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学会遵守约定非常重要,让他们在和小朋友交往的时候能够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诚信、守规则的人,获得大家的信任。

三岁半的男孩嘟嘟很幸运,有一个特别耐心的爸爸。但是嘟嘟爸爸最近却感到十分困惑,因为调皮的儿子总是说话不算数,刚刚答应好的事情转眼就改了章程,根本不履行诺言。比如,嘟嘟看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视了,该到洗手吃饭的时间了,但是嘟嘟怎么都不肯关电视。爱动脑筋的爸爸想出一个好主意,就是两个人猜拳头,谁赢了谁关电视,嘟嘟答应了。“猜丁壳!”爸爸赢了,走过去关掉电视,嘟嘟却身手敏捷地跑过来又打开。爸爸说“哎咱们不是说好了吗?我赢了我关电视啊!”随手再次关掉电视,然而嘟嘟就是不答应,又伸手打开电视。两个人开开关关地闹了一阵子,嘟嘟一下子躺在地上耍赖,哭哭闹闹,爸爸摇摇脑袋“真没办法!”

[专家解语]

年幼的孩子不遵守约定有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跟年龄有关,嘟嘟才三岁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刚刚开始建立社会交往原则,遵守约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理念,需要一段时间来习惯,也需要反复的实景练习才能确立。

但是确立这个理念的过程,却需要我们成年人的辅导和帮助。这就引出下一个因素:

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行为,至关重要。嘟嘟跟爸爸约定好谁赢了谁关电视,结果嘟嘟违约,嘟嘟爸爸既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坚持原则,也没有采用语言来安慰和劝解嘟嘟,而是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没办法!”),这就让孩子觉得爸爸拿自己没辙,无能为力。也就不必遵守规则了。

教育家李跃儿老师上门帮助嘟嘟爸爸解决这个问题。大李老师端着一盘子鲜艳欲滴的草莓,邀请嘟嘟参加一个有奖游戏:打保龄球。谁打倒了几只球瓶,谁就能往自己的盘子里面放进同样数量的草莓。

嘟嘟对这个新鲜的游戏特别感兴趣,很快地投入进去。嘟嘟对数字掌握得比较早,数起球瓶和草莓来也很熟练。大李老师和爸爸都以身作则,向嘟嘟示范如何遵守游戏规则。

不过,问题很快出现了:每次轮到嘟嘟往自己的盘子里放草莓,他都不肯遵守约定只取跟球瓶同样数量的草莓,而是一定要多放一只或者两只。大李老师规劝他,把多余的草莓放回大盘,让他觉得很不高兴,继而干脆破坏其他的规则:不肯轮流,不让爸爸和大李老师打球,也不肯站在指定的线外打球,而是用脚把球瓶都踢倒了。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下一篇:我家宝宝说话不算数(下)

相关阅读

说话不算数


“你那样做可不行。”

“可我已经做了。”

“我们不是已经讲好了吗?”

“嗯。”

“说话不算数可不行。”

“嗯,下次一定算数。”

“哎呀!你怎么又干那种事。”

“哦,对了,对了。”

“不是对了。”

“我知道了。”

“知道了,就不应该还那样做!”

这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随时随地可以听到。对说好几遍也不听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儿童的心理分析: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这是幼儿的一般心理。

明明知道社会是靠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运转,却事事以自己为主,这叫“自我中心性”。

所谓诺言,就是考虑对方的立场而抑制自我中心性的行为。要做到这一步,需要行为者具有良好的“社会性”。因此无法期待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能遵守诺言。

孩子们经常说:“谁要是撒谎,谁就是小狗”,看来,他们也并不是没有遵守诺言的观念,这句话也反映了被爽约的一方感到不快,而想制止对方不守约的行为。

妈妈的高招:

对幼儿要有这样一种基本的看法,即:孩子是很难遵守诺言的。因此,对幼儿要宽容,要耐心等待,他们总有一天是能够做到守约的。

由于孩子没有遵守诺言,就用惩罚方式来教训孩子,这种做法是不能耐心等待的一种急躁情绪的反映。应该较冷静地、经常地提醒孩子“要记住自己的诺言”就可以了。

忽略了对方的存在,忘记了与对方约好了的诺言,无意中的行为,未必就是居心不良,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孩子式表现。要有耐心,反复提醒孩子,让他们注意想到“对方的存在”。

这算不算敏感期(上)


littlepiggy原帖:

去年九月,邻居给他的孩子买了一套儿童用保龄球,多多看见了非常喜欢,老上人家里玩。十一我就给多多也买了一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天天要玩,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除了外出旅游没带保龄球,只要在家,每天必玩。其他种种玩具只是偶而碰一下。每天早上穿好衣服,鞋子,就:“我要打保龄”,吃饭也打,从幼儿园回来也打,去别的小朋友家,只要人家有保龄球,就只玩保龄球了。别的什么都不感兴趣。带他出去玩,总想带着他的保龄球和球瓶,如果拿不下,也要拿一个保龄球。带他出去度假,只要有保龄球馆,那爬山,钓鱼,游泳等所有娱乐项目都抵不上保龄球的诱惑。他打不动真的保龄球,就喜欢坐在那儿看爸爸妈妈或别的叔叔阿姨打,要是有谁打了全中或补中,他就跳下座位跟人家拍手祝贺。即使我和他爸爸不陪着,他也能坐在那儿看一个多小时不动窝。他对保龄球的迷恋被我们充分利用。如他不喜欢穿新衣,新鞋。但我们就说这是保龄球裤子,保龄球鞋子,他就高高兴兴地穿上。现在倒好,每天早上问他穿哪双鞋子,都要求:“我要穿保龄鞋”。不仅喜欢打保龄球,连看到钥匙链上挂着的小保龄瓶,看到饭店里挂着的保龄瓶形状的石英钟都喜欢得不得了。即使画画,也要求妈妈画保龄球和球瓶,然后用手假装捏起来打,还要求我画倒了的保龄球瓶。而且他还发明了各种保龄球玩法。如用像皮泥捏成保龄球和球瓶来打,或用桔子,核桃等当保龄球,用套娃当球瓶。每天如此。小孩子喜欢某种玩具当然可以理解,但像多多这样喜欢,而且已经持续整整一年多了,我就不知怎么解释。

这几天看了几篇蒙式的文章,特别是关于敏感期的概念,联想到多多的这种情况,有几个疑问特别想得到各位妈妈的指点:

一、这算不算敏感期?

二、如果是敏感期,这种对打保龄球的喜好是对什么的敏感?

三、同龄的孩子里有没有象多多这样对一项运动的喜爱能持续一年多的?

郑好妈的回复:

多多喜欢保龄球和嘟嘟喜欢汽车一样,都是一种兴趣爱好吧,都很专注,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喜欢某种东西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了,比如喜欢孙悟空,喜欢火车等等。我想可以进一步利用孩子的这种爱好的心理进行教育,比如多多喜欢保龄球,可以利用保龄球玩各种游戏等等(你也提到这点了),你记得当当妈说过的当当喜欢小火车的故事,后来当当就成了一个火车方面的小专家了。

不过我想提醒你的是真的保龄球的运动,并不适合孩子来玩,据说不利于孩子肌肉的发育,不要让多多过早的去打真的保龄球。

下一篇:这算不算敏感期(下)

愁:我家轩儿太敏感(上)


孩子不可能永远成长在爱护、保护之下,要让他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将来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对敏感的孩子,做妈妈的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偶尔打破常规、发发脾气、开开玩笑,让孩子慢慢接受。还有,要打破老师的权威,这一点我正在做,但是目前没有效果。我家星星性格外向活泼,但自主性不强,在幼儿园属于比较听话、配合的孩子。她也拿老师的话当圣旨,如果我提出相反意见,星星会哭着坚持维护老师。我想让她知道,老师的话不一定对,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和做法,我不希望她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先天性格特性,没有好坏之分,但家长的引导也很重要。我也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学习。希望和妈妈们多交流。

nightingale的回复:(写于5/24/20012:17:34PM)

谢谢各位妈妈的贴子!对我很有启发!

昨天接轩儿回来时,他倒也是活蹦乱跳的,还故意调皮,一点上午的影子都没有了,也许我自己也太敏感了?

zhangshen的回复:(写于5/25/200112:23:22AM)

轩儿的幼儿园和虎子去得差不多,都是很传统的教育,和当当妈的小橡树不一样。老师有可能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采取比较简单的方式,比如呵斥、吓唬等等,而轩儿和虎子的性格也挺象,有时候有点事儿就老念叨。可高兴的时候呢,又把不愉快都忘了。

我想,我们就别强化,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就说别的,尽量给岔开。还有就是多带他出去,接触的东西多,他就不会常想这些事儿了。

其实现在我也很发愁,虎子进入两岁后就不象以前那么好带了,性格、心理等方面都起了很大变化,让我真不知怎么教育才好呢希望以后多交流。

愁:我家轩儿太敏感(下)

让宝宝尽早开口说话(上)


一群年轻妈妈在交流育儿经验。冬冬妈妈说,宝宝刚2个月大,只要喂饱了,他就乖乖地睡觉,或者一个人躺在那里东看西瞧,一点也不讨大人手脚,我尽可以做自己的事。

另一位妈妈也认为,小宝宝什么也不懂,跟他说话也是白搭。

但是,婴幼儿发展学的研究却指出——

婴儿的听觉中枢发育最早,1岁以内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最初的人际交往的条件,表现为:

出生第一个月就能听音乐盒和铃铛声,能分辨妈妈的声音;

两个月能把脸转向发音的方向;

三个月能大致理解别人对他说话时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出生不久,婴儿就产生了与人进行交流和应答的意识,表现为:

出生2个月的婴儿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会展现笑容。笑是婴儿采用的最初交际方式。

3~4个月大时,见到熟悉的脸孔,婴儿的脸上会流露出愉快的神情和微笑。

6~7个月时,婴儿见到熟悉的亲人不仅会笑,还会手舞足蹈、呀呀伊伊地说话,兴奋不已。

再大一点,当婴儿能听懂一些词句时,虽然还不会说,可他会用动作、眼神、表情、语音与成人应答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

★0~1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0~1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期。在这一阶段,0~3个月时他们用哭声和笑声与父母进行最初的交流;4~8个月时用咿呀语和简单的手的动作(抓握、摇摆、拍打等)与父母进行有意识的交流;9~12个月时,婴儿开始进入学说话的萌芽阶段,他们开始学着用语音、单词和动作、表情与成人进行交流。

在言语准备阶段,婴儿将获得三方面的能力:

前语音感知能力;

前语言发音能力;

前语言交际能力。

采用游戏的训练方法对0~1岁的婴儿进行语言教育,培养婴儿的交往意识和愿望

在此阶段,宝宝虽然还处在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不会说话,但他们能听得懂。所以,成功的经验就是和宝宝多说话。成人和宝宝多说话可以催发宝宝尽早开口说话,激发宝宝语言交往的愿望。

游戏策略

开心说话——母亲轻柔愉快的声音让宝宝情绪愉快,是刺激宝宝早日开口说话的良药秘方。

出生不久,父母就应该在护理宝宝的时候不断地和宝宝说话。虽然宝宝懵懵懂懂,既听不懂也不会说,但是母亲轻柔愉快的声音让宝宝情绪愉快,是刺激宝宝早日开口说话的良药秘方。

父母应该随时随地与宝宝进行“单向”的语言交流。喂奶时,可以对宝宝说:“用力吸,宝宝力气大,多吃点;宝宝长得白又白,妈妈真喜欢……”宝宝换衣服时,可以对宝宝说:“这是宝宝的花花衣,真漂亮呀,伸出小手,穿进去;这是宝宝的小裤子,漂亮吗?伸出小脚,钻进去喽……”

重要提示:

反复听词听句,提高了宝宝对语音的听觉分化能力,使宝宝早早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语词与事物的对应关系,逐渐在头脑中形成语词表象,储存语词信息。这种父母说话、宝宝听话的交流活动,十分有助于宝宝语言交往种子的萌发。

当宝宝大一点,开始试着模仿发音时,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既可以用动作也可以用语言,让宝宝产生愉快的情绪,愿意开口、愿意向父母发音和对话。

咿呀应答——父母应积极应答回应宝宝,使宝宝得到交往的快乐,萌发出最初的交流欲望。

2~3个月时,宝宝会发出咯咯笑声,还会自发地发出咿呀声。父母应以同样的声音去积极应答回应宝宝,也可以用短词短句与宝宝说话,使宝宝感受到亲人的鼓励与支持,得到交往的快乐,从被动转化主动,喜欢和父母进行“咿呀应答”游戏,萌发出最初的交流欲望。

当宝宝睡醒时,父母也可以俯身在小床前与宝宝做“咿呀应答”游戏:“你叫宝宝,嗯……我是妈妈,噢……宝宝醒啦,宝宝真乖……”在充满父母关爱的情感氛围里和语言的刺激交流下,不久,宝宝就会用声音回应了

摸脸唤名——宝宝不断接受语音和发音的刺激,促进自我意识和记忆力的发展

宝宝2~3个月时,父母还可以教他熟悉自己的名字。一边轻轻地摸着宝宝的小脸或拉着宝宝的小手,一边温柔地叫唤宝宝的小名,让宝宝熟悉自己的小名。

5~6个月时,父母可以手点点宝宝的小鼻子,呼叫宝宝的名字:“谁是冬冬?你叫冬冬吗?你就是冬冬呀!”

当宝宝听到名字回头或微笑,表示宝宝已知道大人在叫唤他了,父母要用赞许的眼神、夸张的语气表示自己的欣喜之情。

此外,父母还可以抚摸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让宝宝感知脸部器官、身体部位名称和对应的语言声音之间的联系,如:摸到眼睛,就对宝宝说“眼睛,这是宝宝的眼睛”。宝宝不断接受语音和发音的刺激,促进了自我意识和记忆力的发展。(转下文)

下一篇:让宝宝尽早开口说话(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