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承诺的童话故事
2020-06-20 守承诺的童话故事 不胎教 不放弃的童话故事面对不遵守承诺的孩子。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面对不遵守承诺的孩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如果我再听到我的孩子说一次“我会的,我保证”,我就会开始尖叫。他总是说他会做某件事,但是他从来没有遵守过。
思考:wwW.Zj09.cOm
所有的孩子有时都会不履行他们承诺过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这样,那么就要花些时间教他遵守诺言了。
解决方法:
1、不要用一些概括的话语来将你的孩子定位,例如:“你说话从来都不算话。”相反,用具体的事件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假设他会照着自己说过的去做。“你说过,你会在吃完午饭就去收拾屋子。我希望你总是说话算数。”你要让孩子将自己看成是一个总能遵守诺言的人。
2、确保你自己遵守承诺。通常,家长会做出承诺,然后就会找出种种“正当”理由,而不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例如,家长说:“我会在晚饭后陪你打球。”但是一位邻居来找你帮个忙,于是你就没有去打球。家长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词语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例如“我们来看看”或者“如果可能的话”,抑或是“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的话”。另一种方法是将你的想法留到你已经准备好这样做的时候再说出来。
3、当孩子做出承诺时就立刻提醒他。通常,孩子们总是没有想太多就说他们会如何如何。让孩子知道你将他说的话看做一个承诺:“安琪,你说你从明天开始收拾自己的房间。我相信你会记住并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4、当孩子做出保证时,建议他写下来并且把它贴在一个醒目的地方,这样他就能够记住该做些什么了。
延伸阅读
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
作者:沛沛妈
当红灯亮起,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尽最大可能地将自行车越过停车线。——“饥饿”的自由
《爱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孙瑞雪说,你几乎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一个在自由中成长的人。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严谨的规则之中,被迫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合理的、不合理的都被要求无条件遵守,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从小时的不许玩水、不许翻箱倒柜、要听父母的话(无须思考对错),到学龄时的上课必须把手背在后面、必须听老师的话(也无须思考对错),再到工作时期听领导的话(仍然无须思考对错),我们一直为各种强加的规矩压抑着,我们的精神意志自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尊重,也从来没有机会真正的自主。
久而久之,当我们对自由总是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时,每一项规则无论合理与否都令人不自觉地反感,而内心深处就产生了强烈的补偿意识(这一点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而当自我补偿的心理需求不能在理性层面实现,就转化成了非理性的形式(比如骑车超越停车线)。
首先是自由,其次才是规则
说到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我想首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尊重和自由,让孩子充分地自主,其次才是规则。孩子得到了足够的自由,对自由不感到饥饿,对规则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那么遵守规则就会容易很多,即使是对于特殊情况下要遵守的不合理规则相信也会具备更强的承受能力。
人的需要有似弹簧,你压得越有力,它就弹得越高。
女儿沛沛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去家附近的一家超市里的翻斗乐,一出门哪儿都不去,直奔那里。当时是夏天,里面空调开得很冷,卫生情况亦不甚好,奶奶怕她生病,反对她去玩,觉得在花园里玩更好。本来我觉得温度低点关系不大,再说,在哪里玩应该由孩子决定,所以我经常晚上带她去。但后来沛沛的确病了一场,这让我在奶奶面前有些气短,便也开始想办法让她忘记那个超市,尽量不让她想起。虽然从来没有严厉禁止过,但我们躲闪的态度显然是让沛沛感觉到了。人的需要的确有似弹簧,你压得越有力,它就弹得越高。之后的沛沛对于这家超市形成了一种焦虑,一旦想起必去不可,尽管她说起来语气都有点酸溜溜。
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平静
我知道是我压抑了孩子的自由(虽然不是强力压制),其实没有什么理由不让她去,我后悔不应该妥协,我必须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她。于是我在家人面前立了一个规矩,从此之后,沛沛想去就去,家人不得面露难色,也不要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而是高高兴兴地带她去,里面冷就带件衣服(这算是我最后的一点妥协吧)。
在一个多月的自由选择之后,结果是——平静,并且愿意遵守规则。沛沛仍然喜欢去,但不焦虑,也不会非去不可。有时,她想去的时候天色已晚或者正逢中午就要吃饭,我就和她商量明天再去,她都会欣然答应。
这就是自由的结果,是相信孩子的结果,孩子得到自由后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更愿意遵守规则。
我相信,对孩子的自由、选择的权利限制得越多(即使打着帮助他们的旗号),也越是在从他们身上剥夺更多的责任。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选择。我相信孩子也不愿意,而且我也相信孩子有能力选择,有能力在自由中发现规则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在上帝的神坛上发过誓,要永远仇视对人类思想的任何专制。”这是刻在美国杰斐逊纪念馆中一块石头上的话。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如果有一天,当沛沛做出的选择是我所不认同的时候,我想我会在充分的提醒之后,给予最大可能的尊重和支持。
附言:自由是什么?
这里的自由是指精神意志的自由和生命不受限制的自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主。举个例子,当婴儿想吃奶的时候,我们因为想让他形成按时的习惯而拒绝他,这就是对生命自由的压制;当两岁的孩子玩水的时候,我们觉得听故事更好而想办法把他从洗手台边诱走,这也是对自由的压制,因为孩子此时的精神需要是玩水;当孩子见我们端着一杯水也想自己端的时候,我们因为担心打烂杯子弄翻水而拒绝他,这同样是对自由的压制,因为自己端稳水杯并自己喝正是此时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
是否给了孩子自由,关键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成与你一样平等的人,是否充分地尊重了他的意志,而在具体事情上是否给了他足够的选择机会和权力。
相信孩子,他们并不比我们更无知,当你把必要的生活状态都展现给他们时,他们一定能在自由的实践中理解规则的存在,并主动去遵守。
承诺孩子 别开空头支票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承诺孩子 别开空头支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前两天回家,侄子明明的一篇作文引起我颇多感慨。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爸爸、妈妈请遵守您们的诺言》。内容大意是这样的:有一次明明数学考了100分,妈妈答应他去动物园玩,结果没有兑现。还有一次期末考试,明明语文考了95分,爸爸答应送给他一辆自行车,结果也因资金紧张而流产。明明在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妈妈您们总教育我别说谎,可您们为什么总不兑现自己的诺言呢?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不断地给孩子一些承诺,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奏效,但家长往往在达到目的的时候,常把自己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
笔者调查发现,家长承诺变成空头支票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有些家长只是顺嘴说着玩,完全没当回事;二是有些家长觉得小孩子记不住那些事,早就忘了自己的承诺;三是有些家长确实很忙,抽不出时间陪孩子。家长这种随意开空头支票的做法,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虽小,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完全能明辨是非,他们对父母承诺过的事情,常是个有心的收藏家。家长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尊重,答应孩子的事就要做到,如果兑现不了,应及时给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让孩子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感觉,使他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
因此,家长如果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或资金不足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就不要轻言许诺。况且这种把学习与某种物质利益画等号的做法,会造成一种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有利可图的思想,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其实,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家长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
宝宝不遵守约定,怎么办
现象直击
约好了去商场时只买一件玩具,结果还要第二件第三件,没完没了,不满足就哭闹耍赖。
布奇专家解读
小孩子是不是就可以说话不算话?当然不是。当孩子记忆力的发展不断进步,在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他们还能记得之前说过的话;当孩子认知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懂得规则的意义的时候,家长们就可以开始在生活中和孩子有所约定,让孩子从小就对遵守约定有所感受。
遵守约定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3-4岁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虽然有限,但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家长可以利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与孩子一起制定约定,并督促彼此都遵守。当然,孩子免不了有违反约定的时候。这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了解约定的重要性,并让他们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
布奇专家支招
1.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孩子的模仿。所以,当我们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时,首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在生活中,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要以为随口说出去的话孩子可能和自己一样没有当真。
2.说到做到。
要想孩子遵守约定,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诺言。诺言就是答应别人的事情。当一个人向别人承诺的时候,他就应该将这个诺言执行到底。如果事先和孩子有所约定,就要帮助孩子遵守,说到做到。如果孩子忘记了自己说过的话,可以提醒他:“宝宝,咱们刚才约好了,再玩5分钟就回家,对不对?”。同时,家长的态度也要从始至终一致,这样孩子才会懂得说到做到的意义。
3.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一个可以遵守约定的人,需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实践诺言。平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自己上厕所等等。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了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4.及时鼓励。
当孩子遵守了自己的约定,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原则上是精神鼓励优于物质鼓励。这些奖励都会是孩子日后遵守约定的动力。
《说到做到,我真棒》故事里的阿迪,因为太喜欢布奇的小火车,想违反约定,不还给布奇。这样布奇就不高兴,不愿意和阿迪一起玩啦。阿迪认识到只有遵守约定,才会拥有快乐的伙伴关系,从而更加珍视约定的重要性。读完故事的小朋友,也会跟阿迪一起学会:遵守约定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哪些方法能让孩子遵守规则?
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让孩子遵守规则并不难,父母在给孩子立规则时也要注意方法方式的运用,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教育孩子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