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都会给在每个时期留下一些照片来纪念。对孩子来说,影楼那种千篇一律的照片太过生硬,只有爸爸妈妈才能抓拍到孩子最可爱的样子,把照片拍得更可爱是有些窍门的,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面镜子就可以拍出很多好玩的效果

看孩子的每个部位都会有特别的感受,这样拍,你想过吗?

坚持拍,变化会让你吃惊。

气球太能营造氛围了

销魂的背影

造型要够花哨

好有爱,你看明白了吗?

借位总能拍出各种创意

瞧这一家子,多酷!

人与自然,多和谐

淡定的宝宝

把妈妈的爱留在脸上

幸福小孩

拍的清楚不重要,意境很重要

和心爱的小汽车

爱的言传身教

一家四口的剪影

每个小女孩都热爱妈妈的高跟鞋

被宠爱的小孩

一家四口的幸福

合影可以这样拍

相关知识

孩子犯错,你真的会惩罚吗?


很多父母都认为,西方人的育儿观就是“放养”。可仔细想想,哪个孩子不是父母教育出来的?“养不教,父之过”是中国古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语出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可见,无论哪国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责任。西方孩子犯了错误,照样也会被惩罚,只不过,惩罚的方式和态度与我们有些不太一样。

有奖就必然有惩,惩罚是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谁也不想养出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只要惩罚运用得当,就可以帮助孩子懂得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只是,我们真的会惩罚孩子吗?

设定规范

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熊壮壮最近经常打小朋友。情况基本一致,都是小朋友无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脚回应人家。

回到家后,爸爸批评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熊壮壮不服:“他们先招惹我的!”

我制止住孩他爸,问熊壮壮:“是不是今天乐乐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点头称是。我又说:“那我觉得他肯定不是故意来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壮壮有些迟疑,但还继续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语气严厉了一些,他不吭声了。当然,我也清楚,孩子有些时候的确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所以,我接着说:“今天老师已经批评过你了,我就不再多说。但我以后不想再听到你打人的事情发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我可以告诉你。”接着,我和他模拟了几出小朋友之间发生纠纷的场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几天后,我再问熊壮壮:“这几天跟小朋友友好吗?”

他说:“好着呢!”

“那人家要是跑过来把你撞了呢?”

“我就说,你小心点!他应该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

这件事让熊壮壮知道了一个行为规范:如果别人只是无意中伤害你,你就不能去伤害对方。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由父母为孩子设定行为规范。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情绪,比如有的孩子摔玩具。然后,再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并指导孩子思考一些比较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规范的“三区段”

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能够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职责是对行为设定规范。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可考虑使用“三区段”方式:

绿区:是被认可及合适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求孩子采用的行为、允许孩子去做的行为。

黄区:是不被认可的不当行为。但是,由于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睡懒觉、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会儿动画片。

红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包括会危害自身或他人幸福的行为,也包括不法的、邪恶的、不道德的和其他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

在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限制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关切、赞扬、特权或奖赏,不良行为的后果是不予关切、特权的丧失或没有奖赏。

全家遵守规范

我们定下了孩子的行为规范。当然,这个规范要基于爱,要合理,要让孩子能够看明白,而这些规范通常指的就是“家规”。

朋友的儿子两岁了,能上餐桌吃饭了,于是她就要求他:“在吃饭时,不准随便离开餐桌,不准玩玩具,但可以坐着不吃。”作为规则,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能明白了,至于合理与否,朋友的解释是:“不吃只会影响到他自己,而离开餐桌、玩玩具,我们就得管他,影响了我们正常进餐。我就是要让他从小明白,你可以影响你自己,却不能影响别人。”

规则定好了,便要求所有照顾孩子的人都去遵守,否则,一看见孩子不吃饭,奶奶就急着去喂,那么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和适应这个“家规”呢?

违反规范就惩罚

当孩子违反规范时,便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运用惩罚的方法时,必须注意下列几项:

1在不当行为发生时,当场予以批评

也就是说,对孩子犯错一定要“抓现行”,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否则,等你什么时候想起来再去批评孩子,小孩子也许已经忘了他干的坏事,而大孩子则已经想好了应对你的“策略”。

2要说明行为不当的理由和后果

到底是违反了规范本身,还是其他超出“家规”范围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后果,都需要给孩子讲明白。

3不宜采用“比较式”批评

也就是说,少说“小明都不睡懒觉,你为什么还睡呀”之类的话。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家庭环境也不同,这样的比较常常有失公允。

4不要批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学习中,孩子半天学不会,父母就容易说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之类的话,其实孩子未必是不认真,只是暂时学不会而已。

5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威来批评

“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现告诉老师去。”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看出你的苍白无力,他才不会怕你呢!

6批评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有的父母长篇大论说了一车,孩子也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还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来消化你的论述,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到底哪儿错了、为什么错。

正确运用惩罚手段

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暂停”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不端的后果。正确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暂地隔离,不得与同辈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触。假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孩子停止不当的行为,然后平静下来,并有一个比较正面的的新开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长和照料者都不会正确地运用“暂停”,他们除了隔离,还加上粗暴的言行,让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这种损伤人格的做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益处。

另一个家长常用的惩罚手段就是打一顿。许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释,他们这样做真的很见效,孩子立刻就老实下来。其实,许多孩子正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从父母的。这种责打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能马上见效,却葬送了教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另外,打孩子还常常会造成反效果。因为它使孩子感到无力、不公平,还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挨打之后,孩子思考更多的是报复,而不是自我改进。还有挨打之后羞辱的感觉,也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或者计划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时“被逮到”。

惩罚时父母的态度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最好的态度是处之泰然,是平静的、不动怒的。愤怒的父母会教导出愤怒的孩子,安宁的父母才能教导出安宁的孩子。

任凭孩子大叫大嚷,妈妈还是可以继续抱着他,轻轻地拍拍他,使他明白,受惩罚时妈妈仍是爱他的。但是,请不要给孩子太多关注,这样他才会明白,不守规范是不会得到额外的注意的。

惩罚后切勿翻旧帐

惩罚完了,孩子静下来了,父母仍是那么平静,一切便可继续。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持久的不满情绪,时不时就提起这档子事,那么孩子也会持久地不高兴。

请记住,惩罚的目的绝不在于发泄成人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在于帮助孩子明白正确行为与越轨偏差行为之间的分别,帮助他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且不需要外在监督就能自重、自持与自律。

灵活应对孩子的反应

孩子对于惩罚的反应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爱说话,当然也不会哭闹,但是他们对于父母说的话或做的事极为敏感,而且深受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最好去多了解他们,而且尽量少惩罚他们。

有些孩子被责备时可能会一直号啕大哭,并发誓再也不敢了,这样看来,必要的惩罚对他们确实有效。

在惩罚那些任性、倔强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会反抗。要管教这类孩子,最好避免硬碰硬或长期对抗,只要简单扼要地指出他们哪里做错了就可以,然后让他们参加一些活泼好玩的活动,尽快转移掉他们的注意力。

惩罚,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自尊及权利。当孩子能明白家长设定的规范、同时又有控制自己的概念时,他们从小就不那么容易犯错。

早教:5个会“遗传” 给孩子的坏习惯,你有吗?


我们在生活起居中经常出现那样的感受:某一孩子跟父母很像,不但外貌类似,行走和讲话的姿势也长得像,乃至那类由里之外的“材质”好像也是一样的。怎么会那样?难道说父母的身上的特点会像摸具一样遗传给孩子吗?

深有同感,除开父母的身上的遗传基因外,父母的身上的一些习惯养成也会不遗余力地“遗传”给孩子。尤其是父母下边的5种不良习惯,你要是略微比照一下那样的父母和她们的孩子,“遗传”规律性确实是刻骨铭心存有的。

暴力行为

小故事:

有一位父亲十分讨厌自身,他都会在愤怒中施暴自身的孩子和老婆,每一次打过便会深陷深深地的愧疚和痛楚,无法自拔。他说道,儿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他的父母从沒有友善地说过一句话,如今即便她们早已年近七十岁,即便母亲有时候得病在床,父亲還是收不上手。他讨厌自身的爸爸,感觉她们的暴力行为从未给他们一天的幸福快乐,他在婚前也一度发毒誓,一定不容易像爸爸那般看待妻子,但实际上他却变成爸爸的翻板。

想修复父母刻在孩子儿时里的缺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有一个喜爱打孩子、打亲人的父母,她们的孩子一定会校园内打架。这好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性。不但是由于孩子从父母的暴力行为中,学得了解决难题的方法,那便是暴力行为让另一方妥协,孩子还学会了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暴力行为看待。

因此在她们初期的生命中,父母用行動告知她们,暴力行为是最强者的代表,友好与和睦是弱小的面罩,她们效仿父母解决困难的方式,难以言表地遗传着父母的“暴力行为遗传基因”。

脏话

小故事:

电梯上,一个小女孩一不小心踩了一脚生疏的男孩儿,男孩儿“呀”一声恼了,随后爆掉句脏话:“你是吃Pi 眼长大了的吗?”小姑娘急得两颊通红、差点儿痛哭。男孩儿的妈妈,一个佩戴眼镜的穿着打扮儒雅的女性指责孩子粗鲁,也要让男孩儿给小姑娘致歉。这时候女性恰好收到了一个电话,神色一瞬间大变爆粗口:“你是吃Pi 眼长大了的吗?%@#¥……”一大堆脏话,别人都震惊,果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啊。

沾染着“浊水”的孕妈,她的孩子也是带著“浊水”的印痕“出世”的。孩子的語言发展趋势,一开始从胎儿期耳闻目睹地在孑宫中体会了父母語言的互动交流,到出世后,无时无刻不置身在父母的語言深海中。从父母讲话的语调、语气到父母掺杂着脏话、不雅观关键字的語言,都是被孩子不遗余力地吸收并转换为孩子自身的語言。

特别是在留意的是,越幼年的孩子们,她们越不可以掌握脏话给他产生的实际意义,她们把脏话当做跟别的一样的語言,不清楚负面信息的語言说出来会损害到别人,因此她们也不知道脏话是不太好得话。下意识地,她们便应用这种不适合的语句用以人际交往中。

贪便宜

小故事:

两年前在商场看到一对母女,那时候男孩儿只能3,4岁上下,女性带著孩子在拿商场完全免费出示的包装袋,一边抽一边卷,没一会双手卷得浓浓的。孩子很“听话”地拿着大包装袋接到妈妈手上的包装袋。近期又看到这对母女,男孩儿早已上中小学,衣着学生校服有点儿神色焦虑不安地抽一卷又一卷完全免费的包装袋放进大包装袋里,妈妈在附近拣选平菇,有时候也要把一两片放入外衣的袋子里……

许多 情况下贪便宜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都会令人觉得难受,好似一件嫩白的衣服裤子沾染了污渍,心理状态上可表述为悄悄地获得了完全免费的小益处的那类成就感。这类“遗传”状况很趣味,一旦父母中有贪便宜的,孩子也毫无例外地都是有那样的特点。

那是由于父母的这类理所应当地贪便宜的价值观念,会让孩子承传。购物服务生算什么价格了、营业员弄错多给了产品,贪便宜的大家毫无疑问会欣喜进而惟恐另一方了解。这类习惯性对人格特质的沾污是存有的,会让一个孩子越来越不讨人喜欢和不能信了。

说谎

小故事:

某一星期日,父亲带闺女黑毛出门玩乐,黑毛发烧感冒扁桃体发炎,妈妈嘱咐说一定不能吃热性食物。結果,两父亲和女儿還是来到肯德基吃炸鸡。怕黑毛妈妈指责,父亲跟闺女说一定不可以跟妈妈说吃完韩式炸鸡,要跟妈妈说只吃完鲜面条。因此两父亲和女儿撒了谎。

不久,黑毛去世了。缘故是黑毛把祖父的降血压药当糖吃,祖父发觉药少了,但黑毛不承认自身吃完降血压药,而仅仅说吃完隔壁邻居小孩子给的糖块,祖父坚信了。黑毛因为降血压药过多、中毒了時间长时间造成 心脏猝死从此救治不回家。

父母习惯性说谎的不良习惯,给孩子传送的信息内容是,能够 以便降低不便、便捷自身而说谎,由于父母做得从容,孩子也会“遗传”得从容,假如没有人多方面纠正,孩子会把说谎当一切正常的为人处事方法。这些谎话连篇却根本不清楚自身有误的孩子就这样培养的,假如说谎能让她们得益,孩子便把说谎充分发挥得更为酣畅淋漓。因此,如果你无所顾忌地在孩子眼前说谎取得成功绕开了不便,祝贺你了,你早已给孩子干了非常棒的示范性。

不善解人意

小故事:

小的时候据说过村内某户人故事,说两婆媳吵架,媳妇儿被恼怒的老公狠狠地打过一顿,媳妇儿很憋屈很生气,做饭的情况下在鲜美的汤里一起吐痰咳痰,随后盛给家婆和老公喝,她幼年的4岁的孩子亲眼看到了一切,妈妈使他一定不可以喝、也不可以告知他人。之后孩子长大了,当初年轻的媳妇变成了别人的家婆,有一天她跟孩子争吵吵闹声很厉害,他便像妈妈当初那般,做饭时将脸部、嘴唇里的全部不干净的东西所有扔到鲜美的汤里一起,最终也要撒上一泡尿,熬出一碗汤“孝顺”妈妈。

不善解人意确实能够 “遗传”的,善解人意的父母以本身的行为规范给孩子干了个模范,不见利忘义、不占人划算,真心诚意看待别人,孩子也会以父母的个人行为为效仿目标标准着自身的个人行为。忠厚老实善解人意的父母没办法培育出冷酷无情卑鄙小人,因此真实善解人意的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不善解人意。

即便是善解人意的父母培育出残酷待人接物的孩子,那样的孩子必然是以前遭受过别人的损害,而这种孩子的天性還是善解人意的。不然,不善解人意的父母,培育出不善解人意的儿女也是基本定律,那是由于父母用不善解人意看待着这世界,包含她们的孩子,孩子一样也会以类似的个人行为和心态应对这世界。

栽下罂粟花不容易结得大樱桃,苦果不知道会在哪个枝干上结得。心理学专家艾普专家教授说:“好似水里的鱼类群居动物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刻参考附近的大家,相互之间观查、相互之间效仿。”托尔斯泰也说:“所有文化教育,换句话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文化教育都归结为楷模上,归结为父母自身日常生活的摆正和健全上”。

因此,父母是啥“种”,便会结得哪些“果”,5种不良习惯会不遗余力地“遗传”给孩子,因此,假如想让孩子不“遗传”你的不良习惯,一定要慎重而而为,在孩子眼前勤奋当个“好”的人,而不是全身带著“恶”的人。希望你的孩子变为哪些,那麼你也就在孩子眼前主要表现成如何。

别让你的干涉毁了孩子创意


太阳可以是绿的

3-6岁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创意应该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己发现的,并不是家长和老师提醒的。这个年龄阶段,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意。

当孩子画出绿色的太阳、红色的大树、紫色的小草时,家长千万不要否定孩子,而应该先询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画,当孩子给出诸如绿色的太阳可以让世界更阴凉这样充满想象力的理由时,家长要及时表示赞扬和肯定。不要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过于关注孩子给出的答案或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要关注他们发现创意的过程。

玩具乱扔 家长别急

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下班回家,发现宝宝把玩具扔得满屋子都是,雪白的墙壁也被涂鸦成大花脸于是,家长只好以最快的速度把散落四处的玩具收拾好,然后告诫宝宝:下次不可以这样哦!可是用不了几天,家长会无奈地发现,孩子又故技重施当孩子乱扔玩具时,下午五点以前绝不会收拾,五点后,和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玩具会被扔得乱七八糟,怎样才能把弄乱的玩具收拾干净,然后让孩子将玩具收好。持续几个星期后,家长就会发现,不用妈妈提醒,孩子也会主动收拾玩具了。

睡前给孩子一个拥抱

有位妈妈问:每天要上班,和宝宝的沟通时间很少怎么办?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是否对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个瞬间都负责任。要记得每天入睡前给孩子一个真诚的拥抱,并对他(她)说一句赞美的话,坚持一年时间,你会发现宝宝身上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给上班族妈妈支了一招:每天下班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先别急着做家务,应该马上冲到孩子身边,拥抱他(她)、使劲和他(她)亲热,记得让自己的身体和宝宝的身体充分接触。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宝宝不会在你上班的时候哭哭啼啼找妈妈了,因为通过妈妈的行动他(她)已经有充分的自信:我在妈妈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排第一!。

沙子、报纸也能激发想象力

当孩子遇到令他们愉快的事物时会产生创意,而诸如涂鸦、手工、雕塑等各类美术式游戏,恰恰是6岁以下的孩子最乐此不疲的游戏形式。只要加以引导,日常生活中的蔬菜、面粉、泥沙、报纸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工具。每个家长应该尝试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

孩子的嫉妒心理 你会处理吗?


其实,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好胜心。虽然一定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加努力,但是如果好胜心过强,发展成嫉妒心理,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嫉妒的火苗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熄灭它。

别人受表扬。别的孩子受了表扬,有的孩子就会暗中不服气,甚至会公开挑别人的缺点。“我儿子小学5年级,年龄不大,嫉妒心理却挺强。前几天,我带他到同事家做客。同事有一个女孩儿叫小雪,钢琴弹得特别好,当众给我们表演,几个大人就多夸了小雪几句。没想到,我儿子突然说了句,‘你弹得再好也成不了郎朗。’”张家口的陈先生说,儿子的一句话让他十分尴尬,也表现出了孩子的嫉妒心。

同学受到老师重视。有的孩子因为不被重视或与老师关系不好而嫉妒受到老师重视及与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并且常常迁怒于老师,背后议论老师,甚至对班上的某些事情采取消极的态度。“我儿子最近老是在家里说他班某个同学和班主任的坏话,后来我一打听,原来是这个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好。”邯郸夏女士对儿子的嫉妒有点莫名其妙。

本该天真单纯、心理充满阳光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刘毅玮教授分析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其次是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他在什么方面不如某某,使孩子以为家长喜欢别人而不喜欢自己,由不服气而产生嫉妒。此外,有的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这样的孩子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经常得到肯定而形成一种‘惯性’,如果有一次没受到重视和关注,就容易产生嫉妒。”

其实,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而帮孩子克服嫉妒心,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第一:建立良好的环境。嫉妒心理和行为的产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孩子自身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当着孩子面议论、贬低别人,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因此,家长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容让的环境气氛,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第二:要正确评价孩子。家长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评价随意拔高,过分赞赏,以免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印象。家长还要适当地指出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第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培养孩子热情、乐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也有助于孩子克服嫉妒心理。家长还应特别重视的是,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因为溺爱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比自己更成功的人,使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