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人格﹑能力和健康等因素第一来源于教育——来源于家庭的教育,来源于妈妈的教育、父亲的教育,来源于幼年的教育﹑人格的培养,而不来源于知识的培养、科学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

因此,幼年时期人格的培养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家庭教育手册记载了如下内容,堪称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

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

孩子的祈求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应该直面这样的现实。只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就能够自然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安宁、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识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请对家庭进行一次再认识吧。

不会珍惜自己的人,也不会珍惜孩子。

养育孩子确实很重要,但是繁重的家务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神经紧绷,谁也吃不消。慢慢的,父母的烦躁不安就会传染孩子。所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保持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二人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另外,求助并不是可耻的。鼓起勇气,去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保健中心,儿童咨询所等处跟专家谈谈。在家里,父母充满幸福的笑容会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有这种想法的父亲要当心。

一般认为,在现代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使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大减弱了。通常父亲和母亲的育儿方针基本一致,但父亲和母亲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能纠正过于密切的母子关系。父母的默契配合很有必要,母亲要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父亲;父亲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声斥责母亲。

未必一说就知道,但不说就更不知道了。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如果什么都不说,要互相理解是很难的,亲人也不例外。不断增加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而交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另外,在家庭关系中,还有很多活动对增进亲密关系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最普通的一起吃饭。全家人一起吃饭很重要,规律的饮食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全家人一起吃饭时愉悦的气氛,父母费心做出的饭菜飘出的香气,已经将父母的爱自然地传达给孩子,由此得到的满足感、信赖感能使孩子开朗、坚强地成长。所以,赶紧商量一起吃饭的时间,养成全家人一起吃饭的好习惯吧。

孩子一定能领会到父母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

家长往往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工作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夺走了不少。但家长疼爱孩子﹑为了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形象一定会深深的铭刻在孩子的心中。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无论何时,都要充满自信地养育孩子,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

规矩是为谁定的?家规不仅包括日常问候、门限时间、关灯时间等,还包括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撒谎等社会规范。

为了让孩子懂规矩,并让孩子遵守规矩,父母要经过认真讨论,定出明确的家规,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个家规。而倾听孩子的意见与跟孩子共同制定家规同样重要。尤其是给孩子单独房间的同时,也要给他定好规矩,否则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就会减少,亲情逐渐单薄。要想使房间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定出家规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后,先在起居室跟父母问候再进自己的房间;孩子的房间不上锁;孩子带朋友进自己的房间前,先把朋友介绍给父母;父母觉得有必要时,可以进入孩子的房间把握孩子的实际情况等等。

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的话,那他太寂寞了。

长期沉溺于虚拟的影音娱乐世界里,容易造成沟通能力欠缺、冷漠、生与死的现实感薄弱等问题。不能区分现实和假想世界,给孩子的身心健康留下阴影。给孩子制造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鼓励他到大自然当中去,定出不多看电视、录像,不多玩电子游戏的规矩,并使孩子养成遵守这些规矩的习惯。

相关阅读

儿童早教:美国家庭教育的12个法则


家庭教育的法则有哪些?英国一家新闻媒体曾发表过一篇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内容,详细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文化教育儿女快乐成长的12条基础法则。儿童

1.所属法则

家庭教育的法则有哪些?确保孩子在身心健康的家庭氛围中发展;儿童

2.期待法则

始终让孩子见到期待;

3.能量法则

始终不必与孩子斗强;

4.管理方法法则

在孩子未满十八岁之前,管教是父母的义务;

5.响声法则

虽然孩子在家里沒有决策权,可是一定要聆听她们的响声;

6.楷模法则

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危害是极大的;

7.相互尊重法则

重视孩子对全球的观点,并尽可能了解她们;

8.处罚法则

这一法则非常容易使孩子造成叛逆和报复心理,谨慎使用!

9.不良影响法则

让孩子掌握其个人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将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10.构造法则

教孩子自小掌握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界线;

11.“20码”法则

家庭教育的法则有哪些?塑造孩子的单独观念,父母两者之间最少维持20码的间距;

12.“四何”法则

一切状况下必须掌握孩子跟谁人在一起、在何地区、在干任何,及其什么时候回家了。

从这12条基础法则中我们可以见到,外国人的上门家教基本上与念书、学习培训、考试成绩、升学考试不相干,只是重视“为人处事”,重视品行、涵养的培养。儿童

这不由自主使我们想起我国的家庭教育,在中国,有的家庭教育已变成学校德育的持续、拓宽。做父母的基本上把所有思绪、活力、包含资金都用在了儿女的学习指导、提分上,对于怎样做一个诚信、勤劳的人,怎样保证生活自立、生活独立等內容,却“悠着点”。因此,大家见到:有的孩子只是学习好,别的层面则“不过关”;有的孩子乃至显现出极端化的自私自利、蛮横、没什么善心等缺陷和道德观缺少的趋向。

只愿大家能从这当中遭受启发,摆脱现阶段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

家庭教育必看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但是许多的父母们常常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往往会犯一些教育上的误区,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吧,但愿父母们不要在犯类似的错误了!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早教网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早期教育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

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重视和加强孩子良好道德方面的培养,将其健康的人格培养做为家庭的教育中心,希望父母们都能够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敬请多关注此方面的知识吧!

家庭教育现状忧思


据一项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3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

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节衣缩食,早出晚归,物质和精神都付出很大,但效果不明显,收获很小。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不当,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生、养、教都是自发的、本能的,各有一套办法,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据统计,那些主动了解和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父母还不足1%。

根据测试结果,专家认为目前家长的教育类型可以分为以下4类。

过分保护型

这部分家长占30%左右。

过分保护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有的中学生到了高中都不会削苹果。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过分干涉型

这类家庭也占30%左右。

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

严厉惩罚型

这类家长占7%-10%。

这种教育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对孩子严格要求完全正当,但严厉惩罚可能会物极必反。严厉惩罚型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孩子压而不服,嘴上接受,心里不接受;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温暖理解民主型

这部分家长也占30%左右。

专家曾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的。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式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

专家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在生活上物质上对孩子照顾很多,也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自己很少买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书去读,学习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地与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曾经看过一个调查数据,说的是孩子在0-6岁期间,超过90%的时间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由此可见家庭早教的重要性了。而最近看到一则官方的新闻,说的是安徽省教育厅发出“禁书令”,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以及以操作材料、手工材料等任何名义出版的变相教材,严禁“小学化”教学,也很有感触。虽然不少家长担心这样的“禁书令”实施以后,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小编认为这一决策真的可谓是政府在科学育儿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进步的一步。

幼儿教育,家庭是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指的是以家庭亲缘关系为基础,看护人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它不应该只是知识方法单向的理性的传授,而更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之间互动的、生活化的、感性的交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儿童的早期教育看作是重中之重,且极力推崇家庭教育。然而目前我国幼儿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家长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将全部的教育责任交付给教育机构,忽略了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禁书令让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失去了内容支撑,让家长的育儿需求难以被满足,从而将引发家长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可以说,它可能会间接地促使一部分幼儿教育重心“回归”家庭。

家庭教育需要助手

专业的家庭教育必须强调“科学与系统”。所谓科学,便是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孩子进行身心合一的教育。而系统则指的是家庭教育不能仅是局部的、片面的,而应该根据能力分类,多方面展开,所谓能力分类,便是将能力分成语言、逻辑、情商、音乐、绘画、体能等多个方面。这便让很多家长犯难了,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如何“科学”和“系统”这便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专业的工具来弥补。

在知识学习上,家长们可以通过家庭早教书籍、杂志等读物来补充,了解实用的早教信息和技巧,如《好老师不如好妈妈》、《捕捉儿童敏感期》等专著,同时,也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书籍或音像制品,让他们自娱自乐或和他们一起阅读观看,帮助构建孩子们最初的世界观;同时,益智玩具、专业早教设备则可以在孩子的娱乐时间,对孩子的心智进行启迪,如套杯、拼图、七巧板等。而像小天才早教机这类的含有具体内容的早教产品,则可以帮助孩子提前学习基本的知识,缓解今后入园或小学的不适应。

功利心理是家庭教育大忌

正如前文所说,家庭教育主打感情牌,是互动的、交流性质的,通过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强化,实现父母对孩子行为、观念的影响与启迪,因此,盲目追求教育效果、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要不得。

相关推荐