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天才宝贝胎教

2020-06-10 天才宝贝胎教 宝贝科学入学准备 宝贝童话故事

宝贝的“宝贝”。

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告诉我们,大约有60%的孩子会有他们自己的“宝贝”——这个学名被称为“慰藉物”的东西,它或者是一个毛绒玩具,或者是一床小被子,等等。这些宝贝们的“宝贝”到底有多重要,它又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在我们全家上个月去海南的旅行中,我和我丈夫不会担心丢了机票或者丢了信用卡,甚至也不担心在飞机上或者旅馆里丢了所有的行李。但有一样东西,它绝对不能离开我们的视线,那就是:我们20个月的小女儿最最心爱的毛绒小羊!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别的来替代,但女儿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离不开她的小羊。没有了这只神奇的小羊,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毛毛的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究竟对孩子的这种情感是一种什么态度。

为什么孩子需要慰藉物?

尽管孩子早在小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会怀抱着他的小熊、小狗,并因此而感觉到快乐了,但是,在1岁之后,孩子们的这种向某种他偏好的东西寻求慰藉以致身心舒适的愿望和行为就会表现得更加强烈。

宝贝为成长寻求安全感

薇薇最不离不弃的就是她自出生以来就开始用的小枕头了。每当她感觉害怕的时候,就会四处寻找她的小枕头。比如到了一个新地方——她从没有去过的舅舅家,她又哭又闹着,直到我们想起来掏出了她的小枕头,她才抽泣着安静下来。夜晚睡觉的时候也偶尔会惊醒,但只要抱着她的小枕头,她就能重新倒头就睡。(北京,薇薇妈梁枫)

当孩子进入1岁之后,在他的诸多进步之中,行动更加自由、独立性更加增强是其中特别显著的方面。加之认知能力的增强,绝大多数孩子在这个年龄就已经体会到以致懂得了“分离”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从而“不安全感”也就随之产生。父母外出离开的难过,自己独自进入了一个房间的紧张,在大千世界奇异古怪复杂面前的恐惧,这些成长中无法避免的“烦恼”促使孩子们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个他们最熟悉的东西,无论周围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宝贝”始终如一,孩子们从这种“不变”中为成长寻求着安全感。

“宝贝”的作用何在?

我的小姜远1岁10个月了,她喝牛奶和睡觉的时候特别爱抓人头发。以前她自己没有梳辫子的时候,就扯我的头发,不扯着睡不着觉。不管是谁带她,她睡觉的时候都要扯着人家的头发,不然就哼哼唧唧的。现在可好了,我给她自己梳了小辫子。她现在总是摸着它们睡觉,再也不用烦别人了。(湖北,姜远妈妈玉霞)

难道“慰藉物”真的就那么神奇吗?事实上,真正“神奇”和发挥作用的还是孩子自己。在孩子紧张或者焦虑的时候,他们需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这些烦恼,于是,一个“宝贝”在此时就充当了一种特别的方法或者工具,它能调动起孩子自身的能动性,让孩子自己使自己变得平静、安详、坚强和有信心。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慰藉物多是一些毛绒的、柔软的、让人摸起来感到舒服的东西。正如让一个一两岁的孩子玩泥巴、面团等黏性的东西可以安抚心情一样,这些“宝贝”的真正作用,就在于帮助孩子自己平息不快和激动的情绪。说到底,为自己找到一个“亲密知己”,是宝贝们的一个小智谋,他们依靠它们度过这些暂时还难以对付的情绪或者环境。因而,父母们不必过于紧张孩子们的小习惯,只要它不会造成什么恶劣的后果(比如吃手指,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手指乃至肠胃健康),就再等等看,宝贝们其实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正在锻炼自己呢!

宝贝都有自己独特的“宝贝”

我家13个月的皓皓,从会翻身就喜欢抱着妈妈的枕巾。每当一觉醒来,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时,就会用小手摸索着找到妈妈的枕巾,抱在胸前。若是你给他拿走,他就会马上和你翻脸。平时他要是受到了什么惊吓,我若不在身边,给他那块枕巾,他就立刻不哭了。

很多孩子的慰藉物让成年人看来都很有趣或者很可爱,比如小辫子、妈妈的枕巾,比如某个毛毛鸭子什么的、或者小被子、奶嘴,等等。孩子在挑选自己的“宝贝”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从各个方面能跟妈妈有点关系的东西,大多是他们的首选。毛绒玩具的柔软,就像妈妈的抚摸一样让人温暖;小被子小枕头这些睡觉的用具,也会让孩子产生睡在妈妈身边的安全自在;安抚奶嘴自然不用说了,那是妈妈奶香的甜美和舒心;搂着小兔子或者小鹿时,孩子学着妈妈的样子,像搂小宝宝一样地呵护它们、轻声轻气、哄抱它们、搂它们睡觉……当然,孩子也会自己特别“独特”的品味,比如,皮皮最喜欢的就是他自己那双满地乱走的袜子,睡觉的时候就一定要穿着它,不高兴的时候也要穿这双袜子才满意。

“宝贝”留给父母们的作业

慰藉物固然能够带来很多孩子生活可爱的细节,但同时,只有父母们做好那些跟宝贝的“宝贝”有关的作业,才能尽量避免许多因这些小宠物而带来的矛盾和麻烦呢。

必要的限制:为孩子也为自己

当然,孩子需要他的“宝贝”来给他安慰,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给他设定一些必要的限制。比如,开车去公园玩儿,你可以同意他一路上都抱着小维尼熊,但是在进到公园里的时候,让他把小熊留在车里。一方面,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孩子不要过于依赖他的“宝贝”,在借助慰藉物成长的同时,也要适当的训练孩子自己获得勇敢和坚强。另一方面,对于父母有益的就是,万一在玩耍的时候,“宝贝”被弄丢了,那么孩子的一场难以安抚的哭闹和伤心就会令父母更加头疼!

清洗的技巧

因为亲密,这些“宝贝”的干净和卫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可许多父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顺利地清洗孩子的这些“亲密宝贝”。一旦孩子发现“宝贝”不见了,他们就会不高兴,乃至大哭大闹。有一个小办法是:当孩子显示出了对某种物品的特别喜好时,你最好能同时准备几个一模一样的,当你觉得“宝贝甲”已经够脏需要清洗的时候,还可以有“宝贝乙”给他玩儿。而且这些“宝贝”最好都是被弄得比较旧的,因为聪明的小家伙们还是很“恋旧”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给他的“宝贝”洗澡,孩子应该是会很乐意的。

Tips

父母们,爱屋及乌吧!

*既然那是孩子的“宝贝”,你在细心照料你的孩子的同时,也细心地照看一下那位小“宝贝”吧。你对它的爱心和爱护,也会让孩子感到很温暖。

*万一孩子的“宝贝”不见了,你一定要好好安慰孩子,给他再买一个尽量一模一样的,告诉他,这是丢了的那个“宝贝”的朋友或者孩子。

*如果孩子惹你生气了,万万不可用他心爱的东西撒气,这会伤了他的心,你自己也不会好受的。

相关阅读

宝贝复印机


你的小跟屁虫现在开始做你的“镜子”、充当你的“回声”并且复制你的一举一动了吗?让我们赶快来关注一下这个年龄宝宝的模仿能力吧。

“小皮14个月时的一天,他爸爸刚刚慢跑回来,在走廊里做舒展运动。刚刚学会走路的小皮站在爸爸身边,看着他,开始重复着爸爸的每一个动作:弯腰触摸一下脚尖,然后再把胳膊举过头顶,甚至用他那娇弱的手臂顶住墙,学爸爸做俯卧撑。我和他爸爸都呆了。小皮则丝毫不理会我们的惊讶,一脸严肃地继续做着动作。从那时开始,小皮简直成了一个模仿专家!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打电话的时候他在身边,必定之后要学着我的样子,喋喋不休。他爸爸看球赛,高呼万岁、举手顿足,小皮则会把他这种激动重复上一两天。而我们也会常常用照相机或者摄像机来留住他的那些可爱的‘表演’!”

模仿是语言、社交等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孩子的模仿可不只是为了取悦大人或者表现自己,这是他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对生活中人和事物的模仿,孩子将会学到很多很多技能。新泽西Velley儿童发展中心的儿童发展和行为专家、医学博士LisaNalven认为:“模仿是在1岁这个重要阶段从语言到社会能力等各方面技能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么积极热情地去模仿父母的每一个动作或者身边的新奇事物。有一部分孩子,他们在亲身尝试某些外来的事情之前,会花很多时间去观察、去吸收和消化所取得的信息,在他们确认自己可以做到的时候才“出手”。

真正有目的性的模仿就从1岁开始

模仿能力是从一出生就具有的。许多新生儿就会反射模仿大人脸部的动作,比如吐舌头。不过,1岁时候的模仿就标志真正的模仿开始了,或者说是具有自我意识和目的的模仿开始了。一个1岁的孩已经能够懂得,他的模仿是有意义的一件事。

通常状况下,男孩子比较爱模仿父亲的言行,而女孩子更倾向于把妈妈的一切copy过来。但是常常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形——男孩子喜欢玩儿妈妈的口红,而女孩子会拿着爸爸的电动剃须刀假装刮胡子!“事实上,在1岁这个年龄,孩子们就是学做他们看见的东西,”Nalven医生解释说,“因性别而形成的差别,要至少到3岁才可能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主动模仿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技能,还有自信

大概到15个月左右,大多数孩子已经具有了足够的能动性和认知力,这时候他们需要去发掘一些可用来让他们模仿的东西。并且,他们此时好动活泼,并具有了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只要他们发现、捕捉到的东西,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去copy一把。对于1岁的孩子来说,模仿一般有4个步骤:看或听-消化吸收信息-尝试去模仿-练习。拿语言的学习来做例子。当孩子能够说出“爸爸”“妈妈”这样的简单词汇时,他们只是在单纯地模仿他们听到的音节。时间久了,他们的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中,明白了这个词的意义,并且把它应用在他的对话中。于是,他的模仿就获得了“终极”的成功。

模仿能力同时还是孩子认知和发展独立性的垫脚石。当孩子模仿父母或者成年人的动作、语言时,他会意识到:“啊!我也能这样做!我很不错嘛!我再试试~!”孩子会从中发觉,他可以开始控制一些事情。那么最终,孩子通过模仿的行为、模仿的意识,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被模仿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行为的自觉意识。

这个年龄能够吸引孩子模仿的东西大多数跟父母有关

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毕竟还是很依赖父母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和父母在一起。即便是有户外的或者和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他对小朋友的兴趣总不如对父母的大。

所以与父母有关联的东西会更多吸引孩子去模仿。就说小皮的例子,并不是弯腰、伸展对于他来说有什么吸引力要去模仿,而是因为那是爸爸在做的事。还包括哪些事情引起了父母的关注,也会激发他们去模仿。比如爸爸大叫了一声,把妈妈吓一跳,孩子就很有可能去故意模仿大叫,得以再次“欣赏”妈妈“好玩儿”的反应。

同样,受到了父母的鼓励,也会增加孩子模仿的积极性。Kiki戴了妈妈的帽子,全家人看见都鼓掌称赞她漂亮和聪明,于是kiki又找出了妈妈的头巾,把它盖在头上。有时候父母其实不了解,你们的笑和赞扬是孩子很喜欢的东西,它会给他们很多很多力量。

家庭空间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来说还是更主要的,如何爱护他的模仿能力并且保护好他,是父母们需要用心的

在所有被孩子乐于模仿的行为中,还是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最受他们的热爱。扫地、拖地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辛苦,而对于他们,则更多是新奇和乐趣,还有学习!你常常会发现当你梳头或者刷牙的时候,你的宝贝就在你对面,用他的小手指在自己身上模仿呢!那么,作为一个1岁宝贝的家长,你要爱护孩子的模仿能力,更要保护好他们。

*做一个好榜样

1岁孩子的父母时时刻刻都在被孩子们盯着呢!在孩子发展的这个关键的时期,父母们一定要做一个好榜样!无论是好好吃饭不挑食,还是按时睡觉、少看电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最好采取积极的正确的方式。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有任何危险意识和判断危险的能力,他们的模仿有时会过于“冲动”。

*必要的时候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家里有这样一个copy小鬼有时候也是一件挺烦人的事。比如他把你的钱包从衣服口袋里拿出来,学着你的样子玩儿那些信用卡和钱币。这不仅不卫生,而且也会有误吞硬币的危险。这样的时候,最好就用别的东西分散他,让他暂时不要学着去模仿这件事。

Tips

充分利用宝宝此时的copy技能,妈妈们能够教给宝宝很多东西哦!

*吃饭前给他洗手,为了让他洗完手不再乱摸东西,每次洗完后我就把手举得高高的,他也学着我的样子把手举过头顶。后来他自己就养成了自己的习惯。挺有趣!——小猪妈

*自从见过我刷牙之后,她每天早上只要想起来,就会闹着刷牙。一开始我们只是给她一支小牙刷,但是当她发现我们还会用一个杯子“漱漱口”之后,就非要属于自己的一杯水,所以他现在除了没有牙膏,其他用具都具备了。婴儿的那种橡胶牙刷每次都把她的小牙磨得吱扭吱扭响,她特别高兴。——田田妈

*无意中被小丫看见了我们擦桌子,于是只要她喝水的时候把茶几弄湿,自己就会跑到卫生间里拿抹布,然后煞有介事地在茶几上乱抹,嘴里还念念有词:“擦呀……擦呀……”虽然在她这一通乱擦之后,桌子比原来还要脏,但是毕竟是个好习惯,所以我们也没有纠正。希望她能把勤劳的好习惯坚持到长大。——小丫妈妈

IQ宝贝计划


《宝贝计划》中,“3岁定80”是成龙大哥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台词。可别以为这句老话已经不合时宜。从目前最新的育儿研究来看,要培养家里的小精灵成为IQ宝贝,这句话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何时进行IQ宝贝计划?

《宝贝计划》中的成龙大哥,为了宝宝有更好的成长,纵然一身好武功,也变成最称职的“超级奶爸”,可见婴幼儿期的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宝宝的智能发育。3岁(婴幼儿期)以前,正是宝宝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注意力急速发展的黄金时期。“3岁定80”,定的是一个人的智育根基。有研究表明,在4岁时的IQ与17岁时的IQ,两者相关性高达71%。这意味着,在4岁时IQ高的孩子很有可能到17岁时还保持着高IQ。所以IQ宝贝计划越早实行,效果越好。

如何知道宝贝IQ?

IQ宝贝计划就是发展宝贝的智商,爸妈们应首先了解智商是什么?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成绩就说明了个体的智商水平,其实并不尽然。学业成绩的背后其实是个体在处理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的综合反映。而随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智商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包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逻辑,创意等方面。可以说,智商与生活各方面都会相关,包括学业,职业甚至社交方面。电影中的尤物宝宝就是个高智商宝宝的最佳体现,遇到危险,大家都替他捏把冷汗时,他却只当潇洒走一回。不过,现实生活中可没有那么多离奇经历来体现宝宝的高IQ,那爸妈们怎么知道宝宝的智商水平呢?

国外的研究人员已发展了一套专供婴幼儿使用的智商测试,主要是围绕相应年龄段会出现的能力进行评测。包括了认知、语言、社交、乃至解决问题多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智商就像电脑的硬件如CPU,迅驰级的CPU能够运转windowsXP,而386、486只能运转DOS之类的小型软件。智商发展较好的人能较常人更快更多地接收消化外界信息,自然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跑得更快。

要提高IQ指数,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启智教育,两大“良方”必不可少。

计划成功第一步:摄入足量DHA

英国脑营养研究所克罗夫特教授和日本著名营养学家奥由占美教授最早揭示了DHA的奥秘,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DHA是人的大脑发育成长的重要物质之一。人体维持各种组织的正常功能,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各种脂肪酸,DHA作为一种必需脂肪酸,它占了大脑脂肪总量的30-45%,对脑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其增强记忆与思维能力、提高智力等作用尤为显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DHA一直是儿童营养品的一大焦点。

然而,DHA只存在于海产品中,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处于哺育期的婴儿可从母乳中直接获取DHA或给他喂养含有科学验证水平的DHA和ARA的配方奶粉,以满足婴儿脑部发育黄金期的营养需求。

美国营养学专家贝兹的试验证明,头四个月补充“科学验证水平”DHA和ARA的宝宝,在18个月时智力发展指数较没有补充的宝宝要高7分。4年后,再次进行的全方位IQ测试,这一群宝宝仍然可以高7分。可见,DHA对于智力发展的持续作用。

计划推进助跑器:启智教育

除了脑部发育黄金期的所需的营养素DHA外,爸妈们还可结合宝宝脑部发育窗口期的特点(婴儿在不同的阶段,大脑重点吸收的信息也各有侧重),以启智类游戏作引导,帮助宝宝在智商发展大道上从容迈出第一步。例如8个月,宝宝开始认知物体形状了,爸妈们可以用大小不同的环环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宝宝依次放好散落的环环,可以锻炼宝宝的辨认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精细动作的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培养出电影中那个超级可爱的IQ宝贝吗?有科学验证水平DHA摄入的营养保证,与合理科学的启智教育相得益彰,IQ宝宝大可早日养成了。

我的影子宝贝(上)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影子宝贝(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岁的宝贝开始缠爸爸妈妈了,无论你走到哪,他都会像个小影子一样跟着,这可怎么办?

有一位1岁孩子的母亲这样讲述她那“粘人”的宝宝:“我的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我抱着她,等到她开始学走路的时候还是这样,总喜欢坐在我的腿上让我抱着她。学会走路之后,我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甚至连上厕所也不放过,就像我的影子一样。”

为什么1岁以前的宝贝“见谁爱谁”,而到1岁以后却演变成了对妈妈“形影不离”呢?怎样在不伤害他的情况下让他不再像个小影子?

事实是,大多数孩子在1岁以后都会经历一个“粘父母”的阶段,尤其是当他的日常生活中有了变化的时候。另外,当孩子的周围有陌生人时,他也会紧跟着父母,片刻不离。

虽然孩子持久性地“粘人”使父母很头疼,但“粘人”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这表明了孩子发育阶段的一个进步——他们开始懂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

当孩子在家里总是跟着你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学会了利用生存的本能做出良好的判断,他已经知道自己应该与看护他的人保持安全的距离。粘着父母也表明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爱和信任。

“粘人”是因为孩子正在尝试“独立”

当你的孩子初次尝试独立自主的时候,他反而会有更加害怕和更需要你的感觉,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现在已经能够自己走路,能够说话,而且能够爬上小山坡了,同时,他的感官能力也在发育,也就是说,他能够更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当他意识到自己走得离父母太远了,或者遇到他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转向父母或者粘着父母,寻找安全和保护。

这个时候,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注,并且使他有安全感(但是不要总抱着他)。实际上,很多父母是在无意之中使他们孩子的“粘性”更大了。如果你一方面想通过让孩子暂时离开父母的方法来教他独立,但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他会因为这种分离而不安,那你的想法会很容易被孩子察觉,这恰恰迎合了他粘着父母的需要,也就使他的“粘性”更加增强了。

使孩子明白与父母的暂时分离是正常的和必要的

当你正在准备晚饭,忽然听见孩子在房间里大声地叫“妈妈”的时候,你肯定会吓了一跳。但是,如果你判断他没有任何危险,只是想让你帮他打开玩具盒,你就先别忙着冲出去。因为1岁多的孩子不知道父母也有需要,也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有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有片刻的等待,然后再去满足他的愿望,使孩子逐渐懂得父母需要一些时间做些事情,然后才能帮助他。

如果父母一味地马上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比如给他倒更多的果汁,把他抱起来,或者帮他打开玩具盒,那么父母的这些行为就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而且,这也向孩子暗示着他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

另外,1岁多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变得更加紧密了,所以孩子会对父母的离开非常警觉,对陌生人抱有怀疑的态度,这很自然,也很正常。但是,父母要上班,需要其他人来照顾孩子,或者孩子午睡的时候还要洗衣服,做些其他事情,这都使父母不能总是陪在孩子身边。由此可见,与父母的暂时性分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如果父母对与孩子的暂时分离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而且能够使他更加自信。

下一篇:我的影子宝贝(下)

我的影子宝贝(下)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我的影子宝贝(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让孩子慢慢放松紧握父母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习惯你总是陪伴在他的左右了,那么就慢慢地使孩子适应你的离开,不要急于求成。

首先,设立一些时间范围。父母也需要属于自己的一些时间,此时他们要做饭,要洗漱,要去厕所,要打电话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理由,告诉孩子不要总是缠着父母。然后,制定要求。比如,规定孩子在妈妈做饭的时候不要让妈妈抱,而且之后按照规定,持之以恒。

虽然你的孩子可能不喜欢自己玩(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是他应该有能力而且有必要这么做了。实际上,他这么大时已经能够自己玩了,只是在谨慎的父母面前常常缺乏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所以,父母的任务就是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还要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机会。

一开始,父母可以积极主动地和孩子一起玩,然后,逐渐降低参与的程度,比如,当孩子搭积木的时候,坐在旁边看着。最后,就可以离孩子更远一些做自己的事情了,但最好使自己保持在孩子的视线之内,这点很重要。因为父母与孩子的视觉接触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久而久之,即便父母的身体不在孩子的左右了,孩子仍然会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感觉到父母的爱。

减轻“粘性”的一些办法

给孩子找一些模仿大人做事的玩具。如果你想从孩子那儿解放出来去做饭,那么你可以提供给你的孩子一些塑料玩具食品、安全餐具和器皿。如果你想看书,同时也给孩子一本他自己的小人书或图画书让他翻一翻。

把多次使用过的“有效武器”再次拿出来。一旦你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了,就赶紧把这些玩具收起来以备下次使用。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马上干预,试图把他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应该给予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处理这种局面。结果呢,孩子会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不会再期望父母在第一时间就必须出现,解决问题了。

如果不能和孩子一起玩,那就不时地提醒孩子父母仍然在他身边。可以抽空过来拍拍孩子的后背,鼓励他或者表扬他,或者问问他正在做些什么。

天才宝贝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