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解释

2020-07-10 童话故事解释 申请入学需要准备什么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孩子犯错要给申辩解释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当孩子犯了一个小错时,爸爸总是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一些不中肯的评价和指责,当孩子想要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爸爸通常会更加生气,认为孩子是在狡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也是“不用解释!”

赵先生的儿子很懂事,自从姥姥来了以后,他怕姥姥觉得闷,就每天带姥姥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姥姥买鲜花。把姥姥高兴坏了,姥姥乐呵呵地说:“我活了60多岁了,还是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有一天,赵先生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听到房间里有“嘎嘎嘎”的叫声,一看,原来是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正在房间里乱窜。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加上上班的劳累,赵先生顿时心烦意乱,张口就训斥孩子:“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玩这些干嘛?看你把家弄得成什么样子了!”

孩子张嘴正要向他解释,他却不由分说地呵斥道:“住口!给我把这些东西都扔出去!我不想听你说什么,你也不用解释!”说完就要去抓那几只小鸭子。这时,孩子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委屈地看了爸爸几眼,然后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赵先生一看更气了,刚想追过去再教训儿子,这时孩子的姥姥拦住了他:“你就别骂孩子了,这是孩子给我买的,他说怕我在家寂寞,就买了几只小鸭子来陪我。孩子这都是出于一片好心,你要真觉得不喜欢,可以好好和孩子说,把这些小东西送给别人就得了,干嘛骂孩子啊?”

赵先生知道原委后很后悔,但是给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

如果孩子经常被喝令“住口”,渐渐地就会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而他们背负的委屈也会越来越多。总是这样一个人默默承受,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爸爸们一定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因为一件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它的背后却往往没那么简单。也许孩子做错事的初衷是好的,也许孩子做错的事的确情有可原。所以,应当尽可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便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父亲家教方法:

方法一:给孩子辩解的权力

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爸爸没有理由堵住孩子的嘴巴,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既然孩子要辩解,说明孩子对爸爸的话有不认同的地方,那么让孩子把想说的说出来,爸爸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否则,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只会误解孩子,使孩子受委屈。

给孩子辩解的权力,是尊重孩子的最起码的表现。爸爸应该明白,辩解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辩解的权力,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方法二:若是在公共场合,要给孩子“台阶”下

多数孩子都很爱面子,如果在公共场合,爸爸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责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即使他知道错了,也会“宁死不屈”,强词夺理,甚至与爸爸对着干。所以,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爸爸要讲究艺术,注意给孩子“台阶”下。

方法三: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经过调查就信口雌黄,是许多爸爸家长主义思想在作怪,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主观臆断,使孩子经常被误解。当孩子准备辩解时,又被他们打压,结果孩子觉得非常冤。家长们应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之前,不要对孩子轻易下结论。如果想了解事实真相,就必须充分了解当事者——孩子的意见,这就需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在没有了解事实之前,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是尊重孩子发言权的表现,也是尊重事实的表现,这样才能避免无端地误解孩子,给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犯错做父母的应该纠正,但是如果一味的主观判断给孩子下结论,就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犯错要给申辩解释的机会。WWW.ZJ09.CoM

延伸阅读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孩子学东西就是从失败中走过来,不允许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会学习到东西。孙子应该自己吃饭了,几次和夫人建议让孩子自己吃,给孩子一个大一些的碗,一次放一点饭菜,吃完再放也不会把饭菜弄出碗外面来,夫人试了一次,就说不行,孩子不好好吃,也就停止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训练。

儿媳把水果简单的切一下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拿着吃,孩子经常是吃得满身都是水果汁,夫人就说儿媳不好,不关心孩子。我为儿媳辩解,这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也是培养孩子手眼配合能力。夫人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把水果切得很精细,要孩子用叉子自己叉了吃就是很大的进步了,有时候还是越俎代庖叉来喂孩子。

想起儿子小的时候,家里人包饺子,儿子也凑上去包了一个饺子,比不上我包的,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包饺子就够好的了,刚要夸儿子几句,岳母就说不要儿子伸手了,说儿子包得不好。夫人更是百般挑剔,说儿子在糟蹋面粉,把孩子训了一顿。儿子帮别人家打扫卫生回来把衣服弄脏了,就训斥孩子不该帮别人把自己衣服弄脏,儿子稍不注意把手或者衣服弄脏了就大惊小怪的训斥一顿。就是这样的积累,今天的儿子以自己从来不洗碗为荣,经常显示自己白嫩的双手,大言不惭得讲自己就是懒,在家什么也不干。

儿子今年三十多了,每天回来就进书房玩电脑游戏,几次要儿子给孩子买吃的,夫人就以他不会买而不让买,儿子不只是四体不勤,哪里能怨儿子?这就是当母亲的从来不让儿子干什么的结果。理由是孩子不会干!我经常和夫人理论,我们谁也是从不会干到会干的,不让他干怎么能会干。不让孩子出错就是不要他干任何事情,这样的孩子将来什么也不会干了,更甚的是什么也不干了。懒惰会使人腐朽,成为不可雕琢的朽木。

夫人还是不让孙子自己干很多事情,例如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凡是孩子第一次做不好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儿子到了今天还是以自己没干过为理由,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敢想象还这样对待孙子,儿子今天的懒惰,就有可能是孙子明天的懒惰。一想起来就吃不好睡不好,每天要陪孙子出去玩耍,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做,就是想不让夫人把孩子管成了懒惰得人格特征,尽量的降低夫人溺爱的负面影响,降低儿子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弥补对儿子小时候关心和教育的不足。

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一个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被惯得出现统合失调症,是和爷爷奶奶宠着有关,吃饭时每吃一口就要打奶奶一下,奶奶就这样忍着让孩子打。这就是祖辈带孩子的后果,用自己带儿子的办法在带孙子,用自己的人格影响了儿子,又影响孙子,不好的传统继承下来了,好的传统也会退化。还是要新的家庭成员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儿媳自己带孩子,儿媳家庭优秀的方面就可以发挥了,还会给孩子一些新鲜的东西。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学到东西的。夫人今天去买回来让孩子自己吃饭的碗,是粘在桌子上不能动的,以防止孩子把碗弄翻。这就是现在的企业,利用了家长的总是怕孩子犯错误的心理,粘在桌子上碗不能轻易翻了,可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了新买回来得碗上,你不是怕翻吗?他会想尽办法把碗弄翻,这就是孩子!不管怎么说,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这就是大人的进步,孩子才有希望进步了。

父母要多给孩子学习爱的机会


女儿渐渐地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有一次,她问我:“妈妈,爱是什么?”“就是我们喜欢你,你也喜欢我们。”“哦!”女儿听了,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她说:“妈妈,我觉得爱也是你们帮助我,我也帮助你们。”我非常高兴,女儿懂得关心、体贴别人了。

是啊,爱是什么呢?曾经有人说,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我想,当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一定会感受到自己是“伟大”的。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

记得有一天,先生外出培训学习了,患了感冒的我带着刚上完古筝课的女儿走到楼下,想想回到家还要为孩子洗澡、准备点心、做家务……真有点受不了了。便对女儿说:“妈妈今天太累了,要是你爸爸在家帮忙就好了。”“妈妈,没关系,有我呢!”回到家,我坐在沙发上休息。

正在我使劲地揉着太阳穴的时候,女儿拿着清凉油跑过来说:“妈妈,擦擦吧。”说完,她爬上沙发,认真地帮我擦,还关心地问:“舒服点了吗?”过了一会儿,女儿说:“哦,对了,你还应该喝药!”说着,她打开药柜,翻出一包药,就直奔厨房了。虽然我有点担心,但我没有阻止她,算是给她一个“爱的机会”吧。

一会儿,女儿端出一杯橙色的冲剂。显然她是用冷开水冲的,杯底的橙色颗粒还清晰可见。我问:“你冲的是什么药啊?”“就是我生病时,你冲的那种。”“哦,是小儿感冒冲剂。”女儿关心地说:“妈妈,你喝完药休息吧,我自己洗澡。”于是,她自己找出换洗的衣服和干净的浴巾去洗澡了。看着她有板有眼地洗澡,我好欣慰。

女儿洗完澡,还从浴室里端出一盆水,说:“妈妈,你也洗洗脚吧。”那样子,十足像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看来广告对她的影响也是蛮大的哦。女儿知道爱妈妈了!我觉得,被女儿爱,被女儿关怀的感觉真好。

事后,孩子的爸爸说:“你还挺会享受的嘛。”是的,我在享受着女儿的爱!

对于父母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而在这其中,孩子能感悟到,自己去关心别人,比接受别人的爱更快乐。然而,有许多父母,却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

当孩子心中刚刚萌发的爱的火花一次又一次被父母熄灭后,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因为他们得到的老是:“去,去,去,大人的事你不懂。”“谁要你做这个?去玩你自己的。”“你做不好,让妈妈(爸爸)来吧!”

年轻的父母们,请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吧,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爱,懂得爱。

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机会,让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回报的人!

孩子犯错 家长要严慈相济


“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传统教育观念中总是强调教育的严厉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看到的、听到的、学习到的信息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家长们如果只会一味强调严加管教,恐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有些落伍。石家庄市东苑小学的卢家熠老师表示,家长确实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也不能针锋相对,只有严慈相济才能帮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卢老师说,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是否严慈相济,恰到好处。严,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慈,主要是指亲子关系要成为朋友关系,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渴望向父母倾诉,并且从中得到父母的关爱与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技巧:

1、用眼睛观察。父母亲应该养成多用眼睛和耳朵,少用嘴巴来与孩子沟通的好习惯。随时注意生活中孩子的面部表情、言谈举止,这样有利于真实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有针对性地与孩子交流,并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2、用真心倾听。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或感受时,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全神贯注地听,从而使孩子产生自己被父母重视的喜悦。哪怕父母手边有事情也应该放一下。眼神的接触是沟通不可或缺的,适时地给予回应或支持,会与孩子的关系更接近。

3、用角色扮演来思考。有时候,我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孩子,扮演孩子的角色,遇到了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感受,这时,我们就会明白孩子的一系列表现了,就会让彼此的感受更为接近,从而明白作为父母,我们该对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做些什么了。

4、用欣赏的语言来赞美。父母要不失时机地与孩子聊天,不要等到孩子做错事时才开始用严厉的话语来指责他,平时更要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鼓励。其实,恰如其分的奖励比惩罚更为有效。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应该首先欣赏孩子做事的勇气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再就事论事,帮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意见或建议,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能力。

5、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流。当父母与孩子遇到问题意见不一时,请多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流意见,针对问题,与孩子一起思考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不要习惯于用责备的口吻说:不要这样、不准那样、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你怎么等,请多使用和善、建议的语气说,如”你能说说看、你的想法是……”,这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孩子会十分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父母本身有过错,应该主动向孩子表达歉意,以化解误会,从而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实践学习的机会


给创造机会孩子非常棒

案例1

还是在坐月子的时候,看到儿子爱动,我就经常给他伸伸臂,踢踢腿什么的,让他接受被动操。到了七个多月,儿子开始学爬了。我把他带到了乡下的外婆家,让他在外婆家宽敞的地面上尽情地爬。别的孩子开始学爬的时候,儿子已经能够扶着床栏毫不费力地站起来,并敏捷地爬上紧挨着小床的饭桌。我放手让儿子去摸爬滚打,结果十个半月时他已经不需要借助外力,能够自如地在地上独立行走了。会走以后,摔跤的机会开始多了起来。我每次都装没看见,让他自己从地上爬起。虽然会经常受到旁人的误解,说我们不会带孩子,但儿子却从此养成了“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好习惯。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不少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其实有时仅仅是轻轻碰了一下,便哇哇大哭,赖在地上不肯起来,然后大人又是哄又是骗,许一些不切实际的愿,才能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心里便不由很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

案例2

儿子在九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很有指向性地叫我“妈妈”了。这大概是因为我全休在家,跟他有比较多的交流机会之故。儿子小时很爱哭闹,于是我经常给他哼唱儿歌,他便能安静地入睡了。到了会走路后不久,他便会自己拿个小凳坐下,然后指着影碟机叫“歌”,意思是要我放儿歌给他听。他可以一动不动地听上个把小时。一直到现在,他都已经两岁半了,每晚睡前听我唱儿歌和讲故事依然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一岁半左右,儿子已经会唱数十首儿歌,会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一张小嘴已整日喋喋不休。我记得有一次,隔壁奶奶家包饺子吃,给他盛了一碗,晚上他爸爸下班回来,他居然这样说:“爸爸,爷爷奶奶真好,老是给笑笑吃饺子。”隔壁奶奶说:“笑笑真是一个调皮鬼。”儿子记住了,从此一听见她的声音,便要忙着追出去,“调皮鬼、调皮鬼”叫个不停,令人哭笑不得。

碰到不少家长,老抱怨自己的幼儿14个月了还不会走路。再看看他们是怎么教孩子走路的吧。在平软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紧紧牵着孩子的双手,唯恐他摔脏了、跌痛了。为什么不放手让他自己去走呢?人生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为什么不让他从学步时就懂得这个道理呢?还有一些孩子,两岁多了还只会讲一些简单的字词。我想,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父母是否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不要总说孩子小,不要总推自己工作忙,有空的时候,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和他多说说话。孩子有一个语言的积累期,如果缺少语言的交流,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怎么能够得到发展呢?另外,像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等都需要。

总之,大人给他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你会发现孩子都很棒。

学会给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学会给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照顾孩子不仅仅是妈妈的责任,很多的时候父亲也要参考其中,受到妈妈温柔性格的熏陶之外,还要多感受下爸爸的阳刚之气,所以妈妈们也要多学会适当的给自己放个假,给老公照顾孩子的机会!

老公在家的时候,就是我溜小班的大好机会。当然我会溜得不着痕迹,溜得恰到好处,溜得能让他独自玩味带孩子的乐趣,又充满当老爸的成就感。感谢7-11(Seven-Eleven)这种便利商店,对于我们这种不能开溜太久、不能离得太远的妈妈来说,走一趟一间小小的便利商店就能好好开一次眼界。所以,老公在家的时候,我必定会充分把握这种缺鸡蛋、缺面条、缺盐、缺糖的大好时机。早教网

“老公,可不可以帮忙看一下孩子?我去买个鸡蛋,一下就回来!”

闭着眼,我都知道便利商店的蛋放在哪里,一秒钟就可以完成任务。剩下的时间,我钻进报纸杂志区用力呼吸,最新鲜的文字、最新出炉的杂志扑面而来,我如享用资料大餐的食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满满的字海把我昏盹疲惫的头脑冲刷翻新。再到零食区闲晃两圈,一排排让人眼花缭乱的饼干零食,心中不禁响起一句广告词:“远足带乖乖……”哇!如同小学生远足郊游的兴奋心情一样。去哪里不重要,在杂货店就能呼吸到出去放风的自由空气。

好!就买个最爱的草莓棒,一路慢慢啃回去吧!回家?不,不!绕到前一个大街看看吧!望着橱窗上的换季新装,我笑着对它们眨眨眼,快失神的双眼便瞬间发光。一件件衣服真令人垂涎啊,如果不小心动了“凡念”,就给它试穿个两件吧,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小姐,有折扣喔!可以带两件哦!”轰!如雷贯耳。啊!我想起出门的真正任务了,是该带着鸡蛋回家报到的时候啦!就在老公快要变脸、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踏进门!Safe(安全)!

“还好吧!”

“很好啊!”老公骄傲地说,意思是除了会赚钱,他也很会带孩子。而孩子呢?偶尔让他们换换口味,爸爸的个性不同,带孩子的方式不同,和他们做的事情不同,连准备的食物也不一样,就好像在家住久了,出去扎营一下,连吃泡面也觉得有趣多了!

爸爸觉得很好,“小猪们”也觉得很好,我当然知道很好,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说过我溜溜小班会溜得恰到好处。不过,这是牛刀小试,热热身而已。既然没问题,偶尔我就可以潇洒地放个半天假、一天假喽!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育儿专家指出,让爸爸参与到育儿教育之中,可有利于宝宝们更加的聪明,妈妈们可不要忽略了爸爸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噢,这可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调查所得出的结论!

孩子犯错家长要不要先保持沉默


前几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有一位老同学恰好是儿童教育专家,我就把有关情况作了陈述。他听了之后,略作思索,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也许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再次犯错,请你保持沉默,试试看,他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回了家。刚进楼道,我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我儿子踢球时把人家的玻璃砸碎了。我再三向邻居赔不是,带着儿子进了家门。我很生气,但想起老同学的话,我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没有马上教训儿子。挥挥手,低声说:“你出去吧。”儿子惊讶地望着我。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进来了,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儿子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说:“做了错事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却不承认、不改正,那就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了。”儿子点了点头。

看来,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效果更好。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这次事件之后,儿子连着几天表现都特别好。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的进步。

现在,儿子偶尔还是会犯错,但我再也不犯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了。我沉默着,但我的眼神、我的脸部表情、我的肢体语言,都足够让儿子明白我的心意。

以后,如果孩子再犯错时,请不要先批评孩子了,留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时间。孩子会越来越好的。

不要错过1分钟教育机会


生活,是由无数个1分钟组成的。1分钟的沟通,1分钟的表扬,1分钟的批评,1分钟的微笑,1分钟的示范,1分钟的坚持,正是在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分钟里,父母改变了孩子的一生。作为父母,如何用活、用精、用妙那日常生活中每一个“1分钟”?

日常生活中的1分钟教育

场景1垃圾分类

情景:

电动玩具没电了,宝宝随手把电池扔到一旁,就缠着爸爸继续玩……不好,一下子和没用过的电池混在一起了!

试试这样做:

爸爸将家里的垃圾箱分别粉刷为4种颜色,并画上图案,黄色的画有小动物的图案;绿色的图案是一些杂物;白色的图案是电池;黑色的画有玩具和塑料包装袋等。工作完成后,招呼宝宝过来,认真地给宝宝讲解:“黄色的带有动物图案的箱子,是放置每天吃剩的食物的,这样可以给小动物们提供食物;白色的垃圾箱是投放电池的专用箱,因为电池会发出对身体有害的东西,所以不能乱扔;黑色箱子放置宝宝坏掉的塑料玩具和装东西用的塑料袋,因为这些东西是需要好长好长时间才能消失掉的;绿色的箱子是投放家里的一般垃圾用的。

分析:

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让孩子明白环保的意义;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对颜色的认知。

场景2带回宠物的粪便

情景:傍晚,爸爸带宝宝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不小心踩到了狗的粪便上,爸爸边清理鞋子上的狗粪,边愤愤地说:“谁那么不自觉,自己家的狗大便不及时清理掉,别人踩到了,多恶心!”

试试这样做:

带狗外出时,让宝宝随身提着小袋子和小铲子,待狗大便后,爸爸让宝宝撑开小袋子,自己用小铲子收起小狗的粪便放在袋子里,系好袋口后投放到路边的垃圾箱里。之后告诉宝宝:“我们是狗的主人,我们必须把狗的粪便包好带走,这样行人不会担心被狗的粪便弄脏鞋子,街道才会干净,空气才会洁净,我们散步时心情才会好。”

分析:让宝宝提着袋子和铲子,并帮爸爸收拾狗的粪便,投放到垃圾箱里。这个活动过程让孩子潜意识知道,要用这些工具这样收拾狗的粪便。让宝宝同时知道了狗的粪便是垃圾。容易弄脏鞋子和空气。

场景3出去前,回来后要和家人打招呼

情景:爸爸上班是和正在吃饭的宝宝告别:“宝宝,爸爸上班去了,乖乖地和妈妈在家。”但宝宝没理睬爸爸,继续吃他的饭。

试试这样做:

爸爸上班出门时,要分别和妈妈、宝宝打招呼:“宝贝们,我走了!”晚上进家门时同样要和宝宝、妈妈打招呼:“宝贝们,我回来了。”

妈妈带宝宝出去时,同样向爸爸说:“我们走了。”回来时要向爸爸说:“我们回来了。”同时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和宝宝是一家人,所以出去时和回家时都要向家里的人打招呼,报平安,宝宝对于爸爸、妈妈很重要,同时爸爸、妈妈对于宝宝也同样重要。”

分析:出门时说:“我走了”,回来时说:“我回来了”,这是最简单的两句话,就像孩子学喊爸爸、妈妈一样简单,时间长了,孩子会成为习惯。让他知道了家人很重要,要互相关心。

场景4吃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

情景:晚餐时,妈妈给宝宝煮了他最爱吃的海鲜粥,并给他盛了满满的一碗,但宝宝只吃了几口,就去吃巧克力。

试试这样做:

和宝宝一起吃饭时,盛饭时,只盛半碗,再盛时也是半碗。就餐结束时要吃完碗里的最后一粒米和盘子里最后的蔬菜,同时和宝宝比比看,看谁用过的碗最干净。

饭后,给宝宝看一些非洲儿童因饥饿而瘦骨嶙峋的照片,告诉宝宝:“如果全国的小朋友,每顿饭都不浪费一粒粮食,就能救活上千个非洲儿童,所以我们不能浪费一粒粮食。”

分析:孩子好胜心强,如果采取比赛的形式,他会争着吃完晚里的饭。盛饭时不要盛满满的,不够再盛,避免浪费,久之,孩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只盛半碗。用醒目图片,给予孩子深刻的记忆,从而达到警示孩子不要浪费粮食的目的。

场景5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情景:宝宝把自己的玩具、卡片、图书摆了满满一地,玩够了就去看电视了,妈妈一件一件地分类收拾、整理宝宝的这些玩具,卡片。

试试这样做:

准备两大一小三个盆,爸爸妈妈各自从装脏衣服的篮子里取走各自的衣服,用各自的大盆各自来洗自己的脏衣服,蓝子里只剩宝宝的脏衣服,此时,妈妈招呼宝宝去篮子里取他的脏衣服,放到那个小盆里,像爸爸妈妈一样来洗自己的衣服。并告诉宝宝:“宝宝现在小,所以用小盆洗自己的小衣服,等宝宝长大了,就像爸爸妈妈一样,用大盆洗自己的大衣服。”

分析:给孩子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不要每件事情都依靠父母。从洗衣服这件小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场景6看蚂蚁搬运食物

情景:爸爸教宝宝踢足球,刚玩了一会儿,宝宝就喊累了不想玩了,爸爸让宝宝坚持,宝宝就趴在地上不起来了。

试试这样做:

周日带孩子去公园时,随手带点面包渣,撒一点点在地上,招来小蚂蚁来搬运,爸爸和宝宝坐下来,认真地看小蚂蚁们搬运大自己身体几倍的食物,蚂蚁被大山似的食物压倒在地,但坚强的小蚂蚁并不气馁,倒下去,再爬起来,倒下去,再爬起来。此时你要鼓励宝宝:“你看小蚂蚁多坚强啊,所以我们强壮的宝宝要向小蚂蚁学习,遇到多大困难都能坚持下去。”

分析:让孩子有韧性,只靠枯燥的说教没有作用,有情有景才会触动孩子的心。让孩子看小蚂蚁搬运,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场景7劳动没有尊卑之分

情景:妈妈带宝宝在菜市场买菜,一位清洁工走过来,清扫宝宝旁边的菜叶。宝宝看到清洁工就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并嚷嚷着:“走开,你好臭!”妈妈制止了宝宝的行为,很尴尬地向那位清洁工道歉。

试试这样做:

清晨带孩子遛弯时,遇到清扫马路的清洁工时,不要绕开走,要主动上前打招呼,与他们热情交谈,甚至协助他们一同清扫路面。回家后要告诉宝宝:“劳动没有尊卑之分,如果没有清洁工叔叔和阿姨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将生活在垃圾当中,所以如果轻视环卫工人,嫌他们脏,那么他才是真正肮脏的人。”

分析:不能让孩子对劳动有好坏之分,没有人去做又脏又累的工作,我们就不能生活在干净的环境中。让宝宝知道,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应该学会尊重他人。

场景8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爱

情景:爸爸买回来一个水果蛋糕,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去厨房帮妈妈做饭。等爸爸妈妈回来时,宝宝已经把整个蛋糕吃得所剩无几了。

试试这样做:

爸爸不在家时,妈妈取出一个西瓜切开来,分3份,给宝宝一份,妈妈自己一份,第三份放到冰箱里,同时告诉宝宝:“这份西瓜是爸爸的,现在爸爸不在家,我们给他留着,等爸爸回来时再吃。如果下次宝宝不在家时,妈妈爸爸吃好东西时,同样会给宝宝留一份的。”

分析:从分西瓜这件事,让孩子知道体贴家人。同时让孩子懂得不能自私。

场景9“吃嘛嘛香”

情景:宝宝不爱饭,妈妈端着碗,从客厅追到餐厅,再从餐厅追到厨房,哄着宝宝吃一口:“宝宝真乖,今天是宝宝最爱吃的鱼,宝宝吃一口,妈妈给宝宝买玩具,好不好?”

试试这样做:

全家人一起就餐时,爸爸妈妈要对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赞不绝口,每道菜都要平均摄取,一副吃嘛嘛香的样子,让宝宝看后产生食欲和好奇心,此时告诉宝宝每道菜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对身体会产生哪些好处。

分析:孩子大多“人来疯”,看别人都去吃一样东西,他也去抢着吃,所以看爸爸妈妈吃得很香甜,他自然也会吃。孩子能知道每种食物的营养。

童话故事解释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