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吃力地抓着扶栏摇摇晃晃地站着,而她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他正津津有味地嚼着口香糖。我实在忍不住,就对那少年说:“同学,把座位让给老人坐,好吗?”少年还没来得及回答,老太太就已经抢着说:“没关系,让他坐着,我是他姥姥。”

这使我想起媒体经常报道的,好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去帮孩子提书包、做值日等不该做的事,把孩子宠着、惯着,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做,什么事都由着他们的性子,就连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家长们也不放心,千方百计地跟着。有些家长,孩子都读大学了,还担心孩子离开家后,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会有难处,于是尽量想办法就近上学,以方便自己照顾。由于家长们如此的溺爱、庇护和包揽,滋长了孩子任性、自私、刁蛮、懒散等不良习性,处处唯我独尊,凡事先想到自己,不管别人。

前段时间看了“康熙大帝”的电视剧,感触甚深。康熙年幼时,其祖母就对他的言谈举止立下了种种规矩,稍有逾越,即严加批评。康熙五岁时,祖母便叫他站班当差,每日黎明即起……在祖母近于苛刻的调教下,康熙自幼习射,勤奋学习到了咯血的地步。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长辈们也用康熙祖母那样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但严要求,严管教,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使他们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并能在逆境中克服种种困难,独当一面,这绝对没错。因为,我们抚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脱离父母的怀抱,成功地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从中接受锻炼,以增强其责任感。比如,从小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床铺;大人做事时,让孩子一起帮忙;待人处事方面让孩子尊重别人、谦虚礼让等。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家长非但不应一味地包办代替,还要人为地给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一些“路障”,鼓励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不能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小树不剪难成才啊。

总之,要想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全面,适度让孩子吃点苦头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孩子才会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父母跟孩子开玩笑需要适度


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孩子的尊严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他们一岁多,甚至不满一岁的宝宝就已经有了自尊心。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家宝宝晚上不睡觉,奶奶拍了她屁股一下她就哭起来。这么轻轻地拍一下屁股根本不痛的。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家长可能知道不应该当众打骂小孩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些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里却看不出有什么好笑,甚至会觉得是对他的羞辱。

不可说的秘密

孩子的面子特别薄一次家长聚会中,大人们谈起了尿床这个话题,把自己最大年龄尿床史当笑话一样说出来。可可本来在一旁玩积木,可是当他听见大人们在谈论“尿床”,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到沙发角落里去了——可可经常尿床。可可的爸爸注意到可可的位置移动,却没注意到他表情的不自然,反倒走过去一把将可可抱起来,说:“可可,你昨晚又在床上画地图了。”可可红着脸辩解:“我没有!”旁边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一个靠近他的朋友刮着他的小鼻子说:“哟,这么大还尿床,羞羞羞!”可可的脸憋得更红了,眼里一下子蓄满了泪水,挣脱了爸爸的手跑进房间躲起来。

我可以想象可可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会觉得爸爸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尿床的事说出来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因此而感到难堪,特别是还被人刮了鼻子,大家都在笑话他。这在大人看来实在只是一件小事,有些大人忽视了孩子已经发展起来的自尊心,喜欢通过逗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难堪而取乐。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发展起来,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当受到批评或指责时,尤其当众受到批评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

可可不知道大人们无心批评他,这只是大人们无聊的游戏——当众揭孩子的短,让孩子难堪。可可觉得“丑事”被说出来令他无地自容,别人都在嘲笑他,这可不是小事。这确实不是小事。这种让孩子“当面出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父母们还是把这些不可说的“秘密”藏起来,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被误读的玩笑

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把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位喜欢孩子的朋友故意逗我的女儿。女儿紧紧地攥着手里的棒棒糖,不愿意给。这是她今天唯一的一根棒棒糖,特意留到下午才吃。女儿皱着眉头很为难,因为平时我都教育她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但是她实在是不想与这位叔叔分享手里的糖。

朋友看出了她的为难,故意再一次索要:“给叔叔吃嘛,不要小器嘛。”女儿更加为难了。眼着着小家伙急得快哭了,我赶紧说;“宝宝你愿意把糖给叔叔吃吗?”女儿摇了摇头。我说:“既然不想给,那就不给叔叔吧。明天我们多带些糖来大家一起吃。”女儿这才如释重负。这是大人们经常跟小孩开的玩笑,他们原本不需要孩子手中的糖果、玩具,但故意作势要拿走孩子手中的东西,或者问孩子索取,试探小孩子是否大方。这种玩笑在大人那里只是想和孩子增加亲密感,多一些互动。但是孩子不会把它当玩笑,而是很认真地思考这个东西要不要给,自己不想给怎么办。

这类玩笑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好不容易把手里的东西拱手相让,大人却嘻笑着说:“叔叔不要,逗你玩呢,你自己吃吧。”如果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让他认为说出来的话可以不去实现,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养成说谎、任性、小器、自私的毛病。

令她难堪的赞美

当你面对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华子是我的朋友,她跟我说起小时候一件事,关于父亲对她的赞扬。

华子的表姐们经常把穿不了的旧衣服给她,她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有接受礼物的欣喜。一天,父亲当着他朋友的面夸华子:“这孩子挺朴素的,经常穿别人给的旧衣服。”在现在的我听来,这完全是一句表扬,可是华子当时的表现却是羞红了脸,甚至还泛着委屈的泪花。这件小事华子到现在还忘不了。华子是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从小自尊心就特别强。这类孩子往往有比常人纤细敏感的神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用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尊心过高”。

现在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来点挫折教育,从出发点来说这是好的。当真正的挫折到来时,孩子不会那么不堪一击。自尊心过高的孩子说到底还是有些不自信,因此过于敏感。家长应该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赞美孩子的同时也语气缓和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他意识到犯了错并不可怕,有缺点并不需要自卑,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一向重视自尊心培养的美国教育是以赞扬、肯定为主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是赢家”是美国小孩从小得到的暗示。近来,有心理学家面对孩子自尊心过强的现象反思:应该给孩子的自尊“放放气”。一定程度的约束以及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些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平和的性格。

“挫折教育”有哪些好处?


挫折教育的四个阶段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挫折教育中家长易犯的两个错误

错误一: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

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是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孩子有收获。

错误二:家长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在幼儿园举行的公开课上,很多孩子并不想发言,小手偶尔抬起一点又立刻放下,再扭头看看妈妈的脸色。不少妈妈都拉着脸、紧皱眉头,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尽快发言,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强举手。

家长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给孩子更多选择,让他(她)做喜欢的事情,真正从内心去激发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该如何爬起来。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家长在对待幼儿挫折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意识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中的,那些成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中进行的。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孩子,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

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孩子“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让孩子在做中体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

第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至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又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自信。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有些挫折的产生无法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来阻挡、回避。对待它们,我们要教孩子合理运用一些心理防卫机制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孩子长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长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肤黑更健康呀,我觉得你也很可爱。”

入托故事:三年换两所幼儿园,有苦有乐


“宝宝毕业了!”妞妞的妈妈张女士感觉浑身松懈下来,终于等到宝宝不用去上幼儿园的年龄,对她来说可算是种解脱。三年间,妞妞换了两所幼儿园,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有泪水也有欢笑,有喜悦也有无奈。

亲子班:不选蒙氏缘于不同教育理念

妞妞7个月大时,张女士开始带着她上各种亲子班,因为没有特别喜欢的,所以一直没坚持下来。

2003年底,张女士和妞妞尝试了不下十所亲子班之后,最终选择了一家离家近的。妞妞去过两次,母女俩都很喜欢。每周半天的亲子班课程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熟悉集体生活,包括唱歌、跳舞、过家家等。当然,每个孩子都是有家长陪同的,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宝宝们和更多同龄人接触,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宝宝的综合素质。虽然妞妞第一次去“上课”时,玩了不到5分钟,自己站起来就要走,又被妈妈抱回来,不过去过几次亲子班后,她已经能够模仿老师学做各种游戏了。

妞妞家旁边一个小区有个蒙特梭利幼儿园,出于对大名鼎鼎的“蒙氏教学”的向往,张女士也去考察过。她说,那所幼儿园“奇贵无比”,园里没有玩具,全部是真实的生活物品,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学会各种真实的技能。她带着妞妞去了两次,怎么也喜欢不上那个地方,学费是一个原因,老师教育宝宝时的“目的性和秩序感”也让她不能认同,“宝宝就是宝宝,我希望她在孩子的世界里成长,没有秩序、没有‘不可以’,三岁以前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了,学到什么并不重要”。

公立园:与老师发生矛盾导致不愉快

搬家后,张女士的父母接连生病,家里的积蓄用光了,她和丈夫不得不考虑把妞妞转到收费较低的公立幼儿园,虽然知道这对孩子的心理和生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变动,但夫妻俩也非常无奈。

“本以为宝宝两岁就上幼儿园,这回转园应该适应能力很强的”,可出乎妈妈的意料,妞妞每天起床后先磨磨蹭蹭地不想走,进了园便大哭,边哭边失魂落魄地找妈妈,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个月。而且从转园起,妞妞增加了啃手指、尿裤子、脾气暴躁的毛病,还一点点瘦下来。张女士为此查了许多资料,孩子的种种表现,表明她对新换的环境感到不安、恐惧和害怕,“虽然后来还是慢慢好点了,但妞妞在这所幼儿园过得并不开心。”张女士说。

某天下班后,张女士接妞妞回家,发现她神情古怪,走路姿势也很别扭,“妈妈,我不小心拉裤子里面了,”妞妞嚅嗫道,“那想上厕所时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妞妞回答说她告诉老师了,但老师没理她。

第二天送妞妞去上学时,张女士找到老师,对她说孩子昨天拉到裤子里了,因为刚换幼儿园,可能对陌生环境还不适应,希望老师能多提醒孩子上厕所等。结果当天晚上,妞妞回家后,非常小声而胆怯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昨天拉到裤子里没和老师说,是我的原因,是我和你撒谎”,看到女儿可怜的样子,张女士问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妞妞好长时间不敢说,在妈妈不停地追问下,她才说出了原因:“是老师让我回家说的。”

“本来我觉得小孩拉裤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老师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孩子让我很气愤!”张女士到幼儿园园长那里投诉了这位老师,园长把老师叫来,给双方做了一下调解。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让人不那么愉快了,班里有什么活动这位老师都不让妞妞参加了,园里的活动也不通知家长,“不参加就不参加吧,但从那以后,妞妞就特别不喜欢和我说老师的事情。凡是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的事,哭了的事,再不和妈妈提起,”张女士说,她知道那一次对孩子来说伤害很深,所以孩子在幼儿园再受到什么委屈她也尽量让孩子自己承受着,不愿再去找老师,怕给孩子心理更多的负担。

有一次妞妞同班的小朋友到她们家去玩儿,无意中告诉张女士,妞妞几乎天天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被批之后就哭,妞妞折纸没折好,老师就说她是“笨蛋”,“我听了这些心里难受极了。

自从有了第一次和老师发生的矛盾后,她在幼儿园受到任何委屈和不快都不会主动说的……从那以后,我天天盼着她快点毕业离开这个幼儿园”。张女士一度想再给妞妞转园,可想到宝宝转园后又要面临重新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她和丈夫甚至还要在幼儿园附近再租房住,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私立园:孩子被老师照顾得无微不至

2004年,妞妞两岁了,由于张女士和丈夫都要上班,家里又没有老人照顾小孩,这年春节一过,他们就忍痛把妞妞送到一所私立幼儿园的小小班。说是小小班,其实孩子年龄还不够,幸好幼儿园破例收下她,还专门找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带着,每月学费1200元,妞妞当时刚会走路,还不会自己上厕所(知道叫人),话也说不全,张女士说,送妞妞去时“心疼得都快哭了”。

幸好这所双语幼儿园的看护非常细致到位,孩子每天三顿饭都可以在幼儿园吃,中间有加餐,“校医天天站在校门口晨检,老师们也很负责”,张女士掰着手指头数了好几条。最后她总结说,这所幼儿园收费虽然不低,但让她觉得值,心疼是免不了的,但看到妞妞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总算还有一丝安慰。另外,因为妞妞是幼儿园最小的孩子,所有的老师都很宠她,也喜欢逗她玩,一个多月后,张女士惊喜地发现宝宝居然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小朋友上厕所了,还胖了些。半年后,张女士和丈夫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搬到朝阳区,宝宝就随同爸爸妈妈一起离开了这所幼儿园。

体会:挑选幼儿园的唯一标准就是老师

“当然,在幼儿园里也留下了妞妞许多快乐而难忘的事情”,张女士说,因为自己下班时间晚,妞妞是每天幼儿园里离园最晚的一个孩子,所以幼儿园会安排老师来轮流等着家长接孩子,全幼儿园的老师基本上都和张女士熟悉了,她们会从四点半一直等到六点,有时候张女士甚至七点多才去接孩子,“虽然耽误了老师们休息的时间,但她们都没有怨言,而且妞妞也在园里玩得不亦乐乎。”张女士和爱人对这些老师充满感激。

离开幼儿园后,张女士特地写了表扬信寄去。在上幼儿园期间,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家长联系册,每天老师会把孩子一天的生活记录在册子上,家长也可以在册子上写孩子需要在幼儿园注意的事项以及家长的意见。幼儿园每个学期都会给孩子发一本一学期的学习记录,有绘画、照片、孩子的奖状等的内容,“这些都是宝宝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其实我也不是说公立园就一定比私立园差”,张女士说,作为妈妈一直因为不能为妞妞创造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而感到内疚,“宝宝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两个不同幼儿园的变迁,给我的感受很多。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真的是非常巨大,一位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挑选什么样的幼儿园不重要,挑选的唯一标准就是老师”。

让孩子学习国学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的理想是把中国文化诗词交给世界。”13岁女孩张元昕在纽约华埠道出她的宏愿。中国诗词小天才张元昕自4岁开始,便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到10岁时,能背诵1500多首,自已也创作了几百首。南开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她为中文系本科生。一个美国出生的华裔孩子,竟然如此喜好中华传统文化,并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而如今的国学热,家长是否应该跟风呢?孩子学习国学到底有没有好处呢?

1、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

幼儿时期是宝宝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宝宝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有实验表明,通过学诵读经典,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会明显提高,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宝宝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宝宝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宝宝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学国学的三大环境

1、多播放古典音乐,尤其能开发右脑的音乐,如:《潜脑音乐》、古琴曲等。音乐能让宝宝心情放松,同时更能对国学中的意境有所共鸣。宝宝在轻松的环境下就能体验到自由,学国学的热情也就更旺了。

小提示:孩子多听会让耳朵更敏感。

2、多布置名画:可选择色彩比较亮丽的、庄严的、厚重的名画,多熏陶不同风格的名家风范,这将直接提升孩子的审美标准。名画不一定要是很贵重的,有时一张韵味十足的画也是可以的,关键是画的内涵和画功。欣赏名画也对孩子的品质和性格发展有着明显的熏陶作用,可谓多利而无一害。

小提示:孩子多看会让眼睛更明亮

3、多跟孩子一起读经典。言传不如身教,如果父母真的认可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那就从自身做起,父母亲的兴趣也将直接传递给孩子,这“内在的环境布置”比外在的环境更重要得多!父母的陪同和支持是对孩子的最重要的鼓励,父母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指导作用是不可推卸的。这样的亲子活动好处多多,相信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不过,父母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万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背诵,而强迫孩子!

小提示:孩子多读经典会让思想更深远

给宝宝选择国学班的注意事项

1、考虑宝宝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家长在给宝宝选择国学班时一定要考虑宝宝的兴趣爱好,有的宝宝对音乐感兴趣,那么可以让宝宝学习钢琴或小提琴,有的孩子对绘画感兴趣,那么就让他学习画画。国学班大多注重对于孩子从小的人格培养和礼仪教育,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孩子对其他方面兴趣更浓厚,就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慎重选择。不要因为让孩子上过多的辅导班而带来负面的影响。

2、考虑国学班的办学质量和收费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上国学班时,一定要细心考察国学班的办学质量。尽量选择那些声誉好的、影响力大的学校。现在社会上各种办学机构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办学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父母要多方打听,最好亲自考察一下,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个办学质量好、收费又合理的国学班,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受到好的教育。

3、家长自己也要适当学习国学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长在送孩子到国学班学习时,自己也应该了解并熟悉一些国学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收获到了新的知识和思想,也可以跟孩子交流互动,促进孩子在学习上的的提高和进步。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坚强、快乐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这与国学中对人的培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对人的最高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报各种培训班时,要进行客观分析,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

孩子摔倒有好处,家长别大惊小怪的


宝宝好动,不是跑来跑去,兴奋无比,就是蹦上跳下,满头大汗……哎呀,一个踉跄,他摔倒了!而且还受了伤,这时候怎么办?与其到时让自己手足无措、大惊小怪,不如未雨绸缪提前学习一下紧急护理的方法吧!

学会走路啦

我在8月大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想站起来,当妈妈把我放在她的腿上时,我就会使劲地蹬腿。妈妈总说我把她的腿踩得很痛。等到11个月时,我渐渐地可以自己蹒跚着行走了,便乐此不疲。我喜欢不停地走,因为在走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世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我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不再需要妈妈的帮助,而是自己走过去拿。这让我非常欣喜,自己做主的感觉真好呀。

不过,我还不会把东西归位,所以我走过的地方都是乱糟糟的。就因为这样,妈妈似乎不喜欢我自己做主,她总爱把东西递到我跟前。那我就只好把东西扔远点,再自己去拿啦。

摔倒了,爬起来

现在我已经开始学习往前冲了,结果很容易就跌倒。每次一跌倒妈妈就会马上跑过来,很紧张的样子,问我:“宝贝,你怎么样,是不是很痛?妈妈扶着你走吧。”其实我一点都不痛。但跌倒的次数多了,妈妈又总这么担心,让我觉得摔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慢慢地,我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妈妈扶着走了。

而爸爸总是说我只是没有掌握好平衡。什么是平衡呀?爸爸会在我摔倒时,拿一只小熊逗引我站起来走过去拿。我往前走一步,他就往后退一步。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能自己走这么远了,我觉得自己好棒呀!

要自己爬楼梯

16个月的我走路更加自如。我越来越喜欢到处游荡,我会一边走一边到处找事做,一会儿动动沙发上的东西,一会儿喂喂小金鱼,一会儿敲敲电子琴键,一会儿又蹭到卧室里翻弄衣服,总之谁也别想让我停下来。

爸爸妈妈带我上街,一路上我都要求自己走。可妈妈总嫌我走得慢,总想抱着我走快点。进了商场,妈妈抱着我乘电梯上楼,我立刻哭起来,呜呜,我要爬商场里长长的楼梯。妈妈无奈又把我抱下楼,我挂着泪珠跑到楼梯口。我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高度,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我能不能爬。之后我才手抓住旁边的扶杆,一阶一阶地走。我好喜欢这样一阶一阶往上走的感觉,好奇妙呀。可妈妈总担心这样危险,还觉得我用手摸地不卫生,只爬了两阶就不让我爬了。唉,以后我只好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爬了。

练习上下坡

我开始上幼儿园小班了。记得刚入园时,户外活动我也不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而现在,我天天拿着自己的鞋站在教室门口,想换鞋去户外活动。户外的滑梯上、游乐场内总能找到我的身影。我喜欢到处漫游。

今天,我看到其他孩子在有坡度的坡面上玩“红绿灯”游戏,我也加入了。对我来说,上坡比较轻松,下坡则有点难度。刚开始我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时慢慢控制身体,渐渐地,我下坡速度越来越快,身体控制得越来越好,我还能突然停在阻挡我的人前面呢。

就这样上上下下,我练习了好多好多次。放学时,妈妈来接我,她看到我在坡上往下跑,吓坏了。她说下坡的时候要慢慢地,不能跑,不然会有危险。可是那个坡上长满了小草,即使摔了也不痛,请不要为我担心好吗?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坠落后立刻哭出声来,那应该无大问题。几分钟后,磕碰的部位会红肿,这是头骨外部血管受伤引起出血所致,并不是脑溢血,会自然痊愈。但如果宝宝跌落后脸色发灰、肚子肿胀、情绪长时间持续不良、头部有明显外伤、食欲不佳甚至失去知觉,要赶紧去医院就诊。

科学育儿知识大全:孩子学绘画的好处有哪些?


1、 绘画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能力

科学育儿知识大全: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能力是绘画活动的立即目地,根据绘画姿势训练提高手臂小全身肌肉的能量,推动胳膊、手腕子、手指头融洽相互配合能力,发展趋势眼手融洽能力。科学育儿网提到为儿童入小学学习靠谱撰写大数字、中国汉字、拼音字母搞好充足的姿势准备。

2、绘画培养审美观能力

科学育儿知识大全说到在绘画活动中,不论是构图法、涂颜色、装饰设计全是儿童主要表现美丽的过程。界面的构图法是不是平稳、有效,线框是不是顺畅,色彩的搭配是不是融洽,界面装饰设计是不是丰富多彩、丰腴这些都能够显示信息出儿童对美丽的感知力。因而,训练绘画的过程也是儿童训练审美观的过程。

3、绘画培养造就能力

科学育儿知识大全说到儿童绘画的过程,并不是效仿的老师姿势的过程,只是依据老师具体指导的基础方式 开展再度写作的过程。儿童在绘画活动的自身写作发展趋势了她们室内空间想像的能力,自小培养了她们敢于造就的精神实质。将来的生物学家就这样培养的。

4、绘画培养优良的读书习惯

科学育儿网:绘画归属于清静的写作活动,必须高宽比潜心的情况。小孩在绘画过程中,必须动手能力、动脑筋双向劳动者,而且她们对绘画填满了兴趣爱好,因而可以主动操纵集中注意力,细心、细心的坚持不懈进行自身的著作,进到专心致志实际操作情况,可以促进儿童培养优良的读书习惯。

5、绘画能培养灵巧的逻辑思维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必须思索界面的构造、合理布局、线框配搭、色彩搭配等难题。必须依据自身的审美观,条理清晰的分配绘画流程的顺序。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在持续的开展思索、方案、执行、调节,小结等思维活动,人们常常见到孩子绘画的那时候,绘画,想一想,添添,修改,就是说在持续的逻辑思维活动中,进行自身觉得至善至美的著作。0元领专业情感分析!10s快速预约

6、绘画可以协助发展趋势語言机构与表述能力

幼稚园的绘画活动,不但仅限于让小孩动手能力画,更注重让儿童根据绘画表述自身与众不同的观念和心理状态活动。老师在小朋友们进行著作后,让她们讲下自身的界面內容,培养儿童语言机构与表述能力。

据科学研究说明:人的大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能力,右半部解决整体品牌形象信息内容。而现阶段一部分父母和老师高度重视的文本、大数字这种文化教育內容,则使儿童左半脑负担重,右脑开发锻练不够。这种情况有损儿童一切正常的和睦发展趋势。美术培训教育就是说用趣味、奇特的刺激性,启迪和诱发儿童去认知事情的外观设计、构造,关键根据想像和抽象思维,有益于右脑开发的生长发育。

让宝宝学做家务的好处


现在的小朋友家庭都比较的富有,为了给孩子们节省学习的时间,家长从来都不让孩子做家务,育儿专家指出,让孩子浇浇花扫扫地,干点家务对于孩子们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帮助,以下就来详细的看下吧!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中国民航大学幼儿园园长丁敏奉劝广大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家务劳动,它对宝宝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要忽视孩子生存技能的培养

前不久,丁敏看到一项关于小学生做家务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韩国孩子是0.7小时,英国和法国的孩子可以达到0.5-0.6小时,而中国孩子却不足0.2小时。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做家务的时间最少,这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关,家长们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对他的生存技能的培养。

家务劳动的四大好处

一、锻炼和发展孩子的动作技能。家务劳动对成人来说是轻车熟路,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挑战,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因为他的动作技能尤其是精细动作不是很发达,他需要统合他的各种动作技能来完成某项家务劳动。比如说,一个两岁到三岁的孩子,妈妈对他说,帮妈妈把拖鞋拿过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需要行走的动作,需要拿东西的动作,还有要将物品放到指定位置的动作,从这一系列的动作当中,他的动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早教网

二、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家务劳动往往整合了很多认知技能,有分类的能力、对数字的概念,还有颜色、形状等等。比如五六岁的孩子刷碗,刷盘子,刷完之后他要分类来放,同时他可以说出刷了三个盘子,四个碗,这又是一种数的概念。包括碗的颜色是什么,形状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三、增加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长总说孩子独立性差,其实是家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不管孩子多小,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重要。

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当中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家做些什么,擦桌子,洗菜,扫地这些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用处的,这样就会让他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这种责任心和自豪感会不断地增长和扩大。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性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离婚率和心理疾病率也有严重的差别。

孩子能做什么样的家务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能做什么家务?丁敏认为,对于孩子做家务而言,并不是跟我们心中想的家务范围一样,更多的是指生活处理能力。比如说两到三岁的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就是一个动作的发展,就是所谓的家务劳动。或者家长请求孩子帮忙拿一些东西;帮父母浇花,前提是父母给孩子提供适量的水;晚上睡觉前,整理自己的玩具,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

三到四岁的孩子,可以整理报纸,餐前摆放餐具,洗自己的小毛巾,整理他的图书玩具等简单的家务劳动。

四到五岁的孩子,这个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了,可以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家务,比如家长在打扫房间时,可以让他擦桌椅,擦桌椅就是他的工作。餐前餐后要收拾整理餐具。收拾整理图书玩具并且要归类。

五到六岁的孩子,他的劳动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可以让他独立地完成一些家务。比如洗自己的袜子,叠被子,收拾饭桌碗筷,扫地。早期教育

宝宝做家务家长要注意

做家务也会带来快乐

家长在培养孩子做家务劳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给孩子分配的家务一定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二、让孩子对家务劳动感兴趣。有一位家长,他用碎布给孩子做了一个很小的适合孩子用的墩布,孩子很感兴趣,家长擦地的时候,孩子也在擦;三、营造轻松的氛围。家长要成为爱劳动的榜样,比如做家务的时候放些音乐或自己哼着歌,孩子就会知道,做家务也会带来快乐。

给孩子传授相关技能

家务劳动是需要技能的,家长可以给孩子做一下讲解示范,比如教孩子擦桌子,要先挽起袖子,别把衣服弄湿了,洗抹布不要把水洒得满地都是等等,教孩子刷碗,要放多少洗洁精,里外都要冲干净。

孩子好心办坏事时家长不要呵斥

孩子有时会好心办坏事,家长一定不要嘲笑或呵斥孩子,要在表扬他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比如家长可以这样说,你今天地扫得很干净,就是角落给忘了。妈妈相信你明天肯定能把地扫得更干净。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

本网站小编总结:目前许多的家长们过于的追求市场上的一些早教方法,但是却忽略了生活之中最有效最朴实的教育方法,但愿看了以上的文章之后家长们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生活之中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