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前些天,电视中有一则新闻: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找到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之后两年,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消遣。

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这个节目播出后,很多家长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小时候,老人跟我们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说,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承担了孩子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我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却不知道有时是因为我们把他们保护得太好了,没能让他们懂事。要想让孩子从小明事理、能为他人着想,就应该从小让他们识得人间疾苦,懂得珍惜和体谅。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聪明,但有些最后却没能获得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

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

如何让孩子吃苦,吃什么样的苦?小编搜集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01.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他。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还有以下这些:

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

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

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

适当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

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

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孩子十五岁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02.孩子要自立。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志,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在家里,自己独立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心理上要独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03.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晨跑,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

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

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04.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

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

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强迫命令;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

05.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们自己解决。总有一天,他们要自己面对这个社会,担负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男孩。对一个未来的男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储能蓄势,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能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zj09.com小编推荐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好处(秋季亲子教育)


前言:现在的孩子共同的特点就是过于的依赖父母,独立性差,但是造成这种因素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父母们平时不给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机会,以下就让我们以溪溪为例来看看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其父母们从中得到的好外吧!

我对溪溪独立性的培养,现在看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记得溪溪1岁半上育婴园时,她的自理能力就让老师刮目相看。要小便了会主动找老师;吃饭能够自己用勺子;2岁以后转入现在的幼儿园时,她的自理能力更是完全超出她的同龄伙伴。自己吃饭早已不在话下,午休后自己穿鞋不成问题。3岁以后,午休时能够自己脱上衣,换睡衣,自己躺下睡觉。也因此,她特别招老师喜欢。近日和老师小聊了会儿。老师说,溪溪是班里最省心的孩子之一。

在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上,我有两条经验分享:

1.独立,是人的成长本能,家长只要顺势,只管做懒妈懒爸,孩子必然独立。只要是孩子主动想做的事情,譬如吃饭、穿衣、如厕,甚至擦屁屁,你都由着她去做。许多妈妈在孩子穿衣吃饭这些事上,看着幼小的孩子不会拿勺子、动作慢,不由得想“帮孩子一把”。其实,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来讲都是全新的人生体验,他们本能地就很愿意尝试。家长只要“顺势+鼓励”即可。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就让他(她)穿,穿得不对的话,等孩子穿完了再帮忙纠正。即使纠正,也要先肯定孩子“宝宝会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孩子想自己拿勺子吃饭就让他(她)拿,即便洒了饭也先别急着批评,而要先鼓励肯定宝宝会自己吃饭了。孩子在受到鼓励和肯定后,他们的士气被激发出来,自理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亲子网

拿擦屁屁一事来说,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自己擦,生怕臭臭粘到手上。溪溪刚开始想自己擦时,我也拒绝她,但稍后一想,就觉得自己剥夺了她的成长本能,于是就允许她。溪溪一看妈妈允许她自己擦屁屁,那个兴奋劲儿啊!小胳膊还不够长,似乎够不着小屁股,我就让她弯下腰再试试,刚开始还是有点够不着,我问她:需要妈妈帮忙吗?她答:不需要,全然想要自己搞定,终于够着了一点,纸巾挨了挨屁股,算是擦到了。等她完成了这一遭试验后,我再帮她料理未净的小屁股。如今,她已能擦个七八成干净了。

2.在家长认为应该独立的事情上,有意识地引导、训练。也许是受了欧美育儿思想的影响,我非常看重溪溪独立睡觉一事。如果她每晚必须要求我陪睡,那我几乎就被她“绑架”,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因此我对她这方面的训练很早就开始了。

在训练溪溪独睡一事上,我经历了四个阶段:灌输独睡思想、偶尔试着独睡、允许孩子反复、让习惯成为自然。先是给孩子灌输——“你就应该自己一个人睡觉”的坚定观点。让孩子知道,“独立睡觉”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培养的生活习惯,能够做到独立睡觉的孩子是很棒的!当孩子渐渐接受了这一思想后,偶尔开始试着让孩子独睡。这一尝试过程是最考验家长的智慧与技巧的。因为习惯了与父母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的孩子,如果突然间让她一个人在一个屋里睡觉,肯定很难做到。因此,可以先让孩子习惯——“分床”,当孩子接受了分床之后,再进一步让孩子接受——“分房”就容易多了。

溪溪第一次分房睡觉是我有意引导的一次“偶然事件”。那时溪溪快3岁了,因为我感冒了,担心和溪溪睡一张床会传染给她。于是,我借此和她沟通:“妈妈感冒了,打喷嚏、咳嗽,如果和溪溪睡一张床,很容易传染给溪溪,溪溪也会得病。这样好不好?妈妈睡在客厅沙发上,你睡床上。有什么事情,你叫妈妈,妈妈马上就过来。”我记得当时和溪溪商量此事时,溪溪表现得很懂事。她听了我的话说:“好吧。妈妈把门开着,把灯打开。我想和妈妈说说话。”溪溪的要求我一一满足。就这样,我们娘俩在她还不到3岁的时候就这样被迫“分房”了。那是我们第一次“分房”,我整夜都睡不踏实,一方面担心她尿床要把尿(现在溪溪已经能整夜憋尿了,这也给分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怕她醒来找不着妈妈。经过了那次短暂的分房,溪溪开始有意地接受“分房睡觉”的训练了。

当孩子第一次成功实现“分房睡觉”后,家长一定要给予最充分的肯定、最美好的赞赏,让孩子为自己的这一巨大进步而骄傲和自豪!如果能让幼儿园老师也给予孩子肯定、表扬的话,那就会更加坚定孩子的独睡信心!

当初,在溪溪3岁正处于“允许孩子反复”的第三阶段时,我把溪溪独睡的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表现出异常惊讶和惊喜的表情,并在班里大大表扬了溪溪的独立睡觉能力。当天回到家,溪溪主动提起说“妈妈我晚上要自己一个人睡觉!”我故意问:“真的吗?”溪溪自信地答道:“当然啦。”我心里暗喜。

这样独睡了些日子后,溪溪也偶尔会反复。那晚,溪对我说:“妈妈,我想今天和你一起睡。我害怕。”“你一向都很勇敢的啊。”“不,我就要和你一起睡。”“那这样好不好?你今晚和我睡,明天自己独睡。你一天和妈妈睡,一天独睡。”“好吧。”第二天晚上,溪溪履行承诺。我欣慰。对孩子的偶尔反复,我完全接纳。毕竟,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的。当我们在训练孩子“独睡”的过程中,孩子偶尔提出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时,我们可以答应她。这样既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又给了孩子台阶下。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每一次独睡,都给予强烈的肯定与赞赏,并且明确地告诉她——很多宝宝是做不到这点的,孩子你真棒!有了以上这些铺垫,孩子的独睡从“偶尔反复”到“习惯成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亲子教育

自理能力、独立性的培养,说到底其实就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越小,习惯培养的训练就越是紧迫。好习惯培养得越早越好,教育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事情不用家长催促,孩子自己就已经做好了。如今,溪溪在自理能力上的出色表现已经让我尝到了甜头。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有自己的特点,自己重视什么就会着重的培养孩子什么,在那里成功过就会强化孩子成功的路径,此外独立的孩子能够更早的规划、思考自己的人生!

怎样让孩子学会适当吃苦?


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式”的教育方式很常见,家长普遍关心该怎么做、做什么去尽量满足孩子的每个要求,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对家里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独立生存和思考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弱,走向社会后抗挫折能力不强,成为优胜劣汰法则的牺牲品。

美国幼儿园的“富人穷人”游戏

在美国的一些幼儿园里,幼师们会定期组织孩子们玩一种“特别”的游戏:随机抽签扮演“富人”和“穷人”的角色,抽到“富人”的孩子们可以在游戏允许时间内过上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而抽到“穷人”的孩子却只能在这段时间中吃糠咽菜或者衣衫褴褛地出现。

与平常的抽签不同,这里的签数是不平均的,只有不到一成的孩子才能抽到“富人”签,因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只能扮演“穷人”的角色。

按常理说,抽到“富人”应该很让人开心,但是孩子们都觉得当“穷人”比较开心,因为这能体验到一种独特的生活。平常除了这种游戏,幼师还经常教育孩子,过生日或者办聚会,就算办得简单一些,节约一些,也依然是可以过得难忘和有意义的。

适当吃点儿苦对孩子有益

对于新的教育方式,一些顾虑重重的家长并不买账:孩子还在长身体的时候,怎么经受得住这样的折腾?如果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谁来担负这个责任?

而一些持赞同观点的家长却认为:平日家里都对唯一的孩子疼爱有加,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尽量满足孩子,不想让孩子受委屈,但是日子一长却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所以,让孩子适当吃点儿“苦”,总比将来他走上社会了吃大亏好吧!

其实,给孩子适当吃些“苦头”未必是件坏事,毕竟经历过“想吃吃不到,想要要不到”生活的孩子会更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有句老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要让孩子认识到劳动价值所在,培养出社会义务感、责任感。

另外,孩子更能懂得遇到困境要坚强、独立地生存下去,毕竟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想在顺境中享受就必须先学会在逆境中成长。而且,适当的“苦头”有助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爱心的人。这样看来,吃点儿苦利大于弊。

新理念重新定位家长教育方法

从以往来看,家长教育方式最为普遍的无非是“严厉型”和“溺爱型”两种,很少有家庭尝试这种教育方式,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更为有效,要比单纯的理论说教和暴力管教更有说服力,因为这是让孩子亲自去体验,从自己的感受中领悟到一些道理,而不是被动接受家长的说教。

虽然当“穷人”很“辛苦”,但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扮演,并以争取到这个角色而感到荣耀和骄傲,这本身就是孩子要求换位思考的强烈表现。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单纯地从家长的角度去看待管教本身,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是否能够接受这样一种方式,以及对孩子人格塑造方面会有什么影响。新的教育方式不仅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还通过变换旧式角度的形式提出新的教育理念,这为每位家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选择。

父母教养孩子不能仅仅把孩子放在温室里,还要敢于把孩子放到大自然环境下,让孩子适度吃点苦有好处。

独立的孩子要怎么培养


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对于其将来的成长很重要,但是大多数的家长们都缺少之这一方面的具体方法,其实想要培养孩子这一方面的能力也很重要,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第一式:启发他自解困难

临出门时,孩子突然想起老师要他带红色的东西去幼儿园,而红色的东西虽然家中有,却需要花时间寻找,而时间对孩子和父母又都非常紧迫,你是否会立即帮孩子寻找?

对策: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的红帽子也是红色的,是否可以呢?或者你再想想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

提示:当孩子掌握了这种方法,平时你还可以加大难度,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在1分钟内列举出所有整理玩具的方法等等,这些有趣的练习可以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会惊恐不安、不知所措,而是迅速集中精力、寻找办法。早教网

第二式:解围不如学自救

孩子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他向你求助,为了不让孩子受到老师责怪,你是否会帮他编个理由来应付呢?

对策:你不妨对孩子说:我们应立个规矩,不许找借口,你要对自己行为负责。接下来,你不妨找找孩子无法完成作业的根源所在,是缺乏组织、安排能力,还是其他。从根本上停止为他“擦屁股”。

提示:如果有求必应,势必会造成孩子有问题就等着你来为他解决。平时你可以给他一本日历,让他记下活动时间,或者用即时贴记下时间安排,以便随时提醒。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图画作为提醒。

第三式:教孩子权衡利弊

为了周日的家庭出游计划,你们已有较长时间的安排,却不料孩子又接到同学盛情的邀请,让他前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对此,孩子不免有些为难,希望父母为他拿个主意,你是否会当机立断呢?

对策:你应该帮助他思考:“如果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是怎么样?而你不去参加别人的生日聚会,同学又会怎么想?告诉他,每个决定都会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

提示:千万不要替他拿主意。你应该做的是,帮助他去想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将带来的后果,学会自己权衡利弊。如果孩子能经常练习做决定,那么,长大后在面临进退两难的处境时就能应付自如。

第四式:从失败中站起来

如果孩子很有信心地参加非常感兴趣的球队选拔赛,却被淘汰而没有录取,当他伤心地对你说:我以后发誓再也不会参加这项活动时,你会如何帮助他呢?

对策:不妨告诉他,你非常理解他现在的感受,但是没有必要落选就放弃这项运动,没有人是完美的,有时总会出错,可以找找哪些地方没有做得更好,才导致这次失败,只要想办法做好,还是有机会的。

提示: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是帮助他们自立的重要环节。平时可以给他讲讲你以前犯的小错误以及如何改正的。最后应鼓励孩子在同伴面前,敢于将自己的不足说出来,学会自己为自己打气。早期教育

第五式:与同伴协商问题

当孩子为看电视的某个频道,与同伴争论起来时,你是否会急于参与其中,为不愉快的他们裁决问题呢?

对策:你可以提醒他们,生气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让自己安静下来,各自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提示他们可以采用扔硬币等老套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决定结果。

提示:没有什么办法比让孩子自己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更好。而父母的责任,只是在于提示他们协商时注意各自的行为。在他们互不相让时引导他们拿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要孩子们变得独立,家长们就应该掌握一些有关锻炼孩子独立性的方法,只有多锻炼了小孩子们才会得出充分的锻炼,若是你对这一方面了解的不多,那就敬请多关注吧!

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什么是学习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学习能力。能力好比劈柴的斧头,将斧头磨得锋利,才能将柴劈得快又好!人有很多种能力,比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等,不一而足。一个人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他掌握各种技能的成效,影响他活动效率的高低。

比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孩子具备运算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方位感、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孩子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能有些家长会问:“是不是让孩子多做题,对各种题型练习熟练了就自然形成能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在心理学上是不赞成把能力与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划等号的,因为能力只有在活动中,而且只有在那种没有这些能力就不能实现的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能力的组成部分,如果缺乏知识和技能,孩子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活动,也就不存在相应的能力。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一定的能力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可以这么讲,能力的发展较知识和技能来说要慢得多,也重要得多。

那么,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它们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感觉运动、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语言、思维、自我监控。这些能力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重要性。

比如,在学前阶段感觉运动能力是一个孩子智能发展的基础,如果在这个时期,感觉运动能力发展滞后,不仅会造成孩子动作不协调,动作模仿力差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到孩子上小学之后呢,知觉以及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这两部分的能力没有同步发展,就容易对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阻碍。

可以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孩子在学习能力发展上存在差异

孩子在学习能力发展上是否存在差异呢?答案是肯定的啦!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时间的早晚

有的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很优异的能力。比如,有的小孩3岁就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乐器的音高,有的则一直到成年之后,仍然对音乐的辨别力和感受性极差。再比如,我们称之为“人才”早熟的现象,自古就有。王勃6岁做诗、曹冲秤象等故事都广为人知。

可是,也有一些人到了很晚才表现出较强的能力。比方说爱迪生小学才念了6个月就退学了,由妈妈在家里教他学习。可是因祸得福,爱迪生最后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还有“相对论”的缔造者爱因斯坦,在上小学的时候也被老师称为“不会有大出息的孩子”。谁曾想爱因斯坦最后的出息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期。

知道了学习能力的体现在时间早晚上有差异,那么,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过于苛求。

类型的不同

就像大人的能力各有千秋一样,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对听过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而且能说会道,我们把这一类孩子叫做“听觉型”的孩子;有的孩子对看过的东西过目不忘,对图形、表格之类的提示非常敏感,而且往往喜欢从事手工、画画等操作性活动,我们把他们叫做“视觉型”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活泼好动,运动能力较强,在动作能力的发展上表现优异,这一类孩子则属于“运动型”的孩子。当然这些所谓的类型主要是指孩子在某方面的能力发展具有相对优势而言,并不是完全绝对的。然而,这种差异则是的确存在的。

小民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这是老师和家长都一向认可的。比如在上课时,小民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反应速度最快,总是第一个就举手发言,相当自信。但是做练习题时,他可就垂头丧气了。因为他的书写速度太慢,常常时间已到他还是写不完,弄得老师家长跟着着急。小民自己也觉得委屈:我挺聪明的嘛,怎么关键时刻就不行呢?究其原因,小民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听觉型”的孩子,听说能力要明显高于视动能力,因而导致了这种“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的尴尬局面。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让他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孩子的好奇心重,看见什么都能问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时如果家长这时候打击了孩子的信心,那么也会抹杀了他们观察和提问的能力。人的观察力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与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活动及培养都有密切关系。先天因素我们不能控制,后天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了。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的特点1.缺乏稳定性:幼儿一般很少会自觉地为某一目的而进行观察,常容易受到身边事物的突出外部特征及当时的个性情绪、兴趣所支配,并且常会在过程中忘记观察下去或频繁更换观察对象。2.持续时间短: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幼儿持续观察图片的时间大约只有5-6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会有所延长,6岁时大约能达到12分钟。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对象,观察时间会更短,有时不到一两分钟。

3.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3岁幼儿在观察图形时,其眼球运动的轨迹是杂乱的,4-5岁幼儿的眼动轨迹越来越符合图形的轮廓,也就是说,幼儿在观察物体时尚缺乏系统性;同时,幼儿观察时往往也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教家长三个培养宝宝观察力的方法1.昆虫学习法:相信很多人身边都曾出现过蚂蚁的踪迹,你绝对想不到这个讨人厌的小昆虫,却是训练孩子观察力的好教材。

2.游戏学习法:孩子可以运用图片、卡通、玩具积木等道具来训练观察力,这样一来不但训练了孩子的观察力,同时也培养了他的归纳以及分析力,让他成长为一个细心且有组织能力的人。3.家事学习法:做家事也能够训练孩子的观察力。二三岁的小朋友,已经可以开始分摊一些简单的家务了。让孩子从小参与一些这样的分类游戏,他们的观察力、秩序感等都能在无形中得到行之有效的培养。本网站小编总结: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十分重要,不仅能提高智商,还能提高他们做事的目的性。以上的几种方面总结的也许并不全面,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培养。重点要是不能孩子半途而废,那之前的努力就都白做了。

培养孩子学习能力要点


家长们常常认为新生的婴儿,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样,处于空白的状态,但是经过育儿专家多年的研究并不是这个样子,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3岁之前应该如何来培养孩子们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吧!

“当你面对一个每天呼呼大睡20个小时、睡醒就张着小嘴嗷嗷待哺的婴儿,除了将TA养得白白胖胖,还能做些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初为人母的张女士周末参加了爱儿课堂活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金星明教授在活动现场指出,小婴儿并非像成人眼中那般“懵懂”和“无所事事”,而是从呱呱降生之日起,便具备学习的欲望和潜能。0-3岁系宝宝快速汲取学习经验的黄金时期,妈妈不仅要重视宝宝的“养”,更不能忽视“教”。科学安排宝宝的膳食,为其更好地学习提供后天的营养支持。早教网

观察力

引导视觉锻炼推动视觉发育

“观察力”是宝宝学习的方式,通过调动五官,主动地去看、打量和接触世界,为下一步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金星明介绍:“宝宝通过学看,能够早早刺激视网膜的发育,有助于视觉的敏锐。”妈妈们可借助行为引导,刻意锻炼宝宝的“观察力”,如多带宝宝出去游玩,让宝宝充分亲近自然;在婴儿床的四周摆放各种图画,吸引宝宝追视……宝宝最初的观察活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妈妈可以在宝宝看图画书时,细心地指引其注意书页的上下左右都有什么,帮助宝宝注意到局部和整体,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有序观察。

在宝宝的日常膳食中,妈妈要格外注意叶黄素和维生素A的补充。叶黄素能过滤对宝宝眼睛造成伤害的蓝光,与维生素A一样都能支持宝宝的视觉发育。

思考力

互动游戏促进脑部发育

“思考力”是宝宝学习的核心。宝宝由观察产生兴趣,展开思索,并在此过程中学习知识。

面对宝宝旺盛的求知欲,妈妈一定要积极引导,如平日多为宝宝声情并茂地讲故事,鼓励宝宝多玩搭积木、捏橡皮泥、画画等富于创造性的游戏。还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益智小游戏,帮助宝宝在玩耍中学习,如将宝宝经常玩的玩具用手帕或毛巾盖上,让宝宝自己寻找;为宝宝准备不同动物的图片,让其分辨、总结其中的区别,启发宝宝的思维。

宝宝“思考力”的发展与脑部发育关联紧密。遗传基因和营养共同决定了宝宝大脑结构的潜能。均衡比例的DHA和AA对宝宝的脑部发育非常重要。此外,胆碱和牛磺酸有助于宝宝的记忆力和认知发展。

活动力

肢体动作训练支持体格发育

“活动力”是宝宝学习的基础,他们通过各种动作协调能力、肢体反映表现,完成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表达,并启发思考。

“‘学动’是宝宝学习体验的一大方面。”金星明说。妈妈多和宝宝一起玩追逐、跳跃等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大动作能力。翻书、拣珠子、折纸等活动,是训练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好方法。随着自身的成长,宝宝的活动能力不断增强,能够从简单的肢体动作,逐步表现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如注意到床头的玩具后,有目的地爬向玩具,并伸手抓取。妈妈应在此时给予一种回应,如通过示意鼓励的微笑或点头的动作,建立与宝宝之间的良性互动,刺激宝宝“活动力”的发展。

在营养方面,要为宝宝多补充维生素D和α乳清蛋白。维生素D能够强壮宝宝的骨骼,α乳清蛋白营养价值高、易吸收,还能降低肥胖风险,提升宝宝身体各方面的活动力。

抵抗力

要注重肌肤抚触与全面营养

“抵抗力”是宝宝学习的保障。唯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宝宝才能适应不同环境和季节。

新生宝宝的免疫力较低,尽管其可以通过脐带从妈妈那里获得部分免疫球蛋白,但因免疫细胞数量少、功能低,难以抵御外界细菌的侵袭。肌肤的抚触能够安抚、愉悦宝宝的情绪,提高其免疫能力,促进健康水平。因此,日常的护理之外,妈妈们要多通过爱的抚摩,与宝宝进行肌肤的交流。早期教育

宝宝良好“抵抗力”的形成也需要全方位的营养支持。β胡萝卜素能增强宝宝的机体抵抗力,与硒、可溶性膳食纤维、核苷酸等营养素帮助共同构筑宝宝的健康防线。其中有些营养宝宝可以喝母乳天然获取,但如果母乳不足,则要通过添加了这些成分的配方奶和辅食加以补充。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于小孩子一些方面的教育,最好是越早越好,其中三岁之前的教育就很重要,因此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抓住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这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很重要,敬请关注更多此方面的相关内容吧!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以下是几位家长的一些心得交流。

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园时,都爱“玩失踪”,然后看孩子的反应,看他能不能镇定自若,能不能找对求助的人,最后,家长再对孩子的处理方法做指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