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博土就美国父母怎样看待“超常儿童”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造成孩子负担过重,反而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美国纽约大学生活应用科学系副教授鲍尔奇先生认为,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习。他指出,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你要比别人强”等,都是广告用语,孩子并不是泥巴,大人根本无法塑造他,只能顺着他本身的特质发展,再从旁加以引导。

鲍尔奇先生认为,“歹竹出好笋,正是孩子不需要过多的塑造、栽培的例证。高学历、拥有许多育儿招数的父母,不一定养出出类拔萃的子女;而不懂得育儿技巧的父母,照样能培养出成就卓越的孩子。”

弗洛伊德学派“三岁定终身”的说法并不科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有可能因为某些机缘而改变、而成长,变数还很多,不可能在3岁以前什么都定型了。

据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会长埃尔金德博士撰文指出,过早地对学龄前儿童施教,企图将自己的小孩培养成“超常儿童”,这样做可能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针对不少家长强迫孩子学习外语、音乐、球艺的情况,埃尔金德指出,这种努力短期结果使孩子精神紧张,并会出现胃痛、头晕、食欲减退、失眠以及儿童的自我判断能力减弱。除此之外,还能造成儿童意外受伤。如,让3岁儿童学打乒乓球;其正常的骨骼发展往往受到不良影响。培养“超常儿童”的后果吏为严重。他们进入正规学校后学习机能趋于降低,最终造成升学率下降。

埃尔金德建议,应当提倡父母正确引导,创造必要的刺激环境,使儿童产生好奇心,并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学习一项专门技术。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低龄儿童入学并不可取。因为低龄儿童与适龄儿童相比,有三方面不及适龄儿童:尽管某些方面智商稍高,起初学习还不错,但愈后就美国教育专家认为低龄儿童入学并不可取。因为低龄儿童与适龄儿童相比,有三方面不及适龄儿童:尽管某些方面智商稍高,起初学习还不错,但愈后就愈感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语文造句和算术应用分析题方面;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不及;在参加劳动、体育活动方面不及。近年来,幼儿入学的年龄有日渐提早的趋势。这种情况似乎举世皆然。有的家长在幼儿仅2岁时,就送他到幼儿园的幼儿班或其他艺术班就读。导致幼儿过早入学的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父母认为较早让幼儿在群体环境中学习,对日后学习或适应生活方面都有好处,能较早培养出独立能力;第二,由于现代父母都很忙,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幼儿。尽量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去,可由他们代为管教,省去不少麻烦。

不过,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幼儿过早入学,可能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成绩。即过早入学的幼儿,在小学及中学阶段中,学习成绩会较差。

负责该项目研究的金贝尔博士指出,幼儿在4岁以前,不论智力与体力都尚未成熟到可以适应学校生活和课堂环境。在该年龄阶段,幼儿需要的是家庭生活、父母的照顾。从长远方面着想,较迟入学,对儿童日后的心智成长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都较过早入学有利得多。

美国儿童研究人员指出:“创造天才儿童”、“脑的发育到3岁就定型了”等,育儿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类广告语言。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有“过热”倾向。许多人在他们的孩子远未到学龄时就开始教孩子认字、数数、锻炼运动能力和乐感。但应该知道早期教育同时也是一个陷阱,儿童过早地介入成人的世界是有害的。

过度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过多关心、过多教育、过多照顾,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动的小天地。这种爱反而对孩子成长不利。

首先,影响孩子学习动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推动的。父母替孩子包办一切,使孩子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就会限制孩子主动性的动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学习上无所求,事业上也很少有开拓性。

其次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主动求知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求知,学习起来就会产生愉快情绪。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是影响孩子的智能。父母过度的关怀,会影响孩子主动探求外界事物的兴趣,造成思维惰性,影响孩子智能的发育。

相关推荐

美国父母“穷养儿富养女”吗?


朋友的女儿在大学谈了一个男朋友,男孩是地道的美国人,他的父母都属于工薪阶层,但是薪水相对比较高一些,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和妹妹两个人从小到大都上的是私立学校。要知道美国的公立学校是免费的,连书本费父母都不用出,而私立学校那是几万一年的学费,从学前班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的费用要二三十万元以上。

到了男孩上大学的时候,父母郑重其事地和儿子谈话,告诉他,父母对他的培养义务到此为止了,他已经十八岁,以后他的生活,包括大学学费都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父母不再管了。

于是,这个孩子贷款付大学学费,假期和平时课余时间就去打工挣生活费,曾经连建筑工地的活都去干过。有一次生病了,接连几天发高烧,口袋里空空如也,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跟女朋友借了点钱买药买食物。女友看不下去了,说你跟父母说一声嘛,他说这点小事跟他们有什么好说的,别让他们担心了。病一好他马上又去打工了。

此时他的妹妹正在上高中,他的父母领着女儿,经常去参加高级会所的活动,到最著名的品牌店去买衣服、买首饰,假期到欧洲各地去旅游,去最好的餐馆吃饭……

看这家父母对待两个孩子的不同态度,真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名言:穷养儿子富养女。

他们从小让儿子受最好的教育,给他打下良好的基础,等到上大学时放手让他自己闯荡,孩子经过四年大学生活的磨练,父母何愁他的适应社会问题和工作问题,他自己早已百炼成钢了。而对女儿,也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但同时让她见世面,见识那些奢华的东西,以后到了大场面也会宛如平常,不会为了一点物质的东西动摇做人的根本。

养育孩子不管是否“穷养儿子富养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道理,让孩子自信快乐健康,长大成为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如何对待“超常儿童”?


一位妈妈向她的朋友、邻居夸耀:我的儿子不到两岁就认字和背诵诗文了!(招徕诸多炫目的眼光和赞誉)自此只要有机会这位妈妈就让他的儿子不厌其烦的在大家面前表演,妈妈得意洋洋,孩子无奈应付。

我们说孩子较早出现的所谓“超常儿童”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好奇复制到好奇表现的现象。父母如果想持续实现孩子在这方面的优势,那么在有计划拓展其良好外在表现培育的同时,所应采取的态度是“忽视”,以及合理的避免“情绪引导”。

父母们都读过《伤仲永》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在这种情绪引导下,可能会使孩子更多地处于成长被动状态。从中我们能够理解到,由于成人的不良“情绪引导”,造成的结果是孩子潜能的泯灭,实在可惜!

中国父母倾向美国子女教育方式


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美国标准”之时,美国人却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是否真的完美无缺。特别是在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儿童表现进行对比之后,美国人越来越质疑自己所推崇的方式方法是否足够正确。

不久前,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潘蜜拉·杜克曼女士出版的《养育宝贝》一书,更是将幼儿教育这一讨论热题再度推向了高潮。

这位女记者在书中写到,法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礼貌和修养,在豪华餐厅里,她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小孩不乱扔食物,而法国小孩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用刀叉吃饭”;“法国孩子玩耍时不需要父母陪着,所以他们的妈妈有足够的精力装扮自己、做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描述让美国人跌破了眼镜,羡慕到了极点。那么法国人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自我个性。

树立家长的权威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雷诺博士补充说,权威和爱并不是矛盾的事情。恰恰相反,两者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才设立了种种规矩,以确保孩子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事实上,设立界限和规矩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赢得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缺少了严格的管教,孩子反而会感到被忽视和遗弃。

那么,如何培养家长的权威呢?

接受采访的埃里克和娜塔莉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正确合理”地教育他们3岁的儿子,他们特意去参加了家长培训班,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认真地付诸实践。埃里克说,其实施行权威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当你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孩子清楚他不能做的原因。简单粗暴、不加解释的禁止,非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在摆出家长威严的同时,一定要向孩子清晰明确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情他不能去做,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娜塔莉的感受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间的共识也必不可少。如果父母双方一个人告诉孩子“可以”,而另一个人却说“不”,孩子便不会再服从管教,甚至还会利用父母间的分歧来做坏事。另外,权威在言行一致中才能真正得到树立和体现。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规矩,这些规矩绝不能只应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须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些规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在管教儿子的同时,埃里克和娜塔莉也十分注意拿捏分寸,因为“权威不等于专横和专制”。如果家长让孩子感到畏惧,如果他们的命令不合理或有失公正,如果他们连孩子的幽默感和情绪抒发都要禁止,那么他们的教育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根据法国著名的儿童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斯·多尔托提出的“冒险”学说,在对儿子进行一丝不苟的严格教育的同时,这对夫妇也没有忘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留有一定空间的行为自由。“在规矩之内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自由,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育以及自我意识的养成都十分必要。”雷诺博士解释说。

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美国幼儿教育强调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充足、慷慨、无条件的关爱,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参与他们的游戏,尽量减少对他们的约束,鼓励他们的天性尽情发扬,用表扬代替惩罚等等,而这些理论法国的教育专家们并不完全认同。

法国儿童心理学专家玛丽·吕克医生认为,所有小孩子都会想要大人时刻待在自己身边,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自娱自乐的本领。

吕克医生建议父母不要一直陪孩子做游戏,更不要在游戏时给孩子太多“直截了当”的提示,例如“应该把大象涂成灰色,应该给布娃娃穿这件衣服,当心沙发”等等。当一个孩子太依赖父母的帮助时,他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周围世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无法勇敢地探索外面的精彩,也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吕克医生认为,从3岁起,小孩子就有了独自玩耍的能力,并且也有了抵御一定程度孤独感的心理强度。从这个年龄开始,他们的想象力开始萌芽,想象中的世界开始向他们展开。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去干扰他们,他们可以与布娃娃对话几个小时,能够自己编出各种故事。然而,这对一些家长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为通常家长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在没有他们看护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待着。

那么,如何教导孩子学会独自玩耍呢?如何帮助他们培养独处的能力呢?埃里克和娜塔莉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许值得借鉴。

娜塔莉首先向儿子做了清楚的说明:“你可以在我身边玩,但这不等于说我要和你一起玩。”然后,她建议儿子把图画本和积木带到身边。“家长的在场会使孩子感到安心,”娜塔莉解释说,“其实对孩子来说,家长参与游戏并不比待在他身边更重要。你可以尽管处理自己的事情,只要时不时地看一下他就好。他也会很自豪地向你展示在没有你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作品’。这时,你一定要向他表示祝贺并且表达你为他骄傲的心情。”

接下来是要培养孩子独自待在房间玩耍的习惯。娜塔莉首先确认了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比方说可以被孩子吞掉的小物件等等。然后她向儿子解释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她把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放在了房间的某个角落,慢慢地,儿子便爱上了这个“属于他”的角落。她总是让房间门保持打开的状态。因为心理医生证实,房子里的响动会让小孩子感到安心。最初几次儿子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娜塔莉也按照医生的叮嘱,没有马上塞给他玩具,而是让他自己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次把儿子单独留在房间里时,娜塔莉都会鼓励他:“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会自己找到有趣的事情做。”

“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独自玩耍20~30分钟,所以他每过一会儿就来找你是很正常的。这时你要对他说‘我不陪你了,你看起来玩得很高兴,我要准备晚饭’。”娜塔莉说。

雷诺博士认为,让孩子和他的玩具单独待在房间里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创造新的游戏,编出新的故事。儿童通过独自玩耍,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他的想象世界,他还可以克服对空虚和无人的惧怕,并将孤独的时光转化为丰富而有创造性的经历。“独处的能力”将使他终身受益。

怎样教育智力超常的孩子?


"美国天才发展中心"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95%的天才儿童在将来的发展中并不总能把优势保持下去,他们的弱点使得他们的智商发展停滞甚至下降。因此,后天创设适合他们智力发展的环境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般说来,家有智力超常孩子的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超常儿童的智力发展迅速,吸收新知识快,与同龄人同步的学习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急剧增长的求知需要,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比如为他们补习高一级课程,让他们涉猎更多更广的书籍,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让他和智商相当的孩子一起学习。

2、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超常儿童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智商高而以高分来要求他,更不能整天把孩子关在房间里死啃知识。而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用大自然的趣味、人际关系的活泼、实践活动的生动、艺术欣赏的美去熏陶滋润孩子敏感的心灵,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3、注意让孩子均衡发展。

对待早慧的孩子,最忌讳的是让他一味在单方面发展,拔苗助长。美国起点教育计划的失败证明:孩子会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难题,并不标志着他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必须注重孩子早期在心智方面经验的积累。而这积累,来自孩子早期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杨振宁对天才少年的忠告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年龄要让他们在心理、学习上平衡发展。急于助长我看不出来有任何好处,而我看得出来可能很危险。"

4、帮助孩子调整健康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恶性化、高度紧张是伴随天才儿童的三个特征。这些特征预示着他们成人后极有可能培养出高度的价值观,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他们与同龄人的极度不协调,从而因极低的自我观念而滋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应留意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耐心解答他们关于此类的困惑,既要避免孩子因高智商而产生优越感,又要防止孩子因与环境不协调而导致自闭、压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