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双职工父母已成为常态,在生完孩子之后,很多妈妈都会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重新开始自己的职场生涯,这也带来了一个超级难题。

父母都不在家,生出来的宝宝谁来带?

有很多超人父母会咬咬牙自己带,想着就算辛苦自己也要把娃带好,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会请育儿嫂或者让保姆帮忙带,但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让自己的爸爸妈妈搭把手和自己一起带娃。在中国,让父母帮忙带娃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再细细想来,这样啃老真的好吗?

这不,有些老一辈就不干了,这些老一辈认为我不能无偿带娃,我需要有偿带娃!

有些老人还要求把娃的生活费和辛苦费分开支付。还有一些老人,直接状告自己子女,要求子女补偿自己带娃的辛苦费。

对于老人带娃这件事,有的年轻人表示理解,老人毕竟也要生活,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能再把晚年搭在孙子辈头上,不能再用自己养老钱补贴自己儿女的家用;有的年轻人表示宝宝心里苦,物价上涨厉害,孩子花费不低,工资还要还房贷,让老人有偿带娃实在荷包有些吃紧。对于老年人有偿带娃这件事,你怎么看?

网友评论

在小编看来,有偿带娃是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谈钱虽然有点伤感情,但毕竟,我们要把这件事说清。来看看网友对于“有偿带娃”的观点。

@向往田园的呱呱子:可以接受,前提是照顾老人也一样明码标价就很公平。

@萌萌滴麻麻萌萌哒:可以接受,关键是我婆婆太忙了,忙着带外孙没时间带孙子

@ll朵朵仙子:可以接受给钱,但是接受不了老人带孩子,多年后孩子大了就会发现父母带是最好的。

@missleo:老人没义务带孙子!老人放心又免费老人该安享晚年了子女一句上班老人必须带孩子还免费,这是哪门子道理!什么是孝顺?不给老人添麻烦才是孝顺!不上班没收入就找时间自由有收入的工作,否则找保姆,非得老人帮忙不要等老人开口问你要钱子女主动每月给老人带孩子辛苦费,这才合理公平,这也是一种孝顺!

@徐香花:与其让老人直接说出来,倒不如做子女的体谅老人,主动给予一定的带孙费。比起雇保姆我还觉得给少了呢。我也快生产了,如果要让婆婆或妈妈帮忙带,我肯定给带孙费。老人在体力上本来就不如年轻人,带大你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还想再让她无偿带你孩子,长点心吧。

@豆芽菜菜子天真妈:我觉得应该的,本身老人带大我们就该享福了,带孩子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义务而且他们已经年老了本身就需要照顾。

谁说老人就要义务带娃?

各位子女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老人并不需要义务带娃,老人自愿无偿帮你带娃是原因是老人们对孩子的爱,他们辛苦把你拉扯长大,在年老之后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又要帮你照顾孩子。对于老人主动帮忙带娃,年轻人应该心存感激,理解老人的不易。有些老年人热爱旅游,或者希望在退休后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因此并不愿意帮子女带娃,对于这种情况,子女也要理解老年人,不能过份强迫老人,强制老人帮自己带娃。

老人主动帮带娃,子女不仅应该在心里心存感激,同时在行动上也要做到。比如,子女可以定期进行日常采购,带着老人孩子一起去超市采买生活用品,备齐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防止老人破费;在双休日时,子女应该把带娃的任务重新接过来,让老人在周六周日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子女也可以多给老人买一些衣物,营养品等,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带老人去旅游;在日常生活中,子女也应该注意孝顺老人,主动赡养老人。

但隔代教育,让老人带娃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有些年轻人“死也不让老人看孩子”,对于这种事情,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隔代教育问题多

1、对孩子过度溺爱。祖辈对小辈往往容易心软,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长长期孤独一人,祖辈往往有着补偿心态,想着尽量提供更好的生活给孩子。祖辈往往代替孩子包办一切,不让孩子做家务活,不给孩子劳动的机会;祖辈对孩子的要求也尽量满足,“孩子说什么祖辈就听什么”,孩子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2、新旧育儿观的冲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媒体的进步,越来越多正确的育儿观念正在不断被普及。但,祖辈因为年龄较大,而且世界观形成较久,往往有着老一辈的思想印记,在新旧育儿观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打出“养了这么多孩子”“你都是这么长大”这种口号,拒绝吸纳新观念,一直恪守着古板的老旧观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孩子与父母的隔阂。父母与孩子长久不接触,孩子由祖辈带大,孩子与父母虽有亲情,但少有联系,长久以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会淡化,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孩子只认祖辈,不认父母的情况,造成“隔代亲”的现象。

隔代教育怎么办?

1、无论再忙,坚持陪孩子

祖辈始终无法代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无论再忙,家长都不能缺失孩子的教育。家长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尽可能的多去陪陪孩子,增加与孩子的互动,比如可以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出去玩,或者在寒暑假里把孩子接到身边教养,利用挤出来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慢慢长大。

2、用多种方法陪孩子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长可以换一种思路,不只拘泥于老的形式陪孩子,可以多用一些新的巧方法。家长和给孩子互通视频电话,或者给孩子录下小视频,还可以通过电商给孩子准备礼物,也可以给孩子写写信,用巧方法增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家长陪在他们身边。

3、注重家庭关系的培养

家长要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要注意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平时耐心教导孩子,不能因为工作忙或者时间紧迫,就把孩子丢给电子保姆,让孩子迷上电视电脑,而要多带孩子从事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祖辈往往喜欢看电视打发时间,孩子们往往也会“跟着看”,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用电脑的时间。或者给孩子找年纪相仿的玩伴,让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多和祖辈沟通

家长应该经常和祖辈沟通教育经验,亲切孩子的成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和祖辈交流,在虚心听取祖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双赢的局面。

父母要意识到,家长才是孩子教育的主体,隔代教育只是缓兵之计,永远不能代替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位置。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性别也要教吗?


三岁以前,女儿对自己的性别一无所知,原因嘛,现在看来主要有两个:一是服装,由于孩子小,我们给她买的衣服多以休闲为主,夏天更是一身背心短裤,很少给她穿裙子之类的“淑女装”。二是大人的导向,丈夫很喜欢男孩,而爷爷奶奶也曾盼着要个孙子,等女儿出生了,会玩耍淘气了,就当男孩子一般看待。

结果,我们带她去朋友家玩时,遇到逗她玩的叔叔阿姨问:“你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呀?”女儿很自然地告诉他们:“我是男孩子。”大人们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

直到上幼儿园,问题出现了。有一段时间老师教他们做游戏,大致是叫小朋友站成一圈,然后老师说:“男孩子学小兔子跳到中间来。”女儿就跟着男孩子一块往中间跳,这让老师很诧异。

老师向我们说了这件事以后,我们才明白:原来女儿的性别也需要教!

于是,我和丈夫“从头到脚”开始“包装”女儿。给她买一些漂亮的小发卡、小裙子,连鞋子也挑选颜色鲜艳的。平时也经常给她灌输“漂亮”、“美丽”、“好看”等女孩子专用词汇。别说,还真管用。

这不,现在女儿自有她的一套“男女有别”观念:“女孩子能穿高跟鞋,男孩子不能穿。女孩子能梳小辫子,男孩子不能梳。女孩子能穿花裙子,男孩子不能穿。所以女孩子好看,男孩子不好看。”

不过,就因为“男女有别”,女儿也闹了点小笑话。

一天晚上,我给她洗完屁股,她突然很严肃地对我说:“我长大了可不当新娘子,当完新娘子就要给小宝宝洗屁股,真脏!”——这可怎么好!

还有一次,女儿把幼儿园的三位老师划分开来,只有其中一位是女孩子,因为她长发披肩,老穿好看的衣服,而且比其他两位年轻!其实,幼儿园里根本没有男老师!

你说逗不逗?

祖父母切忌溺爱孙子


许多老人退休后闲适在家,一方面他们寻找一些闲情雅致打发时间,一方面帮助儿女带孩子。老人在照顾孩子时有许多优点,老人对孙辈有耐心,照料细心、生活有规律等等,但是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有时会过份宠爱。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更容易满足,认为只要能做到的,千万不能委屈了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容易变得任性,不知道忍让。

乐乐在奶奶那里非常得宠,有时妈妈教训她两句,乐乐马上去找奶奶告状,奶奶就回过头来责备儿媳:她还小,哪儿懂那么多道理,别惹她哭好不好。妈妈的教育方针往往不能实施,时间久了也不愿惹事上身,就随乐乐自己发展了。乐乐因此而有恃无恐,益发变得倔强任性。

有一次,乐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打架,下午奶奶去接乐乐时被老师留下来谈话。老师告诉奶奶:“乐乐十分任性,抢了小朋友的玩具不说,还十分霸道地不让小朋友向老师汇报,不然就要打人家。”老师告诉乐乐,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能随便打人,但乐乐还是一口咬定说:“我要玩这个玩具,为什么他不让着我。”老师说:“是不是你们在家太娇惯孩子了,不然怎么会这么任性。”奶奶听了十分惭愧,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动摇。

爷爷奶奶帮着儿女带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他们因为是过来人,自有一套教育理论,因此对儿子、儿媳的意见十分不理解,认为他们对孩子太凶或太强硬,自愿挺身而出担当保驾人。但是在这种大家庭里,老人与儿女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认识,相互配合,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父母也要会“听”孩子的话


“该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听话。”家长们常常说类似的话。想让孩子听话——

“歪歪是我给吃给穿养大的,当然什么都得听我的,不然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歪歪爸正叽里呱啦地抱怨着。原因?其实很简单,放了暑假的歪歪着实在过一个“快乐”的暑假——作业堆着不写,整天看电视;以学习名义买来的电脑,多半用来打游戏,有时甚至一打打到小半夜……要是跟他讲道理,他会跟歪歪爸讨价还价,“下午不打游戏?行啊,但晚上光看动画片不背单词……”让本来工作就忙的歪歪爸焦头烂额——

歪歪爸:无论我说什么,他的回答就三个字——“知道了”。结果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唉,歪歪是越大越不听话了。

精豆妈:你把和歪歪说话当一种负担了吧?

乖乖妈:谁让你平时说话,习惯对歪歪用发号施令的口气,“这不许、那不行”的,对孩子采用高压政策。

歪歪爸:歪歪不听话,与我说话有什么关系?

乖乖妈:“为什么爸爸能熬夜看电视而我不能?为什么爸爸星期天可以睡懒觉,而我就必须早起上兴趣班?这不公平!”这就是歪歪心里所想的,歪歪爸肯定不知道。他本来就觉得不公平了,再加上你的语言刺激,肯定会“造反”。

精豆妈:所以,他认为他要得到补偿——你不让我打游戏,那我就要看电视。

歪歪爸:歪歪要补偿?那我不是还得废嘴皮子和他讨价还价。

精豆妈:歪歪比你更急!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他看电视、睡觉或者上课迟到被老师骂,别心软,让他自己承受后果,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对付精豆的。

乖乖妈:其实,问题不在于“说什么、怎么说”,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歪歪爸:听?他好像连话都不想和我多说!

精豆妈:他不说你说啊,问问他最近喜欢玩什么,遇到什么新鲜事儿……

乖乖妈:歪歪肯定有过这样的情景,兴致勃勃地回到家,给你讲着学校里的故事。其实,他不需要你说,他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来和他分享。可能你没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是浪费了家长做家务、看电视的时间。

精豆妈:是啊,孩子放学回了家,也正是我最忙的时候,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家,每次精豆和我讲话,我总是一边忙,一边敷衍几句。

乖乖妈:这种情景会让孩子不愿意和你们交流。他会想着我不耽误爸爸、妈妈的时间,快点把事情说完,越说越急,越急越说不来,成了结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变得不爱和家长沟通。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曾经缺少好的听众。

歪歪爸:你的意思是说,我说话时歪歪漫不经心,原因在我,是我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

乖乖妈:对!听出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融洽感情。

精豆妈:我只知道跟孩子说话时,“知道了”、“别烦我”这些话千万不能说。

乖乖妈:别忘了眼睛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这也是在告诉他,“对于你要说的话,我很感兴趣。”保持微笑,可以加入夸张的吃惊的表情。

歪歪爸:我回家做“试验”去!

父母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女儿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关注他,尤其女孩在这方面的渴望显得更为强烈。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如今的父母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早上,可能在孩子没出门之前他们已经出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孩子或许早已进入梦乡,父母和孩子似乎永远是错开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来管孩子。

萌萌的爸爸是一个大忙人,几乎没有时间和她在一起。

在萌萌的心中,爸爸就是一个提着公文包忙进忙出的人。她希望周末能够和爸爸一起去动物园或者是植物园,但是爸爸周五晚上接到一个电话,表情严肃地交谈了几句之后,就开始犹豫要不要陪她了。

在爸爸犹豫的时候,萌萌感到担忧:

“他不能马上答应我,一定是在犹豫,这一次又不行么?”

当听到爸爸说:“这一次爸爸有工作要做..下一次..”的时候,萌萌心中既失望又委屈。

“在爸爸眼中,永远都是工作最重要。”

“他之前也说过‘下一次’的,根本就不算数。”

“我再也不会相信他的话了。”

“我讨厌爸爸。”..

这些缺少大人陪伴与沟通的孩子被称为“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饥饿”的孩子跟别的小孩不同,他们喜欢撒娇、任性,偶尔还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眼睛看着别人。

其实,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让大家觉得他很重要。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以后,千万不能张口就骂,而是应该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挤出些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重视。

就拿萌萌来说,如果她需要的仅仅是去了解植物、动物的机会,那谁来带她去都可以,甚至可以找一个生物学家。但是正在成长中的萌萌,她内心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爱的感觉—和爸爸在一起,相互交流,在亲密的接触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种被爱的感觉,是萌萌日后乐观、自信、积极的动力,也是加强一个孩子安全感和归宿感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赞助商”,还是一个“成长伙伴”。这两种角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父母角色缺失的情况下,孩子的性格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职场父母一定要多挤点时间陪陪孩子。你可以把孩子交给保姆、老人,但是谁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保姆、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记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沟通。”这是一位职场妈妈在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时发出的感慨。

在这方面,马克思就做得很好。

在马克思的家庭里,父母和女儿的关系真挚融洽,充满了人生的乐趣。在孩子们还很小时,马克思就常利用工作的闲暇和孩子们一起做各种游戏。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把椅子摆成“马车”,然后把父亲“套”在车前,孩子们挥舞着“鞭子”,“车”上“车”下一片欢腾。

“爸爸是一匹好马”,这是女儿们对父亲的评价。

在马克思家里,星期日是属于女儿们的。

每逢星期天,即使再忙,马克思也总是放下紧张繁忙的工作,听孩子们“指挥”。他带着孩子们出去尽兴地游玩,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既增长他们的见识,又锻炼他们的意志和体魄。

一次,恩格斯来到马克思的家里,见他正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便赶忙提醒他说:“喂,你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马克思一听,愣了一下,拍了拍脑门,微笑着说:“啊,对了,今天是星期日,星期日应该属于孩子们!”

于是,马克思放下工作,和恩格斯一起,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领着孩子们出去郊游了。

马克思的女儿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们和父亲一起度过的那些愉快的星期日,这些美好的星期日,成为她们记忆中最快乐的日子。

作为父母,应该从马克思对待孩子的做法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自己平时工作多忙,每周或者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陪伴他们成长。这不仅仅是享受天伦之乐,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在意并且关注他。

所以,女孩的父母为了表示对女孩的关心,可以利用每天午饭时间来询问女儿的情况,向女儿讲述有关自己的事情。或者睡前去女儿房间与她交谈一段时间。在平时的时候和女儿分享自己童年的生活,轻松幽默中讲述自己在她所处的年龄段记忆深刻的事情。有时候也可以和她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感受,赢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父母也要学会多“听”孩子的话


“该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听话。”家长们常常说类似的话。想让孩子听话——

“歪歪是我给吃给穿养大的,当然什么都得听我的,不然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歪歪爸正叽里呱啦地抱怨着。原因?其实很简单,放了暑假的歪歪着实在过一个“快乐”的暑假——作业堆着不写,整天看电视;以学习名义买来的电脑,多半用来打游戏,有时甚至一打打到小半夜……要是跟他讲道理,他会跟歪歪爸讨价还价,“下午不打游戏?行啊,但晚上光看动画片不背单词……”让本来工作就忙的歪歪爸焦头烂额——

歪歪爸:无论我说什么,他的回答就三个字——“知道了”。结果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唉,歪歪是越大越不听话了。

精豆妈:你把和歪歪说话当一种负担了吧?

乖乖妈:谁让你平时说话,习惯对歪歪用发号施令的口气,“这不许、那不行”的,对孩子采用高压政策。

歪歪爸:歪歪不听话,与我说话有什么关系?

乖乖妈:“为什么爸爸能熬夜看电视而我不能?为什么爸爸星期天可以睡懒觉,而我就必须早起上兴趣班?这不公平!”这就是歪歪心里所想的,歪歪爸肯定不知道。他本来就觉得不公平了,再加上你的语言刺激,肯定会“造反”。

精豆妈:所以,他认为他要得到补偿——你不让我打游戏,那我就要看电视。

歪歪爸:歪歪要补偿?那我不是还得废嘴皮子和他讨价还价。

精豆妈:歪歪比你更急!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他看电视、睡觉或者上课迟到被老师骂,别心软,让他自己承受后果,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对付精豆的。

乖乖妈:其实,问题不在于“说什么、怎么说”,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歪歪爸:听?他好像连话都不想和我多说!

精豆妈:他不说你说啊,问问他最近喜欢玩什么,遇到什么新鲜事儿……

乖乖妈:歪歪肯定有过这样的情景,兴致勃勃地回到家,给你讲着学校里的故事。其实,他不需要你说,他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来和他分享。可能你没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是浪费了家长做家务、看电视的时间。

精豆妈:是啊,孩子放学回了家,也正是我最忙的时候,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家,每次精豆和我讲话,我总是一边忙,一边敷衍几句。

乖乖妈:这种情景会让孩子不愿意和你们交流。他会想着我不耽误爸爸、妈妈的时间,快点把事情说完,越说越急,越急越说不来,成了结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变得不爱和家长沟通。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曾经缺少好的听众。

歪歪爸:你的意思是说,我说话时歪歪漫不经心,原因在我,是我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

乖乖妈:对!听出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融洽感情。

精豆妈:我只知道跟孩子说话时,“知道了”、“别烦我”这些话千万不能说。

乖乖妈:别忘了眼睛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这也是在告诉他,“对于你要说的话,我很感兴趣。”保持微笑,可以加入夸张的吃惊的表情。

歪歪爸:我回家做“试验”去!

回家试试这些听孩子话的方法吧,说不定会有个惊喜等着你呢~

祖父母长期带养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吗


由于我们夫妻的工作太忙,只好将19个月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养。但我们又担心孩子的心理及性格发展会受到影响,请问该怎么办?

茅教授答疑:

孩子最好由父母亲自带养,这对形成良好的亲子联结(parent-childbonding)很重要,而良好的亲子联结对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发展关系密切。

但是,由于你们有具体的困难,不得不把孩子交给亲人照看,这就使你们产生了问题。

由爷爷奶奶照看阴离子,对亲子关系、对孩子心理、性格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绝不是一两句话能回答得了的。比如:

1、二老的教育观念(包括是否溺爱孙子、望孙成龙程度、是否过分保护、是否过分严厉等)、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包括有没有其他同住人以及同住人对这个家的影响)、经济条件等。

2、孩子本人的特点,比如对父母的依恋是否强烈、陌生人焦虑(strangeranxiety)是否严重、是否胆小等。

3、父母亲与长辈的关系、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否一致等。

4、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是否放手、是否放心)、见到孩子时是否保持平常心(还是过分亲热)等。

如果实在不得已,一定要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养,请注意以下建议:

1、必须与长辈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绝不溺爱。

2、经常和长辈联系,打电话、去探望都可以。

3、留几张照片在长辈家,不时给孩子看看,加深他对父母的印象,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他。

4、见到孩子时,要保持平常心,不要过分亲热,否则走开以后,他会感到失落。

5、如在同一地区,有时可带孩子回家小住,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

6、在孩子面前对长辈要尊重、亲热。

你家宝宝跟谁亲


网友提问

我家宝宝两个多月,一般都是晚上我带,白天婆婆带,今天婆婆有事,我带的,我跟宝宝正玩的好好的,婆婆回来了,本来宝宝没哭,婆婆一来宝宝就哭了,婆婆说宝宝想让她抱了,认人了,跟她亲,我……等我上班了宝宝跟我接触更少了,岂不是不亲了,我怀的我生的儿子难道真的不跟我亲了啊!

七嘴八舌

flowerscarletwil:担心啥呀,宝最后还是跟你亲,你是他妈,改不了的。

bianbian98:肯定谁带的多跟谁亲,但至少八个月才能看出来跟谁亲。

seven6358:有时间多陪宝吧!

3点3分:这是没办法的啊。婴儿都是这样的,我家宝宝奶奶从小带了两年,就是跟奶奶亲。我自己带了三年了,还是跟奶奶比跟我好。

悠然自得327:才不是呢。我家就我一人天天带,老公不是每天都回来,生病都是我一个人抱去挂水。现在20个月,每次爸爸回来粘得不得了,一直跟在爸爸屁股后面。一起出去玩,我说去买甜筒跟她吃,她会说爸爸一个,悠悠一个,气得我呀,没我的份。

SandyRae:我女儿25个月了,除我休产假的那5个月是我和奶奶带的,放寒暑假是我一个人带的,其他时间一直是奶奶带的,而且是在外地。我半个月回家一趟,这个小丫头就跟我亲,什么好吃的都给我吃,没奶奶的份,更别说爷爷了。奶奶经常说白带了,但说归说,还是相当心疼小丫头。我认为这个跟谁带没有直接联系,这是血缘,是性格的关系……

其实,不管宝宝与谁亲都是自家的孩子,只要给宝宝全身心的爱,宝宝只要健康成长就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