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孩子犯错要给申辩解释的机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当孩子犯了一个小错时,爸爸总是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一些不中肯的评价和指责,当孩子想要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爸爸通常会更加生气,认为孩子是在狡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也是“不用解释!”

赵先生的儿子很懂事,自从姥姥来了以后,他怕姥姥觉得闷,就每天带姥姥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姥姥买鲜花。把姥姥高兴坏了,姥姥乐呵呵地说:“我活了60多岁了,还是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有一天,赵先生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听到房间里有“嘎嘎嘎”的叫声,一看,原来是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正在房间里乱窜。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加上上班的劳累,赵先生顿时心烦意乱,张口就训斥孩子:“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玩这些干嘛?看你把家弄得成什么样子了!”

孩子张嘴正要向他解释,他却不由分说地呵斥道:“住口!给我把这些东西都扔出去!我不想听你说什么,你也不用解释!”说完就要去抓那几只小鸭子。这时,孩子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委屈地看了爸爸几眼,然后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赵先生一看更气了,刚想追过去再教训儿子,这时孩子的姥姥拦住了他:“你就别骂孩子了,这是孩子给我买的,他说怕我在家寂寞,就买了几只小鸭子来陪我。孩子这都是出于一片好心,你要真觉得不喜欢,可以好好和孩子说,把这些小东西送给别人就得了,干嘛骂孩子啊?”

赵先生知道原委后很后悔,但是给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

如果孩子经常被喝令“住口”,渐渐地就会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而他们背负的委屈也会越来越多。总是这样一个人默默承受,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爸爸们一定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因为一件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它的背后却往往没那么简单。也许孩子做错事的初衷是好的,也许孩子做错的事的确情有可原。所以,应当尽可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便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父亲家教方法:

方法一:给孩子辩解的权力

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爸爸没有理由堵住孩子的嘴巴,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既然孩子要辩解,说明孩子对爸爸的话有不认同的地方,那么让孩子把想说的说出来,爸爸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否则,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只会误解孩子,使孩子受委屈。

给孩子辩解的权力,是尊重孩子的最起码的表现。爸爸应该明白,辩解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辩解的权力,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方法二:若是在公共场合,要给孩子“台阶”下

多数孩子都很爱面子,如果在公共场合,爸爸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责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即使他知道错了,也会“宁死不屈”,强词夺理,甚至与爸爸对着干。所以,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爸爸要讲究艺术,注意给孩子“台阶”下。

方法三: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经过调查就信口雌黄,是许多爸爸家长主义思想在作怪,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主观臆断,使孩子经常被误解。当孩子准备辩解时,又被他们打压,结果孩子觉得非常冤。家长们应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之前,不要对孩子轻易下结论。如果想了解事实真相,就必须充分了解当事者——孩子的意见,这就需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在没有了解事实之前,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是尊重孩子发言权的表现,也是尊重事实的表现,这样才能避免无端地误解孩子,给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犯错做父母的应该纠正,但是如果一味的主观判断给孩子下结论,就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犯错要给申辩解释的机会。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父母要多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记得有一天我高高兴兴把女儿从幼儿园里接出来,这时有位家长怒气冲冲对我说:“看你们家女儿,把我们家孩子抓成什么样了!”

那个孩子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指甲划痕,我转身问女儿:“是你抓的吗?”女儿“哇”的一声,边哭边往家里跑。

我向人家道完歉,匆忙赶上女儿,强压怒火对女儿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主动承认。”

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她只顾低头走路,我厉声吼道:“你听到没有?”女儿抬起头,眼里噙着泪花把手往我面前一伸:“我手指甲都被我咬光了,怎么抓人?”我的头“嗡”的一声,这才想起女儿从小就爱咬指甲,十个手指头经常啃得光秃秃的,一般不会把别人抓出伤痕来。

我内疚地把女儿揽在怀里,轻声说:“对不起,爸爸错了。”

现在,我常常提醒自己,多给孩子一次辩解的机会。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使用家长的强权。

多给孩子一些辩解的机会,多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不要武断的给孩子下结论,这样会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爱的机会


晚餐桌上,儿子夹了一个鸡翅放在我碗里,说:“妈妈,这是你的。”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其实我不爱吃鸡翅,但我不想拒绝儿子的鸡翅,我这么做,只是想要给儿子一个爱的机会。

其实,儿子以前并没有这么懂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特别霸道自私,总是抢着要好的东西,还喜欢和家境好的小伙伴攀比玩具、衣着。我意识到我对儿子的教育出现了偏差,可是应该怎样纠正儿子的不良倾向呢?

就在我苦心寻找良策的时候,我得了重感冒,偏巧丈夫出差,家里只剩我和儿子。到了晚上,我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我仍然勉强坚持,监督儿子的作业。儿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担心地偷偷瞅我。他忍不住又问:“妈妈生病了?”我没回答他。他就伸手来摸我额头,惊呼:“好烫啊!”他跳下凳子,说:“妈妈,我帮你找药。”我想对他笑,却只能摇头:“我吃过药了,没用。”儿子呆呆地看着我,忽然打开门,跑了出去。回来时,他的身后跟着楼下的邻居,原来他去找人帮忙了。后来,这件事情在邻里间传开了,大家都夸我儿子聪明能干。儿子天真地说:“我长大了,当然要懂得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啦!”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回想起来,儿子平时想要帮我们做些事情,可我总觉得他还小,不让他做,他想给我倒杯开水,我都怕他累着了、烫着了。就像这次我生病了,我就不想让儿子知道,生怕影响他的学习。可是,我忘记了,学习并不是全部,真正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当我下意识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孩子爱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减弱了———这就是根源所在。

我开始改变我的做法。适当的时候,我要求孩子给我洗脚和洗脸,不要在意他会把衣服和地板打湿,这是一种爱的融合和亲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那份责任。我要求他帮我买早点,帮我记家庭流水账,帮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会很乐意地让他帮我捶捶背然后笑着告诉他:“宝贝,你很棒!”我喜欢看我的赞扬点亮孩子的眼睛。毋庸置疑,每个孩子都渴望在父母的接受、肯定和需要中感受自己的价值。

给孩子爱的机会,用心去感受孩子对你的爱!

总之,我们要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爱我们,爱别人,多给孩子创造爱的机会!

给孩子实践学习的机会


给创造机会孩子非常棒

案例1

还是在坐月子的时候,看到儿子爱动,我就经常给他伸伸臂,踢踢腿什么的,让他接受被动操。到了七个多月,儿子开始学爬了。我把他带到了乡下的外婆家,让他在外婆家宽敞的地面上尽情地爬。别的孩子开始学爬的时候,儿子已经能够扶着床栏毫不费力地站起来,并敏捷地爬上紧挨着小床的饭桌。我放手让儿子去摸爬滚打,结果十个半月时他已经不需要借助外力,能够自如地在地上独立行走了。会走以后,摔跤的机会开始多了起来。我每次都装没看见,让他自己从地上爬起。虽然会经常受到旁人的误解,说我们不会带孩子,但儿子却从此养成了“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好习惯。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不少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其实有时仅仅是轻轻碰了一下,便哇哇大哭,赖在地上不肯起来,然后大人又是哄又是骗,许一些不切实际的愿,才能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心里便不由很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

案例2

儿子在九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很有指向性地叫我“妈妈”了。这大概是因为我全休在家,跟他有比较多的交流机会之故。儿子小时很爱哭闹,于是我经常给他哼唱儿歌,他便能安静地入睡了。到了会走路后不久,他便会自己拿个小凳坐下,然后指着影碟机叫“歌”,意思是要我放儿歌给他听。他可以一动不动地听上个把小时。一直到现在,他都已经两岁半了,每晚睡前听我唱儿歌和讲故事依然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一岁半左右,儿子已经会唱数十首儿歌,会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一张小嘴已整日喋喋不休。我记得有一次,隔壁奶奶家包饺子吃,给他盛了一碗,晚上他爸爸下班回来,他居然这样说:“爸爸,爷爷奶奶真好,老是给笑笑吃饺子。”隔壁奶奶说:“笑笑真是一个调皮鬼。”儿子记住了,从此一听见她的声音,便要忙着追出去,“调皮鬼、调皮鬼”叫个不停,令人哭笑不得。

碰到不少家长,老抱怨自己的幼儿14个月了还不会走路。再看看他们是怎么教孩子走路的吧。在平软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紧紧牵着孩子的双手,唯恐他摔脏了、跌痛了。为什么不放手让他自己去走呢?人生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为什么不让他从学步时就懂得这个道理呢?还有一些孩子,两岁多了还只会讲一些简单的字词。我想,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父母是否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不要总说孩子小,不要总推自己工作忙,有空的时候,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和他多说说话。孩子有一个语言的积累期,如果缺少语言的交流,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怎么能够得到发展呢?另外,像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等都需要。

总之,大人给他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你会发现孩子都很棒。

为孩子提供倾诉的机会


二十七个月的宝宝,还不会完整的陈述一天的事情,大约到了宝宝三岁以后,他慢慢能表达清楚。

你应该多与与老师联系,在了解宝宝一天的幼儿园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慢慢引导他说出心中的苦恼,注意你在引导时,千万不要急,以避免让宝宝更加焦虑。当他一时还表达不清时,请不要过份追问,换个时间,当他玩得高兴时,再问也不迟!

蓉豆妈的回复:

当孩子扑进我们的怀抱的时候,我们问他“今天你开心吗?”,那一定向最初在宝宝耳畔的呢喃,孩子带着你的关爱回忆一天的事,那么接着对宝宝说“快告诉妈妈,妈妈好想知道,妈妈想和你一起分享呢!”等孩子把快乐的事说完,你还可以问问“有别的事发生吗,比如让你不开心的,让你想哭的?说吧,妈妈爱你!”

其实,我女儿见到我时,总是她先说:“妈妈,我想你了!”我常说,妈妈也想你呢,然后告诉她妈妈看到一个好故事的时候,想讲给她听啊。于是,我就接着问她,“你在什么时候想了我啊?”女儿就会认真的给我讲起来,当她讲完,我对她一天的园内生活可窥见一斑呢。

喵喵妈妈的回复:

我好羡慕你啊,宝宝又乖又会说话,我家喵喵却不是这样。每每接他从幼儿园回来,他就会说吃这个,买那个的,只有他最开心的时候才会背几首诗来表达他的心情的。我想问一下,33个月的宝宝,说话应达到什么程度才是标准啊,谢谢朋友!

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上)


如何对待淘气和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是许多妈妈经常要考虑的问题。

原则上,我同意3岁以前要相对严格的做法,打孩子是一种惩罚手段,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用。我认为在危害到健康或者影响到人格的时候,可以作为一种借鉴的方法。孩子犯错,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有一个理解和反思的过程。理解了大人之所以有惩罚行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极限。

孩子小的时候,(0到1岁半左右)常常会出现一些自发的探索行为,由于孩子好奇心极为强烈,这个阶段出现的破坏行为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大人可以通过观察,帮助他在探索过程积累经验,提高认知能力。由于不理解自己的行为到底错在哪里,家长还可以通过故事、演示、讲道理来使孩子慢慢明白。而孩子的有些行为家长还没有想出对策时就消失了。

大一些孩子犯错,我们常常会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会考虑到惩罚行为。特别在1岁到3岁之间。我发现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喜欢在大人面前探索一些行为的极限,他会观察,到底我把这件事情发展到到什么样的后果,你才会生气?你对我的态度如何?我将受到如何样的惩罚?

西西可能是因为对自己所受的惩罚一知半解,所以会出现一些短暂的行为。我觉得在还没有养成习惯以前,让她理解自己的行为,能够主动提醒自己和改正自己是很好的宝宝啊。多体谅他人也能造成这一行为的减少,随着宝宝的长大,她的思想就会更进一步。

meimeimama的回复:

前天,在美美和我及美美爸之间发生了一场较量,起因是美美爸带回来了一块生日蛋糕(分享别人的),美美见了高兴极了,并急着要吃,我和美美爸提醒她要洗手,小家伙怎么也不肯,开始用各种办法在我和她爸爸之间周旋,我们狠着心坚持着,美美爸不时地发着火,我则是边给美美爸消火边和美美讲着道理,这样折腾了好长时间,其间我用尽办法,我企图用别的东西分散她的注意力,可等一下再提起洗手时,她仍不买账,我也用了冷处理办法,说,不洗手就一个人呆着吧,我和爸爸去吃了,可小家伙的眼泪和求我的眼神让我不忍把她一个人留在屋子里。最后,是我作了让步,我提议,妈妈抱美美用水龙头洗手好不好,(美美喜欢在水龙头下洗手,而我一般让她用小盆自己洗的,)美美终于同意了,“战争”总算结束了。这是发生在我们和美美之间的第一次,或者说是最激烈的一次交锋。其实以前也有过一些问题,比如,美美喜欢抢我的眼镜,我一直都不去阻止她,只在一旁提醒她妈妈的眼镜会坏的,不能玩久了,美美开头还能做到玩一会儿就行,可后来就越玩越来劲,任我如何提醒,她都笑着边看我边摆弄,从我的前任眼镜被弄碎到现任眼镜的不断变形,终于有一天,当美美再次抢走我的眼镜不给时,我把她关在了屋子里,直至她大哭着叫我,而我再次开门时,小家伙立刻停止了哭泣,手里举着眼镜朝我走来。从那以后,美美再来抢眼镜时,只要我一撅嘴,小家伙便赶快还来,偶尔调皮摆弄起来也是轻手轻脚的。

美美也有一段时间跟着阿姨学了脏话,我没有刻意制止她,但没有象其它美美说出的话那样给予赞扬并重复,不久也就不见她再说了。

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下)

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下)


然然现在很会说话,但还没出现说骂人话的情况。当然有做错事的时候,很多,在我们大人的角度看是错事,但对宝宝来说,他在尝试和探索,我们应该试着用幼儿的角度去看问题。

我是不赞成打孩子的,除非原则性的错误。象西西说骂人话,我想她只是好奇的模仿,做妈妈的可以平静的告诉她:“宝贝,这样的话不好,好宝宝都不说的,妈妈不喜欢这样。”下次她再说,还是要平静的告诉她妈妈不喜欢。不要凶也不要让宝贝觉得这是件很了不得的大事,这样她更好奇更想试试了,还有幼儿的逆反心理也不能忽视。在宝宝很固执时还是要淡化处理。还有要让宝贝感觉你是在和她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强迫她接受。

然然有一次玩着用石头扔一个小朋友,差点打到头,当时我可能着急打了他小手几下,不重,但我非常后悔很心疼,因为当着这么多小朋友的面有可能伤害了宝宝的自尊心,当时我应该和他讲道理,效果可能会更好。然然平时还是讲道理的。

怎样解释出生问题


五六岁以前的孩子对于婴儿怎么进入妈妈的肚子、或许没有后来那般好奇,因此有关性交的解释可以尽量简短。性交包括怜爱和关怀的概念,并不只是传宗接代而已。不过孩子对这些解释的兴趣,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浓厚,就像一个八岁孩子告诉一位儿童心理医生的那样:“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人们怎么有小孩的,因为我有好多其他的事要做啊!”

孩子的问题是可以预先想像得到的,所以许多有经验的父母事先通常会对一些最可预知的问题,做公式化的准备,这的确相当管用。我也相信只要有准备,就不至于不知所措。以下是小孩经常问到的两个问题,以及父母可能的回答:

“为什么我不能像爸爸那样站着尿尿”?

“你是个女孩子,以后长大会成为女人,像妈妈一样。爸爸是男人——长大的男孩子。男孩子和男人都有鸡鸡,而他们的尿——真正的名称是“小便”——从他们的阴茎出来。我们女人和女孩子有阴道和另外一个被叫做尿道口的小开口,我们的尿从那个小开口出来,因为它是在两腿之间,所以我们坐着小便。”

“为什么那个女人的肚子鼓得那么大?”

“她快要生小宝宝了,所有的女人身体里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做子宫。在你出生以前,你就在妈妈的子宫里生长,那时候妈妈的肚子就跟那个女人的一样大。”

此外,所有三到六岁的孩子,都可能问到如下的问题:

“那是什么?”(指着爸爸的阴茎)

“阴茎。”

“为什么我没有?”

“因为你是女孩,女孩有子宫和阴道,男人和男孩没有。”

“那两个是什么?”(男孩或女孩指着妈妈的胸部)

“乳房。”

“我也会有它们吗?”

“会。”

“宝宝怎么来的?”

“当爸爸和妈妈想要有个小孩的时候,他把阴茎伸入她的阴道里,再以特殊的方法互相亲热!但这时他们不希望有旁人在。”

“宝宝要在妈妈的肚子里待多久呢?”

“宝宝在妈妈身体里的一个叫做子宫的特别地方——不是在她肚子里——生长,九个月后才生出来。”

“他怎么出来的?”

“经过一条特别通路,叫做阴道。”

“宝宝生出来有什么感觉吗?会不会痛?”

“宝宝不痛,妈妈的肌肉抽动得很厉害,有时候她会有短暂的阵痛。”

“我能看你跟爸爸生小孩吗?”

以上各问题中,或许只有最后一个会令你手足无措。但对孩子而言,这其实与问“为什么妈妈有乳房”没有两样,你只要简略地回答就够了:“不,恐怕不行。当爸爸和我制造小孩时,我们是要单独在一起的——所有的父母都这样——不能让别人看的。你还想知道其他任何生小孩的问题吗?”

为了生存,孩子们需要“知识”,对性的好奇,只是他们各种好奇心的一小部分。好奇心无法满足,就像搔不到痒处一般,将无法为孩子们今后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