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国家庭育儿常见十种做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

2、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3、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4、让孩子在看到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5、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自己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

6、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

7、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8、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自己挣钱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找工作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

9、在用钱上,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到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都是“AA制”。

10、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美国人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真正的幸福来自自身的努力。企业家如果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争气、不成材时,他们宁肯花钱去雇佣一个有才干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

相关知识

溺爱十种,种种都危险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美国家庭教育的12个法则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的培育。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的家庭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延伸。做父母(家长)的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包括财力都用在了子女的学习辅导、提高成绩上,至于如何做一个诚实、勤劳的人,如何做到生活自理、生活自立等内容,却“靠边站”。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孩子仅仅学习好,其他方面则“不合格”;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极端的自私、骄横、毫无爱心等缺点和道德感缺失的倾向。

但愿我们能从中受到启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美国家长的育儿新观念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2、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3、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4、让孩子在看到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5、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自己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6、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7、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8、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自己挣钱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找工作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9、在用钱上,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到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都是“AA制”。10、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美国人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真正的幸福来自自身的努力。企业家如果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争气、不成材时,他们宁肯花钱去雇佣一个有才干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

家庭育儿误区及正确做法


很多新爸妈缺少育儿的经验以及育儿知识,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犯下很多低级错误,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健康的育儿呢?下面育婴达人就向大家介绍育儿常见的五大误区,让你及早知晓必走误区!

误区一

轻视育儿知识。许多职场妈妈在孕产期苦学育儿知识,但回到工作岗位后,育儿知识就不那么上心了。这样的结果导致,孩子“不好带”、身心受影响,妈妈也觉得特别累和茫然。其实,孩子每个阶段都是独特的,许多父母看起来不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身心发展的需要,比如重复从高处往下面扔东西,执著地往容器里放东西,来来回回藏东西,这些“怪癖”都是孩子成长发育所必经的阶段。

正确做法:积极学习育儿知识。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所以职场妈妈需要时时进修,比如可以订阅科学的育儿期刊,也可以向高质量的育儿讨论群等组织靠拢。

误区二

怕睡不好耽误工作而不陪宝宝睡觉。有心理学实验发现,出生不久的恒河猴只有饿极了才去找挂着奶瓶的“铁丝猴妈”,其他时候都愿意依偎在没奶喝却柔软温暖的“绒毛猴妈”身边。这说明母子间的肌肤之亲极其重要。而有些职场妈妈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精力工作,把带宝宝睡觉的责任交给了父辈们或保姆。殊不知这样做会大大减少本来就不多的母子身体接触,影响宝宝的心理发育。

正确做法:抚慰宝宝入睡,规律宝宝睡眠。职场妈妈最好晚上自己带宝宝睡,如果实在做不到,也要保证在宝宝入睡前赶回家,让他在抚摸和轻声细语中入梦。同时,也可以用一些“仪式”让宝宝的睡眠时间更加规律,减少起夜次数,比如用喂奶、按摩、放音乐等固定信号告诉宝宝该睡了。

误区三

用很多玩具来弥补宝宝。很多职场妈妈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就用玩具弥补,比如用iPAD作为电子保姆。其实宝宝在小的时候(尤其是一岁以内),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兴趣远远高于玩具。他们更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带他们探索世界的人。所以,有再多玩具的宝宝也会黏人,尤其是白天见不到的妈妈。

正确做法:尽量陪宝宝玩,避免电子产品。妈妈要尽可能陪宝宝游戏,与他一起玩玩具。而电子产品玩多了不仅容易伤害宝宝视力,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削弱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所以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

误区四

把孩子圈在家里。户外活动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基地。而老人和保姆担心孩子安全,不敢带孩子出去随便跑跳。如果妈妈下班后还不带宝宝去户外活动,他们的身心发育会因此受影响。

正确做法:孩子也需要早晚“遛一遛”。如果是自己的父母带孩子,就鼓励他们带孩子出去散散步,认识周边环境和人。下班早的话,自己陪孩子出去走走。周末最好带孩子去稍远的公园玩,拓展孩子视野。

误区五

把工作和情绪带回家。有些妈妈为了弥补孕产期拖后的工作进程,把工作带回家做,或者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这会减弱妈妈对孩子的用心陪伴,要知道宝宝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你全心陪伴,他会报以开心大笑,否则,孩子就会用哭闹来抗议。

正确做法:在下班时清零工作角色。最怕的是妈妈在上班时间聊育儿经影响工作,下班后又加班加点干活的做法。最好是在上班时间约束“母亲”角色,下班时则清空包里与工作有关的物品和脑子里与工作有关的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