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推托责任的表现:

两个人或几个人共同做了一件错事,常常会把责任推给别人。比如,两个孩子把一个小伙伴推倒了,老师追问时,他俩的第一反应往往会先说“不是我”,再说是对方推的;两个人同时做了件不该做的事,老师或家长询问时,他俩往往会说是同伴先做的,自己是艰着同伴学的。

孩子推托责任的原因分析:

孩子推委,是情急之下说的谎,表明他们都知道自己做错了,又都不想因此而受到批评。发生争执的双方,肯定有一个是在说谎。

孩子推托责任的矫正方法:

①警示法:

惧怕惩罚是孩子推委的主要原因,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做了错事,又不说实话的孩子进行必要的警示。如果放弃了,会助长他说谎的习惯。只不过,要依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警示力度,使孩子放松心态。这样做,便于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使他认识到推委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同时,要引导他在理解规则和认识自己错在哪里的基础上,强化规则意识。

②疏导法:

引导孩子就事情本身进行讨论,分清对与错。同伴的意见会影响当事者对是非认识的程度,可以比较有效地帮助他矫正认识,对他的行为也会有直接的矫正作用。又由于这种认识是在孩子之间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受益的不仅是当事者,其他人也会有所借鉴。

③讨论法:

如果事情发生在家里,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讨论。讨论中,家长要允许孩子讲心里话,要有耐心。同时,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帮助他分清对与错,使他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孩子认识到错误和说谎的害处以后,家长要赞扬他的进步,并给予适当地安抚。

孩子推托责任并不可怕,关键是家长要及时发现,千万不要误以为孩子很聪明不管不问,这会害了孩子的。

延伸阅读

从小园生变成小学生


新小学生们已进入开学后的第2个月了,论坛中,小学生妈妈的讨论也更为激烈了,从小园生变生小学生,远非只是身份上的改变,各种调整和适应正在进行中。我们选择以下的文章给小学生妈妈,希望有所帮助。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是一种转型。

由于这种转型,孩子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孩子与社会渐行渐近——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转型将成为其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起点。

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不同

相对于幼儿园而言,小学一年级最集中的特征是它与社会的逐渐对接,尽管学校仍然是学校,和社会相差甚远,但是从小学一年级的生活、作息时间范式来看,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主题。这是与幼儿教育最大的不同。如果说幼儿园教育以“抚育”为主,兼顾学习,那么,小学一年级教育则完全转向了学习;如果说幼儿园更多的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小学一年级则更注重“自理”和“自立”;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更多的是“朦胧”,那么,小学一年级则是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贯彻其中的自然是“学习”的深化与完善。这既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行为特征,也是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自然形成的教育转变,是其自身的规律使然。

行为的规范性。幼儿园同样有着明晰而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规范往往成为一纸空文而束之高阁。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不能妄言其他。而这个时候的老师,也更多的承担了“保姆”和“保育员”的角色。小学一年级的不同则在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所欠缺的只是“点拨”和“自律”。在这个时候,强调生活的规范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但具备现实的生理基础,而且对其今后的成长都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纪律约束的“刚性”。幼儿园有纪律,但是这种纪律的约束力普遍带有“弱化”的倾向,属于纪律的“软约束”。小学一年级则由纪律约束“软化”向纪律约束“硬化”转变。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着诸多不适应,但是考虑到未来社会的角色要求、竞争的压力和生存的严酷性,这种转变又不可避免。

上述的不同恰恰反映出小学一年级由生理“断奶”到“自立”的艰难历程。

教育的着力点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一年级孩子,父母从现在开始为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学习方式,塑造其优秀的思想品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其终身都是有益的。

思想品质教育不能忽视。这是老生常谈,但在这里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年级孩子的心灵恰似白纸,没有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此时,植入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讲述一篇“雷锋的故事”,看一部优秀的卡通片都将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旦某一首歌、某一个故事或者某一部电影与其灵魂产生共鸣,将对他的终身成长产生推动作用。相反,此时如果用消极的文化影响他、侵蚀他、腐化他,那么也许他的一生就会因为这极偶然的文化输入而被葬送。当然,一年级的孩子理解力比较差、思维系统黑洞较多、科学推理十分困难。这些特点决定了父母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不可能要求太高。因此,思想品质教育的立足点应该放在特有的角色意识上来。比如,可以从如何做一个好孩子入手,最终升华出如何做人这篇大文章来。同时,考虑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轨之中,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华民族必然伴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双重引擎而实现振兴。此时,给孩子们培养一点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意识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竞争观念、个人价值、执行力、领导力、电子商务、信息社会等诸多理念。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现代社会强烈的时代气息,培养他们与未来社会紧密相连的逻辑依存性。

立足“心智”。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养成。应该看到,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准则不管好坏,都有其历史的继承性。而这些,归根到底来自于儿童或者少年时代的习惯与养成。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儿童时期的印记总或多或少的带入成年。而在成年之后,好习惯要继续张扬十分困难,坏习惯要马上克服,亦绝非易事。现代社会对人的学习力的要求,对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要求,对人的社会适应力和忍耐力的要求都超过了以往。养成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平常心”恰恰是当代国民教育的软肋。因此,规范性也好,养成性也罢,这些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心”的培养上。没有“心智”的教育,一切习惯和养成都将成为无灵魂的材料堆积。所以,在一般习惯和养成性教育的基础上,注入“心”的培养。将“心”的灵魂和“习惯”、“养成”范式结合起来,才能牵引孩子们快乐健康的长大。

全方位的知识积淀与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个词已经成为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不仅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而且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也要求如此。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不断创新,持续创新,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无法回避。事实上,作为一年级孩子,每一门学科设计都有它的针对性和存在理由。比如,语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更是培养思维方式和素养的良师益友。数学则不必说,它基本成为所有学科的根基。“数据化”和“信息化”的高楼大厦均是建立在“1+1=2” 这些砖瓦之上的。没有“1+1=2”的基本判断,就没有“数据化”和“信息化”的巍峨与壮观。至于美术和音乐等课程更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技能素养。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说哪些课程重要,哪些课程不重要吗?

当然,仅仅给孩子灌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孩子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素质与素养。这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无论是艰苦的学习,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课堂。父母应让孩子独立去面对、去分析、去判断,让他们自主的去感悟、去思索、去处理,无论结局如何,对他们都是很好的锻炼。实践出真知,唯有这种面向社会、面向孩子的开放式教学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从小学习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周末,我带着儿子到超市购物,打算买辆电动车送给他。这时候,小家伙说话了:“老爸,这个电动车很贵吧!”听儿子这么一说,我一阵欣慰。

一年前的儿子可不是这样,只要看见自己中意的东西,无论价格多少,非得要求买下来。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打算从自身做起,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我们开始“精打细算”起来。那次,我们一家三口到街上散步,碰巧有卖凉席的。我和妻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少花了10元钱。于是,我们利用这“省下来”的10元钱,买了3块雪糕和1份晚报。时间一长,我们的教育果真有了效果。那天,我带儿子到楼下买洗漱用品。正当我拿着一个“健齿型”的牙刷去付账时,儿子拉着我的衣角说:“老爸,这个牙刷十多块钱呢,不如你买个5块钱左右的,质量也不会差,省下的钱,还能给我买本童话书呢……”瞧,儿子已经有自己的理财观了。

其实,理财和走路、吃饭、穿衣服一样,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理财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有了“财”才学习理,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以及开源节流的良好消费习惯,都需要从小培养。如今,儿子已经成了我们家的“理财小专家了”!

让宝宝从小就学会选择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自主的做事情呢?若是父母们的方法掌握正确的话那么其实很轻松,但若是不懂得方法的话就很难了,以下就让我们来看一则小案例吧!

案例

孩子特别喜欢在洗澡后玩水,两位妈妈选择用食物引诱孩子离开浴缸。

第一位妈妈在孩子洗完澡后,对他说:“如果你现在擦干身体穿好衣服,妈妈就给你拿最喜欢的小点心吃!”当孩子选择从水盆里出来后,妈妈再拿小点心给孩子。

另一位妈妈待孩子进入浴室后,就在门外摆上孩子最喜欢的小点心。洗完澡后马上把门打开,让孩子清楚地看到小点心。她对孩子说,要么就在水里继续玩下去,要么现在就出来吃小点心。孩子选择了吃点心,高高兴兴地离开浴缸了。早教网

评析

后一位妈妈把小点心放在孩子可以看到的地方,分量正好是她心里想让孩子吃的块数,所有的一切都做得自然,让孩子从心里感觉到,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的选择,得到的也都是自己选择后的结果!而前一种做法则出现了模糊选择的情况。首先,孩子面对的是“看得到的水”和“看不到的点心”,难以判断选择的价值;其次,孩子不知道点心的数量,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第三,点心是妈妈拿给他的,淡化了选择的成就感。

不同的教育方法,孩子对选择的认识自然也不同,第二个孩子会经历思考、比较再选择,不管结果好坏,都是自己的责任。第一个孩子却是根据父母的话来判断,如果结果不合意,就可能会把责任推卸给父母。

建议

若孩子从小到大选择权一直都在父母手中,那么他长大后遇到问题难免会抱怨父母,因为是父母替自己选择的,也不愿意为这些选择后果承担负责。但是如果父母一直提供选择的机会,即使孩子长大后,出现选择错误的情况,也只会怪自己没考虑好做错决定,不会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因为孩子从不断的选择过程中,慢慢会学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人生是要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培养孩子独立的完整人格,最好的办法就要是让孩子在选择中学会负责任,一般在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培养比较合适,但若是父母们平时包干孩子的一切事情,那么就很容易使小宝宝们产生依赖!

宝宝从小应学会那些餐厅的礼仪呢?


懂礼仪的孩子往往更加能够受到大人们的喜欢,同时也能够显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尤其是一些公共场合的礼仪更是应该懂得,与人聚餐是我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任务”,以下就来看看我们都应该注意那些餐厅的礼仪吧!

人齐开饭

1.和家人一起吃饭时,饭前尽自己所能帮爸爸妈妈做点事,例如摆放碗筷,端菜端饭等。

2.小朋友们,吃饭前一定要记得洗手哟。

3.一切都帮忙准备好了以后,要向其他长辈或是客人说一声:“开饭啦!”

4.入座时,应让长辈或者客人先入席,待其入座以后,自己再坐。尽量不要让椅子或者凳子发出与地面摩擦的声音。

讲究卫生

1.餐巾主要是为了防止吃东西时不小心弄脏了衣服,同时也可以用来擦嘴和擦手,要记住餐巾是不能当作毛巾来擦脸或擦鼻涕的哟。

2.吃饭时,如果觉得要打喷嚏了,头应该转向后方,用餐巾捂着。

3.在餐桌上,挖鼻孔啊、挠痒啊、用手抠牙缝啊,这些举动都会影响其他一起用餐的长辈们的食欲,非常不礼貌。

4.不要在餐桌上不加控制地打饱嗝,那样是非常不尊重别人的。

夹菜学问

1.在夹菜的时候,小朋友要注意别碰到邻座。

2.如果和家人一起去餐厅,应等菜肴转到自己的面前才动筷。

3.夹菜的时候一次不宜夹得太多,把自己碗、碟里的吃完,再去取菜。

4.不要用筷子在菜里搅动,寻找自己想要吃的部分。

本网站小编总结:礼仪的学问很深奥,但是一些简单的基本礼仪还是必须要懂得,希望家长们都能够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常识,并且平时父母还要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警惕孩子的"正义伤人"


例一:

早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都在区角内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彬彬、豆豆在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突然彬彬抢了豆豆的燃气灶,豆豆想要回,彬彬不给,这时在一旁玩的小宝过来推了彬彬一下,夺回燃气灶给了豆豆,彬彬被推了一下坐在了地上,头正好磕在了玩具橱上,起了一个包。

例二:

一次,我正在上音乐游戏课,到了分组表演的时候,我正在为一组表演的小朋友分配角色、指导表演,其他小朋友都坐在板凳上观看表演,优优小朋友受气氛感染高兴得从板凳上站起来随音乐跳起来,这时,坐在她旁边的轩轩用力拉了优优的衣角,想让她坐好,这一突然的拉拽,让优优措手不及摔倒在地,耳朵碰到了板凳上,受了伤。

这些伤到别人的孩子,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他们年龄小,不知道轻重,很容易伤到别的孩子,面对这些小朋友,不能像故意打架的孩子那样批评他们,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告诉小朋友们,当看到别人做错事时,首先应告诉他不该这么做,当他不听劝时,可以请老师帮忙,不能用推、抢、打架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以免伤到小朋友。

孩子从小应该改正的性格


常言说的好“从小看到老”,小时候的性格脾气直接影响其宝宝未来的发展及成长,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孩子从小应该改正那些性格呢?但愿父母们都能够认真的对待,不要马虎!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早教网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二。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要点:

1.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的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四。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早期教育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即不可过于的严格,也不可以过分的放松,对于孩子们不良的性格一定要及时的帮助孩子改正,否则一旦当孩子长大了,再想要改正就是难上加难了!

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


“吸收性心智”的启示

3岁以前的孩子,虽然还难以理解责任感的概念,但用蒙台梭利的话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吸收性心智”时期,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成人截然不同,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生命前三年的这种“吸收”是无意识的,就像照相一样,可以把所吸收的影像印在脑海里,很难抹掉。所以,这一时期,父母如果能够为孩子创设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家庭环境,则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潜在的影响,成为滋养责任感行为的丰富养料。

善用“自居作用”

爱模仿是学前期孩子的突出特点之一,从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到学着爸爸打电脑,再到跟着喜欢的卡通形象学习各种行为,可以说,孩子的很多本领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自居作用”,它指的是孩子试图经由模仿,把自己变成和自居对象(比如,能干的阿姨、慈爱的妈妈、勇敢的奥特曼等)一样的人的过程。自居作用的结果是儿童形成了通过榜样形象进行学习的倾向,明白了这一点,父母除了注意自身的行为示范外,还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责任感的形象供他们模仿,一般来说,这一时期,一些可爱的卡通形象更容易调动孩子“自居”的兴趣,父母不妨多陪孩子看一些相关的主题教育绘本,如《惊险的捉迷藏》、《讨厌的大肥猪》等。

抓住“第一关键期”

孩子进入1岁半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将逐渐出现“我自己来”的独立倾向,凡事喜欢自己动手,这就为培养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的责任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的家长怕孩子把事情搞糟,仍然喜欢包办代替,其实这种过分关爱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错失培养责任感的关键期。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怕孩子把事情搞糟,只要他们愿意做、事情本身没有危险,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甚至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穿鞋子、摆筷子、剥豆子、倒垃圾、收拾玩具、喂小鱼等。我从女儿桐桐两岁左右起,带她出去买菜或者户外活动时,就会有意识地让她自己拿自己的东西,或者帮我拿一样东西,目的就是从日常生活点滴中培养她的责任意识。久而久之,小家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出门的时候,自己的东西都会尽量自己带着,自己没有东西的时候,妈妈手里有什么她能提得动的东西,也会很乐意帮妈妈提着!

适时正面强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孩子的行为总是被他的后果所强化。当一个孩子频频从一种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更可能将这种行为倾向固化下来,形成品质或习惯。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做出有责任感的行为之后,父母就适时地予以表扬鼓励,则孩子从事同类行为的积极性就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但表扬鼓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帮着拿筷子或者自己洗手绢,就禁不住大力表扬:“哎呀,真棒,会帮妈妈做事了!”这样的表扬就不是最好的方式,难以让孩子意识到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不如换成:“看,宝宝会自己刷鞋子了!”“呀,谁摆的筷子呀,这么整齐!”等表达方式。

其实,在孩子能力所及时,给他自行完成的空间,既是呵护了责任心的幼芽,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第一步。对3岁以内的宝宝来说,培养责任感就是从锻炼生活中基本的自理能力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