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秘:3岁看老对不对?让科学来说话

“3岁看老”究竟对不对?3岁以前是否真的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呢?且看3大科学证据!

证据一:研究显示,3岁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证据二:实验表明: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据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给1000名3岁幼儿做的实验观察表明,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为“3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证据三:事实证明:3岁学习事半功倍

一个真实的事例: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发现时已有7岁多,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流。重返人间后经过长达6年的专业人员的护理,也只学会走路,到17岁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只有4岁孩子的水平。这个事实证明,3岁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把握了关键期,在关键期对孩子及时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将是事倍功半。

二、建议:抓住3岁关键期,助孩子成长

由此可见,“3岁看老”确实有其科学依据。既然3岁之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那么,父母们要如何抓住3岁这个教育的关键期,引导孩子性格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成长呢?

1、善于观察

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您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善于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性格、发现孩子的潜力,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要能有足够的智能去了解孩子是否正常,不要只是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了他伤害;孩子是用感觉学习,所以父母要营造情境去学习如何爱人,让孩子去表达要与不要。

2、注重互动

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亲子之间的互动,也会对孩子未来的情绪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抓住关键期,家长们要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并且是积极有意义的互动,不能把负面情绪带给孩子。父母要懂得如何用对心、使对力,如此可以使你将来在教育孩子时更加省力。

3、传播快乐

快乐是奠定孩子良好情绪与性格的基础。乐观的人,才能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因此,这个教育关键期,家长们要注重向孩子传播快乐的情绪,让孩子受你的快乐所感染。大人的笑容对孩子是一个最好的示范作用,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应该让让孩子感染到你快乐的情绪。

4、专注用心

专注与用心是最好的教养方法。在孩子学习探索的过程中,父母们应该要专注与用心,切忌责骂、批评,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学习氛围,快乐学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5、言传身教

家庭的对孩子的影响非常的大,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言传身教很重要。要想孩子能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培养能力,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多与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家人可以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宝宝感受亲子之爱,感受亲情的欢乐;家人可以和宝宝一起看书,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

6、及时引导

0-3岁期间的孩子会有一个叛逆期,当孩子遭遇叛逆期,家长们要对孩子的一些不良的言行及时的引导,避免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度过叛逆起期。

7、能力培养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外界充满好奇,最适合宝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扩大生活圈子。但是也要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另外,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一些简单的自理能力。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孩子究竟该不该打?怎么打?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不打派主张:打孩子会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简要概括,有如下几点:

1、影响亲子感情

·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

·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3、伤害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时,因为害怕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所以会思前想后、畏首畏脚;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备,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导致拘束、紧张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开,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6、学会撒谎

因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失,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于是就有可能学会撒谎。

7、让孩子失去内疚感

孩子犯错后,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却没有惩罚他,他心中会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挨完打便两清了,心理也平衡了,于是失去内疚感。这种情形,在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身上经常发生。因此,对一个比较自觉的孩子,犯错后,激发他内心的道德自觉,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主打派主张:“打”也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手段,尽管打孩子看起来很不人道,但也许它本身无所谓好坏。一种看似野蛮的方式,完全可能是出自善良的意图,也可以实现很多高尚的目的。

1、让孩子迅速学会远离危险物,避免肉体的伤害。

当孩子没有学会避免伤害,不能理解大人所讲的话,对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没有记性,父母又没有时间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的时候,就可以打孩子。这种惩戒方式,可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他被烧伤、烫伤以及受到其他肉体的伤害。

2、避免放纵孩子做坏事。

孩子做坏事时,是为了得到一种冒险、刺激的精神体验。如果这时不打他,那么他做坏事时带来的这种体验就会成为唯一的体验。一旦这种“愉快体验”成为做坏事后的唯一体验,或者因为父母的批评不够,以至于这种愉快的体验盖过了痛苦的体验,孩子就会把做坏事当成内心十分向往的事情,脑海中对于“不能干坏事”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于是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更不会痛改前非。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3、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纠正任性。

现在,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及爷爷奶奶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真的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一旦孩子做错了事情,大人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怪罪他人或环境;即使知道孩子错了,也会袒护他,认为这是一个“可爱的”错误,不舍得让孩子暂时痛苦一下,不懂得“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不会通过有效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犯错后,对他进行体罚,可以让他明白很多没有道理的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提出无理要求不但父母不会帮自己做,而且自己也不能做,一旦做了,就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又必须由自己来承担,无论是谁,都救不了自己。“惯子如杀子”,这句中国古训,值得当今的年轻父母仔细品味。

4、学会如何克服挫折,改正自身错误。

打孩子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让他有一次面对错误的经历。恐怕每个人一辈子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惩罚。孩子在家中学会了正确对待父母的体罚,那么他在今后遭到惩罚,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后,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面对。不要像现在的有些被宠惯了的宝贝一样,稍有不顺,就认为世界末日到了,就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割腕跳楼、自寻短见。

5、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义的观念。

在孩子做了严重的错事后遭受体罚,可以让孩子知道正义是不可改变的,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做好事,才会得到积极的奖励。在孩子做坏事后打他,可以让他切身感受到,一种不良后果肯定随着自己做的坏事而来,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一种碰运气的犯规赌博心理。如果不打,其他惩罚措施很难保证一定会对他产生威慑力,他会想,反正你不能把我怎么着,只不过吓唬我而已。一旦不良的诱惑再次出现,一旦孩子的“自律之窗”没有关紧,下次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

·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打”的方式,给孩子以威吓,使其改邪归正。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孩子不能乱打

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在实施体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严格的教育究竟对孩子好不好?


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成才,但父母如果盲目地提高期望,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

1、从小种下孩子叛逆的苗头。

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林高龙指出,在儿童心智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平衡机制,比如孩子小时候没有力量反抗外在压力,但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进行家长不认可的行为,把家长施加的压力反作用于家长,以达到心理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力量,到了青春期以后突然释放。这时侯,家长们往往武断地认为孩子“变坏了”,殊不知其实这是父母自己在孩子的童年期亲手种下的恶果。

2、极易导致孩子患上强迫症。

小孩子年龄小,性格还在塑型中。如果孩子一直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很容易导致强迫行为,进而发展强迫性格。而强迫性格和强迫症之间关系密切。医学发现,不少强迫症患者在小时候都有过家教过严的经历,这让孩子反而失去了自我,家长、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等长大后一旦遇到某些压力或是外界因素的改变,就可能患上强迫症。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3、大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对孩子管的太严,孩子一有错误动辄训斥,往往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克服问题,反而会强化缺点。因为,对孩子来说,通常是以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已的,成人说他怎么样,他就认为自己是怎样的。而且这种数落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对以后发展很不利。

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成才。但如不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而无止尽地不断提高期望,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水准,并让孩子丧失信心。家长的这种期望,也就会变成失望。

其实,孩子们也是有自尊心和进取心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守规矩的过程中体验到守规矩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好处,比如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赞扬等等,这个时候你甚至不用刻意要求他,他也会自觉且乐于守规矩的。

3岁孩子会说谎,家长别害怕


人们通常反对说谎,有时却赞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譬如,医生告诉一名男子,他的妻子遭遇车祸当场死亡,而事实上,她临死前承受了诸多痛苦。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发现,谎言的作用相当复杂,不能片面看待。

说谎其实有难度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据调查,我国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

心理学家先前研究发现,孩子往往在三岁半至四岁半时学会如何有技巧地撒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儿童心理学副教授维多利亚·塔尔瓦通过著名的“偷看游戏”发现,就游戏过程中是否偷看,三岁孩子往往坦白承认,多数四岁孩子谎称没有偷看,95%六岁孩子说谎。

事实上,说谎有一定难度。孩子首先要清楚真相,然后构思一个虚假而连贯的故事,向他人讲述,整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对方反应,猜测对方是否相信。

《天生会说谎》作者、澳大利亚资深记者伊恩·莱斯利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说自己从未说过谎,那这就是谎言。四岁孩子说谎令人称奇,如果你发现你家三岁宝宝撒了一个巧妙的谎,那真了不起。不过,不要表扬他们。

他说,孩子三岁时就学会说谎是聪明的表现;七岁时还说谎,说明他内心深感不安。故意说谎属于本性?莱斯利在书中写道,每个人都会说谎,为保护自己,为体谅他人,为摆脱困境。有时候,即便感觉糟糕,我们还是说“我很好,谢谢”;即便同事的新生儿看起来像外星人,还是会说“好漂亮的宝宝”;即便朋友厨艺不佳,还是会说“味道真好”……

孩子说谎不必严惩

对于尚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是一种不符合现实的“谎话”,这种情况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对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的说谎,老师与家长可以不必在意,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了。当儿童到了学龄期后,说谎往往都是有意识的,对这个时期他们中的某些人的信口说谎的行为,我们就必须加以高度的注意。

尝到说谎的甜头后,孩子会更热衷于此。随着年龄增长,社交增多,孩子会发现,说谎需要付出代价,谎言说多了,老师和朋友不再相信自己,逐渐不受欢迎。于是,大多数孩子六七岁时认识到,不能说谎。如果孩子七岁以后仍然惯于说谎,通常说明他内心深感不安,可能在此后数年延续这种习惯,甚至直至成年。

大多数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摆脱困境,而非影响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对于这种行为不必严惩,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美国奥伯林大学儿童心理发育教授南希·达林说:“如果你走进房间,发现五岁的孩子把牛奶洒得到处都是,问道‘是你干的吗?’这是在请他说谎。如果你说,‘你洒了牛奶。我们一起清理吧’,他就不大可能说谎。如果他还是说谎,最好一笑置之,同时让他明白,你知道他的小把戏。没必要因为说谎斥责他。”

孩子说谎很多是没有恶意的,只是想替自己摆脱困境。父母要多多体谅孩子说谎的心理因素才行。

3岁的孩子要学会自己睡


什么时候让孩子独立睡觉一直都是家长们所考虑的问题,育儿专家建议,3岁的小宝宝就要学会自己睡觉,这样对于小孩子将来入幼儿园也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宝宝喜欢睡在爸爸妈妈身边,舒适、有安全感。但如果他们两三岁后还赖在父母床上,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了。怎样让孩子学会自己睡?美国“育儿”网站的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把握时机。每天下午告诉孩子关灯睡觉的时间,并尝试告知孩子这样的讯息:爸爸妈妈睡一张床,宝宝要睡自己的床。晚上,父母要作出表率,按时睡觉。

睡眠专家和有经验的父母都建议,如果你决定让孩子单独睡,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在孩子半夜跑到你床前时又妥协,即便躺5分钟也不可以。你应该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给他盖好被子,亲一下,然后离开。不要准备零食,也别喝水。

如孩子执意不肯,也不要动摇,直到他慢慢接受这个新规则。不要在孩子的房间和他一起睡,一旦他睡醒后看不到你,还会起来寻找。早教网

如果实在不行,你可以静静地坐在他旁边,等他睡着再离开,但不要说话。如果他大吵大嚷,就暂时离开一会,告诉他,只有他安静下来,你才会重新回来。每天坐的位置也要有变化,距离孩子一天比一天远些,直到坐在门口、走廊,最终回到自己的房间。

最后,不要忘了给孩子鼓励以及小小的奖赏,当他有些进步,表扬他“真是个好孩子”,然后在他的枕边放上他喜欢的小玩具等,持续一周左右,你会惊喜地发现,他开始习惯睡自己的床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让孩子们学会独立睡觉即不可太早也不能太晚,也许刚开始的时候锻炼孩子独立睡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父母们一定要有耐心,其次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选择自己的小床,这对于小宝宝乐意独立睡觉有一定的帮助!

究竟给孩子“饭碗教育”还是“梦想教育”?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爸爸妈妈有没有想象过孩子今后的模样?孩子是站立在讲台上的老师、拿着试管在专心研究的科学家、还是坐在办公室里的高级白领?对于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确实存在着一些分歧,面对孩子将来的“饭碗危机”和追随梦想,爸爸妈妈究竟该如何选择呢?什么是“饭碗教育”?

“饭碗教育”是家长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方式。对在富裕时代出生,在殷实甚至富有的家庭长大,不知为谁学习,没学习动力,没生活目标和人生方向的孩子,“饭碗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胜于完全没教育。但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且副作用不小。“饭碗教育”是家长自创的一种“危机教育”模式,即在孩子还不谙世事的时候,提前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告诉孩子,企图激发孩子发奋读书。按照常理,“危机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但前提是孩子本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并因此产生跳出这种危机的紧迫感。

当农村的孩子随着大人来到城市,看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走在柏油马路而不是有牛粪的泥泞小路,可以在明亮的日光灯下读书,而不是在昏暗的柴油灯时,孩子的灵魂因此承受了剧烈的震动,并开始对自己进行“危机教育”——如果我不好好读书,我就会永远只能赤脚走在有牛粪的泥泞小路,甚至连在柴油灯下读书的自由也会被剥夺。这也就是我们遇到的很多贫寒出身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改变了命运。现在正处在中小学生家长位置上的这一代人,很多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教育”中自我奋起,并因此而改变命运的。所以,当看到孩子不发奋、不努力、不进取时,他们会驾轻就熟地拿起“危机教育”的法宝,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但是,这一次,他们发现,“法宝”失灵了!为什么呢?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就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环境和时代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即使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孩子的生活也是衣食无忧,家长为他们描绘的“危机”,在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像家长在他们童年时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不相信”;第二个反应是,“即使信,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而且孩子还有一个心态:“不用怕,有父母在,能让我饿死吗?”

当然,“饭碗教育”和“危机教育”也不是对所有孩子都无效。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危机,知道家长并不是在“吓唬”他们。但是,对已经有危机感的孩子进行“危机教育”也许并不合适,它往往会增加孩子对危机的恐惧感和想成功、怕失败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不仅不会变成孩子的动力,而且还会变成压力和阻力。

所以,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该尽可能摒弃类似“饭碗危机”形式的教育,而从早选择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因为科学家的科研实践证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有在为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学习和劳动时,才会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什么是“梦想教育”?

所谓“梦想教育”是从孩子兴趣入手,发现孩子潜能优势,点燃孩子“梦想”,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学习。家长首先应明白这种教育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家长要明白,每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梦想”的种子,家长的任务就是发现、呵护和培养。发现的方法是观察、倾听、交流和沟通。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前提下,也可辅以测评手段予以旁证。

第二,“梦想”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梦想。

第三,当孩子的“梦想”与大人期待的“梦想”大相径庭时,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对“梦想”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孩子的“梦想”不能违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第四,当孩子的“梦想”即人生奋斗目标确定后,家长要做孩子梦想的守护者和实现梦想的相伴者,不能越俎代庖。

第五,帮助孩子实现“梦想”,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实现这个“梦想”的最近期目标,而后根据这个目标找出孩子实际存在的差距,再根据这个差距制定缩小差距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然后再督促孩子把这些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第六,家长还必须明白,不能把孩子的“梦想”确定为考上某一所名牌大学,更不能是在某一次考试中排名多少。“梦想”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上科学测评后获得的相关指标,由孩子、家长、老师甚至还有专家共同为孩子设计的人生奋斗目标。“梦想”比考名校、争名次要大得多。如果“梦想”只是一个在三年两载就能实现的具体目标,孩子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人生就会陷入新一轮迷茫。

怎样辅导3-6岁的孩子看书


您或许会很好奇,那些大字不认几个的3、4岁孩子,他们都是怎么看书的?其实,如果父母亲从孩子呀呀学语时,就经常和他们一起共读图画书,您就会发觉三、四岁的幼儿对文字系统事实上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知识。例如:他们可以指认出熟悉的文字,他们可以指认某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文字符号……

一、3~6岁孩子的阅读发展

1、从读图转为读字:孩子上幼稚园了,他从读图的阶段慢慢进入了读字的阶段。除了能了解文字的象征功能之外,他也开始能认得一些简单的常见字,像是小、大、中、一、上、牛等字。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父母会发现孩子开始尝试阅读文字,注意力的焦点会集中在他认得的那几个字上。例如,他们能找出文章中相同的字,也会注意到某些字具有类似的部首或构造,例如“鱼”和“熊”都有四个点。也因为这样的特质,他们常会出现“有边念边,没边念中间”的错误,例如把“每”念成“母”、把“袋”念“衣”。

2、主动探索字: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主动探索文字,例如会去注意周围环境中的印刷品,像是菜单、商店的招牌等。也会抓起笔来模仿书上的字,虽然写出来的东西像是在“画”字,没有人看得懂,但是如果请孩子说说他想表达的意思,爸妈会发现,虽然只是几笔涂鸦,但是孩子的作品可能包含了一整个故事呢。

二、父母对策:

1、鼓励孩子探索字:父母可透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鼓励孩子对文字的探索,例如用孩子认得的字写小纸条给他、鼓励孩子指认街上常见的标示、表现出对他的文字作品的兴趣等。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父母的是,学前阶段,培养的重点不在认字的量或书写的正确性上,更重要的应是建立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及信心,让他们视自己为成功的读者。能熟悉文字的功用、喜欢表达、不排拒书本,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呢。

2、进行亲子共读: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和安排亲子共读时间,是促进幼稚园的孩子熟悉文字系统、了解文字的用途的两个最重要的策略。父母可以为孩子在家中布置书香空间,提供多样化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随时挑选自己喜爱的书来阅读。

三、3-6岁孩子适合看什么书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书店和图书馆的儿童书区里有那么多的书,到底什么样的读物才适合启蒙阶段的小读者呢念以下有5个贴心建议要提供给父母们。

1、人际关系主题的图画书

孩子上幼稚园了,在团体生活中,他开始了解什么叫朋友,喜欢和年纪相仿的友伴一起玩,会互相照顾,也需要同侪的情感支持。不过,有时候父母也会听到孩子说起在园里和某某小朋友冲突的情形,这是由于孩子仍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团体生活中必要的“分享”、“轮流”等观念尚未建立。因此,与孩子共读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故事书,像是友谊、学校生活等内容,除了可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外,更可以透过阅读和孩子讨论这些议题呢。

2、善恶分明的童话故事

除了人际互动之外,团体生活的另一重点是常规的养成。幼稚园的孩子,还在心理学家Kohlberg道德判断发展的第一层次,也就是服从权威和规则,以避免受到惩罚。因此,孩子喜欢阅读善恶因果明确的故事?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奖赏的快乐结局。父母可挑选一些经典童话改编的图画书,讲给孩子听,并和孩子讨论对每个角色的看法。

3、故事的情节有明显的时序

5岁的孩子开始有较正确的时间观念,知道现在、过去、未来的相对关系,也知道日、夜及四季的概念,并且开始在语言中会使用如今天早上、明天下午等复合的时间词。这样的特质,也让他们在阅读时能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进展,因此,父母在为孩子选书时,可以特别挑选故事中对时间先后顺序有较具体的描写的书。

4、旧书别丢,命名书变认字书

小时候读给孩子听的旧书,可别因为孩子长大了就丢掉哟!一页一物的命名书,还有句型重复的图画书,现在可是很好的认字书呢!例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这本书不断出现模式相似的句型,有助于孩子将语音和字形互相连结,进而指认出句中的字来;同时,这类读物通常也强调字的押韵和句子的韵律性,可加强孩子对字音的敏锐度,为将来的注音学习奠定基础呢。

让孩子学习国学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的理想是把中国文化诗词交给世界。”13岁女孩张元昕在纽约华埠道出她的宏愿。中国诗词小天才张元昕自4岁开始,便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到10岁时,能背诵1500多首,自已也创作了几百首。南开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她为中文系本科生。一个美国出生的华裔孩子,竟然如此喜好中华传统文化,并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而如今的国学热,家长是否应该跟风呢?孩子学习国学到底有没有好处呢?

1、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

幼儿时期是宝宝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宝宝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有实验表明,通过学诵读经典,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会明显提高,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宝宝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宝宝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宝宝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学国学的三大环境

1、多播放古典音乐,尤其能开发右脑的音乐,如:《潜脑音乐》、古琴曲等。音乐能让宝宝心情放松,同时更能对国学中的意境有所共鸣。宝宝在轻松的环境下就能体验到自由,学国学的热情也就更旺了。

小提示:孩子多听会让耳朵更敏感。

2、多布置名画:可选择色彩比较亮丽的、庄严的、厚重的名画,多熏陶不同风格的名家风范,这将直接提升孩子的审美标准。名画不一定要是很贵重的,有时一张韵味十足的画也是可以的,关键是画的内涵和画功。欣赏名画也对孩子的品质和性格发展有着明显的熏陶作用,可谓多利而无一害。

小提示:孩子多看会让眼睛更明亮

3、多跟孩子一起读经典。言传不如身教,如果父母真的认可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那就从自身做起,父母亲的兴趣也将直接传递给孩子,这“内在的环境布置”比外在的环境更重要得多!父母的陪同和支持是对孩子的最重要的鼓励,父母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指导作用是不可推卸的。这样的亲子活动好处多多,相信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不过,父母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万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背诵,而强迫孩子!

小提示:孩子多读经典会让思想更深远

给宝宝选择国学班的注意事项

1、考虑宝宝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家长在给宝宝选择国学班时一定要考虑宝宝的兴趣爱好,有的宝宝对音乐感兴趣,那么可以让宝宝学习钢琴或小提琴,有的孩子对绘画感兴趣,那么就让他学习画画。国学班大多注重对于孩子从小的人格培养和礼仪教育,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孩子对其他方面兴趣更浓厚,就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慎重选择。不要因为让孩子上过多的辅导班而带来负面的影响。

2、考虑国学班的办学质量和收费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上国学班时,一定要细心考察国学班的办学质量。尽量选择那些声誉好的、影响力大的学校。现在社会上各种办学机构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办学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父母要多方打听,最好亲自考察一下,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个办学质量好、收费又合理的国学班,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受到好的教育。

3、家长自己也要适当学习国学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长在送孩子到国学班学习时,自己也应该了解并熟悉一些国学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收获到了新的知识和思想,也可以跟孩子交流互动,促进孩子在学习上的的提高和进步。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坚强、快乐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这与国学中对人的培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对人的最高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报各种培训班时,要进行客观分析,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