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能理解孩子的世界吗?

真的能陪着孩子一起探索世界吗?

今天,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孩子们需要通过思考并完成:在可以依靠外在力量的帮助下,当一张餐巾纸掉进水里并沉入水底之后,保证餐巾纸完好无损不粘上一点水分子。

有小朋友是这样回答的:

1.餐巾纸外面包裹着塑料袋,袋子上系上重的物体,然后沉入水底。

2.餐巾纸装进一个密封的盒子里沉入水底。

3.让小鱼吃掉餐巾纸,小鱼游入水底。

方法还真的有不少!我们在借助一个水杯的情况下完成了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如图,看着很简单,你也来试试吧!在玩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同时请完成:水杯倒扣在纸上不漏水的实验。

餐巾纸装在水杯的底部,快速倒扣进水盆中!

第一次游戏过程:失败而告终,看餐巾纸在水中舒展!请小朋友也要不怕失败,任何的学习都是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再试一次,将水杯垂直向下,给水杯一个向下的力量,直至水盆底部!

成功!我们可以做到,拥有神奇魔法的小朋友们同样可以做到!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但是能看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探索求知欲望的动力!

儿童科学思维启蒙,在家就可以玩的科学实验,跟着学起来吧!

小编推荐

怎样指导孩子玩游戏


为促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家长应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游戏,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参与游戏,做孩子游戏的同伴和指导者。

家长在指导孩子游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不同游戏种类的指导。角色游戏主要是扩大孩子的眼界,加深孩子的生活印象,帮助孩子认识周围生活,为孩子提供玩角色游戏的生活基础;结构游戏主要是培养孩子结构概念,掌握各物体的结构特征,熟悉结构材料和性能,教给孩子结构游戏的方法;智力游戏主要是丰富孩子的科学知识。

二、为孩子提供玩多种游戏活动的机会。因为不同的游戏对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角色游戏主要培养孩子个性品德;结构游戏着重培养孩子的感知、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智力游戏偏重训练孩子智力的敏捷性、创造性等。所以,家长应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玩多种游戏的机会。

三、注意孩子自身的特点。在选择和指导游戏时,家长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还应针对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和组织能促进孩子某种能力发展的游戏。例如孩子总是粗心,家长可选择一些相应的智力游戏,比如“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即在A、B两幅相似的图中寻找不同点;对好胜心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则可让他在角色游戏中当配角,比如在医院游戏中当“病人”,以游戏规则来限制他的行为。

四、尊重孩子对游戏的自由选择。孩子自己选择的游戏,家长千万不可横加干涉,游戏如何进行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应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鼓励和适当的指导,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五、为孩子提供玩各种游戏的条件。这里的条件主要是指游戏的场地、玩具和材料。在现有的居住条件下,家长宁可减少一些非必需的家具用地,也应给孩子留出一席之地。玩具的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各类游戏又是以特定的玩具和材料为前提的,没有或缺少玩具则游戏难以开展。

六、注意动静交替,劳逸结合。在指导孩子游戏时要注意将活动性游戏和安静性游戏搭配起来,以免孩子产生疲倦。另外新旧游戏应交替进行,以巩固所玩过的游戏。

玩游戏对孩子的意义重大


咱们中国人总是说玩物丧志,现在这种说法已经有很多人不是完全认同了。其实玩耍对于孩子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玩可以增强体魄、开发智力、促进交流、带采欢乐。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外采的压力和强迫,由于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所以孩子的情感得以诊治,情绪稳定、愉快、积极。同时游戏也丰富和深化了孩子的情感,例如孩子扮演老师,不仅模仿老师上课、带孩子做游戏,也模仿老师体贴、爱护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对孩子的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孩子还可以在玩中自由抒发情感,排除不愉快、愤怒、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

孩子必须在与同龄伙伴玩耍、打闹、博弈、友情、冲撞以至恶作剧中锻炼自己。一个健全的人需要的不仅是理性的指示,而且是人格的发育和情感的成熟。后者只能在游戏竞争中获得。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充分体验到各种情感,例如经历到被别人冷落了怎么办,被别人误解了怎么办,被别人欺骗了怎么办等等情感问题。使得孩子必须在愤怒与忍让,生气与宽容,害羞与勇气,仇恨与和解,留恋与割舍,伤心与快乐等情感纠葛之间作出自己的选择。蔓议家长多给孩子创设群体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异龄,同性、异性伙伴充分交往。

当然所有事情物极必反,孩子玩耍还是要父母掌握。不要耽误日常的生活才行。

理性看待孩子玩游戏


首先,不要如临大敌,你如果过于焦虑,难免形于色,将焦虑又传染给孩子,结果使双方都为这种“焦虑”而焦虑,反而无法深入探讨问题,更无法理性地解决它。

游戏是当今所有男孩的最爱,要让孩子与游戏绝缘已经不可能,也不应该,当一种东西成为主流的时候,一点也不去碰,就有可能使自己边缘化,这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要玩,又要有节制,不可沉溺其中,这个度很难把握。难就难在我们和孩子有不同的标准。我们是站在岸上的,而孩子身处水中,我们的感受和他们完全不同,我们说出来的话,他也就很难顺耳,开出来的药方也很难对症。

可以肯定,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快乐,所以它的诱惑才难以抵御。类似的情况,在成年人中也很普遍,比如抽烟、酗酒、赌博、吸毒、乱性,还有很多看起来无害的成瘾行为,比如有的人打牌上瘾,有的人旅游上瘾,有的人锻炼上瘾,有的人聊天上瘾,有的人购物上瘾,有的人工作上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瘾,或明显或隐蔽,或有害或有益。瘾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寄托,是生命的一部分,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没有“瘾”的人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只能用一种瘾来取代另一种瘾,如果生活中没有比游戏更有意思的事可做,那么让孩子远离游戏就几乎不可能。“让孩子远离游戏”,看起来针对的是游戏,实际上,却必须针对他整个的人生状态。一个人,为什么对这件事上瘾而不对另外的事上瘾,都是有内在原因的。我想你可以和他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关于游戏的问题。

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放下焦虑。你就想象他沉溺游戏相当于你沉溺于自己爱好的某件事,先不要去做“好”“坏”的判断,就只是从兴趣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此时有人要你放弃那个爱好,你会怎么样?如果那个爱好是非放弃不可的,你又怎么才能做到?推已及人,你会找到比较可行的办法。

我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曾经克服的任何困难,都不是旁人的功劳,最终都是靠自己。所以,某些出自我们一厢情愿的举措,对孩子来说是不会起作用的。要相信孩子,也只能相信孩子,只有他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最多只是助他一臂之力。

最近连续有几位家长来信或留言,提到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其情甚忧。于是有以上想法,算不得支招,只是务虚而已。

训练宝宝动作能力小玩游戏


训练宝宝动作能力小玩游戏

教父母训练宝宝动作能力的4个小游戏,捡豆子、玩套盒、穿扣子、从窗子里看妈妈。

1、捡豆子

目的:锻炼宝宝的手指肌肉。

方法:父母可将豆子撒在桌子上,教宝宝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将豆子捡起来装在小篮中,可让宝宝将桌子上的豆子一粒一粒捡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桌子上撒的豆子数量不要过多,以防宝宝产生疲劳。

2、玩套盒

目的:训练宝宝手指的肌肉动作,学习如何将物品套装。

方法:父母可给宝宝准备一个大小不同的两层套盒,父母先给宝宝进行示范,然后让宝宝将里面的小盒拿出来,再放进去,进行反复练习。父母也可将这个游戏改为在一个盒内放上数个小球,让宝宝将其中的小球一一个拿出来。

3、穿扣子

目的: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

方法:父母为宝宝准备一条细塑料绳和一个扣子,让宝宝练习用塑料绳穿过扣眼,穿过后再教宝宝将塑料绳从扣眼中拉出来,如此往复。在这个游戏中,宝宝能穿过三个以上扣子即可。

4、从窗子里看妈妈

目的:锻炼宝宝身处高处不害怕的胆量,培养勇敢精神,发展平衡机能;帮助宝宝积累多方面的经验,发展空间知觉。

方法:

a.当妈妈在厨房里干活时,爸爸可将宝宝举过头顶去看厨房里的妈妈。

b.让宝宝和妈妈打招呼。

c.妈妈此时不要停下自己手中的活,但一定要回头和宝宝说话,跟宝宝打招呼。

d.当宝宝正和妈妈热情地交谈的时候,爸爸可对宝宝说:“宝宝,咱们赶快下去,不让妈妈看到,好不好?”

e.爸爸应立刻将宝宝放下,过一段时间再问宝宝:“宝宝,咱们再去看妈妈在干什么好不好?”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

孩子玩游戏能治“心”病


在孩子头上接3个传感器,让孩子在电脑上边听音乐边玩游戏,就能达到逐步治疗儿童青少年各种精神障碍的目的。目前,这种“游戏式”人机互动治疗仪器——生物反馈治疗仪已在京城用于精神科临床治疗,使用它的就是近期在北京率先单独开设儿科病房的安定医院。

思想开小差也是多动症

12岁的男孩小峰患有注意缺陷型多动症已有6年多,他的多动并非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脚爱动,而是在课堂上常走神,听不进老师讲课,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要写3个多小时,智力正常的他学习很差。虽然他经常一动不动地趴着,但却不能在3分钟内安静地想一个问题。

在与小峰及其父母谈过话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量表测试后,安定医院儿科精神科主治医师崔永华为其设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家庭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每次治疗后还教给家长家庭自我训练的方法。

“小峰第一次做生物反馈治疗时,提示其注意力差的红灯一直闪个不停,但到第10次已能集中注意力,第20次就能安静地坐25-30分钟,基本能达到上课学习的要求。现在,小峰状况挺好不用吃药,学习成绩已达中游。”崔永华说,这种治疗每20次为一个疗程,每周不能少于3-4次。每个疗程结束,电脑会根据治疗者每次的测试结果出一个趋势报告,给孩子增强治疗信心。

互动游戏训练孩子控制力

生物反馈治疗仪由一台安装了专用软件的电脑和3个传感器组成。这套软件设计了很多拼图、射箭、篮球、滑雪等孩子能互动参与的有趣动画情节,还配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治疗时,医生会将传感器的一端分别接在两个耳垂和头顶的百汇穴上,另一端与电脑相连。

“通过这3个传感器,治疗者的脑电波状况就会实时反映到治疗程序中。孩子的精力越集中,脑电波就越平稳,射箭、投篮、运球等过程就越流畅和准确。反之,越是急躁就越影响游戏的成绩。”崔永华说,这些游戏是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些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控制力,使其经过条件反射不断强化治疗效果。

学习差可看精神科医生

“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习不好简单地归结为不好好学习,其实很多孩子是有心理疾病。有的家长即使认识到孩子的精神状况有问题,受‘精神病等同于疯子’这种错误社会偏见的影响,不敢带孩子去看精神专科医生。”安定医院儿科主任郑毅说,我国儿童精神病患者人数已相当于美国精神病人的总和,但人们缺乏正确的就医观念。

“有些家长不科学地带孩子就诊于普通儿童内科、儿童神经科或普通心理咨询门诊,而这些非儿童精神科专业人员往往缺乏相应的督导机制,易导致患儿的病情延误,从而酿成悲剧。”他指出,我国目前仅有150名儿童精神科医生,且分布很不均匀,如安定医院已拥有6位儿童精神科高级医生,而有些省市在该专业尚为空白。

引导孩子玩游戏而非强迫他


我还和女儿经常玩一种叫做“留神看”的游戏。每当路过商店等门前之后,我就问她这个商店陈列橱窗内摆列着哪些物品,让她列出留在记忆中的物品。她能说出的物品越多越好。如果我记住了,而她有很多未记住的就不行。这一游戏对发展她的记忆力是很有效的。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当她5岁时,在纽约州的肖特卡大学教授们面前,把《共和国战歌》(美国有名的军歌)朗读了一遍就能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使教授们大吃一惊。

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她注意事物,养成敏锐地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在她两岁时,我带她到卖雕刻仿制品的商店去,她就对店员说:“你这里既没有《维纽斯·得·米罗》,又没有《维纽斯·得·麦得衣齐》(两张画的名称)。”使店员大为惊奇。

在她出生后第6周,父亲给她买了红色气球,我把气球用短绳扎在她的手腕子上,随着手的上下摆动,气球也随之上下飘动,她非常高兴。以后,我每周给她换一个其他颜色的气球。通过这一游戏,能轻而易举地教给她红的、绿的、圆的、轻的等形容词。

我还让她手拿贴有砂纸的木片和其他物品,教给她“粗糙”“光滑”等形容词。

婴儿往往爱把手拿的物品往口里放。但是只要从小注意,就不致养成这种习惯。在这方面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女儿两岁时,我带她去串门,那家的小女孩拿出好看的果子给她,并说是她自己做的。于是,女儿就问:“妈妈,这也可以往嘴里放吗?”她这一问,把那个女孩弄得莫名其妙。

我对女儿进行这样的教育,绝不是强迫她去做。孩子是活的,自然要不断地发挥她的精力。我只是为了不让她的精力白白地浪费掉,才努力进行各种有效的引导。进行这样的教育,孩子总有事干,就不会因为无事可做而吃手指头、无聊、沮丧,甚至哭泣。

你真的会陪宝宝玩游戏吗?


我们总是强调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宝宝尽情玩耍,可是你真的会陪宝宝玩游戏吗?

游戏1:不同的说话语气(抱怨总是不受欢迎的)

从孩子喜欢的故事中选取一些话,让孩子分别有不同的语气读出来。可以使温柔的、和谐的,也可以是抱怨的、不友好的,用录音录下来播放给孩子听。当孩子听到自己所熟悉的故事被不好听、不友好、不和谐的语气读出来的反差,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触动。让孩子体会说话语气对人的作用,告诉孩子抱怨、不满、咒骂等都是不受欢迎,令人讨厌的。

游戏2:调整情绪。(积极地看待事物)

讲故事的时候采用“抑扬先抑”的手法,让孩子看到“柳暗花明”的现象。如:“有一天小猫咪的心情很不好,想出去散散心,可是,外面的太阳太大了,让猫咪的心情更加糟糕”,话锋一转,“天气虽然很热,但可以去游泳啊!”。在故事中参透鲜明的感情色彩,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让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

游戏3:多功能家具。(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

找一些简单、孩子熟悉的家具,问问孩子这个还能用来做什么。如一个垃圾桶,可以倒扣过来当做孩子的凳子,可以把东西藏在里面,还可以用来当鼓敲。尽量和孩子想出更多可能的用途,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这种游戏意在让孩子明白遇事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很多,不能自暴自弃。比如和同伴之间“谁先玩”的问题中产生了冲突,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感或抱怨。

游戏4:你能“同时”做多少件事(打扰别人是粗鲁的行为)

让孩子跟着你一起做动作。如一边唱歌一边拍手、一边跑步一边踢球,一边唱一边跳等,告诉孩子一些动作可以同时完成,但也有一些动作是不能同时完成的。如捏着鼻子就不能呼吸了。如果在别人完成一件事的时候给他带来了打扰是不礼貌的行为。让孩子要学会等待,等别人忙完手头上的事。

游戏5:心里话(学会爱人)

爸爸或者妈妈说几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蓝莓冰激凌、开心地大笑、阳光明媚的天气等)让孩子复述出来。如果说对了就再加一样东西,让他重新复述。然后换孩子说自己喜欢的几件事了,由大人来复述。话题可以使最喜欢的、最让人生气的、最害怕的等待。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会体会到爸爸妈妈的真实情感,有时候却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受到改变。如爸爸是喜欢吃鱼的,但每次都把最好的鱼留给我。妈妈最害怕睡觉被打扰,可是我总在妈妈睡觉的时候弄出很大声音。这样的话,就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的影响,让孩子明白关心他人,绝对比仅仅考虑自己更加快乐。

小baby也需要玩游戏,这是一种亲子沟通的方式


跟宝宝玩游戏,有些人会觉得有些困扰,尤其是面对1岁之内的小宝宝,他们还小,还不太会与大人互动,有没有必要和小婴儿做游戏呢?

和宝宝做游戏,确切地说是一种亲子沟通的方式,一种洞悉孩子内心,观看成长过程的思路和角度。它适合所有年龄的孩子,包括小宝宝。对于小宝宝来说,我们经常陪他们玩的许多简单的亲子互动游戏都蕴含着丰沛的心理营养。

▽内容

所有年龄的孩子,包括小宝宝。对于小宝宝来说,我们经常陪他们玩的许多简单的亲子互动游戏都蕴含着丰沛的心理营养。

0-3个月

发育特征:孩子在出生的头几个月,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他对不移动的物体会很快就失去兴趣。

和孩子说话,唱歌给他听

每天和宝宝进行一段特殊的散步兼歌唱时间:

1、抱着他,让他的头靠着粑粑麻麻的下颚,等他再大一些,则让他靠着大人的肩膀;

2、然后一起散步10到15分钟,一边唱歌给他听;

3、如果发现孩子对某些曲子比较感兴趣,记得要把他们记下来,重复给孩子听,次数越多越好,孩子往往会比较喜欢一些自创的歌曲。

3-6个月

发育特征:孩子在三个月大后,会开始喜欢玩自己的手,这个阶段是幼儿伸展自己,碰触他人的阶段。

拉扯游戏

孩子三个月大后,和他玩游戏就容易多了,因为从这时起,孩子会做的动作多了,而且这些动作更有目的性,好像在动作中加了更多的思考。在出生后头三个月内,婴儿的肌肉比较紧张,手脚会朝自己的身体弯曲;三个月大后,他开始会喜欢玩自己的手,这个阶段是幼儿伸展自己,碰触他人的阶段,他会喜欢玩爸爸的胡须、妈妈的头发和眼镜,也会不停地碰触你的脸部、鼻子和耳朵。

给孩子一个手环或类似手环的圆环,他就可以做很多游戏了。让孩子从你手中把手环拿走。孩子年纪越大后,他抓手环的力道也会越来越大,这时候就得增加取回手环的困难度。

孩子张大眼睛与张开手臂时

留心孩子的这些动作,表示他渴望和你一起玩。当孩子非常兴奋或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他就会把手臂张开或抬高。你会感到他正用手传递给你“来吧!”的讯息。这是他的游戏邀约。由孩子主动提出的游戏,往往比由你主动的游戏更具学习效益,也比较维持较长的时间,这可是游戏的重大原则。

三个月大的孩子很喜欢“滚动型”的游戏。五个月大后,孩子就会喜欢在柔软的椅垫、山型物体或圆桶型物上滚来滚去。

积木游戏

宝宝五到六个月大时,会发展出伸手和抓东西的技巧,这时便可以开始让他玩积木。试试下面的方法,来拉长孩子玩积木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1、把孩子放在一张紧扶着桌面的高椅上,在他伸手可及的范围铺上一条毛巾或桌布;

2、上面放三块长宽高皆一寸的正方形积木,你可以选用黑白相间或色彩对比强烈的积木;

3、粑粑麻麻分别站在桌子的两端,将桌布或毛巾来回拉动,在孩子面前慢慢地移动积木。

4、宝宝会觉得这些移动的物体很有趣,而伸出他胖胖的小手来抓取这些移动的积木。他直接命中目标的几率,会令你大吃一惊呢。

6-9个月

发育特征:在这个阶段会发展出一个主要技巧——爬行(所谓“七坐八爬”)。这个技巧能让亲子间进行更多有趣的游戏。

爬到爸爸的身上

孩子六到九个月大时,开始学会爬。

1、你可以躺在地板上,把孩子放在身体的一侧,

2、然后在另一侧摇动一个吸引他的玩具,鼓励孩子从你的身上爬过去拿玩具。

3、他很快就会觉得在爸妈身上爬来爬去很有趣。

等到大约八到九个月大时,孩子就会爬到一半停下来坐在爸爸的肚皮上。你可以用肚皮把孩子弹上弹下,让他高兴得咯各笑。

和孩子一起爬山

跑在地板上,把孩子放在旁边,和他一起爬行。

你会发现,用这种方式,孩子的爬行动作往往最快速、最平衡。这么一来,不但能让孩子发展出移位技巧,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练习,是另一种智慧的表现。假如孩子想要一个远在几米外的玩具,他必须学会灵活使用身体的几个部位,才能拿到玩具。

和他进行“拿玩具游戏”:将一个对他颇具吸引力的玩具,放在一段距离之外,鼓励他自己爬过来拿;放玩具的距离可以逐渐拉大。

9-12个月

发育特征:这个阶段的婴儿会主动找你玩,在你走进家门时,他会朝你爬过来,抓着你的裤脚努力站起来。

和孩子玩玩具的游戏

到了9-12个月大时,孩子会发展出“物体恒在”的智能,也就是说即使东西现在不在视线之内,他们也会记得看过的东西。这时,你就可以和孩子玩“藏玩具”的游戏了:

1、在孩子面前把一件他喜欢的玩具藏在一只手里,

2、然后把双手都放在背后,

3、再把双手伸到前面来,玩具仍藏在同一只手里。

先和孩子玩一些简单的游戏,然后再慢慢增加游戏的复杂度(例如:让孩子看到你将玩具藏在棉被中,再让孩子去找),可让你了解孩子心智发展的程度以及现在的能力。

玩球

婴儿很喜欢捡球与丢球的动作。你要选择一个手掌大小、轻一点的小塑胶,比如乒乓球。乒乓球从硬质地板弹回是会发生声响,而且它弹动的速度很快。先对孩子讲解游戏规则,比如说:

1、“把球捡起来,丢给爸爸”;

2、然后开始下“捡球”的命令;

3、等孩子拿到球后,再告诉他:“把球丢给爸爸”。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无法同时了解两个指令,你得分段说。

玩配合动作的游戏

婴儿喜欢模仿并回应伴随动作的有趣词句,比如“拍手”游戏后,当你在不动双手的情况下说出“拍手”,孩子通常会知道字眼的暗示,开始拍手,你就好像触动了早已储存在他脑海中的记忆模式。然后,你就得加入这个游戏来强化他的动作。

当孩子对游戏不感兴趣后,可别以为孩子对你也不感兴趣了。一岁大的孩子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地一分钟,他们很快就会想换另一种游戏玩玩。你也可以利用上述这些游戏来测试孩子是否有发展迟缓的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