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身在美国,又初为人母,于是就特别关注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看护宝宝问题上的不同,比如喂养、早期教育等等。我总希望能够取双方之精华,去双方之糟柏,以最好、最全面的方法来培养和教育女儿,希望女儿在今后漫长的生命里程中接受东、西方优良文化的熏陶,从而有一个更完美、更精彩的人生。 

在美国,虽然从怀孕一开始,医生就一直鼓励和建议用母乳喂养,但是美国年轻的妈妈们实际母乳喂养率并不很高。在产后三天出院的时候,医院按照惯例要给当天出院的妈妈们上一堂课来具体讲解新生儿护理的常识。当时同我一起出院的有六个新妈妈,其中只有三个决定母乳喂养,而这三位妈妈都来自于亚洲的不同国家。 

宝宝几乎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自己单独睡一个房间,这是美国人给孩子上的第一堂学习独立的课。大多数美国人家的宝宝不需要被爸爸妈妈抱在怀里哄着,宝宝从小就习惯了在安抚奶嘴的帮助下自己入睡。大多数中国妈妈都认为常用安抚奶嘴不好,容易形成习惯和依赖,长大后不容易戒断。我也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很少给女儿用。但是身边的美国孩子却几乎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使用安抚奶嘴,并且一直到两三岁大。曾经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国儿童游戏,参加游戏的都是一岁左右的孩子。游戏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宝宝们比赛爬。一个个漂亮可爱的宝贝在父母亲的逗引下,或争先恐后,或三心二意,或左顾右盼地向终点爬去,小屁股可爱地扭呀扭,引来一片片笑声。可是再看宝宝们的小嘴巴,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花色漂亮的安抚奶嘴堵的严严实实。我忍不住替这些小宝贝们难过起来:周围这么多的小朋友,想要咿咿呀呀几句表示友好都做不到。 

美国的宝宝从出生起时时刻刻都穿着纸尿布,一直到三四岁。各种品牌、各种尺码、各种形式的纸尿布在商场的儿童部占去好大一个柜台。美国人不讲究让孩子从小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他们要孩子顺其自然。 

美国妈妈一般不亲自给宝宝调制新鲜可口的辅食,现成的罐头食品在商场里随处可以买到。在我看来,罐头食品虽然比较方便快捷,营养也很充足,但毕竟不如现做的新鲜,而且里面含有较多的淀粉成份。所以一有空闲,我还是会亲自给女儿做辅食吃。 

在美国,宝宝从出生到五岁要接受很多次疫苗注射,一岁以前几乎每隔两个月就要检查一次身体,这些与在国内应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是,美国儿科诊所的条件要比国内好得多,每个就诊的宝宝都有一间单独的诊室,互不影响、互不干扰,很卫生,也很安静。在这里,给宝宝打针都是注射在大腿肌肉上,女儿刚刚八个月大,两条小胖腿上就已经挨了十几针了。而且大夫轻易不给开药,尤其是抗菌素。只要孩子不是烧到39℃以上,或持续发烧、咳嗽三天以上,大夫是不会给配药,更不要说输液了。在美国认识的朋友中,好像至今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孩子曾经生病输液;倒是听说过不少因为延误而使宝宝病情恶化的例子。所以每次女儿生病,我的心就火烧火燎,生怕那种情况会发生在女儿的身上。 

我曾经专门就补钙的问题去请教过儿科大夫。这里的大夫和国内的大夫在这个方面上观点不尽相同。他们觉得孩子虽然小,但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并不会那么容易缺钙。如果孩子各方面发育都很正常,就不要多余地补充,因为孩子机体对各方面营养的要求是有限的,如果过分补充反而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他们好像是更信奉“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女儿从小没有吃过任何补钙的药物,至今发育很正常,也很健康,看来美国大夫的道理也有其可取性的。 

美国人是没有坐月子一说的。宝宝刚出生没两天就被爸爸妈妈抱出门,去逛商场,去游公园了。我经常能在商场里看见小脸粉嘟嘟,眼睛还没有睁开的小宝宝,穿得好单薄地躺在小车里睡着。美国人从来不会把孩子捂的严严实实的,即便是在隆冬季节,孩子们的户外活动也很多,并且很少戴围巾和口罩,所以美国的孩子都非常耐寒,身体也相对比较好。多数美国人对孩子是不娇惯的,很少听说美国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在商场里也很少看见美国孩子因为得不到喜欢的玩具而大声哭闹的场景。 

美国的全职妈妈非常多。很多女人有了孩子以后就辞职在家,由丈夫一人挣钱养家。其实很多人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 

首先,美国人家的老人好像没有为自己的儿女照顾第三代的观念,他们认为把儿女养大成人就已经尽了全部责任,至于第三代那是儿女们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少存在美国老人和儿女住在一起帮忙照看孩子的情况。 

其次,送去幼儿园也是一种选择(在美国,六个星期大的宝宝就可以送幼儿园了),不过费用可是相当可观的,一般几个月大的宝贝每个月要一千美元以上。产假就要结束的时候,我也曾经为怎样安排女儿颇费脑筋。送幼儿园我也考虑过,但是经过咨询,所有的中国朋友对这一选择都大大摇头。听说幼儿园的阿姨虽然都具有专业执照,但是并不是非常负责任,即使是一些在美国声誉还不错的幼儿园也是如此。曾经有朋友陪着孩子去幼儿园“视察”过,发现阿姨们常常任由大点的孩子满地爬,有的躲在桌子底下一个下午也没有人管。小点的孩子则一个个睡在摇篮里,哭闹的时候就被塞上一个安抚奶嘴。总之所有传闻都令我心惊,所以只好打消这个念头。我想美国人自己也是了解这个情况的,所以很多妈妈宁愿辞职在家自己带孩子。 

再次,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请保姆,可是在美国请保姆并非说的那样容易,无论是住家保姆,还是在自己家里带孩子的保姆都需要有专门的执照,这样的保姆真的非常难找,而且费用比送幼儿园还要高出很多。 

如此多的选择一个个都被否定了,所以除了做全职妈妈以外仿佛已别无选择了。所以,很多美国女人都等到孩子大了以后再出去工作。而我则比较幸运,找到一个中国老人帮我带女儿。我想我还是比较信任自己的同胞的。 

中国人,美国人,同样都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各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也各有利弊。作为妈妈,我希望能综合双方的优点为我所用,使自己的宝贝在最健康、最愉快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相关知识

传统vs域外:洋为中用的育儿观


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接触形形色色的妈妈,其中有混血儿的妈妈,有外国妈妈,也有在国外生产哺育孩子的中国妈妈,当然更多的是在国内生活工作的妈妈。常常发现,经历不同的妈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育儿经验,而最让我感到不同的是来自中西方育儿观念的大冲撞。

小巫:中国传统育儿方法根本不行

小巫,一位激情四溢的母亲,她有一个非常漂亮且拥有新西兰血统的儿子Sam。小巫虽然是地道的中国人,但是她在美国生活工作了8年,因此,她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育儿方法,更多的是以国外的育儿书籍为指导。小巫认为中国式的育儿方法根本不科学,而且她从没有以地域将育儿划分得那么清晰,她说她只采用科学的育儿方法,无所谓东西方。当然在她看来,由于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在育儿领域中进行研究,所以西方的育儿理念自然是科学的,也是她首选的。

小巫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及生活习惯都深有了解且深有体会。她觉得东西方育儿观念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人更多的是满足于孩子吃穿无忧、别磕着碰着就可以了。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却不甚关注。与小巫的交谈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她长期倡导的一个育儿观念:“让孩子的需要做主。”

“其实从孩子降生的第一天他就带着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周围,他绝对拥有自己的思想,他在情感上有自己的发育要求,他需要父母不断和他交流。而中国父母的教育误区是总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他们不尊重孩子的意志,剥夺孩子的自主权,这些都会致使孩子失去自信心。”每当小巫说到中国父母不让孩子做主时,她是激动的,语调是高昂的。

小巫是国际母乳协会的义工,因此在她的育儿观念中无法离开“母乳喂养”这四个字。直到今天,Sam也没有断奶,而在小巫看来,母乳喂养的好处是可以通过长时间加以考验的。小巫从母乳喂养开始,实行一种新的育儿方式,让孩子自己做主,孩子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想要多少给多少。小巫说:“每当Sam想吃奶的时候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在做什么,我都会第一时间满足我的孩子,这样他就会明白,他是被人爱的。

谈到教育,小巫遵循“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就是说与其给他几条鱼,不如把打鱼的本领交给他。因此小巫从不像中国父母那样采用灌输的手段,很早就教会小孩子认字、背唐诗,父母对孩子知识技巧方面要求过高,对孩子的情感心理方面关爱不足,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责任心。

Sam现在2岁半,仅仅能把1到10数完,有时说些“12、14”之类的;曾经自己琢磨出来“1加1等于2”;因为经常看Elmo’sABC那本书,认得几个字母……尽管在中国人眼里Sam属于“不太有知识”的那种小孩,但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等他到了该知道的年龄他什么都会。而Sam现在却比同龄的中国小孩更大方,他懂得与别人分享他最喜爱的,无论是玩具还是食品。

Sam最突出的一点是有耐心、恒心,有毅力,且独立。这是许多中国小孩无法做到的,甚至上学的孩子都无法达到。因为中国人更多的是帮助孩子把一切都做好,这样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同时让他丧失了信心,以至于他一有困难就不敢前进,而是等待父母的帮助。但Sam生命中有极其珍贵的一种动力,这种动力能够驱使着他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持之以恒。因此有时他坚持要做的事情,只要条件允许,我都让他做,而不去挫败他。有时我甚至纵容他的固执,因为我要保护他的这种动力,在这个方面,给他充分的自由和自信。

Serena:我的孩子不上幼儿园

Serena是一个美国人,1999年圣诞节在中国生下了第三个孩子Margaret。她还有一个九岁的儿子Thomas和五岁的女儿Catherine。虽然老大和老二是在美国生的,但是三个孩子都是在中国哺育的。

最让Serena引以自豪的是他的三个孩子都是母乳喂养,孩子们吃妈妈的奶几乎都吃到两岁。Serena说,在美国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坚持母乳喂养,据她了解,美国只有60%的孩子是母乳喂养的,而让孩子吃奶到两岁的妈妈更是少之甚少。这和中国的妈妈差不多。Serena真的是很难理解那些不母乳喂养的妈妈们。

Serena还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观点。她九岁的儿子没有上过幼儿园,现在也没有去小学了,这是因为Serena认为孩子在童年时更多的应该和妈妈在一起,而不是幼儿园的老师,孩子们需要的是母爱,而不是更多的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目前Serena自己在家里教九岁的Thomas,而且另外两个孩子她也打算这么做。

问起Serena对中国的育儿观念有何看法时,她说,她只觉得中国在坐月子这个问题上很奇怪,但是她不认为在育儿方式方面东方和西方有什么好坏之分。

Serena一家吃中国饭,他们一家子都会说中文。虽然Serena1990年就来到中国,三个孩子也在中国成长,但是她依旧是用传统的美国方式带大培育孩子们,而且丝毫没有被中国的育儿方式所影响。比如饮食,虽然孩子们中午都吃阿姨做的中餐,但是他们更多的时候还是吃牛排、喝牛奶。

吕彬:日本孩子更亲近自然

在日本生活了8年,且在那里生下可爱儿子的妈妈吕彬对于外国与中国育儿方面的差异也深有体会。

在医院刚把儿子生下来的时候,护士小姐就为儿子洗了澡。没过多久就让吕彬也洗澡。但是依旧有传统育儿观念的吕彬是在第三天才洗的澡。护士小姐无法理解中国人传统的“月子观念”。

在孩子半岁多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吕彬一家又回到了北京,但是在孩子婴儿期时她仍然沿用日本的哺育方法。最让吕彬感触颇深的地方也是关于育儿理念的不同。她说:“日本人更强调孩子的意志,他们通过生活的细节锻炼孩子的意志,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韧性,并且十分注重孩子的体能。日本人在小孩子两三岁时,就让孩子穿着短裤、短裙在户外玩耍,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这是中国人无法理解的,我们天气稍冷就会给孩子穿上厚厚的衣服,生怕他们冻着,甚至担心他们老了会得关节炎。日本的学生每天都有体育课,学生们还有自己的活动俱乐部,因此他们从小就拥有好的体能。日本社会鼓励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他们的孩子认识许多动植物,这是中国孩子所不及的。”

无论是吕彬还是小巫,他们都感到外国的孩子由于在自由的空间长大,他们都有很强的独立性,拥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十分地活跃。而刚刚做了妈妈的媛媛却不十分认同上面三个海外派妈妈的观点。

朱红媛:西方自由式教育不适合中国孩子

媛媛的儿子是今年4月底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完孩子的三四天,媛媛也想洗澡,但是她的母亲不让她洗澡,坚持要她做完小月(如果生男孩,生产12天为小月)再洗澡,于是媛媛是在第12天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而孩子在满月之前每天都是擦洗并没有如同上面三位妈妈的孩子那样放在澡盆里给孩子洗澡。

媛媛算得上是年轻妈妈,虽然她没有按照中国最传统的习俗坐月子,但是她也没有采取纯西化的方法。对于孩子的教育,媛媛则有自己的观念。她不认为应该一切都应让孩子的需要做主。媛媛说:“小孩子就像一棵幼苗,不能一味地任由他自由生长。父母要不时地给他剪枝修叶,这样他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媛媛不认同西方的自由式教育,她觉得西方自由式的教育使孩子们更散漫,虽然他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但是他们可能没有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从教的媛媛经常接触很多外国小孩,有一次她让一个加拿大的华裔小孩画一朵花,可他说不会画。当老师告诉他先画一个花芯,再画几个花瓣后,小孩仍然置之不理。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就显得谦虚多了。媛媛也并不认为西方的育儿理念就是科学的,而她觉得科学与否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界定,而她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今天的讨论并不是要分辨出东西方育儿观念到底哪个更科学,我们也不是要中国妈妈一味地去模仿西方的育儿方法,更不是希望外国的妈妈一定要认同中国的传统育儿方法。我们今天只是向大家介绍四位很特别的妈妈,让她们的育儿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无论中国的妈妈选择哪个方法,或者同意哪个妈妈的观念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目的,我们只希望妈妈们在选择育儿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那些科学的理念,摒弃那些根本不适应我们生活的育儿方法。

父母育儿观念分歧的不良后果


做了父母,即便是再和睦的夫妻,在教育孩子时也会有不一致的意见。有时候甚至是“这个想让孩子往东,那个却想往西。”然而最近有专家警告父母:在孩子面前,两人的分歧最好“藏起来”,否则,这种教育对孩子来说就会产生1+1=-1的反效果。

在孩子面前争吵,无论哪方赢了,都会削弱另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采访实录:分歧着的爸妈,无奈的娃

“在爸爸面前,要装一下”——Rock本来在婚姻生活中是个“粗放型”,大小事情都以老婆Lily为准则。可自从有了宝宝后,Lily觉得老公好像突然变得琐碎起来了,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立下了很多原则,比如:“不能喝饮料”、“不能吃太好吃的东西”等等,也要求Lily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吃零食、喝饮料。可Lily不这么看。Lily对记者说:“我知道吃零食、喝饮料未必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这是我很大的人生乐趣,我相信它也会成为孩子的乐趣。虽然我也认为应该有所控制,但不觉得一定不能让孩子沾这些东西。就为这个,我和老公没少闹别扭,虽然是小事,可也影响感情呢。”

两人这样的态度在宝宝面前就变成了:Rock在家的时候,Lily就不给宝宝吃零食、喝饮料;Rock上班走开了,Lily自己也吃零食,也给宝宝尝一点点。而四岁多的宝宝好像也看出了这样的规律:爸爸在家的时候就很乖,不乱吵着要;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就开心地和妈妈一起享受美食。

“你们到底要我干什么?”——“乖宝宝,翻柜子去吧。”Sam妈妈对Sam说着打开了家里的大书柜,2岁多的Sam兴冲冲地跑到书柜前面,把里面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书一本本搬到妈妈正坐着的椅子上,炫耀自己的成就。时而翻开来,煞有介事地看看。

这时候,爸爸下班回来了。看到Sam把自己的书弄得乱七八糟,而且在翻着,非常担心Sam把书弄乱弄坏。这可都是自己心爱的宝贝书啊。“你怎么让孩子弄这些东西?”Sam爸爸责怪老婆不该让Sam这么任性,随即赶紧把书收拾好,把书柜关上,然后哄着Sam到客厅玩去了。可小Sam的心里还惦记着好玩的书柜里各种颜色的“大本子”,也更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所以没多一会儿又跑回来了。妈妈本来就对Sam爸刚才的行为不认同,于是又开心地对Sam说:“宝宝又来啦,来,玩书吧!”说着又把书柜打开。不一会儿,Sam爸爸去洗手间回来发现Sam又在玩书了,于是这般……

父母态度:有了分歧,我这样选择——

究底派:有分歧就不该结婚

“如果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双方分歧很大,可能这两口子当初根本就不应该结婚。”谈起“父母分歧”的话题,搞教育工作的小梅斩钉截铁地说。“我认为,真正对自己负责任、对孩子也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慎之再慎,确定双方十分和谐,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如果出现分歧如何处理。因为结婚,并且生儿育女是关系到其中每个人一生幸福的大事。”

情绪派:意见不同,怎么藏得住

爸爸站着在一边吵,妈妈坐着在一边哭,才1岁多的糖糖夹在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过会还是哭闹了起来,晚上睡觉也睡不踏实。糖糖妈无奈地对记者说:“大家都清楚在孩子面前争吵不太好,我和老公也这样想,所以本来两个人对于这一点是有共识的,但一旦事情发生的时候谁也控制不住,声音不自觉地就大起来了,有时候吵着吵着摔东西、骂人的时候也有。”糖糖爸说:“大家有时候意见不同,当时火就起来了,很难控制。知道对孩子不好,可也没办法。”

放任派:就这样将就着吧

米微觉得:“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闹别扭,是会影响夫妻感情的。我和老公本来感情不错的,有了孩子以后就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比如‘应该让外婆还是让奶奶来带孩子’、‘要不要给孩子分开睡小床’等等,有什么办法呢?可能有了孩子后的家庭难免有这样的问题吧?我现在的态度就是将就着,不知道老公怎么想的。现在孩子还小,只有几个月,可能还不懂我们在争吵,以后等孩子大了再说吧。”

理性派:平心静气好好谈

“自生了孩子以后,生活的主题全围着BB转。产生分歧是经常发生的,家庭纠纷也因此而开始,身边的朋友因这些小事闹离婚的事时有发生。”小文认为,其实夫妻产生分歧应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说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利弊,取得共识。毕竟出发点还是为了孩子好。不能取得共识可听取有经验的人意见,或上网找资料,还可以请教保健医生,怎么也不能当着孩子面吵,影响孩子情绪,不利孩子发展。

乐观派:走弯路是生活味道

皓皓妈觉得“有分歧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观点有所不同”。想“我父母还算比较体谅我们,一切让我们自己去带,在必要时提出意见让我们参考。在夫妻之间呢,老公在小事或无关痛痒的事由我自己定主意,重要的事大家都拿笔和纸写下来讨论。同样吵也吵过、哭也哭过,大家知道都是为了BB,无论吵得怎么凶一个晚上就没事了。我们没有经验,很多育婴知识都是通过网站或者朋友、其他长辈慢慢摸索。虽然也走过弯路,可是看着孩子一天一天成长,自己的经验和与老公相处的感觉也慢慢成熟,感觉生活比以前更有味道了。”

专家意见:教育孩子,请统一意见!

“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等于负一?”这并不是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见不同,而且让孩子有所感觉,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教育就会产生1+1=-1的效果。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意见不同,就会让孩子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也容易感觉到不自信。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先无条件地听其中一方的,另一方不同的意见要隐藏起来。

孩子面前要先听一方的:

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争个长短。孩子可以先听一方的。比如喝饮料的问题,可以先采取爸爸或妈妈一方的意见,也就是“喝”或者“不喝”。之后,父母双方就要找个时间就此问题好好商量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以后就按这个商量得出的结果去做。

保护家长的“权威角色”:

父母的权威感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切记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无论哪方赢了,都会削弱另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如果爸爸妈妈意见不一,宝宝不知道听哪边的,搞不好最后一个都不听,使得父母的威信尽失。

情绪“冷处理”:

一旦有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的迹象,父母们应该选择“少说话、深呼吸”的止怒法,将情绪冷处理。而最好的办法其实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能够学会接纳彼此的差异,庆幸每个人拥有其独特性,从而在根本上尊重对方,就不会感到需要发火了。

统一目标,掌握大原则:

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夫妻双方的确需要就很多问题进行私下的讨论,从而达成一致。这时候要注意的是先不要从细枝末节上彼此纠结,而是从大的目标谈起。“认为父母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是什么?”“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前提下需要做哪些努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产生分歧的事情在哪一点上违背了这样的目标?”从而得出科学的育儿经。

家长的五种育儿观念需更新


育儿观念1:古典音乐可提高智商

分析:

音乐可以丰富宝宝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多听古典音乐就能提高智商?其实这个结论是源于1993年美国的一项实验,在给学生听或不听莫扎克奏鸣曲的对比测试中,听组的考分要高于不听组而得出的结论,并且由此而被广泛传播开来。于是,专门播放给宝宝甚至胎儿听的古典音乐CD也纷纷出版。让妈妈们都相信,那些高雅音乐是可以提升孩子智力的。

更新版:

一项研究显示,让4~6岁的孩子学习一些乐器,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但究竟对孩子的智商有什么帮助,至今还没有定论。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从音乐中获益的话,还是建议在孩子年纪足够大后学习一门乐器。

育儿观念2:手语益于孩子早说话

分析:

手语对帮助宝宝更早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有益的。但是专家认为,当父母对宝宝使用手语的时候,同时也在用嘴直接表达。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之间实际上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交流的。这样看来,手语对宝宝语言表达仅仅起到的是一些积极的辅助作用。何况目前尚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早些说话、走路、识字对宝宝漫长的人生有多大的意义。

更新版:

不应把手语当作育儿的功利性手段,而应作为与宝宝进行亲子沟通的一种形式,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做更有利于父母和宝宝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交流。

育儿观念3:学步车有助宝宝走路

分析:

一项研究证实,宝宝每使用24小时学步车,会使他独自站立的时间推迟3.3天。而且学步车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孩子容易在移动中发生磕碰或坠楼梯的事件。资料显示,在学步车盛行期间,美国每年有2.5万宝宝因此而发生意外伤害。

更新版:

由于学步车很容易成为危及幼儿安全的隐患,还是别用它,让宝宝从一开始就学习依靠自己的双脚和双腿站立和行走。

育儿观念4:早入幼儿园不利成长

分析:

虽然有些研究证实,那些较早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会比那些呆在家中的孩子会多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但是,两种育儿方式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孩子更多地走出家门之后,他们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更新版:

其实,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孩子成长中所遭遇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很难用同一标准去量化不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事实证明,在任何一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要他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鼓励,他们就会过得很开心。所以,不必太过于忧虑孩子是否过早进入幼儿园,而是哪种方式更适合你的家庭,对你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方式。

育儿观念5:电视影响宝宝专注力

分析:

曾有不少研究项目是围绕宝宝看电视与专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但是结论却大相径庭。

美国的一项在3~4岁期间收看大量电视节目的宝宝中开展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7岁时发生了注意力问题;但另一项研究结论却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尽管如此,电视所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还是存在。因为宝宝还不能准确地区分电视里的生活和现实中的生活,看电视会占用宝宝很多用来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的时间。

更新版:

不必绝对禁止宝宝看电视,如一些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一定教益的。但是最佳方法,应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一些电视以外的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等。

从金宝贝早教看中西方育儿观念的差异


而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全球早教领先品牌--金宝贝国际早教中心,无疑是这些差异最好的见证者,今天就让金宝贝带领大家从这些差异中,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来到金宝贝早教中心,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宝宝周围总是围着很多家长,嘘寒问暖,关心的无微不至,宝宝一有哭闹,往往是中国家长第一个冲至宝宝面前哄抱孩子;而外国家长则是聚在一起聊天,喝咖啡,对于宝宝的所作所为显得漫不经心。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而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以守护者的姿态时刻看护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金宝贝的育乐课上,宝宝们能通过自己动手劳作,从中得到快乐,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技能不断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最终,宝宝会明白如何通过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西方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能看到有外国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做简单的木工修理,粉刷房屋等劳作。而中国家长甚少让孩子动手做家务,特别是上一辈的老人会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做家务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

◆轻松愉快,跟随孩子发育步伐的教育方法

金宝贝虽然是双语教育环境,但并没有正式的英语教授课程,也没有正式的数学教授课,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利用游戏等亲身体验的环节,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

不难发现,西方家长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而中国的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分数、证书,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在很多家庭都能看到。

◆天马行空是孩子想象的乐园

谁说绘画只能用纸和笔?在金宝贝艺术课上任何东西在孩子手中都能成为作画工具。他们可以选择站着、坐着、趴着,甚至是踩在器材上任意涂鸦,挑战身体的控制力,欣赏自己的"大作"。而中国家长多半会制作、反对孩子的这种涂鸦,他们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并且会把衣服和家里弄的脏乱不堪。其实我们看孩子的自由涂鸦,也许只是一堆乱糟糟的线条和圆圈,但在孩子眼里,每一个意象都是情感的表达,每个线条和圆圈都有自己的意义。而正是这种涂鸦会带给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唤醒孩子的兴趣,尽情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从探索中求寻求创新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以前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严厉的管教往往熄灭了孩子创造性的火花。而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经常能在金宝贝早教中心里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并鼓励他们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育儿就像走钢丝,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有利有弊。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寻求平衡,在摇摆中前进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