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说话

2020-06-20 胎教说话 心里上入学准备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我家宝宝说话不算数(上)。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我家宝宝说话不算数(上)》,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约定非常重要,让他们在和小朋友交往的时候能够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诚信、守规则的人,获得大家的信任。

三岁半的男孩嘟嘟很幸运,有一个特别耐心的爸爸。但是嘟嘟爸爸最近却感到十分困惑,因为调皮的儿子总是说话不算数,刚刚答应好的事情转眼就改了章程,根本不履行诺言。比如,嘟嘟看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视了,该到洗手吃饭的时间了,但是嘟嘟怎么都不肯关电视。爱动脑筋的爸爸想出一个好主意,就是两个人猜拳头,谁赢了谁关电视,嘟嘟答应了。“猜丁壳!”爸爸赢了,走过去关掉电视,嘟嘟却身手敏捷地跑过来又打开。爸爸说“哎咱们不是说好了吗?我赢了我关电视啊!”随手再次关掉电视,然而嘟嘟就是不答应,又伸手打开电视。两个人开开关关地闹了一阵子,嘟嘟一下子躺在地上耍赖,哭哭闹闹,爸爸摇摇脑袋“真没办法!”

[专家解语]

年幼的孩子不遵守约定有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跟年龄有关,嘟嘟才三岁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刚刚开始建立社会交往原则,遵守约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理念,需要一段时间来习惯,也需要反复的实景练习才能确立。

但是确立这个理念的过程,却需要我们成年人的辅导和帮助。这就引出下一个因素:

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行为,至关重要。嘟嘟跟爸爸约定好谁赢了谁关电视,结果嘟嘟违约,嘟嘟爸爸既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坚持原则,也没有采用语言来安慰和劝解嘟嘟,而是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没办法!”),这就让孩子觉得爸爸拿自己没辙,无能为力。也就不必遵守规则了。

教育家李跃儿老师上门帮助嘟嘟爸爸解决这个问题。大李老师端着一盘子鲜艳欲滴的草莓,邀请嘟嘟参加一个有奖游戏:打保龄球。谁打倒了几只球瓶,谁就能往自己的盘子里面放进同样数量的草莓。

嘟嘟对这个新鲜的游戏特别感兴趣,很快地投入进去。嘟嘟对数字掌握得比较早,数起球瓶和草莓来也很熟练。大李老师和爸爸都以身作则,向嘟嘟示范如何遵守游戏规则。

不过,问题很快出现了:每次轮到嘟嘟往自己的盘子里放草莓,他都不肯遵守约定只取跟球瓶同样数量的草莓,而是一定要多放一只或者两只。大李老师规劝他,把多余的草莓放回大盘,让他觉得很不高兴,继而干脆破坏其他的规则:不肯轮流,不让爸爸和大李老师打球,也不肯站在指定的线外打球,而是用脚把球瓶都踢倒了。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下一篇:我家宝宝说话不算数(下)

相关推荐

说话不算数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话不算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你那样做可不行。”

“可我已经做了。”

“我们不是已经讲好了吗?”

“嗯。”

“说话不算数可不行。”

“嗯,下次一定算数。”

“哎呀!你怎么又干那种事。”

“哦,对了,对了。”

“不是对了。”

“我知道了。”

“知道了,就不应该还那样做!”

这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随时随地可以听到。对说好几遍也不听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儿童的心理分析: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这是幼儿的一般心理。

明明知道社会是靠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运转,却事事以自己为主,这叫“自我中心性”。

所谓诺言,就是考虑对方的立场而抑制自我中心性的行为。要做到这一步,需要行为者具有良好的“社会性”。因此无法期待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能遵守诺言。

孩子们经常说:“谁要是撒谎,谁就是小狗”,看来,他们也并不是没有遵守诺言的观念,这句话也反映了被爽约的一方感到不快,而想制止对方不守约的行为。

妈妈的高招:

对幼儿要有这样一种基本的看法,即:孩子是很难遵守诺言的。因此,对幼儿要宽容,要耐心等待,他们总有一天是能够做到守约的。

由于孩子没有遵守诺言,就用惩罚方式来教训孩子,这种做法是不能耐心等待的一种急躁情绪的反映。应该较冷静地、经常地提醒孩子“要记住自己的诺言”就可以了。

忽略了对方的存在,忘记了与对方约好了的诺言,无意中的行为,未必就是居心不良,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孩子式表现。要有耐心,反复提醒孩子,让他们注意想到“对方的存在”。

“好家长”OR“坏家长”宝宝说了算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好家长”OR“坏家长”宝宝说了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给宝宝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希望,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做了。如果宝宝令人满意,你的欢喜之情不溢于言表也难;反之,就会失望,甚至有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可你是否想过,宝宝也会以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来衡量和要求爸爸妈妈呢?

宝宝眼中的“好爸爸”“好妈妈”

•漂亮的桐桐妈

关键词:良好的社会形象

桐桐:我最喜欢妈妈了!小朋友都说我妈妈长得好看呢!我妈妈可会穿衣服了,她还上过电视呢,她在电视里唱歌,还有人给她献花哦!

分析:宝宝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外表、身份、职业、地位等。与其说这是宝宝虚荣心的萌芽,不如说是宝宝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进步表现。桐桐妈的漂亮正满足了桐桐的这种自我意识。

当你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外在形象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务必对宝宝的这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以免宝宝步入盲目攀比的误区。

•不强迫睡午觉的阿良爸

关键词:尊重宝宝

阿良:我中午怎么也睡不着,睡在床上太难受了!可妈妈非得让我睡午觉,爸爸替我求情。我现在中午再也不用睡午觉了!爸爸真好!

分析:尊重是了解、发现宝宝的起点、培养宝宝健康人格和其他诸多美好品格的前提。尊重宝宝,不仅仅是尊重他的人格,而且要尊重他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以及对他采取与其身体心理特征相协调统一的教养方式。睡午觉对于阿良来说并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而不睡午觉却让他感到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尊重宝宝的阿良爸当然会受到阿良的欢迎了!

•夜夜讲故事的然然妈

关键词:关心体贴宝宝

然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讲故事给我听。有一次,妈妈出差了,爸爸一个故事都不会讲,我急得快要哭了。妈妈想的真周到,她专门从外地打电话给我讲故事呢!

分析:每个宝宝都有一颗敏感和善于发现的心,你给予他的爱,他会时时体会并铭刻于心,;反之,对他的忽视和伤害,他也会牢牢记在心里,并在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然然妈就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念念不忘在女儿睡前给她讲故事,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将女儿挂在心头,然然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爱她呢?

•陪玩的鼎鼎爸

关键词:愿意陪伴宝宝

鼎鼎:我知道爸爸平时很忙,但只要他有时间,他就一直陪着我玩。妈妈平时也有时间,可她宁愿跟人家打麻将也不陪我。

分析:宝宝总是希望你能时时陪着他吃喝玩乐,在大人的陪伴中,他满足了自己受重视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想博得宝宝的认可和喜欢,陪伴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了。不过,在陪伴宝宝时,也要注意一定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要知道,溺爱是对宝宝的一种不理智的爱,它会使宝宝最终迷失自己。

宝宝眼中的“坏爸爸”“坏妈妈”

•不讲卫生的莉莉爸

关键词: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莉莉:爸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抽烟,弄得家里到处都是烟味儿!他还乱扔臭袜子,害得妈妈跟在他后面收拾,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有时候不洗脚就上床睡觉呢,好脏哦!

分析:宝宝的生活习惯常常是你的行为潜移默化的结果,很难想象浑身都是坏习惯的爸爸妈妈会培养出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宝宝。但是,如果家庭中还有一个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爸爸或妈妈,那他(她)对宝宝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宝宝往往就可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会否定你身上的坏习惯。就像莉莉,在妈妈的影响下,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不讲卫生的爸爸当然成了她眼中的“坏爸爸”了!

•“狠毒”的小鲁父母

关键词: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

小鲁: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老是打我骂我,他们总是嫌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我就什么都不敢做,也什么都不敢说。我是不是他们从垃圾堆捡来的?

分析:对于许多年轻父母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简单粗暴对待宝宝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他们缺乏的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学习并实践先进的育儿方法。打骂行为不一定能对宝宝的成长有什么好处,相反会实实在在地伤害宝宝的身体和心灵。

小鲁被打骂得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所生的了,他的爸爸妈妈怎能不成为他心目中的

“坏家长”呢?

•成天争吵的大丁父母

关键词:不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丁:爸爸妈妈整天争吵,有时吵着吵着就会打起来。每次我都吓坏了,可他们看也不看我,只是不停地打呀打。我真的好怕!

分析:夫妻之间出现矛盾太正常了,只是处理矛盾方式不同,一部分夫妻会吵吵闹闹,而且当着宝宝的面。这种做法给宝宝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要知道,在一个争战不休的家庭里长大的宝宝,他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信任感,很难给别人以宽容与理解,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许多年轻父母下班回到家里便开始忙家务,忽视了配偶及宝宝的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会给宝宝造成伤害。

•外婆嘴里的“坏爸爸”

关键词:宝宝会受他人意志影响

安琪:听外婆说,我刚生下来的时候,爸爸嫌我是女的,打算将我送人呢,好在外婆不同意!外婆要我长大了别给他养老,我最听外婆的话了!

分析:婆媳、公婿等老一辈与年轻一辈之间、夫妻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矛盾,甚至冲突,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他还不具备明辨事非的能力,对事情的好恶与评判往往来源于自己最亲近的人。此时,如果你将自己对他人的好恶强加给宝宝,利用宝宝的单纯报复他人的目的是达到了,但宝宝纯真的感情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在外婆长期“恨爸爸”的教育中长大,爸爸不成为安琪心目中的“坏爸爸”也难!

如何成为宝宝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

成为宝宝眼里的“好爸爸”“好妈妈”,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信宝宝不喜欢你!

1.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爸爸妈妈,这是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的。

你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身份,只有接受了这个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履行起做家长的职责。

宝宝在不断成长,你同样需要不断成长,不断地学习和补充科学的育儿知识,根据宝宝的成长变化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对宝宝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培养教育宝宝的内容。你还要根据宝宝的喜欢,客观理性地调整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外在形象。

2.经常与宝宝交流

关心宝宝,首先是善于与宝宝交流。

只有不断交流,你才能进入宝宝的内心,了解他成长中的快乐和苦恼,了解他成长中需要你给予关注的事和对你的要求与喜好。这样,能融洽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利于你及时根据宝宝的需要来改变自己。

3.为宝宝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宝宝成长的必要条件,这里的环境包括居住环境、教育环境等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家庭气氛是否和睦、爸爸妈妈之间的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等。

专家支招让宝宝爱上说话


第一问:宝宝现在快2.11个月了,他懂得事情也很多,就是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用话来说,一想要做什么就会拉着你,我就让她用话说出来,死不说,有什么好方法吗?

专家说:不爱说话的宝宝不少,可能某一天突然就爱说话了。家长不用逼着或哄着孩子说话。有的孩子不爱说话时天性,还有的情况是长久以来他不用表达家长就主动给这给那,他习惯不表达了。

第二问:我儿子5个多月时就会说爸爸,妈妈,阿哥,阿姐等等而且话很多,自从6个月生病住了9天医院后说话就少了很多,但到7个月时又突然很清晰的说了一次"妈妈抱",8个多月模模糊糊的说了一次"再见",但从次以后就很少说话了,现在9个半月了除了妈妈以外,连爸爸都很少叫了别的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和同龄的小朋友没什么区别了....

本来他语言发育还是很早的,我担心和住院有没有关系?会不会发育停滞呢?我要怎么引导他,让他再回到说话早的状态?

专家说:不清楚您的宝宝是因为什么病住的医院,如果不是很严重的影响语言中枢的疾病就不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有什么影响的。另外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您不能太心急,一岁前是宝宝的语言存储期,这时他会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存储起来,一岁后就会慢慢的说出来的。在教宝宝学习说话时您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要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因为小朋友之间更容易学习和沟通。其次在教宝宝学说话时要以实物为主,这样孩子会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而且在教的过程中要多对孩子进行提问,因为提问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促进语言功能的发育。第三不要猜孩子的愿望,代替孩子说话,而是要引导他说出来,比如他想要什么东西用手去指,您可以装作没看懂,引导他去表达出来,如果实在不说,您可以说一个字,剩下的由孩子来补充。第四家长还要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模仿是宝宝学习说话的主要途径,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说话时语速要慢,语调要轻,吐字要清晰,让宝宝听清您发的每一个音。在教的过程中不要训斥和责骂宝宝,要多表扬和鼓励他,慢慢的他就能学会说话了。另外家长要多和宝宝聊天,多沟通,经常和宝宝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他就会乐于去说话的。

第三问:宝宝见生人不爱说话,尤其是大人.也不叫人,让她叫她还说不叫,我应该怎麽开导她?

专家说:一般宝宝在两岁左右都会有个叛逆期,以前很听话的孩子,现在会故意变得不听话,有的甚至还会故意跟家长顶着干。有些孩子可能不会事事都反叛,但总会有一两件事,她会故意不听话。这种情况一般在三岁左右会消失。如果您的孩子在其他方面很听话,只是在这方面不听话,那么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建议家长不要表现出对这件事非常关心的状态,可以很轻松地要求宝宝叫人,如果宝宝不叫,也不要批评她或者很生气,就当没事一样,让宝宝和自己都在这件事上放松下来。当宝宝感受到妈妈的放松以后,她也会放松下来,她的叛逆注意力会自然转移,就不会专门在这件事上顶牛啦。

第四问:孩子5岁,总是不爱说话,在家还能多说点,但是有时候说重话,一般不主动和别人交流,好像心理有,表达不出来,请教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引导。

专家说:对于您的孩子出现的问题您可以这样做:1、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让孩子多与小朋友接触,孩子之间更容易学习和沟通。2、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多陪孩子做做游戏,在玩的同时引导孩子多说话,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会很乐于接受的。还可以给孩子讲他感兴趣的故事,多讲几遍,然后让他给你复述。3、当孩子说话说得好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他才会更有自信心,才肯于主动的去表达。4、平时要对孩子多提问题,特别是他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刺激他的大脑,让语言功能尽早发育。

第五问:我家宝宝一出生就比较喜欢安静,不喜欢闹的环境,有时带他去人群里围观什么事情,他会很不耐烦甚至哭闹。在家里很好动也爱与家人在一起玩,可一出去玩,小脸就变得很严肃。跟谁都不爱说话了,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如何调节?

专家说:孩子在家时表现很好,到了外面就不说话了,是因为孩子在家里比较放松,到了外面见了很多人就失去了安全感,所以不爱和别人说话。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玩,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人和事,见多识广的孩子遇事就不会有怯意了。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家长要给孩子做个榜样,在外面遇见熟人我热情的打招呼,慢慢的孩子也会跟着学的。

分享:我家宝贝不再说谎了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享:我家宝贝不再说谎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的女儿小冉3岁时,时常说谎,令全家都很头疼。我了解到3岁的孩子尚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例如:小冉听别的宝宝说去游乐场玩飞船了,很是羡慕。她说:“我妈妈也带我去了,我们开的汽艇可快了!”这时,她说的话就是因羡慕小朋友而产生的想象,并不是事实,但也没有恶意和破坏行为。所以,我没有训斥或惩罚小冉,而是在假日落实了她的想法。在生活中我采用了几种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不良习惯。

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一次,我偶然看见小冉在床上吃草莓,看见我来了,她马上就把手背在了后面。在她明知道犯错的情况下,我说:“妈妈看见你在床上吃草莓,如果草莓掉在床上该多脏呀,床单也会很不好洗。”小冉听了马上摇了摇头说:“妈妈我以后不在床上吃了。”我很直接地告诉她我看到的一切并且表明我的态度,小冉马上承认了错误。如果我问:“宝贝,你在床上干什么?”这就给了她说谎的机会。她也许会说:“我在床上捡到一个草莓,我就啊呜一口吃了。

在我的说法面前,孩子在事实面前没有说谎的机会;而后者的问法中给了孩子说谎的机会。所以,我选择用第一种表述方式,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引导孩子说出事实真相

在小冉做错事时,我往往不责怪她,而是用和蔼的语气耐心地引导她说出事实的真相。例如,小冉在床上吃草莓承认错误后,我接着对她说:“妈妈相信你是个好宝宝!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在床上吃吗?”小冉听后从身后拿出咬掉尾部的许多草莓:“妈妈上班累,我给妈妈咬好了,躺在床上就能吃了。”听了女儿的一席话,我紧紧地把她拥入怀里,亲亲小冉,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假如我不引导孩子说出真相,也许我会一直认为她做错了事,而孩子也会从今以后越来越不敢和我说话了,这会导致我对孩子管得越来越严格,孩子反而会因避免训斥而说谎,这将导致不良的恶性循环。

发挥信任与激励的作用

在教育女儿时,我总是用信任的方式与她进行交流,减少警告等用语的使用,这样孩子充分感受到我对她的信任,做事就会做得更好。我常说的句子有“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好”、“你真棒”、“妈妈为你加油”、“坚持就是胜利”……

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生活中我要求爱人和我要以身作则,以诚实为女儿树立榜样,努力做到在女儿面前不失信、有信用,做到有错就改等。

经过一段时间潜移默化的教养环境的熏陶,小冉从最初的“说谎”过渡到有错就改,到能够勇于承认错误,真诚地面对错误并和妈妈说心里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见人爱的小宝贝。

胎教说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