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天我高高兴兴把女儿从幼儿园里接出来,这时有位家长怒气冲冲对我说:“看你们家女儿,把我们家孩子抓成什么样了!”

那个孩子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指甲划痕,我转身问女儿:“是你抓的吗?”女儿“哇”的一声,边哭边往家里跑。

我向人家道完歉,匆忙赶上女儿,强压怒火对女儿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主动承认。”

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她只顾低头走路,我厉声吼道:“你听到没有?”女儿抬起头,眼里噙着泪花把手往我面前一伸:“我手指甲都被我咬光了,怎么抓人?”我的头“嗡”的一声,这才想起女儿从小就爱咬指甲,十个手指头经常啃得光秃秃的,一般不会把别人抓出伤痕来。

我内疚地把女儿揽在怀里,轻声说:“对不起,爸爸错了。”

现在,我常常提醒自己,多给孩子一次辩解的机会。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使用家长的强权。

多给孩子一些辩解的机会,多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不要武断的给孩子下结论,这样会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wWW.zj09.COM

zj09.com小编推荐

请多给孩子进行尝试的机会


一位朋友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不满三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进去。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美国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

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

孩子的错误大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侮弱小等,一旦放任,以后就难以收拾。

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却是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帮孩子打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魏先生的女儿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魏先生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魏先生要女儿自己清理碎片,并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魏先生的女儿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慢慢地开始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个学习的过程,父母不能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而应该多创造机会去锻炼孩子。

孩子犯错要给申辩解释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当孩子犯了一个小错时,爸爸总是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一些不中肯的评价和指责,当孩子想要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爸爸通常会更加生气,认为孩子是在狡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也是“不用解释!”

赵先生的儿子很懂事,自从姥姥来了以后,他怕姥姥觉得闷,就每天带姥姥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姥姥买鲜花。把姥姥高兴坏了,姥姥乐呵呵地说:“我活了60多岁了,还是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有一天,赵先生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听到房间里有“嘎嘎嘎”的叫声,一看,原来是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正在房间里乱窜。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加上上班的劳累,赵先生顿时心烦意乱,张口就训斥孩子:“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玩这些干嘛?看你把家弄得成什么样子了!”

孩子张嘴正要向他解释,他却不由分说地呵斥道:“住口!给我把这些东西都扔出去!我不想听你说什么,你也不用解释!”说完就要去抓那几只小鸭子。这时,孩子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委屈地看了爸爸几眼,然后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赵先生一看更气了,刚想追过去再教训儿子,这时孩子的姥姥拦住了他:“你就别骂孩子了,这是孩子给我买的,他说怕我在家寂寞,就买了几只小鸭子来陪我。孩子这都是出于一片好心,你要真觉得不喜欢,可以好好和孩子说,把这些小东西送给别人就得了,干嘛骂孩子啊?”

赵先生知道原委后很后悔,但是给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

如果孩子经常被喝令“住口”,渐渐地就会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而他们背负的委屈也会越来越多。总是这样一个人默默承受,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爸爸们一定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因为一件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它的背后却往往没那么简单。也许孩子做错事的初衷是好的,也许孩子做错的事的确情有可原。所以,应当尽可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便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父亲家教方法:

方法一:给孩子辩解的权力

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爸爸没有理由堵住孩子的嘴巴,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既然孩子要辩解,说明孩子对爸爸的话有不认同的地方,那么让孩子把想说的说出来,爸爸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否则,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只会误解孩子,使孩子受委屈。

给孩子辩解的权力,是尊重孩子的最起码的表现。爸爸应该明白,辩解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辩解的权力,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方法二:若是在公共场合,要给孩子“台阶”下

多数孩子都很爱面子,如果在公共场合,爸爸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责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即使他知道错了,也会“宁死不屈”,强词夺理,甚至与爸爸对着干。所以,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爸爸要讲究艺术,注意给孩子“台阶”下。

方法三: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经过调查就信口雌黄,是许多爸爸家长主义思想在作怪,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主观臆断,使孩子经常被误解。当孩子准备辩解时,又被他们打压,结果孩子觉得非常冤。家长们应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之前,不要对孩子轻易下结论。如果想了解事实真相,就必须充分了解当事者——孩子的意见,这就需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在没有了解事实之前,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是尊重孩子发言权的表现,也是尊重事实的表现,这样才能避免无端地误解孩子,给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犯错做父母的应该纠正,但是如果一味的主观判断给孩子下结论,就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犯错要给申辩解释的机会。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孩子学东西就是从失败中走过来,不允许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会学习到东西。孙子应该自己吃饭了,几次和夫人建议让孩子自己吃,给孩子一个大一些的碗,一次放一点饭菜,吃完再放也不会把饭菜弄出碗外面来,夫人试了一次,就说不行,孩子不好好吃,也就停止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训练。

儿媳把水果简单的切一下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拿着吃,孩子经常是吃得满身都是水果汁,夫人就说儿媳不好,不关心孩子。我为儿媳辩解,这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也是培养孩子手眼配合能力。夫人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把水果切得很精细,要孩子用叉子自己叉了吃就是很大的进步了,有时候还是越俎代庖叉来喂孩子。

想起儿子小的时候,家里人包饺子,儿子也凑上去包了一个饺子,比不上我包的,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包饺子就够好的了,刚要夸儿子几句,岳母就说不要儿子伸手了,说儿子包得不好。夫人更是百般挑剔,说儿子在糟蹋面粉,把孩子训了一顿。儿子帮别人家打扫卫生回来把衣服弄脏了,就训斥孩子不该帮别人把自己衣服弄脏,儿子稍不注意把手或者衣服弄脏了就大惊小怪的训斥一顿。就是这样的积累,今天的儿子以自己从来不洗碗为荣,经常显示自己白嫩的双手,大言不惭得讲自己就是懒,在家什么也不干。

儿子今年三十多了,每天回来就进书房玩电脑游戏,几次要儿子给孩子买吃的,夫人就以他不会买而不让买,儿子不只是四体不勤,哪里能怨儿子?这就是当母亲的从来不让儿子干什么的结果。理由是孩子不会干!我经常和夫人理论,我们谁也是从不会干到会干的,不让他干怎么能会干。不让孩子出错就是不要他干任何事情,这样的孩子将来什么也不会干了,更甚的是什么也不干了。懒惰会使人腐朽,成为不可雕琢的朽木。

夫人还是不让孙子自己干很多事情,例如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凡是孩子第一次做不好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儿子到了今天还是以自己没干过为理由,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敢想象还这样对待孙子,儿子今天的懒惰,就有可能是孙子明天的懒惰。一想起来就吃不好睡不好,每天要陪孙子出去玩耍,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做,就是想不让夫人把孩子管成了懒惰得人格特征,尽量的降低夫人溺爱的负面影响,降低儿子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弥补对儿子小时候关心和教育的不足。

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一个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被惯得出现统合失调症,是和爷爷奶奶宠着有关,吃饭时每吃一口就要打奶奶一下,奶奶就这样忍着让孩子打。这就是祖辈带孩子的后果,用自己带儿子的办法在带孙子,用自己的人格影响了儿子,又影响孙子,不好的传统继承下来了,好的传统也会退化。还是要新的家庭成员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儿媳自己带孩子,儿媳家庭优秀的方面就可以发挥了,还会给孩子一些新鲜的东西。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学到东西的。夫人今天去买回来让孩子自己吃饭的碗,是粘在桌子上不能动的,以防止孩子把碗弄翻。这就是现在的企业,利用了家长的总是怕孩子犯错误的心理,粘在桌子上碗不能轻易翻了,可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了新买回来得碗上,你不是怕翻吗?他会想尽办法把碗弄翻,这就是孩子!不管怎么说,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这就是大人的进步,孩子才有希望进步了。

父母跟孩子交流要多倾听少说话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比父母的长篇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作演讲,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其中一位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那个孩子认真地说:“我想当警察。”

我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歹徒,但是你身上什么武器都没带,你会怎么办?”

“我会跑回警察局。”

听到这位孩子的回答,其余的同学都哄堂大笑,笑他的胆怯和懦弱。那个孩子的嘴唇动了动,可是没说出话。

我继续微笑地看着这个孩子,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还没说完话。当别人纷纷取笑他的时候,我还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问他:“你跑回去干什么?”

男孩说:“我去拿我的武器,然后再叫上我的同事,一起来对付罪犯。”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尽管是稚嫩的想法。

我保持倾听者的姿态,让他把自己的话说完。说完后他很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但是,我也要谢谢他,不仅让我和其他人听到了他的心声,更感受到了他的纯真。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开始。倾听不仅是交流,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你以平等的心态听孩子诉说,孩子会对你产生信赖和尊重,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有一次,桐桐回家后闷闷不乐,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也不说话。

吃过饭,我拉起桐桐的手,说:“桐桐,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吧!”我带着桐桐来到楼下的长椅上。

“桐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心事和我说,我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替你分担啊。你还不信任爸爸吗?”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和我说说吧!”

桐桐靠着我的肩膀说:“爸爸,今天老师在班里当众批评我了,让我很没面子。”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桐桐,让她说下去。

“上课的时候,同桌管我借橡皮,我告诉她我没带,可是老师竟然说我乱说话,今天的小红花也没发给我。”桐桐说,“我可是每天都会得到小红花的。”

等桐桐说完,我说:“桐桐,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

“是吗?”桐桐问。

“是啊,那是以前的考试,同学管我借尺子,监考老师却说我在作弊,那一科考试,我被判为零分。你想想,爸爸的情况不比你这个情况严重多了?”我启发桐桐。

“嗯,爸爸,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和老师说清楚。你听我说,我觉得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这就是倾听的妙处,孩子会在你的倾听中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智更加成熟。

有一次,我去接桐桐放学,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桐桐在学校里和同学吵架了,桐桐还把同学的本子撕了,让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回家之后,我按捺住我的气愤,想先听听桐桐是怎么说的。

“桐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心吗?”我问桐桐。

桐桐听我这么一说,眼泪立即就出来了。她哭着说:“爸爸,今天我和小胖吵架了。”

“你和爸爸说说,让爸爸来评评理。”我鼓励她说。

“他总是说我长得黑,还在讲台上说:‘桐桐,你要是钻进煤堆,肯定找不到你。’我不让他说,他还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把他的本子撕了。可是,后来老师什么也没问,就直接批评了我。”桐桐哭得更厉害了。

“宝贝,小胖说你,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你可以去找老师啊!让老师给你做主,你不用撕他的本子。你说是吗?你这样做不就跟他一样不讲理了吗?”我对桐桐说,桐桐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就让桐桐去和老师解释清楚了,老师也觉得自己当时没听桐桐解释,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桐桐,桐桐心里肯定会更委屈,甚至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

花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你不仅可以走近孩子,还可以提高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都喜欢“大耳朵,小嘴巴”的父母。因此,为了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哪怕孩子的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也请孩子讲完。

给孩子实践学习的机会


给创造机会孩子非常棒

案例1

还是在坐月子的时候,看到儿子爱动,我就经常给他伸伸臂,踢踢腿什么的,让他接受被动操。到了七个多月,儿子开始学爬了。我把他带到了乡下的外婆家,让他在外婆家宽敞的地面上尽情地爬。别的孩子开始学爬的时候,儿子已经能够扶着床栏毫不费力地站起来,并敏捷地爬上紧挨着小床的饭桌。我放手让儿子去摸爬滚打,结果十个半月时他已经不需要借助外力,能够自如地在地上独立行走了。会走以后,摔跤的机会开始多了起来。我每次都装没看见,让他自己从地上爬起。虽然会经常受到旁人的误解,说我们不会带孩子,但儿子却从此养成了“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好习惯。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不少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其实有时仅仅是轻轻碰了一下,便哇哇大哭,赖在地上不肯起来,然后大人又是哄又是骗,许一些不切实际的愿,才能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心里便不由很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

案例2

儿子在九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很有指向性地叫我“妈妈”了。这大概是因为我全休在家,跟他有比较多的交流机会之故。儿子小时很爱哭闹,于是我经常给他哼唱儿歌,他便能安静地入睡了。到了会走路后不久,他便会自己拿个小凳坐下,然后指着影碟机叫“歌”,意思是要我放儿歌给他听。他可以一动不动地听上个把小时。一直到现在,他都已经两岁半了,每晚睡前听我唱儿歌和讲故事依然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一岁半左右,儿子已经会唱数十首儿歌,会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一张小嘴已整日喋喋不休。我记得有一次,隔壁奶奶家包饺子吃,给他盛了一碗,晚上他爸爸下班回来,他居然这样说:“爸爸,爷爷奶奶真好,老是给笑笑吃饺子。”隔壁奶奶说:“笑笑真是一个调皮鬼。”儿子记住了,从此一听见她的声音,便要忙着追出去,“调皮鬼、调皮鬼”叫个不停,令人哭笑不得。

碰到不少家长,老抱怨自己的幼儿14个月了还不会走路。再看看他们是怎么教孩子走路的吧。在平软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紧紧牵着孩子的双手,唯恐他摔脏了、跌痛了。为什么不放手让他自己去走呢?人生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为什么不让他从学步时就懂得这个道理呢?还有一些孩子,两岁多了还只会讲一些简单的字词。我想,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父母是否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不要总说孩子小,不要总推自己工作忙,有空的时候,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和他多说说话。孩子有一个语言的积累期,如果缺少语言的交流,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怎么能够得到发展呢?另外,像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等都需要。

总之,大人给他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你会发现孩子都很棒。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爱的机会


晚餐桌上,儿子夹了一个鸡翅放在我碗里,说:“妈妈,这是你的。”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其实我不爱吃鸡翅,但我不想拒绝儿子的鸡翅,我这么做,只是想要给儿子一个爱的机会。

其实,儿子以前并没有这么懂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特别霸道自私,总是抢着要好的东西,还喜欢和家境好的小伙伴攀比玩具、衣着。我意识到我对儿子的教育出现了偏差,可是应该怎样纠正儿子的不良倾向呢?

就在我苦心寻找良策的时候,我得了重感冒,偏巧丈夫出差,家里只剩我和儿子。到了晚上,我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我仍然勉强坚持,监督儿子的作业。儿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担心地偷偷瞅我。他忍不住又问:“妈妈生病了?”我没回答他。他就伸手来摸我额头,惊呼:“好烫啊!”他跳下凳子,说:“妈妈,我帮你找药。”我想对他笑,却只能摇头:“我吃过药了,没用。”儿子呆呆地看着我,忽然打开门,跑了出去。回来时,他的身后跟着楼下的邻居,原来他去找人帮忙了。后来,这件事情在邻里间传开了,大家都夸我儿子聪明能干。儿子天真地说:“我长大了,当然要懂得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啦!”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回想起来,儿子平时想要帮我们做些事情,可我总觉得他还小,不让他做,他想给我倒杯开水,我都怕他累着了、烫着了。就像这次我生病了,我就不想让儿子知道,生怕影响他的学习。可是,我忘记了,学习并不是全部,真正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当我下意识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孩子爱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减弱了———这就是根源所在。

我开始改变我的做法。适当的时候,我要求孩子给我洗脚和洗脸,不要在意他会把衣服和地板打湿,这是一种爱的融合和亲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那份责任。我要求他帮我买早点,帮我记家庭流水账,帮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会很乐意地让他帮我捶捶背然后笑着告诉他:“宝贝,你很棒!”我喜欢看我的赞扬点亮孩子的眼睛。毋庸置疑,每个孩子都渴望在父母的接受、肯定和需要中感受自己的价值。

给孩子爱的机会,用心去感受孩子对你的爱!

总之,我们要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爱我们,爱别人,多给孩子创造爱的机会!

请多给孩子拥抱


TIPS:孩子一哭就抱,好吗?

许多父母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孩子嚎啕大哭时,有人会严肃地“告诫”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抱小孩,因为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此时心中难免挣扎,看着哭得面红耳赤的宝贝,到底是去抱抱他、安抚一下他不安的情绪,还是不理会他呢?

据李文贞医师分析,1岁以前孩子的哭是一种运动,而且他们需要父母来满足生理需求,并快速做出反应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多抱一抱,以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等孩子过了1岁之后,当他渐渐会说话、会表达时,就要问清楚哭闹的原因,坚守应有的尺度,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把哭闹作为要挟大人的“武器”。

拥抱培养性格

也许是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热情,人与人之间拥抱的动作实在是不多见。就算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别等他们长大到一定的年龄后,就很少有亲密拥抱的动作出现。但千万不要小看拥抱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它对孩子可是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拥抱的习惯,养成习惯后就变成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了。

据李文贞医师介绍,拥抱对孩子的影响可以从“质”与“量”这两个方面来讲。在质的方面,时常被拥抱的孩子,一定是被父母关怀、接纳的孩子,当他长大向外发展时,以往收到的拥抱经验更能鼓舞他独立探索,发展独立性格,就像一艘扬帆待发的船,时刻准确出发,航向惊喜的旅程。另外,在智能发展上,充分被拥抱的孩子由于拥有安全感与自信心,所以发展得也较为出色,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在量的方面,时常拥抱孩子、用心接纳孩子,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体发育状况。正如先前提到的罗马尼亚孤儿院内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生长迟缓呢,就是因为缺乏充分的爱。

TIPS:多拥抱,有益身心发展

据相关研究发现,拥抱对幼儿来说具有6大心理功能和4大生理益处。

6大心理功能:情绪较为稳定、较容易建立安全感与信赖感、较容易睡眠安稳、较容易建立幼儿的自我认知、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较容易体验母亲所接触的外界。

4大生理益处:促进肠胃功能、循环功能、免疫功能、呼吸功能。

拥抱不分时间

或许你以为,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就已经不需要拥抱了。其实,不论人的年龄有多大,人人都喜欢被拥抱的感觉,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所以,拥抱可以随时在平日生活中展开,自然又时常的肢体、肌肤接触,抱抱孩子、摸摸头、碰碰鼻子、拍拍背、搭搭肩膀,这些小动作都可以充分传递爱的讯息。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等孩子充分熟悉这些动作的含义后,亲子沟通会更好,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拥抱不分年龄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拥抱,即使他已经长大了,也还是不可或缺。因为拥抱本就是人类的天性。下面两个实例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拥抱。

第一个实例是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教授做过的一个很有名的猴子实验,他将一只刚出生的猴子和母亲隔离,然后准备了两只“铁丝网妈妈”,其中一只用绒布包裹,比较温暖,另一只则没有,但身上放了一个奶瓶。实验结果发现,这只小猴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抱着包裹了绒布的猴妈妈,这和小孩跟妈妈抱在一起情况很相似,而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去找有奶瓶的猴妈妈。

另一个例子在罗马尼亚的孤儿院进行,院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喂食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几乎没有任何与他人拥抱的机会。最后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他们每天都定时喂饱院中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生长发育仍旧不尽如人意,而且智力发展也明显迟缓。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除了让孩子衣食无缺之外,更应该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而拥抱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它直接带给孩子最强烈的信息:“我是爱你的!”通过亲子肌肤接触的拥抱,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进而建立起对人的信任与安全感,将来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向外探索世界。

TIPS:来场亲密的抱球游戏

小孩子都很喜欢球类游戏,如果能在游戏中加入拥抱的亲密接触,那么孩子将获得更充分的安全感,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帮助。

1、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皮球。

2、把皮球夹在你和孩子中间,你抱紧孩子,让孩子也抱紧你。

3、提示孩子注意,不要让皮球掉下去。

4、可以和孩子来上一段舞蹈,尽情地玩耍吧,只要不让皮球掉下去就可以。

总之,父母从小就给孩子养成亲密拥抱的习惯,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好,孩子被爱所包围成长的心理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