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非常热衷于智力开发,不少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按学科开课,还没课桌高的孩子就成天进行课堂学习,学拼音,学算术,背古诗,背单词,有些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待了一天,放学了还要上兴趣班,那么小的人儿,看着都累。

家长也心疼,但你不学吧,别的孩子都在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呀,很多家长都这样想。于是,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了严酷的人生竞争。其实这是不明智的。智力开发不是不可以,但过度开发,危害甚大。

★实例: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请了几个说不同语言的保姆来照顾自己的儿子,要求他们和儿子说话必须用自己的母语,于是孩子自然地学会了好多种语言,后来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个故事经教育家宣讲之后广为流传,现在已经成了很多儿童语言培训机构的法宝,似乎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

且不说那个专家的理论是否正确,孩子之间有差异,从自己孩子身上得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最近几年,国内媒体就报道过好几个相反的事例。上海一名男孩,生活在语言刺激非常丰富的环境里,为了培养儿子的语言天赋,爸爸在家说日语,妈妈在家说英语,祖辈在家说上海话,还有保姆在家说家乡话,但遗憾的是,孩子并没有成为天才,反而到2岁还不会说话,不是声带、听力有问题,而是患上了“失语症”,原因竟是他过早处于多种语言环境中,导致语言思维混乱,无法用一种明确的单纯的语言来表达,结果难以开口。

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很可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长远的损害也许当时显现不出,但终会爆发。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心急则短视,短视是不可能成大器的。

★思考:我们被广告忽悠了吗?

所谓的早期教育,有时候我很怀疑它的科学性,怀疑又是一个商业陷阱,因为太多人靠它吃饭、靠它致富了。

很多家长都熟悉那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我没记错,这句话应该是某个儿童产品的广告词,借助大众传媒的神威,它已经深入人心了。

广告是个什么玩意儿?!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它会不惜一切手段,制造概念,强化概念,把人圈进去。商家为了卖产品,不惜投入巨资做广告,在巨资的诱惑下,一大帮所谓的社会精英、专业人士,纷纷奉献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搞出精彩的创意,做出诱人的作品;而一大堆高高在上的媒体们,纷纷奉献出黄金版面、黄金时段,让这些创意隆重登场。身为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攻势下,往往不知不觉就中了招,乐呵呵地当了俘虏。这就是现代商业文化的可怕之处——不知不觉中,霸权就温柔地行使了!

孩子的一生,不是奥运会的百米决赛,短短10秒时间,起跑慢一点,就要吃大亏。人生就像马拉松,起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坚持,在于持续不断地努力。当然,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很多东西不是不能学,而是看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学。

★实例:五岁女孩,为何不爱跳舞?

我认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父母想让她学舞蹈,她不干,说太累。表面上看,好像是这个女孩怕吃苦,性格有问题,但实际上却有更深的原因。我问她母亲,她还没有开始跳舞,怎么就会觉得累呢?“累”这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她母亲说,她在幼儿园跳过,就觉得累。难怪,病根其实在幼儿园。

跳舞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所有的艺术和体育活动,都带有娱乐性质,都是能够给人乐趣的。可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据她妈妈说,平时很爱美,买了新衣服会对着镜子照半天,“六一”儿童节化了妆,到晚上睡觉也舍不得擦掉,这样一个女孩,为什么会对舞蹈这种美的艺术害怕呢?就因为太累!

累的感受超过了美的感受,超过了娱乐的感受,这不能不说是幼儿园的极大失败,甚至是一种罪过,因为它扼杀了孩子对这种艺术的好感,扼杀了孩子学习这种艺术的热情,更扼杀了孩子在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思考: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学习乐趣?

其实,不光是艺术和体育,所有的学习都是包含着乐趣的,阅读有乐趣,数学有乐趣,做物理、化学实验有乐趣,观察生物的习性有乐趣,了解宇宙奥秘有乐趣……可以说,一切认识世界的活动都是有乐趣的,上帝赋予我们这样的禀性,让我们在乐趣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认识世界、认识真理,人类文明的进步才有了最根本的动力。

但中国的孩子,却往往把学习等同于吃苦,是需要用毅力去坚持的事情,很多原本有乐趣的学习,变成了孩子的噩梦、家长的负担。孩子们成天唉声叹气地学着,为一个写纸上的分数而努力,这不是等于和上帝作对?这样的学习是不能持久的。以牺牲乐趣为代价的学习,其严重后果也许一时表现不出来,但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中,它所扼杀的可能就是孩子对于学习知识、探索真理、认识世界的积极态度,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呢?

其实,过早的、过强的智力开发,不仅危害大,而且没有必要。

4个月会爬的孩子和6个月会爬的孩子,长大后走路并没有什么区别。3岁会背唐诗的孩子不一定比6岁会背唐诗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作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开发得早,只能说起步早些,但起步早如果走得慢,优势也保持不了多久。相反,起步晚一点,但后劲足,大步流星,也许走得更远。

★关注:人生是一场比赛吗?

人生是一场比赛吗?为什么不可以把人生看成是一次旅行?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意义。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而牺牲掉前面的任何一天,都是一种损失,这意味着很多生命的乐趣和意义,都同时被省略掉了。

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人的成长就是畸形的,他的人生就有很大的欠缺,哪怕最终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难说他的人生就很圆满。

关键举例:孩子要不要学乐器

孩子一到四五岁,很多家长就开始考虑要不要学乐器了。

学乐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旦确定要学,你就要做好准备,经济上、精力上都要有极大的付出。

1。要做好财力上的投入

首先是买乐器,乐器便宜的几百,中等的几千,贵的上万。一般人会选择中等的,音质不会太难听,看上去不是太刺眼,用起来还行,价格也还合适。既然买了乐器,轻易停下来就是浪费。往下学,花钱如流水。课时费,一节课少则二三十,多则八九十,一周一次,似乎还可以承受。学到后来,大课变小课,老师变名师,学费自然也涨上去了。当然,到了这时,孩子学得也有些水平了,家长更是舍不得停下,再贵也得硬着头皮上。到后来,考级、表演、参赛,都是花钱的事,只不过这时的家长已经麻木,脑袋都进去了,还在乎耳朵?花再多钱也只能认了!

2。要做好精力上的投入

再说精力上的投入。每次上课的接送就不必说了,很多学琴的孩子,上一次课要跑半个城,路上就要耗费几个小时。初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能力差,几乎都需要家长陪着,家长实际上成了家庭教师,不仅要帮孩子记谱,还要和孩子一起听,你先学会,回家再指导他。慢慢孩子长大一些了,也有了基础,领悟力也强了,不再需要家长陪学。但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回家以后怎么保证足够的练习呢?只能家长督促。很多时候,在练琴的问题上,孩子和家长之间仿佛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每天都在斗。

所以学乐器,真的是前途很光明,道路很曲折。父母总是对孩子抱着最美好的希望,看见人家的孩子背着乐器去上课,学着学着,就能演奏曲子了,自己的孩子也不笨,凭什么呀?不甘心,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一门,增加点艺术细胞,也增强点竞争力。但真学起来了,才知道不容易,能坚持下来的人实在不多。

3。家长要有迎接一切可能的心态

我认识一些学琴的孩子,钢琴买了放在家里,弹了几次就厌烦了,开始家长还逼着学,后来逼也逼不出来了,实在学不下去,钢琴就成了一架摆设。当初花了那么多钱,现在连碰都不碰一下,让家长看着就烦。

学音乐确实是需要天赋的,以前我在这个问题上体会不深,儿子学架子鼓后,因为经常去看他上课,就越来越有感受。同一个班的学生,起点是一样的,课程是一样的,但是敲出来的感觉确实就不一样,越往后学,差异越大。所以,孩子学琴,家长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这很重要,如果只是培养素质,作为娱乐,那还好办,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什么时候都可以停,也不一定非要学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为了将来在音乐上有所发展,或者是为了考级,为择校加分,那孩子就苦了,家长也苦了。

练琴没有不苦的,不管有没有兴趣,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每个孩子,每个家长,在报名的时候,在第一次摸乐器的时候,就应该有所准备。

★关键:我们重视孩子的意愿吗?

学不学乐器,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愿望,要孩子真正喜欢。

话又说回来,孩子一开始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也许当时他确实是很喜欢,吵着闹着要学琴,但是学不了几次,热情消失了,兴趣转移了,他确实不喜欢了,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也怪不得他。

如果已经发现孩子不喜欢了,那又怎么办呢?要么果断地停下,不要再花冤枉钱。要么鼓励他,激发兴趣,用意志去坚持。一个事情做久了,做熟了,也会产生感情,哪怕不是很喜欢,坚持学下去,待技术的障碍突破之后,慢慢也会找到演奏的乐趣,也会陶醉在音乐之中,也会有成就感,这就是另外一个境界了。

对待孩子的学习,家长不要控制太多,在孩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安排孩子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什么?


据记者走访100多所幼儿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广州市几乎所有口碑良好的幼儿园,也就是国家认可的一级一等园都不将识字、算术当做教学重点,而将孩子情绪、情感、习惯、行为的培养看得更为重要。一些规模小、起点低的幼儿园则恰恰相反,他们招生时往往承诺,在幼儿园教会孩子识多少多少字、学会多少多少以内加减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冯夏婷在谈到这个现象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幼儿阶段,情绪、情感、习惯、行为的培养肯定比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而有些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甚至孩子两三岁时就开始读拼音、认汉字,显然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那么,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什么?

一次游戏活动的启示

娃娃快乐玩游戏

展示活动是游戏“冲过地雷区”,孩子们要小心翼翼通过布满彩色纸球“地雷”的小路,一旁新生家长关注着孩子和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先跑步热身。然后老师在地上画了一连串大小不一,疏密相间的圆圈,然后让孩子们脚踩圆圈行走。过后,开始真正的“冲过地雷区”比赛。过程中,老师不断进行指导和增加难度。游戏后,老师安排孩子们清扫“战场”,把不同颜色的纸球“地雷”分类放好。

游戏中能学什么

30多分钟的游戏结束,老师向家长解读这个游戏活动不同环节对孩子的培养:热身和基础训练是培养良好运动习惯;比赛,是培养竞争意识和对游戏积极的态度,以及投入程度;游戏过程中,会学到跑跳等动作,以及身体控制、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还有训练孩子勤于思考,智力上的发展;结束的整理工作,是训练良好行为习惯,还有学习分类、颜色等方面作用。

一席解读后,家长若有所思:原来,这么简单的游戏活动,蕴涵了这么多的教育内容。沙面小学实验幼儿园园长林远明说,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教授孩子们数学、识字等知识,而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家长要懂得孩子以及幼儿园教学特色,才能明白幼儿园里孩子能学到什么。

解读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对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涉及体智德美方方面面。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目前,幼儿园的教学包括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是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内容而定的。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哪些地方?可以从以下方面做些思考——

1.学会生活生存

学会生存就是让孩子掌握独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识,以及各种动作要领。比如中班的小朋友要学会的生活能力有:会穿脱、折叠衣服,折叠被褥,会系鞋带,会用筷子,会分发整理餐具,收拾桌子,会刷牙,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2.学会学习能力

幼儿能自己探索、发现周围的事物进行学习,对周围事物感兴趣,那么对他今后的学习十分有益。而幼儿园各个领域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注重儿童能力的开发。比如科学领域的能力有感觉、观察能力,概括分类、数量、形状、时空等数学概念……幼儿园重视幼儿亲自参与活动,通过不断体验、经历,学习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开发。

3.学会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包括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社会规则。因此幼儿园的活动里都包含了怎样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品德行为方式和对情感、情绪的把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等的内容。

中国的幼儿园到底该给孩子准备什么?


引言:幼儿园里各式各样的玩具,各式各样的焦距,各式各样的装饰,人家长和孩子看的眼花缭乱,我们是根据什么让幼儿园“装备”这些东西呢?

在幼儿适应园所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们参加专家讲座和专题培训活动,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寻找减轻焦虑情绪的对策,从调整作息时间、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宝宝入园,带领孩子观摩幼儿园活动入手,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思想和能力准备。小班教师的新生家访以及家长、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作用更为突出。教师可以在家访过程中把个人亲切和蔼、大方得体的良好形象展现在家长面前;还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赠送小礼物等方式赢得幼儿对自己的喜爱与信任。孩子则会在父母的陪同下,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活动环境,增进与小伙伴之间的友情,形成良好的集体融入感,引起幼儿对群体生活的向往之情。

2-3岁的幼儿,运动系统发育日趋成熟,此时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及有计划的游戏锻炼应该成为促进身体健康、获得最佳发展效果的主导模式。创设良好的游戏活动情境,开展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是促使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在设置游戏区域和准备活动材料上多下功夫,确保幼儿接触到的设施设备安全、柔软、方便;保证同类玩具数量充足,防止幼儿因争夺玩具而发生纠纷;创新游戏活动内容和玩法,利用丰富多彩的集体游戏或小组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的不良情绪,逐渐建立有效的集体生活规则和意识。

此外,小班教师队伍的合理搭配是体现幼儿园理性思考和感性管理特色,使幼儿喜欢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关键所在。新入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班级需要配备一位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老教师和一位机智灵活、富有创造力的青年教师。这样的新老搭配既能相互扶助、又能相互补充。

幼儿在最初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会影响其一生。如果这一时期的社会化得以顺利发展,将有助于幼儿增强自信心,促进情绪情感、品德意志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相反则会引起焦虑、退缩、品行障碍乃至违法犯罪等问题。幼儿园和幼儿家长,要从身心两方面协助幼儿做好入园各项准备工作,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帮助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和学习。

本网站小编总结:

幼儿园入学应该准备的物品如下1.书包为孩子准备一个带有图案的小书包,最好在购买时带上他,一个他所喜爱的小书包会增强他去幼儿园的意愿。在书包表面绣上或写上孩子的名字,利于老师辨认。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有时对书包里装些什么是无所谓的,只要每天能背着心爱的书包上幼儿园,他的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2.衣裤为孩子准备日常所穿的衣服、裤子、袜子各一套。最好在衣裤上绣上孩子的名字。把它们装在书包里,以备孩子尿床、尿裤或因其它活动弄脏时换用。3.鞋子为孩子准备一双特征明显的鞋子。刚入园的孩子经常会出现相互穿错鞋子的事情,一双特征明显的鞋子会让孩子容易辨认。宝宝入园,如果能在鞋子上贴上特别图案的不干胶也是一个好办法。轻便、合脚、不用系鞋带的鞋子最适合孩子们做运动。4.名字贴主要是用于幼儿辨别茶杯、毛巾。5.午睡用品有些幼儿园需要自带被子,家长们带需准备几种厚薄不同的被子,以便适应季节变化之用。是否需要应提早向幼儿园咨询。

幼儿园期间到底要不要学拼音


父母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停地向前赶,生怕被落下,幼儿园竞争就已变得白热化。为此,我的邻居馨馨妈很纠结,馨馨就读于一家省直公办幼儿园,今年上大班,老师还没教拼音,也没教识字、算数,而是以游戏为主;可她亲戚家同样上大班的盈盈已经在幼儿园学会了26个拼音,每天在家默写、注音、识字。班里其他孩子的家长都商量着把孩子送去兴趣班学习,馨馨妈担心孩子以后上小学成绩跟不上,也想送她去,但又有人说过早学拼音,孩子上了小学就不认真听课了。这让馨馨妈着实犯了愁。

事实上,为防止幼儿园“小学化”拔苗助长,教育部早在2012年和2013年就发文指出,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学科内容,拼音正是其中一项。

一边是教育部的禁文,一边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幼儿园到底该学什么?总体上说,让孩子过早学拼音、注音、识字等并非明智之举。从生理发育上说,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4~5岁时开始形成,7岁之前发展缓慢,对事物的理解仅建立在直觉及肢体感觉的基础上,无法满足语言学习要求。此时学拼音,往往难以掌握对应关系、拼读规律。幼儿园教学的目的仅包括:广泛的生活学习兴趣、一般的学习方法、丰富的直接感受等方面。孩子即使接触拼音,也仅需自然掌握,会识记字母即可。7岁后,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孩子能够运用推理能力。因此,一般说来,小学一年级才是学拼音的最佳时期,这时会要求孩子能“听说读写拼”,借此建立拼音与汉字间的联系,把拼音作为辅助工具来识字。

孩子上幼儿园了,却抗拒学习,到底该怎么办?


我六岁的侄女在幼儿园上大班,可是她偏偏喜欢去小班上课,她不愿意学习,就愿意和小班朋友一起玩。还有很多孩子不喜欢课程学习,抗拒学习?家长给孩子买很多礼物,给很多物质刺激,或者用语言训斥,这些能制止孩子抗拒学习情况的发生吗?不能,因为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懂”得很多,我们需要发现孩子这个现象背后的心理秘密。

孩子对学习的身心需求

孩子对学习的身心要求包括:生理及活动的需求;被爱、被关怀;归属感;自尊心;好奇心:成就感。形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从下到上,表示的是先后顺序。

缺乏爱,学习难出色

(1)按照这个表,首先是被爱与被关怀,孩子的学习和思考就像一扇门,当孩子觉得自己缺乏安全感、缺少关怀的时候,这扇门就会关闭。

棍棒之下不出好成绩

(2)孩子总会在学习中犯错,比如做错了数学题,有的家长很恼火,教给孩子正确方法,对孩子讲:“你懂不懂?”孩子答:“懂了。”家长很负责任地说:“你会不会了?”孩子答:“会了。”家长终于长舒一口气,可是发现孩子依然会做错了题。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家长训斥时,孩子的回答并非出于内心,而是应急的机械性反应。孩子并非明白了家长的指导,而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应付家长,进行自我保护。所以,棍棒下面出不了好成绩,训斥对提高孩子成绩没有任何积极帮助。

对孩子不要赞美,要鼓励

(3)成就感对于学习非常重要。孩子的成就感是外在对他的支持和认同。但是要注意赞美和鼓励的区别。

赞美孩子是消极的,因为一是着重外在评价,会让孩子过分依赖他人评价;二是教孩子和别人比较,只为个人的目标而努力;三是孩子为得到称赞而努力表现,会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取悦别人。四是若得不到称赞,容易因放弃而失去信心。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一要着重内在评价,肯定孩子自我能力的发挥;二要帮助孩子肯定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贡献;三要借外在的肯定与鼓励,形成孩子内在的动力,进而培养主动负责的习惯;四要引导孩子从自我肯定中,提升自尊与自信,建构正向价值观。

教育孩子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作为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建立温暖的亲子关系,才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孩子到底应该几岁送幼儿园?


关于孩子几岁上幼儿园,要不要上托班这个话题,昨天,一个朋友,孩子将近两岁半,来跟我诉苦,说平时要上班,孩子放在家里老人带的很不科学,她各种逃班早退尽量自己在家呆着,单位意见很大,再那么混下去要失业了,而现在孩子教育开销那么大,她家情况不允许一个人全职的。我说,把孩子送托班啊,你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不就行了?她斩钉截铁地说:“不行,都说孩子三岁前送幼儿园对孩子特别不好,我怎么着都要扛到三岁以后”。问她三岁前入园不好在哪里,也能列出诸如年龄小容易生病啊,孩子多老师照顾不周啊,孩子容易攻击性强啊,亲情淡化安全感差之类这些点。

她说的这些,其实我也听过,而且两三年前也信过,所以我家小朋友是我在家全职自己带到三岁多才上的幼儿园,直接小班。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后悔的事情并不多,坚决不三岁前上托班,是其中一个。

孩子几岁上幼儿园这个问题,不是硬性的根据年龄一刀切的。每个孩子早期的发育程度差别很大,家庭环境和条件差别很大,幼儿园本身情况差异也很大,所以,几岁上,是要根据各种条件具体分析的。但有一点是例外,如果打算让孩子上的幼儿园是托班小班都有,可以直升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报上名,而且孩子的基本身体状况没明显落后同年龄段孩子的问题,请尽量从托班上起,我当年就忽略了这个问题。

我家熊孩子幼儿园就是全年级的设置,她上小班的时候,班里绝大多数的孩子多是一起从托班升上来的。那些孩子彼此认识一年,也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这时直入小班的那几个,完全融入进去是相对困难且需要时间的。而且,经过一年托班的训练和培养,托班升上来的孩子在自理能力,遵守规则,听从指令等方面,是优于直接进小班的孩子的。孩子进幼儿园的时候,除了食量比其他孩子大,班里年纪最小的她,基本在各方面都是相对落后的。而且,通过我和几个老师的沟通,不仅仅是落后,是他们班几乎所有直入小班的孩子都会落后一些,经过一年,直到上了中班以后,这种情况才逐渐能有些改善,但托班升上来的孩子基本是优势保持的。(最近我在研究一个胜利者效应的科学实验,这种进入一个集体就明显比别人差的状况,对孩子的影响会很不好)

所以,如果确定自己未来要去的幼儿园有托班,就别犹豫了,如果实在不想让孩子三岁前入园,那么宁可换一个没托班的。当然,也不是所有插班的孩子跟托班孩子比表现都有差距,比如有些本身有年龄比别人大好几个月的先天优势,但大多数插班孩子是有差距的,这对自信心的培养会有影响。三岁就当插班生的感受并不那么美好,回头跟大家讲胜利者效应给我的触动(研究好些天了,要把生物科学实验结论借鉴到心理学和教育上来,我需要多咨询几个专家朋友)。

如果你给孩子选的幼儿园是没有托班的,那么应该几岁上,下面几点我通过和几位资深幼儿园老师沟通后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01.身体情况

有些资料会强调孩子掌握入园的基本自理能力,比如能否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诸如此类。但实际情况,这些能力具备了当然好,可以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但并不是至关紧要的因素,要根据幼儿园的情况灵活判断。

比如说有的幼儿园管理是比较规范,老师是很有耐心的,那么,即使入园的时候孩子还未掌握哪些生活技能,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其他同龄小朋友的示范作用,也能够比较快掌握。

下面是前几天一个读者留言说的她家上托班的情况,还有其他几个类似留言,和老师所讲述的是吻合的。

其实我们入托前,宝宝不会自己吃饭,不愿意上厕所基本每天尿裤子,不用奶瓶喝奶不睡觉,但是一到幼儿园,能自己吃饭了,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厕所了,一个月后白天彻底戒了尿不湿,午睡不用喝奶了。我们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当然前提是,这个幼儿园的老师不会辱骂责怪孩子,愿意等待孩子成长进步。

但如果孩子身体的自然状况比较差,本身就抵抗力很差容易生病,那确实在家看护家长会更踏实些。抵抗力是可以逐渐培养的,比如通过一次次感冒发烧这种常见病,比如通过接触不是那么干净的自然环境等等。正常身体状况的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生病频率差别并不会很大,但如果本身抵抗力就已经很差了,还是在家久一些,把抵抗力提高后再送吧。

02.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主要考察点是两个方面,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安全感。

社交能力这点其实分歧挺大的,因为有些老师认为在孩子有一定独立社交能力后再入园更好,但更大一部分老师认为社交能力在入园后是可以培养的,两岁以上的小朋友,在一定的环境中,会自然而然的成长和改变,而且幼儿园相对稳定的朋友,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提高很快。

而安全感,这点更和年龄没太直接的关系。安全感的给予是从平时生活的点滴中潜移默化的。比如从来不会逗孩子说些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话,比如出差在外的时候也都会提前告诉她妈妈要有几天不在家,但是我会在和你约定的时间回来。这种安全感的给予会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会守护着她,即便有短暂的分离,肯定还是会来到她身边。有些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已经对父母的爱,对世界充满了安全感,哪怕送了幼儿园,也会很快适应白天的分离,晚上的依赖。而有些孩子,即使三四五六岁了,依然会非常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可不是早入园导致的。

送孩子入园,社交能力欠缺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孩子基本的安全感没有培养起来,那就不妨再等等。

03.家庭情况

家里是否有稳定的看护人,而且非常乐意,也很用心在家看孩子。

如果家里没有看护人可以照顾孩子,多早送托入园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前同事,双职工,孩子一岁就送到托儿所之类的机构了,比托班还早;如果经济条件很差,就像前几天网络上有个开出租的单亲妈妈,每天把婴儿放副驾驶坐上满城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相信任何选择都无关乎爱不爱孩子,生活的无奈罢了。

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可能都是父母上班,家里老人在帮忙;或者妈妈被迫放弃工作的发展,在焦急的等孩子上幼儿园好重新奋斗职场。这种情况下,真的没必要死扛着非让孩子在家呆到三岁,一个孩子天天跟着爷爷奶奶看电视,还不如去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妈妈虽然人在家但异常焦虑,真不如给孩子找个合适的幼儿园,自己安心的去上班。

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全职妈妈,发自内心的享受在家带娃的生活,为孩子而学习了很多的东西,想多给几年形影不离的陪伴,在家就可以进行必要的早教,还能总带孩子到处玩和小朋友们接触。这种情况,想比三岁更晚入园也没问题,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始终是家庭教育,幼儿园是有力补充而已。

所以,孩子到底几岁入园这种问题,跟你一刀切告诉你的答案,一定是不负责任的。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幼儿园的情况也不同,在做决定之前,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一些问题,争取做出相对好一些的选择。

当然,肯定也会有一些朋友,像我一样,在帮孩子入园这一步,可能做的并不完美,于是会有一点点自责,一点点后悔,觉得如果早了解的更多就能做到更好。但其实真没什么关系,孩子成长的过程长着呢,我们做为家长,真的没可能每一步都帮孩子做出最对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最好吧。

幼儿园“抢跑”到底累了谁?


学拼音识汉字,学英语练珠心算,四五岁的稚嫩小儿上起了相当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每天回家后还要做个把小时的家庭作业;同时,在业余时间,还要掌握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技能……这种现象,如今在长沙市的一些幼儿园中随处可见。除了部分家长、老师表示理解与认同外,更多的人表示反对。专家认为,让本该天真烂漫的幼儿过早地背上课业负担,无异于拔苗助长。

“我的孩子这个学期才上幼儿园大班,可每天回来都有算术、拼音等一大堆作业,每天做作业都要花三四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家住天心区大托铺的朱女士致电本报,说为了减轻孩子负担,她不得不为孩子三次转园。

三次转园只因作业多

身为小学老师的朱女士告诉记者,今年9月,她将5岁的孩子转入天心区某小区幼儿园大班。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白天要在幼儿园上拼音、数学、珠心算等小学课程,回家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要做,如抄写拼音、汉字,做简单的算术题等。每天晚上,小孩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动辄个把小时。

“作业不做完,老师会批评的。”朱女士有时候心疼孩子,劝其出去玩会,可孩子却如此回答。

两个月后,朱女士不得不给孩子换了一家幼儿园,但情况仍旧差不多,一些学习课程甚至接近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为了让孩子有个轻松的成长环境,她不得不第三次给孩子转园。这次,她宁可选择离家较远的一家幼儿园,因为经过多方了解,那所幼儿园相对注重素质教育和动手能力,最主要的是从不布置家庭作业。

多方推动幼儿园“小学化”

本该唱唱跳跳的孩子为何提前背起沉甸甸的书包?在记者采访到的数十家幼儿园中,80%以上表示开设了与小学教育接轨的诸多学习课程,如拼音、汉字、算术、英语等。在几家幼儿园内,记者看到,黑板上还写着为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默写汉语拼音字母”。河西溁湾路附近一家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竟然坐在分开的课桌椅上听课,团团坐的幼儿园气氛荡然无存,俨然就是一个小学校的景象。

“提前熟悉小学课程,可以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的教学氛围,我们这里毕业的小朋友上小学后成绩都不错,家长对此很有好评。”黄兴北路某幼儿园负责招生的老师颇有些得意。她特别介绍说,她所在幼儿园内大班使用的整合教材包含了英语、识字、数学、拼音等课程,其实就是等同于小学的教材,而且寒暑假都有针对学前儿童开设的辅导班。

某幼儿园负责人表示,其实也有不少家长的想法与朱女士不一样,他们怕孩子进小学会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在选择幼儿园时功利色彩明显:哪所幼儿园学到的知识(指识字、英语等)多,就把小孩送到哪所幼儿园去。而一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需求,也在招生中特别强调“双语”、“艺术”、“与小学接轨”等特色。

过早灌输致孩子厌学

“我一拿出拼音卡片,还没教呢,很多学生嚷嚷说‘这些我早就会了’。”河西望月湖二小的一位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学生发音并不准,老师矫正起来很困难。她了解到,班里的几十位新生,来自多个幼儿园,很多学生在入小学前就学过拼音、写字,有的甚至还会加减乘除。

该老师表示,实际上,过早过多的灌输,只会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许多孩子过早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想像力,到上小学时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另一方面,小学新生应具备的能力却十分缺乏,这与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现在很多刚入学的学生,自理能力很差,连书包都不会整理,每次都要父母帮忙;有的课堂上纪律意识弱,老是随意走动。

专家称拔苗助长不可取

“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学习的兴趣以及拥有一个身心愉快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成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表示,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不应该全面否定,但总的来说,孩子该学什么,必须根据年龄特点,要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施教。在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下,家长逼迫孩子在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繁重的学习负担,这种社会行为的“提前化”,对幼儿的心理成长及生活技能的培训是一种伤害,实际上是违背儿童教育发展规律的,这种“拔苗助长”不可取。他呼吁幼儿园教育,要重在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做人态度,这种“隐形教育”远比单纯的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得多。

跑得快与跑得久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能算是学生,但他们也遭遇了“减负”问题。当前,长沙不少幼儿园,为满足一些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纷纷提前介入小学课程。难以想像,一个读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晚上花在作业上的时间有个把小时。这是一位因为幼儿园作业多、已为孩子转了三次园的家长所说的事实。

有意思的是,这位家长是个小学老师。作为一位有着专业教师身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说比别人高明多少,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以为,她为自己的孩子连续转园,是绝不可以用“爱子心切”、“怕孩子吃苦”等原因来解释的。

有一个生活事例,可能很多人都曾体验或者看见过,那就是体育赛场上的万米长跑。一个选手参加比赛,如果一开始就发力快跑,往往是中途就力尽退场了。孩子求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跑得快,固然能让家长开怀,但能笑到最后,恐怕还是要跑得久。违背孩子身心发育规律,过早进行知识“灌输”,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专家的研究,其实践都已证明是弊大有利。希望广大家长和幼儿园做出更加理性的思考。

外国幼儿园都注重些啥


奥地利。发展想象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发展动手能力,形成自信心。

把音乐作为基本素养,激发对音乐兴趣,培养乐感和节奏感;同时发展其他艺术能力。

他们充分利用童话、太空世界等素材,让宝宝通过扮演童话人物、自编童话故事、做太空旅游游戏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也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而在想象与现实的比较中,宝宝还掌握了理性的对比方法。

幼儿园里有专门的手工间,有专供宝宝使用的刨子、锯子等工具;有专门的厨房,里面的设备也是适合宝宝使用的。宝宝在游戏般的劳动中,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还对社会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

奥地利是一个“音乐国”,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幼儿园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宝宝的乐感和节奏感,规定音乐老师必须会弹奏吉他,同时老师至少还要会其他一种乐器。但重视音乐教育不是强制孩子学习,不为学习音乐而扭曲孩子自由发展的天性,也没有“督促”孩子学习音乐(包括乐器)的做法。

他们还将画画与诗歌欣赏相结合,鼓励宝宝为自己的图画、雕塑、木刻作品,创作出三言两语的儿歌来描绘,并朗诵出来。这些似乎是艺术家做的事,可对宝宝说,绝大多数都能胜任这样的创造性工作。

美国。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

能对成人的各种要求做出反应,有信任感、责任感、自尊心。

能够表达自己的需要,学会与人分享和合作,友好地与同伴交往。

不断提高肢体动作的准确性、手眼动作的协调性。

通过游戏丰富知识、经验,并对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分类。

通过培养艺术技能和认知技能,发展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

培养学习技能,如读、写、算,但不强迫他们学习,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进行学习。

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园布置成不同的活动区域,比如电脑区、图书区、泥塑区、植物区、动物区、积木区、玩沙区、玩水区、烹调区等,让宝宝自己选择活动区域,自己取、放玩具和物品,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场所。

培养宝宝对环境的信任感,他们将玩具、物品等分类摆放,显示清晰,宝宝不会因为找不到东西而觉得陌生、茫然或不安。

为了让宝宝学会友好相处,准备的玩具、物品很充沛,有需要的宝宝都能得到,无须争抢。同时,不同的区域使得每个宝宝都能自由地与几个伙伴在一起活动、交流,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经验。如果宝宝之间发生争执,老师就引导他们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学会沟通。

为了让宝宝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他们将宝宝做的各种功课:图画、剪纸等,贴在宝宝平视就能看到的地方。

法国。提高机体的平衡性及协调性。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

积极地与教师、同伴交往。

发展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

发展自由探索、独立创造的精神。

获得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粗浅知识与技能。

将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是法国幼儿教育的一个特色。大到幼儿园的课程设置、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问题,不是幼儿园说了算,而是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跟家长委员会一起讨论决定;小到每个宝宝在家里和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都利用家长接送时间及时进行沟通,以便在教育上更好地互相配合。

把绘画和艺术活动引入教学是他们常用的方法。通过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具画画、举办木偶戏表演、做角色装扮游戏等,来发展宝宝的语言、情感表达、艺术表现和创造性等各种能力。

科学技术活动是他们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强。宝宝在动手动脑的制作、拼拆、修补等活动中,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