴在椅子的扶手上让孩子练习打结。五六岁的幼儿应更多地尝试料理自己的事情,如洗小手绢、袜子,并协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还可以让孩子学习缝钮扣。

总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有利于孩子自立能力的增强。有了这个条件,孩子就能大胆地迈出人生第一步,尽管摔倒过,也会勇敢地爬起来。

孩子尽管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总有一天孩子会在尝试中成功的!

尝试让孩子在家“试入园”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尝试让孩子在家“试入园””,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老师:可以尝试在家“试入园”

“孩子离开熟悉的家,开始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试入园’只能让这种不适应减轻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宗桂萍表示,从往年的经验来看,父母陪伴孩子“试入园”,可以缓解孩子入园的焦虑情绪,但在正式开学时仍会有部分孩子因不适应而哭闹不止。因而,对于家长来说,只靠幼儿园组织的“试入园”可能还不够,有条件的家长不妨在家里开展“试入园”。

宗桂萍建议说,开学前一个月起,在作息上家长要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安排孩子起床、午休和睡觉,为入园调好生物钟;在生活上,严格执行生活自理制度,让孩子自己吃饭、喝水、穿衣、上厕所、上下楼梯;在交往上,每天带宝宝去小朋友多的地方散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学会交往;在语言上,坚持对孩子说普通话,每天模拟上课的情景,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惯早养成 入园不犯难

容容妈(女儿4岁,去年入园):去年9月份容容刚入园的时候,就哭了一个上午。因为,她发现幼儿园的生活其实挺简单: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难不倒她,而且老师带着做游戏还挺有趣的。容容适应得快,应该和我过去对她的锻炼有关。1岁多,我就训练容容自己洗手,快两岁的时候她就能自己吃饭了。入园前,穿衣服、上厕所等自理能力她都掌握了,所以进入幼儿园后适应得很快。

焦红(经五路幼儿园老师)点评:像容容这样自理能力好的孩子比较自信,也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而,家长要在入园前重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黏人宝宝适应慢

齐齐妈(儿子5岁,前年入园):齐齐已经要读大班了,可他还是没彻底适应。每天在幼儿园门口,他都要黏着我大哭一场,午睡的时候也必须让老师握着他的手才能睡着。而且,他也不会和小朋友玩,到现在还交到几个好朋友。我觉得,这可能因为在家太宠他了,让他变得很黏人、不自立。

王婵(经五路幼儿园老师)点评:像齐齐这样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老想着让别人给他代劳,适应起来自然较慢。而且,习惯了被大人宠爱,他们的交往能力往往比较差,因而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宣宣妈(儿子4岁,去年入园):去年4月,我就定期带宣宣去幼儿园看看、玩玩,给他讲上了幼儿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交到很多朋友,培养他对幼儿园的兴趣。真正让宣宣喜欢上幼儿园,还是去年幼儿园搞的“试入园”活动。这期间,宣宣变化挺大,从开始的不敢回答问题、坐不住,到后来的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他每次回来都会兴奋地给我们讲他的见闻。因此,等9月份开学的时候,他成了班里适应最快的孩子。

陈晶(市直机关幼儿园)点评:有些家长喜欢用“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来吓唬孩子,却不知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产生负面情绪。像宣宣妈那样引导孩子对幼儿园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孩子学东西就是从失败中走过来,不允许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会学习到东西。孙子应该自己吃饭了,几次和夫人建议让孩子自己吃,给孩子一个大一些的碗,一次放一点饭菜,吃完再放也不会把饭菜弄出碗外面来,夫人试了一次,就说不行,孩子不好好吃,也就停止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训练。

儿媳把水果简单的切一下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拿着吃,孩子经常是吃得满身都是水果汁,夫人就说儿媳不好,不关心孩子。我为儿媳辩解,这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也是培养孩子手眼配合能力。夫人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把水果切得很精细,要孩子用叉子自己叉了吃就是很大的进步了,有时候还是越俎代庖叉来喂孩子。

想起儿子小的时候,家里人包饺子,儿子也凑上去包了一个饺子,比不上我包的,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包饺子就够好的了,刚要夸儿子几句,岳母就说不要儿子伸手了,说儿子包得不好。夫人更是百般挑剔,说儿子在糟蹋面粉,把孩子训了一顿。儿子帮别人家打扫卫生回来把衣服弄脏了,就训斥孩子不该帮别人把自己衣服弄脏,儿子稍不注意把手或者衣服弄脏了就大惊小怪的训斥一顿。就是这样的积累,今天的儿子以自己从来不洗碗为荣,经常显示自己白嫩的双手,大言不惭得讲自己就是懒,在家什么也不干。

儿子今年三十多了,每天回来就进书房玩电脑游戏,几次要儿子给孩子买吃的,夫人就以他不会买而不让买,儿子不只是四体不勤,哪里能怨儿子?这就是当母亲的从来不让儿子干什么的结果。理由是孩子不会干!我经常和夫人理论,我们谁也是从不会干到会干的,不让他干怎么能会干。不让孩子出错就是不要他干任何事情,这样的孩子将来什么也不会干了,更甚的是什么也不干了。懒惰会使人腐朽,成为不可雕琢的朽木。

夫人还是不让孙子自己干很多事情,例如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凡是孩子第一次做不好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儿子到了今天还是以自己没干过为理由,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敢想象还这样对待孙子,儿子今天的懒惰,就有可能是孙子明天的懒惰。一想起来就吃不好睡不好,每天要陪孙子出去玩耍,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做,就是想不让夫人把孩子管成了懒惰得人格特征,尽量的降低夫人溺爱的负面影响,降低儿子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弥补对儿子小时候关心和教育的不足。

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一个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被惯得出现统合失调症,是和爷爷奶奶宠着有关,吃饭时每吃一口就要打奶奶一下,奶奶就这样忍着让孩子打。这就是祖辈带孩子的后果,用自己带儿子的办法在带孙子,用自己的人格影响了儿子,又影响孙子,不好的传统继承下来了,好的传统也会退化。还是要新的家庭成员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儿媳自己带孩子,儿媳家庭优秀的方面就可以发挥了,还会给孩子一些新鲜的东西。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学到东西的。夫人今天去买回来让孩子自己吃饭的碗,是粘在桌子上不能动的,以防止孩子把碗弄翻。这就是现在的企业,利用了家长的总是怕孩子犯错误的心理,粘在桌子上碗不能轻易翻了,可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了新买回来得碗上,你不是怕翻吗?他会想尽办法把碗弄翻,这就是孩子!不管怎么说,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这就是大人的进步,孩子才有希望进步了。

请多给孩子拥抱


TIPS:孩子一哭就抱,好吗?

许多父母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孩子嚎啕大哭时,有人会严肃地“告诫”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抱小孩,因为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此时心中难免挣扎,看着哭得面红耳赤的宝贝,到底是去抱抱他、安抚一下他不安的情绪,还是不理会他呢?

据李文贞医师分析,1岁以前孩子的哭是一种运动,而且他们需要父母来满足生理需求,并快速做出反应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多抱一抱,以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等孩子过了1岁之后,当他渐渐会说话、会表达时,就要问清楚哭闹的原因,坚守应有的尺度,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把哭闹作为要挟大人的“武器”。

拥抱培养性格

也许是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热情,人与人之间拥抱的动作实在是不多见。就算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别等他们长大到一定的年龄后,就很少有亲密拥抱的动作出现。但千万不要小看拥抱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它对孩子可是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拥抱的习惯,养成习惯后就变成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了。

据李文贞医师介绍,拥抱对孩子的影响可以从“质”与“量”这两个方面来讲。在质的方面,时常被拥抱的孩子,一定是被父母关怀、接纳的孩子,当他长大向外发展时,以往收到的拥抱经验更能鼓舞他独立探索,发展独立性格,就像一艘扬帆待发的船,时刻准确出发,航向惊喜的旅程。另外,在智能发展上,充分被拥抱的孩子由于拥有安全感与自信心,所以发展得也较为出色,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在量的方面,时常拥抱孩子、用心接纳孩子,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体发育状况。正如先前提到的罗马尼亚孤儿院内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生长迟缓呢,就是因为缺乏充分的爱。

TIPS:多拥抱,有益身心发展

据相关研究发现,拥抱对幼儿来说具有6大心理功能和4大生理益处。

6大心理功能:情绪较为稳定、较容易建立安全感与信赖感、较容易睡眠安稳、较容易建立幼儿的自我认知、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较容易体验母亲所接触的外界。

4大生理益处:促进肠胃功能、循环功能、免疫功能、呼吸功能。

拥抱不分时间

或许你以为,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就已经不需要拥抱了。其实,不论人的年龄有多大,人人都喜欢被拥抱的感觉,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所以,拥抱可以随时在平日生活中展开,自然又时常的肢体、肌肤接触,抱抱孩子、摸摸头、碰碰鼻子、拍拍背、搭搭肩膀,这些小动作都可以充分传递爱的讯息。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等孩子充分熟悉这些动作的含义后,亲子沟通会更好,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拥抱不分年龄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拥抱,即使他已经长大了,也还是不可或缺。因为拥抱本就是人类的天性。下面两个实例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拥抱。

第一个实例是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教授做过的一个很有名的猴子实验,他将一只刚出生的猴子和母亲隔离,然后准备了两只“铁丝网妈妈”,其中一只用绒布包裹,比较温暖,另一只则没有,但身上放了一个奶瓶。实验结果发现,这只小猴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抱着包裹了绒布的猴妈妈,这和小孩跟妈妈抱在一起情况很相似,而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去找有奶瓶的猴妈妈。

另一个例子在罗马尼亚的孤儿院进行,院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喂食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几乎没有任何与他人拥抱的机会。最后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他们每天都定时喂饱院中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生长发育仍旧不尽如人意,而且智力发展也明显迟缓。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除了让孩子衣食无缺之外,更应该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而拥抱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它直接带给孩子最强烈的信息:“我是爱你的!”通过亲子肌肤接触的拥抱,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进而建立起对人的信任与安全感,将来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向外探索世界。

TIPS:来场亲密的抱球游戏

小孩子都很喜欢球类游戏,如果能在游戏中加入拥抱的亲密接触,那么孩子将获得更充分的安全感,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帮助。

1、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皮球。

2、把皮球夹在你和孩子中间,你抱紧孩子,让孩子也抱紧你。

3、提示孩子注意,不要让皮球掉下去。

4、可以和孩子来上一段舞蹈,尽情地玩耍吧,只要不让皮球掉下去就可以。

总之,父母从小就给孩子养成亲密拥抱的习惯,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好,孩子被爱所包围成长的心理更健康。

012适当给女孩尝尝“苦头”


做父母的必须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多让孩子尝尝“苦头”不是一件坏事,从小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不畏挫折的精神,才能使孩子日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要想让孩子成就辉煌的人生,就要放手,让生活的磨难去砥砺孩子坚强的品质和心性。

我国著名的女篮队员宋晓波,她的父亲是一名篮球健将,他期望女儿能成为坚强的人,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意志方面费了不少心思。

晓波6岁时考取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小学,从家里到学校要乘两次公共汽车,穿越几百米的小胡同和大马路。

宋晓波的祖母很不放心,埋怨做父母的太狠心。可是宋父安慰母亲道:“我们选中这所学校,也是为了锻炼晓波独立生活的闯劲和能力。一个人从小窝囊,长大了就很难有出息。”

宋父买了一张月票,挂在晓波的脖子上。父母开始也不放心,宋父看着女儿上了汽车,便骑着自行车偷偷跟在汽车后面,直到女儿走进学校大门才放心离开。

当晓波迈出了这坚强的第一步时,父母又给她提出了新的锻炼任务,要她单独去把幼儿园的妹妹接回家,同样也要换两次车。

当时晓波刚上一年级,妹妹只有4岁。那天正值隆冬,大雪纷飞,路滑车挤,晓波知道父母是在考验自己,就勇敢地答应了。

去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宋母着急了,骑车到幼儿园去询问,阿姨说:“早走了。”她随即又奔回家,快到家门口时,看见两个雪团似的小人,她连忙赶上去,把她们紧紧地抱在怀里。

晓波解释说:“汽车太挤,到站时下不来,我们就多坐了一站路,下车后往回跑的。”母亲听了暗暗高兴,夸奖了她们。

在父母这种有意识的教导中,宋晓波终于成长为一位意志坚强的人,作为中国女篮的队长,她引领队员们在第九届世界女篮锦标赛中夺得了3个第一。

女孩在成长时期太顺利了未必是好事,不能吃苦、接受不了磨炼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丧失斗志。只有放开保护的羽翼,让孩子多尝些“苦头”,她才能变得坚强起来。

父母要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她自小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教会她敢于面对挫折,不怕失败,以培养她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为了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她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以后少吃苦头。

一对40岁得女的农民夫妇,对女儿非常宠爱,女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小便爱发脾气,做事也毛毛躁躁。

女儿上学了,从来也不知道爱惜衣服,回家时不是弄脏了衣服,便是把书包忘在了田野里,回家后就只知道哭鼻子。母亲即使每天跟在她身后,也没有办法改掉她的坏习惯。

一天,父亲拿着铁锹,在女儿回家的必经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独木桥。女孩回家时,走到桥边,不知所措。

田野里没有人,只有风从树林中吹过,女孩想哭,却不知道哭给谁听。没有了后路,女孩只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桥,她胆战心惊地走过一座座独木桥后,学会了认真对待小桥。

回家后,女孩得意扬扬地告诉父母今天的经历。母亲不理解,父亲解释说:“她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当然不会注意脚下,现在路途艰险,她自然会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就这样,女孩因为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而变得认真起来。

人生就是一条大路,如果路途太平坦,那么就不免会左顾右盼,忘了注意脚下的路;如果有挫折在脚下,那么就会因挫折而变得坚强、成熟起来。心理学家常常会接待这样的母亲,她们被自己的孩子伤透了心。心理学家发现,这些母亲的共同之处就是:如果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母亲们便不会再给孩子买有鞋带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母亲们就不再让孩子走近洗碗池。

这样的孩子永远也学不会系鞋带,学不会洗碗。所以,她们长大后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绕开,她们没有学会克服困难。有时候,父母们真的需要咬咬牙,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适当给女孩尝尝“苦头”

女孩在成长时期太顺利了未必是好事,不能吃苦、接受磨炼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丧失斗志。

为了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要“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她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以后少吃苦头。

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