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全球早教领先品牌--金宝贝国际早教中心,无疑是这些差异最好的见证者,今天就让金宝贝带领大家从这些差异中,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来到金宝贝早教中心,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宝宝周围总是围着很多家长,嘘寒问暖,关心的无微不至,宝宝一有哭闹,往往是中国家长第一个冲至宝宝面前哄抱孩子;而外国家长则是聚在一起聊天,喝咖啡,对于宝宝的所作所为显得漫不经心。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而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以守护者的姿态时刻看护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金宝贝的育乐课上,宝宝们能通过自己动手劳作,从中得到快乐,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技能不断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最终,宝宝会明白如何通过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西方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能看到有外国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做简单的木工修理,粉刷房屋等劳作。而中国家长甚少让孩子动手做家务,特别是上一辈的老人会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做家务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

◆轻松愉快,跟随孩子发育步伐的教育方法

金宝贝虽然是双语教育环境,但并没有正式的英语教授课程,也没有正式的数学教授课,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利用游戏等亲身体验的环节,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

不难发现,西方家长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而中国的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分数、证书,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在很多家庭都能看到。

◆天马行空是孩子想象的乐园

谁说绘画只能用纸和笔?在金宝贝艺术课上任何东西在孩子手中都能成为作画工具。他们可以选择站着、坐着、趴着,甚至是踩在器材上任意涂鸦,挑战身体的控制力,欣赏自己的"大作"。而中国家长多半会制作、反对孩子的这种涂鸦,他们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并且会把衣服和家里弄的脏乱不堪。其实我们看孩子的自由涂鸦,也许只是一堆乱糟糟的线条和圆圈,但在孩子眼里,每一个意象都是情感的表达,每个线条和圆圈都有自己的意义。而正是这种涂鸦会带给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唤醒孩子的兴趣,尽情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从探索中求寻求创新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以前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严厉的管教往往熄灭了孩子创造性的火花。而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经常能在金宝贝早教中心里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并鼓励他们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育儿就像走钢丝,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有利有弊。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寻求平衡,在摇摆中前进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相关知识

中西方孩子劳动的比较


王老师在家教4岁多的女儿洗碗,街坊许阿姨来串门,惊讶地说:“孩子这么小就洗碗呀!我可不让我们家的大宝做这些事情。”王老师说:“小孩子做些家务事有好处的。”许阿姨不屑地说:“会干活有什么出息,瞧我干了一辈子的活,现在下岗了。我可不能让大宝像我一样,有干活的时间,不如学认字、算术……”。许阿姨的话有相当的代表性,其结果是我国孩子的劳动每况愈下。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做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项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衣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的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给洗手绢的占66%,给穿衣服的占59%。显然,西方国家孩子的劳动远比我国的孩子多,难道西方国家的家长爱孩子不如我国的家长吗?应该不是的,那是出于什么考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斯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跟踪研究的结果很发人深思,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这项调查结果不是偶然的,是有道理的,因为劳动对孩子良性的发展与成长,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劳动有利于孩子心灵手巧,爱干活、会干活的人多具有这个优势;劳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独立,有责任心,有坚持性等;劳动有利于发展智慧,促使孩子动脑筋,锻炼动手能力;劳动还有利于孩子强身健体,有利于丰富生活等等。可见此项调查是顺理成章的,用事实有力地彰显了这些道理。

早教知识:东西方家庭教育差异


中西方亲子教育差别:注重生活起居个人行为和习惯性

西方国家家长:自小教起从平时教起

西方国家家长高度重视从行为习惯与感情中对孩子开展“做人的文化教育”,重视从心里感情去尊重他人,注重的是生活起居的个人行为与习惯性的塑造。东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有哪些?

我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文化教育”

在我国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通常摆脱孩子心理状态发展趋势的具体,比如幼稚园时就明确提出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杰出理想主义者的文化教育,忽视基本的习惯养成、优良的与人相处等与孩子发展趋势环节相一致的“做人的文化教育”。东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有哪些?

大家一直谈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这不但适用智商文化教育、专业知识文化教育,一样合适于做人办事的品德教育。如今大家的孩子价值观念冷漠,社会认知发展趋势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本的“做人文化教育”不无关系。

中西方亲子教育差别: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国家家长:让孩子亲自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国家家长一般都坚信孩子具备自我反思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身辛勤劳动,自身日常生活,从辛勤劳动做中获得开心,从动手能力中得到各种各样专业知识,学习培训各种各样专业技能。孩子能保证的,就要他自己做,它是对孩子的重视。

我国家长:逐层维护诸多娇惯

我国的家长太过留意孩子,一家人時刻照顾他,守候他。针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包办代替替办,孩子要什么就给哪些。

中西方亲子教育差别:让孩子当然发展趋势

西方国家家长:让孩子随意发展趋势

欧洲人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意识相对性较为欠缺,她们并不费尽心思地设计方案孩子的将来,只是重视孩子的随意发展趋势,勤奋把孩子塑造变成可以融入各种各样自然环境,具有单独存活能力的社会青年。

她们的亲子教育是以塑造孩子颇具进取精神、可以变成一个自立更生的人为因素立足点的。

欧美国家的许多 家中都十分重视孩子自小的本身锻练。她们广泛认为,孩子的成才务必靠本身的能量,因而自小就塑造和锻练孩子的独立观念和独立生活能力。

孩子儿时就要她们了解劳动的价值,让孩子亲自动手维修、安装摩托,分摊家中的锄草、涂刷房子、简易木匠维修等活计。除此之外,也要出门当杂工,如夏季帮人推割草机、冬季除雪、秋季扫枯叶等。西方国家孩子自小就从业的送报等劳动者,自身便是一种吃苦耐劳精神实质的磨练。在寒冷的冬季,当我国的同年龄孩子仍在热被窝里睡熟时,西方国家孩子早就起來各家各户去送报了。东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有哪些?

我国家长:期待过高只重学习培训

我国的很多家长望子成才急切,因此跨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规定、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烂泥扶不上墙的心态在家中里四处弥漫着。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中,除生活上翻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培训。为使孩子学业成绩好,未来“人丁兴旺”,学习培训以外的事儿家长都不许孩子干,好像学习好便是全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发展融入能力、心里健康水平、道德情操及其公民意识等则关心很少,有的乃至彻底不管不顾。从孩子出世到成年人,家长基本上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出来,煮饭、洗床单、清扫、存钱供孩子上大学、出国留学、完婚、养儿育女等。

中西方亲子教育差别:高度重视和孩子的内心沟通交流

西方国家家长:常常沟通交流高度重视心里健康

西方国家的家长更为高度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塑造,因此很留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必须。

家长把快乐教育做为一项关键的文化教育內容来执行。她们常常和孩子一起探讨难题,孩子碰到不如意的事也想要跟家长商议。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针对孩子的成材和身心健康人格特质的营造尤为重要。

我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要而忽视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中在我国许多家长的作法却恰好反过来,她们生活起居中对儿女的关心大部分集中化在孩子的生理需求层面,非常少关心乃至压根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塑造和性情、信念的磨练。

东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有哪些?其結果是在相当程度上造成 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承担能力过低,以致经不住日常生活的工作压力和挫败,即便是一件小事也可以使他消沉、消沉、自甘堕落,动则出走,乃至寻短见悲观厌世。该类恶性事件近些年各新闻媒体屡有报导,这种绝大多数全是亲子教育水准不高的結果,更准确地说成家长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塑造而导致的不幸。

父母育儿观念分歧的不良后果


做了父母,即便是再和睦的夫妻,在教育孩子时也会有不一致的意见。有时候甚至是“这个想让孩子往东,那个却想往西。”然而最近有专家警告父母:在孩子面前,两人的分歧最好“藏起来”,否则,这种教育对孩子来说就会产生1+1=-1的反效果。

在孩子面前争吵,无论哪方赢了,都会削弱另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采访实录:分歧着的爸妈,无奈的娃

“在爸爸面前,要装一下”——Rock本来在婚姻生活中是个“粗放型”,大小事情都以老婆Lily为准则。可自从有了宝宝后,Lily觉得老公好像突然变得琐碎起来了,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立下了很多原则,比如:“不能喝饮料”、“不能吃太好吃的东西”等等,也要求Lily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吃零食、喝饮料。可Lily不这么看。Lily对记者说:“我知道吃零食、喝饮料未必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这是我很大的人生乐趣,我相信它也会成为孩子的乐趣。虽然我也认为应该有所控制,但不觉得一定不能让孩子沾这些东西。就为这个,我和老公没少闹别扭,虽然是小事,可也影响感情呢。”

两人这样的态度在宝宝面前就变成了:Rock在家的时候,Lily就不给宝宝吃零食、喝饮料;Rock上班走开了,Lily自己也吃零食,也给宝宝尝一点点。而四岁多的宝宝好像也看出了这样的规律:爸爸在家的时候就很乖,不乱吵着要;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就开心地和妈妈一起享受美食。

“你们到底要我干什么?”——“乖宝宝,翻柜子去吧。”Sam妈妈对Sam说着打开了家里的大书柜,2岁多的Sam兴冲冲地跑到书柜前面,把里面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书一本本搬到妈妈正坐着的椅子上,炫耀自己的成就。时而翻开来,煞有介事地看看。

这时候,爸爸下班回来了。看到Sam把自己的书弄得乱七八糟,而且在翻着,非常担心Sam把书弄乱弄坏。这可都是自己心爱的宝贝书啊。“你怎么让孩子弄这些东西?”Sam爸爸责怪老婆不该让Sam这么任性,随即赶紧把书收拾好,把书柜关上,然后哄着Sam到客厅玩去了。可小Sam的心里还惦记着好玩的书柜里各种颜色的“大本子”,也更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所以没多一会儿又跑回来了。妈妈本来就对Sam爸刚才的行为不认同,于是又开心地对Sam说:“宝宝又来啦,来,玩书吧!”说着又把书柜打开。不一会儿,Sam爸爸去洗手间回来发现Sam又在玩书了,于是这般……

父母态度:有了分歧,我这样选择——

究底派:有分歧就不该结婚

“如果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双方分歧很大,可能这两口子当初根本就不应该结婚。”谈起“父母分歧”的话题,搞教育工作的小梅斩钉截铁地说。“我认为,真正对自己负责任、对孩子也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慎之再慎,确定双方十分和谐,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如果出现分歧如何处理。因为结婚,并且生儿育女是关系到其中每个人一生幸福的大事。”

情绪派:意见不同,怎么藏得住

爸爸站着在一边吵,妈妈坐着在一边哭,才1岁多的糖糖夹在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过会还是哭闹了起来,晚上睡觉也睡不踏实。糖糖妈无奈地对记者说:“大家都清楚在孩子面前争吵不太好,我和老公也这样想,所以本来两个人对于这一点是有共识的,但一旦事情发生的时候谁也控制不住,声音不自觉地就大起来了,有时候吵着吵着摔东西、骂人的时候也有。”糖糖爸说:“大家有时候意见不同,当时火就起来了,很难控制。知道对孩子不好,可也没办法。”

放任派:就这样将就着吧

米微觉得:“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闹别扭,是会影响夫妻感情的。我和老公本来感情不错的,有了孩子以后就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比如‘应该让外婆还是让奶奶来带孩子’、‘要不要给孩子分开睡小床’等等,有什么办法呢?可能有了孩子后的家庭难免有这样的问题吧?我现在的态度就是将就着,不知道老公怎么想的。现在孩子还小,只有几个月,可能还不懂我们在争吵,以后等孩子大了再说吧。”

理性派:平心静气好好谈

“自生了孩子以后,生活的主题全围着BB转。产生分歧是经常发生的,家庭纠纷也因此而开始,身边的朋友因这些小事闹离婚的事时有发生。”小文认为,其实夫妻产生分歧应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说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利弊,取得共识。毕竟出发点还是为了孩子好。不能取得共识可听取有经验的人意见,或上网找资料,还可以请教保健医生,怎么也不能当着孩子面吵,影响孩子情绪,不利孩子发展。

乐观派:走弯路是生活味道

皓皓妈觉得“有分歧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观点有所不同”。想“我父母还算比较体谅我们,一切让我们自己去带,在必要时提出意见让我们参考。在夫妻之间呢,老公在小事或无关痛痒的事由我自己定主意,重要的事大家都拿笔和纸写下来讨论。同样吵也吵过、哭也哭过,大家知道都是为了BB,无论吵得怎么凶一个晚上就没事了。我们没有经验,很多育婴知识都是通过网站或者朋友、其他长辈慢慢摸索。虽然也走过弯路,可是看着孩子一天一天成长,自己的经验和与老公相处的感觉也慢慢成熟,感觉生活比以前更有味道了。”

专家意见:教育孩子,请统一意见!

“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等于负一?”这并不是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见不同,而且让孩子有所感觉,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教育就会产生1+1=-1的效果。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意见不同,就会让孩子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也容易感觉到不自信。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先无条件地听其中一方的,另一方不同的意见要隐藏起来。

孩子面前要先听一方的:

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争个长短。孩子可以先听一方的。比如喝饮料的问题,可以先采取爸爸或妈妈一方的意见,也就是“喝”或者“不喝”。之后,父母双方就要找个时间就此问题好好商量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以后就按这个商量得出的结果去做。

保护家长的“权威角色”:

父母的权威感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切记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无论哪方赢了,都会削弱另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如果爸爸妈妈意见不一,宝宝不知道听哪边的,搞不好最后一个都不听,使得父母的威信尽失。

情绪“冷处理”:

一旦有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的迹象,父母们应该选择“少说话、深呼吸”的止怒法,将情绪冷处理。而最好的办法其实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能够学会接纳彼此的差异,庆幸每个人拥有其独特性,从而在根本上尊重对方,就不会感到需要发火了。

统一目标,掌握大原则:

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夫妻双方的确需要就很多问题进行私下的讨论,从而达成一致。这时候要注意的是先不要从细枝末节上彼此纠结,而是从大的目标谈起。“认为父母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是什么?”“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前提下需要做哪些努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产生分歧的事情在哪一点上违背了这样的目标?”从而得出科学的育儿经。

家长的五种育儿观念需更新


育儿观念1:古典音乐可提高智商

分析:

音乐可以丰富宝宝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多听古典音乐就能提高智商?其实这个结论是源于1993年美国的一项实验,在给学生听或不听莫扎克奏鸣曲的对比测试中,听组的考分要高于不听组而得出的结论,并且由此而被广泛传播开来。于是,专门播放给宝宝甚至胎儿听的古典音乐CD也纷纷出版。让妈妈们都相信,那些高雅音乐是可以提升孩子智力的。

更新版:

一项研究显示,让4~6岁的孩子学习一些乐器,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但究竟对孩子的智商有什么帮助,至今还没有定论。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从音乐中获益的话,还是建议在孩子年纪足够大后学习一门乐器。

育儿观念2:手语益于孩子早说话

分析:

手语对帮助宝宝更早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有益的。但是专家认为,当父母对宝宝使用手语的时候,同时也在用嘴直接表达。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之间实际上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交流的。这样看来,手语对宝宝语言表达仅仅起到的是一些积极的辅助作用。何况目前尚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早些说话、走路、识字对宝宝漫长的人生有多大的意义。

更新版:

不应把手语当作育儿的功利性手段,而应作为与宝宝进行亲子沟通的一种形式,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做更有利于父母和宝宝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交流。

育儿观念3:学步车有助宝宝走路

分析:

一项研究证实,宝宝每使用24小时学步车,会使他独自站立的时间推迟3.3天。而且学步车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孩子容易在移动中发生磕碰或坠楼梯的事件。资料显示,在学步车盛行期间,美国每年有2.5万宝宝因此而发生意外伤害。

更新版:

由于学步车很容易成为危及幼儿安全的隐患,还是别用它,让宝宝从一开始就学习依靠自己的双脚和双腿站立和行走。

育儿观念4:早入幼儿园不利成长

分析:

虽然有些研究证实,那些较早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会比那些呆在家中的孩子会多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但是,两种育儿方式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孩子更多地走出家门之后,他们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更新版:

其实,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孩子成长中所遭遇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很难用同一标准去量化不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事实证明,在任何一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要他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鼓励,他们就会过得很开心。所以,不必太过于忧虑孩子是否过早进入幼儿园,而是哪种方式更适合你的家庭,对你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方式。

育儿观念5:电视影响宝宝专注力

分析:

曾有不少研究项目是围绕宝宝看电视与专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但是结论却大相径庭。

美国的一项在3~4岁期间收看大量电视节目的宝宝中开展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7岁时发生了注意力问题;但另一项研究结论却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尽管如此,电视所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还是存在。因为宝宝还不能准确地区分电视里的生活和现实中的生活,看电视会占用宝宝很多用来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的时间。

更新版:

不必绝对禁止宝宝看电视,如一些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一定教益的。但是最佳方法,应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一些电视以外的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